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烟笼雾锁,愁绪挥之不去——品味《荷塘月色》

2022-09-10

读《荷塘月色》, 曾折服于朱自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赞叹他既是一位散文、语言大家, 又是一位风景画家。文中那池塘的幽静、荷花的风姿卓越、轻烟与淡雾的交替、月光与云影的更迭, 使人置身一个神奇、迷离、变幻的艺术境界。但反复品味, 我们才逐渐体会到朱自清——一个善良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烟笼雾锁、挥之不去的的愁绪。

1 早期创作伤感而不颓废, 彷徨而不消沉

朱自清, 字佩弦,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11月生于江苏东海, 自幼受士大夫家庭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后, 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大学提前毕业, 那时他已成家, 而在扬州的朱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 所以毕业后他就找工作赚钱, 朱自清的创作生涯是从诗歌起步的, 1926年散文集《背影》的出版, 使他成为当时享誉文坛的散文作家。

早期的朱自清不仅人生困惑, 而且生活困顿。1921年的散文作品《别》, 纸墨字迹间但见泪水漫溢, 蒸腾起一片愁云惨雾, 作者把一次暂时的夫妻离别写得惨惨怛怛, 凄凄惶惶, 读之令人心惊骨折, 莫可名状。离别的原因很简单, 只为“一百元”, “他”与妻儿不得不别离, 经济的阴影似乎是天外的蛛网、空中的微尘, 思之有, 触之无, 压得作者和人物透不过气来, 如泣如诉, 充溢生活的哀伤和凄怆。

朱自清在喜爱美、追求美、编织美的同时, 字里行间仍流露出难抑的愁绪, 《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早期散文篇什, 体现了朱自清的狷介自守、认真处事、勤奋踏实以及他的喜欢躲在个人小天地里做美梦, 面对现实, 朱自清伤感却不颓唐, 彷徨而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 颓废底滋味, 与现代的懊恼”。

一个为人生困惑, 为生活困顿, 追求美, 构筑美的善良、勤奋但略带嬴弱、满怀愁绪的青年作家——这就是“五四”时期的朱自清。

2 揭露黑暗社会现实, 曾是一位骁勇的民主战士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 在世纪初反帝反封建的激烈搏斗中, 作为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进步作家, 朱自清的一些作品针对现实而作。诗人的政治抒情诗《血歌》针对五卅惨案, 连用红的血, 热的血, 长流的血, 血是手, 血是眼, 血是口等意象, 情感如岩浆般翻滚喷射, 抨击了英帝国主义惨杀民众、凶残掠夺的罪恶行径, 富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是“有话要说”, “随便一点说” (《<背影>序》) 。他的早期散文《生命的价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分别表现了对当时弱肉强食黑暗社会的抨击和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朱自清的这些散文, 言为心声, 充分反映了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倾向。

3 面对反革命暴力, 以荷自喻, 欲脱离现实而不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作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血风腥雨, 朱自清动摇了。一方面, 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试图寻找一片“自由天地”, 以研究学问, 超然现实;另一方面, 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良知, 使他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表现了作者这种“超然”但又“挣扎”的矛盾心态。

夏夜, 怀着多日“颇不宁静”的心绪, 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希望借荷塘美景排遣心中的郁闷。荷塘上淡淡的月光, “无边的荷香月色”, 荷塘里的叶美花艳香飘水情、荷塘上“薄薄的清雾”和“淡淡的云”、月光与树影的美妙和谐等等, 这些景物使作者的心情由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忘情的愉悦, 但“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使作者猛然从如梦似画的荷塘美景中惊醒, 回到现实, 心头一沉:“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此为文中情感第一波澜。

不甘于现实的苦闷, 作者硬拉着自己的思绪飘向江南古代采莲的盛景, 少年女子的光艳, 青年男女的“风流”, 加之“夏始春余、叶嫩花初”的美景, 作者的心情为之舒畅, 不禁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 但转念一想, 古景不在, 这“有趣”属于古人, 自己“无福消受”, 只有苦闷彷徨, 作者的心情又一次由联想时的欢愉跌落现实的苦闷中, 此为文中情感的第二波澜。

不愿在现实愁绪中逗留的朱自清, 又一次将自己的思绪拉到江南故乡, 那满塘的莲蓬, 清洁的莲子和红艳的采莲人, 把作者的情感又一次推向愉悦, 家乡的美景使他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 但“猛一抬头, 不觉又是自己的门前”, 作者的愉悦又一次被现实击得粉碎, 此为文中情感第三波澜。

至此, 我们不难看出:面对现实生活的血腥风雨, 嬴弱迷茫但不失知识分子良知的朱自清, 背着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愁绪, 趁夜深人静, 走出家门, 意欲一抛了之, 但反复挣扎, 百计无果, 兜了一个大圈子, 结果还是背回家门。心绪的愤懑和纷乱像两个魔鬼, 死死的缠着朱自清, 在他的内心深处激烈搏斗着, 挥之不去, 难以摆脱。

对荷塘美景的倾情描写、刻意勾画, 体现了朱自清抛却现实, 以荷自喻, 寄情自然的心态写照。一池满溢清洁幽香美幻的荷塘, 竟融不下朱自清满腔的郁闷愁结, 由此我们不难体味到:在关系民族运命的生死关头, 任何热血儿女, 逃避现实, 想选择一个除却“革命”、“反革命”以外的“世外桃源”, 都是不可以的——现实不允许、环境不允许、良知不允许。

起伏跌宕的情感、挥之不去的愁绪, 明示了朱自清内心复杂难耐的矛盾、痛苦和迷茫, 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痛苦抉择的心理生活再现。我们无意、也无权去苛责前人, 但品味再三, 从读《荷塘月色》, 我们明白了“四·一二”前后朱自清复杂、愁苦的心理世界。

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幽静的池塘、风姿卓越的荷花、交替变幻的轻烟与淡雾、更迭朦胧的月光与云影, 勾画一个神奇、迷离、变幻的艺术境界。阅读朱自清早期的人生历程, 反复品味, 我们才逐渐体会到朱自清——一个善良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烟笼雾锁、挥之不去的的愁绪。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情感

参考文献

[1] 林非.朱自清文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2.

[2] 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

[3] 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感烟笼雾锁,愁绪挥之不去——品味《荷塘月色》】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05-06

荷塘月色朗诵04-20

荷塘月色练习解析05-10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04-19

荷塘月色2范文05-18

荷塘月色1范文05-18

荷塘月色元范文05-19

荷塘月色自范文05-19

荷塘月色用范文05-20

荷塘月色赏析范文05-27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对小儿心外科患儿的护理效果分析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对策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