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池上教学设计

2024-04-13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吟诵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仄”。

(1)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平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平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平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出示《静夜思》

2、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池上》教学设计

2.白居易的池上教学设计

3.池上改写

4.《池上》教案

5.改写《池上》作文

6.《池上》白居易

7.池上白居易

8.池上小学课件

9.池上 白居易

篇2:吟诵池上教学设计

冠县实验小学

韩俊云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吟诵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有众多的古圣先贤都是靠这种口耳相传的吟诵,涌现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上周有幸参加的教育局组织的有关“吟诵”培训,使我对吟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培训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二、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三、关于吟诵教学。

叶嘉莹先生认为,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我认为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吟诵的校本课程,然后逐步推广。我也受到徐老师的启发,吟诵就应该让孩子多读,多诵。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四、关于吟诵推广工作

篇3:吟诵池上教学设计

《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 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教学目标:

1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援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萍”;理解“偷、不解、浮萍、一道开”等词语的意思。

3援理解诗句的内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诗激情, 导入新课

1.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那就是古典诗词。那么, 在课内或者课外, 你们都积累了哪些古诗词呢?谁来为大家背一首? (指名背、评价。)

2.背着背着, 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些闪光的名字 (出示:李白、杜甫、孟浩然、杜牧等)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走近一个人 (出示:白居易) , 去品读他的一首诗。

3.谁先来说说, 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对他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交流;师出示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 从学生日常积累的古诗入手, 激发学生读诗、诵诗的热情, 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池上》这首诗的作者, 在交流与分享中, 使得学生对诗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为学习本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读诗解题, 想象画面

1. (板书:池上) 池上到底是指哪里呢? (荷花池里) 看着画面, 想象着荷花池里那美好的景色, 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2. 打开课文, 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 反复读, 要读得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初读的时间, 让学生读通读顺, 读得字正腔圆, 这是智读的开始。“书不读熟不开讲”。有充分的自读做保证, 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才可能更加深入。】

3. 刚才, 同学们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现在, 谁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4. 在这首诗中, 有3个生字, 他们都读准了吗? (用红色突显生字及拼音, 指名读准后鼻音。)

5. 学写生字。教师指导:“撑”, 做做撑的动作来记忆字形。“艇”, 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萍”, 它是一种草本植物, 生长在水中。右下的“平”表示它的读音。这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结构。生交流。师范写, 生描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 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 用做动作、联系字义等方法帮助识记生字, 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更灵活、更扎实。】

6.现在, 我们把生字送回到诗中, 再来读读这首诗。这一次, 我们不但要字正腔圆地读, 还要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7.有了恰当的停顿, 我们就可以把诗读得更有味道。现在, 老师和你们配合着来读, 老师读第一句, 你们读第二句…… (再交换过来读) 我们连起来读, 我读题目和作者, 你们读诗歌, 注意节奏、味道。 (生齐读)

【设计意图:“停顿是诗歌的灵魂”, 恰当地停顿可以将诗歌读得更有味道。因此, 在再读的环节中, 通过划分节奏和师生合作诵读的形式, 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同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倾听与模仿中调整语调、语速、轻重、延音,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感的熏陶。】

8.读着, 读着, 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这画面上有什么,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小娃撑着小艇去采白莲) (指名再读这首诗, 读出它的画面感) 读着, 读着, 这个小娃的形象也丰满和清晰起来。你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活泼、可爱、顽皮)

三、巧读慢悟, 体味童真

1.天真、活泼、顽皮、可爱, 几乎是所有儿童共同的特征。那诗人又是怎样用他的笔为我们勾勒和描摹儿童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细细研读这首诗, 用笔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娃顽皮可爱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然后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交流研读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意象是诗歌的关键。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或者词, 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 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把语言符号转化成鲜活的形象, 得“意”而悟“言”, 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2.全班交流。

预设一:“偷”

“偷”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淤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 据为己有。于瞒着人。盂抽出 (时间) 。榆只顾眼前。在这里, 你觉得选用哪种解释呢?

你小时候有没有瞒着大人偷偷做过什么事呢? (生交流) 此时, 若你就是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 你心里会怎么想, 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一句, 读出那种天真无邪。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又能使他们移情体验, 与诗中的儿童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诗境与语境相互融合的效果。】

预设二:“不解”

“不解”是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 不懂得) 是谁暴露了他的行踪呢? (浮萍)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一道开”, 就是浮萍被小船分开后, 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做做“浮萍一道开”的动作。

小娃因为纯真的童心, 不懂得藏匿行踪, 让船冲开浮萍, 在池面上划出了一道水路。这是多美的景色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小结:你们看, 这一个“偷采”, 一个“不解”, 把儿童特有的那种天真、那种情趣, 展现得淋漓尽致。

3.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 (师配乐范读)

4.孩子们, 愿意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再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以“情”为纽带, 以“读”为主线, 以“品”为核心, 引导学生紧扣“偷采”“不解”等词语, 边读边思, 边思边悟, 潜心品读, 会文悟情, 最终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精神相遇。】

5. 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又生动的画面。其实, 我们也可以结合诗句和插图中描绘的内容, 把它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 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的——— (出示:一个夏日的午后, 大人们都午睡了, 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 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假想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放飞想象编创故事, 把诗人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既填补了诗中的空白, 又锤炼了学生的表达。】

6.此情此景, 让诗人白居易陶醉了, 也让我们陶醉了。其实, 和着诗歌的韵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诗唱出来。还记得课前咱们唱过的一首歌———《春晓》吗?那也是一首五言绝句, 我们就可以用那种旋律来唱。咱们试试?

四、拓展延伸, 积累迁移

1. 在咱们中国的古典诗词中, 还有许多描写儿童的诗句, 大家看! (出示诗句, 齐读。)

2. 是儿童给了诗人无尽的灵感。下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 去感受诗中传递给我们的童真、童趣。

篇4:《池上》教学设计

1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作者白居易略作了解。

4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范读古诗,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古诗,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老师想读给大家听听,欢迎吗?

1出示,师范读。

2介绍作者自居易。

3解题。

a《池上》是用地点做题目的,《暮江吟》是用什么做题目的,《钱塘湖春行》《草》呢?

b什么样的池塘,结合生活来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解题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丽画面。]

二、一读,读通顺,读出节奏,学习生字

下面我请同学来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1生读。

2集体正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齐读。

3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抑扬顿挫。

(提醒:一般来说五言古诗一句三顿,音顿气不停,停顿的地方要把字音拉长。范读第一句,谈老师如何停顿的。)

5范读、练读、齐读。

三、二读,读出诗中画面

过渡: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

1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

(1)一二两行。(谁来说说一二两句讲了什么?生说。解释:撑、艇。指导书写。)

(2)三四行。(谁来说说它的意思?解释:解、踪迹、浮萍,提醒“萍”的写法。)

(3)请同学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现在谁来说说,你头脑里}};现了什么画面?看动画说。(画中人画中景画中事)

学生交流后,老师动情描述美丽画面。

4想着这样的画面来读,你的体会会更深刻,也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语言解析是理解古诗的根本,古诗语言一是词汇义有较大的变化,二是语句精炼,是理解的重点所在。全诗由题到文、由首联到尾联,必须字字着力、句句通顺,全篇理顺、领会。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重点解决理顺诗文。]

四、三读,读出诗人情感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中又流露了他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诗中重点写了一个小娃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娃娃?从诗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来在书上圈圈画画,一起静心思考。

1生自学。

2交流

第一行抓“小撑小”体会娃娃的可爱、大胆、能干。

(过渡:作者在荷塘边散步,赏花,娃娃的可爱、能干、大胆引起诗人的注意。于是诗人就停下脚步,注视着小娃的行动,他发现原来他是在……)

第二行抓“偷”体会娃娃的调皮、机灵。(1)“偷”辨析字意。(2)解释白莲,为什么莲蓬叫白莲?出示图。(3)小孩子因为嘴馋,瞒着大人吃个桃子,吃两块糖,采几个莲蓬不算偷,师生共谈生活经历。(4)结合你的经历想象一下小孩怎样偷采人家莲蓬的。配乐体验偷莲的行为。(5)读诗。

总结:一个“偷”字,刻画出了娃娃的机灵可爱,展现了童年的无限快乐,流露出作者对娃娃的喜爱。一个偷字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读古诗就应该这样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这就叫品诗。

三四两行抓“不解”体会娃娃的“天真、纯洁”,娃娃不知道什么?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这个孩子不懂得隐藏呢?

(师生配合读。齐读)

(总结:我们通过品味重点词感受到孩子的天真纯洁。这天真纯洁正是孩子身上最可爱的地方,他们有一颗纯真无瑕的童心,许多人长大了就失去了这颗纯洁的童心,变得虚伪,做作,这是可悲的事情。白居易用赞赏的心情,赞美孩子的天真纯洁。全诗正是因为传神地歌颂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引起后代无数人的吟诵和赞赏。诗中还有另外一个人呢?老师告诉你,这个荷塘是白居易家的私家荷塘,这荷花是白居易千里迢迢从江南带到洛阳的。他怎么舍得孩子伤害他心爱的莲花呢?诗人喜爱莲花更喜爱孩子,因为喜爱而宽容。)

[设计意图:体会古诗的主旨与意境,一直是学古诗的重点和难点。这段教学主要想抓住小娃形象,感受作者对小娃的情感,用作者对莲的喜爱衬托作者对娃娃的爱。]

五、吟诵、背诵

1配乐吟诵。

2背诵。

篇5:池上教学设计

璧山县东关小学 赖云雅

教材分析:《池上》是小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期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教师准备:课件 1 / 8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学导结合法、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池上》教学设计

璧山县东关小学 赖云雅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咱们是二几班的孩子呀? 生:X班

师:二X班的孩子真精神,老师喜欢你们。

今天,咱们可是第一次见面,猜猜我姓什么? 生1:姓周。生2:姓李。生3:姓王。

师:刚才呀,你们说的都是表示姓氏的字,真会猜!不过,老师这个姓有点特别哦。(板书:赖)我姓赖,以前认识这个字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认识了吧?我姓什么? 生:赖。

师:你们可以叫我? 生:赖老师。

/ 8

师:真有礼貌。赖老师的赖,除了姓氏以外,还有其它意思呢?表示不讲理,游手好闲,刁钻蛮横就是——无赖。(读两遍)依靠时就是(卡片)——依赖;信任并依靠就是——信赖;来三个词一起读读。你看,在生活中识字很有趣。认识了赖老师,咱们打招呼吧?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姓什么?——赖 再来打打招呼 同学们好

生:赖老师好。不够热情,能再热情一点吗?——赖老师好 师:太热情了,赖老师,喜欢你们了,特别信赖你们。相信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你们能够大胆发言,表现出色。能做到吗?——能。

师:好,坐端正,准备上课。先静息一会儿,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想知道古时候的孩子们都玩些什么吗?来,咱们看看 PPT P1.咦?那位小孩在干什么呀——钓鱼,唐代诗人胡令能路过,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读一遍 P2.看!他们又在干什么呢?——(放风筝)是啊,清代诗人高鼎留下了这样的名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多高兴呀,再读

/ 8

P3.瞧,这里还有一个孩子,他在干什么——抓蝴蝶。宋代诗人杨万里流传下这样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读读

P4 咦?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划船 他在那里划船?——池塘,荷塘

猜猜他想去干什么呢?——

师:他到底去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PPT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池上》 初读诗文

师:齐读课题——PPT 生:17.池上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 自由读

师:老师来检查检查字音读准了吗?看卡片,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这个字念——大声读两遍

这个字你读——,一起读两遍(平翘舌音,后鼻音读准)师:字音读准了,谁能把PPT诗句读通顺呢?你们想听谁来读? 个别读——我们一齐读读。

师:诗歌是有节奏的语言,这样读会更好听:小娃···

来 试试 ——齐读,分组读

四 学习一二行,识写生字

师:女同学再读这一行 ——齐读PPT

/ 8

师:这个字念——“撑”什么旁——提手旁。看部首想意思猜猜 提手旁和什么有关?——手 动作 生活中你都用手撑过什么?意思?——撑伞 课文中撑的是什么?——撑小艇

师:读读这个字——“艇艇” 艇是——舟字旁,舟字旁的字和船有关。看图说说撑小艇就是——划小船。男同学再来把这句读读。——男读 师:这小孩划着小船,要去干什么呢?PPt 生:齐读——偷采白莲回 师:带点的字读——偷。组个词: 生:——小偷,偷东西

师:对的,可是盗取别人财物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哟!这个偷字还有别的意思呢?

瞒着别人 悄悄地 去看叫什么?——偷看 瞒着别人 悄悄地 去听就叫——偷听 瞒着别人 悄悄地笑,就叫——偷笑 瞒着别人 悄悄地 高兴,就叫——偷着乐 瞒着别人 悄悄地吃 就叫——偷吃 偷嘴 那 什么叫偷采啊——瞒着别人,悄悄地去采 师:小孩瞒着别人 悄悄地 去采什么了?——白莲

“回”是什么?——回来 原来小娃划着小船,悄悄地去采了白莲回来,他真是一个顽皮的小娃。现在知道这个池上的小娃去干什么了吧?来再读读诗句——

/ 8

把这PPT三个要求写的字也读一读——生读

师:怎样写好这三个字呢?一要看清结构,他们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的笔画多,写时要写紧凑一点。二要找准位置,看红色的这些笔画都落在了横中线,竖中线上

好,坐正。我们把这三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生写,师巡视

展评 生评(结构(左窄右宽)关键笔画)

师:看看这几个字,左窄右宽,右边写得多紧凑啊!你的呢?做到了吗?再看看撑的撇,偷的横折钩,艇的健字底,都站对了位置。仔细看看你的字,也做到了吗?没做到的,把不满意的那个再写一遍

师:写好了生字,咱们把它送回家,再读读诗句,——生读 师:悄悄采莲回来时,又发生了什么?一起读——不解藏踪迹 学习三四行

师:这带点的字读——解 看 PPT 它是由哪些字组成? 生:角,刀,牛

师:左边是角,右边上面是刀,刀下是牛。原来用刀割下牛角就是——解 来我们举起小手一起写写

师范写:左边是角,右边上面是刀,刀下是牛。用刀割下牛角就是——解 记住了吗?

师:只是,在诗里的这个解呀,是知道的意思,不解就是——不知道。这小孩不知道什么呀?PPT读词语——藏踪迹

/ 8

师:踪字什么旁——足 与什么有关——脚 走过留下的痕迹叫 ——踪迹。

师:原来,这小孩不知道隐藏他的踪迹,他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呀!再来读一读,连起来PPT读一读—— 师:看看这些水面上漂浮着的是什么? 生:浮萍 再读

师:看看浮萍两个字,都有什么?————三点水 表示生长在水里···看看这个“萍”——艹 是植物 师:哦,原来浮萍就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师:我们再来把这诗句读读,——

把要求写的字也读读——

师:要写好这些字呀,先要看清结构:浮是——左右结构,萍是——上下结构 还要找准位置,浮萍都有三点水,浮的三点水在左边,萍的三点水藏在草字头地下,写紧凑一点。好,下面坐正 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生写,巡视 同桌互评

写得漂亮的字在旁边画上一颗小星星,奖励他一下。字写得真工整,真能干。写了这些自宝宝咱们也把他送回家,五 诵诗文 晓诗意

师:看PPT,我们再来一起来再读读这首古诗——生读 师:来咱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我来说诗意,你们给配上诗句

/ 8

小娃划着小船PPT,——悄悄地去采了白莲回来PPT。——却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PPT,——划过浮萍,留下一道痕迹。PPT—— 生读

师:真不错,看着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吗?来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一个)真是能干。看着图读一读,PPT 看看谁能最先记住这首诗? ——(一生)会背的站起来,咱们一起背一背—— 加上动作,咱们再来背一遍。小结:

真是了不起,赖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出色。下课!

板书设计: 17 池上

篇6:《池上》教学设计

洪上学校 赵芬芳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池上》,背诵古诗。

2、学会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题目是《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补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表演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池上

篇7: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浮、萍、踪、迹“四个新字、正确书写“首”和“采”两个生字。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会背诵。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和顽皮。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会背诵。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和顽皮。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刚才胡雯靖同学讲的“那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小故事”的古诗。板书课题

12、《古诗两首》,齐读课题。

(1)知道“首”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二首曲子”等。(2)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池上》)和《小池》)(3)教师范读

2、随文识字“首”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学生描红,练写。(3、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

板书“池上.”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初读要求:(1)自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2.教师逐句检查朗读,随机出示课件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1)以“撑”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 一一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2、(2)课件认读“踪迹一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一一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人或动物走过留下的脚印就是踪迹。

(3)课件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 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浮萍一道开”。3.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4.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在诗中找到相应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的理由。

2、学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随文识字“采”。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2)采: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 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3)请同学们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1)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2)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插图,大家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练习说话:一一是一一留下的踪迹。

4、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四、通读积累: 1.看图片背古诗。

2、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1)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起来了,你能背吗? 小娃撑(),偷采()回。不解藏(),浮萍()开。(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背?

()撑(),()采()。()藏(),()开。

3、看动画配乐背古诗

篇8:如何教学生吟诵诗文

一、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畅思老师一首《蒹葭》吟诵起来, 就是处处设悬念, 兜圈子, 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再抛出“什么是吟诵”的谜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借鉴朱老师的方法, 我在吟诵教学中也注意抓学生的兴趣点, 把他们领进吟诵之门。怎样让吟诵兴趣保持下去呢?那就要用上朱老师的招儿: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或方法。如, 教学生寻找古诗押韵的特点时, 不能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那样喂给他们“吃”是出力不讨好, 学生记忆不深刻, 不如让他们找着“吃”, 才能吃得又快又开心。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学习就像是打电子游戏一样新鲜、刺激、有趣。如此学习, 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二、吟诵起步, 调子不可太多

吟诵起步, 调子不可太多, 最好是学扎实一个调子再学另一个调子。这样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学生就会熟能生巧, 把自己唱熟的调子运用到新诗文中去。如此,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又为其以后创新吟诵调子打下坚实的基础。起步时, 让学生从传统调子学起, 找寻调子的特点, 把握吟诵的技巧。接下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寻找创新调子的突破口。徐健顺老师说的“矿泉水”调就是很好的吟诵起步调, 也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调子, 学生学会之后很容易套用。

三、掌握吟诵格律, 注意古诗文的平仄相对和入声字

学生品尝到吟诵的乐趣后, 再指导他们去发现吟诵的格律, 为其以后的自由吟唱奠定基础。古诗文是讲究节奏、韵律和平仄之美的,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找到这些规律, 品悟吟诵调子的调音之间的长短规律、高低之分。如教学生吟诵《小池》这首诗时, 我让学生认真听, 注意哪些音长, 哪些音短, 哪些音最短促。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 体会到发现“宝藏”的快乐———那些动听的调子原来是按照“平长仄短, 入短韵长”的规律来的。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怎样找“入声”字的问题了, 这时再把“刘伯黑, 不白皙, 忒龌龊, 没出息……”的入声字歌谣教给他们, 效果会怎么样呢?就像饿了半天的娃娃见了白馒头一样, “吃”得倍儿香!

四、熟练掌握“以字行腔”的吟诵特点, 不可“倒”字

“以字行腔”是吟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学生刚开始学习吟诵很容易受到诗歌的影响, 出现“倒字”现象, 改变了诗文的本音。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那就是随时碰到, 及时纠正。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查互纠, 逐渐减少“倒字”现象。教学中, 我时常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不倒字”的即兴吟诵比赛, 看谁吟诵得好。这样, 对学生起到一个正面强化的作用, 促进其随时自查吟诵中出现的“倒字”现象, 并自觉改正。

五、配上吟诵手势, 让学生吟诵更投入

吟诵是“音、声、舞”的协调统一, 吟诵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更能体现诗文的情感。依照平、仄、韵等字音的长短, 平音、韵音横着打手势, 短的比画短, 长的比画长, 韵音最长;仄音竖着打手势;入声字最短, 用点势。刚开始练的时候, 很难达到“音、声、舞”的协调, 但坚持练下来, 就会熟能生巧了。

六、欣赏名家吟诵, 创新吟诵调子, 体验吟诵快乐

篇9:《池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读这些诗句,就会走进古诗描绘的画面之中。(师配乐读)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 刚才,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到了许多有趣的画面:有的描绘的是荷塘美丽的景色,有的描绘了小娃的偷采乐,还有的描绘了采莲归、浮萍开等许多有趣的画面。

3. 如果再读一读古诗,放飞想象,我们还能把这些画面读活呢。

4. 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关的图片,创设情境)

预设一:

(1) 夏日里,清风徐徐,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

(2) 师相机点拨:你看到了荷花怎样的姿态?

预设二:

(1) 这时,谁来了?(小娃)看着眼前的荷塘,猜猜小娃在想什么呢?(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莲蓬一定很好吃,我要采几个回去尝一尝。……)

(2) 小娃想偷采白莲,(板书:偷采)你觉得这里的“偷采”,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偷盗”的“偷”,是一个意思吗?(瞒着大人,悄悄地)透过这个“偷”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可爱、调皮、淘气……)

预设三:

(1) 调皮的小娃开始采白莲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带到我们眼前?

(2) 猜想一下,小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想象小娃的动作、神情,再说一说。

预设四:

(1) 小娃采了这些莲蓬,撑着小船高兴而归了。此时,小娃的心情怎么样?他在想什么?(有莲蓬吃了;赶快回家,千万别被人发现……)

(2) 你们说,小娃会被发现吗?为什么?(“浮萍开”)

(3) 小娃知道不知道,这一道水路已经暴露了他的行踪呢?从哪个词读出来的?(板书:不解)透过这个“不解”,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娃?(板书:天真无邪)

5. 你们有没有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好玩的事情?

6. 在你们的故事中,老师也看到了你们天真可爱的样子。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一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一处细节、咀嚼一个词语……想象诗中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活化了小娃天真、可爱的形象。学生入情入境,与诗中的小娃产生了心理共鸣,不仅体会到了古诗的内涵,还领悟了诗人遣词造句的高妙。

二、 知诗人,学吟诵

1. 小娃偷采了这些白莲,以为没人发现,自个儿偷偷乐呢!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在一边乐呢,他是谁?

2. 白居易为什么也这么乐呢?你能体会白居易当时的情感吗?(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 关于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创作了三千多首诗歌,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 白居易的诗十分通俗,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他经常把自己写好的诗,吟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想知道他是怎样吟诵的吗?(出示)标好“平长仄短”的《池上》,指导吟诵。(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由古诗到写古诗的人,这样的设计自然而然。有趣的吟诵,让学生再次享受古诗的魅力,在平仄长短之间,把诗歌内容的感情和感受传达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 留作业,巧练笔

1. 这节课,我们在《池上》这首小诗里,与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相遇了,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美好。同学们,珍惜你们的童年时光,让它们更加多姿多彩吧。

2. 布置作业:小练笔(选做一项)

① 把诗中描写的画面写具体,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小文章。

② 写一写自己瞒着大人,偷偷做过的一件事,注意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说话,对“偷”和“不解”背后藏着的童真、童趣,有了很好的认识和表达,课后进行相关的练笔,不仅体现了语用原则,也是阅读学习结出的甜美果实。

篇10:1池上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重、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赏图片,揭课题

1.配乐展示夏日荷塘图片: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可爱的小鱼儿在自由穿梭。

交流:这么美的图片让你想起了哪句古诗?请美美地诵读一下。预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齐读课题。

【美丽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古诗的枯燥感觉,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读诗句,明大意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相机指正字的读音。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爱动脑的同学就会发现这首诗和刚才的诗句在内容上有个最大的不同。

交流。(这首诗是写事的,刚才的诗句是写景的。)那这首诗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边默读古诗边思考。交流。

【抓住古诗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既托起了整节课的教学,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

三、说诗意,巧辨字。

这首诗的意思简单易懂,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预设:1.撑、小艇(结合书中的插图理解)

2.浮萍(出示一些浮萍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或生活实际说一说)比较“萍”和“苹”:有些同学总把这两个字分不清,谁有好办法帮助他们?(浮萍生在水里,所以多了个三点水)

【本环节自然地承接了前一部分教学,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对于“萍”字的教学,也是巧妙地借助了汉字的自身资源,适时地利用了形象化的手段,把要说的事儿一下子就变得直观、易懂了。】

四、自编演,现意境。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谜游戏:看画面,猜古诗。(播放《静夜思》、《江雪》动画或图片,猜出诗的题目。)

是的,一首诗就是一部小电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导一导、演一演这首古诗。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 第一个镜头你打算怎样设计?

预设一:一片美丽的荷塘。说说荷叶、荷花、莲藕、浮萍的样子等。(可结合平时的积累或者课文《荷花》等)

预设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从远处而来。说说小孩的衣着、动作、神态等。第二个镜头又该怎么设计? 小孩的船在荷塘里行驶。想一想,演一演:

a.同学们现在我们摇身一变,变成了文中的这个小孩,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b.瞧,这孩子说行动就行动了。谁到台上来给大家表演一番?其他同学认真看,在心里比一比,他哪些地方演得非常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学生表演前,讨论一下,到底该怎么“偷采”。(往荷花密集的地方、东张西望、动作迅速等)

老师相机以采访的形式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理解“偷采”。如:我看你东张西望的,这是为什么呀?你干吗采这么快呢?

小孩满载而归了,这时镜头里的画面我们又该如何设计?

预设:小孩开心极了,可能会唱歌、尝一尝莲蓬、把荷叶戴在头上等,而身后的浮萍却向两边分开了。

同学们自导自演的小电影儿可真有趣。下面请同学们边想象刚才的画面边读古诗。指名读,及时评价。

学到这儿,诗中的小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能干(一个人撑船等)机灵(偷采时的神态、动作等)可爱.(戴荷叶儿、不懂得藏踪迹等)

老师心里有一个疑问:小娃偷采白莲应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呀,为什么你们却觉得他是一个可爱、顽皮的孩子呢?(结合学生的发言,让他们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来理解小娃的行为。)

【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意境上的还原、再现。放飞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在想像的时空遨游。简单的四行诗句,在孩子们童稚的语言组合和表演下,变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正是调动了学生生活这个广阔的资源,将学生与意境情感合二为一】

五、知诗人,晓特点。

1.同学们,知道这首有趣的诗是谁写的吗?大家交流一下对他的了解。2.出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这两首诗又是说的什么呢?谁能有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

师小结:是的,白居易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据说,白居易写完诗的时候,总是把这些诗最先给小孩老人和家里的仆人听。哪个地方难懂的,他就改一改。3.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想想看,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师简单介绍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奇特,是浪漫主义诗人,而白居易的诗大多写现实生活,是现实主义诗人。

【关于白居易作品的特点,这本来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这里的设计却深入浅出,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五、唱诗句,悟诗情。

古人最喜欢把诗给唱出来,现在我们也来学者古人的样子唱唱《池上》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节奏、速度来唱。指名唱诗,师生评价。

【诗歌的音乐性很强,结合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自由编唱的形式,这既是身心的愉悦,也是能力的培养。】

【整节课设计意图】:

上一篇:大妈作盅杂文随笔下一篇:中国社会与文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