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2024-04-20

上里古镇实习报告(共11篇)

篇1: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艺术采风创作实习

摘 要

雅安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建筑以明清风貌的吊脚楼为主。古镇街道主要呈 “井”字布局,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这次实习主要是对上里古镇建筑、材质、规划、民族特色进行拍照或速写记录。具体到一些街道、建筑、规划等。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就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的类型。这些都是先辈们用其智慧和双手创造文明的淀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生命的内涵,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实习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更深一步的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了建筑与艺术的魅力。艺术的享受搀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建筑形式、特色乃至民俗中引入了设计中。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总体风貌;景点

第1章 前言

1.1 实习的内容

本次实习是去到四川雅安上里古镇,上里古镇是四川文化名镇,是临邛古 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建筑以明清风貌的吊脚楼为主。古镇街道主要呈 “井”字布局,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所以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1.考察和学习上里古镇的古建筑、园林景观、传统艺术、民俗民风、装饰元素及风格。

2.使用素描、速写、手绘、线描和摄影等方式对考察的内容进行收集和记录。3.整理收集的资料及摄影照片,撰写艺术创作采风实习报告书。4.准备艺术创作采风实习的成果汇报展览

1.2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此次安排了为期三周的实习,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更多的环境艺术,认识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及装饰。学习各种园林景观,规划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了解地方民俗、民风等方面的知识及元素,学会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收集各种环境艺术类的设计元素,仔细观察和学习不同类型建筑的艺术形式,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加以运用。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的建筑风格,构建出自己的设计特质。通过这种亲身的实践和观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真实的感受。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意义就是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建筑,景观。采集各类关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元素、装饰,达到实习的最终目的。

本章要求内容详实,围绕艺术采风创作实习的过程(包括实习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实际的外出考察情况、实习回来后资料整理情况、设计创作情况等)进行说明,并附上相关素材资料等图片,围绕图片进行说明。

第2章 上里古镇之行

2.1 校内准备工作

2.1.1初步了解上里

雅安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上里古镇位于川南(雨城)雅安之北26公里 距成都约110+26(公里),行程约3小时,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上里古镇于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因地处罗绳山东面而得名),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行程。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三十里建场,因这里位于上十里,故名上里。(图1上里的区位地图)

图1 上里的区位地图 2.1.2网上收集资料

在网上收集关于上里古镇建筑及风景的有关资料,通过网上视频教程学习速写、素描、手绘、线描等艺术表现手法。手绘表现是园林景观设计者的主要表达语言,是表现园林具体构想的个性创作。主要针对一些组合小景搭配、植物、建筑、山石、水体、路、桥、路灯、路标等的表现手法。园林景观设计以园林植物为主,但也不可缺少与山石、水体景观、园路、园灯、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的配合,所以要以手绘的形式用科学、艺术地形式表现出它们的大小、高低、姿态及相互间组合等。还有就是掌握绘画的技巧,掌握各种不同要素的特点。才能正确地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性。

通过在网上的学习和研究后,对校园的各处进行小小的手绘训练,手绘作品如下图所示。

图2 手绘图书馆

图3 手绘体育馆 2.2 上里实习之路

2.2.1古宅“韩家大院”

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地方一绝。位于四家村8社的韩家大院,系民间古建筑,始建于清朝乾至道光4年。系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权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和武举韩腾蛟、韩廷锐、痒生韩廷儒家的“华居”,清朝朝廷赐挂“卫守府”金匾。

图4 韩家大院外景

大院坐南朝北,呈一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地势平坦、视域开阔,其中木雕窗格最为精美。韩家大院窗格分为格类、如意纹以及仕锦嵌花三类,线条流畅、受力均匀,布局巧妙,是上里原有传统营造工艺的典范之作。

图5 韩家大院内部结构 整个建筑有7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整个院落占地约,7个四合天井为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布局严谨,大门呈“八”字两柱撑檐,饰木雕人物图案。升台阶为正厅华堂,两旁设置厢房、耳房。大小天井有走廊互相贯通,皆以正方形、长方形地板铺地。光洁平整。后院建耍楼、花园。建筑以镶嵌、木雕称奇,门窗、梁檐、枋柱等多用银杏、楠木、红豆、红杉、檀木等做材料,雕刻人物、鸟兽、花卉、仙房等图案以及民间故事和社会风俗等场面,栩栩如生。如图6、7、8所示韩家大院细节图片。分件雕刻成型后,镶嵌于设计位置,入槽合缝,粘结牢固,一人一物都体态匀称、神情各异、图纹清晰、风格独特。

图6 门上的浮雕

图7 镂空窗花

2.2.2桥“二仙桥”

上里古镇,之所以能远远超越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一般层次,以其水墨画 般的中国传统人文风格突破岁月的风尘,正是因为以水为魂。有水就有桥。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治安村1社,为上里杨家所建。二仙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图9 二仙桥风景

图10 上里古桥速写 2.2.3古戏台“群玉楼”

上里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上里古戏台由石木构建,戏台雕龙画凤,雕刻景物栩栩如生,反映出上里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工艺。古戏台是古场镇在春节或逢年过节演出川剧的主要地方,而演出的剧目主要依民俗进行选择。此外在古戏台的背面留有红军的字刻。古戏台最吸引人的是上面的对联:‚陈姑赶潘玉出彩勤老哥哥不忙回去萧方杀船更斗艳看面娃娃就要出来‛。如此有趣而又超长的对联估计在其他地方不多见。逢年过节时,古镇上的居民会请戏班在古戏台唱戏,意为‚万人共乐‛。

图11 上里古戏台

古戏台的建筑非常美观,侧面是戏剧石刻,石刻的人物生动形象、姿态优美,管是镂空的窗花,还是柱子上的木雕都是精雕细琢,其中韵味令人深思。通过对上里古戏台的研究和分析,我对它进行了速写写生,将它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记录下来。如图13所示,完成后,指导老师对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需要加强对建筑细部的描绘。构图需要完整,笔法需要流畅,观察要细致等。

图12戏剧石刻

图13古戏台速写

2.2.4街道“井字街道”

上里主要街市的“井”字布局由南北向的两条街道以及东西向的两条街道组成,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水胜谷丰”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为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据杨莲中老人介绍,古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火灾,特别是民国初年的一场大火,除靠山的几处大院幸免于难之外,其余房屋铺面均焚烧殆尽。灾后重建古场镇便被设计成 “井”字格局,意在“井中有水、水能灭火”,又在场镇中心“水巷子”处掏一水井,以进一步落实“井中有水”之意,并且在镇中巧妙布局,以真正起到“水能灭火”功用。

图14 上里古街

通过一天的时间对古街进行拍照记录和用线描的形式对古街进行了速写记录,我深深的喜欢上古镇那种古色古香的气息,创作完成后,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作品进行了评奖,针对这次我的作品,老师建议我仔细观察建筑细部的结构,多采集一些设计元素。

图15 上里古街速写 2.2.5古牌坊“贞洁牌坊”

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石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系褒扬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的石牌坊,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坊前有双斗桅杆一对,分别高米,气势颇为恢宏,是我国石刻艺术之精品。

图16 上里古牌坊

第3章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采风实习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艺术建筑的美丽,收集到了许多设计元素和各种传统图案。领略到在环境设计中要与自然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环境。古镇,与别的人类文化遗存一样,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制造和再生,有难以替代的代表性与重要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无比珍贵的财富。上里古镇作为有川西独具特色的小镇,在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所不能告诉我们的。

从实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大家都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在实习前的准备过程中还是在实习进行中,我们组的队员都是积极热情,严肃认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实习态度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实习成果,既有大量的资料、调查结果,又有对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与见识,提高动手能力的进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古镇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与文明,是传统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建造技艺、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这次实习收获了对团队精神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受益匪潜!期待更多这样的实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 孙霄奕.安仁古镇街巷空间特色解析与保护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7(8).[3] 乔文星.中西建筑的差异中国科技纵横论文 [M].北京: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2003.5.

篇2: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题记

整日在喧嚣的城市中匆匆来往,以至于到了上里古镇,一种莫名的惊讶填满心房。木,放眼望去,不是古木之树,就古木楼阁;古,放眼开来,不是石桥石路,就是水中卵石。从街道走来,古之气息萦绕在身旁。在碧空如洗的天空下,古屋错落有序,间间相依,缝隙处又有古树葱郁的枝叶探来。街道两旁的古店中,人们正在买卖着饰品以及古玩,游人与古镇之人其乐融融。穿过窄窄的石路,走过高高的木楼,眼前忽的一亮,青山!绿水!远处山山绵延,树木丛生;近处流水潺潺,水花闪烁,不知该怎样形容这“古”与“自然”的结合,只知道它早已令我如痴如醉。

找了一家客栈,住下了。客栈内部的结构也是古。木柱撑起的木板,木板搭上的木柱,以最完善的姿态搭起了这栋楼阁。最顶的瓦片整整齐齐的排列。房梁顶柱横竖错落,好一番古楼之味道。

禁不住透明纯净的水的诱惑,我小心踏着水中的石头,俯身聆听水的声音。用手感受着冰凉纯水的动态,我心旷神怡,正想起身,忽脚下一滑,下半身已入水中,正想起来,忽发觉水对我温柔的冲击,缓缓站起,不料又滑倒,也许是水对我的恋眷。这自然的美终究征服了我,我一身衣裤鞋袜,却已在水中游来游去了。水的灵动,在这古楼之前更是绝美,叮叮穿梭于石块之间,震撼了我每一寸肌肤。好想闭眼于绿水之间,感受仙境的魅力。

进入韩家大院,古已浓到了极致。瓦房木楼怀抱着庭院,幽深而寂静。踌过门槛,厅室之间,木桌木椅放置于两侧,正中堂前一幅画――《韩家大院》。透着棕之古色的物具,散着清之古香的墙壁,让韩家大院将古时的居住房屋完美的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篇3: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一、彰显古镇特色发展古镇旅游

(一) 渊远流长的古镇历史

据史书记载, 这里汉代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 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 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 尔后归雅州府。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 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 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如秦灭赵国后, 徙赵国臣来巴蜀, 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 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 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 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境外文化、民族文化、西域文化, 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 至今给我们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解放后, 依据陇西河的流向, 三十里建场, 因这里位于上十里, 故名上里。

(二) 保存完整的古镇风貌

古场镇内狭窄而具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 防止火患之吉祥寓意的“井”字型街区布局, 现今保存完好, 有着明显川西建筑风格的穿斗式木制古建筑群组成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古街坊、古院落, 加上独特的古戏台、吊脚楼以及用石板铺设的古朴自然的的小广场 (当地俗称台子坝) , 向世人展示着历史上市场繁荣、商贸昌盛的古镇景象。

(三) 悠久的茶马古道驿站

上里镇是古南丝绸之路、临邛古道和汉藏茶马古道交汇地区重要的驿站关隘, 古道遗迹随处可见, 古木楼比比皆是。镶嵌式木刻被喻为当代绝版, 石桥、石牌坊、石屋、石寨、石塔、随处可见;由于茶马的交易, 藏汉文化、五家文化、红军无、石刻文化、木刻文化、茶马文化积淀厚重, 饱含着悠久的古道历史文化内涵。位于现古镇入口处清代立交桥下, 沿陇西河蜿蜒而上的石板走道, 据考证初建于清朝, 后来为满足行路在原地加以整修。

(四) 意义深远的红军遗迹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 红军长征两次途经上里镇, 并在此地驻扎半年之久, 期间成立了认真、德诚、紫光、崇安四个政治部开展活动, 组织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百仗关”大战。古镇境内现存红军石刻标语70余幅, 在石刻标语中首次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 石刻标语绝大部分集中在古镇上, 形成一条“红军石刻走廊”。镇北约200米, 还保存着徐向前在此居住办公的民居建筑。革命史迹丰盛, 红军精神长存,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之地。

(五) 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上里古镇旅游景点众多, 有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韩家大院, 双节孝石牌坊, 二仙桥, 白马度假村以及白马泉等。其中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和五家村,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 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 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 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 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做法, 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匠人们丰富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 创作了千余幅精品, 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 精湛的雕刻艺术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该大院已于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泉位于市区以北31公里的上里镇白马村, 有三级水泥路连通邛崃市, 泉池边海拔960米。白马泉四周峰峦耸秀, 其间有溪、山清水秀、万树成阴, 空气清新, 环境幽雅。春夏之际, 山花竞艳, 鸟语蝉鸣, 游人至此, 顿感清爽, 是有个极有特色的旅游胜地。还有其他旅游景点, 皆美不胜收, 让人流连忘返。

旅游已成为上里古镇的支柱产业, 2005年旅游人数达到51万人次, 人均年纯收入5520元, 旅游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群众的不断地努力是分不开的。上里镇先后完成了《上里古镇保护规划》, 《上里古镇风貌整治规划》以及《雅安上里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从规划的编制到规划的建设实施, 领导群众高度重视, 积极配合各项工作。

二、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明确古镇发展新定位

(一) 坚持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 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几年来, 上里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建设法则, 依据上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条件、产业方向、生态环境等状况, 按照面向未来、适度超前、留有余地、区域分明的原则, 不断充实和完善城镇总体规划。2005年制定了《上里古镇保护规划》, 《上里古镇风貌整治规划》, 2008年投资20万元, 制定了《雅安上里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不断完善了古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指导思想上, 体现“四个原则”、处理好“六个关系”即:前瞻性原则, 既明确近期目标, 又做了长远构想;既超前设计, 保证三十年不落后, 又量力而行、渐次推进。适度性原则, 根据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 科学确定了古镇的规模、功能、人口目标及发展方向。独特性原则, 扬弃传统风格, 避免“千镇一面”, 突出地域特点、时代特征、文化特色的新个性。法定性原则, 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后, 不经法定程序不允许随意更改, 以保证规划的稳定性。同时, 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地上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六大关系。经过几次的修编完善, 将古镇上里的发展方向定位为:田园风光, 小桥流水, 古镇人家。

(二) 坚持高标准建设, 打造古镇整体新形象

建设是发展永恒的主题。镇党委、政府将古镇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实现镇域突破的战略要求, 不遗余力, 常抓不懈。在2005年, 古镇借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 精选项目, 突出特色。依据古镇总体规划, 按照突出重点、渐次推进,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 在区委、区政府的倾力打造之下, 古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合理布局公共绿化用地, 全镇公共绿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 古镇绿化覆盖率达35%, 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 经过重新打造, 古镇魅力初现。

(三) 注重古镇风貌控制, 突出民族和文化特色

上里古镇历史文化丰富, 红军文化、茶马文化、桥文化、五家文化、塔文化等都是上里古镇悠久历史的鉴证, 渊远流长的古镇历史, 保存完整的古镇风貌, 悠久的茶马古道驿站, 意义深远的红军遗迹, 融汇交织的文化沉淀是吸引众多游客到古镇旅游的重要因素。

(四) 完善基础设施, 力促环境不断优化、美化

为促进镇域环境的优化、美化, 上里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2004年以来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进行生态环境政治工程, 水环境治理工程, 大气环境治理工程, 固体废物治理工程,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在镇区绿化、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沼气池建设、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005年投入100万元完成了游道的建设;2005年投入100万元完成了古镇景区灯光工程的建设, 2005年-2007年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环镇路、六家路、七家路、白马村通村公路的建设, 硬化道路7.72公里, 建成二灰路2.2公里;2005-2007年投入450多万元完善了黄家坝新场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安置各类农户计176户;2006-2007年投入20多万元实施了七家村“五改三建”改造项目、改造面积1580平方米, 改善了群众的家居环境;2007年投资6万元组织挖掘机清理景区河道淤泥, 促进了景区河水的净化。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优化、美化了我镇的旅游环境, 促进了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篇4:上里古镇:把乡愁留住

年猪文化节历久弥新

2014年12月12日,上里古镇第十届年猪文化节旅游节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还没开始,古镇里已经是人群熙攘、热闹非凡。随后,身着古服的祭祀表演、茶马互市的环镇巡游、舞龙舞狮等活动竞相上演,吸引了大批雅安市民及周边城市的游客前往。

据悉,雅安市雨城区的年猪文化节是由当地传统的农家过新年、宰杀年猪、看大戏的喜庆场面逐渐演变而来。从2005年开始,即便上里古镇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遭受过数次地震和洪灾,年猪文化节也从未间断。目前,连年上演的年猪节已成为雨城区市民必不可少的节庆文化活动,也是上里古镇独特的民俗文化名片。

今年,年猪文化节将持续到农历新年之后,在2015年2月22日左右结束,除了上里镇设立的主会场外,本届年猪文化节还将在中里、碧峰峡、多营等乡镇设置分会场,川内过新年的氛围,率先在雅安雨城弥漫开来。

年猪节开幕的热闹劲儿还没散去,12月16日,雨城区委书记衡彤便带领着副区长、上里镇党委书记、古镇管理局负责人一行来到上里,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调研活动。虽然上里古镇告别灾害阴影已有半年,雨城区委区政府仍然关心着这里的重建恢复。

在深入白马村慰问困难户后,衡彤在古道茶语主持召开旅游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上,衡彤先在当地商家代表处了解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商家们对古镇发展的意见建议,又向支部书记详细了解各村依托古镇旅游、新村聚居点建设全域发展旅游的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衡彤说:“雅上线(雅安城区-上里镇)将升级为省道,随着承载能力的提升,复线将覆盖沿线的上里新村聚居点和产业基地,古镇景区也将大幅提升。灾后重建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都涉及灾后重建,必须逐步落实。”在和与会人员分享了黄龙溪建立商会、准营准入的先进管理模式时,衡彤着重强调古镇管理局要充分学习借鉴黄龙溪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商家及群众灾后重建项目的宣传,抓好古镇经营秩序整治,从整体上提升上里古镇的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

文化基地生根古镇

沿着上里古镇河畔的青石街道而行,可以在一排排临街商铺和土菜馆里找到一个木门虚掩的庭院。跨栏而入,便可发现雅安市雨城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所在,这里正是展示上里古镇旅游形象的核心。

2014年7月,该基地作为雨城区“灾后新生活进万家”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户上里古镇,已成为雨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展览馆。行走在三层高的四合院结构的木楼里,可以发现此基地被分为文化产业项目展销和文化创作交流两大功能区,精选了数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驻展。据了解,雨城区文联在基地内打造了名家书画展览室、书画之家、艺术之家、文艺沙龙和三雅书屋等5个项目。其中,名家书画展览室定期更换展品,展出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和精品书画;书画之家则为邀请知名艺术家来雨创作采风提供场地;艺术之家为本土艺术家提供创作场地;文艺沙龙是各地的艺术家们活动交流的平台;三雅书屋主要推介雨城区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和介绍雨城区风土人情的图书画册等,更是雨城区作协的创作展示窗口。

在这里,除了可以找到名家在古镇采风的绘画作品,也可免费阅读本土文学家赵良冶、山鹰、何文等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以及本土文学期刊。不仅如此,基地内剪纸手工艺坊展示了古镇居民的手工剪纸画,题材取材于雨城区的民间故事,鸟兽虫鱼和人物肖像都栩栩如生,更有雨城区小有名气的竹编工艺品和乌木根雕,既是艺术品也是商品。雨城区文联副主席余志均曾评价:“通过文化基地这一窗口,雨城区的文化软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将变成一种促进群众致富的内在动力,文艺作品、手工艺品也转换成帮助群众增收的直接途径,实现了精神与物质双丰收。”

自2013年6月5日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上里古镇无论平时或节假日都有较大人流,不仅是雅安市旅游的必达之地,也逐渐成为川内较为成功的古镇打造案例之一。不论是年猪文化节还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增加了古镇文化底蕴的同时,又自然地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与休闲,更协调了古镇的文化氛围与商业氛围。上里的旅游体验正日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篇5: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

雅安上里古镇,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日前一游。到雅安,客运站有三个载客去处,一是碧峰峡,二是蒙顶山,三是上里古镇。蒙顶山多年前去过。碧峰峡与上里挨近。上里古镇久闻大名,到雅安碧峰峡过后自然得去看看,还可以。

说到古镇,四川境内的都差不多,石板青桥、老街老屋而已,上里也就这样。但感觉上里的人,纯实些。特别餐饮方面的,招客揽客斯文得多,待客也周到,有山民味。雅安进去不就大山了么。上里负盛名的是挞挞面,两大坨煎炙肥肉摆在面上,吓你一跳,入口,却并不油腻。第一次见这样给面条加配料的。大热天,那么多的油大块垒盆里备用,当天肯定售卖不完,又不便放冰箱,怎样保持不变味的。这样有特色的面食,雅安离成都并不远,而成都居然没有一家分店,不解。是不是气候不适宜肉块的存放。

我有早上跑步的习惯,住在上里同样起早。边跑步边游观平日没有路过的偏街小巷。东拐西窜,反正小镇就那么大,总得转回来,以此方式知晓小镇总体概貌。印象深的是一条拦隔小镇与田坝的小河,架一石砌桥,名二仙桥。隐约记得曾看过介绍四川古镇的文字插有它的图片。桥的拱弧象满月插入河两端,颇合力学原理,清代乾隆年间建,距今400多年历史,仍在使用中。二仙桥,何谓二仙。传当初给桥取名时,有人在桥上踩来踱去,大概在慎思桥名吧,这时来了两个叫花子与桥上的人发生抓扯。两叫花子不慎落入河中,一会儿冒出两块石头。神仙显灵,桥上人大悟智启,这不就是桥名么。沾仙气,历经年月不朽损。

篇6:雅安上里古镇导游词

大家好.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又为红军长征过境之地。又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

上里的得名与当地的一条陇西河有关,因为古时候当地的统治者沿着陇西河的流向,分十里建一镇,陇西河的上游叫上里,沿河南下,分别是中里和下里,上里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整个小镇真是古香古色,象水墨画一样,因此又有水墨上里之说。漫步在古镇的街上,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美感呢!

上里古镇有五古:古桥、古塔、古泉、古牌坊、古建筑,五古的代表分别是二仙桥、文峰塔、白马泉、双节孝牌坊和韩家大院。

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先参观古镇风貌,观赏古桥,古塔,然后经红军石刻游览白马泉,再返回参观“双节孝牌坊”及韩家大院。大家在参观游览的同时,请注意爱护历史文物,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来。

好了,感受了上里的古桥和古塔文化之后,我们现在已经来到白马泉。大家看到前方的古庙了吗?那就是白马寺。

篇7:精选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

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古镇人口探源,据史书记载,这里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

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徒赵国臣来巴蜀,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

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至今给我们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参观者常常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

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处,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老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篇8: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雅安地处茶马古道始端, 上里古镇是雅安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 古镇居民多姓韩, 韩家大院是该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院落。大院简介中讲韩家最早以做茶叶和经营客栈生意起家, 家道中兴时祖上认识到光有钱还不够, 只有有了权势钱财才能守住, 所以在韩家最辉煌时期出了很多文科和武科的举人老爷。

到了近代上里附近以做鸦片种植和贸易生意为主, 韩家的一支由于沾染恶习断送了祖上留下的客栈生意。故此先人在家谱中留下警句“穷则勤俭而致富, 富生骄淫而变穷”。

韩家大院是一座围合的院落, 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 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 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在外做官的韩廷藩在家乡建的, 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组成, 又称为七星抱月。院里的布局分明, 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 雕刻精细, 内容丰富, 造型多样。

2、独特的传统装饰风格

2.1 独特的建筑结构

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川西南建筑风格, 由于在朝廷为官者多, 因此仿北京官府宅邸风格而建, 坐东向西, 三院, 每院三级, 院院相通, 形成九个天井院落, 意为“久久长寿”。从大门进入, 三台院落越直越高, 意为“步步高升”。整人建筑融入了非常多的民间思想和官场思想, 如台阶石的级数, 尺寸大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习俗文化。而被高度关注的是建筑雕刻艺术, 这座古宅从建设到完成, 整整经历了100余年, 耗费了整整三代匠人的心血, 而100多年中, 花在雕刻上的时间占在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2.2 极具特色的木雕装饰

韩家大院最吸引我的是它的镶嵌雕, 开始以为是浮雕, 听介绍说是现在木料上刻出沟槽, 然后再把雕刻好的装饰附件镶嵌进去。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 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

2.3 韩家大院的木雕技法—镶雕

韩家大院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 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

而且韩家大院最吸引人的就是镶嵌雕, 具当地的人介绍说是现在木料上刻出沟槽, 然后再把雕刻好的装饰附件镶嵌进去。

它的工艺是一种嵌雕工艺, 所谓嵌雕就是用锯先将纹饰馊好, 然后在平面上按所馊纹饰轮廓挖出凹形槽, 再将其硬性嵌入, 然后修饰。嵌雕是为了解决落地雕中个别高起部分而采用的技术手段, 如龙凤板中高起的龙头、凤头, 可在雕刻大面积花活时预留出龙头、凤头的安装位置, 另外用材雕出并嵌装在花板上, 从而得到等厚板浮雕效果不同之传神感。

嵌雕在南方称为“钉凸”。钉凸的做法是在构件通雕起几层立体花样后, 为了使立体感更强就在透雕构件上钉上或镶嵌已做好的小构件, 逐层钉嵌, 逐层凸出, 然后再细雕打磨而成。还可以用富有突面的雕饰或其它式样的木色进行嵌镶, 连接方式既可以插镶, 又可以贴镶, 一般多用在门罩、屏风、屏门等部件上, 也有用于做工较讲究的格扇上。嵌雕可以说是在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基础上层次表现更为丰富的一种雕刻技法。

嵌雕最大的优点一是可以分色做, 如浅黄色的楠木嵌深紫色的紫檀, 冷暖分明, 效果颇佳;二是更节约, 一般说来深色木的价格都较昂贵, 大面积使用除皇家庭院或在富大贵人家外, 其余是不能消费的。但或许上里韩家大院的主人并不是特别的富有, 所以未进行如此搭配, 韩家大院的门窗底料大都为普通的松料或白料。但即便如此, 这些木雕作品依旧是美仑美奂, 令人称叹!

3、韩家大院的木雕种类

3.1 人物木雕

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

3.2 文字类

包括阴刻或阳刻的名家诗文书法, 以及由文字和花纹组成的混合图案。在大院的木雕中, 文字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接刻画式, 二是借形赋字式, 三是图纹隐字式。

3.3 山水木雕

以山水为素材的。雕刻主要内容各地代表性的山水风光, 韩家大院木雕是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山水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的素材。自然风光是各地民间雕刻匠师们熟习的题材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3.4 动物花木图案木雕

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装饰着灵兽、百鸟、蝙蝠、和连胜、回文等造型优美雕工精细。以飞禽、走兽、鱼虫为题材的如家禽、家畜、蝙蝠等, 为了取其吉祥如意之意都在巨匠的刀下表现出来。

4、韩家大院为木雕的意义

4.1 美学意义

数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言传身授, 日积月累, 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术雕花窗艺术。木雕花窗具有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来看, 木雕花窗造型是线、面构成的组合。线造型在木雕窗花中采用了两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其一是物象化, 即以线将窗口平面分割成几何图案。线的造型在使用上, 又大幅度概括、夸张以追求所表现物象的形式美感, 达到具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其二, 在几何化的表现中, 木雕花窗注重线条的重复、正斜对比、疏密安排、对称的作用, 在视觉上产生了韵律之美。块面的造型在应用上以人物、祥禽瑞兽为主。形态刻画高度概括, 注重动态、传神。背景高度简化、注重衬托氛围, 强化主题。探究和欣赏木雕花窗中的传统美术文化, 可以了解、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

4.2 民俗意义

中国民俗元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室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和个性,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顺应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要。

5、结语

研究韩家大院, 为研究西南传统民居文化打开了一道比较重要的门;研究其木雕、建筑结构、装饰艺术, 在对传统图纹、寓意、雕刻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理解具有重大启示。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 洋溢着中华技术与艺术璀璨纷繁的文化内涵。

吉祥图案的装饰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可以说, 吉祥主题始终是贯穿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吉祥图案是与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和生活追求紧密结合的富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 传统吉祥图案不仅表达了中国民众特殊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 而且还始终伴随着中国民众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编着.《世界现代设计史 (1864-1996) 》青年出版社

[2]、李砚祖编着.《艺术设计概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编

[3]、于强.主编《设计艺术学概论》

[4]、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中西艺术比较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李志雄.中西艺术比较[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篇9:经灾渡劫 上里古镇美丽依旧

1982年,上里古镇便荣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入选“四川省十大古镇”。小镇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温度15°,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空气温润而清新,是休闲避暑的绝佳圣地,每到夏季,慕名前来避暑、观光的游客趋之若鹜,络绎不绝。

然而,如水墨画一般娟秀的宁静小镇,却在地震灾难中饱经忧患。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上里古镇景区大面积受损,古建筑不同程度的出现倒塌、倾斜。据统计,古镇核心区受灾近300户、1200多人、房屋900多间。

震后,景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古镇旅游协会党支部协助古镇管理局紧急疏散转移受灾群众及游客、学生近3000人。景区先后进行了临时安置点、发放救灾物资、鼓励商家开展生产自救、对景区地质灾害易发点进行了排危、景区内所有涉旅用房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换维修等工作,强有力地确保了景区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进行。

为尽快恢复古镇旅游,协会党支部当即决定向汶川大地震受灾的古镇学习,组织商家代表赴映秀、水磨古镇参观灾后重建,开拓眼界,为即将启动的灾后重建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经过一个多月的抢修,古镇基本恢复营业。2013年6月5日,上里古镇游客中心举行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挂牌仪式”,标志着震后古镇旅游已开始全面恢复。据统计,震后“端午”小长假期间,古镇景区接待游客1万9千余人次,恢复震前接待水平的60%。

雅安是有名的“雨城”,因其降水充沛,又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地势低洼,每到夏季,洪灾隐患最是让人揪心。刚从地震中恢复的上里古镇,却又要迎来新一轮的考验!

2013年7月8日、8月28日,上里古镇连续两次遭受百年一遇强降水,古镇河道水位暴涨,形成山洪灾害。古镇多处道路、桥梁等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古镇核心区内近300户商家,1570间房屋受损;古镇游道、石板路、河提保坎、水车及磐安桥、高桥、大石桥、平桥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洪灾发生后,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古镇旅游协会党支部会同五家村党支部,带领由20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古镇受灾最为严重的磐安桥、平桥等地,及时疏散转移游客和商家1000余人,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古镇管理局吸取以往洪灾经验,为防患于未然,又接连开展次生灾害防治工作。首先,积极配合区疾控中心、区卫生执法大队,由3名党员自愿上岗当上卫生防疫员,对古镇商铺、游道、景区进行反复的消毒、杀虫;其次,党员干部带头,成立了一支由党员干部、民兵预备役、驻地部队官兵、古镇管理局执法队、保洁队队员共计120人组成的淤泥清理队,对古镇核心区、公路沿线、河道进行全面清淤,出动运渣车260余次,清理淤泥6900余吨,淤泥清理后再对古镇进行冲洗,有效遏制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篇10:雅安上里古镇风景导游词

2、独特的牌坊文化。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牌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 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牌坊前树有全石双斗桅杆一对, 分别高11米,气势恢宏,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3、罕见有趣的泉文化。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也是迄今为止四川省境内最为奇特的风景区之一。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曾经深上上里镇采访并报道了上里古镇的奇泉,并与济南市的“趵突泉”齐名。

4、栩栩如生的塔文化。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

5、工艺精湛的建筑群。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

篇11:双桥落桃花寻梦上里古镇散文随笔

仿佛只是刹那,纷落的桃花已经遮盖了一池的春水,桃花的浪漫,娴静,让很多人爱上这里的一草一木,背着简单行囊,开车走过,漫山遍野正值桃花盛开之际,远远的望去像被抹上淡淡的胭脂,清妆素颜,有一种令人不敢逼视的风情和美丽,枝头摇曳的花瓣,语笑嫣然的触动了我内心的温情,泊好车,慢慢的走进,感叹,桃花的娇柔,素雅让我放慢了过客的脚步,忘记了红尘的繁琐,忘记了云水的漂泊,这是谁的故园?这样不期而遇是不是来的太迟,是不是可以收留我的灵魂……

温暖的阳光,携着花香,流动的脉络在风中悠然飘逸,小小的古镇,像一个不曾开启的梦,用一种简单的色调静静的封存在山下,层层叠叠的青瓦上沉积着岁月的尘土,肃穆中一缕炊烟带着纯粹,带着质朴,在这样的风景里一份回归自然的安然。我想我是闯入者,带着陌生的好奇走进,去寻找浮华世界里的沉静。任光阴在不同的角落倾泻,不带任何尘埃与纷扰,完完全全地洒落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一座古老的石桥悠然地静伫在云雾里,站在桥头,望着大山恍惚的轻烟,那光洁的石板不知被多少脚印打磨的这般温润,此岸,彼岸,穿过去,可以找到前世,而走出来,又可以寻回今生。岁月深处的宁静不知被多少人不知疲倦的寻觅,带着各自悲喜的故事来到这样,安然地抛开凡尘,只存一段静寂的光阴。无论停与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的拥有。

这里叫上里古镇,是四川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外来者寻梦的地方,许多人来这里,是为了追寻古人的遗迹,空蒙的烟雨,低垂的杨柳,摇曳的波光撩开一个动人的涟漪,流转的回风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岸边,风采俊逸的诗人,手持书卷,与朝云泛舟,清樽对月,或手捧一盏山中清茶,悠然自在,他们追寻的是一种空山空水的`意境,品的是一杯意味深长的人生。

风景只为懂得的人而生,走进古朴的老街,就如同走进历史的最深处,透过时光斑驳的旧痕,依稀能听见过往市井喧嚣的声音。那些沉睡在夕阳下古民宅,带着朦胧的优雅,好似浓郁的水墨,缭绕在历史中,站在小巷的尽头,看光影与烟雾交融着不舍的情怀,看眼眸与心灵专递着人们难言的眷恋,恍惚间才明白,有多少前尘过往,就有多少暮然回首;有多少人情世事,就有多少喜乐悲欢。

沿街的吊脚楼装饰了古镇的梦,人们在燃尽岁月的小楼里守望,在水中的倒影里找寻亲人留下的痕迹,于简洁的旧物中体会一份平实的生活,如今,这样的古朴,仍以朴素的大美,在月光的掩映中,再现民间文化的昌盛,玲珑的手工制品,精巧的银饰饰品,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吃,都带来别样的惊喜,都呈现着时间静止的安宁。一位阿婆执意给我披我一件扎染的披肩,夜深寒重,墨绿明亮的色彩让感动成了唯一的温暖。

小镇的风情,小镇的文化,是从身后的大山开始,从山脚的流水走出,这里是灵秀之源,浸洗着质朴的灵魂,一边是泛黄的历史,一边是明媚的今天,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封藏着几代人家族的历史,也留存了先人圣贤古训,也许现在它已苍老无声,可是当每一个过往的脚步停留,那写满历史的词章,都值得人们用心灵去仰望,那一刻,你会明白,古人与我们没有距离,无论时光走多远,它都会让我们魂牵梦萦。

“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茶马古道上幅幅砖雕,石雕,木雕浅绘着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将不同文化的历史做了一场风云聚会,让人惊讶小小的古镇竟容乾坤万象,涵盖了全部的民族深邃。穿行在古朴斑驳的风景里,在诗意中感受时间的恍惚,在红军长征的时刻语录里,重温历史的沧桑。现在的小镇,被山水恩泽滋润的更加丰盈透彻,一些山里的商贩挑着带着露水的水果在繁华的石巷往来,一些闲逸的老者津津乐道的讲述着这里的风云旧事。他们朝拜着古老的文明,守候着青山绿水的锦绣风华,在洋溢着现代气息的通讯设施里过着五味杂陈的生活。

归去的路是来时路,亦或不是,依稀记不得了……无法在此而居,也无须记得我是否来过,又是否走了,只是上里古镇,让我忆起前世丢失的梦,而今生,我在梦里穿行。极目远眺,天地苍茫,群山静默。开车沿着潮湿的桥畔,在烟锁重楼的早晨,不问归路,不问归期……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种蒜苗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