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

2024-05-05

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通用3篇)

篇1: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

有关考试的说明

一、内容提要

1.默写《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原文中关于城市规模、城市等级等方面的段落,总结营国制度的核心思想。

答:(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王室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稚,城隅之制九稚”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2)核心思想:

① 城邑建设体制——划出了王城、诸侯城、地方一般城邑

② 礼制营建制度——制定了三级不同的城市制度。依爵位、尊卑而定的营建等级制度, “各位不同,礼亦不同”。

③ 城邑规划制度——提出了从王成到诸侯城的体系规划。

2.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城市的形制阐述城郭之制(图文并茂)。

答:城郭之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城市防御模式,其产生的原因是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城郭之制的核心思想城是郭(廓也)落在城外,是城外的防御设施。城与郭配置,城的功能即变为卫君功能,而郭主要为守民。周代为城郭之制的成熟期,出现了非典型的城郭之制。

早期的城郭关系(位置)内城外郭:曲阜鲁城、淹城

城郭并置:郑韩故城,燕下都,齐临淄,燕下都 城郭分设:赵邯郸

3.图解秦咸阳,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秦咸阳城市建设特点

1.1接近方形,分布于渭水两侧。

2.2以北部咸阳宫为中心,多个宫殿环行的城市结构。摒弃城郭防御体系,用京畿制代替,摆脱礼制的束缚。2.3具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2.4应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象天法地。2.6新建皇家林苑(上林苑)。2.7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

4.图解汉长安,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特点:

① 汉承秦制,以宫殿为核心组织城市的整体结构。② 沿袭城郭制度,形制和布局附会《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12城门。③ 沿袭并完善京畿制度,发展更大范围的区域规划。④ 用“象天法地”的天人观体,体现君权至上的规划思想。

⑤ 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在一起,缺乏统一规划。

5.解析汉长安的三辅地区的区域规划思想。

(1)三辅地区内区域规划体系:京城——陵邑(7)——郊县(50多个)

(2)功能构成:

① 京城:帝王驻地,空间格局采用以宫殿为核心多个宫殿共存的京畿格局。

② 陵邑:帝王陵墓驻点发展成的小城市,入住六国王子第及王室贵人。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

③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为京城提供物资。

(3)交通体系:长安“八水”为三辅主要交通干线,构成该区域的经济带。

6.图解曹魏邺城,并阐述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城市特点

①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明确

② 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③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④ 里坊划分统一,比秦汉时期更完善。⑤ 集中设市,独立于手工业作坊。城市意义:

① 1 邺城的建设在在城市的居、游、住、行等社会功能方面的新突破,成为我国二至六世纪都城建筑的典范。② 2 “前承秦汉,后启隋唐”;邺城总结了汉代长安、洛阳的城市建设经验,针对这些都城宫殿、民居杂处、城市功能弱小的不足,以中轴线为界,明确了城市的结构,宫殿区集中,居民区扩大,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规整划一,开创了都城建设的棋盘格局曹魏邺城对北魏前期都城平城和后期的洛阳都、东魏的邺南城等有深刻影响可谓“前承秦汉,后启隋唐”

7.图解北魏洛阳都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特征

① 采用郭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

② 宫城居中,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轴线,全城呈中轴对称格局。宫门闾阖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测分布司徒府、太尉府等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庙坛社。

③ 秉承城郭之制,内城以政治活动区,郭城以市(大市(城西)、小市(城东)、四通市(城南门外))为核心形成经济活动区。④ 里坊管理严格,制度更完善。⑤ 继承营国制度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井田方格系统。城内主要道路都和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形。

⑥ 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城垣,连接为一组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军事基地

8.图解南朝建康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城市规划特征

① 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② 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放弃严格的南北轴线关系,而是追求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的“天人合一”观。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③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④ 城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是后朝开放的街巷制布局方式的一种启示。

⑤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

9.图解宋东京,并阐述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1城市总体布局及特点

1.1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宫城居中,每重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 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居城市中心,为正方形,有城墙和城壕;四面开门,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宫城四角建角楼,城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东、南、北三面各三个门,西面一个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南、西面有五门,东、北面有四门,均包括水门(6座);城门设瓮城,城墙外有宽阔的城壕。1.2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道路成井形,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组成。主要道路“御道”四条:从宣德门至南薰门;从宣德门向东至土市子,向北至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丽景门(旧宋门)到朝阳门(新宋门);从州桥向西经宜秋(旧郑门)至顺天门(新郑门)。

1.3用街巷制居住方式取代传统管理严格的里坊制,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商业与全城居住区结合城市形态较为自由。自由的商业街和开放的街巷促进了开封文化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性,公共设施不断完善。1.4四水灌都,呈现“汴京八景”

2、宋东京城市建设创新点

2.1严格的里坊制被打破,变成了开放的多功能的街巷空间。

2.2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产生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功能互补模式。2.3防御设施加强

这种革新为后朝所继承,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封城面貌体现了由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而引发城市面貌的改变,城市面貌的改变又反作用

到市民生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4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10.图解元大都,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① 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②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③ 有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④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⑤ 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反映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色。

⑥ 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

11.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建设的特点。

1明代时期对元大都的改造措施及成果

1.1择中立宫,展拓南城,调整宫城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

1.2根据营国制度“左祖由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连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宫城小区为核心,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

1.3改革旧皇城与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皇城为核心。城内其他功能分区均环宫城罗列,以太液池作宫之别苑依附于宫西,而且有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市”之制,别于宫城北门外置“后市”(宫市),以衬托宫城的主体地位。

1.4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使整个宫城规划结构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1.5南拓外城,吸取明南京的成果,将主要文物官署布置在皇城广场走道两册,形成重要主要官署区,于宫联成一体,以显示君主专制政体之特色。

1.6强化中心区的地位,丰富城市中轴线空间。2城市整体布局

2.1由内城和外城两大部分构成。内城又形成三道城墙,整个城市形成四重城墙。

2.2以宫城为核心,组织南北中轴线,形成整体规划的主轴线.北京:正阳门—中华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坤宁门—地安门 3清代北京

清代时期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分10个居住坊。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外城,满族人住内城,为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

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 4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4.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

4.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 4.3北京城市的街道,基本是以元大都为基础;

4.4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12.阐述1840年前北京城市形制发展变迁及演变历程。

要点综述:从元代的元大都的城市形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改造后的形制及特征

元代——元大都

性质:北宋定都城,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区位:元大都位于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东南为沼泽。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宋辽大平原。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为军事要地。一直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城市规模与形制:外城称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

总体特征:①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③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反映民族特色。④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明对元大都的改造措施及成果

A本营国制度择中立宫之制,展拓南城,以调整宫城的规划为止,是值得一处于全城最尊之中央方位,以突出宫城的核心地位。

B据英国制度“左祖由社”之制及宫廷区构成模式,调整宗庙和社稷的规划位置,与宫城前之外朝连成一体,构成宫前小区,以为宫城小区之前导,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宫廷区。

C改革旧皇城与太液池为规划核心的布局,将宫集中于宫城,以皇城为核心。城内其他功能分区均环宫城罗列,以太液池作宫之别苑依附于宫西,而且有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市”之制,别于宫城北门外置“后市”(宫市),以衬托宫城的主体地位。(2分)D本营国制度“前朝后寝”,规划宫城的朝寝。前三殿为朝,后三殿作寝。使整个宫城规划结构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明清北京城市特点

① 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② 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③ 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④ 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

⑤ 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

⑥ 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⑦ 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13.从闾里-里-坊-关厢-胡同的变化,总结古代城市建设中居住单元的演变原因及各自的特点。

书上有,自己总结

14.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成熟期与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各自特点与联系。

各举一个城市例子说出它们各自的不同和相同点。

15.风水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选址,从景观的角度来看,一个理想的城址的风水模式应该包含哪些景观特征?

土地平旷——呈现为众山环抱,呈缓坡状。这种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以便为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古人云:得关中者,得天下也!另外平矿的地形便于城市营建。山

系——众山环抱有利于形成小气候、维持正常的胜过必须品(木材)、构成天然的防御系统、提供良好的景观资源。

系——是城市选址的根本,其作用表现在:提供城市用水、水运、发展水产品、农田灌溉、手工业生产。

16.阐述中国古代城市都城选址的要素并绘图举例说明。

提要:

① 自然要素——山水相连 封闭内向 ② 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因素

17.论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几种思想,并简要阐明它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举例说明)。

(一)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1)概念:“礼”是一种伦理政治,一种等级名分制度。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制度,诸如封建制、宗法制),又特指礼仪制度(制度化的礼仪)、礼器制度或各种有关的名物制度。其主要内容为:正名分、别尊卑;其精神为秩序与和谐。

(2)礼的思想体系:A周礼——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方面的规定;B儒家文化——它是以礼为中心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制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极为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3)意义:礼制思想就成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理论准则,对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礼制思想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的文化范围,而且体现在城市建设上面。无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的一般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都无不渗透着礼制思想。但是至今仍未发现中国古代都城有完全符合《匠人》营国制度的例子。这说明礼制思想只是影响古代都邑规划的因素之一。(4)礼制秩序的体现:

A建筑形式上的体现:无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还是在民居方面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方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大如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B数字上的等级体现:《周礼考工记》中对三种形制城邑的道路宽度、城墙高度的明晰、精确的表述,将数字与地位联系起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尊卑关系。

C色彩、彩画上的体现:在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墨色。色彩中有正色与杂色之别。D方位上的体现:礼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二)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的主要源于《管子》一书。《管子》中对城市建设的叙述,主要是从国家治理方略上的解说,提出对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哲学理念上,主要凸显顺天合地、因地制宜的方面。是对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强调工程技术合理性方面进行的总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了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思想,强调了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

《周礼 考工记》与《管子》在城市建设哲学理念方面具有同源性

(三)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合一,以之为最高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易·系辞》也提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这是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这一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化予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映射宇宙、自然、人的本体,这种思想从西周直至明清3000余年,与礼制思想和管子因地制宜的思想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

(1)象天法地的思想内涵

A异极同构论:世间万物不分大小与宇宙、天、地,结构相同。(天人合一)B 同类相应论(天人感应)

C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顺天应时。顺天应时是一种行为法则,要求人们行为效法的准则(2)象天法地的天人关系解析

通过长期的观测,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恒星分组,每组以一个星官称呼命名。将全天的星辰划分为31个区,称之为三垣与28宿。三垣是北极附近天空的星象,分为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区,因其排列成城墙的样子,所以称垣。

紫微垣为三垣的中垣,居北天中央位置,称中宫。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阴阳的开合,皆在此中。因此它至高无上,象征着天下无双之意,,所以常把皇帝居所称为“紫禁城”;把全天连续通过南天的恒星沿黄道和赤道间划分为28个星群即28宿,28宿又被分成四个区即四象,并各用一种动物作为其象征: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象的由来,这些称呼来源于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原始图腾崇拜。(其命名源于华夏古民族的图腾崇拜,即东夷族的龙图腾崇拜,少昊、南蛮族的鸟图腾崇拜,西羌族的虎图腾崇拜,夏民族的龟蛇图腾崇拜)

总结:古人以人间万物命名天体,造就了天上人间,反而又天上星体变化,暗喻人间的变化。形成了人与天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形成以人事应天事,以天事喻人事。在历史长河中,为顺应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的影响后朝后代。(3)象天法地在历代都成建设中的体现 A都城的宫城、皇城的位置 B天、地、日、月等坛的设立

D以河流象征天上的银河 E城郭的外形效法天地 G凿井以象二十八宿

18.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自己总结

19.中国近代城市特点(背景)。

1发展改进方面

1.1城市功能结构发生变化 1.2城市公众生活多样化 2落后与矛盾

2.1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2.2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很消费性和惰性。2.3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20.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及整体特征。

① 城市性质: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实体空间,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核心工具。

② 整体格局:中轴对称,强化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君权神授”的特征。基本有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大分区构成。③ 道路模式:一般采用经纬涂制 ④ 城墙:多重城墙相套。

⑤ 景观:皇家园林与防御功能相结合。

⑥ 居住单元:有里坊制的不断成熟到街巷制的出现。

⑦ 市场:早期集中设市并与手工业作坊相结合,分布于政治中心区,之后逐步脱离了手工业作坊独立于经济中心区。在成熟期变为商业街,并与开放的里坊相结合。

21.画图说明卡洪城特点。

○1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城墙。○2城内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偏北为贵族区,西部为贫民区

○3城东有集市,城市中心设置神庙 ○4城东南角有以大型坟墓。

22.绘出雅典卫城平面图,试说明雅典卫城建设的主要成就。

成就:

①在选址上:卫城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

②在总体布局上: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山上有一个很好的观赏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山下的观赏。山上的建筑物大都延边布置,顺应地形地势。

③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之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④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的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开

⑤建筑艺术成就,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采用材料和颜色是两种艺术达到统一。以白色大理石墙面协调统一。

⑥纪念意义的反映,没有世俗建筑。

23.从米利都城的规划特点说明希波丹姆的规划模式(名词解释希波丹姆)。

希波丹姆:公元前 5世纪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规划的一种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图象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广阔并相互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以他主持规划兴建的城市米利都为例,最大的街坊仅宽30米,长52米。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

24.画图并分析罗马共和广场和罗马帝国广场的差异(或者异同点)。

罗马共和广场: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是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共和时期的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上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每一建筑群都比以前的规模更大这些建筑群组成了古罗马的城市空间。

罗马帝国广场的总体特征: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

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

25.图解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

八个小广场和公共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地块保持了中心尺寸和规模的相同,而在另外四个地块内则保持了一致。城市的道路系统是以中心向外轮廓八个顶点处辐射的放射性道路作为主

干道,各地块之间通过环绕中心的几条支路联系起来。放射性的主干道没有直接通向城门,这也是从避开有害风力的考虑出发的

26.西欧封建城市规划建设的特征。

1以教堂为中心组织城市空间

2实行非人工干预的自然规划理念,城市往往自然形成,以方格网和放射性路网为骨架,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

3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观,并采用宜人的空间尺度,使城市拥有丰富的景观空间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

(1)选址在环境良好的地点;

(2)以教堂为核心,形成具有良好色彩和丰富的城市轮廓。

(3)建筑材质、质地、色彩、形制的对比,营建强烈的空间序列。4追求有机背后的内在秩序,27.图解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

28.图解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城市的改建成就。

29.画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图,并阐述其设计艺术特点。

1广场平面呈对称形,使建筑群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2广场三面有建筑物,而把前面敞开,一直对着山坡下的大绿地。3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放大,使台阶产生缩短的错觉。4广场上两座不平行的、向后分开的建筑创造了比较深远的效果。5广场的中部是精美的古罗马皇帝骑马铜像。6为强调元老院,把他的一层做成基座式,上层用巨柱式柱子。7在元老院台阶顶部可以望到以建筑和雕像为相框的城市全景。这个建筑群设计的特点是,使人在道路上行进中的每一瞥的瞬间合在一起,相互加强效果。

30.画出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图,并阐述其设计艺术特点。

广场平面呈曲尺形,在空间组合方面,它是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而成的一个封闭形的复合式广场。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用一个钟塔作为过渡;大广场与圣马可广场北面的小广场的过渡,则用了一对狮子雕像与几步台阶进行划分。靠海湾小广场入口处树立着一对从君士坦丁堡搬来的立柱。

1、广场是梯形的,这种封闭式梯形广场在透视上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使人们从西面入口进入广场时,增加开阔宏伟的印象,从教堂向西面入口观看时,增加更加深远的感觉。

2、从同主要广场向垂直的小广场上,可以看到海湾对面的圣乔治教堂。这个教堂的钟塔和圣马可广场的巨大钟塔遥遥相对,起了艺术上的呼应作用。

3、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建筑物的水平线条形成美的对比。

4、为使封闭式的广场与开阔的海面有所过渡,广场四周建筑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5、广场长宽约成2:1的比例,塔高与西入口成1:1:4的比例。当人们进入西入口时能从券门看到一幅迷人的画面。

31.举例论述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手法(特征、优点、缺点)。

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手法: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采用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优点:古典主义在提出规划结构真实性、逻辑性、清晰性等方面有其突出的成就,其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追求完整而统一效果的思想,都是值得人们借鉴的,在城市规划史上应该有其应得的地位。

缺点:它们把抽象的教条看作是超越民族和时空而绝对存在的”规划真理“,在规划设计中追求冷冰冰的”数的和谐“,是不可取的。

32.阐述法国园林与意大利园林的特点。

意大利园林的特点

1意大利境内多丘陵,花园别墅造在斜坡上,花园顺地形分成几层台地,在台地上按中轴线对称布置几何形的水池和用黄杨或柏树组成花纹图案的剪树植坛,很少用花。一般附属于郊外别墅,与别墅一起由建筑师设计,布局统一,但别墅不起统率作用。

2采用规则式布局而不突出轴线。

3园林分两部分:紧挨着主要建筑物的部分是花园,花园之外是林园。

4重视水的处理。借地形修渠道将山泉水引下,层层下跌,叮咚作响。或用管道引水到平台上,因水压形成喷泉。跌水和喷泉是花园里很活跃的景观。外围的林园是天然景色,树木茂密。

5别墅的主建筑物通常在较高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可以俯瞰全园景色和观赏四周的自然风光。意大利园林常被称为“台地园”。法国园林特点(1)面积非常大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而凡尔塞园林竞有670ha,轴线有3000m长。

(2)园林的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制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宫殿或者府邸统率一切,往往在整个地段的最高处,前面有笔直的林荫道通向城市,后面紧挨着它的是花园,花园外围是密密匝匝无边无际的林园,府邸的轴线贯穿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园的中枢,在中轴线两侧,跟府邸的立面形式呼应,对称地布置次级轴线,它们和几条横轴线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纲目清晰的几何网络。

(3)花园的主轴线大大加强

33.画图说明单个田园城市的空间结构(名词解释: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霍华德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既可以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色。

34.画图说明工业城市的布局形态(名词解释: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戈涅把 “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亭、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化带阻隔。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35.画图说明带形城市的设计方案(名词解释:带型城市)。

带形城市的理论: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36.名词解释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37.名词解释:勒·柯布西的明日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

明日城市:利用城市结构三度空间的发展,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主张市中心建高层建筑,用增加建筑层数的办法来减少建筑密度,增加道路宽度,增设空地与绿化以及其它文化生活福利设施等。

规划方案:300万人口;中央是中心区,除安排必要的公共设施外,有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是绿地,建筑占地5%;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人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广亩城市:赖特建议取消城市,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是社团。每户周围都有一英亩土地,足够生产粮食蔬菜。居住区之间以超级公路相连,提供便捷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他建议规划路旁的公共设施、加油站,并将其自然的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38.图解佩里邻里单位设计方案(名词解释:邻里单位)。

39.《雅典宪章》的主要观点及评析。

《雅典宪章》主要思想:

“住宅区应该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一切城市规划应该以一幢住宅所代表的细胞作出发点,将这些同类的细胞集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大小适宜的邻里单位”。

《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其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40.简述大伦敦规划方案的要点。

规划背景:工业革命使伦敦城市集聚,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造成伦敦快速蔓延,城市问题突出。巴罗委员会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地区工业与人口的建议(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阿伯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又吸取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与盖迪斯区域规划思想,在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调查——分析——规划方案”的工作步骤。

规划方案:在距离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内圈层: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190人到250人,迁出人口415000人。

近郊圈层: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建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之不足。

绿带圈:为一宽约8公里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

绿带圈: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外圈层:外圈层主要以疏散伦敦郡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设置8个具有使居民就地工作的卫星城镇,可安置迁入50万人口。

41.论述卫星城理论的起源、发展、实践(从提出到三代卫星城发展历程,主要时间地为英国伦敦)。

起源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发展阶段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

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建设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42.简述CIAM第十小组规划思想。

Team10思想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

流动思想:第十小组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应能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他们设想一种三角形的汽车道路系统,以便获得均匀的交通流量和充分发挥道路的功能。他们企图使建筑群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使建筑物表现出“流动、变化、停止、出发”等特征,并产生新的形态。生长思想: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每一代人仅能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他们认为用生长的思想改建旧城市,可以保持旧城市生命的韵律,使它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条件下不断更新。

43.简述新都市(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九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

44.对比《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异同。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雅典宪章》:

(1)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3)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2)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两者的差异:(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 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5.总结近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成果及发展流变(可从区域规划,城市集中论与分散论,社区运动等方面,或者以《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为界限分析理论成果)。

51.为什么说工作革命是导致产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核心要素?

1、思想领域的空前扩展。包括来自美国和俄国对欧洲的重要贡献,都使得欧洲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领域中的领军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2、科学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自17世纪以来科学便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动力,到了19世纪在地理、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等方面又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这种进展带来的革命不仅是科技意义上的,也包括对人类价值观的深刻改变。

3、机器大生产的形态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这种改变,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相对于外部环境而不断膨胀的自我力量意识。

4、怀疑、批判过去的态度。西方社会此时对于过去的传统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了一种全面的批判意识,甚至抨击了那些迄今为止尚视为不容评判、无懈可击的信念和制度。52.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总结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

提要:从中外城市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具体论述

二、试卷题型

1.2.3.4.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绘图回答题(每小题 11分,共 22分)论述题(每小题 15分,共 30分)

三、成绩计算方式

1.闭卷考试70%; 2.作业20%; 3.课堂纪律10%。

篇2: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

课程代码:005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史官这一名称始出于()

A.商朝B.黄帝时期 C.尧时期D.禹时期

2.舜命人在庭前设置了一面鼓,供民众击鼓反映情况,此鼓称()

A.登闻鼓 B.进善旌 C.敢谏之鼓 D.鼓院

3.太史寮中起草国家级法令性文件的是()

A.太史B.小史 C.内史D.外史

4.春秋时期齐国重新设置的秘书官职有()

A.尚书B.掌书C.主书D.令正

5.秦并六国后全国的秘书机构也随之()

A.鼎盛B.完备 C.统一化D.多样化

6.汉光武帝时中央秘书机构的主官是()

A.尚书令 B.尚书左丞C.尚书右丞 D.尚书仆射

7.曹丕建魏后立即改称秘书令为()

A.秘书监 B.尚书令 C.中书令 D.中书丞

8.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公文研究最有贡献的是()

A.刘勰B.蔡邕 C.曹丕D.陆机

9.金代创设了传送紧急文书的()

A.保密制度 B.军邮制度 C.帖黄制度 D.急递铺制度

10.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

A.成熟时期 B.确立时期 C.融合时期 D.强化时期

11.明司礼监中,作用最大的太监是()

A.提督太监 B.掌印太监 C.秉笔太监 D.随堂太监

12.明司礼监太监代替皇帝以朱笔批阅奏章,称()

A.票拟B.条旨 C.朱批D.批红

13.明代中央六部和大理寺内设置的职掌公文收发、登记、检查、催办等事的机构是(A.承宣厅 B.司务司C.经历司 D.主簿厅

14.明代凡是以官署名义向皇帝陈述、请示有关政务、军情、钱粮等公事所用的文书称(A.奏本B.奏折 C.揭帖D.题本

15.南京临时政府创建的平行文有()

A.咨B.照会C.公布D.示

16.下列属于国民党政府公文中的上行文的是()

A.布告B.函C.呈D.通知

17.档案工作从政府部门扩展到企业,始于()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B.北洋政府时期 C.国民党政府时期D.中共建党早期

18.在我国,文书学、档案学这两门学科开始形成于()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C.国民党政府时期 D.中共建党早期

19.自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直到解放战争期间,始终通用的公文文种是()

A.通告B.报告C.通知D.公函

20.中国共产党早期常用的公文文种中,具有权威性的是()

A.决议案B.宣言C.纲领D.通告

21.中共中央军委秘书处的首任秘书长是())1)

A.王若飞 B.朱德C.陈毅D.王一飞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中央秘书机构是()

A.太史寮 B.秦丞相府C.尚书台 D.中书省

23.为帝王专用的制、诏公文文种始用于()

A.汉武帝 B.曹操C.东汉光武帝 D.秦始皇

24.开我国信访工作之先河的历史时期是()

A.尧舜时期 B.周代C.隋代D.唐初

25.在我国古代,秘书的民族气节表现突出的朝代是()

A.唐B.两宋C.明D.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魏晋南北时期时形成的三省是指()

.中书省 B.门下省C.散骑省 D.尚书省E.集中省

27.唐代秘书人员的来源主要有()

A.科举选拔 B.聘请文士C.征召名士 D.留用前朝旧吏E.自荐

28.明代中央的主要秘书机构有()

A.通政司 B.军机处C.内三院 D.六科E.司礼监

29.清代六科的职能主要有()

A.记录圣旨 B.稽查各部事务C.抄发题本 D.封驳E.考察文武官员

30.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组织机构包括()

A.秘书处 B.保卫处C.中央直属机关管理局 D.中央直属机关党委E.特别会计科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西周的内宰

32.“三坟”

.皇史宬

34.汉本房

35.中共建党初期的签发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一文一事制度”。

37.唐代与明代的“贴黄”制度有何差异?

38.简述元代催办制度的主要内容。

39.与明代相比,清代文书工作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简述封建王朝是如何利用档案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42.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

篇3:规划史考试提要及答案

1 考试中心的硬件基础

考试中心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这种载体来进行考试, 所以相关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首先在建设前, 我们应预估所进行考试的规模及多批次考试持续的时间, 评估考试中心总共大概需要多少个考试机位、大概分成多少个考场比较合适。现在高校中班级的规模一般都在30 ~ 50 人, 所以考试中心的考场建议大部分应以50 人机位考场为主, 辅以少量150 人机位的考场。这样设置可以最大的提高考场的利用率。在不进行考试期间, 可以用来上课及培训, 也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三十人考试占用一百多机位的考场尴尬。

考试中心的强弱电规划也是在建设初期需要着重考虑的。根据考场占地多少平方、天花板多高, 可以设计出空调总功率至少多少, 在什么位置安装空调最佳;根据考场机位的多少, 可以设计出地面插座的总负载。在强电施工时应分组布线, 注意好各组的功率平衡, 做到一个空开控制一组强电, 方便日后检查维修;普通长方形50 人机位的考场, 应设计安装4 个高清监控, 150 人机位的考场考虑到在考场内可能有承重柱的存在, 需要安排6 个或更多的高清监控;根据考场的大小, 在天花板合适位置安装若干广播喇叭, 所有考场的广播喇叭需统一连接到考试中心控制室, 以方便统一播放考场规则及相关注意事项;在教师机位置应布好投影信号线、音频线、话筒线, 同时在吊顶相应位置应预布投影电源线及信号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可以另行布置串连几个考场音视频的信号线, 并将视频信号线连接各考场投影HDMI2 接口, 音频线和本考场的广播喇叭串联, 这样可以实现分场地开视频大会或者上培训大课;考场的地板建议使用标准静电地板, 这样可以方便日后维修, 可以将机器的静电及时传导接地, 避免了一些因静电引发的故障。同时由于静电地板的阻燃性, 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火灾等悲剧的发生;桌面上两个机位间应以不透明隔板隔开, 避免相邻考生考试时互相偷看;每个考场的考试计算机建议采用主流机型, 需具备4g内存, 1t硬盘, 20 寸以上液晶显示器, 可以流畅运行Win7 旗舰版操作系统。大硬盘可以方便划分多考试系统, 这样每个考试可以使用专用的系统, 考前切换即可;考试服务器建议采用主流机型, 至少需配置2 个CPU、2 个网卡、2 个电源, 2 片以上内存, 容量要达到16g以上, 2 个以上硬盘, 工作在raid1、raid5 或者raid6 模式下, 这种冗余配置在考试时能最大程度防止考试时服务器硬件突然损坏而影响考试正常进行。

2 考试中心的软件基础

考试系统都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之上的, 现在主流的操作系统是Win7。Win7 也有多个版本, 有32 位和64位之分;根据包含组件的不同, 又分为家庭版、专业版、旗舰版等。现在大部分考试系统要求安装的是32位Win7 旗舰版操作系统, 这样在使用Windows某些功能时, 不会因缺少组件而影响考试。除了操作系统外, 一般需要安装多种拼音、五笔、笔画输入法, 以方便某些习惯于某种输入法的考生。操作系统上还应安装杀毒软件, 防止网络病毒的攻击造成考试网络的瘫痪。在每次考前, 都应该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 以应对最新变种的各类病毒。考试机及服务器都应在每次考试前打好所有的漏洞补丁,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考试安全。

考试学生机建议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 比如苏亚星、极域等, 这样虽然考前多了道工序, 但安装后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教师机维护考试机, 可以实现一键开机、一键关机、考前屏幕锁定、屏幕转播等非常实用的功能, 大大的帮助管理员节约了维护时间, 也保证了考试秩序的有序控制。

现在各计算机品牌厂家都推出了专门面向机房使用的计算机, 和普通家用、商用计算机区别在于面向机房的计算机增加了操作系统网络同传功能。我们只需要安装好考场内的一台考试机, 用厂家提供的同传软件就可以把操作系统及安装好的软件快速克隆到考场内所有的计算机上。所有数据传输完成后, 操作系统重启时同传软件会自动修改考试机的计算机名、IP地址等网络信息。当所有设置都更改完成, 操作系统会再次自动重启, 当所有考试机启动到桌面后, 考场内所有考试机就全部联网了。利用这个同传软件, 我们可以为某个考试定制操作系统, 这样可以防止考试系统间的冲突, 保证系统的稳定。只要考试机硬盘足够大, 我们可以制作几十个专用的考试系统以应对不同的考试, 在考前切换即可。

3 考试中心的网络规划

机考时考试机与服务器每时每刻都在交换数据, 服务器需要及时记录学生考试时的每一步操作。因此, 考试网络是考试中心的灵魂核心, 大型的考试中心需要做到办公网络和考试网络自成体系, 考试机千兆到桌面, 考场间万兆到三层交换机。在设计网络时, 应考虑使用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千兆6 类网线, 网络水晶头也必须使用专用的6 类水晶头, 这样才能保证考试中心每个网络节点快速、稳定的连接;每个考场的网络应使用独立的网段, 需以光纤连接到设备间专用的千兆三层交换机, 只有使用三层交换机才能方便跨网段访问考试服务器;Internet网进线光纤直接连接在三层交换机进口, 考试前只需要远程执行网络命令即可断开Internet网。这里的Internet网是上课、培训及系统维护时使用, 考试时必须要断开;考试服务器也应放在设备间通过千兆6 类网线连接在三层交换机上, 所有考试服务器应使用独立的网段。设备间应配备大容量UPS, 如果出现了断电或者电压不稳等意外情况, 能保证在数据不丢失的前提下安全关闭服务器, 等到电力恢复正常后, 再重新开始考试。考试中心的办公网络应与考试网络应独立分开, 自成体系。在开考前考试网络断开Internet后, 办公网络也能正常上网, 考试中心不会因为考试而断开与外界的网络联系。这样也方便在考前接收考生数据及试卷包, 考完及时上传考生成绩文件。

4 考试中心的考试控制

考前应把考试时间及日程安排报备给电力相关部门, 保证考试期间的电力供应, 尽量避免人为拉闸等事故发生;达到国家级别的考试有时还需要联系无线通讯监测部门在考试期间对无线通讯不定期进行监测;在考场内可以间隔摆放无线通讯干扰器, 避免高科技作弊手段;考场外应在明显位置张贴考试注意事项及考场分布图, 对卫生间、医务室、考务室等地点有明确的标识;应安排保安控制考场外的车辆通行及停放, 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开考前1 小时应检查设备间空调是否正常工作, 温度应控制在20℃~ 22℃;检查各考试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 CPU及内存占用率是否正常, 考试网络速度是否正常, 检查UPS指示灯是否正常。考试控制室建议直接设置在监控室, 除了通过高清监控对每个考场的情况一目了然外, 还可以通过Windows远程桌面来控制考试软件的运行。开考前30 分钟安排学生进场, 让监考老师核对考生的身份证及准考证信息, 对没带准考证或身份证的考生可以安排到考务室酌情处理;开考前15 分钟在考试控制室统一播放考场规则及注意事项;在考试开始后, 考试服务器的稳定及考试网络的稳定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设备间应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所有考试服务器控制应通过Windows远程桌面来实现, 如果考试出现问题, 只有管理员可以进入设备间检查。考试刚开始时, 应及时检查每个服务器的CPU及内存占用率是否正常, 并到考场内观察考生的登陆情况及抽题情况。当考试稳定进行后, 尽量不要频繁查看服务器状况, 在接近交卷时间可以再次查看考试服务器状况是否正常。在考试进行时, 严禁对服务器做无关操作, 特别是生成试卷等数据库相关的操作, 如无故障只能做简单的查询操作。考试结束后, 要确保每个考生都交卷后才可以结束考试, 并且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及考生成绩文件的上传。

5 结语

上一篇: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屋顶防水工程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