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18

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精选9篇)

篇1: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中学德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的动力、保障和导向作用,确保我校德育工作有序推进,特制定《**中学德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现“德育队伍精良,德育资源优化,德育管理顺畅,德育氛围和谐;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总体德育目标。

(二)具体目标

以养成教育为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树立具有“朝气蓬勃、举止文雅、智慧多元”的学子形象;形成德育组织网络化,进一步拓展德育空间,通过网络宣传德育、展示德育,让家长了解德育;推动全员德育,强化教师德育参与意识,形成“人人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教育理念;完善德育评价机制,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

六、七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加强两个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行为习惯以训练为主,道德意识以身边的先进事迹感染为主,使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

八年级:以增强辨别是非,识别真善美,自觉抵制外来干扰的能力为主线,明确学习目的。能够较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交友与学习的关系,进一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九年级:以强化良好的品质养成教育和理智感、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引导与教育为主线,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二、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学期目标与学年目标相结合,学年目标与三年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个体思路与总体思路相结合,班级、年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上级精神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传统特色与与时具进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实行分级管理与各处室协调合作原则,保障管理渠道的畅通。

5.坚持“激励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原则,创造条件让更多人员参与管理,发扬民主作风。

三、德育工作的内容

(一)加强对学生两个习惯的养成教育

1.学生的行为习惯

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日常管理常抓不懈,常规工作“细节细抓,实事实干”。在对学生“两个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下功夫,提高我校学生整体的规范性。认真贯彻落实《学生管理制度》,遵循“起点低、标准高、教育严、处理宽”的教育原则。从到校、进校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在课堂、课间、课余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生的学习习惯

以自觉独立完成作业为切入点,教导室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面查,做好相应的记录,及时反馈给相应人员。重视学科德育,努力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充分发挥科任教师德育功能。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引领一支家长、师生称赞,具有“奉献精神强、钻研劲头足、适应能力快、专业水平高”的班主任队伍,打造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投入、特别能钻研、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忍耐、特别能舍己、特别能付出、特别能团结”具备团体作战能力的德育工作小组。

切实兑现“谁为德育工作添彩,学校就为谁争光”的承诺,开展评选、表彰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开展优秀德育论文及优秀主题教育评选工作。

2.借助每年的“师德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推进全员德育。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认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谈、调查等),采用视频、图片、广播、板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身边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就,认真组织征文、演讲、朗诵活动。

2.加强礼仪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1)强化学生管理制度的落实,进一步落实中学生十个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巩固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

(2)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宣传身边的道德榜样、学习身边的道德榜样的主题教育。开展评选“十佳中学生”、“文明礼仪标兵”活动,定期召开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

(3)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三礼教育”进社区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文明礼仪、传递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

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1)建立有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档案,严格管理,定期谈话,了解其思想动向,班主任、家长和政教室积极配合,做好对不良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并有教育转化工作记录。

(2)定期召开研讨会,分析、研究、探讨不良行为学生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做到教育工作有理论支撑,有有效方法。

4.加强时事政策的学习教育

以时事政策教育教材《中学时事报》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每次发放《中学时事报》的当周,作为时事政策教育周,各班利用晨检读报学习,指定时间专时专用,形成制度化。

(四)加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每学期举办一次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讲座。做好学校卫生、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坚持每天活动一小时的锻炼常规。

(五)探讨家、校结合的有效途径

从实际出发,以班级为单位,深入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继续开展“家校互动”,积极营造“校呼家应,家求校应”的家校互动局面。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规范学生管理工作,以学校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创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利用好现有的宣传栏、荣誉墙等设施,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精神,提升育人水平。

通过文化建设,使我校主流文化更加突出,人文氛围更加浓厚,师生发展更加全面,育人机制更加完善,建设师生广泛参与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持久力的校园文化。

(七)加强毕业年级的德育管理。

认真落实德育流程,针对毕业班的特点,精选活动内容,设计好活动形式,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四、德育工作的领导小组与职责

德育工作的落实必须有健全的领导小组给予保障,强化职责管理,形成以校长为核心,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团委齐抓共管,积极参与的德育工作管理小组。相应职责如下:

(一)校长:领导、指导和支持德育工作开展,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把握处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性问题。

(二)政教处:

1.依据学校德育总体目标规划,制定学校学年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安排每月德育活动重点,明细月德育工作内容,落实周重点工作。并负责检查、督促及评价。

2.完善校纪校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抓好各项常规的检查、评比、反馈,保证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做好德育队伍的管理。实行每月一次班主任学习及每周一次班主任、年级主任例会制度,将培训在实践中进行,评优在业绩中体现。

4.建立学生活动组织体系,努力挖掘学生活动项目,组织好学生的各项德育活动,力争做到每名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两项体育技能。

5.加强德育科研,积极参加各级别的论文征集活动,提倡班级课题、年级课题、学校课题的开发,每学年召开一次德育研讨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6.做好校、县市级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及争创“优秀班级”的活动。

7.做好相关德育材料的归档工作。

(三)教务处:

1.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制定规定或措施对学科渗透德育提出要求并检查落实。

2.合理安排相关学科(比如思品、劳技、心理健康教育等),有计划地落实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德育学科的德育功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氛围。

(四)总务处:

1.树立为德育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措施、增强服务效果。

2.保障德育活动场地和设施配套齐全。

3.适宜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净化、绿化,营造德育育人氛围。

(五)工会:

1.抓好教职工政治,师德教育工作,协调和处理好教职工各方面的关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项教职工活动中去。

2.组织好每年的师德月活动,加强全员德育意识。

(六)团委:

1.领导和主持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工作,明确职责。把握好发展团员的标准,加强学生团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一名团员、一面旗帜”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功能,主持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

2.负责各个系列常规主题教育与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团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宣传、文化建设、团组织建设等工作,协助做好常规管理。

五、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一)班主任工作

1.确立班级德育目标,制定班级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2.组织和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

3.根据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4.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5.配合本班各科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在班内形成教育合力。

6.做好家校互动工作,每学期完成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要加大个别学生家访的密度,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全程教育。

7.坚持“学生在校,班主任在岗”的原则,组织指导班级日常管理,检查督促班级常规的落实。

8.配合政教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各级奖项的评选。

9.配合政教处做好学情分析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家长情况、生活状况、学习成绩等信息。

10.配合年级主任做好本年级的其它工作。

(二)学科教师

1.结合学科特点,拓展教材,全方位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做人。

自然科学类,可以渗透辨证法与方法论;文史地,可以传承中华美德,激发爱国之心;思品的每一单元,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讲座等。学科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的不同主题的资源体系。

2.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出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三)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落实德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丰富课外活动课程

各种科技、文娱、体育及班团队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和各种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五)校园环境建设

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要充分发挥校训和校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图书室、荣誉室等多种形式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六)家庭和社会

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教师家长协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每学年对家长培训不少于一次,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利用好社会德育基地,提供青少年需要的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

六、德育工作的的措施

(一)抓常规、促养成1.强化德育常规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常规管理精细化,建立班主任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等,形成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学生“两个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学期校内设立“学习态度奖;学习勤奋奖;学习进步奖;学习帮扶奖;学习成果奖”等奖项,做到奖惩分明,激励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良行为,淡化自己的不良行为。

2.注重过程管理,坚持常抓不懈,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班风、学风抓起,以管理促落实,做到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学生值日检查、教师值日检查、政教室常规检查为保障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政教室每周集中对各班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学生自觉规范自身形象。

(二)强抓德育队伍建设,推进全员德育

1.发挥德育三大功能(保障、导向、激励),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团委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对德育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

2.组建由年级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组成全员德育育人小组。政教处负责加强对年级主任和班主任每周一次指导和每月一次培训,教务处负责对教研组长和学科教师指导和培训。

3.组织学生会按要求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团委负责对学生会的指导和培训。

(三)狠抓班集体评价,不断优化班集体建设

1.把握班集体评价的内容和原则,遵循主体性、发展性、激励性、差异性等原则,客观全面的评价班集体建设工作。

2.明确细化班级管理细则,完善班级考核制度,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借助问卷调查、材料汇报、评估量化等评价载体,对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督促。以争创“优秀班级”活动为载体,树立行为文明,管理规范,班风正,学风浓的典型班级。

(四)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德育特色

1.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环境、校园橱窗、班级环境进行规划,增加德育教育宣传内容,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2.丰富学校文化活动,赋予德育特色。比如:运动会、艺术节、教职工体育比赛、师生书画比赛等活动。

3.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五)丰富德育内容,追求特色发展

1.重点做好“抓好四个环节,促进四个转变”(即:抓卫生,促环境转变;抓纪律,促秩序转变;抓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促精神状态转变;抓集合、出操集体活动,促班风、校风转变)的行为养成教育工作,丰富活动内容。

2.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篮球、乒乓球、跳绳、棋类比赛等活动项目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

七、德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

(一)各处室领导分别负责本处室人员的德育管理与评价,实行过程管理监督和指导。

(二)认真吸收家长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对教师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

(三)规范教师育人行为,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努力做到“十个提倡,十个反对”。即:

①提倡“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反对“就你拉我们班的后腿”;

②提倡“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反对“你再这样,就把你家长叫来”;

③提倡“你真的很出色”,反对“我教这么多年书,还没见过你这样笨的”;

④提倡“经过努力,相信你一定能行”,反对“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遍”;

⑤提倡“你的回答很有见解”,反对“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

⑥提倡“老师很愿意帮助你”,反对“不愿意上课就出去”;

⑦提倡“你别着急,再想一想,你回答得很好”,反对“你真让人失望,谁教你谁倒霉”;

⑧提倡“谁都可以会有错误,只要改正了,你仍然是好样的”,反对“你怎么这样没有教养”;

⑨提倡“你很有个性,希望你能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反对“我看你一辈子就这样了”;

⑩提倡“谢谢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反对“你给我站起来”。

建立德育评价机制,逐步制定实施《主题班会评价标准》、《班主任日常教育行为规范》、《班级管理评价标准》、《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价标准》等评价体系。

八、**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长:***

副组长:***

***

***

***

成员:***

***

***

***

***

***

***

***

**中学

2016年9月

篇2: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糜杆桥中学

2016年1月25日

糜杆桥中学师德师风工作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我校一直以来都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以来,我校结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方案,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糜杆桥中学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 贾秋实 陈 鹏 副组长: 李红兵 吴红智 侯三红

成员: 孟会军 董海龙 冯小康 李红亮 王永强 仵芳芳 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每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决不搞形式主义。每学期开学,学校都拟订“师德师风学习计

划”,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与深化素质教育、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来探讨。

每周星期四下午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2、9月17日下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行为规范》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宝鸡市教师职业道德“十条禁令”》、《糜杆桥中学师德承诺制度》。学校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每位教师认真撰写了师德师风承诺书。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9月26日下午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工作的动员部署,每位教师高度重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

2、在教师中实施了“五师”教育工程: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

——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制订了《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

(一)、依法执教。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生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重身教。

(5)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五师”教育工程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掀起了人人争当师德先进,个个勇创教育佳绩的热潮。教师们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悉心育人,他们用爱塑造爱,用心雕塑心。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累累的教育硕果,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3、10月15日下午,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老师们边看边做笔记,被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场面深深打动。会后,大家展开讨论,说这次颁奖晚会是献给一线老师的一份礼物,一场视觉盛宴。贾校长说:看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感动着我们,也温暖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为教师队伍中有这样的最美乡村教师而感到自豪。同样的身为老师,我们该向“最美老师”学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始至不渝的顽强意志;学习他们把自己臵之度外,心中只装着学生,为孩子带来无限希望;学习他们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奉献于党的教育事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通过观看颁奖晚会,每名教师都认真地撰写了一份体会或感受,并通过座谈会、学习专栏等形式交流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提高了我校教师们的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增强了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这必将为推动我校的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师风、净化了师德、感化了师行,鼓舞和激励了所有教师积极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所有教师承诺要积极努力地做一名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境界高尚、职业操守严谨、学生和家长依赖的人民教师!

4、在教师中广泛征集教师禁语和教育艺术语言。通过此项活动使

每位教师知道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每位教师在此项活动中都有所感悟。

5、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师德征文活动,在教师中进行了“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的征文比赛。开展了爱生工程家访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工程,人人争做爱生模范,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6、帮扶活动,真情投入。为了真正把手拉手、心连心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德育资源,把以往简单的经济资助变为全方位的爱生助学活动,启动了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活动质量,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7、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师德师风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师德不良现象的发生,学校面向全校各班级进行了教师师德问卷调查。问卷的下发、回收由学校领导负责,不经教师手;在收回问卷之后,学校组织行政进行了逐项总结。从数据统计来看,我校教师的师德行为96%以上受到学生的肯定。但也有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通过此项调查,全体教师深深感到:自己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8、由政教处负责以问卷形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考核、考评,优秀者给以表彰,有问题者责令整改。考核、考评的结果作为评先

表彰、职务评聘、提薪晋级的重要依据。

9、开展“师德之星”评选活动。本期我校教师薛晓兰、刘苗苗、王晓彦、宁佳伟、陈军华等多位教师,在学生、家长、教师、领导的多方测评和学校师德考核中成绩优秀分别被评为我校第二届“师德之星”荣誉称号。

四、长远计划

1、继续学习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加强学习,集中学习各种师德文件材料,并继续完善学习笔记,组织全体教师把学历理论和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升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的服务意识。

2、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起着红旗的方向性的作用。今后我们将结合观看师德光盘以及利用身边的师德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等手段来鼓励、激发、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师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3、点滴做起

我们将继续注重平时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注重小事,管理亦如此,从点滴抓起,细致工作,注重平时的积累。

4、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努力使师德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使师德工作有法可依,并执法必严。

总之,我们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深体会到:只有制度完善、加强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保证师德建设有成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

我们深知,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任重而道远。在当前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式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常抓不懈,以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篇3:中学德育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

调查对象包括学生 (高、初中) 、学科教师和家长, 共收到有效问卷:学生1041份, 教师148份 (占全区学科教师总数的56.7%) , 家长38份, 学校德育工作者35份。同时访谈了任课教师10位, 学校德育工作者6位, 学生家长10位。调研发现, 当前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看到实施过程中存在五个问题, 制约了课改要求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德育课程主导渠道地位与边缘化现实的矛盾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开宗明义:“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课程的主导渠道地位反映了课程实施的价值判断, 是主观上的应然要求。边缘化现实是课程实施的客观现象“描述”, 是实然的目标实现程度结果, 反映的是实际价值呈现。

(一) 现状调查

调查表明, 对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的学科价值, 学生、家长与教师、德育工作者的认识程度有一定差异 (见表1) 。

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看, 中学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已呈现“被边缘化”的现状和态势, 表现为:

一是学校管理者对课程专业性认可度不高。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特别是初中, 任课教师相当一部分没有专业背景。特别是“绩效工资改革”以后, 一些学校将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劳技等其他学科课时不足的教师安排上思政课, 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师整体队伍质量, 忽视了思政课有效的关键要素———教师的理论素养准备。

二是中学思政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 一些学校特别是某些特定年级, 如九年级存在挪用政治课补充考试科目课时的现象, 个别高中学校甚至在高三年级不开设思想政治课, 显然, 学科在学校中德育主导地位无从谈起。

三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不高 (见表2) 。

(二) 原因分析

中学思政课教学边缘化, 既不利于教育者即教师、学校、社会、国家实现应然要求, 也不利于教育对象即学生通过课程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影响形成特定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究其原因:

1. 产生路径依赖, 教师缺少职业认同。

中学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依靠升学考试确立学科地位, 加之目前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仍然是学生书面考试成绩, 思政课育人的主导作用未能落实。教师面对“主课”地位不复存在, 绩效工资收入纳入“二线” (除执教高考) , 有50%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影响思政课地位最主要的因素是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

2. 社会转型文化多元, 专业素养不足以应对。

中学思政课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信息, 面临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 教师个体根本无法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素养, 甚至自己对现实问题也充满困惑, 很难全面、透彻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 帮助学生理性思考。

3. 功利的评价制度泯灭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前的课堂尤其是高中, 深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论轻过程的思维惯性, 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略学科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基本使命。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要求, 教师缺乏主动积极的准备和应对, 无法满足广大中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宣传性动机与教育性动机的矛盾

中学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一方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另一方面是教育对象个体发展需要的体现。前者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为宣传性动机, 后者体现为教育性动机。前者强调对思想本身的认同, 后者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从调查结果看, 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差异。

(一) 现状调查

喜欢的主要理由,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能学到知识, 提高自己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贴近现实实际生活, 有时代感;促进人格发展。

不喜欢的主要理由,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材呈现形式单一、古板;学习内容比较枯燥, 充满“大道理”、说教;学习内容乏味、肤浅、价值不大。

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政课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而这个标准主要是根据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 关注个人价值实现和能力的提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课程期望值也在相应提高。

(二) 原因分析

调研说明, 课程教学目标宣传性动机的呈现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学生关注的教育性动机也未得到满足, 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在处理这对矛盾过程中, 理念与方法的滞后和不适切。

1. 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首先,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不仅是中国政治类学科中所特有的基本底线, 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在教育目的中所贯彻的基本原则。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政治教育, 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化成长的教育, 国家意识的实现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双适应性, 将宣传性动机和教育动机有效统一在为人的成长和认识的提高上服务。再者, 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人的发展。因此, 在教育目标上如果更加关注青少年成长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 直面现实问题, 提高学生思考力, 实际上也是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路径。

2. 灌输式的呈现方式。

这不是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灌输式, 而是在教育目的设立本身就是单向性的, 这是宣传性动机的具体表现, 宣传的特点就是直接表达, 让受众要认同某个观点。现在学生所面临的是信息多元化的社会, 他们获得的信息途径超乎想象。宣传性的目标设定未必可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有时甚至会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年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 没有建立适应青少年的思维体系和话语系统。

目前目标设定本质上是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国家机器的话语系统。但中学思政课教育对象就是针对11岁至18岁的青少年的, 他们受自身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局限, 不可能具有成年人一样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39%的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困难主要来自于“原理深奥”, 36%的中学生认为困难来自于“概念抽象”。

三、教学内容丰富性加强与科学性弱化的矛盾

教学内容是教育者所意欲传递给教学对象的社会科学知识、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观念。它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 是构成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 是蕴涵课程教育目的的载体。内容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对第一层面内容进行组织、编制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把第一层面内容视为教材内容, 把第二层面内容视为学校、教师实施教学的实际内容。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科学性弱化, 指的是其内容设计上存在的非科学性因素, 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的不合理性、知识教学的弱化、逻辑思维的不精确性、学生能力发展的不适应性等。

(一) 现状调查

二期课改之后教材的丰富性大为提升, 教学内容由原来的重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生活发展, 打破了原来的体系格局。但调查表明, 教师对于学科科学性弱化的课改趋势并不适应。教师调查问卷显示, 93.3%的教师认为, “教材需要改进或者应当重新修订”;93.2%的教师认为, “教材所讲的道理及其这些道理的阐述或逻辑论证只有部分具有精确性、透彻性和契合性”;90.5%的教师认为, “目前使用的教材的内容只有部分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

(二) 原因分析

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性加强、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但另一方面, 其科学性的弱化, 科学性和专业体系等最基本因素的缺乏, 已使其失去一定的学科价值和学科地位。

1. 课程的强制化实施导致科学性弱化。

目前的学校德育教育, 尽管方法途径很多, 但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的中学思政课, 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强制性, 其强调的是教育教学内容的“特定价值”体现, 即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核心价值观的服从。因此, 课程的开展是以强制说服为操作系统的核心, 也自然忽视说服教育载体的知识性、科学性等特征。

2.“泛德育、泛政治”倾向导致形式与实质脱节。

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总是落实于自己的“德”的判断和行为, 是一种能力的反映, 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科学的知识、理论学习为前提的。同时课程建立的基础是科学性、知识性、理论性, 这也是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基本保障。中学思政课“泛德育、泛政治”倾向看似热闹, 但弱化的科学性导致任课教师队伍理论、专业素养的缺失, 导致课程实施的表面化。

四、学校课程管理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矛盾

学校课程管理就是学校结合实际,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 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 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创造机会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但目前中学课程管理往往以考试科目主导,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 现状调查

在上海市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生根据兴趣自发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 如我区新中高级中学的阿卡德米社, 得名于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第一个学园, 通过研读历史、哲学、美学, 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与思考。这些与思想政治课等人文、社会学科高度相关的社团的形成, 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规划和自我选择。这些社团具有以下共性:

一是跨越学科界限, 既突破了原来基础课程的分门别类, 也突破了思想政治课内部如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等的分类。

二是专题重整学科体系, 学生自选专题, 如:华师大二附中联合国协会讨论“非洲粮食问题”“全球气候问题”等;阿卡德米社自选“蝴蝶效应”“走出人生的迷宫”等话题, 以专题出发重新整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三是协作发现过程, 通过同伴互助, 相互协作, 共同发现来解决自我预设的目标, 发现的过程, 活动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复合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 学生拓展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反思的能力。

(二) 原因分析

当代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较强, 对思政课有自身诉求, 希望能够在此类学科中获得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就向中学德育的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停留按照规定开足开齐课程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校有擅自减少政治学科课时的现象。受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的局限, 大部分学校对思政课课程管理相对滞后, 重实践、重体验的学科特色在现在的固有课程管理构架中无法得到实现。分析其成因:

1. 以接受性的学习作为获得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 有些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 认为只有在课堂听老师讲才是教育, 实际上将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 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与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背道而驰。

2. 课程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并没有完全得到确立。

二期课改通过教材编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正在逐步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师任用、评价方式、课程机构等课程管理要素中, 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 以学生兴趣、愿望、发展为课程管理改革目标的学校, 依然十分罕见。其中重要原因有学校为国家事业单位, 人员流动相对困难, 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相对保守。行政化的学校管理模式, 实际上是让学生处于了行政组织体系的底层, 造成了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相背离。

五、教学手段多样性与能力培养单一性的矛盾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中学思政课教学手段已从传统的口头表达、直观教具辅助, 发展到视听多媒体运用, 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直接连接到课堂上, 课堂教学手段大大丰富。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是多方面的。中学思政课必须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培养, 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学科实践活动体验、思想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中, 培养、锻炼学生记忆能力, 观察、分析能力, 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协调、领导能力, 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从而形成优异的思维品质。

(一) 现状调查

有一堂高一经济常识公开课, 课题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课堂教学有图表、视频、多媒体, 有讨论, 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够丰富, 课堂气氛颇热烈, 最后形成的结论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先进有效, 所有教学资源都用来证明这个结论。整个课堂, 没有质疑、没有反思、没有批判, 教师只知道市场经济有两重性 (教材有此内容) , 可能没想过宏观调控也有两重性, 学生的思维止步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单一的低层次的思维形式。

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并没有改变学生能力培养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教师在运用这些课堂手段呈现现象之后, 只是让学生反复在同一层面锻炼记忆能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用预设知识和观点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 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师自身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中培养出来, 后期的在职培训也很少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体现, 所以课程教学仍习惯于按固定的基本流程, 即先有结论, 再有相关结论的信息材料。公开课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学科教学形式的丰富, 但教学的灵魂———帮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独立思考、判断依然缺少。二是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寻求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 束缚了教师教学能动性, 也扼杀学生独立的思想, 使师生陷入“背书、背知识点”的低等级思维方式泥潭。三是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和现代信息社会中青少年, 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学科资讯不足, 自身思辨力弱, 导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六、思考与建议

(一) 总体规划部署, 加强队伍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 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 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们必须借鉴成功的经验, 汲取其教训, 通过整合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各方资源, 开展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制定“上海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建设规划”, 依靠顶层设计制定政策, 配置资源, 明确学科地位, 建立反馈激励机制, 从而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也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所以, 加强中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深化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和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奠基人的认识, 强化教师在职培训, 帮助其形成坚实的政治、人格、理论和能力素质, 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二) 关注学生需求, 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即公共价值观教育需要, 又要符合青少年个人成长、发展即自我价值观教育的需求;当务之急是确立与中学生年龄、心理和社会性契合的思政课目标, 并根据不同学段细化分层目标, 完善课程内容, 强化学科内容的生活化表达和呈现, 真正实现教育目的的正确性、可实现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创新学校德育的方法, 重视情境创设和价值澄清, 帮助学生学会辩证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 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引导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积极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紧贴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感悟, 使之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三) 重视资源整合, 建设网络平台

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 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调动、利用、依靠家庭、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等各类资源, 通过电影、广播、网络等各种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积极引导全社会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篇4:中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应对

一、对德育课程缺乏认识,重视不足

中学德育课程的实施能够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于其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但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实施普遍不够重视,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计划与正确的实施安排,这使得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缺乏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二、德育课程内容形式单一,脱离现实

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单调乏味,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基本上都是空洞地宣讲大道理,对于具体的公民社会道德教育,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等基本内容很少涉及。

如刚开学时,学校本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但大部分学校还是在德育课上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华而不实的思想教育,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实施结果就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听进去,而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德育课程漠不关心,甚至抵触。

三、德育课程组织管理不到位

在一些学校,管理德育课程实施的部门与德育教师之间不能充分互动,管理机制不健全,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低。数个德育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对德育课程的实施做到统筹兼顾。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德育课程的管理很少做出明确的指示,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这样,在德育课程实施的时候,领导和教师都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更不用提深入调研、了解学情了。这样的德育课程即使开展了,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积极举行各类德育活动,并及时、科学地做出评价,才能保证德育课程的完整实施,进而追求实施效果和改革完善。

四、德育课程师资力量及经费不足

中学德育课程和各类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条件首先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学生接受高品质的德育。据了解,大多数中学存在着德育教师匮乏的问题,甚至有不少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讲授。由于不是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所以这些教师对德育课程也不会用太多精力进行创新和研究,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很单一,不能与时俱进,德育课程很难有效开展和完善。当然,这既需要宏观政策的统一规划,也需要各学校的合理安排,从而保证德育课程的实施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道德品质的教育,应该是他们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一课。我们只有正视目前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才能保证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5: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体位置,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修心、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协作、主动交流、主动参与,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我校在去年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周的基础上在4月份开展了为期一月的学生自主管理月活动,经过一月来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现将本次学生自主管理月活动总结如下:

一、本次自主管理月活动的特点

1、各班级利用班会、晨会及下班时间能及时提出本次自主管理月活动期间学生安全、学习纪律及卫生打扫等方面的要求,并指导助理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工作,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一起制定了本次学生自主管理月班级活动方案,八

2、九

3、九

4、九7制定的自主管理月方案操作性强,奖惩体制科学合理,能有效的指导管理学生工作和约束班级全体学生的日常行为。另外,各班实行班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班干部负责监督学生中的违纪事件,特别是对课间及午饭间的学生纪律进行管理约束。

2、助理班主任责任心强,能积极主动的代班主任管理学生和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组织协调班委会成员处理好班级工作,与班级其他班干部一起管理好全班同学,例如:九4 李月涵

九6姚佳彤

七2 屈佳乐

八6 马豆

八1 张露

七5 田欣

七4 赵卓等。

2、值周学生认真负责、大胆管理,对学生中存在抄作业、带手机、打扫卫生不及时、不彻底等不良现象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详实记载。例如,八2 李梅、八5 徐卓 九3 董旌杰 九7 张晓叶 七3 赵云龙

七5 燕航。

3、餐厅纪律维护同学服务意识强,每天坚持服务在前,吃饭最后,每天中午饭厅中,不仅能维护学生就餐秩序,而且能帮同学盛汤并及时打扫餐厅周围的卫生,同时还能对浪费粮食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例如:七4曹洁洁

八1 宋东东

九6 刘涛等。

4、各班班干部在本次活动中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九1 杨一凡 七4 牛月 李佳婷 八3 李威

九4 万欢欢等。

5、全体同学在本次活动中能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助理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管理,能主动的为班级服务,修理破损桌凳,帮助其他学困生辅导作业,按时彻底自觉的打扫卫生。如:九3 张磊

罗凯

李臻 白伟杰 李豪 七4 王伟 彭海龙 八1李航

亢曾鹏

九7 刘成林 七1 郭进 陈炯阳 八6 曹磊 魏星星

七3 李少辉等。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虽然本次自主管理月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随着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个别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膨胀,班级出现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不良现象和行为。

2、班级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的氛围还不够浓,个别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

3、极个别学生有不服从值周学生管理的现象。

4、部分管理学生不能处理好管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导致作业经常无法完成。

今后,学校继续本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宗旨,以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纪律、学习、卫生的良好习惯,切实增强班级自主管理能力,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创造良好氛围。

经政教处、值周组检查综合评比,决定对此次活动中涌现出的6个优胜班级和15名优秀学生予以表彰。

一、优胜班级(6个优胜班级)

七年级:三班

六班 八年级:二班

六班 九年级:二班

七班

二、优秀助理班主任(每级2人共6人)

七年级:张喻

赵昊昊 八年级:杨前

九年级:刘妍

刘成林

三、优秀值周员(6人)

七(3)赵云龙

七(5)燕航 八(2)李梅 八(5)徐卓

九3 董旌杰 九7 张晓叶

四、优秀餐厅管理员(3人)

七4 曹洁洁

八1 宋东东

九6 刘涛

篇6: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打造诚信校园的氛围。经过将近三周的紧张筹备,12月29日上午,糜杆桥中学诚信驿站(诚信超市、诚信书吧)正式建成启动了。

“诚信驿站”启动仪式在学校综合楼前隆重举行。启动仪式由校政教处和团总支联合发起。团总支书记董海龙老师主持仪式。董海龙老师代表团总支发出《谨记诚信美德、做诚信糜中人》的倡议;政教处孟会军介绍了诚信驿站(诚信超市、诚信书吧)的功能及使用办法;九年级(1)班学生董小洋代表全体同学作表态发言,在发言中希望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学校号召,以实际行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接着,校长贾秋实发表讲话。他指出:

一、“诚信驿站”的创建运行是糜中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师生诚实守信教育实践的一项举措,“诚信驿站”规模虽小,但考验的是糜中人“诚实守信”、做人的大事情,希望糜中人在这场考验中答一份优秀答卷。

二、希望全体师生严格遵守“诚信驿站”运行规则,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学校充分信任每一位师生,每一位师生一定不会失信;学校充分尊重、爱护每一位师生,每一位师生一定会更加自尊、自爱。

三、希望通过“诚信驿站”的创建、运行,把该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诚实守信的美德牢牢根植在糜中师生心田,点亮师生的心灯,伴随大家一生。最后,校长贾秋实宣布:糜杆桥中学诚信驿站(诚信超市、诚信书吧)正式启动!随后,全体师生在“带走的是需要、留下的是诚信”的横幅上郑重的签上了自己对诚信的一份承诺。

启动仪式结束后,全体师生走进“诚信驿站”,体验诚信购物和自主借阅的快乐。糜杆桥中学“诚信驿站”位于学校综合楼一楼东侧,由“诚信书吧”和“诚信超市”两部分组成,采取开放管理的运行模式,实行“自主借阅、自主归还、自主选购、自主投币”的“四自”原则,由学校政教处负责诚信驿站的日常管理运行工作。“诚信书吧”内设科普、文学、童话、杂志等各类书籍944册。“诚信超市”主要以学生日常学习用具为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东西、自主投币,这对中学生而言,既感新奇又是一次对诚信品质的考验。

篇7:糜杆桥镇中学环保社团活动计划

凤翔县糜杆桥镇中学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糜杆桥镇中学环保社团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力求在课堂上渗透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教学,在活动中使更多的环保少年成长起来,并尽可能的带动家长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二、具体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各项环保教育活动。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感受环保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树立起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为环保事业服务的意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优化措施,将环保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少先队等各项活动中。同时外聘市区环保局人员指导环保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活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坚持记录,定期总结,按计划逐步开展教育活动。

(二)在环保小组的基础上,加强监督小组的作用,对全校师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文明监督,并落实责任制坚持长久进行环保活动。

(三)大力开展宣传,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发展,设立宣传栏,在各班级设立宣传墙报,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板报、广播、图书室、电教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介绍、宣传环保知识,环保动态,并抓住各个环保宣传节,组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四)发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际活动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环保活动。在活动中发现环保标兵、树立榜样,在学生中形成环保氛围,并带动社会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环保宣传,调查和监督活动。

四、今年,我们将有针对性的开展以下环保活动:

三月:

大手拉小手,一起来植树

四月:

环保讲座《水就是生命》

五月:

清洁糜杆桥镇街道

六月:

社会宣传,发放宣传单

暑假:

社会调查

九月:

清洁卫生死角

十月:

清除白色垃圾,创建绿色家园。

十一月:环保知识竞赛

篇8:糜杆桥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1. 当代中学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之心应是与生俱来的, 乌鸦反哺是感恩、羔羊跪乳是感恩, 兽犹如此, 人则更应懂得心存感恩。感恩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 人类情感的表达、流露是一个人德育品质建设的基础。感恩之情源于人的内心, 但后天的引导教育却极为重要。目前, 受家庭教育、社会等因素影响,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其思想、情感受到较大影响, 以至于一些学生的感恩情感缺失, 或难以发挥。一方面, 现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呵护下较少经历挫折、习惯了家人的守护和关爱, 养成了独立能力差、喜欢攀比、贪图享乐等不良性格, 还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不在意对他人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 受社会因素影响, 一些学生生活奢侈、盲目, 情感空虚、偏执, 只知索取, 不懂感恩。此外, 受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等影响, 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 导致了学生德智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步。

2. 感恩教育与德育教育建设的思考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 通过激发、培养学生内心友爱、友善的情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同时, 通过感恩教育, 一方面, 使学生心怀感激, 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大自然等, 使学生在感恩中学会爱生命、爱生活、爱社会、爱他人, 通过爱的表达与传递, 提升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另一方面, 使学生心存善念, 善是高尚道德品质的根源, 通过感恩教育, 使学生懂情、有情、有爱, 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影响自己、约束自己, 实现自身品德的提高并有所增益。总之, 感恩教育是广义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感恩教育, 是德育教育建设的基本切入点, 通过感恩教育积极意义的发挥, 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 为学校德育教育打开方便之门, 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二感恩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有效实施

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其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感恩教育就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感恩情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情感行为进行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 接受德育教育传递的道德情怀。首先, 通过作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 让学生体会爱、理解爱, 进而心存感激,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使学生拥有善解人意、孝顺乖巧的良好品德。其次, 通过诗歌诵读、讲感恩故事等实施感恩教育, 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顺仁爱之心。以丰富多彩的感恩故事, 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中华的感恩美德, 成长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才。再次, 在教学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 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情感。以感恩之心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 从而受到熏陶、教育。此外, 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 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之情, 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感恩教育的过程和感恩心理的形成都对德育教育建设有积极的意义。首先, 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手段, 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体会, 提高自身的素养, 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 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就会形成对其的爱护心理, 在遇到与长辈年龄相近的人遇到困难时, 学生的爱心就自然地发挥出来, 会主动地伸出援手对其进行帮助,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 通过感恩教育,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优化了学生的内心情愫, 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 从而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淳朴的道德观念, 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实施。总之, 感恩情怀的培养, 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 加深了学生对高尚道德的体会和理解,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 感恩教育又是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 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 促进学生良好情操及完美的人格形成。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中学开展感恩教育,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感恩教育, 优化中学德育教育环境, 有效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增进学生品质中的真、善、美,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为建设祖国的最终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姜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J].西藏科技, 2013 (9) :49~50

[2]黎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3 (23) :89

[3]朱莺.知恩图报教育之本——上海市进才中学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2 (1) :14~17

篇9:中学生德育内涵及实施策略浅析

关键词:德育内涵 ;实施策略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审美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观存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知差异的当下,中学生德育是一个内涵宏大严肃,外延宽泛灵活的命题。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在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深刻理解中学生德育的内涵,从而找到科学的有效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既是一种严峻挑战,更是一种神圣使命和责任。结合本人长期近20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班务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谈一点粗疏浅见。

一、中学生德育的深刻内涵

1.爱国爱民,情真意切。以最真挚的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人民,这是中学生德育的首要要素,没有对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这样的中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是为了培养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只有当广大中学生充满了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情真意切的热爱,他们才能成为这样的合格接班人。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厚重的文明,辽阔的幅员 ,秀丽的山河;人民的坚毅、勇敢、勤劳及奉献牺牲精神,都是当代中学生需要深切感知和体验的,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一个人对他的祖国和人民充满热爱之情,才能为国为民真正做到义无反顾。因此,我们必须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受国爱民的德育培养。

2.尊重规则,敢于担当。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大部分中学生都生活在一对父母和爷爷奶奶辈宠爱的家庭,他们长期处于一种样样得宠,事事得意,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极大满足的优越感之中。长此以往,这些中学生就会形成 “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人人都会满足我,事事都会倾向我”的心理认识定势。以致这些中学生对班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视若无物,各种纪律条例漠然视之,进而对社会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毫无敬畏之心。老子天下第一,在任何公众场所没有自我约束之意,兴之所至,为所欲为,公德意识荡然无存。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使学生对规矩、规章、公德规范,纪律要求,法律威严具有敬畏之心,从而规范出中学生中规中矩之行。

3.珍惜荣誉,善于合作。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生活的本真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相处。人际交往,相处不可避免地产生集体的要求,个人之于集体,较之于滴水与大海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不仅会被集体抛弃,自己生存的依附之所无从谈起,自己的价值体现也无所依归。归之于集体,可能是英雄的一员,弃之于集体,一定是被人视之不见的平庸游离之物。中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充满自信心,个人英雄主义气度充盈。对个人奋斗,自我成功心向往之,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荣誉没有切身体会,对合作意识缺乏合理性认识。个人力量与能力不能与集体社会形成合力,这就切合了一双筷子和一把筷子的理论,也切合了“一个人可能是条虫,十个人就能形成一条龙”的说法,为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集体体荣誉,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也是德育的新内容。

4.勇于挑战,直面困难。中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无计其数的困难和挫折。可以这样说,困难和挫折会伴随他们生活学习始终。而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变得比较优越,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多的体验是快乐、幸福和顺利。再加上他们处在心智的成长期,其心智还不成熟。因此,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抗打击力脆弱。人们常说,生活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是酸甜苦辣麻;世上做什么最难,做人最难;学生求知是逆水行舟,阻力时时刻刻都伴随着。因此,培养学生直面困难,敢于战而胜之的品格和勇气也是中学生德育的不可或缺的内涵。

5.孝敬长辈,心怀感恩。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孝行、感恩是动物都会的事,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行,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在中学生的身上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情,教化之恩,培养之恩的感知、认可和回馈。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自己具有直接生养培育的父母亲人都不知回馈叩谢之人,对社会的其它人事物一定是冷漠以对的人。而当代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家庭中养尊处优,把父母的热爱视为理所当然,把亲人的奉献付出看作天经地义,对他们进行知恩图报的孝道孝行教育,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二、中学生德育的实施方略

1.榜样示范 注重引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中学生的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说教是苍白的、空洞的,榜样是具有很强感召力的。

我们可以与学生一同品读文天祥、杜甫、林则徐等历史伟人的爱国情操,忧民情怀;也可以与学生一同体味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坚定信念;更可以与他们一道领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最美乡村教师”等鲜活事例的伟岸形象。

2.培养习惯,遵守规范。让学生彻底纠正生活学习中的不良习惯,渐进养成规范意识。不随手丢扔废弃物,在公共场合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干扰他人;在等车购物等场合讲先后,讲秩序;按时到校,准时完成作业,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让学生从生活中身边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纪律约束力和公德意识。

3.开展活动,有效协作。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合作要求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举行分小组的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月综合考评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份成功都来自集体的力量,源自于协作的精神。

4.体验成功,促进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源自于不断的成功体验。为此,要针对学生心智身体实际,悬起“跳一跳可以摘到的苹果”,使之体会到努力就可能成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既激励其奋发向上,又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5.感恩亲人,践行孝道。培养学生的孝行之举,感恩之心,最根本的就要从他们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的细微之举来实施。离家出门时深切道别,返回归家时亲切告知;父母亲人归家时问候辛劳,年节生日奉上至诚祝福,分享亲人欢乐,分担亲人愁苦。帮着父母涮涮碗,扫扫地;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润物无声,见微知著。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他生气了下一篇:七夕祝福文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