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2024-05-03

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共7篇)

篇1: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

为准确考核上市公司、拟发行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盈利能力,我会在多项信息披露规范中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由于这些规范未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出清晰的界定,公司对此理解不一,具体执行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这导致公司对所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可能不准确,相互间也缺乏可比性。

相关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等。

问题

何为非经常性损益它包括哪些项目

解答

公司在界定非经常性损益时,应遵循如下规定:

一、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二、非经常性损益应包括以下项目:

(一)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导致的损益;

(二)处理下属部门、被投资单位股权损益;

(三)资产置换损益;

(四)政策有效期短于3年,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以及其他政府补贴;

(五)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

(六)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公司在编报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或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时,应将上述项目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三、非经常性损益还可能包括以下项目:

(一)流动资产盘盈、盘亏损益;

(二)支付或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三)委托投资损益;

(四)各项营业外收入、支出。

公司在编报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或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上述项目的实质,准确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公司若将上述项目不归类为非经常性损益,应充分说明其原因及涉及金额。

四、公司在计量上述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扣除所得税影响数。

五、公司应在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以及申请发行新股材料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充分披露。

六、公司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

[1][2]

篇2: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证监会于 年提出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将那些影响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划为非经常性损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非经常性损益经历了多次修订。 年11 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列举了非经常性损益的21 项内容。然而,盈余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主要是由利润表来呈现,2007 年之前,非经常性损益集中体现在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下方,通常也称为“线下项目”,以区别于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利润。制度背景变迁之后,非经常性损益零散分布在利润表的5个项目之中,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下文将后两者统称为“营业外收支”)。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支”是完全意义上的非经常性损益,而“投资收益”既包含非经常性损益,也包含“经常性”损益,且“投资收益”由“线下项目”转为“线上项目”,变成“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列报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非经常性损益并没有被同等对待,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成为非经常性损益的隐蔽空间,这显然是由于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错位造成的(樊行健,)[1]。随着投资收益构成的日趋复杂, 年1月证监会修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列举了10 项投资收益的披露明细,为识别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提供了依据。但从利润表列报的角度来看,甄别“投资收益”中非经常性损益的难度依然高于其他三个报表项目。那么,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偏好利用这一隐蔽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呢?国内学者蒋义宏和王丽琨、魏涛和陆正飞(2007)、王建新(2007)、谭燕(2008)、孟焰等(2008)均发现了上市公司在扭亏等动机下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2-6],但由于其研究数据主要集中在2007 年之前,尚没有文献对2007 年之后由规则错位形成隐蔽空间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系统性研究。近年来,“投资收益”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来源,甚至是某些公司扭亏的杀手锏。显然,这些公司有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之嫌。

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和“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存在扭亏动机且所持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高时,其越偏好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且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隐性化程度也越高。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为了向资本市场传递更好的盈余结构信息,突出“营业利润”的主体性,偏好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向上盈余管理,利用“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向下盈余管理,这与国外部分研究文献的结论一致。

1999 年12 月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并列举了4 项非经常性损益:(1)资产处置损益;(2)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3)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4)合并价差摊入。其后,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经历了4 次修订,至2008 年非经常性损益内容被扩展至21 项之多。与此同时,我国利润表的列报方式在2007 年的会计准则改革中也进行了重大调整。2007 年之前,利润表的线下项目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2007 年之后,“投资收益”成为线上项目,而线下项目仅保留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由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和利润表的列报方式发生了变化和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中的分布也在发生了变化。1999 年证监会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分布在利润表的线下项目中, 年证监会重新列举了6 项非经常性损益及4 项可能的非经常性损益,①这些内容也主要分布于利润表的线下项目中,以区别于线上的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损益。 年证监会再次列举了14 项非经常性损益,将因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等带来的损益也列入非经常性损益范围,故在计提部分资产如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时,其减值损失在会计处理上应记入“管理费用”,由此形成的非经常性损益自然也就列报于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由于“管理费用”属于线上项目,且主要反映企业正常管理活动所形成的耗费,所以,相对于线下项目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列报于“管理费用”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就较为隐蔽。

在2007 年利润表列报方式的重大调整中,“投资收益”成为线上项目,同时新出现了两个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报表项目“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者均在线上单独列示。“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但同为线上项目,而且都是利润表项目“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同一年,证监会列举了15 项非经常性损益,其中,计提“资产减值”所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按调整后的利润表列报方式列示于“资产减值损失”之中,②而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分布于线下项目。2008 年证监会将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进一步扩展为21 项,其中5 项与金融资产有关的非经常性损益按会计准则须列报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投资收益”项目之中。③因此,2008 年之后的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中主要分布在线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以及线下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项目中。“营业外收支”一直属于线下项目,且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明显无关,其非经常性损益的性质最容易甄别,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也为线上项目,且是“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由于是单独列示,报表使用者也较容易辨别其非经常性损益的`性质。然而,“投资收益”不但包括了上述几项非经常性损益,还包括正常投资活动中形成的“经常性”损益,如由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股利分红,由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形成的投资收益等。也就是说,由于“投资收益”属于线上项目,且其内容具有混合性,报表使用者容易被其误导,难以形成对企业盈余质量的正确评价,这显然为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隐蔽空间。证监会于2010 年列举了10 项披露明细,对投资收益内容的披露进行了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 年开始执行。但由于该披露规范是关于利润表之外的规范,且上市公司在披露“投资收益”时未必严格遵循披露的要求,因此,“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依然具有隐蔽性,相对于“营业外收支”、“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部分,其甄别难度较高。那么,上市公司是否会巧妙地利用这一隐蔽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在最隐蔽的“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与最透明的“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之间,企业会灵活地选择盈余管理方式吗?

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如杨志强()发现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盈余平滑的证据[7]。之后,非经常性损益中的盈余管理成为中外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Beattie 等(1994)、Kinney 等()、McVay()、Fan(2010)的研究均表明,上市公司存在人为调节“非经常性损益”从而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进行平滑的行为,目的是向资本市场传递稳健的盈余信息[8]。 年之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Haw In-Mu 等(2005)发现,上市公司管理者使用线下项目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以达到再融资的要求。徐磊等(2006)发现,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收益以避免亏损的情况,亏损公司则在亏损年度出现非经常性损益显著为负的情况,以便在来年顺利实现盈利,即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向下盈余管理的行为。魏涛等(2007)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均相当倚重非经常性损益,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蒋大富等()发现,ST 公司要比一般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前的盈利状况和风险警示显著影响了会计准则变更年度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大小,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有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明显。

学者们除了从整体上考察管理者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还考察了企业利用个别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Chen 和Yuan(2004)考察了再融资动机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它们普遍使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谭燕(2008)发现,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谢德仁()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受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影响较大。吴战篪等(2009)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能够区分营业利润与证券投资收益,上市公司通过选择出售时机对已实现的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管理。王珏(2012)发现,如果主营业务业绩下滑、成长性不足,亏损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并有选择性地出售来实现扭亏,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有选择性地出售金融资产获取投资收益来平滑利润。周东华等()发现,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会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实现扭亏。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扭亏和平滑利润。由于制度背景不同,国外主要关注利润平滑动机,而国内主要关注扭亏动机,仅个别文献关注了利润平滑动机。在利润平滑动机下,国外关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对“盈余结构”进行管理,从而向市场传递好的盈余结构信息;国内则关注上市公司对不同期间“净盈余”的管理,从而向市场传递持续稳定的盈余信息。那么,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对“盈余结构”的管理行为呢?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在扭亏动机下是否更偏好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便在达到扭亏目标的同时向市场传递好的盈余结构信息?在利润平滑和避免利润下降的动机下,上市公司是否会巧妙地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和其他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以便向资本市场突出“营业利润”的主体性?近年来,吴战篪等(2009)、王珏(2012)、周东华等(2014)发现了上市公司利用处置金融资产以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但这些证据缺乏系统性,无法证明上市公司已经发现并充分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前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基础,而制度背景的变化则为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机会。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表的列报方式在2007 年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收益”成为线上项目,系“营业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2008 年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被扩展至21 项,其中5 项与“投资收益”有关。这就在利润表的列报中为非经常性损益构筑了隐蔽空间,即“投资收益”项目。本文利用2009~2013 年沪深A 股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灵活地利用了这一隐蔽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不但有对“净盈余”进行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有对“盈余结构”进行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发现与Beattie等(1994)、Kinney 等(1997)、McVay(2006)、Fan(2010)的结论基本一致。具体来看,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各种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有利润平滑与避免利润下降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利用“营业外收支”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从而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更好的突出“营业利润”主体性的盈余结构信息;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中的模糊披露部分进行了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有扭亏动机且持有金融资产规模越大时,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隐性化程度就越高。

篇3: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

1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非经常损益作为一个财务上的指标, 对于公司越来越重要, 如果非经常性损益在报表中披露不详细, 不准确, 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评价, 影响投资决策。

1.1 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不完善

针对上市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答第1号》本身存在的不足, 证监会不断地完善非经常性损益, 但是修订后的非经常性损益仍然是采用罗列法, 列举哪些情况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罗列法固然有它的优势, 但是罗列法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并且罗列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说罗列不太准确, 存在歧义的问题。如《问答第1号》规定:“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但对“显失公允”并没有作明确的定义, 这使得公司在披露该项目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因为很难判别这项交易是否显失公允。

1.2 披露格式不统一内容不具体

现在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方面, 没有统一的披露要求, 也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 这就导致了披露的随意性及简单化, 只满足了配股、增发股的需求。有的披露的是涉及到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有的披露了“新公告”的二十一项。有的披露了本年金额和上年金额, 有的只是披露了本年金额。从财务报告的披露情况来看, 不少公司披露得过于笼统, 只是简单地照搬利润表中相关科目的数据, 而没有按照《问答第1号》披露其交易的类别。对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格式方面, 披露的不统一给报告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对于投资者需要的不同的公司横向比较不方便。因此要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格式进行规法, 在定期报告准则中也有必要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规定统一的格式和要求。

1.3 非经常性损益的监管力度不够

很多西方国家对非经常性损益对相关的准则进行了制定, 我国在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规范时是先以问答再以公告的形式出现的。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规范, 这样的规定的法律强制效力没有那么强,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执行的效力度不够,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抵触的现象, 这样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更严重。从我国现在的政策规定来看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监管力度是不够的。

2 对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管制的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

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采用的是罗列法, 这样必定会出现罗列不全面的现象。所以证监会在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完善要经常地进行, 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对其罗列的不全面, 不准确的现象。同时财政部在制定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和证监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有关规定结合起来, 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财政部对证监会制定的规范应给予帮助与指导。财政部会计司及证监会会计部就会计标准制定上还应加强协商, 证监会就会计问题发文时, 应和财政部一起以联合名义发文。这样, 不仅使规定的效力加大, 而且能有效防止二部门各自制定政策, 产生相抵触的情况发生。证监会应经常和财政部沟通了解财政部会计规范制定的计划, 从而在制定非经常性损益政策时, 适当考虑将来可能出现和发生变动的会计规范产生的影响, 及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 对上市公司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行为进行约束。

2.2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增加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目前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的规定只是由中国证监会通过以发布问答的方式进行规定, 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局限性。在以前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未有专门的具体会计准则对此进行规范和要求。问答的方式进行规定的法律层次比较低, 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不够。尽管现在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已经从问答的形式上市到公告的形式, 提升了效力, 但是仍然不能像以会计准则的方式规定的效力强, 这样就导致约束力不够。而且还会出现于会计准则相抵触的现象。会计准则中对非经常性规定的缺失, 还导致了上市公司在对待非经常性损益的处理上不够重视。所以为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的操纵, 增强非经常性损益规范的效力应尽早制定具体的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会计准则。但是这样的转变的投入成本也比较大, 需要时间。

2.3 完善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政策制度

为了避免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 应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动因进行消除。对上市公司进行特别处理或者终止上市的条件进行改变。将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的较低者作为是否亏损的判断依据。这样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更加的严格, 所以相应的可以在时间的规定上做一些调整。比如可以将特别处理的条件变为: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负。将暂停或终止上市的条件变为:连续五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这样就可以避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陈蕴华.浅论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J].西部金融, 2007, (12) :25-26.

篇4: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对策

一、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现状

由于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关于市场经济很多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规范还不是很全面,特别对于非经常性损益等问题没有很完善的规范。某些上市公司被利益驱使钻了“空子”,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从而产生不真实的信息,以此来蒙蔽投资者,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1.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

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被提出,后又陆续有过一些修改和调整。现在主要是指公司进行的和所经营的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即使与经营业务有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正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往往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有可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经营业绩以进行盈余管理,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盈利的现象,但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失去了长期预测的价值。

2.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存在的问题

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界定时所依据的标准是项目的性质、项目发生的频率以及项目的金额,这使得很多项目的损益被包括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中。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做出的界定适应了我国的经济环境,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采用列举法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界定有一定的不足;其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进行历次修订,使公司的管理层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仅能反映经营活动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最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把权利下放给上市公司以及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因为其专业判断不能完全相同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3.上市公司利用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手段

一些上市公司如果已经预期本年必将亏损,为了能在下一年改变这种现状,经常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当年净利润,并在以后年度转回。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操纵利润;二是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操纵利润;三是利用接受捐赠收入操纵利润;四是利用政府补助操纵利润。

二、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对策

1.完善相关法规,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动机

比如对于《公司法》,其中对股票发行与上市、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相关条件的规定不是很明确,应该进行明确规定;其次修改有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对于《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公开方式和方法等明确规定,增加与其相关的具体条款;再次,修改证监会的具体规定,例如完善股票发行制度、修改配股条件等;最后,修改特别处理条件,某些特别处理条件本身是符合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的,但有时一些上市公司会凭借这些特别处理条件来操纵利润并逃避惩罚。

2.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增加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难度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主要包括: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的那些概念,要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的要求,在制定过程中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等。考虑成本效益方面的因素,如果该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或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应该要求其对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性质、金额以及对本公司当年和以后年度净利润的影响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3.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证监会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证监会作为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最高行政机关,应该对上市公司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利润操纵行为负最终责任。而注册会计师要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出具鉴证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监管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证监会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很有必要。对此,证监会应该严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关,监督上市公司提高信息质量,确保其信息的真实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自身独立性,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推进审计收费的市场化进行等。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为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进行操纵,应当及时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比如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改变激励措施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三、结论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且也阻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见弊大于利。因此应该加强监督,应用有效对策及时对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进行遏制。

参考文献:

[1]孟 焰 张 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2).

[2]王 辉: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上海会计,2002,(3).

[3]刘紫涵:非经常性损益会计的规范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5: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案例分析

(一)政府补助收入及相关案例

政府补助是为了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导向功能,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或者是连续几年亏损时,政府补助的相关优惠措施就为企业扭亏为盈提供了帮助,以避免摘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地方政府为了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也会为上市公司提供许多优惠政策,如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符合税收返还规定的能够为企业持续拥有,属于比较特殊的政府补助,应作为经常性损益。政府补助本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而在这种情况下就被企业与当地政府经常化了,成为当地政府支持上市公司保住壳资源的重要法宝之一。

政府补助一般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公用事业、媒体、基础设施建设类等同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的相关行业。地方政府会在这些公司业绩不佳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比如大众交通及巴士股份所获得的补贴。另一类是面临暂停上市情形的ST企业,以及那些受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业绩较差的企业。据上交所统计,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中,“政府补助收入”在2011 ~ 2012年都是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项目,其中2011年该项目的金额合计达到了3 160 800万元,占非经常损益项目总额的50%。

案例1:ST昌九生物化工,2011年前三个季度净亏损8 730.33万元,在面临暂停上市前两个月时,江西省给予生产补助高达16 000万元,计入2011年的损益,实现扭亏为盈并避免暂停上市。据沪市与深市的统计数据,自A股成立至今,年均退市仅有两家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在国内无明显作用,企业通过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有很大的空间。

(二)关联方交易及相关案例

关联方是指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关联方交易一方面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的资金运营能力,实现企业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与非关联方交易不同,可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会计报表,从而严重的危害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部分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价格有失公允。比如:企业发生关联方交易时,应按照交易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当关联方交易不公允时,应按照确定的公允价值确认相关收入,其差额应确认为资本公积。而实务中,部分上市公司渐渐将关联方交易进行隐蔽化处理。

案例2:五粮液与其进出口公司之间的关联方交易。2009年,五粮液公司向其进出口公司销售酒类产品354 991.95万元,2010年为413 234.863 1万元,2011年为413 621.367 8万元,其中,公司对白酒(占销售额的绝大部分)是采用协议价来进行计算和处理的,即按照宜宾五粮液酒厂销售给其五粮液供销公司的酒类价格基础上再加收30%。2009年,五粮液的关联方交易达到357 700万元,同比增长了32.48%,其中,销售给其进出口公司的白酒就已经达到了354 000万元,同比增长了46.18%,远远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而且占公司关联销售额的98.98%。

而通过计算得知,五粮液集团的毛利率大致在50%以上,不是30%,这部分收入增长被其进出口公司吸收掉一部分,净利润由五粮液集团的进出口企业向五粮液集团流动,2011年五粮液集团下的进出口公司销售五粮液酒的单价是418元/瓶,然而五粮液对进出口公司的供货单价为226元/瓶,价差竟高达192元/瓶。可见,五粮液与其集团进出口公司间的关联方交易是有失公允的,这就是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三)非流动资产处置及相关案例

非流动资产处置包括出售、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股权投资等资产。资产置换有利于公司进行资产结构优化,然而非流动资产处置的关联方交易,使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损益变成亏损上市企业突击盈利的手段。这种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不具有可持续性,还会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2011年在51家扭亏的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中,占首位的为资产处置收益,达到94.46%。

案例3:ST寰岛为实现摘星与关联方进行资产置换以及股权转让,2010年公司进行资产重组,2010年底公司年报中出现净利润3 725.05万元,公司实现大幅度扭亏为盈,据统计,2010年有48家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且有48家公司被撤销*ST。

(四)债务重组及相关案例

债务重组指的是当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形下,债权人依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而让步的情形。债务人是债务重组的受益方,所以债务重组成为很多亏损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

案例4:S*ST朝华公司2004 ~ 2006年间连续三年亏损,该上市公司于2007年5月23日暂停上市。因其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朝华集团公司管理层2007年12月21日当天开始实行《重整计划草案》,并于2007年底完成债务重组,2008年4月公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获得收益99 200万元,公司扭亏为盈。2008年5月,朝华公司向深圳证券交易所递交恢复上市的申请,公司从而成功避免退市。2007年,年报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6 9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归属于企业股东的净利润为-114 400万元。由此可见,正是债务重组利得挽救了朝华公司的命运。

(五)其他营业外收支及相关案例

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可看出,许多上市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数据不细致。比如,“除上述各项之外的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个项目,包含处置非流动资产的损益、固定资产的盘盈、债务重组损益以及非货币性交换损益等。比如,2011年成发科技的年度报告披露了300.72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其他非经常性损益有288.62万元,所占比例竟高达95.98%,而在年报中没有其他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信息。

我国现行的利润表上虽然没有非经常性损益这一项目,但是有关业务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比如“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相关的账户,因此在年报披露中应该有可能将相应内容做详细披露。

案例5:美的电器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本年实现的营业利润为255 671.78万元,公司营业外收入257 029.64万元,营业外支出16 384.35万元,公司的营业外收支的净额较上期增长932.46%。公司因巨额营业外净收益而使2010年利润总额实现496 317.08万元,比上期增长了80.29%,公司实现净利润312 709.74万元,比上期增长了69.24%。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2010年的非经常性损益中,公司非流动性资产的处置损益为-1 447.50万元,政府补助收益为14 848.76万元。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影响的总体判断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利润的主要的动机有:1扭亏为盈或避免亏损,特别是微利企业和T族企业。2当企业亏损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为以后调节利润做准备。3T族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盈余,以期摘星。因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企业的盈余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以沪市2009 ~ 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例,统计分析如下表1。

金额单位:万元

从表1可知,2009 ~ 2013年沪市上市公司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总额与净利润总额相比连续五年分别是10.26%、7.9%、22.8%、13.18%、14.98%,这说明在沪市上市公司的全部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企业的业绩有一定影响。

三、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扭亏为盈情况分析

微利企业和T族企业比其他企业有较强的动机利用非经常性项目损益扭亏为盈,本文假设基本每股收益在0~ 0.1元间的上市公司为微利企业,将企业名称前标有ST及*ST的上市公司称为T族企业。上市公司净利润虽为正值,但是扣除非经常性项目损益之后的会计盈余是负值即为扭亏为盈的状况。以沪市2009年至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例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列出对比图“扭亏为盈的公司数与各样本总数对比情况”。

综上可知,2009 ~ 2013年沪市上市公司总体样本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扭亏为盈的情形基本稳定,比例都低于15%,而且2011年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的比例较前两年下降,说明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2013年比例又有所上升,这可能基于证监会在2012年7月份修订股票上市规则,变更了暂停上市企业恢复上市所必需的条件,上市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而采取一系列扭亏为盈的措施。

可以看出,微利企业和T族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扭亏为盈的比例要高于总体样本状况,微利企业,连续五年均高于39%,2011年甚至达到50%。这说明微利企业和T族企业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实现扭亏为盈的主体。

四、改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的政策与建议

1. 完善会计准则。现行会计准则尽管能显著遏制上市公司利用特定资产进行相关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而进行的利润操纵,但是由于引入公允价值而使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进行利润操纵。

所以在修订新会计准则时,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可以增加有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的准则及规范。使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更加完善并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并鼓励上市公司定期统计分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2. 规范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范,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作为表内披露的方式,改变原有的表外披露的模式。在利润表上,将经常性损益项目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别列示,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金额占其总额的百分数,通过重要性的判断来降低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3. 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一方面应强调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应由证监会成立一个独立第三方,上市公司可通过缴纳会费的方法支付给独立第三方相关的审计费用,由独立第三方聘用或更换注册会计师。另一方面加强相关法规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注册会计师违规成本加大,同时强化审计准则建设,经常进行会计审计职业教育活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执业水平。

4. 强化及改善相关部门的监管。重点监管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重大影响,并且遏制公司使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利润的行为。

建立相关制度以评估财务报告披露的质量,目前证监会只是规定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列报内容,还没有相应的评估制度,以避免出现上市公司违反列报扭亏为盈,操作利润。

摘要:非经常性损益是财务报告披露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说明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内容及上市公司主要盈余操纵方法,结合近年沪市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整体披露情形,同时结合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析其对会计盈余的影响。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扭亏为盈

参考文献

杨模荣.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市场效果检验[J].财会月刊,2010(9).

樊行健,郑珺.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9(11).

周泽将.税收负担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0).

篇6: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一、Ohlson模型和修正的Ohlson模型

Ohlson在1995年发表的《股价估值中的盈余、账面价值和股利》一文中提出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该模型在干净盈余关系条件下研究了股票估值和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盈余以及股利之间的关系, 并将会计报表数据和企业股权价值相联系, 打破了以往的模型难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局面。Ohlson模型在进行企业股权价值评估时运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数据——净资产账面价值和盈余作为基本变量, 同时还纳入如市盈率、市净率、权益报酬率等财务指标对股权价值进行预测和检验。Ohlson模型的应用, 只要求满足“干净盈余关系”, 并无其他苛刻条件, 因此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股权估值模型。Ohlson模型为:

其中, Pit为i公司t期的每股市场价格, 选取i公司t+1年度4月末的每股收盘价为代理变量, 以使上市公司当年会计信息反映在股价中;BVit为i公司t期末每股净资产;Iit为i公司t期每股收益;εit为干扰项。

由于Ohlson模型中的原始变量没有显示出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收益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定价的影响, 因此为了研究分析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后投资者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反应, 并对比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前后对投资者股票定价的影响, 本文对Ohlson模型进行修正, 将每股收益分解为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修正的Ohlson模型如下:

其中, Pit、BVit、εit指标含义与之前相同;IitOP为i公司剔除非经常性损益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的每股收益;IitNOP为每股非经常性损益。

本文用Ohlson模型和修正的Ohlson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股票定价进行研究, 以验证投资者给股票定价时是否注意到了上市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根据Ohlson模型的构成内容, 可以用每股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解释股票价格。据此假设: (1) 模型各项回归系数均为正; (2) 修正的Ohlson模型中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大于Ohlson模型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且修正的Ohlson模型回归结果更显著; (3) 在修正的Ohlson模型中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大于每股非经常性损益的回归系数。

本文选取2007-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2 422个检验样本, 数据取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并满足以下条件: (1) 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在同一年度的数据且均可得到; (2) 去除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上下1%的数据, 以消除极值的影响; (3) 股价取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后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本文数据处理和回归检验使用MICROSOFT和SPSS16.0软件。

二、Ohlson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1全样本Ohlson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 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为正 (0.227) , 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0.490) , 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为0.433。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为正, 与我们的预期结果一致, 因为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与企业盈利能力息息相关。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为0.433也是比较好的。

由表1分年度Ohlson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 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且2007、2008、2009年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497、0.483、0.394, 方程的拟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些经验研究结果说明我国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越来越趋于理性, 在给股票定价时会考虑企业财务报表中关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信息, 用Ohlson模型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验证与假设是相符的。

三、修正的Ohlson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2全样本修正的Ohlson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为正 (0.200) , 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0.513) , 每股非经常性损益的回归系数为正 (0.117) , 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为0.442。模型的各个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 因为每股净资产是企业每股股票所代表的财富, 每股净资产越大则股价越高。而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是与公司未来现金流高度相关的, 所以其回归系数为正, 这与我们的假设是相同的。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 (0.513) 大于每股非经常性损益的回归系数 (0.117) , 说明投资者区分了企业的持续性盈余和非持续性盈余对企业的不同意义, 而且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 (0.513) 也大于Ohlson模型中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 (0.490) , 进一步验证了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注重企业的持续性盈利能力。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

由表2分年度修正的Ohlson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除2008年度每股非经常性损益的回归系数为负外, 其余各年度每股净资产、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的回归系数均为正, 且绝大部分都显著为正, 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而且各年度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均大于每股非经常性损益的回归系数, 这与我们的假设也是一致的。各分年度修正Ohlson模型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均大于Ohlson模型对应年度的每股收益的系数, 修正后Ohlson模型的全年度和分年度的拟合系数均显著为正, 且都大于对应年度Ohlson模型的拟合系数, 进一步说明投资者在给股票定价时区分了企业的持续性盈利能力和非持续盈余能力。

四、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Ohlson模型和修正的Ohlson模型验证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增加披露项目后, 采用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年报数据检验投资者在给股票定价时是否注意到企业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Ohlson模型的回归系数与预期一致, 都为正, 且回归结果具有显著性, 检验结果说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注意到了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所反映的信息, Ohlson模型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得到了验证。对修正的Ohlson模型回归结果说明投资者不仅注意到了企业财务报表包含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信息, 还区分了企业的持续性盈余和非持续盈余对企业的不同意义, 在定价时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信息, 并且给予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比基本每股收益更高的定价, 说明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非经常性损益的意义,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强制性披露规定达到了预期效果, 企业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对投资者给股票定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孟焰, 王伟.非经常性损益的市场反应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1) :118-124.

[2].李常青, 张兆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会计盈余指标的有用性[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杨模荣.新会计准则下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披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论文, 2008.

[4].许文静.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 :91-96.

篇7: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调节器?――沪市上市公司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分析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质量,审计意见,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在实施国家宏观政策、维护资本市场有序运行和保护投资者、社会公众的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构建的基础,也是注册会计师最能发挥作用、最有意义和最负责任之领域。

一、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管理当局的会计错误和违规更容易在高质量审计下被发现,盈余管理行为也更有效地被制约。(Alberto , Abramovitz,Harvard和Robert ,1997)。注册会计师在已审财务报告中容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可以反映独立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较低的审计质量往往意味着较高的盈余管理,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和信息含量相应的被提高。Aaron和Arthur(1999)认为,是否出具非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和和应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他们为了找到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对美国上市公司作为大样本进行研究。Dennis和Mario(1992)将盈余管理的形式看做是有差错和意外事件这两种,并假象在“六大”审计下的公司中发生差错和意外事件的可能性较小为前提,结果发现,对盈余的管理使得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的意见发生分歧,并且在公司处于“六大”审计时,这种意见的不一致得到可能性的扩大。

(二)国内文献部分学者采用不同的样本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验证,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李永安等选定1999年28家更换审计师的上市公司以及28家控制样本公司进行调查取证,实验证明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指标(应收账款变化率、 存货变化率和非核心收益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Steve等则选取1996年至2000年所有上市公司为标本,以保牌(ROE在零与1%之间)和配股(ROE在10%与11%之间)作为盈余管理系数,计算取证系数的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与盈余管理之间是正比关系;冯章和张岑会选取1998年148家公司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和135家样本公司做了比较,通过横截面扩展琼斯模型计算可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比较样本,比较证明了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徐泽则选取了1996年至2004在上证所上市的1532家上市公司,通过各个分组之间的t检验,得出了在盈余管理的鉴别能力上审计师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操纵利润,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将审计意见同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融资行为,以及股票停牌并接受调查联系起来。因此,一方面,增加了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成本,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操纵的动机;另一方面,提高了潜在诉讼风险成本,注册会计师存在较高的揭示盈余操纵的风险。那么,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是不是会导致审计意见的相应变动呢?审计意见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是否具有相关性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以进一步对其做出实证检验:

假设1:审计意见的价值在于它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他可以在一定的取证论述中计算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与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很大的区别,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假设2: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引起注册会计师足够的重视,独立审计质量较高。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盈余管理程度与被出具非标意见存在互增的可能性。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本文构建基本模型如下:AO=β0+β1Year Old+β2Ln A+β3ROE+β4Debt R+β5Turn Over+β6Cash R+β7Avoid Loss+β8Rights+β9Lagloss +β10Lag AO+β11Big10+β12EM+ε

其中AO为因变量,代表审计意见类型,当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AO = 0;否则,AO = 1。EM为解释变量,代表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即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控制变量包括:(1)反映被审计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的变量。Year Old:代表公司上市年限;Ln A:代表公司的规模,为公司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比净资产;Debt R:代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比总资产;Turn Over:代表资产周转率,即销售额比总资产;Cash R:代表现金流量比率,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流动负债。(2)反映被审计公司在特殊监管政策下的定性特征变量。Avoid Loss:控制变量,避亏动机,ROE是否在0与0.01之间;Rights:控制变量,配股动机,对于2001年度以后的上市公司,配股政策要求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因此本文规定,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处于[6%,7%]区间时取1,否则取0;Lag Loss:控制变量,是否去年亏损,亏损为1,否则为0。(3)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特征的变量。Lag AO:控制变量,代表上年度的审计意见,当上年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为0,否则为1;Big10: 控制变量,代表事务所的类型,是否审计师为国内十大,按照上市公司总收入排序;当事务所处于前十位时,Big10为1,反之为0。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2年公布财务报告的沪市A股的全部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并按照以下原则对原始样本进行了筛选:(1)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2)剔除净资产为负的公司;(3)剔除银行类上市公司。根据以上标准,共筛选出689例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观察值,涵盖了除金融业之外的大部分行业。所用财务数据大部分来自天相投资系统;部分信息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巨潮资讯网和CSMAR财务年报数据库,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注协发布的2012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非经常性损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得出:(1)非经常性损益为负(EM=0)的样本均值严重左偏,其中32%的公司非经常项目净损失在400万元以上,个别公司非经常项目净损失巨大。非经常项目净损失最大的公司是*ST新太,达3.05亿元。报告非经常项目净损失的公司家数占了沪市上市公司的30.62%,尤其是净损失巨大的公司,应引起关注。(2)非经常性损益为正,且净利润为负(EM=1)的样本占了样本总体的4.36%,样本均值右偏,说明有30家上市公司具有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抵消负的净利润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个别公司的非经常项目净收益巨大。(3)非经常性损益为正,且净利润为正(EM=L)的样本均值严重右偏,其中大,净收益最大的两家公司分别为:XDG首创,非经常项目净收益4.51亿元;东方航空,非经常项目净收益3.02亿元。发生非经常项目净收益的公司家数较多(65%),描述性研究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大于样本总体的相应指标。(4)EM为正的上市公司占了样本总体的69.38%,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为100%(包括1)以上的上市公司占了样本总体的13.21%,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作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且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严重。因此,总体而言,利用非经常项目净收益发生的时点控制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增加报告期的净利润,使之达到预期目标,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将净资产收益率和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对比来看,还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6%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显著大于其他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6%公司的盈利质量相对较差,具有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由审计意见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样本中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为51,占样本比例的7.4%;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为638,占样本比例的92.6%,标准审计意见占绝对统治地位。对历年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进行统计分析,虽然无保留意见所占比例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仍旧占90%以上。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仍被普遍出具标准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体审计质量并不高,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见表3)。可以发现:对于EM=0、EM=1和EM=L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为19个、14个和18个,占EM各组样本量的比例分别为9%、46.67%、4.02%。可见,非经常性损益为正,净利润为小于等于零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公司,说明对于亏损上市为了扭亏为盈,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较高。

(二)单变量分析首先对假设1进行实证检验,即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别,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采用单变量分析方法,按照审计意见的不同类型对样本进行分组, 分别计算EM的均值,然后对照EM的均值差距,进行组间t(Wilcoxon Z)检验。分组后的EM均值及标准差如表(4)。对于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EM的均值为0.5373,而对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EM的均值为1.3467,后者高于前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同时也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这种程度是否达到显著水平,还需通过t检验来加以验证。然后,对EM的均值差距进行组间t(Wilcoxon Z)检验,结果如表(5)。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可以看到,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0.006小于0.05,说明方差齐性的条件不满足,所以选取方差非齐性检验这一行进行分析。由于等均值检验的双尾显著性概率0.04<0.05,不接受均值相等假设,因此验证了假设1,但是单变量检验没有考虑到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其他控制变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未能验证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审计质量,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回归分析单变量分析没有考虑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其他控制变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加入控制变量,再对检验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对假设2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考察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对具体审计意见的出示产生显著性作用的变量,从而揭示对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表(6)和表(7)为各变量之间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EM值与审计意见的类型成正比,但是却没有通过t计算论证,从而否定原假设,即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对审计师的审计意见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单变量分析的结论不吻合,可见考虑到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后,EM值与审计意见类型由显著相关变为不显著相关;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不仅仅考虑企业的盈余管理,而且还考虑其他变量,如企业的整体实力、 财务指标和以前的审计状况等,有些变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超过了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产生了多重影响,导致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意见之间相关关系的减弱,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实证结果检验了其他一些显著影响审计意见的变量和不显著影响审计意见的变量。其中五个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呈显著相关关系,六个变量与审计类型不呈显著相关关系。分别解释如下:(1)审计意见类型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 A)、资产周转率(Turn Over)、现金流量(Cash R)、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回归结果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效绩效越好,越可能被出具标意见。其中,审计意见类型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 A)、现金流量(Cash R)的负相关关系通过了t检验,说明这些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注册会计师不仅关注企业的规模,而且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这与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和盈利能力密切相关。(2)审计意见类型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这说明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与被审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必要联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成反比。负债比率高,很容易受到非标意见,我说明审计师是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的,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影响并不显著。 (3)审计意见类型与事务所是否是国内十大正相关,说明事务所规模越大,更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审计意见类型与规避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Avoid Loss)是相互制约的,这说明审计师可以对此作出认识,这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年度审计意见(Lag AO)和企业去年是否亏损(Lagloss)对于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说明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此外,企业的上市时间(Yearold)对审计意见也没有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测定Ln A等5个显著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变量的影响程度,剔除EM等6个经检验不显著的变量,重新构筑这5个变量对AO的回归模型,然后对其进行多元回归检验,结果如表(8)。

a.Dependent Variable:AO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2011年至2012年689家公布财务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高,整体盈利质量较差。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操纵利润,特别是调高利润,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渠道。在盈余质量较差,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仍被普遍出具标准审计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体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非经常性收益为正,净利润小于等于零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公司,说明比较而言,对于亏损公司为了扭亏为盈,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较高。 而对于非经常性损益和净利润都为正,且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出示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较少, 未呈现同等水平的审计质量。(3)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说明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鉴别能力。(4)非经常性损益的盈利管理程度与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特征包括如下五个变量: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以总资产规模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还债能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流动负债)、被审计单位上年度的盈利状况、被审计单位上年度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和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避亏动机(是否ROE在0与0.01之间)。由于考虑的控制变量不同,有些结论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而有些结论差异明显。(5)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上市公司而言,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更多地是考虑到自身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对于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较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较高,而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并不那么明显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则更多地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较低。

上一篇:热风炉操作规程下一篇:高分雅思听力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