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协议书

2024-04-20

提存协议书(精选8篇)

篇1:提存协议书

提存协议书模板

甲方:张锡锋,男,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出生,现住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南光路21号20幢5号,身份证号:51052319520312。

乙方:丁红云,男,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现住重庆市合川市蟠龙花园正街9号1单元7-1号。身份证号:420800197307212715。

许开文,男,一九七0年十一月二十日出生,现住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陵园村七社14号。

甲乙双方均系四川三江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江公司)的股东,经三江公司全体股东同意,甲方自愿将其投资入股三江公司的.全部股本金共计壹佰贰拾贰万零柒佰捌拾叁元人民币转让乙方,双方为预防股金转让纠纷,经协商一致签订股金转让提存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其壹佰贰拾贰万零柒佰捌拾叁元人民币股金分别转让伍拾万元给乙方许开文,转让柒拾贰万元零柒佰捌拾叁元给乙方丁红云。

二、甲乙双方商定,本协议签订之日,乙方本次仅支付甲方转让股金壹佰万元,本次支付的转让股金提存于四川省泸县公证处。

三、剩余的股金贰拾贰万零柒佰捌拾叁元人民币由乙方丁红云出具欠条给甲方,该余款丁红云于二0XX年十二月底前支付甲方。

四、乙方丁红云应支付甲方的股金转让余款贰拾贰万零柒佰捌拾叁元人民币,计算利息,双方约定,上述欠款按月息1%计算。

五、甲方提存于四川省泸县公证处的股金提存款,须于甲方协助乙方办理完毕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股东变更登记、公司章

程、公司营业执照等合法的企业必须的经营证照办理完毕后,双方共同到公证处提取该提存款项壹佰万元。

六、甲方将转让的股金壹佰万元提存于四川省泸县公证处之日,甲方系三江公司的股东身份即告消失,除履行本协议约定的变更登记之义务外,不得干涉三江公司的经营事务。

七、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泸县公证处存留一份。本协议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 乙方:

篇2:提存协议书

公证当事人:

请您仔细阅读本告知书,如果有疑问或疑义可要求公证人员解答。如果您阅读存在困难,可以请公证人员向您宣读。如果没有疑问或疑义,请在本告知书右下方签字确认。

公证法第27条规定: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

公证法第3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不予办理公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代理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与申请公证事项没有利害关系的;申请公证事项属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的;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有争议的;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或者拒绝补充证明材料的;申请公证的事项不真实、不合法的;申请公证的事项违背社会公德的;当事人拒绝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的。

公证法第44条规定: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书,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您申请办理的公证属提存公证。

合同法第10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二)债权人下落不明;

(三)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

合同法第102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合同法第103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合同法第 104条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

提存公证规则第26条规定:提存人可以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提存之债已经清偿的公证证明取回提存物。提存受领人以书面形式向公证处表示抛弃提存受领权的,提存人得取回提存物。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视为未提存。因此产生的费用由提存人承担。提存人未支付提存费用前,公证处有权留置价值相当的提存标的。

经过您签字确认后,本告知书将存入公证档案。

公证申请人:

篇3:提存公证之探析

提存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 一般是指在债权债务关系中, 由于债权人的原因无法实现债权时, 债务人将标的物交给有关机关从而使债务消灭的制度。而这里的有关机关在我国就是指公证机关。提存公证的含义, 在司法部1993年制定的《提存公证规则》有明确规定: “提存公证是公证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 对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债权人的利益而交付的债之标的物或担保物 ( 含担保物的替代物) 进行寄托、保管, 并在条件成就时交付债权人的活动。”这个定义就表明, 提存公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基于清偿而产生, 另一种是基于担保而产生。

此外, 提存公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提存公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可以保障交易安全, 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保障交易安全主要体现在上文提到的基于担保而产生的提存公证, 这种提存公证一方面可以保证提存的标的可以及时交于提存的相对人, 另一方面当交易无法完成, 提存领受人没有及时领受时还可以由提存人取回提存标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交易风险较大, 诚信问题突出, 提存公证制度正好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因此提存公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 提存公证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基于清偿而产生的提存公证。因为在实践中会出现债权人无故拖延领受, 使债务人无法及时清偿债务, 导致违约, 以至于合同解除的情况。那么提存公证就可以保障债务人可以及时清偿, 从而可以避免债权人恶意侵害债务人合法权益的情况, 这样就可以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最后, 除了以上两种作用外, 提存公证还具有减少财产流失, 平衡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

二、提存公证的现状及完善

( 一) 提存公证存在的问题

首先, 立法不完善, 导致有关提存公证的法律规范无法构成体系。我国目前的提存公证所依据的法律规范除了《提存公证规则》是专门的有关提存公证的法律之外, 其他的都散布在《民事诉讼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之中, 每部法律规范对于提存的规定不同, 缺乏统一的标准, 以至于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适用的混乱。

其次, 实践中真正的提存公证案件越来越少, 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 提存公证事务的办理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就本人所在的公证机构而言, 去年仅办理提存公证事务五宗。”那么如此少的案件根本不利于提存公证的发展, 而且提存公证作为一种保障交易安全的手段也无法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 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提存公证更是知之甚少。由于我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人们对法律的价值无法准确把握。而且, 我国的法律体系长期以来一直不太完善, 这多种因素导致人们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所以对提存公证这一法律制度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最后, 办理提存公证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由于公证部门缺乏严格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在职期间也没有统一的定期的学习考核制度, 以至于公证人员无法依法科学的进行提存公证, 导致人们对提存公证的信任度降低, 也不利于提存公证的发展。

( 二) 提存公证的完善

首先, 应该完善现有的提存公证的法律体系, 使各部门法之间建立统一的提存公证制度。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现行的有关提存公证的法律规范与实际的状况, 已经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已经无法起到规范实际情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 既可以修改现有的法律从而达到目的, 但这种方式一般历时较长, 不能及时的完成。所以, 可以先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的方法弥补现有的立法上的不足。另外, 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一些针对公证部门的指导意见, 因为有的公证部门业务水平有限, 及时想要正确的完成提存公证业务, 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 相关部门对提存公证应该进行适当的“宣传”。这种宣传当然与普通的打广告不同, 而是通过宣传使社会大众了解提存公证制度的存在, 树立起提存公证应有的威信。只有人们了解了提存公证, 并相信提存公证可以真正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才会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提存公证。

再次, 应该建立起正确的相关公证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因为, 公证人员在提存公证制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优秀的工作人员, 及时提存公证制度再完美也无法实施。所以, 应该建立正确的、合适的人员选拔机制, 并且入职前应该进行相关的考核, 入职后要进行定期的培训, 或者开设选修课供相关人员学习, 以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结语

提存公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非诉工作, 而且有利于及时调整债权债务关系, 稳定社会民事、经济秩序, 所以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公证机构有必要有能力开展提存业务。要从其设立目的出发, 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进行完善, 加强提存立法, 并且注重法律规定的协调统一, 加强公证人员的培训, 建立有效的公证管理模式, 使提存公证健康有序发展, 从而改善目前的萎靡症状,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运荣.试论提存公证事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2 (8) .

篇4:浅谈提存公证

关键词:提存公证;作用;遇到问题

一、提存制度的法律特征

提存是指债务人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法履行义务或者债务人、保证人为保证债的实现而将债的标的物或担保物提交提存机关的一种制度。提存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现代民法中,各国有不少有关提存的规定,尽管提存理论日益具体、全面,但提存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却始终未超出罗马法的范围。提存公证如下法律特征。

1.提存是清偿债务的特殊方式或担保的特定形式

债务人基于债权人的原因,无法向债权人交付债权标的物时,可以依法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以消灭其债务,并转移债之标的物的风险责任。当事人可以约定债务人或担保人将担保物提交到法定的提存机关,待条件成就时,提存机关根据约定,将担保物交付债权人或将提存物退还给担保人。因此,提存是清偿债务的特殊方式或担保的特定形式。

2.启动提存须有合法原因

启动提存须有合法原因。非因法定事由提存不产生法律效力。一般地,下列情形均可被认定为提存的合法原因: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之标的或延迟受领债之标的;债权人不详或者失踪、下落不明,又未被依法指定代理人、财产管理人的,债权人死亡或消灭,其继承人不清的,无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至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的。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或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形;债之双方当事人在合法有效的合同中约定以提存方式给付的。

3.提存的效力由法律规定而非依约定

提存的效力是指因提存行为给提存主体带来的法律后果。提存行为是否产生了消除履行债务的义务、转移债务标的物的风险责任或是否达到担保、保证的法律效果,均须依法衡量,而不能只凭当事人的约定。衡量的指标至少有如下几点:具有法律规定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自愿、有合法的原因、依法定程序提起、提存之债真实合法、提存标的物与债之标的物相符、提存之债期限已届满等。

二、提存公证的作用

提存公证根据提存的目的不同,分为清偿提存和担保提存。根据《提存公证规则》第3条:“以清偿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具有债的消灭和债之标的物风险责任转移的法律效力。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具有保证债务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清偿提存公证是为避免因债权人的原因或法定原因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受阻而制定的一种保护债务人得以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提存则是为防范合同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合同落空”风险,通过提存购物款或其他有价证券、权利凭证以督促合同双方如约履行合同的制度。由于现代商业交往中的可变因素大量存在,如意外、不可抗力及违约、毁约、欺诈等行为都是威胁当事人实现合同利益的不利因素,提存公证防范合同风险的担保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以货币、物品、有价证券为给付标的买卖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为防止自己先履行了合同义务后,由于对方的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得到完全、实际履行,往往先订立一个提存协议,将买方(付款方)的货款以提存的形式由公证处负责保存,并约定卖方提款的条件和买方取回货款的理由。只有在满足约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能使货款的交付成为可能。

当合同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出现纠纷和争议时,提存公证可以为法院或仲裁机构的执行提供保障。当出现提存协议约定以外的情况或发生其他合同纠纷而必须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议时,由于双方在公证处办理了提存,将货款预先交由公证处保管,法院可以就公证处所保管的金额执行判决,使得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务追偿能够得以顺利实现。

三、实践中公证机构办理提存业务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全国各地公证机构办理的提存公证事务的数量零星散碎,整体呈现萧条之势,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提存公证事务的发展,如何才能使公证处的提存公证事务能发挥应有社会功能作用,以下是笔者的想法。

1.配套的法律依据呈现滞后性

我国第一次部对提存业务做出立法依据的只有1995颁布实施的《提存公证规则》,距今已经近十几年之久,社会需求是不断在变化,《提存公证规则》的相关条款愈发显得不合时宜,为了使公证机构在办理提存业务时能够有法可依,并且配套的法律条款能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分析公证行业目前的环境、能力和条件,积极地制定新细则,同时尽快地清理和修改类似《提存公证规则》之类不合时宜的旧规则。这也是保障公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2.公证处应当设置管理提存标的物或保证金的管理方法

我国《提存公证规则》规定的可以提存的標的物主要为:货币、有价证券、票据、提单、权利证书、提保物(金)或其替代物等,在实践中,无论清偿提存或是担保提存,提存人提出的比较多的提存标的物还是主要以货币和担保金为主,虽然《规则》中公证处应在指定银行设立提存账号,并置备保管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的专用设备或租用银行的保险箱,但在实际操作中,公证机构极少因为提存事务的特殊性另外配备相应的管理方法及专门管理人,甚至有的公证机构会把担保金一概而论的存放在公证处公共账户内,没有专人对担保金定时进行阶段性监管,导致后期提存受领人因管理不善的混乱无法顺利快捷的领受担保金,从另一方面说,公证机构作为具有国家公信力的机构,管理不规范会引发当事人对公证机构的不信任感,阻碍提存公证事务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提存事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登上社会舞台,作为新的一代公证人,我们应该在做好做稳日常基础公证业务的同时,努力钻研,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开拓新兴的公证事务,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胜明,段正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

篇5:提存公证书(3)

1.格式一 提存公证书

()××字第××号

兹证明债务人×××(应写明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内容,如果是法人单位应当写明单位全称、法定代表人、单位地址)因××××(债务依据及无法履行给付的原因),于××××年×月×日将债务标的××××(标的名称、数量、金额)提交我处。从即日起,债务人×××所欠债权人×××(应写明姓名、年龄、住址,如果是法人单位应当写明单位全称、法定代表人、单位地址)的上述债务已经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县)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

×年×月×日

格式二 提存通知书

×××(债务人名称):

债务人×××已于×年×月×日按照××××(债务依据)将应付给你的××××(债务标的及数量、金额)提存我处,请你于×年×月×日之前,持本通知书、身份证明(包括身证份、委托代领持委托书)、债权凭证及×××(其他所需材料应一一列明),到我处领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县)公证外

×年×月×日

2.说明

提存是清偿债务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债务已到清偿期限,但因债权人的原因而使债务无法履行给付标的的义务时,债务人可将标的交由法定的机关保管,视为已经履行了债务,提存之物的风险全部转移给债权人。公证机关是我国法定的提存机关。办理提存公证应注意的问题有:

(1)债务人应当向履行地的公证机关提出申请提存公证。

(2)申请人应当提供下列材料:①债的依据,是合同之债还是侵权之债;②债的内容;③债权不接受履行的证明;④交付标的物。

(3)未到期债务,不得办理提存。

篇6:巧用提存,规避交易风险

但是两家公司在商量过户细节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双方互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且考虑到1500多万元人民币的支付风险,在支付房款和房地产权证过户这两个环节上无法达成共识。后来,他们来到金华市正信公证处寻求帮助。

在了解到双方这一情况后,该公证处公证员郑文君建议,甲、乙公司可以在签订房产买卖合同的时候就将房款提存的条款写入合同。甲公司首先将购房款提存到正信公证处,在双方约定的前提条件满足后,也就是甲公司在乙公司的配合下,将房产证、土地证过户到自身名下后,由乙公司到公证处提取房款。

两家公司都认同公证处自身的公信力,所以认可了这一建议,因为甲公司将房款提存到公证处后,就不怕出现乙公司在收到房款后不配合办理房产过户的情况,也不需要担心因乙公司的其他纠纷导致房产被查封而无法过户的情况发生;而对应的,对乙公司的利益也有很好的保障,不用担心在配合甲公司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后,甲公司不愿意支付购房款或者无力支付房款的情况发生,即使交易不成,也便于解决。如果交易不成,双方解除合同,向买受人退回提存款,对各方都没有损害。就这样,通过提存,双方顺利地办结了交易。

有关人士指出,市场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很多事先未曾预见的情况都会出现,例如由于租金、房价的上涨出现的租金、房款拒收现象都完全可以通过提存的方式改变承租方、购房方的被动局面。在买卖合同、股权转让等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提存这一法律利器消除双方的忧虑。

■点评:提存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4条确立的一条清偿提存的原则性规定: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债务人履行义务,债务人将履行的标的物向有关部门提存的,应当认定债务已经履行。因提存所支出的费用,应当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财产收益归债权人所有,风险责任由债权人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债务人依法将标的提存,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即告终止。根据提存的目的和功能,公证处受理的提存事项一般可分为两类:清偿提存和担保提存。前者指当债务人因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债权人履行给付债务时,债务人可将有关债之标的物提交公证处,由公证处负责收存并交付给债权人,从而引起债务清偿和债之标的物风险转移的法律后果(但鉴于公证处的保管条件受限制,目前仅受理钱款的提存)。后者指公证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或依约定,对担保人交付的担保物(或担保物的替代物)进行寄存、保管,以保证债务的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活动,债务人先行提存,有利于消除当事人双方的不信任感,促使双方签订的民事协议及合同的履行。

篇7:提存协议书

本单元考点框架

考点1:合同的转让(★★)(P228)1.合同权利的转让

(1)债权人转让权利不需要经债务人同意,但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是有效的)。(2014年简答题)

(2)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例题·单选题】陈某向李某购买一批水泥,价款为10万元,合同履行前,李某未经陈某的同意,将价款债权转让给王某,并通知陈某直接向王某付款。已知,陈某与李某未约定合同权利不得转让。下列关于李某的转让行为效力的表述中,符合合同法律制度规定的是()。(2017年)

A.李某的转让行为无效,陈某仍应向李某付款

B.李某的转让行为有效,但如陈某仍向李某付款,可发生清偿效力 C.李某的转让行为有效,陈某应向王某付款

D.李某的转让行为效力待定,取决于陈某是否表示同意 【答案】C

【解析】(1)债权人依法转让权利无须债务人同意,因此,李某未经陈某的同意将价款债权转让给王某是有效;(2)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后对债务人生效,李某已经通知陈某,债权转让对陈某生效,陈某应当向新的债权人王某付款。

2.合同义务转移

(1)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否则债务人转移合同义务的行为对债权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有权拒绝第三人向其履行,同时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并承担不履行或迟延履行合同的法律责任。

(2)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3.合同权利义务的一并转让

(1)当事人一方经他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2)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

(3)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例题1·单选题】甲公司欠乙公司300万元货款。后甲公司将部分优良资产分立出去另成立丙公司,甲、丙公司在分立协议中约定,该笔债务由甲、丙公司按3∶7的比例分担,但甲、丙公司未与乙公司达成债务清偿协议。债务到期后,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清偿300万元,遭到拒绝。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该笔债务清偿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5年)

A.乙公司只能向甲公司主张清偿 B.乙公司只能向丙公司主张清偿

C.应当由甲、丙公司按连带责任方式向乙公司清偿 D.应当由甲、丙公司按分立协议约定的比例向乙公司清偿

【答案】C

【解析】虽然甲、丙公司达成了3:7的约定,但该约定未经乙公司认可(“未与乙公司达成债务清偿协议”),对乙公司不具有拘束力,甲、丙公司应向乙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例题2·单选题】甲公司将两个业务部门分出设立乙公司和丙公司,并在公司分立决议中明确,甲公司以前所负的债务由新设的乙公司承担。分立前甲公司欠丁企业贷款12万元,现丁企业要求偿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该12万元债务承担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1年)A.由甲公司承担 B.由乙公司承担

C.由甲、乙、丙三个公司平均承担 D.由甲、乙、丙三个公司连带承担

【答案】D

【解析】“甲公司以前所负的债务由新设的乙公司承担”并非和债权人丁企业达成的约定,而是公司分立决议中明确的内容,对债权人丁企业不具有约束力。

【例题3·多选题】甲与乙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将其收藏的一幅名画以20万元卖给乙。其后,甲将其对乙的20万元债权转让给丙并通知了乙。甲将名画依约交付给乙前,该画因不可抗力灭失。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有()。(2008年)

A.乙对甲主张解除合同,并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B.乙对甲主张解除合同,但不得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C.乙不得对甲主张解除合同,但可以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D.乙不得对甲主张解除合同,也不得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答案】BCD

【解析】(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乙可以解除合同;(2)债权人甲转让权利的,债务人乙对让与人甲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丙主张。

考点2:法定抵销(★)(P231)

【提示】导致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有:(1)债务已经约定履行;(2)合同解除;(3)债务相互抵销;(4)提存;(5)免除;(6)混同(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7)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1.法定抵销的条件(1)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均可主张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

(2)债权让与时,如果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提示】法定抵销通常应当符合两个核心条件:(1)双方互负到期债务;(2)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但在债权让与情境下,只要求债务人对让与人的债权先到期。

2.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3.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4.不能抵销的债务

(1)按合同性质不能抵销(如不作为债务,提供劳务的债务,抚恤金、退休金、人身损害赔偿金等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债务);(2)按照约定应当向第三人给付的债务;

(3)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债务;(2018年新增)(4)因故意实施侵权行为产生的债务;

(5)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其他情形(如法律禁止扣押和强制执行的债务)。

【例题1·判断题】张某向杨某借款3万元到期未还,后双方因债务清偿问题发生纠纷,张某被杨某打伤,住院治疗共支出医疗费4.5万元。杨某有权主张在3万元内抵销,只向张某支付1.5万元医疗费。()(2017年)

【答案】×

【解析】因故意实施侵权行为产生的债务,不得抵销。

【例题2·多选题】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法定抵销的表述中,正确的有()。(2016年)

A.抵销可以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B.故意侵权产生的债务,债务人不得主张抵销 C.双方抵销的债务,都应已届清偿期 D.双方抵销的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应相同 【答案】BCD 【解析】(1)选项A: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2)选项B:按合同性质不能抵销的债务、按照约定应当向第三人给付的债务、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债务、因故意实施侵权行为产生的债务,不得抵销;(3)选项CD: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

【例题3·多选题】陈某租住王某的房屋,租期至2010年8月。王某欠陈某10万元货款,应于2010年7月偿付。至2010年8月,王某尚未清偿货款,但要求收回房屋并请求陈某支付1万元租金。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陈某的权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2012年)

A.陈某可以留置该房屋作为担保 B.陈某可以出售房屋并优先受偿 C.陈某可以应付租金抵销1万元货款 D.陈某可以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而不交还房屋 【答案】ABD

【解析】(1)选项A:不动产不适用留置制度;(2)选项B:在陈某与王某的货款债务中,并未将王某的房屋设为担保物,陈某不享有任何优先受偿权;(3)选项C: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4)选项D: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限于“同一双务合同”,在本题中,“租金”和“货款”分属两个不同的合同。

考点3:提存(★)(P231)

1.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2)债权人下落不明;

(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2.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3.提存的法律效力

(1)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2)提存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3)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4.领取提存物

(1)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2)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

【例题·单选题】债权人甲下落不明,致使债务人乙难以履行债务,乙依法将标的物提存。提存期间,该标的物发生意外毁损。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对该标的物损失承担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1年)

A.应由甲承担 B.应由乙承担 C.应由甲、乙共同承担 D.应由提存机关承担 【答案】A

【解析】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考点4:合同的解除(★★★)(P230)1.约定解除(1)协商解除

合同生效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以解除合同为目的,经协商一致,订立一个解除原来合同的协议,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为。(2)约定解除权(附解除条件或期限)

解除权可以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也可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约定,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也可以约定双方解除合同的权利。

2.法定解除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相关链接】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违约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由乙公司承建甲公司办公大楼的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后不久,甲公司所在地发生特大地震,原拟建办公大楼的土地已经洼陷,甲公司损失惨重,拟取消办公大楼建设计划。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重新选定建设地点,继续履行建设工程合同 B.甲公司有权通知乙公司解除合同,但应当向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C.只有经乙公司同意,甲公司才能解除合同

D.甲公司有权通知乙公司解除合同,且无须承担任何违约责任 【答案】D

【解析】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由此产生的违约责任均予以免除。(2)预期违约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直接主张解除即可)。(2013年简答题)

【例题·单选题】2014年3月,甲科研所与乙企业签订一份设备改造的技术服务合同,约定自2014年7月1日至12月1日,甲科研所负责对乙企业的自动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合同签订后,乙企业为履行合同做了相关准备工作。5月,甲科研所通知乙企业,因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辞职,不能履行合同。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乙企业权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5年)

A.乙企业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甲科研所赔偿损失

B.乙企业有权主张合同无效,并要求甲科研所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C.乙企业有权撤销合同,并要求甲科研所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D.乙企业至7月1日方有权要求甲科研所承担违约责任 【答案】A

【解析】原定履行期为2014年7月1日至12月1日,而5月份(履行期限届满之前)甲科研所即明确表示不能履行合同,构成预期违约,乙企业可以主张解除合同。

【相关链接】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时,可以“中止”履行并通知对方;如果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合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先中止,后解除)

(3)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2008年简答题)

(4)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提示】如果违约行为已经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当事人可以主张立即解除合同,不必催告、等待,并可依法主张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合同目的仍可实现,则:①主要债务延迟履行的,应先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方可通知对方解除合同,可依法主张对方承担违约责任;②次要债务未能如约履行的,不能主张解除合同,但可依法主张对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例题·单选题】甲小学为了“六一”儿童节学生表演节目的需要,向乙服装厂订购了100套童装,约定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周交付。5月28日,甲小学向乙服装厂催要童装,却被告知,因布匹供应问题6月3日才能交付童装,甲小学因此欲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该合同解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1年)

A.甲小学应先催告乙服装厂履行,乙服装厂在合理期限内未履行的,甲小学才可以解除合同

B.甲小学可以解除合同,无须催告

C.甲小学无权解除合同,只能要求乙服装厂承担违约责任 D.甲小学无权自行解除合同,但可以请求法院解除合同 【答案】B

【解析】乙服装厂未按期交货,属于主要债务迟延履行,但由于该违约行为已经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六一节无法表演节目),不需先经催告而后解除,而是直接解除即可。

3.随时解除(1)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不合格的,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2)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承揽合同,因此造成承揽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相关链接】除保险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4.情势变更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5.合同解除的效力

(1)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

(2)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要求赔偿损失。

(3)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条款、清理条款以及解决争议方法条款的效力。(2013年简答题)

【例题1·判断题】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2016年)【答案】√

【例题2·多选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属于合同解除法定事由的有()。(2013年)

A.合同当事人一方的法定代表人变更 B.作为合同当事人一方的法人分立 C.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D.合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答案】CD

【解析】(1)选项A:合同当事人一方法定代表人变更,并不影响合同的继续履行;(2)选项B: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例题3·判断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约定:若发生合同纠纷,须交A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因乙公司违约,甲公司依法解除合同,并要求乙公司赔偿损失。双方对赔偿数额发生争议,甲公司就该争议向A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乙公司认为,因合同被解除,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已失效,故甲公司不能向A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乙公司的观点是正确的。()(2010年)【答案】×

【解析】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条款、清理条款以及解决争议方法条款的效力。

考点5:违约责任(★★★)

(一)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P234)1.免责事由

(1)法定的免责事由——不可抗力

①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②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2)约定的免责事由——免责条款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免责条款,但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①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②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2.因第三人违约

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相关链接1】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相关链接2】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例题·判断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时,经丙公司同意,约定由丙公司向买受人甲公司交付货物。后丙公司交付的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甲公司可以请求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2017年)【答案】×

篇8:提存协议书

一、解读新准则的离职后福利

(一) 含义

离职后福利计划, 是指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 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设定提存计划指的是企业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 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二) 核算原理

准则中所述的设定提存计划与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密切相关, 职工离职后所得福利与企业在岗职工提供服务的各个期间的缴费水平无关, 仅包括企业按规定的标准提存的金额。它的具体操作是:职工和企业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设定提存计划缴费率出资, 记入职工的个人账户, 职工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投资于投资机构, 可以是投资基金或信托基金, 到期获得收益, 职工退休时, 个人账户中的金额包括企业缴费和投资收益部分, 退休职工根据个人账户基金累计金额按月领取退休金。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不负进一步支付的义务, 不承担与职工离职后福利有关的任何风险。

在设定受益计划中, 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每个职工离职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 倒算出企业现在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 在这种情况下, 与投资和精算有关的风险全由企业承担。

(三) 基本特点

设定提存计划的基本特点是投资风险由企业职工承担, 虽然企业未来支付的金额不固定, 但每期提取的金额是固定的。设定受益计划的基本特点是年金缴付和投资运营的风险都由企业承担, 企业未来支付的金额固定, 当期提取的金额不固定。

二、我国会计体系中离职后福利的现状及发展

(一) 我国养老金现状

当前, 我国养老金制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基本养老金制度, 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 是政府提供的基础型社会保障,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 它具有强制性, 应用较为广泛, 起到了核心作用。第二个层次为企业年金, 即补充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为商业养老保险, 即个人自愿性储蓄。我国当前基本养老金制度是企业、个人共同缴费, 其个人账户部分是基金制, 基础养老金是现收现付制。

(二) 新准则中对设定受益计划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 企业养老金基本是设定提存计划的, 采用设定受益计划的很少。我国2006年颁布的旧会计准则中, 只规定了设定提存计划, 没有提及设定受益计划,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的国情所限, 会计核算水平和相关制度都不能满足后者的需要, 但是随着我国职工薪酬制度和职工需要的发展以及会计核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旧的职工薪酬制度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而设定受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相比有很多优势:

1. 在设定受益计划中, 企业的义务进一步扩大, 投资经营风险均由企业承担, 避免了职工的损失和负担, 可以使企业进一步承担社会责任, 对职工起到激励作用。

2. 实行设定受益计划的企业不用像实行设定提存计划的企业那样按期缴纳固定金额的费用, 使企业资金周转相对灵活, 财务富有弹性, 企业的资金调配由企业说了算, 提高了企业财务的稳健性。

3. 实行设定受益计划后, 职工的离职后福利与职工在岗期间的收入水平和工龄长短息息相关, 可以对职工起到长期持续激励的作用, 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依赖和信心,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 实行设定提存计划的企业按期发放养老金, 降低了企业的效率, 加剧了养老金收入的分配差距, 而实行设定受益计划的企业则不同, 企业根据配比原则把养老金费用与企业的当期收入配比, 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

5. 实行设定受益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职工的离职后福利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三) 新准则中引入设定受益计划将会带来的长远影响

新准则引入了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规范, 虽然现在看来对我国的会计实务不会产生整体层面上的重大影响, 但是其带来的利处是长远而深刻的, 具体包括:

1. 使我国之前已经采用设定受益计划计提养老金福利的企业的会计处理更加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

2. 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 趋同, 有利于国内上市公司和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 有利于国内外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3. 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曲解, 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4. 减少不必要的会计信息转换成本, 提高信息需求者的使用效率。

5.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三、新准则中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比较

(一) 相同点

1. 二者都建立在相同的会计理论基础上, 都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期间, 将企业应为职工缴存的养老金确认为费用或长期负债, 按照受益对象计提, 因此, 其本质是相同的。

2.二者缴存职工的养老金时都建立在信托关系的基础上, 管理模式相同。企业将年金缴存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投资、运营, 企业将该年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计量和列报。

3. 企业缴存的养老保险年金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 不同点

1. 风险承担主体不同

设定提存计划中, 企业向基金等机构定期支付固定金额后, 如果该机构未来没有足够资产进一步支付退休职工理应享有的离职后福利, 企业也不再负有任何法定或推定义务, 风险由中介运行机构或职工自行承担, 与企业无关;而设定受益计划中, 企业有义务保证职工在离职后能获得约定的离职后福利, 风险由企业承担。

2. 职工的收益水平不同

设定提存计划中, 企业根据事先确定的缴费水平定期向中介运行机构支付确定数额的提存金, 但职工未来所能获得的离职后福利并不确定, 而是取决于离职时累计的提存金及其投资收益情况, 提存金是确定的, 提取金 (福利) 是不确定的;而在设定受益计划中, 企业必须承诺确保满足职工离职后的福利, 提存金是不确定的, 而提取金 (福利) 是确定的。

3. 缴费对象不同

在设定提存计划中, 由企业与职工双方共同缴存养老金福利费;在设定受益计划中, 由企业单方面缴存。

4. 折现及精算假设不同

在设定提存计划中, 企业的提存金额是在职工提供服务期末12个月以内到其支付, 不需折现;而在设定受益计划中, 应计福利费是一项长期负债, 要用到精算假设和相应折现率。

5. 会计核算原理不同

设定提存计划中, 企业每年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存年金, 发生时与当期工资的处理方法相同, 都在义务发生的同时确认费用, 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当企业实际支付时,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设定受益计划中, 需要确定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及义务现值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息收益和利息费用, 因此需要精算。在精算假设和经验调整下, 还会导致之前计量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 需要确认精算利得或损失, 这部分金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企业的年金费用不仅包括当期计提的费用, 还包括期初负担的利息及多项附加负债的摊销, 因此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核算会非常的复杂。

6. 披露要求不同

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下, 要求设定提存计划的企业披露计划性质、计算缴存金额的公式或依据以及当期缴存金额等内容;而设定受益计划的企业, 由于该方法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准则对披露的要求更严格、更细致, 必须披露设定受益计划的特征、风险、报表确认金额、变动、未来现金流量、精算假设和敏感性等内容。

(三) 与设定提存计划相比,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的问题

1.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采用当期确认法, 管理成本较低且简单易行。而设定受益计划则更复杂, 须用到会计估计和精算假设, 具有易变性和主观性。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企业资金事项的真实变动, 但设定受益计划涉及到的精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判断, 弱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2.目前我国的精算行业还较落后, 缺乏专业人才, 而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年金费用的计提和分配都很复杂, 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精算师, 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而且, 相关精算内容比较难以被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

3.准则中关于精算假设和折现率的规定比较简单, 会影响设定受益计划的准确计量, 而且对于设定受益计划归属的服务期间的规定也并不完善。

4.对于刚出台的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规范,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所以比较容易进行会计舞弊, 使企业不能得到可靠的会计信息。

5.在设定受益计划下, 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设定受益计划最初在美国实行, 却使很多企业背上了过重的财务压力, 陷入养老金的泥沼, 所以, 我国企业需要吸取经验, 认识到设定受益计划在实践中的困难。

6.在设定提存计划下, 企业的职工建立了个人账户, 在职工发生离职、调动时可以自由转账, 操作性强, 而且, 职工可以定期获得个人账户的信息。但是, 设定受益计划下设立的是共同账户, 职工只有在退休后才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 在这之前若职工发生离职、调岗等变动, 由于没有个人账户, 权益很难确认, 不方便转移。

7.设定提存计划中职工有权选择投资方案, 做出投资决策, 具有一定的投资自主权, 但是在设定受益计划中, 职工不能自主选择投资管理人和资产管理人, 全是由企业说了算。

8.目前, 对于我国会计界来说, 设定受益计划还只是舶来品, 缺乏实践基础,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 加之其风险性, 使职工的离职后福利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可能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四、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依据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 设定提存计划更适合企业的发展。根据国资委的监管要求, 国有企业2014年辞退后福利计划仍按原计划实施, 对于已经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 不得再设定其他补充养老福利计划, 在未来具有了相应的经济能力、人工成本承受能力以后, 应按照国资发分配 (2005) 135号文件的报批程序, 通过企业年金制度实现补充养老保险;对于改制上市时按规定已经计提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的企业, 按规定受益计划进行精算, 但需要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对人员计提范围、计量方法、会计处理及披露内容进行调整。对于未计提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的企业, 企业发放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仍按照原渠道列支。

综上, 设定提存计划是企业养老保险更为合适的方式。

(二) 完善设定受益计划的建议

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对于实施设定受益计划的规范, 我国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去促进和推动设定受益计划的完善和发展。

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高统筹层次, 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现有的账目情况, 并且平衡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资金可以有效合理地运转。

2.逐渐要求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采用设定受益计划, 保障职工的权益, 使设定受益计划的实施具有会计实务基础, 而那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 则允许它们继续实施设定提存计划。除此之外, 对于那些准备实施设定受益计划的企业, 国家应该对其投资决策做出相关规定, 防止其将资金过多投放于高风险的项目, 从而使退休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国家还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防范与补救措施, 增强企业和职工的信心。

3.准则应该继续完善和改进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规范, 对企业应该承担的投资风险和精算风险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 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应该开展相关精算培训, 使企业会计人员逐渐具备对设定受益计划进行会计实务核算的能力, 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5.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 可以将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规范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简化, 使之能够更好得被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

6. 企业应该根据所处宏观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法, 国家应该鼓励不同行业、性质、规模、财务状况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方法, 形成多样化、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实现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并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S].2014.

[2]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S].2011.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S].2006.

[4]李海燕.试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比较[J].齐鲁珠坛, 2014 (04) .

[5]史苏婷.我国养老金会计现状及改进研究[D]:山西,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6]孙敏娜, 傅宏宇.新职工薪酬准则中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探讨[J].会计之友, 2014 (31) .

[7]姚振飞.关于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的探析[J].会计之友, 2015 (17) .

[8]刘小燕, 卜华.新职工薪酬准则中的设定受益计划解读[J].财会月刊, 2015 (07) .

[9]刘艳丽.离职后福利设定受益计划会计核算例析[J].财会通讯, 2015 (07) .

上一篇:物业无欠费证明模板下一篇:茶叶代理销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