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寓言后感

2024-04-29

读寓言后感(精选15篇)

篇1:读寓言后感

寓言可以让我们明辨是非,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从前有一个多愁善感的王子 ,听到一个悲惨的消息后,就泪流满面地说:“我可受不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过了几年,一场战争,夺走了他父母的生命,自己也成了残废。-听了他的身世 ,有人像他当年一样叹息:“我可受不了!”他却正色道:“灾难无沦落到谁头上,谁都受得了,而且都受得了——”是啊,遭遇厄运虽然不幸,却能锻炼人的意志。

落难的王子在没有遇到厄运之前,还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胆小的人。可是在他遇到了无数次厄运之后,在一次次战胜厄运之后,他变得更加坚强了

在我们遇到厄运之后,该如何的去面对它——要培养起坚韧的意志,在艰苦的条件下再加上刻苦的磨练中去面对厄运。你战胜了它,你将能改变一切。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更坚强,厄运过后你的人生就将会与众不同,在遇到不同的厄运时,会出现不同的自己。厄运过后请相信天空会出现彩虹。

以平常心对待每种事从现实出发以局外人态度 面对方能成就不悔人生纵然人生太过曲折不如所愿死于无终王子也给了一句忠言:“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事了”珍爱生命以平常心去对 待发生和将要发生事我想王子悲剧便不再重演了

篇2:读寓言后感

我们只给他们对的,不让他们看到错的,我们只他们正确的,不让他们了解错误的,我们只给他们理论知识,不让他们深入实际生活,我们总是把一些简单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来输入到学生的头脑,结果他们自然就头脑简单了。教育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为什么又把自己同社会划一条“三八线”?

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人就一切都好,这个人是坏人,就一切都坏。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个人之所以是好人,只是他好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进而我讲了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看法,让学生明确不能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看人看事,我们都要动脑筋,不能过于简单了。把生活本来的样子告诉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生活。我们一面告诉学生片面性的东西,一面要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这是自相矛盾的。

篇3:读寓言后感

文学从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创作,那么文学解读也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于道德的善恶判断,往往是理性的。但是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通常情况下,情感一般会超越实用价值,超越理性,从实用性来看,也许并不美好,但是从审美价值来判断,可能是很美的。一般情况下,合乎情的不一定合乎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囚绿记》即充分展现了这种理智与情感的错位之美。

“囚”,表示的是拘禁的意思,“囚绿”即是把绿色拘禁,从题目“囚绿记”可以大致推测出这完全是“我”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和行动,不是两情相悦的,也决不是和谐的。那么,“我”为什么要囚绿呢?文章给出了恰如其分的理由,因为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我”疲累于灰暗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想要忘记困倦的旅程和不快的记忆,而绿色刚好可以装饰“我”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渲染“我”对绿色的喜爱,“我”与绿叶对语,观看它如何生长,连下雨时的声音和摆动“我”也爱得如痴如醉。文中写道:“我望着这小圆润,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暗示着我与“绿叶”的关系正悄然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然而在这里,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绿叶”和“我”对话,而不是“我”和“绿叶”对话。虽然使用连接词“和”,主语互换并不改变原意,但是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原句所表现出来的“绿叶”的主动性更明显。而这恰恰暗示从最初“我”一厢情愿地将之“视若至宝”,到如今“绿叶”与“我”谈心至互相了解彼此的语言,这种主动到互动关系的微妙变化是“我”在陌生的古城中不再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此时的绿叶不单只是绿色的生命,更是通晓我灵魂的知音者。如此孤独境遇,却觅得如此知音,又怎能不让作者痴迷?此时,赏绿的实用价值与喜绿的审美情感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也为后文的“囚绿”埋下了伏笔。

正因为爱,“我”有了私念,从窗口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房间,“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可被幽囚的绿友却十分固执,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并不接受“我”对它的爱抚与垂青。而更让人沮丧的是,常春藤竟渐渐地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得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虽然“我”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但是依然固执地囚禁它,因贪念之前的交心,魔念遂在心中疯长。这时候“我”对它的情感,已经丧失了理智,变得偏执。从互动到僵持,尊重生命的自由与固执的一已之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我意识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但是执念还是占了上风。这种缺乏理性的情感,我们看起来似乎是不善的,是自私的,然而却恰恰说明“我”对这绿色爱之深,故囚之切。后来朋友电催我南归,我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才得到了缓解。一年后,我无比怀念圆窗和绿友,最终理智与情感又一次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和统一。纵观全文,“我”对绿色始终如一的喜爱是文章的情感主线,但我们也应看到始终围绕这一主线的是“我”与绿色的关系变化。从主动到互动,从互动到僵持,从僵持到缓解,从缓解到释然,这一系列的起伏变化造就了文章情感流淌的灵动之美,其审美价值也因此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可是,“我”近乎偏执的喜爱这绿色,仅仅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吗?如果就像因为爱花所以将其采摘置于房中增添芬芳和色彩一样简单,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又在何处呢?它的精神和情感的审美追求又怎样去体现?当我们再一次细读文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此时的“我”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只能与这绿藤为友,寻求些许精神寄托,来忘记困倦的旅程和已往不快的记忆。那“我”为什么会孤独,之前的不快记忆又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需要回溯到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1935年,作者担任上海生活出版社的编辑,而上海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沦为“孤岛”。在上海“孤岛”时期,他所创办的《少年读物》杂志担负着指引青年一代走向进步和光明的重任。而此时的作者远离上海,来到于他而言陌生的北平,无疑是孤独的。更重要的是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心痛和悲凉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与广大文化战士相隔离的无奈,让他对绿色所代表的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有无限的向往之情,于是做出了非理性的行为。正是因为这反常规的“非理性”,才更加突显了作者对精神与情感的审美追求的特殊魅力。

了解了“我”囚绿的深层原因,当我们再继续看文章题目“囚绿记”时,瞬间豁然开朗。孤独的“我”把全部的情感都投诸在自然界的绿色中,“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此时的绿藤在“我”看来不再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我”已然幻化成了绿藤,“绿藤”即是“我”,“我”即是“绿藤”,绿藤的形象和“我”的形象融为了一体。在囚绿记这个大时空中,“我”既是囚禁绿藤的主导者,也是和绿藤一样的被囚者,使我们同质化的最根本原因即文章的文眼,我们都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后来作者也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被日本军阀秘密杀害的浙江籍作家,他们同是“为爱国而亡”,同时他们两人的死亡情形无人知晓,后来也一直没有发现尸体的下落,这两位作家,一位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另一位则是作者陆蠡。据和他同一个牢房的难友回忆,有一天,日本人将陆蠡提去问口供:“你爱国不爱?”陆蠡没有违心,坦然回答:“爱国的。”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说:“绝对不能征服!”就是这样有着一颗璞玉般的心灵的崇高灵魂,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日本侵略者,以宁死不屈的硬气在苟活与成仁之间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正像他文中的绿藤一样,永不屈服于黑暗,就算以牺牲性命为代价。

篇4:我爱读寓言

通过学习《蚊子和狮子》,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并能拓展到自主阅读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年级上第6册《打开梦想的盒子》。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通过设计不同角色引领学生读《蚊子和狮子》。

二、了解寓言和寓意的定义

1.寓言是精短的、假托的故事,是用来给我们警示的。

2.寓意是寓言寄托或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蚊子和狮子》。总结阅读寓言的方法

1.读故事,了解内容。

阅读文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情节之一和情节之二对故事进行概括,用写的方式概括,越简短越好。

师(总结):最简单的概括:情节之一,蚊子打败了狮子;情节之二,蚊子落入了蜘蛛网。

还有四个情节的概括法,你们看书上的情节,我来读文字:情节一,蚊子向狮子挑战;情节二,蚊子战胜了狮子;情节三,蚊子胜利后的悲剧;情节四,蚊子死后的叹息。

2.抓角色,品味语言。

请沉思默想,品析文中你最为欣赏的对蚊子的描写。

3.悟寓意,指导生活。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从寓言中所感悟到的道理。

4.总结阅读寓言的方法。(屏显)

(1)读故事,了解内容。

(2)抓角色,品味语言。

(3)悟寓意,指导生活。

四、拓展阅读

1.阅读《鸽子、狐狸和白鹤》《会摇尾巴的狼》和《不爱恭维的狮子》。

(学生静静地阅读两分钟)

2.读完后在小组中用我们刚才学到的阅读寓言的方法,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故事讲了什么?对主要角色的描写哪里最精彩?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一会儿把你们的见解以小组的形式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展示交流,说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哪个小寓言。

五、课结

孩子们,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很欣慰,因为大家已经很好地运用了阅读寓言的方法,学以致用,不是最令人高兴的事吗!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能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寓言,因为——(屏显,生读)

我爱读寓言,因为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我爱读寓言,因为寓言是在与智人对话,与哲人对话。

我爱读寓言,因为寓言是在聆听人类的智慧之音,品味人类的精神食粮。

我爱读寓言,因为寓言可以使人更明理,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篇5:读《伊索寓言》观后感

寓言作为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形象性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种种现象给人的启示和教训。这种用动物代替人的手法十分生动典型。古希腊文学家伊索,崇尚真理、热爱生活、赞扬真善美、敢于抨击黑暗势力。借动物的形象来讽刺、批判那些虚伪的、内心丑陋的人,这些人试图以貌似公正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暴行,但当他的虚伪言词被正义的人一一揭穿时,他便不加掩饰地露出了固有的横暴本性,显示出强者凌弱的丑恶现象。还有的表面装作很友好,可内心如蛇蝎般丑陋,在你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后,便会反咬你一口,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

万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说完坏的一面再来说一说好的一面。《龟兔赛跑》作为一则广为人知的寓言,非常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先天才能和后天努力的辩证关系。

在《伊索寓言》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如《狼和狗》,用人们熟悉的两种动物之间一段充满个性的简单对话,赞颂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映了古代处于人类特有的发展形态——奴隶制状态下的人们对自由的爱好。寓言集中有不少寓言反映了古代历来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富矛盾。

应该说,寓言集中更多的故事体现的是各种直接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每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都是不同的真理,有些寓言会告诫我们,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违被自然,勉强从事,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些寓言告诫我们知识高于经验,不可犯经验主义的毛玻还有的教导人们劳动创造财富,不好逸恶劳,考虑问题要全面、心灵美胜过形体美、做事不可冒失上当、要知恩图报、要互相帮助……

篇6:读《伊索寓言》读后感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写的。伊索被称为希腊寓言之父。据说他是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他写的故事是批评、启发和教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本书在世界上流传了25。

这本书有很多有趣动人的故事,包括狼、狐狸和葡萄、狐狸和山羊、鹰、野猫和野猪、看家狗和狼、猎人和马、牧羊人和野羊、驴和哈巴狗、狐狸和鹤、兔子和青蛙、鹰和狐狸、鹿、阿拉伯人和骆驼、牡牛和山羊、狼、狮子、保姆和狼、父亲和两个女儿、狗和倒影。寓意背面有标记,让人一目了然。

《伊索寓言》不仅故事精彩,还让我从故事中了解了很多道理。例如,《胆小鬼》让我明白,如果我决定做事,我必须果断,不要拖延,否则事情会越来越糟;读了《狮子和狐狸》的.故事后,我明白做事不多,而是本质。学习也是如此。一天学很多内容不一定要记住,也不一定要消化。主要是要抓住一点,学得好,学得透彻。读完《狐狸与乌鸦》的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判断自己的实力,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篇7:读「伊索寓言」后感作文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牛和蛙》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道理。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青蛙看见牛以后,非要和牛比一比到底谁大,最终却把自己的肚子撑的爆裂了。我觉得这个青蛙好笨呀!它不应该和牛比到底谁大,而要和牛比谁比娇小,这样不就取人之短,补己之长了吗?也不会再出现肚子爆裂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上,不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的`每一种缺陷不是都有补偿吗?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也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都会相安无事。但如果都像那只青蛙一样的话,那世界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呢?真是无从想象。

篇8:读寓言后感

“玉想琼思, 止息乘凉, 言人之未言, 见人所未见, 警句全涌, 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 历经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 钟灵毓秀, 满树的玄想之花, 心灵之果, 任人随意观赏, 止息乘凉。”——以上是部分中外作家对《读伊索寓言》的高度评价。

仔细读来, 不难发现这两篇浓缩人生精华的文章, 在主旨上有相同之处, 但风格却不一, 真可谓是异曲同工, 各领风骚。

一、主旨相同

沈从文 (1902 ~1988) , 湖南凤凰人, 原名岳焕,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边城》写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 也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也是他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 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小说融入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有着美化和理想化的倾向。在他的笔下, 湘西的青山绿水和原始民风充满着善意、和谐, 体现出一种“优美、自然、健康”维系茶峒的社会秩序不是军政制度, 而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社会依照固有的节奏运行, 人们按照古老的契约做事,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只有端午、中秋、过年等传统的节日, 才能打破这里的平静, 让边城人兴奋、陶醉。作者正是通过对茶峒人过端午节这一重大社会生活的叙写, 生动地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趣, 以及他们那古朴而淳厚、乐观而充实的精神风貌。小说的主要人物在这一典型环境中正面亮相, 用他们的言语行动相互交流, 用他们的心灵认知对方, 给整个作品奠定了浪漫而又惆怅的基调。

钱钟书 (1910~1993) , 江苏无锡人, 曾用名中书君, 字默存, 号槐聚。《读伊索寓言》文章节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发表于1941年。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重新解说, 揭露讽刺了观代社会中的假、丑、恶现象和人性中的阴暗面 (鬼性和兽性) 。这篇文章告诉人们, 只有认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伎俩, 才不至于上当受骗, 同时也呼吁每一个人都应该负起尽可能为后代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责任。可以说, 《读伊索寓言》不过是钱先生点评人生、“眉批”人类的“打鬼钟馗”;可以这样说, 《读伊索寓言》是《围城》的前奏曲, 没有它, 也许就没有《围城》。

二、风格迥异

沈从文的《边城》最突出的特色应该是散文话的叙事笔调。这篇小说中, 他完全是在用一种散文化的叙述笔调来讲述故事, 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轻轻地哼着抒情小调。茶峒小城, 土生土长的翠翠, 笔调优美而抒情, 故事充满诗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构成的特殊风韵几乎成了几代湖南作家效仿的楷模。空荡的沅水中漂荡的一叶小舟, 苗乡山寨中袅袅升腾的炊烟, 原始森林中的鸟语花香, 清秀古朴的水乡吊脚楼, 富有诗情画意的月下小景, 这一切都浸润着作者对乡土文化的真、善、美的讴歌和寄托。

生活化的语言是《边城》另一突出之处。沈从文曾说:“我的文字风格, 假如还有值得注意处, 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言语太多了。”生活化的语言, 带着乡土气息, 清新自然, 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态, 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描写也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 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人物心态。请看下面一段人物对话描写。傩送的问话:“是谁人?翠翠又是谁?”问话口语感强, 随意而又充满好奇心。翠翠的答话:“我是翠翠,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答话郑重、简明, 表现出很强的戒备心理。整个对话质朴而又不乏机趣, 平实而又富于情趣。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讽刺与幽默。他文笔犀利、尖刻, 但背后却是诚挚的。他不拘泥于“本事本旨”, 提出“两柄多边”说, 体现出两种方向的引申:一是跟寓言的本意相反;另一是顺着寓言故事, 或续写下文, 或将故事应用到旁的方面。就像一个精明的都市人在述说社会的弊端, 语言上庄谐杂出, 或似是而非, 或形同悖论, 或正经话作荒唐语, 充满了佯谬, 又充满了理趣, 好似一切的矛盾都集中在一起且统一于一体。

举一例:“人比蝙蝠聪明的多了。”听起来像是废话, 但其实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有些人就只比蝙蝠进化了那么一点, 即某些人身上表现出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或者叫野蛮性或禽兽性。但我们细细品位, 这并不是对人的谩骂, 而仅止于讥讽, 望其修正而已。

三、同工异曲

沈从文在湘西小城轻声哼唱边城故事, 他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 借以抨击都市文明中的假、丑、恶, 以此来重塑民族的道德修养。钱钟书先生在城市中细读《伊索寓言》讽刺人性中的假、丑、恶, 呼吁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难发现, 这两位文化巨人, 选择了同一主题, 用不同的曲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真可谓异曲同工, 各领风骚。

参考文献

[1]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2.

篇9:读《伊索寓言》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拿出来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Phaedrus)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 “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没有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Emile)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則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Primitivist),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摘编自《钱锺书集》,有删节)

篇10:读寓言后感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狮子和农夫》里面的内容是一只狮子特别凶恶,他到处行凶作恶。大家都很讨厌它,一天狮子在河里喝水,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狮子,想娶这位美丽的姑娘做妻子,然后下河洗了个澡,把鬃毛梳得整整齐齐,然后跟着姑娘来到了她家门口。狮子敲了敲门,问道“:家里有人吗?”姑娘的父亲开门了,父亲是一位农夫,看到狮子全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狮子走进屋里,对农夫说“:我今天来,想娶你的女儿,做我的妻子,你同意吗?”农夫想我怎么可以把女儿嫁给狮子,可不同意狮子就会吃人。这可怎么办呢?女儿拉着农夫的手,低声说“:爸爸,你快想想办法!”农夫说“:人是万物之灵,只要运用智慧,就一定能战胜狮子。”农夫对狮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你会不会吃掉她?”狮子连忙说“:不会,不会!”农夫说“: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放心,除非你拔掉爪子和牙齿。”狮子为了娶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只好拔掉了自己的爪子和牙齿。狮子刚拔完,农夫就用棍子打它,狮子没有爪子和牙齿,只好抱头逃走了。

里面的所有的故事都要用勤劳,聪明和细心才能成功,《伊索寓言》这本书,不仅向读者灌输了善恶与美丑的观念,更是一本生活教科书,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精髓呈现出来。科书,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精髓呈现出来。

篇11:读伊索寓言有感_读后感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驴和蚱蜢》的故事:一头驴听到几只蚱蜢在叫,他被这些小东西的声音所吸引,希望自己也能有同样的声音。于是,驴就问它们以什么为生,才有了这样的声音。蚱蜢回答说:“是露水,是露水给我们好的声音。”驴子听了,决定以后多喝露水生活,不久就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从,否则会弊大于利,吃大亏。

尽管《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是一些与我们无关的事,但是,它却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东西,《伊索寓言》才历久弥新,读起来耐人寻味,让人在人性智慧上得到领悟。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虽短小,但是阅读时只要肯动脑筋,去理解,去联想,就会有大收获。

篇12:读寓言后感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诗牛和狮子,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三头公牛住在一起,狮子想捕捉他们。公牛团结一致,狮子无从下手。于是狮子就挑拨离间,让他们互相冲突,最后轻易地将它们一个个咬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齐心协力。就像一根筷子,我们很容易将它折断,但如果许多根筷子捆在一起我们就很难折断它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们小组制作了一张英语小报,需要录制一个视频来介绍它。我们六个人,每人分到了一个板块,要用流利的英语介绍板块里的内容。起初,排练时总是有人出错,这样就得重新录制,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后来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小组,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于是我们回家就认真地准备自己演讲的内容,排练时就很少出错了,最后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了视频的录制。

篇13:如何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这类小说的特点。寓言故事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虚构的,它不追求对真实生活的描摹,而是追求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由于是虚构的,省去了许多具体背景,人物形象也似乎有点抽象。它往往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为我们呈现一个荒诞的世界,虽然荒诞,却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它所揭示的、讽刺的、批评的,往往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本身,而是像这样的、类似的人或现象。因此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要能够从文本内跳到文本外,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一、概括情节,把握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理清了故事情节、把握住人物形象才有可能读懂其中的寓意。梳理情节是读懂小说的第一步。在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比如《坚硬的荒原》,整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不近人情地役使三个小孩在荒凉、坚硬的荒原上用牙啃坑、用嘴聚土、化泪浇树,种出一棵棵绿树的故事。整个故事按照老人役使三个孩子由刨坑到播种再到浇水的种树过程安排情节。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的过程。

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我们再具体分析形象。文中的形象主要是老人和三个孩子。他们被放置在一个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文中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高大、冷峻、粗犷的老人,而站在他身边的三个孩子僵硬、消瘦、穷苦。“老人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老人对待孩子的粗鲁透过“抓”的举动以及冰雹似的声音可见一斑,面对弱小的孩子,高大的老人显得那么冷峻无情。以至于当孩子抽泣着说“爹,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时老人竟然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老人的冷酷,而那竟是他自己的骨肉。当孩子微弱地呻吟着用牙齿啃着坚硬的岩石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品的荒诞感,而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极端残忍,更让人心痛的是当坑达到一定的深度时,老人竟用脚把孩子踢开,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而此时第一个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而第二个孩子战战兢兢地目睹了前面的整个过程。接下来的故事又是之前的翻版。老人依然冷酷无情,孩子依然处境辛酸。当种下的这棵树长大结出果实,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时,犹如坚硬的荒原一般的高大的老人站在坚硬的荒原上,抓起三个孩子,让他们重新播种、攒土、浇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里的老人是一个硬汉的形象,粗犷、坚忍、有力。他表面上冷酷无情,但为了生存,他必须用尽全部心力去逼三个孩子种树。而三个孩子贫穷、弱小、无依,忍受着老人近乎残酷的役使,饱尝充满血泪的痛苦,以至于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但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在坚硬的荒原上创造着奇迹,让坚硬的荒原绽放出生机。

二、分析手法,揭示意义

寓言故事类小说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寓意。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作品呈现的表层含义,要联系现实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比喻义、象征义。阅读《坚硬的荒原》时,在分析了文中的形象后,我们就要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老人和三个孩子放置在一望无际,灰茫茫的,凄清,空旷,荒凉而又寒冷的荒原上,这个荒原无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象征是一种替代和暗示,是以具体事物的形象替代和暗示隐藏在该形象背后的某种深邃的思想和意义。这个荒原到处光秃秃,硬邦邦,无法开垦,没有土更没有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冷苦冰霜的老人心如坚石地追求目标,无视痛苦的折磨和沉重的代价硬是让弱小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劳作,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终于冲破命运之樊篱,长出了第一棵树,这是一种慰藉,因为他们终究创造出了希望。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生命的悲壮感。但这样的过程却没有停止,而是一遍遍地重复上演。作者在文中写道:“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技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力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句议论性的话语无疑暗示了文中的形象隐含的意义所在。由此我们很容易想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人类在这样的残酷的环境面前血泪斑斑、永不停息的创造历程。文中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寒冷显然象征着人类生存环境的险恶和创造活动的艰难;具有荒原一样品格的高大的老人象征着人类生命力的顽强,老人的冷若冰霜,纹丝不动,不急不躁,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坚定;三个孩子用牙齿刨坑、用舌头和喉咙给种子攒土、用眼泪为种子浇水,象征着人类自身的弱小与承受的苦难;三个孩子痛苦得满头白发则象征了人类创造历史过程的漫长和艰辛;而老人让孩子们重新刨坑、播种、攒土、浇水,正象征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永不停息的前行。上述一切象征着民族的生存、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尽管为了生存,为了抗争,必须如此残酷地从“弱小无依”中吸取力量,获得机会。这是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但人类又常常必须如此。正如作品结尾所揭示的那样:“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因为人类不甘心“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不愿意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因为人类历史不甘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之中”,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的人类将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这就是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可见,要想挖掘出形象背后的意义,除了分析形象本身外,还要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仔细地揣摩体味,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总之,阅读这种文本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呈现的表层含义,要由比喻,象征手法入手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的意义。把故事中描写的种种现象转移到现实中去,方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练兵场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和浓重的油腻气味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借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苍蝇和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它: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从它的口腔里喷出来的腐草的气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节)

1.简要概括作品中写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篇14:读寓言后感

寒假的第一天,妈妈给我买了好几本课外书。我最喜欢看的是《伊索寓言》,它是通过那些简短的小故事来体现生活中的那些真理。这些小故事简单又有趣,大家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

在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母鸡和金蛋》。故事中的农夫家里养了一只母鸡,一天母鸡下了一枚金蛋,生活富裕了起来。读后感·但是她非常贪心,对眼前的利益并不满足,因此把母鸡杀了,想要得到更多的金蛋。但是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反而把自己原有的财富也丢了。农夫这杀鸡取卵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做什么事,我们不能因小失大,要学会顾及长远的利益。也让我们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龟兔赛跑》,主要讲诉:一只兔子嘲笑乌龟爬得很慢,于是声称要跟乌龟比赛。在比赛的时候,兔子不以为然,在中途睡着了,而乌龟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爬到了终点。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要骄傲。奋发图强坚持不懈的弱者,能战胜骄傲自满、止步不前的强者。

篇15: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1

无意间,我发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这本书的格式很奇怪,不是整的一个故事,而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并且在每一段的末尾都有一句感想,它通过一个个十分简单又很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大道理。就是因为这特殊的格式吸引了我去浏览它。这本书就是,《伊索寓言》。

第一章小故事是《龟兔赛跑》,主要内容是龟向兔子宣战,兔子跑到一半没看到乌龟,便躺在树下呼呼大睡,乌龟却努力的“跑”向终点,成了第一名,乌龟之所以胜利了,不在于它的速度,而在于它做事认真,在于它的耐力和毅力,我们做人也应该这样,只要做事认真、坚持、有耐力和毅力,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哪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如:《狼与小羊》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与蛮横等。

所以,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又有趣,有好玩。

读《伊索寓言》2

伊索寓言里面有很多小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狮子和农夫》里面的内容是一只狮子特别凶恶,他到处行凶作恶。大家都很讨厌它,一天狮子在河里喝水,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狮子,想娶这位美丽的姑娘做妻子,然后下河洗了个澡,把鬃毛梳得整整齐齐,然后跟着姑娘来到了她家门口。狮子敲了敲门,问道“:家里有人吗?”姑娘的父亲开门了,父亲是一位农夫,看到狮子全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狮子走进屋里,对农夫说“:我今天来,想娶你的女儿,做我的妻子,你同意吗?”农夫想我怎么可以把女儿嫁给狮子,可不同意狮子就会吃人。这可怎么办呢?女儿拉着农夫的手,低声说“:爸爸,你快想想办法!”农夫说“:人是万物之灵,只要运用智慧,就一定能战胜狮子。”农夫对狮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你会不会吃掉她?”狮子连忙说“:不会,不会!”农夫说“: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放心,除非你拔掉爪子和牙齿。”狮子为了娶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只好拔掉了自己的爪子和牙齿。狮子刚拔完,农夫就用棍子打它,狮子没有爪子和牙齿,只好抱头逃走了。

里面的所有的故事都要用勤劳,聪明和细心才能成功,《伊索寓言》这本书,不仅向读者灌输了善恶与美丑的观念,更是一本生活教科书,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精髓呈现出来。科书,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我们在这里讲故事的精髓呈现出来。

读《伊索寓言》3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精选》中的《两只屎壳螂》听我来讲讲吧:

有一个地方,有两只屎壳螂,它们靠那里的一只牛的粪便生活。冬天来了,一天,一只屎壳螂对另一只屎壳螂说:“冬天来了,我想飞到温暖的地方去,劝你也过去。”另一只屎壳螂说:“我不想离开这儿。”那只屎壳螂就说:“如果那里多的话,我帮你带些回来。”

屎壳螂来到一个小镇的大街上,发现这里有许多粪便,但都是稀的。所以它长期住在这儿。等到春天来到时,它有飞回去。那只屎壳螂已经是很瘦了,看见飞回来的屎壳螂吃的特别胖。就说:“你去时说过要给我带食物回来,可如今你却什么都没带回来。”另一只说:“那儿的粪便都是稀的,一点儿都带不回来的。”

一个人不能背信弃义,否则他将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我们不可以像那只屎壳螂一样哦!

读《伊索寓言》4

伊索25XX多年前出生在希腊,童年时期是一个哑巴,只能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邻居们都很看不起他,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

《伊索寓言》的寓言虽然短小,却反映了人们各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寓言后的哲理,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我们懂得到底该怎样去做。《伊索寓言》同时也讲述了一些坏人的恶行,要求我们同不良行为作斗争。我们读完这本书之后,要学习寓言中好的地方,尽量使变得更好。

《伊索寓言》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蚂蚁故事。这则故事讲述了蚂蚁以前也是人,但是由于他们觉得劳动很辛苦,便去偷邻居家的东西。宙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把他们变成了又黑又小的动物。可是,他们仍然没有改,所以就一直这样又黑又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本性恶劣的人,即使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也难以改变。

我已经读了《伊索寓言》,学到了很多知识。今后,我要更加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读《伊索寓言》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伊索寓言》,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比如故事《猴子与小猴》,讲的是猴子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它非常喜欢其中的一个,而不喜欢另一个。它每天都抱着喜欢的那一个,而对另外一个非常不好,总是因为一点小事情就狠狠地责备它。后来,那只它喜欢的小猴被它抱在怀里捂死了;而另一只小猴却长得很健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读了这个故事,我感觉到爸爸妈妈平时让我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多么正确,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我从中学会思考。

《伊索寓言》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哲理的故事。如《四位朋友》讲的是一个猎人孤零零地在大森林里生活,他觉得太寂寞太无聊了,就决定出去找朋友,他在路上结识了狗、猫和老鹰,就和它们结为朋友。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只熊,猫爬上了树,鹰飞上了蓝天,只有狗为了救猎人,勇敢地和熊斗争,但是猎人最终却抛弃了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危险之中,才能体现出友谊的珍贵和无私,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我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猎人、猫和鹰都是不对的,朋友应该在危难的时候互相帮助,我希望自己以后能遇到真正的朋友,也要努力成为让别人信任的朋友。

《伊索寓言》,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

读《伊索寓言》6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就像哆啦A梦的魔法口袋,而每个小故事就如同口袋里的法宝,虽然简短但总能给我带来无穷的惊喜。

《泉边的鹿》让我学会珍视那些外表平凡实际却很意义的东西;《蝙蝠与鸟、兽》让我看到了背叛者众叛亲离得下场;《农夫的宝藏》让我明白劳动才是真正的瑰宝......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想吃葡萄的狐狸》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了挂在葡萄架上的一串串葡萄,馋的直流口水。可是,它想吃又够不到,最后只好放弃,还安慰自己:葡萄一看就不好吃,肯定是酸的。

狐狸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吃不到却说葡萄酸”。这不禁让我想到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比如有些同学看到别人学习成绩好,自己非常羡慕却又做不到,于是就心口不一的指责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觉得这种心态非常不健康。同时,狐狸摘葡萄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只有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才能得到我们渴望已久的香甜美味的“甜葡萄”。

《伊索寓言》真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养成了勤劳善良的美好品德,同时,我还学会的要运用智慧保护自己和他人,做一个聪明勇敢、正直善良的人。

读《伊索寓言》7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中一个题目叫“农夫和他的儿子们”的故事,读后,我深受启发。

故意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农夫不久于人世了,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像他那样辛勤劳作,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计谋。有一天,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说道:“孩子们,我死后能够留给你们的一切,就是葡萄园里的那些财宝了。”几个儿子误以为农夫所说的是埋在地里的宝物,老人一死,他们就一个个拿起铁铲、锄头等工具把葡萄园翻了个遍,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财宝,而葡萄树却因此而生长繁茂,获得了很大的丰收,他们也得到了比他们付出的.全部劳动更大的报酬。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就会有所收获。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付出,有所辛勤的付出,这样才能在学习、工作、事业上面有所成就。

记得有一次,我上完写字课来到婆婆家练习写字,一开始还信心满满的,可在写错几个字后,我就开始大发脾气,信心一下子就少了一半。撕了一张又一张练习纸。可是,我突然想到陈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写错了不要紧,评分老师主要是看你主题写的怎么样,而不会一个字一个字的跟你慢慢看的。”于是我又开始细心的慢慢写,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最终终于写成了一副完整的书法。这是我高兴极了。第二次上课前,我把练习交给陈老师,陈老师说:“这次写的非常好,要继续努力!”我听了,比发了财还高兴哩!

还有一次,在增华阁作文考试前一段时间,我拼命的阅读书籍,积累资料、词句,为的就是能够在作文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超水平发挥。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我在考前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可都与我的努力分不开啊!

我还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用在这里真是一点也不错。意思是说,天才出于勤奋,灵感只要一点点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天才不是靠自己的天赋得来的。自己要勤奋才是成功最主要,最关键的地方。加油吧,努力吧,只有自己努力了,自己勤奋、刻苦了,才会获得成功,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一定要付出自己的勤奋与刻苦,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不懂得付出,只会不劳而获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收获,有所成就的。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与耕地写字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的汗水。付出的多,你的收获、成就就大;付出的少,你的收获、成就就小。与其付出的少收获小,还不如付出的多成就大呢!不知道你们会选哪一个呢?

读《伊索寓言》8

我再次细读《伊索寓言》,觉得故事十分经典、有趣。故事的寓意也十分妥帖,给后人以警示和告诫。伊索借物喻人,表面上是写动物,实际却是在写人。

如《肚子和脚》,这篇寓言告诉我们:若将领指挥失当,士卒纵多也无济于事。《田鼠和家鼠》却告诉我们:与其骄奢淫逸朝不保暮,莫如恬淡寡欲安常处顺。

虽然书中的寓言故事篇篇经典,句句精妙。但是,当我读到《狼和母羊》时,却觉得很不现实,不符合常理。故事讲述了,有一只狼抓住了一只羊,狼承诺,只要羊说三句真话,就不吃她。羊说:“我不想再遇见狼。万一遇到,巴不得他眼睛是瞎的。但愿恶狼都不得善终!”狼认为羊讲的全是真话,就把她放了。寓意说:遇敌直言不讳,辄能化险为夷。

我却不以为然,人都爱听好话。逆耳的忠言没谁爱听。退一万步讲,羊诅咒恶狼没有好报。谁又能克制住自己,不暴跳如雷呢?这样的挑衅,又怎么能化险为夷呢?甚至还会引火烧身。

古代,周武王英明,姜子牙才可进忠言。蜀国刘备仁义,贤德,诸葛亮才可献良计。相反,纣王残暴凶狠,鄂崇禹性情直率,顶撞了纣王,被处死,而崇侯虎阿谀奉承纣王,得了不少赏赐。

所以,只有遇到大公无私,贤德,有才华的人,才能直言不讳。轻率地直言,若搞不好,甚至还可能引火烧身!直言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总的说来,《伊索寓言》是一部绝世佳作,和《荷马史诗》齐名,你们也来看看吧!

读《伊索寓言》9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我们而言,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重要。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其岁月的沉淀,一点一滴积累成精华。

古希腊的寓言家像天上的繁星般耀眼夺目,而在这些繁星中,伊索则是那最大最亮的一颗。英雄不问出处,虽然伊索只是一个卑微的奴隶,但他聪颖过人,知识渊博,最后获得了自由。他所编著的《伊索寓言》,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书中以简短的小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其中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是《两只袋子》。

这则寓言主要讲述了有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他在人的脖子上挂了两个口袋,一个装自己的缺点,另一个装别人的缺点,他考虑到,人应该多关心自己的缺点才能对自己有利,装自己缺点的袋子一定很重,就把它放在了后面,另一个装别人缺点的袋子则放在胸前。因此人们常常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所以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先纠正自己的缺点,然后再去纠正别人的过错。

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只会无所顾忌的去挑剔别人的错误,但对自己的过错却如此“宽容”的对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世界上不会有同样的两个人。所以我们不应该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拿着缩小镜来看自己。人们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却忽略了自己的缺点。我们在努力寻找别人缺点的同时,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也有缺点。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要总是自以为是。相反,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勇于承认错误,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看优秀的人的优点,这样自己才可以从中学到东西。还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不光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我们能逐渐变得完美。在人的一生中,永远都会先看到别人的缺点,但是要想看到自己的缺点就要照一照“镜子”,那么,人生的镜子是什么呢?其实,人生的镜子就是别人对你说的话,不论是批评、指责、要求还是赞扬、夸奖,它都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只要你愿意去面对这面镜子。有一种美叫做缺陷美,正是因为它的缺陷才会让美更加有魅力。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去指出别人的过错,而先改正自己的缺点是前提。

而在做这些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在遇到矛盾时,不要一直想着是他人的错,也许错在自己,也许自己没有发现自己错在哪里,这时就需要换位思考了。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做过的事,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是否对他人构成了威胁,又是否为他人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每一个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怎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是好好学习就够了吗?不是的,在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指出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再请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再改正,最后,还需要指出他人的缺点。这样, 不但自己能改正缺点,别人也会感谢你帮他指出缺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做不是很快乐的吗?

文学名著就是这样,用优美的语言陶冶人,用向上的精神鼓舞人,用温暖的文字唤醒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简单的道理深省人……

读《伊索寓言》10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精品,书中的小故事大都讲的是动物们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龟兔赛跑》的故事,森林里要举行跑步比赛,由兔子来选对手,兔子哈哈大笑地说:“这太容易了,选乌龟吧!”,可是乌龟竟然答应了。

到了比赛那天,只听见3.2.1开始!兔子象风火轮一样跑,乌龟在慢吞吞地走着。跑了一会,兔子见乌龟还没影儿,就躺在路边睡着了,它睡得正香,乌龟从它身边走过,笑着说,这也想得第一名?兔子还在说梦话,没有谁比你还跑得慢了!

等兔子醒了,乌龟已经到了终点了。兔子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努力,才能得到胜利的果实。

我看《老鼠开会》明白了如果有大胆的想法,就要大胆的去做。

《伊索寓言》告诉我们身边有许多事情要自己处理,而且要清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会是错的,避免犯错误。

读《伊索寓言》11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几篇寓言故事,我回家后,便找出一本《伊索寓言》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较色大都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狼、驴子等等。作者在每则故事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语来点明故事的寓意,对于这些点睛之笔,我们一定要好好体会。

《伊索寓言》中有许多故事,如《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狮子与牛虻》

《狮子与牛虻》讲的是一只狮子被牛虻咬的遍体鳞伤,最后终于倒下了。牛虻非常得意,到处夸耀自己单枪匹马打败了森林之王——狮子。可不料,却被一只蜘蛛网送了性命。

是呀,最可怕的敌人是轻敌思想,能战胜强大对手的敌人,会应小小的失误葬送自己的前程。

记得有一次,我连续保持好几次第一名,我便非常骄傲,自以为是,到处夸耀自己的成绩。而且,我还经常看不起成绩较差的同学,每当他们向我请教题目时,我总是不耐烦的说:“走开,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笨不笨呀!”

到了期中考试,我看题目很简单,便轻敌了,考完后也没检查,就交了上去。考卷发下后,我呆了——我竟然只考了第十四名!这可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成绩呀!更难过的是,那些这次考得好的同学,也用那瞧不起的、嘲笑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真难受。

经过这次教训,我便谦虚起来:当同学向我请教问题时,我总是耐性的教导他;当我考得好时,也不骄傲了,反而更努力的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我又站上了第一的的宝座,我好开心,好开心······

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有轻敌思想,要谦虚、努力,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读《伊索寓言》12

【定位】

1.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深入探究

(1)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读《伊索寓言》13

怀着好奇和期待,我翻开了《伊索寓言》这本书,这里面的一个个含义深刻的小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里面有些故事的道理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有些则是叫我们如何认人。

下面的几则故事都让我记忆犹新。

《青蛙和老鼠》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只老鼠和一只青蛙都在想计谋把对方收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它们想出了相同的办法,却谁也无法赢过谁,最后两只动物都成为了老鹰的猎物。这则故事讲述的道理是:害人终害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阴谋者自以为得到利益时,惩罚却悄然而至。

《老父亲的馈赠》讲述了一个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他教会了他的三个儿子要团结,才能面对困难,不被困难击垮。在老父亲死后三个儿子团结一致面对了种种父亲留下的麻烦。随着他们富裕起来之后,兄弟之情是那么短暂,各自的利益使他们分离。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不再是一股绳,力量也没有那么强大了。道理很明确:人在困境中容易团结,但是却因富裕后产生过许多嫉妒和欲望是团结的力量慢慢减弱,最终毁坏了各自的利益。多为别人找想,少存一些自私的念头,这样的团结才会经久不衰。

读《伊索寓言》14

老鼠们聚在一起开会,想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他们如何面对大自然中的强大敌人,老鼠们窃窃私语。大会开始。

老大说:遇到猫,要是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猫的位置就好了。有一只猫低声说到:我们可以在猫的脖子上系一个铃铛,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猫的动向,有一天,猫假装在半空悬吊,老鼠们看到,不停的讨论,要不要出去寻找吃的?.其中一只猫说到,不要上当,看上去死了的人,不一定死,我们不要被假象欺骗。

老二说到:我和青蛙是好朋友,他邀请我去做客。他家住在池塘边,可好了。夏季荷花开满,晚上也有人相依为伴,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不去吧!青蛙肯定很生气,再也不要我这个朋友。一旦我想到,我在陆地上长大,水中是怎样,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办?

老三说到:我爬到狮子的身上,在他的鬃毛上和耳朵边跑来跑去,将他从梦中惊醒。狮子爬起来,非常生气,四处寻找老鼠。狐狸看到后嘲笑说:你身为雄狮,居然被老鼠吓到了,狮子说到:我讨厌他的放肆和无礼。竟敢在百兽之王身上折腾。该怎么面对狮子。

一只老鹰从空中飞过,听见了老鼠们的会议。大声说到:老大,不要轻易相信自己可看到的一面,要善于思考,不然会害人害己;老二,你是重感情的人,但是要分清事物,看好全局,盲目跟从,终究会牺牲自己;老三,你心地善良,面对威武的雄狮,狐狸的煽风点火,要用大脑思考,妥善处理与狮子的纠纷,道歉是最好的方式,以防他人无辜受牵连。

读《伊索寓言》1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数千年来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历传不衰。正是这样,我才在众多名著中选择了这一本。

书中的大多故事体现了生活经验和非凡智慧。有的故事教导人们考虑问题要全面,如两只青蛙;有的则说明了不可违背自然,勉强做事,如乌龟和老鹰;还有的告诉我们不可犯经验主义错误,如驮盐的驴等。

在所有故事中,我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要数目光短浅的鸫鸟了。故事讲的是一只美丽的鸫鸟每年秋天都要去吃那桃金娘树上的果实。有一年,桃金娘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东鸟便每天跑到桃金娘树上唱歌:“美好的生活呀就要来临了,我的心里是多么欢唱,望着那儿的花儿在开放,我对它是多么向往。”就这样鸫鸟每天都去,每天都唱。一个猎人发现了,便守候在那。等果实结出,鸫鸟每天都来吃一整天。终于被猎人用粘棍粘住了。它又唱:“桃金娘的果实是如此甜美啊,把我害苦的却是你,因为我太贪恋你那无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不要过于贪恋某种事物,这样会葬送掉性命的。要目光远大,不能象鸫鸟一样目光短浅,桃金娘的果实固然好吃,可吃到连危险接近也不知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死离你不远了。

这就跟我们一样,一个学生如果过于贪恋游戏,每天背着老师家长去网吧,一玩就是一整天,这样下去一定会损失惨重:一会浪费金钱,家长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都被你用在打游戏上——值吗?二会用眼过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太重要了!如果你不保护好眼睛,以后戴着个1000多度的眼睛——累吗?三也是最重要的,沉迷于游戏中,你会不知不觉葬送掉吸收知识的大好时光——好吗?

玩游戏要适可而止,它是放松,是消遣,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或是一个专业来进行的话,我相信那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学生,学习最重要,如果你能抛开一切心思杂念——专心学习,那么考出好成绩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上一篇:在黄冈师范学院领导班子调整大会上的领导讲话下一篇:以比赛为话题的350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