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的作文

2024-04-18

留住记忆的作文(共14篇)

篇1:留住记忆的作文

你是否还记得你呀呀学语时父母激动的心情?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上学时与老师的对话?你是否还记得你与父母发生的第一次争吵?你是否还记得儿时最要好的玩伴?你大概都不曾记得了吧?那些让人紧张、兴奋、哭泣、幸福的美好记忆,亦大概像一只只无帆的小舟随着时光之流,汇入无边无际的大海,向着落日前行,你亦可能尝试留下他们,但都像试图用手留住从身旁轻抚过的微风一样,划过指尖,只留下一丝的清凉与感触,留下的只有遗憾与无奈。

有人说镜头可以记录一切,让你可以随时随地去观看、去回忆,可是人们却感受不到原来的亲切与真实感。大概是想留住的并不是那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画面,真正想留下的却是记忆所带来的体验与当时对自己想法的反思以及对以前的事件、人物、感情的回味。可能是小时与朋友比赛胜利的喜悦,对某些问题反思中的疑惑,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人们常用许多时间来回忆,回味那些触动心弦的画面与声音,但因为工作、学习、家庭的压力,却使想极力回首的我们只能前行,离那些人们想触及的事物愈来愈远,最终消失,从我们的大脑中永远消失。如果你还有些空闲,你大可不必坐在电视前无聊地换台,可以闭上双眼,去脑海中搜寻那些被遗落的记忆碎片,让你那劳累的身心在无际的海洋里得到修复与整理。

有些记忆是留不住的,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回忆。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你应该知道时间不因你而停止,如果你仍在回忆中迷茫时,你应去努力奋斗,不要让今天成为明天的遗憾。

篇2:留住记忆的作文

眼看汽车渐渐驶向心里所想的方向,便有一股莫名的激动。生活了十几年的这个小乡村还是没有改变——同样热情的人,依旧亲切的景。唯一没有的是往日与小伙伴们的嘻哈笑声。

缭绕的炊烟追着风跑,我的思绪随之飞上蓝天。

还记得,小学的周末,三五成群的组队去山上摘野菜。漫山遍野的绿色让我眼花缭乱,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野菜的辨识倒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大人看着我们忙的不亦乐乎,满脸笑意地开玩笑道:“晚上炒个小菜请我吃不?”“好的好的!”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嘿嘿!这里有,这里有。好多好多的!”随着一声声惊叹,大家一齐涌了上去……

还记得,学了课文《搭石桥》后的那个星期五,兴奋的一群人来到小溪。看着眼前湍急的小水流,虽然不深,可一旦弄湿了回家少不了挨骂。我试探性的把脚伸向水中凸显出的小石块,双手左右摆着保持平衡。“好了!把石头给我。”一手深入水中作支撑,一手将石块放入水中。后脚不禁跟上,“哎呀”,脚尖没站稳,湿了!只好退回原点。当然我“退下了”还有其他人。一个个争先做“勇士”……搭的好慢,时间却在飞逝。我索性脱了鞋,坐在河边,沐浴阳光,很是享受。——“搭好了!!!”大家都跃跃欲试,踮起脚,摇摇晃晃但又带着些轻快,蜻蜓点水似的到了对岸。我安奈不住了,穿起鞋,一口气蹦跳着到了对面。真的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了,竟有如此之神力!

还记得,初夏的时候,我们拿着小篮子追着虾儿跑,总是弄的满身水,待到回家之时,太阳早已抹灭了水迹,似乎是为了我们不挨骂;还记得,春还没走,夏刚刚到的时候,追着山上星星点点的野草莓,摘了便入口,闭上眼尽情享受它的甜美;还记得,我们一起去陡峭的山坡为老师摘她爱吃的野菜,指甲全被染成了绿色,却也一句埋怨也没有……

那时的我们很天真,很快乐。那时的家乡最美,给我的记忆最深。

“嘿!悦子!这呢,这呢。”熟悉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让我觉得我对家乡的思恋,少不了的是我的朋友,从小玩到大,感情越来越深的朋友。

家乡给我的记忆,永驻我心。

篇3:留住记忆的作文

此书首文《让胡路的美学》和后面的《寻找让胡路的源头》、《“让胡路”得名“轧葫芦”》等几篇小文, 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让胡路”名字的由来, 也让我这个喜欢寻地名的人又长了一个新知识。文中“关于让胡路的传说, 新鲜活泼而又几番花样”。《让胡路垦荒伊始》写得沧桑而又浪漫, “我们可以想见, 当年在这片古老的荒原上, 是如何响起了铁锤砧子的敲击声, 是如何飘起了‘老白干’的酒香。有了粉房, 自然能在他们的粗茶淡饭中增加一点花色;有了皮铺, 就可能为那些庄稼汉和赶车人置一件老羊皮袄。于是, 荒原上有了人烟、有了村落。”

大庆人写大庆的事儿当然离不开油田的创业, 离不开对大庆精神的记录。《大庆也有一条中央大街》描述了油田会战的波澜壮阔与困苦艰辛, 同时也讲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油田建设的重视和对油田职工生活的关注。《被遗忘在城区里的干打垒》、《永远的记忆》等文更是让人不忘当年那片荒原、当年那片热土、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有, 《登峰村的由来》, 登的是科技高峰。《红卫星曾是一颗耀眼的星》, 写得是在力争上游的“争游村”附近又有了四个卫星村落, 也是大庆会战初期职工家属干打垒生活基地, 更是大庆人“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一个写照。

此书还有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寻找让胡路的“茶马古道”》, “站在已经无历史印记的古道上, 遥想三百年前的这片土地”。《追溯让胡路原住民的通古斯血统》、《让胡路, 从六千年前说起……》、《拓荒让胡路》记述了历史以及它的后来。《寻找让胡路的科尔沁情结》和《清代的科尔沁与今天的让胡路》, 共同找寻了当地文化的根。“无论工业文明的强势有多大, 也掩盖不了历史的陈迹。”“这个草原文化的基础无疑是当年科尔沁的游牧文化”。“历经700年风雨磨练的让胡路, 瓜熟蒂落, 母亲科尔沁应该是欣慰的。”另外, 《烈士吕俊峰被害事件始末》, 回忆了当年阶级斗争的残酷。《翻开那一页感受另类“穿越”》等, 从平凡中见新奇。《全国第一支农民钻井队》, 见证了组织起来的农民“力量大”。还有对“喇嘛甸传说”、“大官屯”、“闯关东男人”、“八个不花钱的故事”、“‘东风饭’和‘跃进糕’”的记述, 写得小中见大, 有情有意。对区情、风俗、气候以及动植物等等的展示, 也都写得真实而有趣!

篇4:留住彩色的记忆

在你拍摄数码照片后,想把它打印出来时,会有个“大问题”出现:这些打印出来的照片能够持久保存吗?还是几个月后就会失去光鲜亮丽的色彩呢?

对于许多数码摄影爱好者来说,喷墨打印机还是首选的输出方式。因为喷墨打印机相对比较便宜,而且相比暗室冲洗的化学反应过程,喷墨打印机能够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产生出效果非常不错的照片。但是打印机中的墨水,以及接受墨水的纸张之间也存在着化学和物理关系,这使得打印性能的表现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就是前面所说“大问题”的“问题”所在,那么该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呢?

国外一家名为Wilhelm Imaging Research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对墨水和纸张进行测试和研究,以便了解打印性能的极限所在。你可以访问他们的网站,并下载一份很有启发性的PDF文档,其中展示了各种纸张和墨水组合下的打印样张生命期的数据。浏览网站http://www.wilhelm-research.com/,能够找到更多的测试结果。

光线—色彩的杀手。Wilhelm公布的数据是在一定光线照射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的标准化结果。在所有造成褪色的光线色谱中,UV是最具有杀伤力的。UV就是紫外线,在电磁波(光子)的连续光谱中,紫外线已经超出了我们人类视力的可见光谱区。紫外线光波的每个光子比其他颜色的光波(如黄色)具有更多的能量,因此它们能够以更大的力量将原子碰撞出去。用足够多的光子将一个颜料(或色素)的分子撞击出去,过一段时间就会把这个分子分离为一个氢原子、一个碳原子,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运动开来,结果就导致那个本应呈现某种颜色(比如品红色)的分子变得透明。

什么?没有品红色的光线?对。你仔细观察一下光谱图,就会发现并不存在一个纯粹的品红色光谱条带。品红是由红色和蓝色按照某种精确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红色和蓝色光线被某种分子或物质沿着相同路径所撞击,反射到你的眼睛里,就呈现出品红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子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这是一种易变的、奇特的物质。

“易褪色彩(fugitive)”这个术语已经产生很长时间了,用于描述从品红到紫色等颜料,因为它们褪色的速度最快。鲜艳的品红色花朵在阳光下很短时间内就会变成红色或棕色。自然界没有太多明亮的品红色存在。但是对于彩色打印来说,品红色却是一种基本色彩,而且一般情况下也是喷墨打印机所用的墨水中褪色最快的。现在,“易褪色彩”的概念则特指一些褪色非常快的颜色。在某些情况下,黄色褪色的速度更快。比如说,机械式印刷受黄色褪色快的影响比喷墨打印更为明显。

通常喷墨打印机使用三色或四色墨水来输出图片。CMY打印机使用青、品红、黄三色墨水就能表现出一幅图片所需的所有色调和深度,一部分HP打印机就是采用这种墨水系统。其他打印机则使用四色墨水系统,比如Epson的产品就是采用CMYK四种颜色(即青、品红、黄、黑)进行打印。黑色(K)墨水用于替代CMY叠加产生的不同深度的灰色或黑色效果。Epson的六色打印机又增加了浅品红和浅青色,能够将图像中明亮的区域表现得更平滑。

这些墨水其实就是由一些吸收光线中特定颜色而将其他颜色反射出去的分子组成的。在吸收光线中的光子时,这些分子会产生热量,这是客观事实。这些热量虽然不高,但是却足以使分子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如果碰撞得过于激烈的话(就微粒子的运动而言),分子就会发生变形扭曲,与光子发生撞击,很容易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化学组合。如果新的组合恰巧是反射另一种不同波长的光线,那么这种物质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变化的这部分的颜色没有改变,只是光线的吸收效率被削弱了,那么分子就会出现褪色现象。实际上,每个分子都处于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发生变化的分子越多,褪色现象越严重。

所以说,墨水的研发人员实际上是在进行分子的研发。他们希望墨水的分子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能稳定持久。他们有什么方法能够直接在墨水分子中植入稳定性吗?答案可能是通过墨水所附着的纸张来实现。这是另外一个化学过程。墨水的分子在液态下是不稳定的,但是当墨水喷到纸张上,与纸张上的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就会使它变得稳定。

对于一个仅仅使用特定墨水和纸张的封闭系统来说,上述过程可以完美进行,但是许多人希望使用各种不同的纸张来进行打印。这给墨水和纸张的研发设计人员增加了挑战性,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困惑。Wilhelm Imaging Research机构的测试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可用的组合。

通常Epson的墨水与自己专用的纸张相配合使用能达到最佳状态。这是一个封闭的化学过程吗?我们不知道,而且Epson也没有说明,但是我们用过的所有五台Epson打印机都是在使用原装的专用纸张和墨水时发挥出了最佳效果。Epson的新款打印机使用的是基于染料的墨水系统,预计其持久时间在同样的Epson原装纸张上可以达到原来的三到四倍。Epson最近刚刚推出新型的原装纸张,这种重磅的无光纸与新的墨水配合使用,持久时间竟然可以超过25年!

所有上述数据是在Wilhelm的测试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用户在真正使用中的持久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Epson EX的打印样张,是用Kodak的铜版纸打印的,在1998年时就开始褪色了(你应该了解:制造商并不总是主动告诉你他们改变了生产方式。Epson EX用现在的Kodak纸张打印效果并不好,但用以前的Kodak纸张却很好),但我们发现与墙上这幅样张同时打印的另一张同样的样张则在两年后才开始褪色。这是贴在墙上的打印样张褪色的一个绝好测试。根据Wilhelm Research的测试结果,Epson EX与1997年版本的Kodak纸张组合仅仅过了0.7年就褪色了。我的办公室有很大的窗户和足够的阳光,所以非常明亮,因而更容易发生褪色。在一年中,这幅打印样张总是在日出时刻接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我把另一张保存起来的打印样张放在已经褪色的那幅样张旁边,然后观察……而它在此之前一点也没有褪色。原本这两幅样张的色彩质量是完全一样的,难以区分开来。

这就是前述的“大问题”之严重。来自Wilhelm Research的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们的测试是在最坏、最极端的情况下进行,主要是为了比较不同墨水和纸张组合在某些相关项目中的表现而进行的。Epson的无光纸张与新型的26年墨水配合使用,在一个防紫外线的环境中可以保持几百年持久不变。紫外线吸收玻璃在卖窗框的家居店里会有销售。

对于HP打印机的表现我们也还算满意。它的标称持久时间能够达到我们墙上那幅样张的7至9倍。如果把这些样张挂到一个低紫外线的环境中,应该能够持久保存30年左右。

对于文本打印质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于胶卷底片和幻灯片时代的概念。胶卷底片也会褪色。放在抽屉里的旧底片或旧幻灯片由于氧化而发生褪色,致使印在上面的文本变得不清晰,这在过去可是一件严重的事情。现在,通过高质量的数字扫描技术可以将底片和幻灯片保存起来—数字化的资料不会再褪色了。

如今,虽然打印出来的样张十年后仍然会发生褪色,但是它的数字化原稿却可以长久保存,不会褪色。现在拥有一部数码相机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儿。不过,有些人还是会担心将打印出来的样张送给别人不太好,因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如果收件人把在打印样张放置在类似于Wilhelm的测试环境中,褪色或许更快,更严重。

篇5:留住乡土的记忆作文

那是入冬后一个周六的早上,太阳虽然已高高悬挂在空中,但空气中任然带着丝丝的凉意,走在乡村的公路上,尽管农民们已经早早收拾了稻子,稻杆也成捆成捆地堆在一边,微风吹过,我们仍能闻到那淡淡稻香,更准确说,那是阳光的味道,清新素雅,是世间最朴实最自然的味道。

我跟着妈妈来到一个专门做年糕的`地方,也是妈妈特意要求外婆:如果烧年糕了一定要通知我们,目的就是想让我知道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也算是让我重温一下妈妈小时候的那份乐趣。

来到年糕加工厂,一进门就看到不少叔叔阿姨公公婆婆在那排队,地上放着一摞摞浸泡过的稻米。里面一片嘻嘻哈哈之声,充满了温馨和谐。看到这里,我不禁兴奋异常,就迫不接待的往里走,想一探究竟里面发生了什么。

里面除了人还是人,他们三五一群有的在聊天,聊到开心处竟开怀大笑;有的在忙着倒米,好像是要把米扎成白雪雪的米粉;还有的在忙活,他们从一条传输带上把白白的年糕拿下来凉在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奇怪,眼前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这里的人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彬彬有礼。但让我觉得很舒服。是不是这就是妈妈常说的乡下的味道—朴实,自然。

等轮到我们的时候,我已经完全被融入了这自然纯真的环境之中。

篇6:留住乡土的记忆作文

午后的阳光炙热火辣,没有一丝风。两个老人戴着手工编织的草帽,穿着褪色的鞋子,鞋底粘有枯草败叶和黄泥土,抓着黑色的铁铲,弓着腰在潮湿的棕黄色泥土地里穿梭,汗珠顺着他们土黄色干燥皲裂的皮肤滴下。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爷爷奶奶,两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我真的不明白,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那么细心地照料自己的那一小片土地?又累又枯燥又没有什么乐趣。爷爷叼着根烟,含糊不清地嚷嚷:“种菜给你吃啊。”我问:“不累吗?”奶奶笑道:“不累。”

爷爷的那片地,我很少去,也是怕把衣服弄脏,爷爷就笑骂我“娇气”,他的一件白色衬衫后面染着斑斑点点的黄泥土。爷爷把手一挥,带上水杯,“走,奶奶在收青菜,去看看。”爷爷在前面走着,我停停走走,小心翼翼地尽量避开田里潮湿的泥土,轻轻一跳,向左一跨,提防着躲在暗处的小水坑,一只趴在树上的野猫被惊着了,无声地跳下树,一转眼消失了。

奶奶颈子上围着一条染得微黄的白毛巾,正弯着腰,她有关节炎,不能蹲下,旁边的一个大塑料袋里装满了青菜,浓郁的绿色快要溢出来了。这儿一排青菜可真整齐,连成了一条绿线,骄傲地舒展着自己的绿菜叶,挺直了自己白色的`身体。爷爷把水杯递给奶奶,奶奶一看我们来了,咧着嘴唇,咬着牙,慢慢直起腰,喝了几口水,用毛巾擦了汗,笑着对我说:“看,这么多青菜够你们吃了吧。”

乡下的云白中透着纯洁,土地上的云显得稳重而又高远,我向着远处眺望,在这片土地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压电线塔,像是一座丰碑,又仿佛一个参天巨人用肩膀扛起了担子,条条电线就是担子上的麻绳。

远处,田地的两侧种着一排树木,隐隐约约能看见田里有人站着,云渐渐飘走,阳光刺着眼睛,泪水模糊了视线,那儿站着的人似乎渐渐变成一棵挺拔的树,而那里每一棵树,又仿佛成了一个在土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

轻盈微风,黑黝黝的土地,挺拔的树,田地上站着的人,刺眼的阳光……爷爷笑着说:“怎么?看傻了吧,爷爷这里的景色美吧?”我点点头,爷爷像是一个得到糖果的孩子,笑得更开心了:“我说是的吧,我们农村比你们城市好多了。”他从耳朵上变戏法似的摸了一根烟,叼在嘴里,火光一闪,白烟升起。我看着爷爷,土黄色的皮肤,额上树枝似的皱纹,真像这片乡土。

篇7:留住乡土的记忆作文

6岁时,我就和爸妈搬到镇上,一年到头回老家的次数少之又少,老家的变化挺快,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那股亲切感。想着这些幸福甜蜜的事,我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在家乡看戏的情景。

那时,老家的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里人带来些文化享受的便是一年一次的戏曲表演。家乡的戏曲表演没有专门的场地,就是在村里“半露天”式的大会堂;没有很专业的戏曲团队,村里和邻村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就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一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小戏,其他的便是从其他乡里请来了几个小演员,也向他们借了许多头饰和衣服;看戏也没有一个人需要给钱,男女老少都可以去捧场。就这样一直“三无”的戏剧,在我心中却是最专业最棒的戏!

看戏前,村里人需要做最多的事便是布置场地,因为基本每家的老人都会去排练的地方凑热闹,所以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些小孩头上,爸妈不放心我们一堆小孩来打理这些,于是也都来帮我们。大人负责戏台子的通电与清洁,而我们一堆小孩就四处搜寻各个家中的凳子、桌子,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把这些东西一趟趟地往戏台子前搬,终于整个大会堂都变得满满当当的了。这时大人们也已经完工了。

傍晚,是最热闹的时候。大红的帷幕慢慢地拉开,台前热闹起来,长条凳、小木凳、竹椅上马上就坐满了人,此时,我便会耍赖皮似的为爸妈抢好位子,盼望爸妈早点来看戏。不到10分钟,大会堂便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这里,男人们敞开了怀,燃上一支烟,舒心地吞云吐雾,他们谈生活,说到兴处,嘻嘻哈哈乐一阵。那些大小媳妇则三五成群,嘴里啃着自炒的花生、瓜子,咀嚼着奇人轶闻、家庭琐事,谈论一阵,感叹一阵。台上几个身穿戏服的戏子上场了,咿咿呀呀地唱起,台下更是一直高涨。台上的表演并未入我眼,我看中的是小店里卖的小零食和小玩意儿,趁爸妈不注意便兴奋地跑到奶奶面前,摊出小手,奶奶心领意会,掏出一两块儿硬币放在我的手心。我蹦蹦跳跳地离开,去找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买吹泡泡的玩具。然后站在台前,使劲地往戏台上吹,玩得不亦乐乎。我们这几个顽皮的孩子还会溜到戏台的后方,偷偷地观察戏子们画着奇怪的妆,瞄瞄戏子们头上古怪的发饰,有时胆大地伸出小手摸摸挂在架子上的戏服。戏子一发现,我们立马逃之夭夭,等戏子走了,我们又马上偷偷溜回去。一个晚上一下子就过去了,很快大家都就得带着不舍离开了。

在家乡看戏,每次想起来都是让我回味无穷。

离开老家的第二年,老家的戏就不再演了。想要看戏也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去看了。我觉得怪可惜的,那个全村人一起参与的戏就这样消失了!

篇8:留住记忆的作文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以下简称北师大数科院) 经过百年的发展, 历经晚清 (孕育期) 、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时期, 累计共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万余人。 一部北师大数科院百年史见证了现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史, 也见证了现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我于1985年在系里求学, 此后几乎没有离开过北京师范大学, 对后三十年的“表面历史”略知一二, 尤其是近15年来, 我策划并参与责编了“史料丛书”若干本 (目前已正式出版了9本, 这在国内高校中是罕见的、唯一的) , 很多历史上的人物我也逐渐熟悉起来, 一个个名字在我眼里已不再是冰冷的铅字, 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还有他们的音容笑貌 (我从书上读到过的、听长辈们谈说的轶事, 还有我的数学想象, 等等) 。 《纪念文集》更让我接触到我所不太了解的前50年的历史, 以及近50年的非“表面历史”。 我作为责任编辑, 也在艰难地取舍一些内容, 既力求保留作者的原意, 给读者以更大的信息量, 又力争能够在出版“规矩”的大前提下快速、正式地出版。

本文言及诸项均可在《纪念文集》找到相应的位置, 为行文方便, 不一一指出相应页码。

一、《纪念文集》简述

北师大数科院举办了学科创建100周年征文, 并结集出版了《纪念文集》, 全书共408页, 25.5个印张, 63万字。 收录了77篇文章, 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总结与回忆 (共63篇) 、人物访谈 (共10篇) 、非纯数学学术论文 (共4篇) 。 涉及百年发展史上的方方面面, 也包括体育工作、学生活动组织工作等。 题材上, 既有一般记叙文, 又有诗歌等。 作者中, 既有学富五车的耄耋老人, 又有初出茅庐的小学弟;既有国内的数学界大家, 又有从国外引进的学者。 全书顺序上是按照作者的入学年级编排的。

通读全书, 我们看到了北师大数学学科的百年积淀, 如同一个百年老店, 溢香芬芳;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这个新生儿是如何在前辈的精心呵护下, 含辛茹苦、举步维艰地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的;看到了前辈们以国为先, 报国敬业, 视国家的需要为第一需要, 甚至可以因此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与现在的某些教授形成了鲜明对照:现在有的学者刚评上教授, 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了, 更甭说让其为了国家的需要而改变研究方向) ;看到了前辈们如何应对人生逆境, 应对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变迁, 如何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

一些知名前辈, 大学期间放下书本, 投身革命。 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 当党需要他们拿起书本的时候, 他们毅然重返课堂, 转向学术, 仍是大家。 例:孙永生, 等。 王梓坤院士去苏联留学前没学过“概率论”, 好不容易买到一本书, 学了不到3个月就启程出国了, 3年后, 破解前沿问题, 何也? 用功!聪明!

十篇访谈, 九个人的成长剪影,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学院百年史;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想得到的点滴体会与启发。

100年的实践, 给后人的启发:盛世出发展, 乱世百事衰、和谐局面来之不易。 《纪念文集》是不同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史》的另一个角度的“史”。 读史可以启迪、指导人生,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鼓励向善, 涤荡心灵。 从不同的角度,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解读、思索、感悟、收获……

二、《纪念文集》的主线

主线之一:感恩

感恩新中国的建立, 有了一个相对和平、 稳定的社会环境, 也让真正穷人的孩子上了北师大, 还能顺利完成学业;感恩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伟大时代, 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 更是中国数学的春天;感恩自己的母校、母系、师长, 甚至是自己的同学。 一位也已是古稀之人的大学者对另一位当年长辈的深切回忆:提携, 甚至包括生活上的点滴照顾。 当他将这些善举落实在纪念文字上时, 也反映出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大数学家、名人和普通数学人的感恩的心是一样的淳朴、率真。

主线之一:发现人才、提携人才, 不拘一格且代代相传, 呈现无私性

略举一二例: 我系首任系主任冯祖荀等在1928年破格聘请仅30岁的傅种孙为教授, 傅种孙于1948年将王世强从毕业生破格提拔为讲师。 我系首届毕业生杨武之教授 (杨振宁之父) 1938年秋将28岁的华罗庚破格聘为教授, 越了三级。 他们后来的发展均证实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及时性, 使他们得以在人生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发挥。

主线之一:接济学生完成学业, 大爱、真爱的火炬代代传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大学者有大德、有大爱, 心像海洋一样广阔。 一直以来, 师范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数学系的老师们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故事不胜枚举。例:王世强、严士健两先生资助韩丽娟渡过难关, 而韩丽娟留系任教后也一直不间断地做善事。 据我所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为系里某学生交学费, 被师生所传诵。 王梓坤院士在20世纪90年代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每月将100元现钞放在自己的博士生的信箱里, 这只是王先生善举的冰山一角, 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主线之一:机遇

《纪念文集 》中给我们展示了机遇的重要性:机遇成就人, 机遇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机遇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 人的一生, 能遇到伯乐太重要了, 伯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如:提携、指点研究方向等。 人的机遇在伯乐那儿可能就是一个闪念、一个善念而已, 仿佛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件事, 但决定了被指点人的一辈子, 甚至造就了一个数学家、一个国际、国内领先的数学方向。 这种指点, 实际上也是“因材指教”。

一个学生会影响一大片, 一个名学生会为母校、母系带出一支强兵 (好生源) 。 丁万鼎先生 (1978年—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时是严先生的学生) 指导、影响安徽师大一批优秀学子, 投考北师大数学系, 形成北师大数科院一个靓丽的群体“安徽帮”。 丁先生现在退休了, 不在本科生教学一线了, 加之现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影响减弱了, “听老师的话”“耳提面命”的时代基本过去了。 北师大数科院的“安徽帮”也已风光不再了。

主线之一:数学人的真实人生

全书充满了许多数学的名人轶事, 数学人的七情六欲, 数学家的幽默、机智等, 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数学和数学人不是人们想象的枯燥无味, 书中也不乏数学人的诗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些数学名家、大家, 也包括普通的数学人, 小的时候数学成绩不一定好, 也不一定就喜欢数学。 有人对数学感兴趣, 是遇上了好的中小学数学老师, 好的启蒙人、好的引路人很重要, 甚至包括数学杂志上的文章及数学杂志上的数学史介绍、新学科分支介绍、有一定参与性的栏目, 如问题解答 (征解) 等。

一些数学名家、大家, 数学人, 一旦喜欢上数学, 对数学的爱始终不变。 他们研究数学没有功利性, 不唯自主招生、不唯奥数成绩、不唯SCI、不唯SCI文章的奖金…… 他们将业余时间用于研究数学, 将一分一秒都用在了数学上, 应验了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 只要是你爱上了数学, 总会挤出时间来琢磨的。 除了喜欢数学、研究数学外, 他们也或多或少地还有其他爱好, 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主线之一:宽容与道歉

一个集体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也要有人甘当人梯。北师大数学系是出了名的君子系。 一个系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进入其内的人也会立即被感染、被同化。 前辈们总存宽容之心, 鼓励、提携之心, 总言及同事及晚辈做得好的方面。

一位已是老人的当年的学生对另一位也是老人的当年的老师的愧疚, 那是“荒唐”岁月留下的心结。

三、主编的辛苦

本书主编李仲来教授为北师大数科院, 为中国数学界、数学史界做了一件大好事, 记录下历史也是很重要的, 不能让这些史实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趁老先生们或其子女都健在的时候做一些抢救性工作, 使这些史实得以保存下来。 “史料丛书”相继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史》《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论文目录》《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生影集》《数学楼》《纪念文集》等共9部。

本书时间跨度长, 由于战乱、政治运动、档案意识淡薄、记忆的模糊等原因, 史实、史料欠缺, 有时不一致, 甚至有矛盾之处。 核实史实, 以免以讹传讹, 主编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本着对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未来工作负责的态度, 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 给后来者留下参考、借鉴。

四、我的反思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 一来应对新世纪全球化新战略, 二来减轻学生负担, 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但是师生的真实反映是什么? 现在的学生还有真正的课余时间吗? 比银行网点还多的民间补习机构成为各大、中城市的一景, 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深思。

《荀子·大略》:“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 必轻师而贱傅。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 综合国力强盛了, 公费 (免费) 师范生也成了一个词。 现在为应对家庭经济窘境、找工作难等, 优秀高中毕业生中的穷孩子 (其中不乏热爱教育事业者) 投考了免费师范生, 大量的非公费师范生还在为自己的学业买单, 还在为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焦虑。 但20世纪80年代, 国力还是相当弱的时候, 只要是国家正式录取的师范生, 都享有免学费并且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 为什么国家强大了, 反倒向师范教育的投入似乎相对更少了? 不但不“输血”, 好像还有“抽血”的嫌疑? 读了史以后才知道, 在中国师范教育的110多年的历史中, 这后一种情况的历史才20年不到。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灵活的 “破格”。 现在虽然也有 “破格”, 但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 保研或考研时, 英语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我做本科生级主任的时候, 就耽误了一个数学天赋很好的学生, 成为我心里永久的痛。 当“数学天赋”与“英语成绩”发生冲突时, 我们怎么办?能否不拘一格, “破格”录取?

本书既是一本史书, 又是一本纪念文集;既是一本数学人读的书, 又是一本普通读者的励志类书籍。 建议大家不妨网购一本读读看, 相信会有各自的不同收获。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创建百年征文集结成册正式出版。在每一个毕业生眼中的母校、母系可能是不一样的。随着岁月的流逝, 理解力的增强与不同, “解读”也不同。留住历史、留住记忆成为一种必要。

篇9:留住时间的记忆

经典融合计时码表摩纳哥游艇俱乐部限量版

该腕表采用了极为轻巧的钛金属作为主要材质,拥有防震和极强的防腐性能;表盘上搭配镀银指针,表盘中心位置的中心指针轴承下方以俱乐部特有的标志性颜色填充;蓝色短吻鳄鱼皮与天然橡胶天衣无缝结合而成的表带能够更好地抵御海水侵蚀。

2百年灵

终极计时腕表“法兰西巡逻兵”限量版

时值法国空军“法兰西巡逻兵”特技飞行表演队成立60周年之际,百年灵特别推出限量600枚的纪念版终极计时腕表。饰有飞行队徽标的表盘蓝若碧空,与表圈上嵌注的蓝色橡胶模切数字相映成趣,表底镌刻机队成立60周年纪念标识。这款腕表以超群的性能向令人钦佩的功绩、胆魄和精准致敬。

3积家

Master Ultra Thin Jubilee超薄大师系列纪念腕表

积家推出一款全新超薄腕表以向其长达180年的制表历史致敬。这款腕表搭配厚度只有4.05毫米的全新表壳,表壳内的机芯完美演绎积家的所有制表工艺。从今而后,这款杰作跻身表厂非凡腕表收藏之列。

4浪琴

康卡斯系列60周年纪念复刻限量款腕表

为了纪念2014年浪琴表迎来正式注册“Conquest”(“康卡斯”)系列名称的60周年,而推出伊始时的设计,拥有精钢、黄金、玫瑰金三种款式,每款腕表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并限量发行,其表盘与原作一样,康卡斯系列纪念限量款腕表的表壳底盖上饰有金制彩绘雕饰印章——“浪琴表品质金印”。

雷达

Hyper

Chrome系列Golden Horse复刻限量款腕表

这款腕表限量发行1957只,以此纪念1957年品牌建立的创始年份,并向同年发行的当代经典Horse系列腕表致敬。该系列经典表款采用不锈钢打制坚固的表壳和表带,并在当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6美度

舵手系列80周年限量款腕表

2014年是舵手系列诞生80周年,瑞士美度表特别推出这款腕表,全球发行999枚。该款腕表搭载了瑞士天文台认证计时机芯,将瑞士制表传统与精湛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确保了每时每刻的精准计时。

7宝齐莱

雅丽嘉

RoyalRose限量珠宝腕表

玫瑰优雅艳丽,乃美丽、生活艺术与爱情的象征,是大自然奇妙恩赐,自古以来备受诗人墨客歌颂,天下爱侣视为情系一生的见证;宝齐莱将玫瑰的艳丽外观及神奇魔力融入雅丽嘉RoyalRose限量珠宝腕表设计之中,迷人魅力尽情流露。

8瑞宝

Regulateur 30限量“三针一线”腕表

这枚专为30周年制作的腕表,有别于一般的“三针一线”设计,表盘的12时位置特别设置窗口以“跳时”的方式显示小时,分钟显示圈也相对地向上移近小时窗口,与秒圈交汇,优雅又富平衡美感。这独特的30周年“三针一线”纪念腕表,分别以130枚红金表壳版本及300枚不锈钢表壳版本限量发行。

篇10:留住记忆高二作文

一晃六天过去了,告别了冲击,告别了军训,告别了我们可爱的教官,心中不舍。

——敬我们可爱温暖的军训时光

昨日的点滴浮现在眼前,第一次军训生活就此结束,虽按常理来说本是很辛苦,但不知怎的,我却从心底喜欢,因为我认为这是快乐的,当我听到宣布军训结束的那一刻,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当我未曾经历军训,总是听人说教官的多么多么的严厉苛刻,不通人情,但相反,我却认为我们教官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时友善的.好教官,有时他也会和我们开玩笑啦...谈天说地啦...

教官推选我做优秀学员,说实话,我既高兴又难过,高兴是教官他对我努力的肯定,难过的是我没有做到最好,我不配得此殊荣,因为我在训练时迟到了两次......

篇11:留住那份记忆作文

我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再不是曾经那个还没上幼儿园,很幼稚的小孩子了,每当我走在乡下的羊肠小路上,就会想起我的姥姥,想起她那亲切的面庞,耳边想起她温柔的话语。

记得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老家只剩我的姥姥带我,每当姥姥在择菜的时候,我就会把她择的菜弄脏,弄乱,在姥姥嗔怪我的时候,我就会偷偷地跑出去,跑去和我的好朋友王坤和苗苗玩,我们会先跑去大叔的商店,去讨一两颗甜蜜蜜的糖,然后一起穿过油菜花地,比谁跑得快,往往是被邻居家的大婶发现,然后她会告状,这时候,我们一溜烟儿就跑了。

有一次,玩着玩着,突然碰到了一只相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特别大的狗,它龇着牙,咧着嘴地冲我叫,我吓得魂都没了,赶紧撒腿就跑,那只狗一直紧追不舍,我一边跑,一边大叫救命。记得当时满脸都是水,不只是泪还是汗,我终于跑到家了,姥姥拿着棍子对狗挥来挥去,那狗似乎想和姥姥决战,姥姥一棍子把它打跑了。

每到夏夜,我们洗完澡后,都会去门前的桥上乘凉,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因为这时候的姥姥是最慈祥的,她总会面带幸福的笑容说:“真好啊!”我当时不懂姥姥的话什么意思,现在懂了,我们活着多好,人要懂得知足。

虽然后来,姥姥得了老年痴呆症,许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每次我回老家的时候,都会听到姥姥那亲切的声音,:“小晗回来啦!”我就会扑向姥姥的怀抱。

姥姥走了,是半夜走的,走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我明白,她是幸福地走的。

篇12:留住记忆的作文

很想把我的记忆永远地留住初一作文

回首六年小学时间,仿佛被盗走了一般。转眼间,我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童稚的小女孩,而即将去另一所学校成为一名初中生。然而我怎么舍得那些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和对我淳淳教导的老师呢?记得第一次来学校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是那样的兴奋而陌生的来,也曾记得从前当班委,课代表的时候,我一本正经而十分严厉的模样。也记得偶然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得不可开交的情景等等,可如今这些事为什么我仿佛觉得像一天前发生的事呢?走过一排排树木的操场,抚摸着那些曾经使我千万次都玩不腻的器械,啊!我过去六年的生涯全历历在目了……

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今天我就这样子匆忙地向你们告别吗?我轻声地问自己,我无法给这里留下什么,那些曾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欢乐一起痛苦的日子到那里去了?不行!我得抓紧时间把这些记忆找回来…当然,或许我以后还会来这里,但某些情景可能再也不能重现了。因此,我真的舍不得这许多美好的记忆呀!我知道中国有一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我很想很想把我的记忆永远的留住。

篇13:留住记忆的作文

河间皮影戏的唱腔风格粗狂、奔放、朴实, 并与当地的语言紧密结合, 行腔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因此被称为“老虎调”。演唱声调、板眼运用的是安板、手锣稳和一鼓开, 唱腔上使用的是大悲调、小悲调等。主要在夏季“挂锄”后、冬闲与春节期间农村庙会上演出, 既祈福、敬神又娱乐百姓。演出的传统剧目如《五鼠闹东京》、《四大名山》等也对人们起着“教化”的作用。而这些古老的剧目, 也依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 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这些老艺人一直保持着古老而庄重的开箱关箱仪式, 从没有一丝的怠慢。古老的戏剧之所以产生与流行, 都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农业社会形态的转变及现代生产方式的出现, 这些古老的艺术也遭受了冲击与冷落, 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影像记录”。如何在在今现代社会, 使古老的艺术传承并保留下来, 成为了每一个非遗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河间皮影戏是河间所独有的文化产物, 也是代表着冀中传统文化的源头、根基和依托, 更是整个河北地区个性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我们除了借助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更需要广大社会民众的参与, 寻找多种资金来源方式与保护方式推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下面就来谈一下本人对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观点与建议:

一、借用传媒力量,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知道并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在工作中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关注这些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因为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我们才可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间皮影戏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磨练, 流传了下来, 足以证明自身所拥有的艺术魅力。而由于我们的对于它的普及、宣传、整理、研究的“落后”, 而导致广大民众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享受它, 而造成的“冷落”。在当今信息社会, 大众传媒引领着公众的关注聚焦点。而身为传统文化继承及延续者的传媒, 更应该秉持自身的所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深入到“田野”中, 真实的记录非物质文化的一点一滴, 并将其展示在大众面前, 得到公众的关注。记得我以前看过的英国BBC公司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美丽中国》 (WILD CHINA) , 他们的摄制人员深入拍摄地, 克服了高海拔、极端的天气与寒冷的雪山等一切艰险, 拍摄了一部波澜壮阔又美轮美奂反映中国自然的纪录片。在观看的同时, 我为我的祖国有这样的美的风景与自然生态而感到无比的激动, 甚至是热泪盈眶。但是到最后, 用寥寥数语展示给它的现状, 让你在心头一沉中, 引发你的反思与关注。

我想我们的大众传媒工作者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用自己的拳拳民族之心, 将我们民族伟大的艺术成就, 介绍给国人让他们有多一些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并展示给世人甚至是子孙后代呢?

二、进行传统民间艺术展示, 激发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古代的中国由于其国力的强盛在政治和文化都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 并形成了“儒文化圈”。但是现在的学者认为现在要欣赏与研究我国古代的雅乐也只能在日本的传统宫廷音乐“雅乐”中听得到了。因为日本不仅把音乐传承下来而且所使用的乐器也保存在正仓院。这也充分说明, 日本不仅是一个善于学习它国文化的国家, 更是一个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民族。但是日本是怎样做到呢?日本的传统艺术如花道、茶道、歌舞伎、能、宫廷音乐、能等, 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家元”的传承制度, 也就是艺术流派的继承人其身份世袭, 来保证其艺术的延续性。各传统艺术的流派要定期开音乐会进行“发表会”, 免费向公众进行传统曲目的演出。这些艺术展示, 不仅让普通民众领略的传统艺术的魅力, 更是对传统艺术进行了宣传。所以, 在日本的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蕴, 这样不仅保护了传统艺术, 同时也激发了日本民众对本民族的认同。

所以,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举行“传统民间艺术展演与介绍”, 让广大群众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激发民族认同, 继而更改的保护这些传统艺术。

三、寻求多途径的保护资金方式与寻找多种保护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资金永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指导下, 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资金数额, 但是我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民间艺术, 需要我们寻求多途径的资金来源方式。

1. 向非政府组织、财团、大型企业等寻求合作。

现代的大型企业公司为了提升自己企业的文化形象与艺术品味, 都积极的与参与各项艺术事业。如在2005年日本信托基金为印度尼西亚的哇杨 (皮影戏) 进行为期两年的资助, 来振兴与保护印尼传统戏剧。BMW (宝马) 公司在2007年发起了一年一度的“BMW中国文化之旅”就是探访不同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旨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 普及非遗知识, 唤起公众的关注。同时提供赞助让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在首都博物馆进行展示。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跟国际公司和本省市的优秀企业合作, 既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经济资助, 同时又为提高企业、公司知名度的进行宣传。

2. 在不破坏皮影戏的文化内涵的情况下, 合理利用这一文化

遗产的经济价值, 尝试对这一传统的戏剧艺术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

沧州拥有许多的旅游景点, 如吴桥杂技大世界等, 我们可以在旅游景点内进行表演, 让更多的中外旅游者认识这一艺术。这种做法也是合理的利用其经济价值并把它转化为经济资源的一种有效的尝试。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态化保护

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无论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号喊的有多响, 投入的资金、人力有多少, 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它所依托的社区, 都必须使它们在民族生活中得以延伸或维系。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不仅是在经济并且制定了专项的法律法规。而这样的做的一切最终目的, 都是希望能这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它们延续下来, 传给我们的子孙的后代, 而这种延续下去的能力最终是要靠个个基层社区和个个传承人来保障的”。

河间皮影这种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特殊性, 它的传承依靠着一个个传承和被传承人往下延续, 而这些具体的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区文化环境内的, 而这个文化社区也是这一文化项目自我延续、自我传承、自我发展的环境。所以, 要发挥社区在传统戏剧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开展具有当地文

浅谈对当涂群众文化的认识和定位

谢玲 (当涂县文化馆安徽当涂243100)

摘要:建设先进的中国文化, 必须建设先进的群众文化, 因为群众文化工作是整个中国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当涂是江东地区的千年名县, 如何认识和定位当涂县的群众文化呢?一要从当涂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进行认识和定位;二要从当涂县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来进行认识和定位;三要从当涂县全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上来进行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群众文化;认识;定位

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和整个文化一样没有统一模式。当涂是江东地区的千年名县, 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腾飞, 已向世人展现出一幅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生态和谐的美好蓝图。那么如何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呢?本人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要从当涂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当涂县所处的江东地区就是指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沿江江南一带。作为江东核心地区的当涂县, 蕴含着吴文化的温文儒雅, 也含有越文化的激越高亢。综观几千年的当涂历史, 这儿不仅本地文人辈出, 而且外地名贤云集。历史上本土就出过陶谦、唐固、耿询、周兴嗣、郭祥正、徐文靖等名人;另有外地名贤项羽、周瑜、温峤、谢朓、孟浩然等留下足迹, 更有一代诗仙李白终老于斯, 大词人李之仪归葬于此。同时, 由于当涂地区几千年间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产生了在历史上很具影响的姑孰画派、当涂布贴画、当涂民歌等民间艺术或艺术流派, 还有松塘采茶灯、湖阳打《水浒》、塘南高跷灯、丹阳河东狮子王等等百余种形式各异, 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

这些在当涂大地上形成的民间艺术或艺术流派, 随着她们的不断完善, 成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奇葩, 提高和影响着当涂这一地区人们的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化涵养等诸多方面, 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经济生活。由此可见, 建设当涂群众文化, 必须从当涂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度上来加以认识和定位, 考虑当涂地区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其发展变化过程, 从中借鉴历史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民族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李白文化资源、周兴嗣文化资源、李之仪文化资源、萧云从文化资源等, 打好这些历史文化品牌, 为今天服务, 为未来服务。

二、要从当涂县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来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文化离不开经济, 文化为经济服务, 我们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就必须结合当涂县的经济发展程度来加以思考。

虽然因行政区划的问题, 芜湖、马鞍山两市被排除出“长三角”范围。但因长期的历史缘由和无法割裂的地理关系, 江东地区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和“长三角”地区保持着紧密关系, 尤其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建设更拉紧了“长三角”地区和江东地区的关系。所以在“长三角”改革开放进程中, 经济建设经历三次发展浪潮, 作为江东地区的马鞍山市和芜湖市其经济建设也是快步发展, 高速前进。尤其是中央实施“中部崛起”, 安徽推行“东向发展”战略以来, 马鞍山、芜湖两市一马当先, 充当“东化特色的中心, 乡镇, 使这一艺术与民间活动相结合。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所说,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 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向发展”桥头堡、排头兵, 迎接沿海地区资金的梯度转移, 努力和“长三角”地区进行无缝对接, 江东地区呈现出一派全面开发、开放的大好局面。地处江东核心地区的当涂县, 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举“工业强县”的大旗, 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创下了一个个辉煌的佳绩。近年间, 千百家知名企业落户当涂, 民营经济百花齐放。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步伐的起步, 群众文化打破解放以来文化馆 (站) 一贯的老格局, 掀起了一轮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的热潮, 无论在文化硬件建设和文化活动方式、文艺创作上都呈现出一派生机, 当涂县出现了诸多群众文化领域的文化中心样板。20世纪90年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 当涂县的群众文化向社会化拓展, 走出文化馆 (站) , 走向社会, 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市场运作、文化产业意识不断增强, 给群众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进入新世纪以后, 群众文化进入理性化发展阶段,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群众求知求智程度的提升, 不断拓展新空间、新领域, 逐步趋于完善, 并将面广量大的基层文化列入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 我们在建设当涂群众文化时, 必须要考虑从当涂县的经济发展程度出发, 从人们现已达到的生活程度来思考、规划、建设当涂地区的群众文化。

三、要从当涂县全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上来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随着现代群众文化概念内涵的延伸和外延的拓展, 现代社会的群众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 结合了新的元素, 尤其是现代城市理念的融入极为明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在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的时候, 不能不着眼于城市化建设程度来加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 江东地区的南京、马鞍山、芜湖等金融、旅游、港口、轻工业、商贸市场特色的渐趋凸现, 随着不断的做大、做强, 城乡差加紧在缩短, 工人农民的比例在缩减。并且随着户口政策的进一步放宽, 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逐步抹平了城乡之间的差异。近年来, 当涂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县城建成面积在不断拓展, 实现了“跳出护城河, 形成新格局, 拉开大框架, 建设新城区”的既定拓展目标。与此同时, 全县范围内一批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当涂县城城市化, 乡镇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并且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进了全县城市化的进程,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人们开始向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方面追求。这一趋势, 给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事情很清楚, 我们的客体在变, 服务对象在变, 我们的群众文化主体也必须从形式和内容等各个方面有新的变化。只有这样, 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需求, 才能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综上所述, 要认识和定位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 其中要考虑的因素虽然很多, 但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与否、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快与否, 都是必须思考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认识和定位好当涂群众文化, 绘制出当涂县的一幅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的群众文化蓝图, 并为之而开展工作, 而努力奋斗。

篇14:留住战争的记忆

提起八年抗战,国人唏嘘感叹甚多。一个有着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完全站在正义的一方,又有苏、美、英等盟友的支持,面对那个弹丸岛国,却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后才艰难地赢得最终的胜利。日本鬼子究竟为什么这样难以战胜?几件藏品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鬼子兵都戴着有“屁帘儿”的小帽,日军称之为“咯帽”,即作战使用的轻便帽。帽子下面的布帘正式名称是“帽垂”,它由四片布组成,轻便透气、防雨防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略帽组合或者拆卸。这个总被我们嘲笑的小物件其实非常实用,也说明了日军对情报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北方日照强烈,灰尘较多;东南亚地区则雨水充沛,略帽和帽垂就是鬼子在认真调研后生产出的“对口”产品。

与“咯帽”对应的是“正帽”,即在操练执勤或者参加庆典时佩戴的大檐帽。军官的正帽于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称三八式;士兵正帽则在明治四十五年定型,称四五式。正帽的外形与其他国家的大檐帽相仿,很简约,制作工艺却非常精细。初期用料以皮革、斜纹呢为主,一些富裕的军官还会在帽子里面绣上自己的名字,给人以不计工本、尽善尽美的感觉。到了物质极度匮乏的战争末期,人造呢与隔电纸代替了原来的精细材料,甚至帽衬也不得不使用报纸来填充。这时所生产的正帽虽然主辅料已被廉价品代替,但制作工艺仍旧是一板一眼。正帽见证了日本人为一场必然会输的战争所做的最大努力。

说完帽子再瞧瞧鬼子的衣服扣。日本陆军军官装备了一种双排扣小帆布的风衣,为了方便战时穿着,风衣在两侧开襟处都缝有扣眼,可以不分左右迅速系上扣子。有些细心的军人还用布仔细地把每一枚纽扣包住,既保护了扣子,又避免了铜质纽扣在黑夜中反光或者碰撞出声从而暴露自己。我就收藏有一件这样的风衣,第一次看到那两排被仔仔细细包起的纽扣时,我不禁想:它的主人在精心呵护这件衣服时,是否想过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这个人是否活到了战争结束?

在抗日战场上,我们中国军队以多败寡的战例不胜枚举,但真正的完胜却不多见。抛开综合国力、军队训练这些因素,从帽子、扣子这样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战争细致入微的思考与理解。这样的敌人称之为“鬼子”可谓名副其实。

有八一标志的德国盔

M35式头盔是二战德军的标志性装备,很多藏家都把得到这种头盔作为收藏的一大目标。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政府曾与德国政府往来密切,并购入了一批军事物资,M35式头盔就是采购项目之一。据说当时德国自己的陆军还没有来得及完全装备这种头盔,工厂的首批量产货便运往了中国。

国民政府将这些头盔配发给精锐部队,淞沪战场上八百壮士谢晋元部官兵使用的就是M35式头盔。美国《时代》杂志曾以头戴M35盔的中国军人作为封面以宣传中国的抗战。抗战胜利后,当年进口的大量M35盔消耗殆尽,残存的经过修复,加上一些仿制品,又被国民党投入到对共产党军队的内战中。这些头盔有的被遗弃在战场上,有的被我军缴获,反过来也帮助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有图片资料显示,临汾战役时解放军突击分队使用过M35式头盔。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始正规化、制式化建设,由于条件所限,各国造的老装备还在使用。这些历经多年战争洗礼的M35盔再次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直至20世纪70年代,民兵、预备役和消防部队尚有使用M35盔及其仿制品的记录。

武器装备是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但使用这些武器装备的军人却有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命运。欧美藏家眼中,M35头盔意味着欧洲战场的记忆;而在中国,这顶涂着八一红星的M35却见证了这个国家坎坷的前进之路。

厄运缠身的倒霉熊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面美国陆军团旗,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最重要的战利品之一。一支部队的军旗如果丢失或被缴获,这绝对是奇耻大辱,那么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是怎样把自己的军旗弄丢的呢?这要从这面团旗的主人——美国陆军第7师31步兵团说起。

31团组建于20世纪初,1920年首次出战,参与干涉俄国十月革命的海外派驻任务。几个月下来,战斗阵亡者寥寥无几,冻伤与冻死的却不在少数。美国陆军为了表彰31团这次不太成功的军事行动,授予该团“北极熊团”的称号。自此,31团就有了绘有北极熊图案的团队徽章。之后,31团驻防温暖的菲律宾,这次总算不会发生冻伤事件了,却赶上了太平洋战争爆发。跑得慢的官兵被日军俘获,被迫参加了惨绝人寰的“巴丹死亡行军”。在那次战俘徒步转移中,78000名美菲俘虏中,有15000人死于饥渴以及日军的残忍杀戮。二战结束了,31团的厄运却没有终止,它被配属给第七师参与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长津湖之战,此团半数遭志愿军包围歼灭,团长麦克莱恩被击毙。

按道理讲,这个不争气的倒霉熊团应该知趣地退出历史舞台,但我偏偏淘到了该团在朝鲜战争之后装备的夏季制服。这种卡其色短袖制服装备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该团继续在韩国驻扎时配发的。它的主人是崔克下士,蓝色的绶带和领花底托是步兵单位的重要配饰,从胸前的勋略看出他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于太平洋战场并驻军日本,他所在的部队还获得过一次总统嘉奖。可以肯定这个崔克下士成功躲过了倒霉熊团遭到的种种霉运,平安度过驻军期后和他的战友平安地回到了美国。

31团遭受的败绩在美军历史上非常罕见,但军方高层对失败者给予相当大的宽容,依然力图重建该团。但由于越南战争等因素,31团的重建最终没有实现,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还有部分原31团的未遭歼灭的营级单位在使用北极熊图案的团队徽章。

重创31团至今仍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可圈可点的一笔,我们记住了志愿军官兵以劣战优的无畏气概,也看到了这个“钢多气少”对手捍卫名誉的种种苦心。

上一篇:学校课后看护班可以有下一篇:美国电竞爱好人群年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