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公治长篇有感

2024-04-27

读论语公治长篇有感(精选6篇)

篇1:读论语公治长篇有感

正视现实 踏实进取

——读长篇小说《蜗居》有感

文 / 崔美兰

重读《蜗居》,又手不释卷。《蜗居》太真实了,真实让人看了心酸,辛酸得近乎残酷,残酷得让人感到:人生好假,生活真难!

《蜗居》刻画了劳苦大众的悲惨人生,抒发了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并不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城市里苟活的海萍夫妇、不愿苟活却只能当小三的海藻、有家室却不甘于平淡生活的国家干部宋思明。书中人物都很难用简单的是非曲直来判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值得称许,因为每个人的心态都或多或少的被扭曲,不仅仅是生存状态,也包括社会环境、情感和价值认知。

《蜗居》的故事在制造一种“道德批判”的意识。在《蜗居》中,主要展示的是海萍和海藻的命运,恰好分别对应了资本的自私与温暖两个层面的品格。海萍要买房子,狂热地算计自己的生活、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温柔浪漫的想象、以尖牙利齿的方式对待任何影响自己赚钱的行为……海藻则扮演姐姐苦难的解救者,并且在这种解救的过程中,被宋思明的深挚情感与夺人风采所感染。

人们常说:女孩子要富养,性格才能高贵,这是一条硬道理,郭妈妈明白这个理,但她不明白,富养有时和钱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在于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关注。从小到大,每次海藻犯错,挨罚的都是海萍!对海藻的不关注成了她钦慕虚荣的恶果。女孩子在成长时是要比男孩精细很多的,如果家长不能令她感到受宠,她很容易敏感自卑,潜伏下自轻自贱的性格。小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品德教育的失败!

“方向比能力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这是《蜗居》的一句台词,要证明一个真理:或方向或结果的正确性。有的只需一段时间就行,有的则需要用毕生的经历,可有的真理需要若干代人的接力实践。让其中的一代人诚服,那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是盲从,其实是违背“实践标准”的。一代人或者某个人无力证明一个宏大的真理,那么方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远大的目标就虚无漂渺了,大家只需抓住自己有限的时间,实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急功近利就成了很多人必然的选择。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一种悖谬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越是拥有资本或者资本的支配权,就越是可以具有性格的魅力和生动的感情;反之,越是被资本挤压,就越是丧失作为“人”的各种美。一句著名的歌词: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轮到你回答了,你已无路可逃了。这句歌词道出了《蜗居》中人们艰难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作品,各种评论很多,正面的反面的打得不可开交,甚至电视剧一度被停播。看《蜗居》重要的是关注这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或现实,而不要总断章取义地揪一个点。每个时代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都有很明显的时代痕迹。可叹人生短暂,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作为一个人,无法选择,但如何活在当代,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却可选择,就像要想获得真善美就要揭开假丑恶一样,从而都能留存一些真、纯、善的品质,提炼总结一些思想智慧和生存哲学,这才是支撑人类延续的根本。

《蜗居》的最后,虽然从道义上应景了当代的核心价值观。作者似乎从血淋淋的写实中贴上了道德标签,想呼吁:“二奶是没有出路的”、“贪官是没有好结果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但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希望借此让崇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人们去抽刀断水,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善恶之果并非如此分明。也许看过之后,一些官员会在宋思明的基础上更加高超玄妙,更多没有工作出路的女孩从内心深处渴盼着“立交桥”,更多的海萍苏淳式的普通人更不甘心垦荒式的奋斗与努力。但《蜗居》时时刻刻在提醒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大城市的生活中四处漂浮着不合理的欲望,不可能带来理想中人生价值的实现。质朴、单纯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正视现实 踏实进取,寻找并尊重各个阶层有不同的幸福感。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我相信:人民会越来越富裕,但有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将高贵、忠诚、踏实、理智的价值理念给予当代,再传给下一代!

篇2:读论语公治长篇有感

奚同发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与下棋的棋手不一样,艺术家自己为自己创造法则。”艺术创作没有一个模式。谷文峰的长篇小说《苍茫》在写作上不仅利用传统小说前有悬念、逐渐推进、层层剥茧、真相大白的基本手法,而且还加入了许多观念的陈述,两者结合,形成了一部特别的小说。作者不仅在写故事、写人物,更在意的是人物与故事所传达出来的社会见解。古人言“文以载道”,也就是说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谷文峰借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对人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思考。

小说《苍茫》以扇型结构,由刘记安的人生“外扇边”及文兴国的经历“内扇边”组成。两人的生活轨迹恰好对应时代的大背景。刘记安死了,正在纠结是否辞去经济学院院长一职的师兄文兴国,收到刘记安死前寄来的包裹,里边的信件、日记、手写资料引发他对刘记安之死的原因回溯。小说以悬念开头,立刻让阅读开始了“在路上”的探秘。这也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以寻找不同的当事人、探访的不同时段等来结构刘记安的人生。于是,刘记安在老家生活的母亲、曾就学的学校、工作的食品有限公司、经济学家蔡先生、妻子子菡等,先后作为一个个节点,依次展示了他不同时段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恰似一个个扇骨,继而再组成一个大的小说情节扇面。文兴国的印证和成长轨迹是扇形的下边,与刘记安相互映照,又相互对应。而扇子的背面是刘记安的日记,文兴国每每听到讲述人对刘记安的陈述后,便找出日记查阅他的心境和对这件事的态度。这样的结构很有意思,也颇为耐人寻味。

作者意在以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展示近30年中国经济变革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生态及人的变化,尤其是物质对人性的异化。刘记安由最初对人生的梦想至商界的人生辉煌,再到欲壑难填灵魂的毁灭,上演了人性底线最后一寸失守后的悲剧。作者没有直接写刘记安因梦想破灭而选择决绝,却用“心灵自杀了”取而代之,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这样开放式的写作,呈现出文学特有的张力与魅力。

篇3:读论语公治长篇有感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含义深刻, 虽然记录的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言行, 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丝毫没有过时, 有许多言论至今还被世人传诵并视为真理。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 例如,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1], “温故而知新”[2],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 等等。当然, 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 这就意味着它必然受历史条件制约, 具有某些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 要很好地去理解并把握《论语》中的思想精髓, 既不能全盘接受, 又不能全盘否定, 而是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 这对当代人及其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中, 诚信是人类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阐述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思想, 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信是立身之道

在《论语》中, “信”一共出现38次, 其中表示“诚实不欺”意思的有24处, 可见“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诚”与“信”在古文中是两个词, 但因为其本义很相近, 所以现代人一般把“诚信”看作一个词, 即诚实, 守信用。一个人做到诚实守信,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人得到他人的认可, 存在于他人意识中, 才可以说他具有存活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5]其意思是说作为人, 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守信都做不到, 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由此可见, 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 必须具备诚信的优秀品质, 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 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 那么别人对他所说的话总是听而不信, 久而久之, 别人他就会视而不见。这样, 这个人就会孤立无援, 失去他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一个人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帮助, 作为目的人的他就很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 不仅如此, 它对个人的修身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人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 提高自身境界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论语·学而》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这说明了人要修身, 就要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省, 可以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 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 而诚信正是每天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 可见诚信也是个人内省修身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 孔子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7]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举止都能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和规范, 恭敬则不致受到侮辱, 宽恕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 诚信则令人们信任而重用, 勤敏就能够把握机会建立功勋, 施恩惠就能够令人服从, 那么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而“仁”就是孔子所谓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 诚信是一个人完善自我品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 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诚实守信并不是人生来就懂得遵守的, 是需要后天教育和培养的。这或许就是孔子为什么在其教育思想里灌注诚信思想的原因。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要求“子以四教:文, 行, 忠, 信”, [8]即从历代文献, 道德品行, 忠心和与人交际要诚信笃实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这表明孔子不仅教授学生知识, 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立身处世, “信”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教育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注重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 主张因材施教, 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今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度注重学分制, 在这种制度下, 学生被培养成只懂得死学书本知识去应付考试的机器,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受到忽视, 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学生之间背信弃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对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反思, 现代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 提倡“以人为本”, 逐渐废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 以及老师单一传授而没有师生互动的旧模式;学校不再过度追求高分教学, 而是注重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努力教育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 初级中学的政治教学改为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优秀人格的教化, 如诚信友爱、宽厚待人、爱国主义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制度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反思的结果。

二、诚信是交往之道

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点, 在社会关系中, 它表现为人与人的交往之道。诚信作为交往中的人的内在真挚情感, 是对自己言行承诺负责的品质, 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结合。

一个人在他未出生时就已经与父母有着不可抹灭的血缘关系, 所以说, 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与人之间因为互相需要而进行社会交往。然而, 一切交往的前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所以, 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诚信, 必然成为人和人的交往之道。

当子路问孔子“愿闻子之志”时, 孔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9]这说明孔子的志向之一是对朋友诚实无欺、守信用。朋友关系是个人一生中举足轻重的关系, 因为朋友是人生旅途的伴侣, 是可以和自己分享心情的人, 所以对待朋友, 一定要真诚相待, 互相信任, 维护珍贵的友情。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 社会关系网络复杂繁多,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接触其他各种类型关系的人。这要求我们要一视同仁, 以对待朋友的态度,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诚信社交关系。

讲诚信不是空喊口号, 在具体行动上要必须注意“言必信, 行必果”[10], 即要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 我们不可以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诺言一旦承诺, 我们就要言而有信地去实现它。除此之外, 我们的承诺一定要适宜, 不能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否则, 承诺就会因无法实现而落空, 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并且落下“轻诺寡信”的恶名。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讲求慎言, 不可妄语, 只可以说出在现实实践范围内可行的话。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可以说, 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 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我们从孔子对如何“行得通”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诚信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孔子曰:“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11]这就告诉我们, 只要做到言语忠厚老实, 行为忠厚严肃, 那么一个人的主张就可以畅通无阻, 即使在未开化之地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无信, 行为刻薄轻浮, 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故土也是很难生存的。这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能够以诚实守信为原则, 就可以拥有立足之地。

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诚信的, 这一点不仅在孔子那里得到很好的说明, 在孟子那里也可以看出。孟子将“信”列为五伦之一,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12]。除此之外, 董仲舒也有“夫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道”的表达[13]。

三、诚信是治世之道

诚信也可以运用于政治生活中, 成为治世之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 没有人们相互之间的普遍信任, 社会本身将瓦解。上述已经提到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对于统治者来说, 诚信还是百姓服从、稳定社会的关键。下面就通过孔子的语录来具体地分析。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 应该要做到“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4]。可见, 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就充分说明, 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率先“好礼”、“好义”、“好信”, 百姓就会“襁负其子”地来投奔你。统治者的言行诚实正直, 才能获得民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15], 历史证明, 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并且才能长久地保天下。

当子贡询问孔子何为政时, 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16]即粮食充足, 军备完善, 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所以, 民心的得失对国家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安定必须先使百姓安定, 取得百姓的信任。

统治者必须做到“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社会之根基就会动摇, 整个社会就容易处于混乱状态, 国家自然得不到巩固和蓬勃发展, 也就难以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 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来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民依赖和信任的统治者, 从而维持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

不可否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确实突飞猛进。然而在普遍以物质利益为追求的现代化社会里, 到处都充满欺骗、狡诈、伪劣。社会中的造假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熟知的商品造假, 现在还出现了科学技术造假、学术造假等。例如, 浙江大学某博士后因论文造假而被开除, 而且牵连其导师被解聘;韩国某学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捏造假数据, 并公开发表这篇文章, 后来问题被揭露出来, 不仅他个人失去尊严和以往的荣誉, 而且整个国家都深感蒙羞。当一个人享有盛名, 成为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瞩目的公众人物时, 个人的形象就自然与国家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了, 个人的荣与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荣与辱。所以, 我们要诚信做人, 诚信做学问, 诚信生活。

诚信, 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当代中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 其第七条就是讲诚信方面的, 即“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说明诚信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重视, 在当今社会里, 它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依然为我们所崇尚和提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普遍下降的困境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倡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关于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为了维护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 而提出“克己复礼”, 强调“仁”、“礼”的作用。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 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克己复礼”, 当然, 这个“礼”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加快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6][14]论语.学而.

[2][4][5]论语.为政.

[3][9]论语.公冶长.

[7]论语.阳货.

[8]论语.述而.

[10]论语.子路.

[11]论语.卫灵公.

[12]孟子.滕文公上.

[13]汉书.董仲舒传.

[15]孟子.公孙丑下.

篇4:论语:公治长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原文]

予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篇5:读长篇小说《稻草人》有感

《稻草人》记述了一个稻草人的故事。当一只飞蛾停在稻叶上产卵的时候,稻草人想用扇子赶走飞蛾,但是飞蛾依旧在稻叶上,稻草人很无奈。当第二天主人来到田里,稻草人用扇子碰在主人身上,想引起主人的注意,但是主人什么也不懂,主人看见田野一切正常,就回家去了。稻草人知道警告是无效的,稻草人很无奈……

当一位渔妇在河边捕鱼时,时常从舱里传出孩子的咳嗽声,它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但是它的身体像树木一样长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走。稻草人很是无奈。当鲫鱼被扔进桶里哀求的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中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水中的家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稻草人想救它,但是稻草人很无奈。第二天,主人走过稻田,看了看,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剩下杆,她放声大哭;人们从岸边走过,发现河里的死鱼;渔妇提着木桶里死了的鱼走回舱里,孩子咳嗽更厉害了。此时稻草人脆弱的心被折磨的碎了,也被看到的现实折磨的碎了。它最终也倒在了田里。

借着稻草人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一切,我很无奈。但是我转念一想,我毕竟不是稻草人,只能站在原地,我可以去创造啊。我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我可以享受现在,创造未来。

《古代英雄的石像》,讲的是一块山石被雕刻成古代英雄的石像后,很骄傲,忘了自己本来也是块石头,还看不起底座上的小石头,最后在一天半夜里忽然倒下来,碎成千块万块。这个故事使我懂得:石像虽然高大,但也离不开脚下石块支撑,与其做一个空虚的石像,还不如做一条真实的石子路,让人们高高兴兴地走。

篇6:读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有感

侵略者一次次地挑战着北平人的忍耐。领良民证;游行庆祝中国国土的陷落;强制使用新币;按户收铁;限制粮食,60岁以上,8岁以下的没有粮票;到最后,所有人连白米面都见不到了,只能吃“共和面”。没有人揭竿而起,没有人振臂高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最初的耻辱、无奈竟然也变成了漠然。所有的委屈都随着共和面吞进了肚子里。为了一口饭,陈野求可以屈节;反过来同样为一口饭,为什么就没有出现一个奋勇反抗的陈野求呢?跪下比顶天立地地站着容易多啦。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没有教会我们站着需要的勇气。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沉默中,小崔被无缘无故地砍了头,祁天佑投河自杀啦,孙师傅被活埋——邻居、亲人的死难没有激起他们的愤怒。小文夫妇的壮举也没在小羊圈激起一丝一毫的涟漪。连鲜血都不能激发北平人战斗,这样的北平城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老舍终究还是不舍得他所钟爱的北平死去,瑞全回来了。当初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已经变成了有勇有谋的战士,开始对叛徒进行清算。在他的引导下,瑞宣找到了他的方向,也有更多的平凡的北平人加入了战斗。他就像那星星之火,拯救北平于苦海。

上一篇:用计算器计算习题下一篇: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