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记忆中的年味

2024-04-15

美文:记忆中的年味(精选14篇)

篇1:美文:记忆中的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腊月里,杀过年猪是件兴奋的事,早早就定好了日子,然后请一个手艺过硬的杀猪匠,通知了亲朋好友。在院坝里挖好了土灶,把最好的柴火添加在灶膛里。滚烫的沸水在大锅里翻腾着,院子里浓烟滚滚,热气腾腾。大肥猪震耳的嘶叫声夹随着灶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的爆破声在村子上空蔓延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洋溢着幸福!是的,在风雨烈日中辛苦劳作了一年,猪肥厚的膘身无疑是对勤劳者的见证和肯定。主人在猪身上挑些最好的肉招待亲朋好友,血旺汤在桌子上散发着滚烫的热气,高粱酒已经斟满,亲朋好友满座一堂,划拳猜子,谈笑畅饮,酒喝干了再斟满,一杯接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送走了亲戚,把剩下的肉腌制起来,再斩碎些肉,拌上佐料,灌好了香肠,等待着新年的来临。

这已经拉开了新年的序幕。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早已去镇里买好了祭品,再烙点糯米粑。等待吃完晚饭,把锅灶洗刷得干干净净,脸手洗漱净毕,填好祭灶文疏。把祭品放在灶台上,点一对烛,三根香,烧点冥纸,虔诚的祈祷,愿灶王菩萨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多言世人好,莫言世人恶!不揭世人短,且扬世人长。多叫世人乐,少叫世人伤。保佑全家老幼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我们那里祭灶也叫钻灶,是家中最幼的孩子钻灶,以前年幼,大人们总是捉弄我们说,钻灶那天要从灶孔里钻进去,再从烟囱里爬出来,我们信以为真,果真朝灶膛里伸出小脑袋,粘得一脸黢黑的锅灰,活像那时公社礼堂唱川戏的丑角,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晚上,灶台上丰盛的祭品引诱得我们无法入睡,一夜辗转反侧,心里都在思恋着灶头那份祭品,只盼望着天快亮,让馋了一晚上的嘴尽快咀嚼到香甜可口的味道。

接下来是打“阳尘”的日子,打阳尘必须翻阅一下黄历书,挑一个干净的吉日,然后去竹林里砍一根细长的竹竿,利用上面的竹叶捆绑成简易的扫帚,细心的拂去挂在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还要爬上屋顶,把积聚在烟囱里的灰尘清理干净,梳理畅通,让来年灶膛的火更加旺盛的燃烧!一家大小忙的不亦乐乎,把门窗,家具,器皿都擦得锃亮!除了打扫屋里,积聚在阳沟里的淤泥也要用锄头梳理透彻!其实在我们擦拭环境装饰外表的时候,我们更要洗涤我们的内心,我们要把我们的贪恋、邪欲、杀生、妄语等念头也通通洗涤掉,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的纯净!这样运气也将随你而至。

篇2:美文:记忆中的年味

天刚发白,大人们就早已起了床,勤劳的母亲往锅里参满了水,放下在除夕夜搓得又圆又大的汤圆。初一早上,是有很多禁忌的。为了防止小孩的乱语,大人事先准备好了糖果,放在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嘴里。糖含在嘴里,只有了甜!新衣服穿在身上,碗里热气腾腾的汤圆放进嘴里,那份糍粘,那份清香,那份甘甜从舌尖一路奔放到胃里,久久不能忘怀!新年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吃汤圆的个数也要讲究,汤圆象征财富,是元宝,所以一定要吃过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八大发,十全十美,吃十二个便是月月发财!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万象更新!吃完早饭,给父母磕头拜了年,得了压岁钱。三三两两约去街上,买了鞭炮放在口袋里。插在牛屎堆上,用香烛远远的点燃,双手捂着耳朵躲的远远的。鞭炮把牛粪震开得像缠绕在围栏上盛开的那朵紫藤花般绽放开来。初春暖暖的阳光洒满院子,映着姑娘的脸蛋儿,系着红头绳的麻花辫在新年的空气中张扬着。看!女孩儿跳起绳,妇女们磕着瓜子儿拉起了家常,男人们在打长牌,老人们啪嗒啪嗒的吸着旱烟……不一会儿,村里耍龙灯的来了,人们围了过来,迅速围成了一个圈。人们随着清脆高昂欢快的唢呐声扭动着腰肢,新年的气氛像烈酒一般的浓烈了,情绪更加高昂了,笑声不断充盈着我们的小村庄……

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的,地上的垃圾也是财富,不能扫走。厨房的刀也要藏起来,中午就吃昨天剩下的菜肴。团年时的鸡头鸡爪却留了下来,鸡头是权力的象征,是领路人,是责任者,所以鸡头是要留给老人吃的。鸡爪是抓钱手,所以家里的主力是一定要在新年的第一天吃到的。吃了鸡爪,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找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 中国梦有奖征文启事

★ 趣故事有奖征文启事

★ 年味是什么味作文

★ 经典年味语录

★ 年味作文

篇3:记忆中的你

我就有这么一位好老师,她披着长长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虽然她的脸看起来显得十分严肃,但她却十分温和。

就在那回,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上午,我正和前桌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不亦乐乎,上课铃响了,也没听见。这时,李老师从门口经过,发现了我们两个,就悄悄地走到我身边,严厉地说:苏祺鸿,跟我到办公室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便起身跟着老师到了办公室。

踏进办公室,冷汗不停地像春芽般冒出来。老师揪着我的衣襟,把我拉到白墙前,叫我面壁思过,我疑惑不解。上课快十分钟了,老师把我叫到她的面前,只见我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她伸出了那双温暖的手,擦干了我的眼泪,问我:“还哭吗?”我的嘴角抽噎着:“不哭了。”老师听了,眼睛眯成一条线,说:“不哭了就好,以后,上课了要坐好,不能玩游戏。”我点了点头,老师准许我回教室了。走在回班级的路上,我明白了上课要坐好,不管老师在还是不在,我们都要遵守课堂纪律,这是李老师在我启蒙路上上的重要一课。

篇4:记忆中的年味

羊年春节注定将比往年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腾讯用抢红包使得上亿人乐于其中;反腐的春晚节目也让老百姓对今年春晚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更多家庭减少了购买爆竹的数量甚至不再放爆竹,当然,还有很多在朋友圈上晒各种年味大餐的。过年,让许多成长后的人们开始追寻记忆中的年味。春节期间,《中国名牌》杂志携手上好佳食品在新浪微博推出了“2015‘年味随手拍”活动,许多网友的参与,将春节期间制作和品尝年味美食的过程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

美食托起家乡年味儿

在中国北部省份山西的西北和东南地区,老百姓过年有做“黄儿”的风俗。在方言里,“黄儿”谐音“和”,因此过年吃“黄儿”有美好寓意。春节前夕做好后保存起来,一直吃到来年开春。由于程序复杂,往往一家摊“黄儿”,多家帮忙,非常热闹。

在山西静乐县神峪沟乡张贵村,52岁的郭清莲正忙得不亦乐乎。她盘腿坐在灶火边上,挽起袖子,一会儿将和好的面糊倒在鏊子上,一会儿用铲子把肉馅摊在饼上,一会儿对折后拿出,娴熟的技巧令人赏心悦目。

郭清莲告诉记者,摊“黄儿”处处体现了农家人的智慧。糜子做面,鏊子为锅,摊“黄儿”前,需要将农家的大锅拿下来,用泥支起摊“黄儿”的架子,摊的时候,四个鏊子三个盖,熟一个摘一个,铲一个烧一个再盖一个,既减少了揭盖次数,又不容易忘记“黄儿”烙制的时间。

24岁的赵丽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春节放假后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做起了“黄儿”。她说,“黄儿”有好几种吃法。既可以做过年的美食,也可以把“黄儿”挂在外面风干当零食吃,还可以把做好的“黄儿”冻在罐子里,到春天解冻了甜甜、凉凉的,当饮料喝。

“虽然外面有卖的,但总也没有家里做得好吃。过年一家人吃‘黄儿,寓意和和气气。”赵丽说。

在晋东南的中国传统村落窦庄村,74岁的贾树渠是全村有名的做糕好手,尤其擅长做插花糕。记者在现场看到,插花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仅刀具就需要七八种,各式各样的花鸟鱼虫不仅靠手捏,还要用刀具雕刻,面食部分做好后,还需要在顶部插花。

“这个是农村的文化和艺术,主要是奉神的,插花糕也寓意节节高。”贾树渠告诉记者,要完成整个做糕、插花的全过程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只在过年的时候做,他现在收了徒弟,希望把这种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事实上,除了馒头外,人们还会特意制作一些面食以示吉庆。枣糕、年糕自然是少不了,除此之外,人们还把发好的面捏成花鸟鱼虫各种形状,期盼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太原市民韩青过年回到了河北老家,妈妈早已把过年的美食准备好。与自己记忆中的场景一样,驮着元宝的“刺猬”馍馍跳到了门框上,“金鱼”馍馍守候在水缸旁,而“小蛇”馍馍则钻进了米缸里,各自守卫一方厨房重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年味的记忆

在全国各地,每个地方过年吃的美食各有不同,特别是城市里的快节奏生活已经让许多传统习俗逐渐减少,一些特色美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年味记忆,所以许多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在记者看来是生活越来越好了。

例如对于70后、80后来说,许多小时候爷爷奶奶在过年时候才会做的美食,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已经成为遥远的年味的回忆。

“小时候一到过年,家里就会包很多粘豆包,放在外面冻上,吃的时候上锅蒸。那时候家家用的都是灶台,一锅能整20多个,当掀开锅盖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充满了粘豆包的香味。”来自辽宁,在北京工作的李春艳回忆道。

粘豆包是东北地区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砍柴等,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在北京,一种叫做排叉儿的小吃也是过年的小吃之一。家住北京朝阳区松榆里的康爱娟老人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炸一大锅排叉儿,然后分给街坊四邻品尝。“现在生活好了,平时吃什么东西都不愁,所以平时也就不怎么做排叉儿,只有过年的时候多做一些,当零食吃。”

南方过年,汤圆是必须要吃的。微博网友“勇敢的心”表示,“对于我来说,没吃汤圆就等于没有过年。”汤圆预示着和谐美好、团团圆圆。

还有许多地方过年,一家人在一起是必须要吃火锅的。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的一期节目中,众多歌手和主持人在表演结束后坐在一起吃火锅,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老品牌带来不同年味

近年来,随着一些老品牌的回归,又给一些地区带来了不同的年味感觉。山海关牌汽水是天津早些年的传统汽水品牌,但是后来因为诸多原因,该品牌逐渐退出了市场。2014年夏天,山海关汽水的回归让许多老天津人欣喜不已,在福建工作的微博网友“玲玲”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天津,“没想到今年回家过年竟然喝到了山海关汽水,已经好多年没有喝过了,没错,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她说。

而与网友“玲玲”有着相同感觉的是在西安某房地产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贺女士,两年没有回到辽宁老家过年的她今年早早的回到老家过年。“没想到在老家还能喝到宏宝莱汽水,好多年没喝了,味道没变,和上学时候喝的味道一样。”她说。

辽宁宏宝莱汽水和天津山海关、北京北冰洋等品牌一样,都是当地的老字号汽水品牌,与后两者不同的是,宏宝莱并未有退出市场的经历,同时,其产品还拓展到纯净水、雪糕、冰淇淋等领域,在当地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

还有一些品牌则已经成为过年送礼的必备礼品,例如承德露露、青岛啤酒、加多宝等。还有一些当地的特产,亦是回家过年或者过完年回到工作的城市,带给朋友们品尝的礼品,例如德州扒鸡、南京酱板鸭、沟帮子熏鸡等。

篇5:寻找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春节到,春节到,噼哩叭啦放鞭炮!”

“春节到,春节到,美味佳肴少不了!”

“春节到,春节到,大街小巷真热闹!”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会在节日里放鞭炮、买年货、贴春联、拜年。然而,少不了的确是那“团圆饭”。

“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远在他乡的人们和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饭,而其中饱含了父母对孩子们满满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无尽思念。所以每道菜都相当的重要。

要想知道“江苏的年味”是什么样的,请跟随我进入我家的厨房吧!

一入厨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食材:膳鱼、肉、鸡、虾仁等主材以及姜、蒜、八角等辅材。妈妈为我精心准备了三道最能代表江苏年味儿的菜,分别是“溱潼鱼圆”、“软兜长鱼”和“糖炸年糕”。

菜品一、溱潼鱼圆

制作方式:先把生猛的活鱼,去掉鱼鳞、鱼头、鱼尾及内脏、拔掉鱼刺,然后放入搅拌机打成鱼泥,用手挤出一个个丸子,温水下锅小火慢煮,放入调料即可出锅。

感受:这道菜的味道着实不错,鱼肉口感细腻、鲜香浓郁,使人大开食欲,一吃为快。

菜品二、软兜长鱼

制作方式:蒜去蒜衣和姜洗净切片,葱洗净挽成葱结;锅内放入清水、盐、香醋、葱结、姜片,用旺火烧沸,倒入鳝鱼,盖紧锅盖,焖烧3分钟,取出长鱼,捞出洗净。烧锅烧热,置入油及各种佐料,放入长鱼,用水淀粉勾芡,装盘即大功告成。

感受:这道菜鲜香多汁,能让你想起家乡的味道。

菜品三、糖炸年糕

制作方式:先把冰箱内的年糕取出解冻、切片,再倒入油,待油温上升至60度时倒入切好的年糕,年糕表皮在油温作用下瞬间会成金黄色,这时可将炸好的年糕入盘,再加入糖,糖的数量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感受:这道菜十分的软糯、香甜,非常美味,尤其受孩子们的喜爱。

篇6:寻找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一月的初雪,拉开了新年的帷幕。

一大清早门外便响起“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不,不一会儿。门外,爆竹声,喧哗声,响成一片,仿佛在为新年打着基调。我也因此一大清早就收到家中几位长辈的红包。阵阵烟雾弥散开来,耳畔的爆竹声夹杂着火药味,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穿过飘有火药味的大街小巷,踏着满地喧嚣过后的爆竹。来到了坡子街上有名的火宫殿。站在火宫殿门口,一座高高的石门旁伫立两尊石狮,石门上挂满了一串串大红灯笼。早早从远处望见,火宫殿已是人山人海。

我随着人群被挤进殿内,有的人围着打糍粑的人看打糍粑;有的人坐在椅子上看戏剧;有的人在排队买臭豆腐和糖油粑粑;有的人围着池塘看鱼戏水;有的人进火庙烧香。刚一进来,就早已闻见这儿的美食了,作为吃货的我,怎么能不收获一点儿呢?

夜色渐渐袭来,肚子有了饿意。过年,又怎么能少一顿年夜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走,与家人共享年夜饭。

穿过弥漫着年味的大街小巷,心中已迫不及待想飘到家里的餐桌旁,开始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我以一步作两三步的节奏回到家中。爷爷正是这年夜饭的主厨,爸爸是爷爷的助手。妈妈,奶奶,姑姑则是负责其它工作的。我为了早点开饭,连忙帮她们做事。等到一切工作做好,我们一家六口便开始热热闹闹地享受这丰盛的年夜饭。爷爷总会在饭前给大家送上新年的祝福,每当这时,我看着餐桌上油滋滋的大扣肉,香喷喷的红烧肉,绿油油的小菜……还有我最爱的辣椒萝卜,我的口水便已流下三千尺。加上一大块油滋滋的大扣肉,幸福的暖流灌输全身。

在我们心里,新年里总会充满爆竹声,总会收到来自长辈的红包,总会有些小吃货出没,总会有一顿丰富热闹的年夜饭。但,过年,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一起共享年夜饭。

篇7:记忆中的年味的散文

我一直认为,凛冽的西北风是冬天的筋骨,而那飘飞的雪花是冬天的灵魂,于是我格外喜欢冬天。不知道何时起,北方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冰天雪地也只能在翘首期待中擦身而过了。这个冬天人们总是抱怨雾霾和物价,无奈地守着一个干冷的气候,在流感盛行的季节冷漠地注视着年,看着它迈着碎步,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腊月二十五,大街上仍然没有我想的那么拥挤。

记得往年街道两旁挤满了摊位。鞭炮、干货、水产、果蔬、鸡鸭鱼兔等活物,人群拥堵、物价蹦着往上窜,蔬菜都用棉被盖着,亲生宝贝似的包裹着,用心呵护着。因为只要一露脸,这些青菜就会被冻得花容失色、面目全非。今年是暖冬,窗台外面的冬葱都发芽了,绿莹莹的,数九寒天还有零上的气温。所以摊上的蔬菜水果一律素面朝天,青菜也都枝叶婆娑,果子个个鲜亮招摇。抬头看看温和的太阳,若不是年关将近,这情形疑似三月阳春。

大概是因为暖冬的缘故,过早购买果蔬不易于保管。即使到了腊月二十六,街上依然没有出现人群拥挤的壮观景象。走在这畅通的街道,感慨现在的日子过得太滋润,每天的餐桌都像过节一样的丰盛,衣着都像过节一样的华丽,很多人已经不敢大口吃肉类,大口喝烧酒了。而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串亲访友的疲惫,让这年,越来越没味了。

我对这年,也是越来越没有期待了!

腊月二十七,去车站接女儿,女儿从北京归来,大批的游子带着如箭的归心回到家乡。车站外,满是翘首张望的人,每一列火车驻足,涌下来的人流,一声声乡音落地;涌上车的人流,携着一颗颗乡魂回家。于是发现大街上多了拉着皮箱的人,扭着头跟旁边的父母或者是兄弟姐妹笑逐颜开地谈笑,或者争抢着拉杆后面的皮箱。女儿假期归来,家里拥挤了不少,她不断地讲述着首都的趣事,从皮箱里挖出物品,谈起自己抢购车票挤上火车的经历,洋溢着幸运的笑。

这时,电视的画面上播出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的场面,飞机场、汽车站、渡口边,万人归田,国人迎来一年一度春运的高峰。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有哪一个民族的哪一个节日,能够动用海、陆、空运,让每一个在外的游子想尽一切办法、不顾不管一切踏上回家的路?没有机票坐火车,没有火车坐汽车,骑摩托、步行。游子不能回家,父母前去团聚。我被这个节日感动了,被年味感动了。有人说,年,就是中华民族的美食节、服装节,不是,千里回乡,迫不及待,年是中华民族亲情的聚焦,是承载一个民族厚厚的亲情的盛大节日。

我感受到浓烈的年味。年,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情感,波涛汹涌地大步走来了!

婆婆被接来。婆婆要在城里过年,意味着成群结队的亲戚会在这期间扑面而来,我需要准备大量的食材来招待大家。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大妈》,讲述大妈们涌进打折的商场,奋不顾身地挑选商品。主妇们要打理全家的日常生活,不进超市购物行吗?我穿着羊绒大衣,尽量打扮得气质一点,我也爱虚荣的,呵呵!汇入了购买年货的大军中。

进超市前,我一定要播报一下腊月二十七我市蔬菜每斤的价格:西兰花2.8元、蘑菇2.6元、莲菜2.2元、白菜0.35元、胡萝卜0.6元、白萝卜0.5元,黄瓜2.5元、韭菜2.5元、西葫芦1.8元等等。因为天气太热,蔬菜不能像往年那样低温保管,很多的人选择到最后一两天再买,超市一直维持在一个人流还算畅达的状态。我相信一句话,你想到的大家都会想到。

哇塞!腊月二十八走进超市,超市爆满,摩肩接踵的。猪肉摊前门可罗雀,蔬菜区人头攒动,不亚于火车站。所有的蔬菜价格翻着眼睛往上涨,多种蔬菜很容易地站在6元左右,香菜还卖到15元一斤,呵呵!我在懊恼着自己的失算,体验着这个价格飞涨之外节日的隆重。

一个大妈说:“再贵也要买,女儿媳妇都回来了,好不容易吃个团圆饭。”

另一个大妈说:“以前过年吃肉,现在肉再多,都要吃蔬菜。”

国富民强。大鱼大肉的年代已经渐渐走远。年,不再肥肉油腻,变得清新而生态。更多的人开始在亲人团聚的时刻讲究养生,注重健康,为家人为自己。而这个飞涨的蔬菜,因为千家万户的团圆而紧俏。

玻璃一尘不染、家里铺排一新。大年三十那天,炖兔肉、炖鸡肉、炖排骨……炸带鱼、炸油糕、炸南瓜饼……给老人家洗了澡,孩子也洗澡了,都换上了新衣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年味香香的,从千家万户的门缝里,窗台边溜出来;年味净净的,从亿万个老人孩子的眼睛里,从每一条清扫一新的街面走出来;年味新新的,一尘不染的楼道,一尘不染的天空,偶尔一两声爆竹空中炸响,带来喜气洋洋的味道。

吃完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围观春节联欢晚会。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会千家同聚、万家共看同一台晚会?在这个注重另类、崇尚个性的时代,亿万个家庭同一个模式同一个姿态守候年的到来,年年不疲倦,岁岁不厌烦。岁岁如此,年年相似。

我是第一次在除夕之夜走上大街。街上不见了如流的车队,喧闹的人群。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却静如处子。无数个窗户射出祥和的光,灯光经久不熄。举目望去,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一次次被这个节日感动。第一次看到自己居住的城市是中国红的颜色,桥的两侧悬挂着中国结的灯饰,顺着桥栏一字往前,火一样红;街道上挂着大红的灯笼,一排一排红彤彤;店铺关门,店主回家,只有一幅幅大红色的春联守候这个红红的夜;远处的大厦醒目地闪烁着红色的大字:“某某地产祝全市人民新春大吉!”政府门前红色的灯饰闪着“祝全市人民过一个愉快祥和的春节”,很多的店铺都打着红色的吉祥的.祝福。

河水静静地流淌,两岸的中国红倒映在洁净的河水中,河水也变红了。一枚礼花升上天空,炸开了一朵朵红色的星星,这个节日是红色的节日,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节日。

天还没有透亮,年,已经在通宵的爆竹和欢呼中醒来。亲朋好友穿着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放下一年的忙碌和焦灼,停下一年的奔波和步履,谈笑风生,家长里短,无所不谈,无所不乐。

这个年,我的家因为婆婆更加热闹不凡,客流不断。婆婆脑出血术后,神志不清且瘫痪在床,非哭即笑。这样我有了自己独特的服饰就是围裙,招待前呼后拥的乡下亲戚,侄儿外甥一大群。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我是“老妇聊发少年狂,天天奔跑向厨房”。呵呵!不知疲倦地整出一桌一桌的菜,让婆婆在亲人的簇拥下安享亲情的盛宴。

我真是不能低估亲情的力量,平时连儿子都认不出来的婆婆,居然在乡下侄儿的引导下,含混地喊着侄儿的乳名。

家里迎来一波一波的亲戚,我和女儿一趟一趟地刷洗盘子,又变幻出一道道菜肴呈给大家。

“妈呀,这就是过年,这就是年味啊!”妙龄女儿天天围着锅台走不出去。

只有在送走亲朋的间隙,才能拿起手机给朋友送一份祝福,接纳来自远方的问候。白天婆家的亲戚穿梭,在这亲情熏陶的佳节,偶尔夜深人静,我也有感到片刻的孤独。十七年前,母亲去世后,因为父亲再婚的事情,姥姥的一些极端行为伤害了父亲的感情。姥姥的痛骂声,阻止父亲前去的脚步。

大年初五那天,父亲穿戴一新突然来到我的家里,古稀老父要带着我们姐弟看望九十岁的姥姥。还没有出门,我们都已经泪水难禁。

我们开着三辆车,带着爱人和子女,沿着崎岖的道路走向我们曾经熟悉的村庄。道路改造日新月异,十七年亲人如同陌路,从前的小院早已无法辨认。父亲一直自告奋勇引领着。

姥姥看到我们,我们看到姥姥,满屋子飘飞的都是泪水,父亲也是哽咽难言,我们抽泣不止,姥姥的身上移动着母亲的身影,九十岁的她移动着小脚,给我们冲红糖,端饺子,一次次把泪水煮进碗里。她在昏暗的屋里来回转着,搜寻着我们拿出更多好吃的来。

姥姥慈爱地要父亲注意身体。

父亲关切地要姥姥保重自己。

我们和姥姥在泪光里吃了一顿团圆的饺子,留下了大堆的营养品和现金,还有十七年沉甸甸的惦念。

篇8:追寻记忆中的年味

成都车市作为中国车市的重要一镇,也接纳了中国汽车圈的众多精英,他们来自上海、江西、安徽……这些籍贯外省的汽车人为事业留在这里打拼,因为汽车他们跟成都接上一段缘份。

新春将至,思乡愈浓。尽管越来越多地听到朋友们抱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年”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还是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本期汽车生活出版正逢春节这个中国人共同的节日,我们就请这些在成都打拼的外乡汽车人讲一讲家乡的过年习俗,忆一忆那些难忘的故事,一起摆一摆过年的龙门阵。

从吃什么到跟谁吃

李剑波住在一线城市广州,而他的童年,在较小的城市南宁度过。

对于李剑波那一辈人来说,童年通常不富裕,“小时候平时没肉吃,过年过节才有,尤其是春节。”拿李剑波的话来说,就是“吃一餐大的”,“北方包饺子,我们是包粽子,个头很大,至少两斤重;鱼一定是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还有白切鸡,壮族特色菜。”

“年夜饭在家里跟父母和爷爷奶奶吃,初一跟朋友同学上街踏青,初二去母亲那边的长辈家。”说起踏青,李剑波回忆道:“我跟着一帮小孩子在商场门口看舞狮,舞完之后上去拿利是钱,也就是红包,我还去敲过鼓。”

儿时的春节,李剑波觉得“年味特别重”,“平时没这么多吃的、穿的和利是钱,春节才能有。”对比现在,李剑波有两个感触,一是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每天都像是在过年;二是心情不一样了,“以前是拿利是钱,现在是给。”

李剑波早已不用等吃一餐大的,而是在等跟家人吃这一餐,等跟家人多吃一餐——在异地工作,跟家人同坐一桌的机会并不多。

对于现在的李剑波来说,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跟家人一起吃的味道,便是年味。

永远的小孩

在父母眼里,每个人都是彼得潘——永远的小孩。

这一点,李剑波深有体会,“今年过年应该是在外面吃,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我不希望他们再为我做饭。父母永远把我当小孩,不管我多大。”而在采访的前段时间,李剑波父母来成都陪了他两个月,要知道,老人是难以适应异地生活的。

因为工作关系,李剑波2014年年初来到成都,其实20年前,李剑波就因出差来过成都,对比前后,李剑波感慨成都的速度,“当时同学在川大,我住春熙路,我觉得相隔很远,现在不一样了,成都长大了。”不止是城市发展,李剑波认为成都人工作、走路都比从前快了很多。

但成都再好,对李剑波来说也是异乡,他坦言更喜欢广州,“广州习惯了”。而由于将长期驻扎成都,李剑波也有在成都买房的打算,“现在成都放开了外地人买房的条件。”

远离家乡的人,更能体会家乡两个字的分量,也更能明白过年的意义。

篇9:记忆中的年味故事随笔

过大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团团圆圆,热闹非凡。每年我基本上都是回乡下的老家过春节,苏东坡有词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那么,乡下的年味是什么样的呢?

乡村年味是三分春联、年画及浆糊。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家家户户的屋门上、房门上,连一些饲养牲畜的猪圈、牛圈、羊圈和鸡圈也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家里的新年画更是贴满了墙壁,连房门上也贴上了年画。儿时最爱贴年画,什么“红灯记”、“沙家滨”、“美丽的黄山”等等年画,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过年期间最好奇的就是到各家各户看春联,欣赏精美的年画。记忆中的年味是在红春联的海洋,是年画的集中展销会。

乡村年味是三分声声鞭炮响。有人说,年味是由鞭炮烘托出来的,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在关于年的古老传说里,鞭炮就是主角之一,此俗延绵至今,已经成为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从大年三十一直陆续地放到正月十五。而年味的鞭炮声又与平常不同,它不是集中在一个方位响呀响,而是从早到晚东响一下西响一下,南响一下北响一下。儿时的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拥有一挂鞭炮,如果拥有,不是一下子放个底朝天,而是把整封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或一小段一小段地放,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如果谁家放鞭炮,孩子们便一拥而上,去抢那些没有放干净的鞭炮。

乡村年味是二分压岁钱。据说,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于是,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而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时,长辈们或多或少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记忆中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刚吃完年饭后,爹妈就塞给我们压岁钱,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落后,压岁钱都是分分钱、毛毛钱,最多的一、二块。于是,为了多挣压岁钱,兄弟姐妹之间争相跟着父母去亲戚家拜年。

乡村年味是二分拜年。儿时家里亲戚特别多,七大姑八大姨,足有一、二十家,家家都要走访到。记忆中那时给亲戚们拜年的礼品,也就是饼干、红糖、糕点之类的,撑死几块钱就打发了。由于到亲戚家拜年“油水”多,不仅而有大鱼大肉好吃的,还有鞭炮放,给压岁钱,孩子们都争着去。

乡村年味是二分穿新衣裳。一到过年,不管是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裳。那时候物资短缺,经济落后,平时穿的要么是旧衣裳,要么是打了补丁的,只有过年了,父母才给你做套新的,等过完年后就将新衣裳脱下来洗净,来年过年再穿。记忆中父母给我做了套“的卡”上衣和“的确良”裤子,过完正月初七后就脱下来,每年过年穿,一下穿了五年。

乡村年味是一分看大戏。过年唱大戏是儿时那个年代最特有、最热闹的文化生活,唱的一般都是地方戏,在露天搭一个舞台,演员们穿着古装戏服,吸引着三乡五镇的群众扶老携幼。只见戏台前后左右,人山人海,好多附近的人家邀请远处的亲戚前来村里看戏。其实看戏是大人们的事,我们这些孩子们只是看看热闹而已,要么零星放鞭炮、吹气球玩,要么购买像甘蔗那样的零食。记忆中的大戏如《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忆中的年味犹如奶酪一般越加醇厚,是幸福的,甜美的,令人魂牵梦绕,永生难忘……

篇10:过年的作文:记忆中的年味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篇11:我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

我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了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了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了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了;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了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了。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篇12:记忆里45年前的年味儿

早晨醒来一出被窝便冻手冻脚,冬天福建老式的木板房里面虽然糊了纸也是八面透风。在那种湿寒的环境里,只有不停地找事情做,身体才会温暖一些。春节前,福建各家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农历腊月初三开始洗刷除尘,这是一件大事。把家具锅碗等可以清洗的东西整得干干净净,有些桌椅使用多年,漆已经脱落了,木头部分经过洗涤泛出本色白光。房子要彻底打扫,如果是木头房子木板地,就用一桶一桶水来冲,跟人淋浴似的,从头到脚来个痛快,总之是没有不干净的地方。做过这些事以后,人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清爽。你的劳动成果几乎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如果什么都不做就真让邻里乡亲笑话了。

如今,聚族而居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小家庭没有了大家庭的热闹,传统的大宅子差不多都变成高高的住宅楼。单元房的私密性隐藏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也养成了一些人日渐懒惰的习惯,不要说自己动手大扫除,就是搞一点年夜饭也成了难事。干得费劲吃得没劲,即使有除夕夜餐馆里的灯红酒绿,同样掩盖不住老老少少内心里的落寞。40多年前,福建还是对台的海防前线,几乎没有什么大工业,山多地少,粮食都不够吃,从政府到百姓就一字:穷。

我的家乡连江自古以来物产算得上丰饶,祖上的规矩是,平常再难,这个年也要过好,所以大年前这十几天确实让人忙得不亦乐乎。物质匮乏的年代,找够十几口人吃的好东西不容易,别说家家没多少钱,就是有钱也可能买不到。那时候,许多人家吃的主食是一种“地瓜米”,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吃的白薯,切成碎丝放在竹屉上晒干了,可以存放很长时间。这东西老吃一定会伤胃,问题是不吃又没别的东西吃。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属于奢侈品,江米属于稀罕物,是过年做年糕的必需品。一大袋米放水里泡,然后用石磨磨成浆,用布袋沥去水分,揉成团加传统工艺制成的红糖板使劲拍打,上屉蒸后再使劲拍打。做好的年糕切成大块,上面贴个红纸片,几家各分一些,这个“年年高”的寓意给人无限的满足。年糕一下屉,孩子们热热地就开始揪着吃,非常粘牙。凉了以后,等大人把年糕放油锅里炸,一片一片吃。类似的食品还有许多,比如用芋头粉碎加工的食物也非常好,最有名的一个小吃叫八宝芋泥。

过年讲究荤素搭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到荤腥太不容易了,好在家族里的长辈有办法,到海边渔村总能找到一些鱼虾螃蟹和贝类。我对鱼的吃法印象深刻,像蛇一样细长的鳗鱼要切成段,染上点红色,之后下油锅炸;现在已经十分罕见的野生黄花鱼一定是整条清蒸或红烧;鲨鱼要把鱼肉刮下来混入淀粉反复搅拌打鱼丸。这鱼丸是我家乡福建连江的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宴请宾客不能缺了它。鱼丸分实心(无馅)和包心(有馅)两种,包心鱼丸最有特色,要选用上等鱼类,如鳗鱼、黄花鱼、鲨鱼的肉,捣烂加适量的食盐、清水和白薯制成的好淀粉,搅拌40分钟到1个小时,然后手工包馅成丸,投入清水汤锅。水烧开,鱼丸浮上来,捞起晾干,可以存放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再放到汤锅里煮熟,加入上等的鱼露、味精、醋,表面撒点切碎的小葱,让人垂涎欲滴。

现在做鱼丸都用机器来搅拌,以前是纯手工,花的气力要超过推石磨。看大人替换着干活,我们这些孩子也总想试试,无奈有心无力,没几下就败下阵来。冷冻运输都非常方便,连江鱼丸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有。东南亚各国福建的华人华侨很多,鱼丸也成了人所共知的风味食品,甚至在美国费城唐人街也能吃到正宗的连江鱼丸。前几年,有朋友认为北京市场大,把加工厂直接搬来,可怎么弄也不成。刚开始以为是材料的问题,后来专门从南方运,还是不行,最后才发现是水的问题。只有家乡的水才能保持家乡食品的味道,这一般人都明白,没有家乡的水,鱼丸都成不了型,最后只好打道回府了。

在冬至这天,连江有一个独特的风俗,要在祖先神龛前陈列三盆簪花的寿面。堂中另摆一张圆桌,桌上放着一只大竹箩,箩中盛着江米磨成的粉团,点缀几个“福橘”。摆放新红筷两副,筷子两端簪一盒四季花和绸制的迎春花,一只叫“孩儿弟”的泥塑胖娃娃也端坐其中。全家男女老幼洁身净手后,团坐在大竹箩周围搓捏米粉团,叫搓搓丸。大人喜欢捏蝙蝠(福)鹿竹等象征吉利的东西,小孩则爱捏老虎、雄狮、白兔等威武活泼的动物。小孩每捏出一件,大人都赞扬一句,这叫“喝彩”。即使孩子捏了一个乌龟,大人也要喝彩说:“长寿长寿!”这样全家聚在一堂,欢欢喜喜搓搓丸,是其他节日所没有的。

搓搓丸象征团圆。相传古时候有个穷人叫木连生,母亲双目失明,郎中告诉他,要到浙江天目山下双清村,用一碗东西泉的水来洗眼睛,才能重见光明。孝顺的木连生不辞长途跋涉的辛苦,千里迢迢取回泉水给母亲洗眼,果然如愿以偿。有一年,天下大旱,五谷绝收,地主依然上门催租,母亲被迫跑到深山去躲债。木连生独自在家,好不凄凉,一个过路人同情他的遭遇,施舍10两银子给他还清了田租。木连生拿着余下的钱,赶紧进山去找母亲回来。他无数次沿山呼喊,但仍然没见到母亲的踪影。他急中生智,把米磨成浆压成团,然后搓成米丸,煮熟后贴在树干上。母亲从深山里出来寻找食物,看到米丸,想到应是山下人家的食物,就沿着树干摘米丸充饥。她边吃边走,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家里,母子终于团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传说,每年冬至都要磨米浆压米团搓丸子,寓孝道教化于节庆民俗之中。

生活离不开一泓清流,上善若水。南方的水软,北方的水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是福地,聚集了四面八方人才的北京城也是福地。今年北京的老百姓,得益于国家南水北调这个大工程,喝上了南方的好水。什么都有个比较,我住在亦庄北京经济开发区几年了,用自来水洗脸盆刷牙杯,几天不清理就会积累下黑垢,现在没有了。有人以为南方水多,长江、富春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其实有的地方从古至今一直缺水。比如我家乡的黄岐半岛,缺水的事居然融入过年的风俗。过去秋冬季节旱情严重的时候,人们往往半夜担着木桶到井边排队取水,去晚了就没了。当地人正月初一家里要添“新年水”,于是吃完除夕夜的团圆饭,年轻力壮的男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古井边“守水”,或跑十几里地到水源充足的外乡挑它一担回来,慢一点就成“去年挑水今年返”的人了。

提到上面这一段,是因为上千年的烦恼事今年也终于解决了。下面是今年3月初《福建日报》的一篇报道:

今年春节,在连江县筱埕镇大埕村,旅美华侨陈励群和家人过了一个开心的团圆年。从大洋彼岸归来,他总希望能在家里多住上几天,但往年家里没水洗澡,他只能寄居在30公里外的县城亲戚家中。“今年不一样了。”陈励群说。

原来,为保障黄岐半岛10万群众春节期间用水,连江县投入2500万元建造的黄岐半岛应急抗旱供水工程上月实现供水,解了当地群众燃眉之急。

黄岐半岛地处连江东南部沿海,包括筱埕、安凯、黄岐、苔4个乡镇,属于资源性缺水区。有些年份,由于连续干旱少雨,几个乡镇只能轮流供水。“以前,我们兄弟姐妹想回家过年,有时却被老父亲拦住——村里没供水,不要回来了。”陈励群颇为感慨。

近年来,连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用水难问题,在累计投资4000万完成黄岐半岛镇村管网改造的基础上,2013年又全面启动黄岐半岛应急抗旱供水工程。县领导亲自督办,并多次赴黄岐半岛调研工程建设进度。该工程去年12月建成,上月12日实现供水。

据悉,现在筱埕镇居民用水水价在2.5元/吨的基础上加1元/吨的调水费用,而实际上,工程投入及黄岐半岛调水成本每吨达5元。此外,总投资1000万元的筱埕镇供水工程也将启动,日供水约1万吨。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篇13: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范文一】

每个人的心里,年味儿都各有各的味儿。有兴奋的、有难忘的,甚至有的是难过的,而我觉得年味儿总是令人高兴的。

一说到高兴的年味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过年和小伙伴玩的情景。最有趣的就是在老家玩捉迷藏,我目光扫视着那个大箱子,立刻躲了进去。哈,果然是个好地方,居然没被小伙伴发现,我躲在里面不禁暗自偷着乐。经过他们的全面搜索无果后,终于无奈的喊到:“出来吧,我们认输了!”这时,我才得意扬扬,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冲到他们面前,笑的前俯后仰。当然,过年除了和小伙伴尽兴的玩耍,更开心的是爸爸妈妈不用工作,可以天天陪我玩,这可是平时都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啊。

大年三十晚上吃啥?年夜饭呀,还没开始吃饭我都已经高兴地像只活蹦乱跳的小鱼。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因为今天请来了很多“嘉宾”,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最令我快乐无比的是我可以参加到做年夜饭的队伍中去。奶奶唱主角,妈妈当配角,我充其量是个跑龙套的。今年的年夜饭是特别丰盛,有丸子、猪蹄、红烧肉、烤鱼、牛肉……数不胜数,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就在灶边每个菜尝一口,肚子都快撑破了。

过年最有意义的要数收红包啦!这可不是用来吃喝玩乐的,而是用来交学费、买文具用的。你没发现,每位长辈递给我红包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呀!”我可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哦。

玩耍的欢笑,年夜饭的快乐,发红包的喜悦,都深深地包含在年味儿里!

【范文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是听着这样的歌谣长大的。

尽管是长成了如今小孩儿们眼中的姐姐,但仍保留着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我们的心理年龄是一般大的。于是习惯是事儿就掺和,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少不了我。我喜欢热热闹闹的年,一家人围坐一桌,看着中央电视台实时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每一次的噱头总能赚足人的眼球,一场盛大的晚会更能让人们的喜悦心情到达顶点。我从不否认喜欢年的理由,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怎的就把重点注意力放置在年前年后上了,而就那么一晚的狂欢,也渐渐淡出了“让我兴奋”的榜单上。年前年后的北方,街边小巷总会有穿的厚实的`商贩来卖糖。

虽说自己对糖类的食物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但面对街头巷尾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和人们欢天喜地的表情,总还是嚷求着家长掏腰包。麻糖还是很粘牙的,一般老人们的牙是无福消受的。自然是小孩子的快乐天堂,“手里拿着新春的糖,脚上踏着欢乐的步伐,嘴里哼着小曲儿,他们就这样走向了新的一年,他们可以骄傲的逢人便讲:‘今年我X岁啦!压岁钱快拿来。。

说罢做个可爱的鬼脸”——这是我心底一直憧憬着的美好景象。似乎一到了年跟前,即使是平日里不多言不多语的人,也能没由来的在嘴角挂起一抹绚丽的微笑;似乎一到了这样的隆重节日,本就活泼的小姑娘更为快乐,像只放飞的小鸟。那么,飞喽!去看看商场里职员忙得不亦乐乎,每一个前来的顾客都不放过,一件件的试穿更是不嫌麻烦。人们的心此刻交融在新春的祝福里,自然放下了旧年里诸多的不愉快、烦心事;去听听即将敲响的整点钟现在是否已经蓄势待发,每年听到它响起的时候总会有千丝万缕的感情交织在心里,有不舍、有期待,有失意、有开心。人们的心会在那一刻交通在新春的脚步里,自然拿起了新一年里更多的责任、爱心、平安和幸福。每一个画面都带着沉甸甸的故事,每一首歌曲都携着金灿灿的明天。我要飞到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到那儿去看看远方的亲人,带上他们的祝福送给人间。

篇14:美文:记忆中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回忆。随着时代变迁、新旧更替,各种春节习俗在人们心目中已渐渐淡化,甚至有一些已经打捞不起。但传统的春节仍旧散发着它迷人的光彩,在每个岁末年初与我们不约而逢。为将这项民俗发扬光大,留住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xx文化园网站的.“寻找记忆中的年味”主题征文活动现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稿。

一、主办单位

xx民间文艺家协会、xx作家协会 、xx文化园网站。

二、征文要求

1、围绕传统春节中的故事、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及对春节的感悟、记忆中的春节等主题展开,写实、写活、写透今年、往年春节的趣事、故事。

2、感情真挚,文章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语言流畅。

3、征文体裁要求不限。篇幅要求在800-3000字之间。

4、征文要求是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5、来稿可配发图片一至三张(作者近照和稿件内容相关的图片)。

三、报名范围

xx市广大文学爱好均可报名。

四、评选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2、评选由公众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价值1500元的奖品以及获奖证书;

二等奖2名,价值1000元的奖品以及获奖证书;

三等奖3名,价值500元的奖品以及获奖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奖励纪念品一份以及获奖证书。

六、活动时间安排及内容

(一)活动时间

1、1月下旬~4月底接受报名;

2、205月活动进行最终评选,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获奖名单。

(二)活动宣传

1、宣传发动和报名阶段。通过xx区电视台,xx电视台,xx晚报,xx报、xx文化园网站等媒体向市民公布活动方案,并就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吸引广大写作爱好者踊跃参加。

2、活动评选阶段。对评选结果、获奖作者、作品和颁奖情况进行综合报道。

(三)活动评分

由xx民间文艺家协会、xx作家协会邀请专家组织征文评委会,对作品进行评比。同时,在xx文化园网站上推出参加最终参加评选的作品,供广大网友投票。最终评分采用公众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法,按公众投票占30%、专家评审占70%的比例统计最终分数。

(四)投稿办法

参赛作品一律发到xxxx文化园网站xx争鸣栏目中杂坛中, 注明“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征文字样。

网址是:xxxx文化园

联 系人:王xx 咨询电话:xx

上一篇:干杯,朋友散文下一篇:练习五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