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2024-04-29

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共11篇)

篇1: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报到证》(以前曾称《派遣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也简称“派遣证”),是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大中专毕业生一种重要标志,由教育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毕业生的调配部门签发,是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重要凭证,是证明通过国家统招考入高等院校的重要凭证,自考和成人教育无《报到证》。所有毕业生的《报到证》都要经教育厅审核,依据签订的三方《就业协议书》(没签就业协议书就没有报到证),最后由学校发放给每名毕业生。同学们持《报到证》办理工作报到、个人户口迁移、人事部门转接档案等手续。

所以说,《报到证》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讲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等重要。再赘述一遍,目前各地接收毕业生(包括回生源所在地)的限制主要就表现在有无《报到证》上面:没有《报到证》,异地就业无法落户,甚至回家乡就业也需要《报到证》;没有《报到证》,人事局、人才市场不予接收毕业生的档案,其档案不得在人才市场流动;没有《报到证》,国家的企事业单位都无法将其作为正式员工聘用,日后的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等,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特别提醒同学们,除录取研究生外(研究生毕业后可办《报到证》),其他毕业生都应该拿到《报到证》。

报到证是一个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工作者身份的标志性材料,是人事关系正式从学校转移到就业单位的证明。

报到证的作用:

1、到单位报到,并开始计算工龄;

2、落户口的时候需要;

3、转正和干部身份的证明;

4、变更单位时可能需要。

派遣证对于毕业生今后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参加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作、申请出国留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派遣证只能在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毕业时规定的时限内获得,一旦错过不能补办。获得派遣证后,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人事干部管理系列,否则只能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报到证仍在中国人事管理体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况下,请同学们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报到证,不要丢失,避免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需强调,没签就业协议书学校就不能跟你办理报到证,和公司签订的合同可以代替就业协议书,作用和就业协议书等同,就是说与公司签订的合同也可以办理报到证;单位签到哪里报到证就办到哪里,所以说就业协议书和合同也不能随意签,不能乱签。

请大家慎重!

篇2: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一)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报到证》(也称《派遣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也简称“派遣证”),是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大中专毕业生一种重要标志,由教育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毕业生的调配部门签发,是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重要凭证,是证明通过国家统招考入高等院校的重要凭证,自考和成人教育无《报到证》。所有毕业生的《报到证》都要经教育厅审核,依据签订的三方《就业协议书》(没签就业协议书就没有报到证),最后由学校发放给每名毕业生。同学们持《报到证》办理工作报到、个人户口迁移、人事部门转接档案等手续。

所以说,《报到证》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讲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等重要。再赘述一遍,目前各地接收毕业生(包括回生源所在地)的限制主要就表现在有无《报到证》上面:没有《报到证》,异地就业无法落户,甚至回家乡就业也需要《报到证》;没有《报到证》,人事局、人才市场不予接收毕业生的档案,其档案不得在人才市场流动;没有《报到证》,国家的企事业单位都无法将其作为正式员工聘用,日后的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等,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特别提醒同学们,除录取研究生外(研究生毕业后可办《报到证》),其他毕业生都应该拿到《报到证》。

报到证是一个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工作者身份的标志性材料,是人事关系正式从学校转移到就业单位的证明。

报到证的作用:

1、到单位报到,并开始计算工龄;

2、落户口的时候需要;

3、转正和干部身份的证明;

4、变更单位时可能需要。

篇3: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经济学家提出, 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 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 将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这种筛选理论认为:当雇主要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 他并不了解这些求职者的能力如何, 但是他可以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了解他们, 比如个人经历, 家庭背景尤其是教育程度。雇主通过这些“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 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的装置。由于教育水平反映求职者的工作能力, 所以雇主便对教育水平较高者支付较高的工资。

按照上述筛选理论, 教育与就业是一种确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但是并非像筛选理论所预期的那样, 尤其是近几年来,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其学历不相对应的较低的工作, 甚至一毕业出来就处于失业状态, 大学生无法充分就业。教育部2004年9月份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 比去年增加了68万人。截至2004年9月1日,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3%, 其中全国研究生就业率为93%, 本科生84%, 高职 (大专) 生61%。

以上数据表明, 2004年有将近30%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初次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显尖锐。可见, 现阶段的教育与就业并不是筛选理论所认为的一一对应的确定的关系了。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

(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是无法避免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统一计划招生, 并且统一分配毕业生。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来决定招生规模, 并以学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堡垒逐步被打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是市场。通过劳动力市场, 由劳动力供求两个主体双向自由选择形成就业, 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及差别调节劳动力供求和自由流动。所以目前高校还是处于计划向市场转化的转型期, 阵痛不可避免。大学生就业既不可能像以前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有分配有安排, 也远未达到完全按市场准则进行配置, 所以教育和就业无法达到一一对应。

(二) 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教育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 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 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在单位教育成本一定的条件下, 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的数量, 则取决于政府和社会投入教育资源的多少。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教育供给能力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 高素质人才数量激增。但很大程度上, 恰恰是这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失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状况。这种不协调并不是说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超过了社会需求, 社会其实还是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这种不协调表现在结构的不均衡以及地区间的不均衡:首先, 教育供给的很大一部分人才并不是社会所需人才, 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的人才短缺与另一行业或另一层次的人才过剩同时并存。其次, 地区间的不平衡。由于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在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 打破了地区之间的界限, 这使得一部分人都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出现饱和, 高素质的人才找不到岗位, 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三) 大学毕业生本身心态存在误区

大学毕业生由于不再是以前那种包分配, 政府分配不去也得去。他们可以在劳动力市场自由选择, 导致出现了“东高西低”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东高西低”即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供给过剩, 而西部内陆地区就出现有岗位空缺却乏人问津的现象;“眼高手低”则指的是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存在问题, 只想着干大事, 而放不下架子去从事低待遇、低层次的工作。

二、教育与就业对应关系的对策研究

为推动目前和将来的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向一一对应的理想状态发展, 也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着想, 必须采取措施增强教育和就业的确定性和对应性。笔者认为, 须从国家、学校、大学毕业生自身三个层面着力, 形成合力, 全方位增强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确定性关系。

(一) 国家层面

我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完全市场化的经济, 国家必须起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 国家也应该在政策上起宏观调控作用。事实上现时期并非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 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还是非常欠缺人才, 关键是采取什么措施能使东西部的人才量达到较为平衡的状态。当然, 国家近年来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 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这对于需求大量人才的西部, 还是杯水车薪。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 以中央财政为主渠道设立西部开发基金。资金来源由中央和各省市共同承担, 并吸收社会捐赠。基金的使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 逐步以“投资补贴”取代“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的用意在于降低企业因投资西部而增加的运输成本、环境成本和心理成本等, 使企业获得与其他地区大体相当的平均利润率。二是用于解决西部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就业补贴”。今后促进西部发展要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一个突出位置, 更多地鼓励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乡镇企业, 对于在西部创造就业机会多的投资者, 根据安排就业的人数, 拿出一定的基金予以补贴或奖励。三是可用于东部到西部贫困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地区差额补贴”, 即参照东部发达地区的平均待遇, 给予从东部到西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补贴, 使之待遇接近东部发达地区待遇。其中第三个方面无疑对就业压力渐大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只是具体的操作办法还有待论证。

(二) 学校层面

首先, 学校专业设置必须联系社会实际, 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教育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变化,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脱离实际需求, 一些专业陈旧却仍在不断招生。随着经济发展, 这部分人才需求越来越小, 但教育供给仍在继续, 致使这部分人即使受了高等教育, 仍旧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 甚至一毕业就失业。现在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硬性挂钩, 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 对连续2年就业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样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有好处, 学校应该很自觉地遵守以上规定, 根据市场需要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其次, 学校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第一, 注重融入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 注重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二是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这种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后能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 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社会。第二, 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要正确认识大学毕业生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传统求职指导教学中融入创业意识和自立精神的培养, 使大学生逐步意识到不能仅满足于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而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三) 大学毕业生自身层面

篇4: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

一、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

1.体育锻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其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会相应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接受、传导和反应会更加迅速、准确,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缺乏身体活动,从肌肉进入大脑的神经冲动就会缩减,这显然会降低大脑的兴奋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会随负荷而调整。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系统亦会由此而随之失调,正常的物质代谢也会降低,不仅会有损人的健康,而且势必会降低学习效能。对于学生而言,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健全发育,从而造成从物质结构的机能上妨碍学生智能正常发展的恶果。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有效地进行工作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和更强健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时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使相应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本身就是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体发育快,他们有进行身体活动的强烈需要和愿望,而体育活动本身又具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特点。不仅如此,体育活动还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基本技术、技能易于学习掌握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锻炼中,学生易于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并进一步激发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体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条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优良个性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进行体育教学或开展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和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技能,必须克服体现于技术、技能中的困难等,它提供了许多少年儿童乐于自觉自愿地接受,更多的情况下是不知不觉就会接受的有利于思想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境。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体育的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产生综合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使他们逐步形成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并可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以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智育的发展并非单纯指心理学上的心理教育,而是指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内容不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还包括情感、意识、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特征。当前的在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现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和自我开始有所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诸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导向,在需要、兴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又急需得到正确指引。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通过练习和相互的交往等实践探索人生真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于解决学生此时期的各种疑虑,促进其社会化过程,尽快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在心灵上也要受到启迪。

四、体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既是审美和美感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理解美、爱美、创造美的教育。体育所追求的人体美是自然美中的健康美,它包括人的形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姿态美。小学生的骨胳、肌肉、内脏器官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施以科学的体育锻炼就会使他们生长发育得更健壮完美,形成站、坐、行的良好姿势。在学生有了对美的正确认识后,还得帮助他们找到在自己身上所能体现的美。体育中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中。所有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艺术美,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的姿态。

篇5:就业报到证的作用

2.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3.接收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毕业生的接收手续和户口关系;

4.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转正和干部身份的.证明,

报到证目前仍在中国人事管理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毕业生们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报到证,不要丢失,

报到证原则上不补办,应届毕业生如不慎遗失报到证,须及时向学校报告遗失过程,先由本人提出申请,再由毕业生所在院系负责人签署意见后,由学校报请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核准后予以办理新证。

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不论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

二、报到证的有限期和毕业生的报到期限

毕业生报到的期限原则上为一个月,即7月1日至7月31日。毕业生领取报到证以后,应尽快到工作单位或人事局报到,没有特殊原因或延期报到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毕业生本人承担。

篇6: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1.就业协议书的作用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要求:“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签订就业协议书是为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避免混乱,杜绝就业欺诈行为,维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一项必要措施。

《就业协议书》又称三方协议,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后生效。《就业协议书》对签约的三方都有约束力,各方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毕业生要保证自己能正常毕业,按时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要按照合法的用人程序接收毕业生,妥善安置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学校要按照规定程序派遣毕业生。

所以,就业协议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避免混乱,杜绝就业欺诈,维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学生派遣人事关系(开报到证)、办理迁移户口(开户口迁移证)的依据。

2.就业协议书的填写

《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签约就业、办理《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的重要依据。由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从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购入、统一编号(编号为学生本人学号)、盖章,每位毕业生一式三份。

就业协议书发放的对象为已通过网络进行资格审查的应届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由各培养单位领回统一发放,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由毕业生本人按需到研究生院领取。

培养方式为委培或定向的毕业生,需执行原培养协议并回原单位就业。

填写甲方栏目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专业:务必按照资格审查时的专业名称填写,不得篡改或以专业方向作为专业名称填写,如需注明专业方向请在专业名称后面以括号形式标明;

学位类别:有硕士和博士,又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等类别限定词;

培养方式:有非定向、定向、委培、自筹、其他等种类; 结业方式:有毕业、结业、肄业等。

生源地区:是毕业生到我校读研之前的学习生活地。

政治面貌:应为毕业生签约时的政治面貌。

3.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就业协议书》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研究生院共同签字、盖章后有效。毕业生、用人单位、研究生院三方如有其他约定,经协商后在备注栏注明,视为协议书的有效部分。毕业生签完协议书后,一份交用人单位,一份自己保留,一份交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

《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栏要写清用人单位名称、隶属部门、单位地址。

协议书不得转借他人,违者不再补办新的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遗失确需补发的,毕业生需下载填写《河南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遗失补办申请表》、辅导员审查、盖单位公章,上报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办公室审核,并于网上公示一个月后无疑义方给予补发。补发的《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上要注明“根据本人声明,该生协议书原件已遗失,此份为补办件”,以有别于正式的《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

因谎报或其他非正常渠道获得补发《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造成的后果由其本人负责。

4.就业协议书签订注意事项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之前,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并征求家庭等多方面的意见,慎重决策,切忌盲目从事。《就业协议书》签订手续应完备,否则无法办理就业手续。除了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外,用人单位在协议书上盖章后,一般还应有上级主管部门人事部门盖章,这些手续大多数由用人单位办理,具体情况应向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详细询问。

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业,须提供相应的接收证明材料,在去之前要事先了解这些城市接受毕业生的条件和要求。

在河南省内,到省直厅局所属单位,应由厅局人事处盖章(有编制的到厅局人事处盖章,无编制的到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代理);

到地级市的,应由地级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盖章;到县或县级市就业的,应有县或县级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盖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其他重要协议,尤其是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内容应尽可能写到协议中去(即备注栏)。

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过后由各单位集中保管,接到研究生院通知后送至教育管理办公室集中办理就业报到证。往届毕业生签订过协议书正常上班时间可直接到我办办理相关手续。

5.择业期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毕业生的择业期为两年,即毕业当年的7月1日至两年后的6月30日。如2014年7月毕业生,择业期到2016年6月。择业期过后仍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不再负责办理就业手续。择业期间档案留在学校的,学校将把毕业生的档案、户口转到毕业生的家庭所在地,保留其城镇居民户口。

6.就业报到证的办理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的《就业协议书》符合政策规定且手续完备的,交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由办公室到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就业报到证》。考上选调生、公务员的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书,可根据招考单位的录用批件办理《就业报到证》。

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到就业单位或该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报到,需转户籍的毕业生凭报到证到学校保卫处户籍室办理户籍转移手续。

已办理过《就业报到证》的毕业生,如在择业期内改签到其它单位,须事先征得原报到单位的同意,并出具同意解除原就业协议书的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并收回原签过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携带原《就业协议书》、原报到证(原件)、单位解除证明(原件)到研究生院领换新的就业协议书,签好新协议后可办理新的《就业报到证》。

《就业报到证》遗失需补办的,可下载《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报到证遗失补办申请表》,本人填写后到研究生院学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审核,再把申请表交省教育厅就业办审核。补发的就业报到证备注栏注“遗失补发”,以示区别。

7、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是指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接受单位或个人委托,在其服务项目范围内,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及各类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出国政审等全方位服务,是实现人员使用与人事关系管理分离的一项人事改革新举措。

人事代理的方式有委托人事代理,可由单位委托,也可由个人委托。即用人单位无人事权或无编制,无法接收毕业生档案办理的人事代理;毕业生毕业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将人事档案委托区人才服务中心管理的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的作用:毕业生在择业期内办理人事代理,工龄是从你报到证办理后到把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开始算起,在择业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可随时改签。

办理人事代理后毕业生的党组织关系同时转到人才交流中心,预备党员的可在预备期结束后向人才中心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

8、自主择业

自主择业是毕业生在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由毕业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到证派回原籍自主择业。原籍一般是市一级单位的毕业生接收部门。

每一届毕业生在六月至八月20日之间申请自主择业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统一组织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到生源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报到,档案、组织关系、户籍关系随转。

篇7:关于办理就业报到证的常见问题

随着我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服务工作日益加重,加上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了解到办理报到证的事宜,以至于办理报到证时在学校、教育厅与工作单位之间来回奔波,浪费了时间、金钱与精力。我们现在将学生在办理报到证时经常遇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总,希望对各位学生有些帮助。

1、什么是报到证?报到证有什么用处?

“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国家教育部直接印刷,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单独签发,列入国家就业计划的毕业生才能持有的有效报到证件。用人单位以报到证为依据,接收安排毕业生工作,并接转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口迁移手续等,报到证代表了毕业生的干部关系。

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它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毕业生对报到证要妥善保管,不论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

报到证一式二份,一份进本人档案,一份交单位,是今后转正和干部身份的重要证明。

报到证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

(1)报到证是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派遣毕业生的凭证;

(2)报到证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的凭证,凭报到证报到以后,方可开始计算工龄;

(3)报到证是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文字证明;

(4)报到证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证明;

(5)报到证是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落户、接管档案的重要凭证和依据;

(6)报到证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7)报到证是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证明。如果没有报到证,毕业生将会失去干部身份,成为社会劳动人员(工人编制);而且人才中心无法接收毕业生的档案。按照我国目前的人事管理规定,由人事局管理干部(档案一般放在人才中心),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工人(档案一般放在职介所)。

报到证制度沿袭多年直至今日。现在人才市场中,一些个体企业、外资企业表示不需要毕业生的报到证,但是,只要是对学生负责的用人单位,都应该很重视报到证;对于作为中国普通高校正式应届毕业生来说,在现有体制下,报到证的作用必将影响你毕业之后的生活。

2、如何办理报到证?

毕业生找到正式工作以后,会和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书。学生将签订好的协议书加盖用人单位公章以及用人单位上级主管单位,然后送至(或邮寄)学校就业处一份,学校留用备档。工作人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到省教育厅办理一批报到证。报到证办理好以后,应届学生凭本人身份证以及毕业生(或毕业证复印件),往届生凭本人身份证,到就业处领取。学生档案随后会通过机要寄送至用人单位上级主管单位。

3、报到证我用的很急,该怎么办?

如果学生着急需要报到证,可带上自己的身份证、毕业证(或复印件)、签订好并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2份,学校一份,教育厅一份)、U盘来就业处,工作人员会给学生制作数据库并出具

介绍信,然后学生亲自到省教育厅办理报到证。节假日省教育厅不办公。

4、我的报到证办好了,但现在离学校太远了,一时无法到领取,能否邮寄给我或找人代领?

报到证是重要的文件,为防止出现丢失,学校不予邮寄。报到证可以找人代领,代领人需要持代领人本人身份证、被领人毕业证复印件到就业处领取报到证。毕业超过两年的毕业生的报到证必须由本人持自己的身份证亲自来领取,不可代领。

5、我还没找到正式工作,但现在需要报到证,怎么办? 一些毕业生希望自己在就业之前将档案放回原籍,或者需要参加村官、公务员考试;对于非河南籍考生,在毕业之前有一次申请回原籍的机会;河南籍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学生,可通过原籍的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办理人事代理;以上情况回原籍的学生可不签就业协议书,到学院就业处填写回原籍申请表(统一格式),工作人员统一到省教育厅办理报到证,也可学生亲自到省教育厅办理报到证。

6、为什么有些学校在学生毕业时就发了报到证?

目前有些高校在学生毕业时就发放了报到证,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学生一毕业就拿到回原籍的报到证,但有不少学生并不回原籍就业,这就严重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如果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就需要改派,而改派需要学生自己到学校与教育厅之间再奔波一次,如果档案已经发回到原籍,还需要到原籍提档,整个过程非常耗时间、金钱与精力。

学校为了对毕业生负责,采取的做法是需要时才办理报到证。找到工作的,拿协议书即可办理报到证;没有找到工作的,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委托人事代理也可办理报到证;暂时不需要办理报到证的,学校可将档案免费保留两年。学生毕业两年之后,学校将所有未办理报到证的学生办理回原籍的报到证,毕业生可持自己身份证领取。参加专升本并考上本科的学生不再办理报到证,其报到证由本科学校负责办理。

7、我参加了专升本考试,报到证该怎么办理?

参加专升本考试以及录取过程中,学生档案处于锁定状态,以备录取时使用,在这期间,不能办理报到证。如果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高考录取结束后,学生档案解锁,可正常办理报到证。如果被本科院校录取,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学生处领取学生档案,到本科院校报到。如果被本科院校录取,没有去报到上学,需要办理报到证的,在出具相关文件(就业协议书、商调函)的同时,必须到本科院校开具未上学证明,才能办理报到证。如果被本科院校录取,没有去报到上学超过两年的,不再办理报到证。因此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被本科院校录取,必须高度重视。

8、我要转档案,怎么办?

学生可先根据实际情况办理报到证,然后回学校办理档案转出手续(有效期为报到证办理之日起一个月内),也可通过机要寄发。

9、用人单位上级主管单位有哪些?哪些单位有档案接收权? 一般单位没有档案接收的权利,而办理报到证后档案会寄发,这就需要用人单位上级主管单位盖章,以证明该单位同意接收你的档案。公务员、事业单位正式在编的由人事局盖章;公办中小学由教育局盖章;国有大型企业有用人自主权;股份、民营、三资企业由人才交流中心;部队的可通过文件直接提档;上海就业的毕业生需经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深圳、厦门、广州等地就业的毕业生需当地人事局出具接收函。

10、有些地方的人才交流中心没有报到证不予办理人事代理,怎么办?

由于各省就业政策不一致,有些地方人才交流中心需要报到证才能办理人事代理。这需要学生在人才交流中心开具档案接收证明,然后再办理报到证,最后再办理人事代理。

11、我的档案暂留学校,二年择业期满后如何处理?

两年择业期满仍未办理档案转出手续的学生,学校按规定将其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的地市级人事部门,学生应持毕业前学校发放的空白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离校手续单及时来学校领取就业报到证并回原籍报到。

12、我已经超过择业期的时间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怎么办理?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超过择业期的不再办理就业报到证,有关就业手续到相关人才交流中心办理

13、我的就业报到证遗失了,该怎么补办?

1、由毕业生个人申请;

2、毕业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证明;

3、用人单位证明;

4、提供当年经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盖章审批的新生录取名册复印件并加盖学校公章。

14、我已经与原单位解除就业协议,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接受单位,如何办理就业报到证?

1、由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上报的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数据库;

2、已签发的就业报到证;

3、已签订过就业协议的,需要有原接收单位同意改签的证明;

4、与新接收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接收函;

篇8: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一、工业化内涵及其与就业的关系

所谓工业化, 是指工业 (特别是制造业) 或第二产业产值 (或收入) 在国民生产总值 (或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水平可以通过人均GDP、工业产出占GDP比重、就业结构等指标衡量。

对于工业化与就业的关系,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会抑制就业,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体上来说就业会受到抑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选择资本密集程度太高的技术, 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会促进就业, 他们认为资本深化最终可以扩大资本存量, 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而且, 随着工业化发展, 重工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而重工业 (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对就业的效应更为突出。总之, 工业化与就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工业强省”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安徽省工业化与扩大就业的内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 安徽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经济结构也在逐步调整, 人均GDP不断上升, 第二产业GDP比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步提高。

人均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 它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也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说来, 人均GDP水平越高, 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从人均GDP看, 2001年安徽省人均GDP为5313.30元, 2008年增长至14484.90元, 折合2085美元, 7年间增长了172.62%, 年均增长15.4%;而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 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从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 2001年至2008年总体趋势表现为:第一产业的GDP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从2001年的23.43%下降到2008年的15.98%, 下降了7.45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为31.80%;第二产业的GDP比重基本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2001年的38.65%上升到2008年的46.62%, 上升了7.97个百分点, 增幅为20.62%;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则相对呈现出相对平稳发展的趋势, 2001年至2008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其中2002年至2006基本稳定在40%左右, 2007年、2008年略有下降, 分别为39.04%和37.40%。另外, 工业化过程中, 劳动力会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 第二就业比重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从安徽的数据看, 2001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598.1万人, 占全部就业比重为17.3%, 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为968.7万人, 相应地, 占全部就业比重增长到24.7%。下表1反映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依据《安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根据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 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728至1458美元之间, 中期为1456至2912美元间, 后期为2912至5460美元间, 2007、2008年安徽省人均GDP分别为1580美元和2085美元, 可见安徽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而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低到30%以下,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 工业化进入初期阶段, 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到20%左右时,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 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 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到最高水平, 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又根据库兹涅茨标准模式, 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50%以上、30%左右、20%以下。对照安徽省的实际数据, 验证了前述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结论。但无论是从人均GDP, 还是从第二产业GDP比重或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看, 安徽省工业化的道路还很远, 仅仅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

三、安徽省工业化发展与就业关系实证分析

1、工业化发展与就业关系的统计分析

如前所述, 安徽省正处于大力发展工业时期, 人均GDP不断增长, 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从2001年到2008年, 安徽省第二产业的比重由38.65%上升到46.62%, 年均增长2.7%。工业发展尤其迅速, 从2001年到2008年, 安徽省工业产出占GDP比重也由17.18%增长至36.73%, 年均增长10.9%。

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安徽省就业人数不断增长, 就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全省就业人数由3463.0万人增长至3916.0万人, 增长了13.08%, 年均增长1.8%, 其中, 工业就业人数由376.5万人增长至574.4万人, 增长了52.6%, 年均增长6.2%, 工业就业占全省就业的比重由10.87%增长至14.67%, 增长了34.96%, 年均增长4.4%。数据详见表2。

数据来源:依据《安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可见, 随着第二产业 (工业) 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的增大, 全省就业人数不断上升, 特别是工业就业人数, 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 都出现了很大的增长, 增长的幅度高于全省总体情况。

2、工业化发展与就业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安徽省工业化发展与全省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采用人均GDP、第二产业GDP比重及第二产业就业占全省就业比重等三个指标来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 并运用APSS软件对此三指标与全省就业人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安徽省人均GDP、第二产业结构比重、第二产业就业占全省就业比重与全省就业人数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4、0.972和0.991, (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详见表3) 。

由此可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即人均GDP的增长, 第二产业GDP比重上升, 以及第二产业就业占全省就业比重的增大, 全省就业人数随之不断增长。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安徽省正处于快速发展工业的时期,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三大产业中,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成为主导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 安徽省就业人数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 而工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 其增长率高于全省就业人数的增长率, 工业就业占全省就业的比重也逐渐提高。

2、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对全省就业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第二产业及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与全省就业人数之间显著相关, 工业就业占全省就业的比重与全省就业人数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安徽省的工业化发展在扩大就业方面作用显著。

3、近年来, 虽然安徽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 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总体情况, 在全省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但应看到, 第二产业 (工业) 就业在全省就业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要想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 必须进一步发展工业, 提升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政, 郭克莎, 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1) .

[2]黄小勇, 尹继东.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0) .

[3]王蕴翠.工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产业, 2009, (01) .

篇9: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摘要】体育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度与内容,但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学生;主导性;主体性

(一)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越强,就越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教师的主导性表现越强。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其一,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其二,示范作用。示范性是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师的示范,具有参照、比对、模仿、准则等意义,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其三,组织作用。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其四,评价作用。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回应,使学生在各学习与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我内化的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对自己的升学、提高、发展是否重要等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进行内容性选择。其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去倾听、去理解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还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能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三,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育學生的主体意识。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关系

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内化,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认识层面上,教师:“闻道、授业在先”、“术业有专攻”,在伦理层面上:教师尽管是国家伟大道德观念的发言人,但在人格上同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人格,平等相处,也有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的正当权利[1]。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才能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和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通过主体体验所获得的内容。所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怎么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正确的教;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有意的启发上体育教师将那些基本动作传授给学生后,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理解。教师再积极的引导、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再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原理上,积极引导,提出问题,指出新知识点,扩大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鼓励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处位置,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体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一,学生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觉识、自我发展和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学生通过老师传递信息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其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示创新精神。其二,学生要强化学习参与意识。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其三,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学生主体性地位才有保证。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条件,教师需要学生的学,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只有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尊重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其主体价值。

2.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提高运动能力,帮助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并终身受益,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是随着体育学科的建立出现的自然现象。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浩. 体育教学[J].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

[2]毛振明,赖天德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篇10:报到证的作用及其与就业协议书的关系

毕业生离校前由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统一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离校后由毕业生本人持相关材料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办理。

毕业生办理报到证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属档案、户口托管在学校,第一次签发报到证的签发报到证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

毕业生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毕业证复印件。

签发报到证到就业单位

毕业生需提供就业证明材料如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接收证明、录用通知等。

签发报到证到非生源地人才交流机构

毕业生需提供就业证明材料如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接收证明、录用通知等,并提供该人才交流机构的接收证明、毕业生本人同意代理的意见。

4.签发报到证到非生源地人社部门

毕业生需提供该人社部门的接收证明。

(二)原已签发就业报到证到具体就业单位或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现需要改签就业报到证

1.改签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

毕业生需提供报到证原件(含白联),以及原派遣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证明;原就业报到证签发到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的,还需提供该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同意改派证明。

2.改签就业报到证到新就业单位

毕业生需提供报到证原件(含白联),以及原派遣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证明、新单位接收材料如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接收证明、录用通知等。原就业报到证签发到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的,还需提供该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同意改派证明。

改签报到证到非生源地人才交流机构

毕业生需提供报到证原件(含白联),以及原派遣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证明、新单位接收材料如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接收证明、录用通知等,并提供该人才交流机构的接收证明、毕业生本人同意代理的意见。原就业报到证签发到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的,还需提供该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同意改派证明。

4.签发报到证到非生源地人社部门

毕业生需提供该人社部门的接收证明。原就业报到证签发到非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的,还需提供该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同意改派证明。

(三)原来已经签发就业报到证到生源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现需要改签报到证到就业单位或非生源地人才交流机构

毕业生需提供报到证原件(含白联),以及就业证明材料如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接收证明、录用通知等,如改签报到证到非生源地人才交流机构,还需提供该人才交流机构的接收证明、毕业生本人同意代理的意见;毕业当年不需要生源地人社部门出具改派证明,跨则需要生源地人社部门出具改派证明。

(四)毕业生因父母户籍变更、购房落户、夫妻投靠落户、投靠亲友落户等原因需要签发或改签就业报到证,除出具户籍变更材料外,还需出具新户籍所在地

人社部门或人才交流机构的接收证明。

(五)除就业报到证外,上述其他所需材料均核实原件,留存复印件备查,如学校出具介绍信,则仅需复印件即可。

三、办理就业报到证现场办结,签发时间不可追溯或提前,签发新报到证后,原报到证即刻作废,毕业生须在择业期2年内办理就业报到证相关手续,逾期不再受理。

篇11:NGO促进就业的作用及其发展

摘要:在金融危机下,我国就业问题凸显,尤其是农民工与高校毕业生受到的影响最严重。我国NGO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其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府、民众和NGO自身的共同努力,NGO在促进就业、化解金融危机上定有一番作为。

关键词:促进就业 NGO 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01-02

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现状

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受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外出就业人数的统计以及农业部对农民工失业比例的估算,我们可以推算出,大概有2000万的农民工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或找不到工作。①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部杨义勇部长的初步判断,中国现在的失业人口在5000万到5600万,其中受金融危机新增的大概在1200万到1600万之间。(2)而其中,农民工失业人数占了很大的比重。

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也因金融危机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从数据上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3)而在需方市场上,主要由企业组成的用人单位因为出口和外商投资的锐减,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必将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海外就业形势的恶化,大学生们不仅要面对国内企业裁员的压力,还将有大量的海归人员的竞争威胁,情况十分严峻。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我们仍旧用传统的就业观念来面对,不难想象将面临更大的挫折。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求职者各方都殚精竭虑地思考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我们这里的“用人单位”一般是指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而常常忽视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明显的NGO组织。在金融危机下,NGO组织可以有一番什么作为呢?

2金融危机下,NGO的用武之地

在中国,NGO还是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名称。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又叫非营利组织、非营利部门、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民间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等。萨拉蒙教授将NGO概括为5个特性,即组织性、自治性和志愿性。④通常,它还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等。这就是说,NGO的运作所获得的利润不用于组织成员的分红,日常提供的服务也是免费、无偿的,并且独立与政府部门之外,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由人们自发成立的组织,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同时,它以提供各种服务为工作内容,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咨询、培训、维权等。

在金融危机下,NGO对于解决因此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有很大效果。

第一,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使社会更加关注就业难的群体。这与政府部门在促进就业,救助弱势群体方面的功能形成互补。在社会遭遇动荡或者面临难题时,社会其他成员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对解决问题起着推动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处理两者的关系,社会问题可能会出现泛化现象。提高社会成员的参与度,有助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例如,由 NGO组织志愿者或专业人士,对失业农民工或者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救助,对他们进行生活、心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辅导,使这些面临巨大生活和心理压力的人员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

第二,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NGO是公益性组织,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据统计,在欧美许多国家中,每20个岗位中就有一个在公民社会机构。(5)我国存在着许多草根NGO,如农民工NGO在这几年中不断发展壮大,一部分是专为农民工维权的法律咨询组织,一部分是农民工老乡会、打工俱乐部等。而大学生作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在高校中已经接触过高校NGO,他们是充满正义与激情的青年人,正是NGO极缺的人才。

第三,为就业人员增强技能、维护权益提供服务。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由于其自身组织的特点,NGO在获取信息、工作效率和满足多元化需求和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政府机构和市场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6)NGO提供的服务多是免费性质的,这让就业困难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节约了很大成本,缓解了其生存压力。农民工在维权方面存在着意识淡薄、力量分散等问题,很多NGO都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支持,追回拖欠的工资或获取工伤赔偿等。例如深圳南山区成立的“南山区女职工服务中心”就是一个专门为女工服务的NGO。大学生初涉社会,也存在着维权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NGO常常提供一些就业技能培训,可以为金融危机中暂时失业的人员再就业提供服务。

第四,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向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性建议,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就业局势。例如成立像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那样的思想库和倡导型NGO。这样的NGO主要由一些民间学者组成,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少,立场独立,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力图传达民间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而在金融危机中,农民工与大学生这两大群体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他们需要一个表达意愿的途径。

第五,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国外NGO或其他国际性NGO在组织结构、功能发挥等方面比国内更完善,其对外交流也更加频繁。我国NGO组织虽然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成长阶段,但是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挑战。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在经济社会问题恶化时,政府更加强调与NGO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应对危机。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国NGO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我国也应积极促进NGO的发展,融入到世界这个广阔的海洋中,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NGO在中国的发展困境

在中国,NGO的发展受到诸多的阻力。

首先,政府对NGO的发展给予的支持力度较小。目前,中国内地比较大型的NGO组织很少,多是一些地区性、零散的组织结构不健全的社团组织。同时,很多NGO缺少合法性。从我国NGO官方数据看,注册登记的有30多万个民间组织。(7)但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贾西津副教授所说的,注册的未必就是民间组织,没有在数据里的也未必不是。(8)这给他们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弊端。同时,政府功能过于强大,干预过多,也使得NGO组织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由于他们在社会中占有的合法力量不大,人们对NGO的观念认识还没有完全转变,多带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这种环境给中国的NGO人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来自民众的不信任以及来自政府的不支持都使他们的工作很难开展。很多NGO人都本着一种回馈社会、帮助弱势的宗旨与使命在工作着,如果还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其坚持的精神动力会有所削弱。

第三,现有的NGO发展也是日益困难,面临着人员和资金的难题。NGO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或者是志愿者,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且因为NGO工作的酬劳明显不如在一些营利部门工作,所以难以吸引人才;筹资比较困难,一般是依靠政府投入、慈善性捐赠、服务性收入等。而中国的NGO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比较小,政府投入力度自然不大;人们的慈善意识、慈善文化比较缺乏,因此慈善性捐赠也不太稳定。而NGO提供的服务大部分是无偿的,来自服务性收入就少之又少。

4中国NGO发展前景

针对以上中国NGO还存在的一些不足,笔者认为,要使NGO在金融危机这样的社会危机中发挥更大的功能,还需要完善以下方面:

第一,摆正政府在NGO发展中的地位。政府不能忽视NGO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不能持敌对态度,认为过多的民间组织不利于政府发挥作用。由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三个行政法规是政府严把NGO登记注册关的主要门槛,使得一些民间组织难以通过合法渠道将结社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政府实际上的重准入、轻监管严重影响了NGO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下放部门权利,将其管理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领域交由相应的NGO来协同管理。

第二,社会公众要转变对NGO的传统观念。传统的对NGO不信任的观念带来两个弊端:一是不愿接受NGO的服务与帮助,不支持其工作,二是不热衷到NGO组织中就业。这严重影响了NGO在金融危机中促就业作用的发挥。首先,我们要通过政府官方宣传渠道将NGO的真正工作理念和宗旨传播给社会大众,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其次,NGO组织自身也要树立更好的形象,运用合理透明的管理模式,将各种信息向社会公开,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壮大工作队伍。

第三,完善NGO自身的发展。NGO在大众眼中一般是组织较松散、人员流动性大、资金匮乏的民间组织,这些不足严重影响NGO的工作效率和效果。NGO组织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提高其自律性,增强其在社会中的公信力。要将管理学中组织绩效管理等理念运用到NGO的日常运作中,招聘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同时加强与国际NGO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不断追求创新与进步。

金融危机是挑战也伴随着机遇,NGO在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也能不断地完善自身发展,金融风暴中,越挫越勇的NGO将乘风破浪中,尽显神力。

注释:

(1)(3)陈柳钦.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EB/OL].光明网-光明观察,2009.

(2)杨义勇.金融危机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EB/OL].人民网(上海论坛),2009.

④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胡伟.关于中国NGO作用的思考[J].当代世界,2005,(7).

(6)田玉荣,杨荣.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8)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世界管理,2002,(8).

参考文献:

[1] 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政府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谢玲丽. NGO在中国:2002年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上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于非政府组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俞祖成.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NGO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

[6]牛天秀.当代中国NGO公共服务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何雯.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民工NGO组织的建设构想[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

上一篇:单位纪律规定心得体会下一篇:雷锋好榜样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