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2024-05-21

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精选15篇)

篇1: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刚从紧张的录课当中走出来,“公开课”这个字眼霎时间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开始”忙碌的”准备着,只要一想到有三个以上的老师听我的课,甚至还有胡校长的亲临,我的心就砰砰砰地跳个不停,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当时脑海里还幻想着有哪路神仙可以指引我,在日常生活中我就特别喜欢幻想,所以导致我幻想着在我讲公开课那天,观世音菩萨可以在天上传授我迷津,好让我在我的公开课上发挥超长水平。。。。。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何况公开课是45分钟,为了这45分钟花费了成倍的心血,最开始是进行构思,定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决定以学唱《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曲为这节音乐公开课的授课内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9)班,这准备的过程远比我想象中的要艰难很多,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中学学的文言文中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心想:考验我的时刻到了,我一定要把公开课这个“繁重的任务”当作是上帝赐给我的.任务,我要竭尽我全部的力量把它做到最完美,就这样开始了公开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行音乐课的设计,撰写教案,上网查询《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曲作者和词作者的详细介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排这节音乐课的PPT,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出了课前导入和编排了这首歌曲的舞蹈动作,课下还向我们一年级年级组的老师们请教,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感受到各位老师的关爱,心里甚是感动,也充满着感谢。。。。。

公开课倒计时,10,9,8,7,6,5,4,3。。。。偷偷地在教室后头看了一眼一共三个老师,然后我的小心脏就开始不听我的使唤了,砰砰砰,砰砰砰跳个不停,随着上课铃的响起,我自信的走上了讲台,用音乐的方式向学生们问好,开始了这堂让我期待已久的音乐公开课,在上新课前我带领着同学们复习巩固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基本的乐理知识及节奏的学习,因为每首歌曲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节奏的认识基础之上,巩固了这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学唱一首歌曲就会感觉是相当的容易,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就这样顺利地开始进行新课的学习,在上新课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对于你们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憧憬呢?”大部分同学都说:“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道路一片光明”,于是我接着说:“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老师坚信你们的未来都会像你们说的那样一一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会更好!”说着点击大屏幕出来了这节课要学歌曲《明天会更好》,用一个问题把这节课的主题导入了出来,接着让同学们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详细的介绍了这首歌曲的曲作者和词作者,第一步,我为大家演唱了一遍,并带着自己编排的舞蹈动作;第二步,让学生仔细听我演唱并指出自己认为这首歌曲的重点难点;第三步,联系上节课所学的节奏型勾画出这首歌曲的几种节奏类型;第四步,教会学生们学唱这首歌曲和舞蹈动作。

在这一次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让我品尝着课堂带给我份快乐和思考,三位老师的点评让受益匪浅,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

1、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

2、课堂组织能力强,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3,课堂内容新颖,样式多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缺点:

1、课堂内容重点难点没有重点反复强调。

2、应该多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

公开课之后还有些反思,分为以下5个方面:

1、学生们都非常聪明,领悟能力非常强,以后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学情认真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2、要学会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只有做到这点上课效果才会更好。

3、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会怎么样组织好学生,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们以致于学生才会积极地配合老师。

4、允许学生上课回答错误,只有这样正确的帮学生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才会记得越牢固。

5、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烘托课堂气氛。

这次的公开课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磨练和提升,通过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差的还很远,我会虚心向有资历的教师不断请教,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会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再实践中感悟新理念,今后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第十四期威县临西支队威县实验音乐张启蒙

篇2: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刚一上课,老师便神神秘秘地拿出一个箱子,说道:“同学们,来猜猜箱子里是什么,猜对了就把箱子里的东西送给大家。”老师的语音未落,同学们便纷纷交头接耳地说了起来。有的同学说是钢笔,有的同学说是课外书,还有的同学说是本子,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能说的、想到的都说了出来,可还是不对。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后,老师终于揭晓了答案——原来是一个大西瓜。这个西瓜身披绿甲,头戴一顶帽,光是让人看着就垂涎三尺。

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西瓜,“想吃吗,同学们?”老师问道。“想!”大家又异口同声地答道。说罢,老师让大家把眼睛闭上,又把什么东西放在了大家的桌子上,又叫大家把眼睛睁开,只见一块三角形的西瓜摆在了我的眼前,它有着红色的瓜瓤儿,还有绿中透白的皮儿,还有点缀在瓜瓤上的瓜籽儿,让人看着就想吃。我转过头去,只见有些同学已“口水流下三千尺”了,有些同学已经忍不住咬了一小口了,还有些同学用舌头不停地在上面舔。而我呢,想吃又怕待会儿没吃的,不想吃呢,又口水都流下来了,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啊!

终于,老师说可以吃了,我也咬了一小口,只觉得一股清香沁入我的心脾。这种味道香而不腻,腻而不淡,令人回味无穷。面对这样的美味,我实在是忍俊不住了,三下五去二,一块西瓜便进肚。我又看了看我的同桌,天哪!他居然才吃一小口,别的同学两三块都下肚了,他还有这么多,简直比蜗牛还要慢一万倍,真是气死我了!

大家都吃着自己得到的瓜,心里特别高兴。大家刚刚打扫完“战场”,老师又说道:“同学们,还想吃西瓜的快点上去拿喔!”听到这话的我,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前去,瓜盘里的西瓜仿佛在想我挥手,我一把抓起三块西瓜,又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回到座位,开始品尝起来我的“战利品”。我一边吃一边向后望,有些同学在飞快的吃着,有些同学吃完了又跑上去拿,还有些同学虽然长着大嘴巴,但吃起来慢得像蜗牛,真是中看不中用啊!吃完以后,我们便又议论起来:“老师对我们这么好,肯定另有企图!”果然,不出我们所料,老师让我们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勾勒一段大家分瓜.抢瓜或吃瓜的片段。没办法我们只好写了。不过,在同学们的笔下,也写出了不少优美词语,当然,我也不例外哦!

篇3:上好语文公开课的几点体会

也恰恰因为这一节课堂所体现的智慧和亮点远胜于我们平时的课堂, 所以便给了人们“作秀”的感觉, 让听课的老师感到不真实。其实, 我们平时上课肯定也没有公开课上得那么辛苦, 也不会那样上。但是, 我认为, 如果一节课能体现出一节公开课上的一个亮点, 也就有效果了。因而, 我们说, 公开课的意义并不是要求广大教师在平时上课也这么煞费苦心, 这么处心积虑地备好再上, 而是告诉大家一节课可以体现哪些智慧和技巧。所以我认为, 上好一节公开课, 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 必须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提高自身素质

任教多年, 我也曾观摩过不少语文公开课, 也亲眼目睹了那些教师在公开课上的挥洒自如、得心应手、风流倜傥。而这些风貌,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源于他们自身比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 这些综合素质包含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们会设计教案, 注重三维目标, 注重教案的高效, 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反思, 因而形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其次, 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较高的语文素养。他们涉猎了人类的各个层面, 他们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再次, 包含了积极的心态。而他们总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 总是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不是“公开”上, 把功夫做足在“课”的文章上。最后, 包含了良好的沟通艺术。因为这良好的沟通艺术直接决定着这公开课的成败。他们深深懂得, 教与学过程的本身就一种相互作用的沟通, 这种沟通包括课前沟通、课中沟通、课后沟通。而这种沟通是需要讲究艺术的, 沟通从“心”开始, 可以侃侃而谈, 可以幽默风趣, 但一定要根据个人风格, 不失个人风度。以上这些素质, 只有注重平时积累, 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注重课前准备, 做到有备无患

教师具备扎扎实实的功底, 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先决条件。而上好一节公开课, 必须在上课前要做好三备: (1) 备教材。只有认真地吃透教材, 才能了解该公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成竹在胸, 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方向明确, 设计出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 进而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且富含逻辑性, 才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流畅, 衔接有机。 (2) 备学生。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双边互动, 而且,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 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必须熟悉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包括成绩状况、理解能力的差异) , 必须做到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以供教师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互动。 (3) 备教法。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行的今天, 好的教法能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愉快地探求新知。所以, 在教法上, 我们要力求创新, 让高效实用的教学思维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三、注重授课中心, 着力突出重点

任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心里都明白, 一篇文章要有它的教学重点, 同理, 一堂语文公开课自然也就有它的授课中心。只要把握住了教学重点, 掌握住了授课中心, 并紧紧围绕它们来做文章、上新课、提问题、做练习, 就能够使公开课教学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能够切实地增加, 都能够得到提高。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争取一堂课突出一个中心, 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一堂课闪耀一个亮点。

四、注重结课质量, 做到回旋有力

一篇好的文章, 它的结尾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回味。一堂好的语文公开课也一样, 它的结尾也一定要给观摩者及学生留下“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回味余地。在这里, 我们暂且称之为回旋力。毋庸置疑, 公开课给学生的影响深度如何, 跟它的教学结尾的回旋力关系很大。回旋有力的结尾方式或拓展、或回顾、或练笔、或探讨、或研析等等, 不一而足。如拓展式的结尾, 能让学生以课本为蓝本, 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回顾式的结尾, 能带领学生通过回顾课文的内容, 一起填补课中印象不牢固的空白。练笔式的结尾, 能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析出较为精辟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较好的定格, 也可以更全面将其运用于实际。而探讨式和研析式也回旋有力的结尾方式, 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注重动态生成, 少些预先设置

要想让一节语文公开课获得成功, 就一定要做到少些预先设置, 多些动态生成。就是说, 对教学的过程, 不要预先设定, 不要设置过多的环节, 尽可能地做到简约, 目标也要尽可能的单纯。当然, 有些程序还是要预先设置的, 比如情境, 应该想想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 怎样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怎样让学生因时、因地、因人作出回应, 怎样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师生的互动中使课堂走向纵深。另外, 语文公开课经尽可能地少一些规矩, 少一些限制。例如, 对学生的读书时间不作统一, 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作限制。对学生的作答方式也不加限制, 教师要敢于放手, 还学生于课堂,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思考、练习、争论并参与评价, 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课堂才真实有效, 这样的课堂才有助于公开课教学的动态形成。

篇4:语文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为了调整星期一的课堂状况和学习效果,我几乎每次都在周一进行测验或者播放一些视频,今天为了提高视频播放的质量,我也学习了郭跃辉老师的做法:边看视频边记录。只有凝聚一些东西,可能才会更好地看的效果,不然单纯地看很是削弱思考的锻炼。

第三节课,听了郭老师的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从题目的角度鉴赏诗歌”,分别从“题目与类别”“题目与诗意”“题目与意境”“题目与意象”等方面理解诗歌,用一个小小的题目一以贯之,可谓是选题甚微,切口甚小,但插入很深,用力很巧。在我看来,总体上说,整节课几乎没有什么问题,这种精深透的课堂设计很是值得我学习。

当时在评课的时候,我唯一想提的一个想法就是:能否把意象、意境和诗意的位置调换,结果还没来得及说就被人说了。我于是又有一个想法:能否只打出一些诗歌的题目,弄一排,让学生彻底地从题目来揣测一下诗歌,强化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结果又还没来得及说被王老师一句“没人说,那我们就先走了”而消失在我将要张口的呼吸中。

篇5:公开课的教师心得体会

尽量两位青年教师对自己所讲公开课的评价满意度不完全一样,但就客观地从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表现、课堂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来看,总体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参与听评课的领导和同事也给予了较高评价。纵观这些成效的由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青年教师自身想要成长、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

2、青年教师在备课、上课、写课案、课后总结等领域,在课堂语言、环节过渡、秩序调控、促进交流与分享等方面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不足方面进行了弥补和加强,在自我锻炼中有了进步和提升。

3、部门讨论制定的心理课教学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等文件,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标准。通过反复学习、实践这些文件精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规范方面的短板。

4、坚持开展的内部听评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举措,营造了“要我进步”、“我要进步”、“我能进步”的积极进取氛围。

5、参与科研课题对教师带来的成长。近两年来青年教师无一例外地全部参与了团体辅导的省级科研课题研究,在规范、严谨的研究实践中提升了各方面素养。

篇6:准备公开课的心得

由于今年学校提出要搞一个教学开放周,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这一段时间都在忙着准备今天上的公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体会。

首先,备课上的体会。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我还在使用人教版原统编教材,相对来说教材的内容与当前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有些距离,再加上准备上课的内容又是应用题的教学,在处理教材时有些棘手。当时想如果完全演绎教材的话,可能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学生掌握得可能不错,但可能通过这节课会给人传达出一些错误的信息,说得与做得不相一致。如果抛开原有的教材,另起炉灶的话,又与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差异,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在思考再三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折中的办法,即借用学生身边的“事”穿上算理的“衣”,通过学生在运动会中的具体情境展开教学,从而在这一现实的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其次,课前准备的体会。我上任何公开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都由我一个人来进行,如预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堂中的材料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就是在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通过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自己对要上的课基本能做到心领神会了,虽然这样一来自己会增加很多的事,但这样做我个人认为值,它让你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把你粗线条的思路打磨成具体的教学步骤,又能让你从教学的细节中跳出来看待将要展开的教学。可以这么说,通过这样的准备再走上课堂,我感到自己的底气足一些。

再次,对课附加东西的体会。由于这一次的开放周是面向全区所有学校的教师的,不少上课教师的压力都很大,生怕把课上砸了,如果上砸了不仅自己没面子,而且对学校的声誉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说我对这些问题一点也不考虑,那也是假的。但对我来说,课上的好坏已不是最重要的,我的目的是想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活动,找寻自己的教学风格,追求自己的教学理想。

好的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我们的教师就是在不断追求课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面对课堂我想思想单纯一些,工作扎实一些,准备充分一些,远远比采用其他方式达到所谓的课堂效果好得多。

最后,上课心态上的体会。可能是我上各级各类公开课的次数多一些吧,在所有上公开课的教师中,应该算我最轻松了。一则是我上的次数多,公开课的课堂教学经验自然也就多一些,那种上课前的紧张情绪几乎没有;二则是我的外在压力最小,因为在上课的教师中,只有我是一名教师,其他人都是学校的各级领导,他们都有不同的外在心理负担。因而,在上公开课的前几天我照样是每天都在做我该做的事,没有一点儿要上课的样子。可能正是由于我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了课堂,孩子们才愿意与我交流。

篇7:化学启蒙课的革新

关键词:化学,启蒙课,讲授法,趣味法,革新

一、背景分析

中学生正式接触化学这一门新课是在刚进入初三时,此时他们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各科的学习学业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在中考中化学这门学科的分值不如其他学科的分值高等客观因素,因而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缺乏兴趣,因此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从一开始就感到很吃力,而且这一问题会越加严重,逐渐发展到最后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也使得老师的教学越来越困难。在进行第一堂课的教学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来对化学的发展史、现状及未来等一些基本化学常识进行介绍,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激情,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如何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缺乏热情。

二、基本理念分析

讲授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运用的时候,极易演变为注入式教学。因此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变。趣味法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采取一些他们比较喜欢,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极为重要,传统的讲授法在新课改的冲击之下,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更加有效的趣味教学法所取代,特别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这种现象会更加凸显。

三、策略分析

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对化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化学实验在他们眼里极为神秘。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兴趣一旦形成,学生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深刻,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产生愉快、满意和欢喜等情感,进而发展成内部的驱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地承担学习任务并进行相关的化学学习活动[1]。所以要改变学生化学学习的状况,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相比其他学科要容易一些。趣味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首选,教师利用趣味实验可以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和谐的氛围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点燃他们求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趣味实验教学举例

比如在讲到“化学与社会和化学与生活”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用“套取指纹”实验[2]进行教学。

套取指纹是常见的一种破案方法,因此,本实验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

【实验用品】白纸一张,玻璃管一个,碘晶体,酒精灯。

【实验步骤】

1. 用手指先在一张白纸上按一下;

2. 取一支玻璃管,在管内放入两颗米粒大小的碘晶体,将玻璃管放到小火上缓慢加热;

3. 当碘晶体受热上升到试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上方,不一会儿,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刚按过的指纹。

【解释】这是因为我们的手指上总有一些油脂,而碘极易溶解在油脂中,由于碘的颜色很深,所以白纸上就能够显示出指纹的印迹。

五、案例反思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实验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案例中的“套取指纹”实验贴近生活,又来自于生活,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实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应用于中学化学第一堂课的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爱上化学,愿意积极主动地了解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教师应用趣味实验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入,不但能很好地达到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的目的,而且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对化学学习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会对他们学习化学知识和培养化学素养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初中化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02.

篇8:听英语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学生是主体,还课堂于学生

近期我在小学部听了几节英语公开课。听了这几节课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体会到很多。

可以说几位老师讲得都不错,尽管在资源的配置上,在平时的校本教研上,在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上等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单看这几节课,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部分老师都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尤其是马老师三年级的英语课讲的很生动,课程连接设计很好,还有是他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清晰的,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他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那样的自然。课程前面的热身,做的相当不错,让孩子们有对英语的热情开始萌芽。PPT呈现水果让孩子们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很快,有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可是内容。做对话分角色时,孩子们也就不在混乱了。孩子们分组讨论也相当激烈,很有兴趣了。最后孩子们做对话的时候,都是争先恐后,意犹未尽。

杨老师的堂课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准备很充分,有课件,图片和单词卡片。课件制作的很有趣味性符合低年级的特点。游戏环节和奖励方式更是让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但也有部分老师还是采用传统式教学。例如高老师同样也是三年级的英语课,她的课堂偏向于传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反复操练让学生接受本课时重难点,教学形式单一。缺少游戏环节,也没有制作课件。虽然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学,但是兴趣不够高涨。学习态度也不够积极。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如下环节不可忽视: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3、情景教学设计。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在课堂设计上也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一节学生能接受的情景教学场景。

4、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参差不齐,既要比较全面地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比较恰当。每一小组都安排有一至两个英语水平相对好点儿的同学,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激发那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同学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起带头的作用,以一带一或以一带二,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用英语进行对话,体验到说英语的乐趣。从而慢慢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刘凡凡

篇9:上公开课的心得总结

你知不知道,那天我主动帮助了一位EF的同学换一样小礼品,他非常想要,所以我拿了我的书里的小印章给她换。知道我为什么要帮助她吗?因为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我还帮助了老师她。我帮助老师她不要让男生乱弄电脑,如果弄坏了就要拿钱给老师,让她再买一个电脑。所以我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了,要主动去帮助他人,让我感受到主动帮助别人的意义,所以我一定要主动帮助他人。

这次上EF的时候,我又没迟到,但是这次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班级的门口上贴一张纸,上面还写了我们班级里所有人的名字,还有班主任和上课的老师名字?

开始上课了,老师在这之前问我作业做了没?我就说:“有!”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今天,我们要上公开课。”然后我很惊讶!因为老师之前没有跟我们说呀!

所以我们在做公开课的准备,老师就跟我们说上公开课的时候要干什么,所以我们都在看着老师等一会儿要我们干什么?

说完和看完以后,我们就课间休息十分钟。然后有一位女同学站在换东西的柜子前看着,然后我看见了,我就问她:“在干什么?”她回答我说:“我想要换一个东西,但是印章不够。”然后我想了又想,就说我可以用我以前书里的印章来给你换你想要的礼品!

换完以后,我们就回到教室里。然后没过多久就上课了,老师就跟我们说完以后,就让家长进来,然后老师就自我介绍,她是用英语说的。邓老师不在,我就让我哥哥以前的那个班主任叶老师来代替,然后叶老师开始翻译在说什么。

后来我们开始男女对决了,老师就给我们做示范,然后就这样开始了。

老师从电脑里投出一个红色的图片出来,我就和男方的一个人来比谁先按到那个东西,就要回答问题,如果对了就加分,如果错了,就让对方回答问题。就这样我们女生老是反败为胜!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们也输了,但老师就说我们表现得很好,所以老师给了我五个印章。

篇10: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第一 课的导入部分

课的开始是一堂体育课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开始部分和基本部分的衔接,首先准备活动要与后面的学习内容要有紧密联系,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是学生在准备活动时间充分的锻炼身体,使学生从静止的状态过渡到激烈的状态。开始部分的导入形式多种其中学习到了运用情景教学法将学习内容引入到体育课中会有很不错的效果,用有趣的的游戏开始、用动感可爱的音乐加上韵律操。开始部分先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最重要的,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的体育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做了准备活动。第二 基本部分

情景教学中,情景故事始终贯穿在课的整个过程,但就需要所选内容与所选故事要相吻合。在三四五高效课堂中,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首先学生要明确了解课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够完全的教给学生,需要教师变换方式,比如说下发导学案,准备好学习的纸板或者是小黑板,或者是在上课之前提前观看所学内容的视频以达到所要的目的。新授课中,在基本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及时的巡回指导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的纠正点拨,这时在小组展示的时候队形的调度要适当不能够太频繁,调度的幅度太大,造成时间的浪费。运动的密度问题要注意,体育课上需要有有运动量的支持。第三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一节体育课中一个重要方面,和体育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关系到身体健康的认识,对掌握有关健康的知识各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作用。在选择结束部分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活动量的大小,针对学习内容来安排放松活动,要有针对性。本次公开课学到的放松活动的方式有:1音乐放松法,在音乐的伴奏下穿插一些交谊舞步,让学生在音乐伴奏和舞步中逐渐放松身心。2教师通过描述比如是烟花绽放的动作、气球泄气的动作等等带领学生进行放松。

当然正确制定小组评价机制和体育学习小组长的选择也是很关键的。

奎文区南湖小学

篇11: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求异心态:破坏“生态资源”

如果一篇课文是一片森林, 那么插图是其中一块重要的生态资源。

一位年轻教师准备县级公开课, 执教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 问我如何用好教材的插图。他把插图用法请教我:依文脉创造性地制做了小鸟与树“相处”、“相别”、“相寻”、“相会”的四个插图课件, 依次在各教学环节中使用。其中把教材中的插图 (小鸟为煤油灯火唱歌) 做成动画课件 (配有《朋友》曲的动画效果) 作为煸情点。这个动画课件用在“相寻”的教学环节, 结合插图反复吟诵“诚信, 人类的美好品质”, 体会小鸟诚实守信的情感。这位执教老师自信地告诉我, 他想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

我沉思, 此预设虽是创造, 但仍有作秀之嫌, 为何要配上《朋友》之曲呢?“歌词”为何不让学生想象呢?当然, 不想上好课, 不想让听课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假, 想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是真。公开课, 老师都有这个心理, 实属正常。但这种心态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破坏课堂的科学性、有效性。我向这位老师提供用好插图的另外一种思路———

第一, 课前, 故意把鸟与大树“相处”、“相别”、“相寻”、“相会”的四幅插图次序弄乱, 让学生帮忙把四幅插图挂在黑板上。再把“给四幅插图加小标题”的任务抛出来, 学生一定产生疑惑, 趁此机, 引导学生读课文, 重新把插图按课文所叙顺序摆放好, 再引导加小标题 (“相处”、“相别”、“相寻”、“相会”) 。这样做不仅借插图资源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还培养了拟小标题的能力。第二, 使用“相会”插图时 (教材中的插图) , 把配《朋友》歌曲改为让学生想象:小鸟唱了什么歌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位老师听完, 一直夸我的点子多, 其实这位老师的点子也不见得差 (能对教材中的插图创造性处理, 还能依文脉另创三幅插图) , 只是心态不一样。这位老师的心态即如何借助插图制成课件把课文讲懂 (其实不用插图也能讲懂) , 而我的心态则是琢磨如何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生学习兴趣, 借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追求所谓“原生态”的公开课, 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去蔽”。公开课的教学策略选择, 不要被评委或听课老师所谓的印象所遮蔽。要放弃课堂花样, 不作秀, 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要考虑是否能给学生一种学习动机,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求智”。智慧是我们教师的职业特征, 有学问, 有智慧, 才是教师。语文课的求智主要看执教老师的教学观念, 它摸不着, 看不见。很多老师往往并不关心甚至很不了解自己的教学观, 关心的是听课老师及评委。因此, 走进课堂之前, 重要的是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观。

功利心态:煸情与智慧失衡

水土依附树木, 树木依靠水土。盲目砍树林,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公开课盲目煸情, 成为人们的诟病, 学生理智的流失, 破坏课堂生态平衡。应该说, 公开课中的煸情关注的是课堂气氛, 而智慧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理性的思考。小学语文课, 要不要满腔的激情, 要, 它可以动情地感染学生, 但仅有此是不够的, 弄不好可能变成仅仅是声音响亮而已;语文课要不要渊博的学识, 要, 它可以深深地震服学生, 但仅有此也是不够的, 弄不好可能变成掉书袋, 或者两脚书橱;语文课要不要风趣幽默, 要, 但仅有此更是不行的, 弄不好就是油滑低俗……语文, 最大的需要还是智慧。再确切点说,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在落实字词句段之后, 应该智慧一点, 深刻一些。所谓智慧, 即一个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的智慧往往表现在学生理性思考的状态。

一次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 一教师执教《生命生命》一课, 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杏林子”眼中的生命时, 配上《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高声诵读———“生命中要有梦, 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生命像品茶, 品味时, 有时有淡淡的苦味, 有时有淡淡的清香”;“生命像浪花, 有风平浪静, 也有惊涛骇浪”;“生命像路, 有时平坦, 有时崎岖, 这样才缤纷”;“生命像火把, 应该使劲燃烧。生命像蜡烛, 都很短暂”……《生命生命》, 内容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朴实, 思想含蓄深邃, 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 是一篇书写人生的好文章。这篇文章本应让学生理性思考人的生命。然而, 上述教学环节中, 老师离开杏林子的生活背景大谈生命, 着力朗读煸情, 脱离了文本, 学生的情感游离于文本之外。

一堂语文课没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和理性的思考, 有的只是教材见解的灌输、老师看法的强加,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堂缺乏智慧的课。

笔者在评课时对此教学环节提出了建议:1.情感熏染缺乏背景的支撑。教学应先出示杏林子的创作背景———杏林子只靠着这样一双手, 坐在轮椅上, 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 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 (课件展示杏林子的创作成果) , 其中有小说, 有散文, 有影视评论还有影视剧本等等, 这四十多本著作的出版, 使杏林子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而且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在学生了解了杏林子以后, 再追问学生, 生命不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生命还是什么?与杏林子对话, 与生命对话。2.学生朗诵缺乏智慧的思考。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 特别容易动感情的人往往思想浅薄, 而善于思考者, 一般都比较冷静。最聪明的人甚至会给人某种反应不灵敏的感觉, 所谓“大智若愚”。用这个原理来观察语文课, 那些上得热热闹闹, 学生哭一阵笑一阵的课, 不会有什么深度。人的心理能量是一定的, 用在情感上面越多, 用在智慧上就越少。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出示杏林子的人生背景后, 让学生思考杏林子笔下的生命:生命是杏林子忍着病痛的一脸微笑;生命是杏林子靠她的毅力写下的一本本书和散文集……学生思考后朗诵, 内心与杏林子产生情感碰撞。

让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结果, 让智慧的幼苗葱茏、葳蕤、秀颀、挺拔、参天。让我们的语文课, 不要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课, 方法的讲解课, 而是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播撒智慧的一方沃土。

“玩”美心态:可持续性的缺失

砍伐树木造福人类, 同时也要种树植林繁荣生态, 方能可持续发展。

在公开课, 作业布置被“砍”是常见之事 (作业虽有布置, 却流于形式) , 执教老师在求“美”, 即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 我把此类现象称为“玩美”。笔者在听取一节《大瀑布的葬礼》公开课时, 执教老师结课时的作业布置是这样处理的:

“孩子们, 参加葬礼的有新闻记者、环保专家、教授、政府官员, 他们来听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 感慨万千, 总统演讲稿的内容会是什么呢?假如记者要采访这位总统, 会说什么呢?请你们写下来, 作为今天这节课的作业, 愿意吗?” (生齐呼愿意) 说完, 老师立刻喊下课, 作业上交、批阅之类的词眼只字未提。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中经常看到, 包括一些名师课堂。作业只是局限在口头上吗?难怪有人会说上了公开课, 还要为学生“补一枪”。

公开课, 往往是借班上课或异地上课。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 以“再现总统的演讲稿”为课后练笔, 内化课文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可谓好设计。但我们想, 这样的作业由谁来“埋单”?同样听一节异地公开课, 另外一位老师把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做得确实完美, 感动所有听课老师, 他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 这节课上完了,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收获, 我留个作业题给大家, 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 想象这位总统的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 把它写出来, 行吗?”这位老师讲了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后, 给每个学生发了个信封, 指导孩子们写信, 告诉孩子们他的收信地址和邮编, 要求把作业写完后装在信封里寄给他, 他再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原班老师。公开课, 有多少老师能把这道程序落在实处。只要细心留意, 多少名师也未必做得这样完美。虚假, 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烙印, 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教学仅靠一节美丽的公开课、一次公开课获得的荣誉, 能换取学生终身的记忆吗?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我们要保持课堂的生态性, 要的不是“玩”美, 而是完美。

篇12:桂林中学公开课的听课心得

此次,我们小组到桂林市中学听荔浦中学义老师的公开课——等效法处理重力场和电场的复合场问题。这是面向高三同学的一门复习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分析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能力。

等效法是物理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在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将较复杂的问题转为较简单或者是常见的问题,从而达到简单明了,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义老师在上课之前便将本节课的主要思想——等效法用最简洁的语言给同学们进行了介绍,使同学们对等效法有了一个大概的观念。而后,老师就摆动小球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作的选择题进行讲解。老师先对小球在B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小球受到水平向右的电场力qE,竖直向下的重力mg以及绳子给予小球的拉力T。此时,小球是静止状态,所受合外力为0,则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便于绳子拉力等大反向。由于重力与电场力都是大小与方向不变的恒力(设为mg‵),所以它们的合力也是不变的。老师在讲到这点时,突然就带我们回顾小球在重力场中的受力分析,然后,通过两者的对比,让同学们无比清晰的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小球在重力场中受到的重力mg和在重力场与电场构成的复合场中受到的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mg‵的效果是类似的,不同的只是两者的大小的不同而已。这样,老师就很好地将一个很复杂的带电球体在复合场中运动转化为一个简单小球在重力场中做简谐振动的运动问题,从而同学们利用简谐振动的知识很快地答案写出来。

紧接着老师便将带点小球在重力场与电场中的竖直上抛运动对同学们的等效法思想进行巩固。竖直上抛的小球受到了电场力qE与重力mg,两者都是恒力。则它们的合力(设为mg‵),方向与水平夹角为а。对此模型进行受力分析之后,老师就开动我们的想象,将这一个模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а,得到了一个只受到竖直向下的mg‵,初速与水平夹角为а的物体斜抛运动。同学们通过斜抛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只有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速度为零时,此时的物体的合速度就是最小值。这样,一个复杂的带电小球在复合场中的竖直上抛运动就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胁迫斜抛运动。

课堂上的主角并不是只有老师,还包括底下的同学们。所以,老师在详细地通过上述两条例题来解释等效法之后,让同学们上台来运用等效法解决问题。在对同学解答过程的分析中,老师先从方法上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是正确地运用了等效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就解题过程中的小失误进行指出和改正。这样的现场做题测试会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到等效法的精髓。

义老师最后在讲解了一条例题作为本节课的一个知识巩固与总结,对同学们的本节课堂知识的回顾,从而使同学们对物理中等效代换法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为以后熟练地运用等效代换法解决物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其他老师对本节课上的评价上,一位老师指出的一处不足:在开讲第一条例题是,义老师很直接地对摆动的的带点小球运用等效代换法进行分析与解题,而没有给同学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也未对该物理模型进行传统的分析来巩固以前学到的基础知识。这为随后要介绍的等效代换法有个很好的的对比,是同学们在更清晰地了解等效法的同时又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通过此次的听课,我感受到了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的问题与运用的技巧是那么多。上课讲解新的知识时也要注意与旧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通过新旧对比来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吸收与运用能力。课堂上老师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段可以为自己的教学过程带来很好的效果。

篇13: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曾经看过胡适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看惯了太多父母包办式教育、专制式管理,我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过去“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时代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竞争日臻激烈的时代,优秀的孩子首先应该是独立自主、有智慧、有能力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每一步我都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把他真正当成家庭成员之一,给予同等的话语权,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

印象很深的是小升初,在选择文化课还是艺术课时,我和他产生了分歧。原本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因为舍不得孩子吃苦而打算让他放弃学习艺术,可是看着他对艺术的痴狂热爱和那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头,我毅然选择尊重他的想法。事实证明,我的尊重和支持,收获了孩子应有的成长和进步。被尊重滋养大的孩子,才能内在和外在都丰盈饱满,最终成长为一个灵动自由的人。

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和试验品,更不是父母理想的继承者。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在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养分,自由呼吸,自主抵御人生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家长不可以掌控主宰他的未来,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思想比较单纯,人生没有经验,难免有懈怠贪玩时,需要家长适时引导,避免孩子走上弯路。尊重不代表任性妄为,放手不代表放任自流,适度才是最重要的。

尊重孩子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允许孩子申辩,和孩子成为平等的知心朋友,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压力,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而这些的前提就是家长转变好教育理念,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走路,只能做好他的阶梯。孩子的人生路需要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篇14:公开课的心得体会 张启蒙

上周三早上,xx市教研员来xx听课指导。我们全校都开展了各个学科的公开课。我也有幸听了两位化学老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看到老师们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发了我在不同水平的学校要因材施教,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有一点感悟。

、课前精心预设。每周老师们在课前都会集体备课,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高三卢老师在课前准备得很充足,实验仪器、试剂等都已经准备好,做到了充分的估计预料。

2、课中精讲多练。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动脑。例如初三杨老师的课,在课堂上,他提出洋葱与电子层结构相似。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自己在时间上与他们的差距很大,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受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地学习。

3、老师们上课教态、语言都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到好处,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4、课后的评价也很重要。最后,教研员与全体化学科组老师集体评课,给予了肯定与不少建议。我认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收获最大的地方。

篇15:关注公开课的“六度”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

听公开课,我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文本还可以这样解读?!”是的,许多公开课,特别是名师的公开课,其文本解读总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源于执教者深厚的学科功力与素养,更源于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对文本的感知力,从而遵循了不同文体文本的规律,探寻到了文本的本质。很多时候,公开课的文本解读为听课者对文本的解读打开了另一扇视窗,听课者如果能有意识地长期关注于此,假以时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定会得到提升,至少解读的视角会更多元化。

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时敏锐地发现,文本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很特别———都是用“如果……就……”或“要是……就……”这种假设的方式与对方谈判或交流。如“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教学时就紧扣三个故事中的这三句话,让学生对比探究“想要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实际的结果”。学生发现,蔺相如虽然每次说话时挂在嘴边的都是最坏的结果,但都是想要什么结果,实际就真的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一文本解读十分独特、深刻,让听课者折服,并从中悟得文本解读的一种新视角。

二、内容选择的适度

教什么直接关乎怎么教与教得怎么样。当前,我们的许多课堂之所以低效、微效,甚至无效,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教什么不清楚。公开课在这一点上是十分着力的,能对我们清楚地知道教什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名师的公开课,不但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他在教什么(实际上是学生学什么),还能让我们明明白白知道他要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适度,仿佛增之一分太难,减之一分则太易。这也是公开课的看点之一,观课者需要用心关注,细心体察,诚心学习,精心操练,从而觅得适度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提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与能力。

《生命生命》一课,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就二、三、四自然段来说,利用其可以进行课文分析训练,可以进行观察与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可以进行语段积累训练,可以进行朗读能力的训练,可以进行“段式学写”的实践训练……一位名师执教该课时,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了“段式学写”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写“叙议结合”的语段,效果非常好,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很是适度。

三、教学设计的巧度

观公开课,特别是名师的公开课,作为普通教师,关注的最多的就是教学设计,我们往往被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所征服。我们观公开课,的确绕不开教学设计,也不应绕开它,而应将其作为关注点之一。有人认为,设计是“术”,我们应该关注“道”,这话有道理,但不全对。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心中的“道”是渺小与浅薄的。要学“道”,必须有“术”的数量积累,最后发生质变,从而提升其“道”。何况,教学设计的这个“术”是需要“道”做支撑的,关注公开课上的教学设计,既是学“术”的过程,也是悟“道”的旅程。

一位教师执教《扁鹊治病》一课,将教学的主目标确立在“复述故事”上。针对这一主目标,教师制作了一张“蔡桓公病历”的表格,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提炼出扁鹊每次见蔡桓公的时间、蔡桓公的病情、医治的办法、蔡桓公的态度等内容,然后利用表格,指导学生复述这个故事。一张表格,带动学生读懂课文,复述故事,感知寓意,一举多得,可谓独具匠心。这样巧妙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们能够多关注、多学习、多吸纳,自己的教学设计也会越来越高明。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一辈名师的课往往大巧若拙、大道至简,看似一些简单、普通的设计,在他们手上却魔力无穷,吸引着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力求让学生从被学习走向在学习,最终走向真学习,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四、教师素养的厚度

公开课能吸引我们眼球的,除了课本身,还有执教者本人。特别是执教公开课的名师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对教育的深厚情怀、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生的真诚关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们深厚的教育理论、宽宏的教育视野、丰厚的学科素养,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他们的多才多艺、幽默风趣、风度翩翩,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时时会发出感叹:“如果我有他这样的素养……”言下之意就是,只要有他这样的素养,我也能上出这样的好课来。这看似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却是一种积极的情怀。我们观公开课,需要关注执教者的这些素养。从执教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两年前,七十多岁的贾志敏老师到重庆市万州讲学,执教两节示范课后就是专题讲座,整整4个小时,贾老一直站着在讲,他老人家恨不得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都传给在座的语文老师。时间不知不觉到中午十二点半了,没有一个老师走神,更没有一个老师离开,大家都被贾老阐释的语文教育真谛所吸引,被贾老对教育、对青年教师的情怀所震撼。贾老的学术素养与人格魅力深深地激励着我,让我对教育更加执着,“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五、教学流程的活度

观公开课,我们经常感到,执教者选择的教学方式方法总是与学生水乳交融,好像这些“招”都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样。其实,这都源于其教学流程的灵活性。我们观公开课,也要高度关注这一方面。观课时,要仔细观察教师与学生的真接触,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教与学不匹配时,教师是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流程的;要关注遇到生成时,教师是如何依据生成重构教学流程的。经常关注公开课上的这些方面,并作分析、反思、吸纳,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个案的积累,自己的教学也会灵活起来,更适合学生。

三十年前,于永正老师执教古诗《草》的经典案例,细腻地诠释了教学流程的活度。于老师让学生先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学生自由读文后给了于老师回答。有的说“离离”不懂,有的说“原上”不懂,有的说“一岁一枯荣”不懂,有的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懂。一句话,都不懂!于老师针对“都不懂”这一学情,相机调整教学流程,把重心放在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上,也就上演了一幕幕永恒的精彩。

六、教学结果的效度

一堂课,无论你教得有多精彩,最终都要靠教学效果说话。我们观公开课,能被其折服,教学效果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听课时没有对这堂课的教学效度做有意识的、理性的分析,但我们有直观的感受。许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名师的课堂上好像变得聪明了、能干了、能力超棒了。特别是原带班教师,有时发现学生仿佛变了个人似的。这些学生在公开课上,读起来抑扬顿挫,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思如泉涌,时时闪现出智慧与精彩。有时看似难度很大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努力竟然也能完成。这些,都是教学效度的体现。

我们观公开课,应有意识地对其效度进行简单分析。可以利用“教学目标”“教的活动”“学的活动”“教学效果”之间的契合度进行分析;也可用“教师想教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学得的”的一致性进行分析;还可更为简单地围绕“目标”“活动”“效度”三要素进行分析。通过粗略分析,判断公开课的效度,从中吸取经验。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无异于一本教学专著,我们能开发的价值有很多很多,绝不仅仅限于以上“六度”。但笔者认为,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以上“六度”当成为我们观公开课时关注的重点。

上一篇:引入新抓手 破解大难题下一篇:在2013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