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2024-04-22

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共13篇)

篇1: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虽然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唯有对自然取之有度,才能实现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追求。

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调节规律,如果我们不加节制的向其索要物质资源,终有一天会将恶果反作用于我们自身。过度开发导致的荒漠化,工业发展催生的大气污染,大量猎捕打渔导致的物种灭绝,曾经的我们肆意的做着这些事情,造成了现在各种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破坏了环境,也威胁着我们的未来。

丹麦人去钓鱼时,身边会常常带一把尺子,以便将尺寸不够的小鱼放回池塘,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好吗?20xx多年前,我国的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闯兀则鱼鳖不可胜食也。”取之有度的智慧,古今中外都在提倡践行。不捕小鱼,是给自然以喘息的时间,是给我们以冷静的机会,冷静下来思考,才会想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物质资源是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即是自然,也是我们的先辈所保护流传的。思及此,我们更应意识到,我们不仅有使用的权利,更有保护的义务,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同样享有同等的资源。

好在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度开发的危害,开始采取措施。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喊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奋斗口号,积极发展新能源,利用高新技术优势缓解环境过耗问题。推行光盘行动,减少资源浪费。这些各有针对的举措,证明我们听到了历史的教训,听到了自然的呼唤,开始逐渐意识到做事用物要留有余地,唯有将个人的`眼光放长远,看到未来的发展才能和谐共赢,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作为大环境中小的个体,我们的命运也与整体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我们不能摆出旁观者的态度,认为自己够用就可以。资源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它是全人类的珍宝和生命之源,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遵守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才能永续共存。

节制和留余的智慧,应当渗透我们的生活。作为命运共同体,我们的未来必须由自己守护。这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品质。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自觉维护,方能和谐共生。

篇2: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们还是无法想象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也不回去大规模污染水体。最多不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水浊”多半也不是人造成的。千百年来,每提到黄河,人们头脑中想起的第一个词汇往往是“泛滥”。但是1972年,黄河下游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断流,此后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断流时间更是长达266天。从3月开始,水利部对黄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度,黄河断流的势头得到了控制,但还是不断面临断流的危险。

水资源,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是有限的,经济的社会的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流动的利用,本来短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全球日益加剧的水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77年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就曾经向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

篇3: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场景1】这是一个市级教学比赛的现场, 上一个选手刚上完课, 中间只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这位选手忙着拷贝课件, 可不知是她的U盘出了什么问题, 竟然打不开, 课件无法拷贝。这个选手非常焦急, 课件无法使用怎么办?准备好的教案全部要更改, 而且事先根本没想到课件会放不出来, 如果是平时上课也就罢了, 可偏偏这是教学比赛。面对这些评委老师, 该怎样上好这节课呢?于是, 在心慌、焦急、忐忑中, 老师硬着头皮开始了课堂教学, 可想而知,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反思】现如今, 要么不上公开课, 上公开课就一定使用课件, 似乎公开课不使用课件, 这节课就像老师没有准备过似的。“公开课=多媒体课件”成了一个公式。往往为了上好一节课, 上课老师要花一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来制作课件。诚然, 多媒体公开课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但上课老师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制作课件, 其投入过大, 反而导致效率过低。而且这也混淆了老师的工作职责, 教师的主要工作当然应该是教学而不是编制课件。过度依赖媒体, 这已经成为我们美术老师的一大通病。

【场景2】一位老师教授《装饰纹样》一课, 该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 找了大量的装饰纹样图片让学生欣赏, 边欣赏边向学生解释纹样的对称、稳定、均衡等特点。学生看的是眼花缭乱, 可作业的时候却无从下手, 画出来的作品基本没有装饰性。

【反思】为什么学生画不出来呢?如果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便能掌握设计方法的话, 那这个学生就太聪明了, 也不需要老师讲授了。在上述场景中, 教师整堂课没有一点示范, 全靠课件中图片的欣赏, 这样的美术课, 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能上。美术教学的特征、教师教学的风格、教材呈现的内容、学生活动的重点等基本要素都被淡化了。其实,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去讲明, 如教师可以一种植物或动物为例现场示范设计一个装饰纹样, 这种直观形象的感受比花几十分钟制作的课件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也更易操作。

【场景3】这是一节非常热闹的美术课, 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得很是精美, 里面有动画、有音乐、有影视录像等,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听得如痴如醉, 气氛很是热烈。可学生对老师课堂上提的问题却不大愿意思考, 回答得都比较浅层次, 作业的效果也不如预期的那样好。

【反思】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 倍感真切, 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媒体都会有干扰因素, 信息越多, 干扰因素越多。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左右, 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多媒体为美术教学的创新带来了空间, 为美术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可如何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

1.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 不必用的地方即不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教学的需求、资源的可能性, 有针对性地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多媒体教学呢?当美术课程的重点、难点, 或微观、抽象问题采用传统的手段难以解决时;当美术的技能技巧讲授显得枯燥时;当一般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突破时, 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对那些讲得清、道的明的内容,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魅力、教学水平、教学特点去讲清道明。如美术课上几秒钟就能画好的线条, 就不必花几十分钟去制作一个课件;明明春天就在窗外, 为什么不带着学生走出去闻一闻、看一看, 却偏偏要通过录像来感受春的气息?

2.多媒体课件一定要适量、适中、适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度的使用反而会出现多媒体牵着师生鼻子走的现象, 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美术课堂教学多媒体的应用要把握适度性原则。同时, 使用多媒体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 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益。如在知识需要迁移时, 可以借助于媒体的直观与拓展, 实现知识的迁移, 开发学生的潜能, 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难点、疑点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将复杂问题直观化、疑难问题形象化、抽象问题具象化, 这些都是多媒体演示的最佳时机。

篇4:保障发展: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节约集约让土地“省着用”

大事记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

2007-2008年,湖南省政府先后发布《关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通知》,为加强用地监管,建立了节约集约用地分级评价考核制度,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评结果作为政府考评的重要内容,与农用地专用计划指标挂钩。

2011年11月,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要求“不得擅自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式报批用地”,对土地闲置、土地供应率不达标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201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加强对闲置土地的预防和监管。

2012年,国土资源部组织评选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导刊视野:关注节约集约用地的持续升温

“土地红利”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因,然而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稀有”,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节约集约越来越成为了时代和发展的主音。

关于节约集约用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国土资源部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都在不断地对政策加码升级,持续升温。2011年12月的《节约用地再升级》详细梳理了近年来湖南针对节约集约用地出台的诸多政策条文。

同期的《专家解题“土地如何省”》一文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从全省发展布局、开发园区发展方向以及土地开发具体形式等多个层面为节约用地出谋划策。

2009年第6期杂志的封面策划《地政:矛与盾》指出近年土地日主题趋于一致——皆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为主调,凸其背后的中国国情和现实背景,并详细解读了被国土资源部树为节约用地标杆的长沙的数种“节地”模式。

开发园区一向是地方用地大户,也是土地节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和关键2010年7月刊的《寸土何以寸金——聚焦湖南开发区集约节约用地》从全省数十个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和用地形式着眼,分析了其用有限土地创造巨大价值的秘诀。2011年第1期的《园区经济如何破解“两难”困境——湖南省宁乡经济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探索的调查与思考》则再度选取宁乡经济开发区,作为标本来进行分析。

2014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幕的开启,新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模式层出不穷,针对土地管理和用地机制的新政也不断出台。4月的导刊刊登了《工业用地新政解读——对话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产管理处处长王宽苏》一文,详细解读了湖南在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的方面新政,譬如租赁制、弹性出让等模式的探索都是对土地节约利用挖潜的重要尝试。

除了城镇用地,导刊的视野也覆盖到了农村土地的节约利用,关注了国土资源部门对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管理政策的不断调整。2014年,湖南出台《关于规范和改进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宅基地申请、科学选址、宅基地审批、监管执法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既是简政放权的需要,也对农村宅基地管理中一户一宅、面积标准、申请条件、规划引导、计划管理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2014年第4期杂志,《基层局长谈湖南宅基地管理新规》邀请诸多县级国土资源管理者来共同探讨宅基地新规的影响与价值。

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国土资源基石

大事记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湖南省政府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明确在十个方面开展部省合作,对试验区建设予以支持。

2010年1月,湖南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正式推行,湖南的改革范围覆盖79个县市。将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下放市县,资源税由省与市州按50∶50比例分享调整为省与市县按25∶75比例分别分享。

2011年,中央在武陵山区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探索以跨省片区为单位组织大规模扶贫攻坚的经验方法。2012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若干意见》

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重要改革方向。

导刊视野:保障发展,共寻“可持续”之路

2009年1月,本刊全新改版后的第一期杂志封面策划《土地规划之变》解读了上年末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从2006年开始的全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成果,提出了设立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指标、对用地分层控制、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衔接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

2009年2月的《长株潭土地“型”政·周年志》,以长株潭获批两型试验区一周年、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为背景,重点关注了“部省合作”的十大内容,以及国土资源部对于编制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提出的一系列创新,包括专项规划将打破行政区划,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安排该地区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控制指标。

2009年7月,时任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鹿心社就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规划与利用以及扩大内需用地需求等情况,到长株潭三地实地调研。提出“要努力探索构建节约集约用地自觉机制”、“重金属污染区建设一定要搞好”、做好城乡规划统筹和资源资金整合等意见,第七期杂志《鹿心社筹计长株潭》一文关注了鹿心社的调研全程。

nlc202309020353

十年来,“转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主题,过去那种高消耗带来高增长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的发展需要寻求到新的和谐、平衡的模式。2011年第1期的《平衡术:增长VS资源》对此予以关注,策划中《湖南发展能否跳出旧等式——浙、桂两地调研手记》一文从浙、桂两地的经验,得出结论:崇拜资本,依赖土地,损害土地、空气和水,这种发展模式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湖南不能重走两地老路。

发展转型背景下,国土资源部门该如何作为?2010年4月,刚刚就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的方先知接受本刊专访,提出必须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的决策部署,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认清国土资源工作形势,超前谋划国土资源工作(详见本刊2010年第4期《方先知接受专访谈“转方式调结构”》)。

同年6月,本刊又刊登了方先知的署名文章《“一方地,一块宝,一张图”的历史责任》,再次提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第4期封面策划《城镇化的三个命题》提出“什么是真正的城镇化”、“城镇化地从何来”、“农民如何变市民”三个命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答题。

2013年第7期,导刊刊载《胡存智纵论新型城镇化下的土地大局》一文,指出“城市集群,是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最可行途径,需要打破行政区域,规划城市集群,到2020年逐渐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对于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保障能力方面,管理部门前行的步伐从未止步。2010年第2期《两税“省直管县”遏制土地财政?》一文介绍了从2010年1月开始的湖南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正式推行。“放权活县”是这次改革的最终目的。将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下放市县,资源税由省与市州按50∶50比例分享调整为省与市县按25∶75比例分享。

2014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开,湖南对用地计划管理模式也作出了新的调整。8月的《湖南用地计划管理新探索》介绍到,湖南用地计划管理在下达层级、下达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调整。用地计划直接下达到县市,全年计划一次性下达,保障性住房用地纳入省级计划,这也是为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直管县等需要。

2011年,中央在武陵山区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探索以跨省片区为单位组织大规模扶贫攻坚的经验与方法。国土资源部门迅速作出响应,2012年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若干意见》,针对国务院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21个省(区、市)680个贫困县,提出了18项具体措施。2012年9月,导刊用封面策划《武陵攻坚》探讨了关于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服务扶贫攻坚和保障贫困地区发展。

土地杠杆支撑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

大事记

2003年中央正式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2003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的通知》,2008年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2007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加强对各地土地储备机构的业务管理。

2008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编制工作,并于2009年明确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不易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其用地供应计划实行单列。后连续出台多项文件要求落实保障性住房供地

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意见》,推动土地出让制度由“价高者得”向“民生优先、综合评判”方向调整。

导刊视野:记录湖南土地市场大盘走势

从2009年开始,国土资源导刊每季度(年度)定期发布《湖南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报告》,始终如一、从不“断更”。土地市场的走势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忠实体现,也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否。

房价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而因为房价的不断走高,对土地出让制度争论也一直不断。导刊对此一直紧密关注。2010年第1期刊载的《土地闸门能调控下游房价吗?》一文以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为背景,提出要增加土地的有效供应、明确提高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地比例,土地供应的差别化管理是有效调控房价的技术手段。

当然,地价与房价的联动绝非单纯的线性关系,2010年第7期所刊《土地成为湖南宏调的有力杠杆》一文就指出湖南地价只占房价的1/4。2010年第4期的《关于“地王”的错误解读》则明确提出:土地招拍挂机制只是发现价格并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手段,不能简单地将“地王”的出现归罪于招拍挂。

保障房制度被视为平抑房价、解决中国人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2011年第1期杂志的《十二道保障住房供地“金牌”背后》介绍从2007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就落实保障住房供地连续发布了12个文件,落实保障性住房供地和抑制土地价格的两个基调相当明显。

十年来,关于“土地财政”的是非争议一直不断,其本质是对旧有的土地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难以割舍”。本刊对此话题的讨论也保持了长期的关注。2010年10月,本刊组织了国土资源大讲堂活动,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及土地问题专家巴曙松、陈东琪、黄小虎参与(详见本刊2010年第11期《巴曙松、陈东琪、黄小虎登坛开讲宏调新政》)。专家提出: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工具,“土地财政”实质上是一套依靠透支社会的未来收益来谋取眼前发展的体制。当前弊端日渐突出,应考虑“让土地财政逐步退隐历史舞台”。

这种“透支社会未来收益”的模式带来的风险在近年中急剧放大,突出表现就是地方债务日渐庞大。2011年第6期的《土地紧扼地方债务咽喉》和2013年第8期的《土地偿债困局》结合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揭示了当前地方债问题的危急程度及其背后所凸显的土地融资模式的问题。

篇5: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语故事

取字开头的成语

取之不尽

包含有取字的成语

篇6:取之不尽用之有余成语解释

【简拼】:qzbjyzyy

【解释】: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你自己的.家财取之不尽,用之有余……却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业,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近义词】:取之不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篇7: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选材是写作的中心环节之一,它的标准是“精妙”两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焕然一新,荡涤 人胸的佳作。那么,选材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呢?这得从材料的积累开始谈起。那么,如何积累材料呢?第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生活是一切素材的重要源泉。只有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积少成多,才能捕捉到真实、闪 光的瞬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著名作家老舍 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可见,观察对于积累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观察的方法。1全程观察法。即对事物的整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因 果关系。2全局观察法。即仔细观察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局部)和各部分(或局部)之间的相 互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要从头到尾,寻根问底,把整 个事物观察全面。3局部观察法。对所观察的某一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出它的主要特征。4定点观察法。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点,对事物有顺序地进行观察。5多角度观察法。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样能把文章写得更丰满。

第二,要多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 要主动地去调查生活中的事件。只靠我们一个人的经历、感受是不够的,应该多了解他人, 广泛地接触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在调查研究中,还要注意把调查和访问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 ,以便我们对调查和访问进行整理和总结。第三,要经常地读书读报。现在的报纸刊物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式各样,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翻 阅报纸、刊物收集材料,广泛地收集信息,在需要时适当地选用,这对我们写好作文很有帮助。

篇8: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一、了解班级差异, 恰当运用拓展资源

学生之间都有着性格上的差异, 班级之间也同样存在差异。有的班级很安静, 习惯于老师先演示操作步骤, 学生再模仿操作。信息技术课堂缺少了跳跃的思绪和灵动的创新, 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转化和迁移。有的班级表现得很活跃, 不喜欢定坐在那里看老师演示, 哪怕多讲几句, 就会有学生抗议, 让老师把电脑还给他们, 一旦让他们独立操作, 又会出现各种问题。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学得不扎实。对于这两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极具特点的班级, 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拓展资源呢?我在参加区信息技术课堂交流活动时, 在兄弟学校上了一节课———美化文档。根据课前对上课班级的接触和了解, 知道了这个班很乖, 属于“内向型”班级。我是个喜欢活跃课堂的老师, 针对不同班级我用了不同的拓展资源。现将教学片段呈现如下:

【案例】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6课———美化文档。

【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复习了前几课插入图片、文本框的应用等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美化文档的操作。老师布置任务:每位学生完成一张电子贺卡的制作。要求贺卡送给一位同班同学, 同学之间必须要对贺卡进行评价后修改。完成的同学老师送一张真贺卡。拓展资源是老师课前做好的一个相关网站, 网站里提供贺卡的背景图片、装饰边框、温馨祝福语。

【教后反思】当我得知这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堂表现情况后, 有些担心拓展资源的完成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去积极操作呢?我认为对拓展资源的合理运用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对这节课拓展的布置有两种方案, 最后考虑再三, 想借用互送电子贺卡的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通过互评和修改把前几课与本课的知识一起复习巩固。可喜的是, 由于我之前对班级了解得很清楚, 恰当地运用了拓展资源, 效果很好。学生们打破了以往的沉闷, 在老师提供的网站里开心地找资料, 然后精心设计贺卡送给好朋友。当收到好友送的贺卡, 都激动得喜笑颜开。贺卡上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爽快指出, 一起修改, 最后再精彩呈现。整堂课在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里把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用得活灵活现。这堂课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二、分析教材内容, 适度运用拓展资源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更新之快是任何学科无法追赶的。为了适应这个时代, 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超前意识, 根据教材的需要做到随机应变。有时还要能分析透教材的内容, 有智慧有策略地拓展资源。小学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能在做中学, 寓教于乐, 让他们充分感到信息技术能服务于生活, 为生活增添色彩。我们现在用的是2011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每一课都在一个生动的情境中展开, 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中获得操作的快乐。我也常在他们的这种快乐中适度地拓展资源, 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深入学习的兴趣。

比如, 我在上“插入图片”一课时, 考虑到此课较为简单, 我就结合“自选图形”的内容, 拓展操作的要求是学生插入好需要的图片后, 再用自选图形给图片安装一个有趣的边框。这个拓展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除学会了插入图片的操作, 还知道了“组合”、“叠放次序”等拓展操作。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对于感兴趣的操作, 老师只需放手或轻轻点拔一下就会有惊喜。老师要做的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适度地拓展, 将教材的知识点激活。

三、把握拓展时机, 适时运用拓展资源

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不少信息技术老师把拓展资源放在课中或课后进行, 其实课前安排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预习式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见解进课堂, 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拓展资源有以下几个好处: (1) 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能帮助学生深化课本上的操作, 课内外互相渗透, 相互借鉴。 (3) 能锻炼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的愿望和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 我在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 结合了“自选图形”的操作。刚开始学生就遇到问题:先插入图片还是先插入自选图形?有部分学生是习惯自己尝试探究, 但还有部分学生是喜欢相互讨论, 在我的课堂里两种方式我都赞同。因为这两种方式都能锻炼学生相应的能力。当然, 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 我有时还将拓展资源放在课后, 让学生将未完成作品发到自己的邮箱里, 回家有空就独立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自己思考、自己设计, 这样的作品往往更趋于完美。所以,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适时运用拓展资源,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篇9: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关键词:领导干部;欲望;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汪玉明(1980-),男,河南商丘人,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时下,随着党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一批贪污腐化的蛀虫被陆续剔除出来,从几年前轰动一时的慕绥新、胡长清,到近年来伏法的郑筱萸、陈良宇、黄松有,可谓是高官迭出。他们的伏法固然向人们昭示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却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人们看到,这些人虽然职务不同、经历各异,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生活情趣不健康、贪心欲壑难填平。其实,审视大小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原因固然很多,但难逃一个“欲”字。金钱欲、权力欲、美色欲、成名欲、进取欲,等等,不一而足,它或者是特定的物质,或者是抽象的评价。因此,领导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必须要对“欲”字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要辩证看待“欲”,要正确实现“欲”,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过好“欲”关。

一、领导干部要慎待“欲”字

“欲”,乍一看上去,仿佛不是个好字眼,人们常说,“欲是万恶之源”,检阅无数个腐败分子的忏悔书,“欲望膨胀”几乎成了他们解释堕落的共同心声。可见,对这个字,我们不能仅仅是敬而远之,作为领导干部,或许还应该冷静地去思考一番。对待“欲”字,我们没必要过分敏感,避之唯恐不及,仿佛有了欲望就与禽兽无异,其实不尽然,人不也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作为一种动物本能无可厚非,生存欲望、生理欲望、发展欲望,作为人也未尝不如此,而且这还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有欲,而是该有什么样的欲。

欲有两种,一种是合理的需求,这种欲望可以转化成积极的人生追求;一种是非分的奢求,这种欲望可以扭曲为消极的人生追求。我们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尊重人们的合理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社会评价,只要合理都受保护。从现实来看,我们的社会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人们的合法财产、追求都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很鲜明,合理的需要受到鼓励和保护,非分的奢求受到抑制和制裁。所以,对待欲望,我们就有了辩证的理解,当欲望合理时,它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它能成为人生进取的动力,这种进取可以造福社会;当欲望扭曲时,它就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追求,它能成为人生堕落的诱因,这种堕落可以危害社会。所以,领导干部们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要在两类欲望上正确取舍,把生活情趣建立在合理欲望之上。

胡总书记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1]。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而决不是小事。作为领导者,在面对“欲”时,要头脑清醒,要有所敬畏,尤其是面对心底燃起的贪欲时,要多想想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句古话,“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是人民,封建社会尚且讲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干部们更应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应该把权力视为公器而不是私器,克制非分的欲望,要把积极的进取欲用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因此,领导干部对待“欲”字既要慎思更要慎独,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

二、领导干部要取“欲”有道

我们不反对合理的欲望,但我们反对非法的取“欲”之道。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人也有正常的消费需要,他们也有追求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的权利,但这种追求的实现途径必须要合法,否则就是取“欲”无道,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这个社会鼓励和保护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财产,这个基本的尺度永远都不能变。腐败分子为什么会遭到人们的唾弃,根子就在于他们的财产来源是非法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国门开启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也趁虚而入,一些领导干部们经受不住这个思想考验,一些人被缴了械,堕落为贪污腐化分子。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刺激之下,有些人欲望膨胀,开始在手中的权力上打主意,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后弄得自己身陷囹圄甚至断送了卿卿性命,是为取“欲”无道,罪有应得。

翻看贪官们的忏悔录,很多人为了满足膨胀的欲望,选择了“无道”的手段攫取财富,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马国孝,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原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在担任公职期间,大肆挪用国有资金,收受他人贿赂,最后被绳之以法。他在忏悔书中有一段话,颇能概括贪污腐化分子们的堕落历程。他说,“此时此刻,当我讲述自己犯罪的经历时,内心感到无比的羞愧与自责,我痛恨自己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从一个受人尊重的领导干部沦为阶下囚。如果时光还能够倒流,如果选择还可以重来的话,那我绝对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宁可日子过得再清贫,也不愿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自由”,“我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日子过得很寒碜,尤其看到人们穿着名牌服装,经常出入高档酒店,心里就会严重失衡,想着如果自己和他们一样潇洒该多好啊。”很显然,在这种膨胀的欲望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他选择了权钱交易,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

面对那么多贪官落马,老百姓不禁要问,现在的官员收入已经不低了,公务员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完全可以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前赴后继地去搞腐败?其实,未必他们一开始就想着腐败,而是一时的侥幸打开了贪欲膨胀的潘多拉盒子,结果一发不可收。陈兆丰,在1990年到2002年间先后担任定远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十年间竟然敛聚了近千万财富,他在受审时针对初次受贿后的心路历程讲了一句话,“就这样,我由不习惯、坚决拒绝,到最后变得麻木。一旦麻木了,也就心安理得地搞起了腐败,酿成了今天的苦果”。在解释权力腐败的原因时,经济学家提出了“权力寻租”理论,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权力成了独特出租物,公权变成了私权,权钱权色交易就有市场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欲望膨胀的满足,当然也就是取之无道,最终也要自取灭亡。

三、领导干部要用“欲”有度

我们尊重人们对自己合法收入的支配使用权,从理论上说,这种权利是绝对权,他可以进行任何合法的消费来满足合理的消费欲望。但作为领导干部,这种权利是要受到一定制约的,因为社会需要这种牺牲。我们这个社会是要有主旋律的,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而领导干部则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大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关键在我们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身教重于言教。所以,领导干部要有这种意识,即便合理的欲求,也要放到社会大局中来考虑,要用之有度,做好表率。

邓小平在建国初期就告诫党员,“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计较享受。要弄清楚,我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水准。”[2](P. 159)我想,这句话放到领导干部身上,今天依然适用。无论经济发展到怎样程度,只要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都应该在生活中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中向高标准看齐,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全社会树立好的榜样。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其消费远远超越了正常消费的界限,除了物质的欲望膨胀外,一些人色欲膨胀,热衷于裙带飞舞,还有的周旋于情人之间,早把自己的职责抛到九霄云外,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情操。我们不反对人的正常生活欲望,但必须坚决摒弃那些非分的欲望,就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摒弃非分欲望,就是对高于大众水平的那部分正常欲望也要克制,毕竟领导干部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物质匮乏,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扔,正如胡总书记所说,“条件越优越要有节俭意识”[3],在这方面领导干部应该带好头,做好表率。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克制好欲望,用之无度,则最终会为“欲”所害、自取灭亡。江苏徐州曾经红极一时的领导干部靖某,在因贪污受贿被绳之以法后给自己腐败前后算了七笔帐:一算政治账,我自毁前程;二算经济账,我倾家荡产;三算名誉帐,我身败名裂;四算家庭帐,我夫离女散;五算亲情帐,我众叛亲离;六算自由帐,我深陷牢笼;七算健康帐,我身心交瘁。真乃肺腑之言啊!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之、常思之。

参考文献:

[1]徐光春.切实增强“三种意识”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J].求是,2007,(18).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执政越久越要增强公仆意识[N].南方日报,2007-7-28.

篇10: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知道全球多种自然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

教学过程:

一、了解自然资源作用

1.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来看看!(分别读日子)哪一个节日才是世界环境日呢?

你们知道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呢?(生物多样性)2.有一群孩子和你们一样大,结合今年的主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绿色环保社会”[出示主题,指名读]活动。说到自然资源,你们知道自然资源都有哪些呢?

(出示:森林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A.水资源:咱们地球又被称为?(水球)地球上70%都是水,人们利用水资源都在做哪些事?

水资源: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业生产、农田灌溉、调节气候、发电等

过渡:瞧,在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上就有三峡、葛洲坝发电站,而黄河上也有刘家峡、小浪底发电站。

出示:水资源——饮用、灌溉、发电、生产

B. 森林资源:看这苍天大树,它又在为我们做些什么?(调节气候、制造氧气、消除噪声,在生活中也被我们广泛运用。)

C.矿产资源:你知道矿产资源都有哪些吗?

(它对我们祖国的建设有着卓越贡献。国防安全的基础,现代化武器所需原材料及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矿产资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均取自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矿产资源——工业原料、现代武器 D.土地资源:人类可以没有它吗? 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资源——农作物生产、动植物的家园、房屋工厂的建造 E. 生物资源:它是人类的朋友,它又在为我们做些什么?

有了它,你才能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那可爱的动物们带给你的快乐。

生物资源: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

3、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你能用一个字概述他们吗?(多)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品德十二册教案

二、资源告急

1.全世界的资源不仅养育着地球上65亿的人口,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这一切都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现在它已经力不从心,听他们正在诉说什么?

全球资源频频告急,书上给我们呈现了许多的资料,列举了大量的数据。那各个资源频频告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任选一个话题,小组共同学习,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出示学习要求:

1)四人一小组充分运用书本,勾画重要数据。

2)结合平日的所见所闻,围绕书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3)汇报时要简洁明了,用数据说话。

2、在共同学习之后,哪一小组来汇报你们了解到的自然资源的情况。A.水资源在告急 生:水乡闹水荒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幅图,你看明白了吗?(先出示全国水资源分布图,出示西南干旱的图片)

这就是2010年引起了全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关注的西南旱灾。你关注了吗?谈谈你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先简单交流)

同学们看,在3月22日,全球水日之际,占全中国水资源70%的西南在今天竟会满目创痍。出示图片。

同学们都流露出惊讶的表情。你的感受是什么?(生:水资源短缺不会造成饮水困难,还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水资源的紧缺除造成饮水困难外,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巨变呢?(粮食短缺、电力资源的紧缺、仅有水资源的污染、生物资源的重创)

生:出示:全球现在60%的地区,80多个国家水资源短缺;全球25亿人常年喝不到符合卫生条件的水,平均每8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与水相关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缺水,约占全球总人数的一半。

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这一切都在警示着我们:一个干燥的世界正向我们走来。没有水的哺育,就没有生命的繁衍;没有水的世界,将是死亡的世界。水资源危机将成为2 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

B.森林资源

学生读出相关数据。(出示:在过去的1000年中,森林的面积减少了1/3。现在全世界每分钟还在减少21公顷森林,每年消失1100万公顷森林)

同学们,大量的森林资源消失,我们地球会怎样呢?

同学们,别让更多的绿色在我们的身边消失,关爱绿色,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吧!

C.矿产资源

学生读出相关数据。(出示:煤炭只够开采200年,天然气仅够用约70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品德十二册教案

年,石油仅够开采约50年,铁矿石将在本世纪中叶采完,银、锌、汞、铅、硫等只够用20—30年。)

老师这儿也有一组数据,看!(出示:报告说,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全中国消费量的70%和50%。报告预计,今后20年中国将短缺30亿吨铁、5亿—6亿吨钢和1亿吨铝。目前还在出口的其他矿物,例如钨和锌也可能短缺。)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你想说些什么呢?(矿产资源在枯竭。)D.土地资源

学生自读自己寻找的资料。学生交流。小结:原本,我们的自然资源很多。通过人类的不断索取,我们的地球资源越来越?(少)你们认为:我们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出示:不是)

三、善待资源,持续发展

1.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的恶化。瞧!古巴比伦王国的消亡、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成了贫瘠的黄土地,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中断,南美洲复活节岛的衰落。你们认为“我们还能给子孙留下什么”?(图片出示)

2.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在世博会上,许多国家把对“自然资源持续发展”的这一观点,都体现在自己的场馆建设中。

课件出示: ▲知道这是什么国家的场馆吗?在资源利用上,它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像新加坡、印度、挪威、西班牙等众多国家的国家馆的设计都循环使用了各种能源。

3.世界各国的环保人士们正在致力于资源的循环研究,而更重要地是要唤醒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关注资源问题。联合国大会就确立了世界环境日,这就是往年的主题。指名读。

4.面对现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六(2)班的同学们开展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绿色环保社会”的活动。你又想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呢?说说自己活动的主题吧。

篇11: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第一课时

案例分析

沛城镇孔庄小学

孟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历史及现状的了解,知道全球多种自然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欣赏认识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欣学生从自身做起,合理使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2、通过学习,深切感受到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懂得节约资源;同时理解有些自然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懂得对它们进行合理开发,重视再生及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自觉地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病向周围人宣传善待资源。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调查家乡自然资源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可爱的地球》,知道了美丽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蔚蓝色的水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的美丽家园。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地球妈妈”。地球妈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称之为(板书: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从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入手,学生感受会很深,会引发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互动一:了解资源种类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自然资源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有意分行写)

水、风、土„„

煤、金、铁„„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分两行写吗?

学生发言后,出示课件(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是能够被人类持续和反复利用的各种资源,如水资源、土资源、气候资源等,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开发利用后,现阶段无法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个汇总矿场资源等。)

3、那么,这些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补充完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资源的分类,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三、教学互动二:认识自然资源

引言:随着世界环境日的临近,杨柳青小学六

(二)班开展了以“保护自然资源,共建绿色环保社会”为主题的系列环保活动,他们对全球及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调查。

要求:

1、自主学习。

(1)自主阅读P67页杨柳青小学六

(二)班同学对全球及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

(2)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进行了一次小调查,翻到第68页,这里有一个调查表独立填写。

2、3、汇报:其他同学可补充。

小组合作:交流你在小调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人类确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人类创造的这些财富往往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所为代价的。明白中国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人们缺乏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互动三:了解资源危机

过渡:生命在水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水荒人心也慌啊!(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直有“江南水乡”美称的家乡,居然也闹起了水荒!

1、2、快板表演:张春蕾、范绍刚和李云霞的调查介绍。看了快板,你想说什么?水乡为什么会闹水荒呢?(水污染是对水资源的最大破坏。)

3、出示投影:江南水乡美丽无锡的太湖。

师述:这只是昔日太湖的美景,如今太湖景色已人打折扣,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老师收集了一组太湖污染图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对比,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5、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在我们周围有没有水污染的现象? 分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出示投影:发生在我们周围被水污染的现象。

(设计意图:以脍炙人口的快板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水,一旦遭到了破坏,受到严重污染,将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粮食短缺,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减少,动植物大量死亡……失去了水就失去了一切。)

五、教学互动四:节水新概念

过渡:同学们,水污染现象严重,在我们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出示投影:浪费水的情境图)如果你在他们身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1、2、自由阅读《节水新概念》 小品表演:假如世界没有了水。

老师提示:可以扮演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如:老人回忆若干年前水资源丰富的时候的情景,追悔当时没有保护好水资源;小孩没有水喝,渴得难受。不停地哭闹;农民望着干枯的土地和枯死的庄稼,无奈地落泪;学生后悔没有学好“节水”这一课„„

3、看了他们的扮演,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食物入手,学生有话可说,如此感受到的资源危机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小品形式的运用,将教材上静止的表述变得灵动、有趣。)

4、小组合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今后该做些什么?你有什么小妙招?

5、分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设计意图:不仅要让学生深刻地明白不能浪费水资源,还要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节约水资源。)

6、小结:小小水滴,关乎家家户户,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那么全球节约的水就会叹为观止。

六、拓展延伸:

1、2、小组合作,以“假如世界没有了水”为题,设计一张公益宣传画。创意评比,各组陈述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采用设计公益宣传画的方式,让学生将思想显性地表达出来,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得。)

七、教学互动五:自然资源“紧急求救”

过渡:水资源严重短缺,需要我们大家保护和节约,那么,其它资源的情况又是怎么的呢?让我们来听听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心声!1、2、3、诗歌朗诵:森林、矿产资源的告急。用上具体的数据写下土地资源告急台词。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令人担忧的数据。

(2)自选内容,组内合作,共同完成,每组1号完成在黑板上。

4、成果展示:

(1)组内互读互评台词。(2)评点黑板上的台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包含了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短缺的现象。全球自然资源的频频告急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八、教学活动六《令人担忧的数据》

1、自由阅读《令人担忧的数据》。

要求:在课文中把具体的令人担忧的数据用着重号画出来。

2、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任何自然资源都需要我们——(板书:节约使用,合理利用)

3、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能为这些珍贵的自言资源做些什么呢?究竟怎样才能节约使用、合理使用这些自然资源呢?

出示投影:

少搭乘1次电梯,就能…… 少开冷气1小时,就能…… 少吹电扇1小时,就能…… 少开车1公里,就能…… 少吃1次快餐,就能…… 少用1张白纸,就能…… 省一度电,就能…… 省一度水,就能…… 省一度天然气,就能……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环节,让同学明白其实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就能投入到环保大军中,就能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九、总结:

同学们,节约从现在开始,环保从你我做起。人类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共同探究水资源。水,如果使用不合理,也会失去它的利用价值,甚至无法再生。像土地、大气、生物等资源跟像水一样,如果不好好保护,他们将无法再生。

所以,同学们,自然资源真的取之不尽吗?(点题)

十、课外延伸:

了解我国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法规。

板书:

第九课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水、风、土„„(节约使用、合理使用)

煤、金、铁„„

教后反思:

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揭示了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主体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的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亲自感受到事情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所以,这堂课,我安排了快板、小品、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健康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我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水资源展开教学,树立正确的节水观念,养成合理的节水方法。我想从生活中找素材,向身边人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学生比较熟悉,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们都怀着神圣的使命认认真真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我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水资源现象,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激起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行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合理使用和节约自然资源,我自己先做好表率,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醒学生回家和家长多沟通,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共同将环保行动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在课堂上我创设互动情境,灵活多样地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健康地发展。在这节课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篇12: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

关键词:引导,观察,感悟,表达

案例一:

今日作文,训练学生对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写学校的花园。课前我已布置学生去观察了学校的花草树木,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一下花园,但未作具体指导。原本我以为已有所准备,课堂上学生写作该会很轻松,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在分析习作要求之后,很多学生仍是咬着笔杆发呆,不知从何处落笔,不知写什么。于是,再次让学生走进花园,让学生仔细看看花园里都有哪些花?这些花都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香味?叶子一样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什么?再看看花园四周有哪些树?你想到什么?远看看,再近看看怎样?地面的草坪像什么?中间的雕像是什么样子?看到它你又会想到什么?

学生们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观察,叽叽喳喳犹如欢快的小鸟,十分钟左右,已有学生返回教室,开始习作了。

这一次的习作学生因有话可说,不少学生写起来便得心应手了。有些学生文中还运用了大量比喻句、拟人句,语言清新活泼,读来挺生动的;还有些学生由景物描写转入抒情,描写从中所得到的人生感悟,从而获得人生真谛,使文章不光有广度还有深度。这些都让我眼前一亮。

反思:

生活乃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然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走进这座宝库,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比如课前,我已布置他们去观察了花园,为什么效果不佳,印象不深呢?因为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泛泛的指导,使得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而课上的再次指导,就显然属于有的放矢了,学生再次观察,他已知道可以远看,近看;可以整体看,再局部细看,因而有所获便不足为奇了。脑子里有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于是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了。

罗素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教给他们善于发现的本领,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他们掌握观察的一些方法和要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可见,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案例二:

今年的第一场雪。

上早读课时,室内已暗淡了下来,天空阴沉厚重。不久,天空即纷纷扬扬地洒下了片片雪花,室内的学生引颈翘首观望:呀!下雪了!

眼见早读无法继续,我便让学生索性放下课本,“我们来谈谈关于雪的话题,好吗?”学生们群情振奋,大呼:“吔!”

先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领略一下;看看雪花的样子,尝尝雪花的味道,感悟一下打在面颊,落在手心的不同,领略一下美丽的雪景……

学生们便将兴奋之情带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有的竟高声唱起歌来:“小雪花,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也有的在雪中翩翩起舞;还有的在高声朗诵:“我是洁白的小雪花,我从高高的空中轻轻的轻轻的飘下。我落满高山,我落满大地,我飘满山崖……欢迎我吧,我是洁白的小雪花!”呀!触景生情,她将儿歌深情的诵着、舞着……

兴趣正浓时,让学生趁热打铁,将今日的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于是完成了一篇即时的观察情景作文。

效果出乎意料,是以往哪次习作时都未曾出现过的情绪高涨。

反思:

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呀,只有拨动心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用心感受,思考生活,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

如今,学生作文总有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之感,何故?因其生活太单调,同时更是由于缺乏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做有心人,必须善于引导,将学生引领进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积累生活素材。长此以往,相信他们也不会再为作文写什么而犯愁,更不会认为生活是单一的。毕竟,走进自然,感受生活,你才会觉出生活之美来。

如何教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慧眼,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

本节课,习作教学抓住了学生动情的场景,引导学生及时观察,捕捉住了这一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也就不再害怕写作了,很快就写出了一篇较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由此,也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做有心人,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积聚着生活的宝库,善于引导,将学生引领进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让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让其感受、思索与表达,这样才能写出情真意切,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69页

篇13:取之有道 分之有度

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如果分红派现,则表明该公司的实力雄厚、业绩良好。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当然是件好事,因为由此大股东受益,中小股东也受益,国家与地方也能增加税收。只有分红派现,投资者才可以分享股市的投资回报;而有了投资回报,资本市场才能越办越好。然而,现在的投资者似乎并不喜欢“高派现”。从股市盘面上看,众多推出极佳分红派现方案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的走势很弱,业绩发布也大多是低开低走。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中国股市是由2/3的非流通股与1/3的流通股并存的“二元结构”构成的,即股权分割。由于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很低,通常在分配现金股利时,其净资产收益率很容易就超过了银行的储蓄利率,而对于广大流通股股东来说,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这就导致了同一家上市公司的不同股东因为持股成本的不同而对分红产生了不同的标准。显然,这种由于股权分割所导致的不同股东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决定了在目前的情况下现金分红只能有利于非流通股股东,而不利于流通股股东。客观地讲,只要股权分割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在分红问题上,不同股东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流通股股东的弱势地位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股利政策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就股利政策本身而言,应由上市公司灵活处置现金分红与盈余保留的比例。然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和上市公司自身机制的问题,“高派现”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笔者认为,在历史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可以通过限定上市公司分红派现的最高比例的办法来对上市公司的“高派现”行为进行监管,从而规范证券市场秩序。

一、货币资金合理占有率

所谓货币资金合理占有率,是指货币资金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如下:

货币资金合理占有率=货币资金余额/流动资产余额

为了确定货币资金合理占有率,首先要确定合理的现金占有率。所谓现金占有率,是指在上市公司所持的流动资产中,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率。这里所说的可随时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和短期证券。其公式如下:

现金占有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流动资产

那么,如何才能具体确定合理的现金占有率呢?这里着重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一)用西方国家公认的现金比率和流动比率的经验数据推算出一般情况下的现金占有率

现金比率是指货币资金和短期证券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即时偿债能力的比率。由于西方国家公认的合理的现金比率应大于或等于20%,这里取临界值20%,由此得出下式: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流动负债=20%

则:流动负债=(货币资金+短期证券)/20% ①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的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的水平,才足以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妥而可靠。按照这个取值,又可得下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

则:流动负债=1/2流动资产②

由于①、②两式左边相等,由此得出下式:

(货币资金+短期证券)/20%=1/2流动资产

即:(货币资金+短期证券)/ 流动资产=20%/2=10%

则:现金占有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 流动资产=10%

因此,用西方公认的现金比率和流动比率的经验数据推算出的一般情况下的现金占有率应为10%。

(二)用西方国家公认的现金比率和我国流动比率的合适标准推算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合理的现金占有率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流动比率的合适标准为1.6,

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6

因此,流动负债=1/1.6流动资产 ③

类似地,由于①、③两式左边相等,由此得出下式:

(货币资金+短期证券)/20%=1/1.6流动资产

即:(货币资金+短期证券)/ 流动资产=20%/1.6=12.5%

则:现金占有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 流动资产=12.5%

因此,用这种方法推算出的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合理的现金占有率应为12.5%。

在确定了合理的现金占有率之后,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就可以推算出货币资金合理占有率。根据以上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合理的现金占有率可确定在10%-12.5%的区间内。由于现金占有率的计算公式中含有“短期证券”,则要计算货币资金合理占有率,那么两种方法都要扣除这部分资金,因此根据“短期证券”占“货币资金”的行业平均比例,在扣除了“短期证券”后,这两种方法下的货币资金占有率大致可达到8%和10%。由此,笔者认为,将货币资金占有率确定在8%-10%的区间是较为合理的,且达到10%为最理想水平。这是出于为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考虑,建议企业内部应尽量多保留些货币资金。

在制定现金股利的分配方案时,企业就可根据其扣除现金股利后所剩余的货币资金余额在其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否达到10%这一标准来判断派现数额的合理性。若小于10%,则表明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根据这一比率,可以实现对上市公司“高派现”行为的监管,从而规范证券市场秩序。

二、现金再投资比率

所谓现金再投资比率,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扣除所发放现金股利后的余额占非流动资产和营运资金之和的比例。其公式如下:

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固定资产+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

由于: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则: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资产-流动负债)

即在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非流动资产和营运资产(或扣除了流动负债的总资产)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扣除现金股利之后的现金余额所占的比率。它反映了该现金余额与企业的资本额配合的情况。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派现之后可用于企业的再投资。如果企业现金分红的数额过高,势必导致企业在再投资过程中的资金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

西方会计界一般认为,企业的现金再投资比率达到8%-10%为理想水平,同样以达到10%为最理想水平。因此,上市公司可根据这一经验数据,同时联系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推断出现金股利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合适比例,从而确定企业分红派现的最高限额。

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派现”浪潮从某种角度也说明:由于企业没有很好的再投资项目,而将大部分利润一分了之,似乎并未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盈利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

三、净资产收益率

所谓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其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 净资产

这一指标用于衡量企业净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是越高越好,越高表明企业运用净资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好。正因为如此,我国证监会才将这一指标作为考核上市公司是否具备配股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规定,上市公司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年平均6%以上才有资格配股。但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高派现”的目的所在,就是为了通过大量发放现金股利的办法,借以调低每股净资产,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由此可见,现金分红尤其是“高派现”,可以调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再融资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因此,限定上市公司分红派现的最高比例十分必要。

前两项指标均是从有利于上市公司未来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而这一指标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提醒投资者应警惕上市公司抛出的这点小小的诱饵,分红派现未必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实惠。笔者建议,再融资政策中的净资产收益率应有别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所涉及的净资产收益率这一财务指标。在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上,应将净资产区别为扣除现金分红后的净资产和扣除现金分红前的净资产,并由此得出相应的两个净资产收益率,以供投资者参考。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只有火候把握得当,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盈利能力,而这也正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作文】相关文章: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07-12

陪伴也有度作文05-09

玩手机要有度作文05-17

藏露有度05-03

挥之不去的记忆-作文04-13

挥之不去的烦恼作文04-24

做人要有度范文05-22

书写有度人生有法07-16

驾驭课堂张弛有度05-15

来之不易的纸作文04-30

上一篇:动植物知识问答下一篇:偶遇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