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2024-04-12

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通用18篇)

篇1: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某事仍未完成的`时候,人们会把它做出千万种设想,一种比一种更美好,一种比一种更具体更完善。而当结果或事实在世人面前展露无遗时,众人的设想被赤裸裸击碎。譬如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其结局无人知晓,本是残缺之体,却引出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看似给了《红楼梦》最终的归宿,实际上却挤压了人们的想象空间,这是完成,也是毁灭。再如川端康成功地摘取诺贝尔奖后“发现在文学顶风最高处放眼望去,却是一片不毛之地,”自杀身亡,他一生的最高峰便止于此,曾经的幻想最终破灭,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不再是最初的一切。

难道,只有十全十美,才算是美吗?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让一切都变得有可能,让人们将理想变为行动,超越自己超越现实。其实,许多事是没有终点的,例如人类的文明,生物的进化,科学的进步等,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完成了的、正在完成的、又或是即将开始的里程碑。它就像是一道屏风,遮住了背后的不确定与结局,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想象,放手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寻。

美,是没有终点的,是存在于追寻的过程中的。

篇2: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白志鹏

当我们在月下萧萧地抬头望着残月时,我们不禁会引吟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我们在日下黄昏之际看着绚丽的云彩时,我们不禁会唱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我们寂寥的湖畔嗅闻着淡淡花香时,我们不禁会想起“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们总是想寻找那一片清凉的绿洲,却忽视了踏在脚下的诚厚的荒漠;我们总是想寻找那一朵最美的花朵,却忽视了撑起那抹红艳绿叶的清新:我们总是在寻找那一朵纯洁的云彩,却忽视了载着这美丽云儿蓝天的辽阔。残缺在我们的身边,而完美就在残缺的背后。

孩子问奶奶什么是最美的?奶奶说是雀斑,而孩子说是皱纹。雀斑,皱纹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残缺的。但为什么最美的是雀斑皱纹了?因为残缺也是美的。人们总想要得到找到最美的事物,却不知身边残缺的便是最美的。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残缺留给我们华丽是完美的;当我们在庭下观看残月时,残缺留给我们的圆月是完美的。当我们后悔做了遗憾的事情时,残缺留给我们的智慧是完美的。残缺在我们身边,完美就在残缺背后。

上帝留给世间太多残缺背后的完美,但人们的双眼却看不清它。我们缺少发现美得眼睛,缺少发现美的行动。在曹雪芹用毕生的精力去吞吐出一部《石头记》时,不幸的变故使他难以完成。因80回合丢失了手稿,使得红楼梦残缺不全,充满了迷雾,从而吸引了大批红楼梦爱好者的深入研究,诞生了红学这一学科。正是由于这未完待续的猜疑,换来的是千古的名著,换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曹雪芹一次意外的残缺,留下的是完美的文学。

那断臂的维纳斯令我们心醉,那种因残缺而更显美丽的魅力震撼人心;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回皇冠,可最终遭遇滑铁卢;高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却无奈投身乌江而去;满腹韬略的诸葛亮助刘备三分天下,却壮志未酬便病死五丈原,使后人每每想起便泪湿衣襟。残缺是种美,完美就在残缺的背后。

残缺是种美,流传千古的伟人将残缺化作优势,愈增丰功伟绩。戴上智慧的头脑,打开欣赏的包容心,人生没有不成风景的残缺。

白茹利老师的下水作文:我欣赏 我美丽

有人赞美如火的朝阳,我却钟爱余晖下的晚霞;有人歌咏高山流水响晴空,我却低吟古道西风伴瘦马;有人喜爱百花齐放竞争春,我却欣赏寒梅一枝傲霜雪;有人推崇《命运交响曲的》震撼,我却陶醉《二泉映月》的凄婉。苏子云:“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在懂得欣赏的人眼中,世间万物无有不美,眼中有美的人,必是心中有爱,又是谁说过:“有爱的人最美!”

孟尝君欣赏鸡鸣狗盗之士,使他逃离虎口,免于危难;刘邦不嫌弃胯下受辱的韩信,终成霸业。爱迪生也曾是老师眼中的笨孩子,拿破仑的身高还不足13英寸,周杰伦当年也是其貌不扬„„,与他们相比,小小的雀斑又何足挂齿?!

一位老师在欣赏一名学生的书法作品时,发自肺腑的赞美:“这是一颗未经加工的美玉。”短短的一句话,激励了这名学生奋志学习书法艺术的决心,并利用空闲时间访名师,揣摩名家书法作品,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书法艺术界的佼佼。一位记者曾报道一个小偷作案手法十分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最后感叹:“像这样心思如此细腻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种工作都该是有成就的吧!”这位记者不曾想到,他二十年前无心写下的几句话,竟改变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当年的小偷竟然成了今天管理数千人的老板。他说:“这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就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诚,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但悲哀的是太多的人永远自以为是地指责别人的缺点,批评别人的不足,夸大别人的弱点,所以生活中、现实里,那么多的天使,他们的翅膀还没有张开,而羽毛已被剪掉;那么多的花朵,他们的花瓣还未绽放,而阳光已被阻挡。殊不知,带刺的玫瑰才最美丽!

感谢这位富有爱心的老奶奶,他用爱的欣赏,真诚的赞美,化解的不仅是一个小男孩一时的痛苦,更是一种真善美的传递,当小男孩抹掉眼泪赞美比雀斑还美的皱纹时,其意义不言而喻。

我想说:”自我欣赏是一种自信,而欣赏别人,则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带给别人肯定与鼓励,幸福与快乐,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别人的欣赏。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和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致之力,向上之志。

篇3: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师:(出示蔷薇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蔷薇花?

生1:这些蔷薇很漂亮,花瓣上还有晶莹的露珠。

生2:蔷薇有着粉红色的花瓣,黄黄的花蕊。

师:多么美丽的花儿啊,课文中是怎么描绘的,找一找。

(指名读文中的句子,学生读得很平淡。)

师: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蔷薇花粉红的花瓣正迎着风轻轻摆动。

师:你再闻一闻,味道怎么样?

生1:(轻轻嗅了一下)好像有香味。

生2:我家有蔷薇花,每当花开的时候,还没走到花前,就闻到花香了。

师:真是香气扑鼻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再次读课文。这次读得很生动,表情十分投入。)

师:读读第二处描写蔷薇花的句子。你觉得此时的蔷薇花怎么样?

生1:花瓣都掉了,感觉它快要死了。

生2:蔷薇花很弱小,花瓣掉了,低垂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是啊,此时的蔷薇花是多么弱小,多么需要保护啊。能把这种表情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然后再次指名读。)

师:“纤弱”是什么意思?

生1:纤细而柔弱。

师:你瞧,它低垂着头,有气无力的。你再读读,读出蔷薇花的细小、柔弱。

(生再次读句子,有进步。)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一环节里,教师紧紧抓住文中两处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反复朗读,进而感受蔷薇花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回忆、想象、朗读中,思维产生了碰撞,对于蔷薇花有了深切的感受。于永正老师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的。读出味来,才能给孩子留下情感。”在课堂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分析讲解,始终以读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嗅觉、视觉、味觉等感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窗。

片段二:

师:受到了保护的蔷薇花会变得怎样呢?请接下去写一写。

(学生各自动笔写,师巡视。)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

生1:雨衣下的蔷薇花,挺起了腰杆,露出了粉红色的笑脸。

生2:蔷薇花不再是纤细娇弱的了,花瓣上还沾着亮晶晶的水珠,扑鼻的香气在空气里回荡着。

生3:蔷薇花粉红的花瓣点缀在浅绿色的枝叶丛中,显得格外娇美。

评析:

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个人有好的语感,有丰富的词语,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既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也是对文本的表达运用。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雨衣下的野蔷薇看到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

篇4:“残缺”也是一种美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喜欢爬树,他裤子膝盖和屁股的位置总会磨出几个小洞,孩子的妈妈便取出两块厚厚的彩色布,剪成一些可爱的动物图案再细细密密地缝在裤子的破洞处原本要扔弃的裤子,在妈妈的手里变成了一件别致的工艺品。看来有些残缺也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经过修复后达到另外一种完美。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残缺,关键是怎样去对待。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得多是歧视;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友好。即便是真有残缺,也应把它看做是生命中一种必然的点缀,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坦然面对。

《庄子》中也有个故事发人深省:上天在子舆身上刺了三条“裂缝”: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了一只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鸟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便乘着精神的骏马遨游世界!”子舆对待残缺的态度令人钦佩,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篇5: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安徽省固镇县宋店中学 朱燕

月圆,是一种美;花开,是一种美;月残,一样是美,只是有点感伤;花落,同样是美,只是有点凄婉。那么,面对生命中的残缺,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完美和缺陷总是并存,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重要的是他是怀着怎样的一颗心去面对。完美的人生固然令人羡慕,而有缺陷的人生如果能够和命运抗争,它也将变得丰盈而富有激情。永远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造物主有一千个理由给你遗憾,生活就有一万个理由让你的美丽以另一种姿势盛开不败,而这一切只把握在你的手心――或许这就是残缺的美丽。

命运总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跟我们开个玩笑,把我们完美的红苹果咬下一个缺口。其实,我们不必遗憾,不妨就当是自己被偷吃了一口吧。想想看,凋零的花朵是不完美的,然而它却可“化作春泥更护花”;断翅的鸟儿是不完美的,然而它却可以唱出动人的曲子;失明的贝多芬是不完美的,然而《第七交响乐》却令人震撼。面对即使不完满的人生,我们依然可以满怀信念、正视坎坷、超越自我,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依然可以修炼自己智慧的头脑、仁厚的胸襟、勇敢的品格,依然可以成就一段完满而执着的辉煌人生。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总会有一些伤痕与残缺残存着,它们像魔鬼一样缠绕着我们的心。我们不愿意去触碰它们,因为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隐隐作痛一所以我们选择了同避,选择了躲闪,选择蜷缩在仿佛只有自己的世界里疗伤,慢慢地失去阳光,失去自信,失去开拓新世界的能力长此以往,伤痕与残缺会冰冻我们的情感,令我们无所适从,令我们无力去做我们喜欢做的工作和事情。所以,有些伤疤与残缺,我们不得不揭开,不得不正确去面对它。长痛不如短痛,重获独立生存的勇气比什么都重要。

是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人一生下来注定就有幸运和不幸的。譬如说一个人很笨,这该怨他自己吗?然而由此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却完全要由他自己负责――饱受了轻蔑也不知这到底该怨谁。再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丑,再怎么想办法郜无济于事,这难道是他的过错?不是。生在一个备受宠爱的环境中,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是无忧无虑的现实,绚烂辉煌的前景,左右逢源的机遇,一帆风顺的坦途……这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的。然而,现实有时却是残酷的,它让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与人生。身体的残疾或命运的不济,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有缺陷的人也应该有正视自己的勇气,并且有为自己开拓天地的梦想。

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勇于正视和揭开伤疤,从容与乐观地对待残缺,才能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和悲壮。要知道,当你开始相信自己时,也正是世界开始相信你的时候!经过执着的奋斗与艰辛的努力,残缺的命运也同样能够绽开出灿烂绚丽的人生花朵!

教师点评

文章独辟蹊径,视角新颖,感受独到,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创新佳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精美流畅、生动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的精彩运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的强烈共鸣。

篇6:残缺也是一种美

完美,一个在世人心中唯美的字眼,似乎成为了来标榜人类的替代品。人人追求完美,工作无懈可击,学习优异,长相精致……一切完美的形象能够说仅有童话、小说里的人物才有可能得到那样的赞誉。但在现实生活中,完美似水似尘,即便有那么一刻收获完美了,但岁月如梭,风一吹,了无痕迹。正如昙花一现般的短暂,稍纵即逝,观赏的人又有多少呢?

残缺美是我的主导体。我的相貌平平,成绩还算不错。我的童年亦不完美,那是残缺的童年。或许,我的童年里少了许多欢乐与笑声;或许,我的童年里多了许多书籍与补习。可是,我并不埋怨什么。因为残缺了,所以我定会更加欢乐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因为我把残缺的欢乐裁剪到了以后播放。虽然残缺,但有了爱将我的漏洞弥补。虽然弥补仍是残缺,但这样的残缺我并不遗憾。在我的童年里,残缺是我的经纪人。但又如何,在我的世界里永不会被谁干扰,四周是悄然的。

我安静的在思考,并不想被谁打扰。是的,残缺又如何?当那些自以为是“完美”的女生在书信纷飞的世界里产生“不知所措”时,我庆幸我置身于她们的世界之外,使我更好的汲取知识。当我的好友也卷入感情纠纷时,我晓得我比她们看得更透彻。所以我并不认为残缺有什么不好。相反的,残缺令我收获了更多别人所没有的收获。

篇7:残缺也是一种美

不一会儿弯弯的月亮从乌云中挣脱出来。似镰刀,又拂如被咬过的饼干,给人一种凄凉、清幽的感觉。“多久没这样看过月亮了?”我不禁这样问着自我。对啊!身处求学路上的我们,不知从何时起,早已遗忘了某些东西。因为在我们眼里,仅有“分数和成绩”。于是,我时常想:人究竟是为何而活?

为以后的工作?为家庭?还是为

了钱?好,就算以后得到了。可是你的那些朋友和亲人却离你远去了,最终你的生命也慢慢地死去……试问,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我想:“世界上的任何都没有十全十美,正像天上的这轮残月……而我们,或许我们也应当换种态度来看待事情。正如月亮,如果每一天都十分地圆满而毫无瑕疵,人们还会有那么多的赏月之感吗!

正如我们的生活,有失去才会有人珍

惜,‘残缺’或许也是一种美吧!”想到

那里,我释然了……

悄悄地,我放下了笔。或许是不

篇8: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一、“合作学习”需要静思默想

自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而小组合作学习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教学比武课,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同学就围成一团,热热闹闹地议论开了。几分钟后,老师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而讨论完后同学的发言非常积极,可是你如果仔细听的话,会发现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往往停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甚至有的发言是不着边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是因为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然后再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二、“学会倾听”需要静思默想

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时,不少学生高举小手,有的同学还兴奋地喊:“我来,我来!”,而当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未发言的同学却没有认真去倾听他人的见解,而是一门心思等着老师叫自己的名字,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课改下的好现象,因为同学们都活跃起来了,但我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如果没有倾听他人的见解,又怎能发现别人见解中的亮点或不足呢?又怎能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样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收获又有多少呢?我认为,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在别人发表见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静思默想,才能产生出新的见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倾听别人的见解也是一种美德,培养学生的这种美德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阅读课文”需要静思默想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空空荡荡。我们说,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是我们老师备课,解读教材,不也是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时而在重点地方批批注注吗?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反而不让他们默读思考了呢?没有了静思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能自读自悟吗?能综合归纳吗?

四、“读中感悟”需要静思默想

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需要动,又需要静。请看《西门豹》教学的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还有什么疑问?

生:课文中讲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而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可见“站满”一词用得不准确,应该改一改。

师:他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许多学生举手了。该马上交流,还是等一等再交流呢?我想,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才能有深层次的见解。)

生1:有道理。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肯定会饿死许多人,给河伯娶媳妇那一天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来到漳河边了……

生2:人们为了躲避天灾和人祸,都逃到外地去谋生……怎么可能那么多人……

师:同学的意见是“站满”这个词用得不准确,要改改。别的同学有没有反对意见?

生4:老师,我觉得课文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后才写出来的。“站满”这个词肯定隐含着深层的意思……

师:你的观点有道理,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认真思考,看看“站满”这个词隐含着什么意思。(10分钟后,我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5:邺这个地方的范围很大,由于当地老百姓深信这个迷信,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河伯贺喜,乞求河伯显灵。漳河边范围很小,所以人就显得很多……

生6:今年听说西门豹亲自来参加,肯定与众不同,老百姓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从四面八方赶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已经有了新的发现,从课文的编排意图来看,你们认为“站满”用得准确吗?需要改吗?

生:(齐答)不用改了。

师:是啊,初看“站满”一词觉得作者用词不当,细细琢磨后,才感悟到作者用词是多么精确,其中隐藏着深层的意思。今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文中一些词、句、段,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静下心来默读文章,联系文章中上下文的内容,积极地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请大家记住,默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上述案例中,老师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引导学生潜心阅读,静思默想,等学生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新的发现,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感情,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幕呀!倘若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静思默想,也许就没有这样的教学效果。

篇9:“残缺”也是一种美

[关键词]错误 善用 培养 美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错误出现,但是在平时我们比较关注学生的闪亮点,对于他们正确的回答津津乐道,却忽视了课堂上的错误。课堂是不可预测的,错误也是难免的。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学生不出错的的教学,它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意外”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并能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为学生和教学的发展服务。

一、善用错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发生的错误不是一文不值的,它通常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出示“把一根木条锯成6段,每锯一段用5分钟,问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30分钟”,这时老师不给任何的回答,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学生拿纸折,有的画图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寻找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汇聚成一处,擦出智慧的火花。如果老师当时在课堂上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呈现出来,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的火花。

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1

二、善用错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错误之所以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

一位教师上课时出示例题:“圆形花坛的周长25.12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结果出示的时候,漏抄了“圆形”二字,学生在试做时,一个学生发现了问题。 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

师:对,确实少了一个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说那该怎么办?

师: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这花坛的形状你将如何设计呢?花坛的周长还是25.12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不同形状的设计方案,有圆形、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错误,将错就错,设计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这一“巧妙的错误”,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它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老师的错误引发的是学生的思考,难怪有些老师上课时要故意犯错,故意装“傻”,让学生来帮助解决问题。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是不用害怕错误的,我们可以在错误中成长,真正的印证“失败乃成功之母”。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错误,因势利导、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善用错误,增强学生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师,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情绪饱满。

如“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4.7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别害怕说错,请说说你们的想法!”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很踊跃,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胆怯地举起小手作了解答:3.6+4.7=8.3(平方米)。这种解法立即引起了学生的一阵哄笑,在其他同学的嘲笑声中,这位同学面红地低下了头。看到她那难过的表情,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平静地说:“我们听听他的想法吧!”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2与除2相互“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下底的和了。于是我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为(3.6+4.7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呢?”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这个学生如释重负,脸上显露出来的是自信和投入。

面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错误,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错误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成功。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消除面对错误的恐慌,然后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挑战错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善用错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判明是非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做座右铭。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基础知识比较多,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认钟表》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画钟面的活动,画完后进行展示。

师:哇!真漂亮!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自己设计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生1:老师,3号钟面有错误。两根指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

生1:不行!钟面上的指针是一根长,一个短的。

生2:对,我还知道长的一根叫分针,短的一根叫时针呢。

生3:我发现6号钟面也有错误,它的数字写成了一堆。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3:每个数要隔开一点。

生4:一个数和一个数空开的位置要一样。

生5:每个数字也要写得端正清楚。

……

老师从错误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创新之本。观察是创新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努力给学生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从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会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也才是称职的。不要惧怕孩子们出现错误,让我们共同去感悟去营造错误给课堂带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吧!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10:残缺也是一种美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了ㄍ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听妈妈说,表演这个节目的演员可都是聋哑人。我密切关注她们的表演,可谓是淋漓尽致啊!真想不到如此精彩的表演竟是位位身有残缺的演员表演出来的,难道这不正是那残缺的美吗?

被我国誉为是一代青少年楷模的张海迪在五岁时的一次突然跌倒在多家医院的检测下,她患上了血管瘤。从此她没进学校,而是靠着她的那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在她15岁时,便随着父母放到山东莘县的一个贫穷小村庄,在那里,他为那儿的孩子教书,在村子缺少药时,还自学的针灸为乡亲们治病,在莘县期间她一共无偿治了一万多人的病。后来张海迪自学了英语,日语等四种语言,还为许多的著作翻译出版。渐渐的,她也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图书奖。80年代初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等优秀称号,邓小平总理曾为她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并且成为了一代青少年的楷模,难道这不正是那残缺的美吗?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21岁便患上了萎缩性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病魔的侵入他毫不畏惧,一年、十年、二十年,霍金没有死,而是坚强的活着,霍金的身体虽不能动弹了,可他没有放弃,他的身体虽不能离开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

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在科学的道路上刻下了辉煌的一笔,难道这不正是残缺的美吗?

篇11:“残缺”也是一种美美文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残缺,关键是怎样去对待。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得多是歧视;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友好。即便是真有残缺,也应把它看做是生命中一种必然的点缀,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坦然面对。

《庄子》中也有个故事发人深省:上天在子舆身上刺了三条“裂缝”: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了一只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鸟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便乘着精神的骏马遨游世界!”子舆对待残缺的态度令人钦佩,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篇12:残缺也是一种美议论文

人们追求完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其实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也是很少见的,残缺虽然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但是也很难避免,是人生中时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何况在很多情况下,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一种具有别样风采的美丽。

这里所说的残缺,并不是生命的、身体的残缺也不上道德上的残缺,而是那些虽然努力了,也取得了一下成果,但是仍不尽人意。

完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圆满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欣喜。可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完美、圆满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快乐也是如此,过了就会乐极生悲。还是留点空缺,让人们产生美好的悬念,这个空缺便是憧憬、追求。

人们都欣赏满足,因为满足是一种平和的心态那种无欲无求的满足使人们有幸福感。但是在开拓进取上不能满足,在取得一个个成功中不能满足,不能沾沾自喜,裹足不前。那样容易滋生懒惰、保守。只有留一块空缺给自己,才能永不满足,永远有追求,永远奋斗、拼搏。

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留一点空余,不能太满,过满则缺。心中畅想的东西也是如此,不能装的太慢,太满了没有空缺,就容易没有新鲜的、活泼的畅想、追求和梦想。幸福也是如此,不能装得太满,太满了就容易没有幸福感,身在福中不知福。

得到幸福是一种美丽,追求幸福也是一种美丽,而且那种美丽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因为那种幸福充满渴望和憧憬,容易使人奋进。享受幸福的时候,常常品味不到幸福,还是让幸福留点残缺好,不要把幸福装满肚子,装满了便品尝不到幸福的滋味只有让幸福有点残缺,才能追求幸福,读懂幸福,品味到幸福的滋味,才能珍惜幸福。这和吃糖一样,吃多了便不知道甜。

人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眼中的事物只有残缺,才有好奇感、神秘感,才有吸引力、诱惑力,一切都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完全熟悉了,便没有新鲜感,缺少魅力。

余之地。无论爱得多么痴迷,形影不离,也要留有间隙,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的呼吸,不然就容易使爱变味。距离产生美,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会使爱更加魅力,而且有新鲜感。

友情也是如此。无论朋友之间多么亲密,既使是亲密无间的零距离,都是暂时的,没有残缺的修补,是不可能牢不可破的。朋友之间的友谊都是在弥补残缺中加深的。

人生中的残缺不一定是坏事,往往是前进的动力,使人在压力、危机中产生远大理想。

篇13:神品虽非完璧身 残缺亦是一种美

不多会儿,老人带着一位中年男人一块来了,此人手里拎着个毛巾包。“这是我儿子。”老人向我介绍。“您把包放在桌子上,直接打开包就行了。”我说道。给别人看东西,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接“货”,一则因为陶瓷是易碎品,手手相接容易出乱子;再则,用顾景舟先生的话说:“好东西自己会讲话。”但凡好东西、真东西,都有自己的气场,这气场是从其形、神、气、态、泥、款中产生。如果观赏者利令智昏,或是不学无术而充内行,自然难辨真假。

毛巾包里是一个木盒子,打开盒子,是一把紫砂壶,其泥色、泥质均呈现民国前后普遍使用的混水砂的特点。壶体线条流畅,造型端庄周正。总体来看,壶的形、神、气、色、泥都“准”。于是,我问父子俩有何打算?老人问:“能不能给配个盖儿?”我一听,诧异地笑了。中年人马上说道:“这壶是我爷爷买的,传下来几十年了。‘文革’的时候,让我把壶盖给砸了,那个壶盖里有个“景舟”小印。”“可惜壶底的印是‘陶业合作社’,对吗?”我笑了笑。“神了,您都没上手,怎么知道壶底的印?”中年人很惊讶地看着我。”这时候,朋友也忍不住拿起紫砂壶看了看,果然壶底有圆形章印,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实话实说,这东西不错。先不论这紫砂壶是不是顾景舟做的,但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且手法老到,气韵不凡,也有可能是‘民国七大高手’的作品。”我继续说道:“但‘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因为配盖从备泥、打样、造型,都须与原壶相匹配,煞费心智和气力。”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早些年顾景舟先生为我收藏的一把大亨壶配盖的往事。当时先生之所以答应我的请求,是因为他毕生崇敬邵大亨。先生费时两年,配了三次,直到逝世的时候,壶盖坯子还在焖缸里润着,最后由葛陶中先生烧成后送给了我。

我对老人说:“如果要给这把壶配盖,恐怕现在没有多少人能配好。能配好的人,他们现在一把壶卖价都要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为你们费心思配盖子,恐怕就不光是钱的问题了。”父子俩一听此言,也没有应答,反倒是走到朋友店里的“边柜”前,仔细欣赏起几把我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来。突然,老人转过身,指着一把曾获奖的“掇润壶”跟我说:“我拿这把没盖子的壶也没用,我也花不起几十万元的配盖钱,要不这样吧!我喜欢你的这把紫砂壶,咱俩交换,怎样?”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提议。

篇14:残缺也是一种美演讲稿

大家下午好!

小的时候总会特别害怕去一些庙会或是人多热闹的地方,看到些肢体残缺或是家中极其贫困的人,出于人性本善的怜悯心,总会特别心疼他们,也觉得这个世界有时总是不太公平的,也会特别害怕他们靠近,因为我知道,即使把自己手里所有的零花钱给了他们,也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过是尽微薄之力以求安慰罢了。

后来慢慢长大,也看到过一些欺骗的新闻报道,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把自己扮成凄惨的样子,心里竟有了种不太一样的感觉。这些人,难道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竟抵不过伸手乞讨得来的金钱物什吗?比身体残缺更可怜的是他们丑陋的内心。

当然事情总是有双面性的,就像这个世界早怎么鱼龙混杂,始终是有好人好事的温暖存在的。就像那些真正身体残缺,却从来不惧生活,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己能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篇15:朴素也是一种美初中作文800字

伟大首都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我在未去游览北京之前,心想,北京人可能除具有高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外,他们在服饰美上肯定是集众家之长,在全国独占鳌头的。

百闻不如一见。那次,我去北京旅游,实情和我的猜测相悖。北京人衣着十分朴素,尤其是现代女性。我记得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曾经预言过,在21世纪,在时装的款式和色彩方面,可以说是女人的天下,因为女人已成为时代的宠儿……但这颇具夸张性的话语,若用在北京女性方面,和事实是大相径庭的。

清晨,我在长安街上看到:或去机关上班的女干部,或去工厂上班的女职工,或去学校上班的女教师,或去商城上班的女售货员,或去旅馆、饭店上班的女服务员……总之,只要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女性,她们的服装既整洁,又朴素,不像牡丹那样浓艳华贵,却像秋菊一样庄重朴实。间或能看到一些妖艳的摩登女郎,但绝大多数是从外域来的,正宗的北京女性却寥若晨星。

北京女性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化妆少。无论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还是走进偏僻的小胡同里,无论在王府井大商城里,还是在一般的商贸市场……只要摄入你视野中不注重化妆的女性,一听言语,便知就是北京女性。

化妆,能使一个丑女子在瞬间变得漂亮起来。尤其现代整容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能使一个丑八怪在数日内变成一个美妙绝伦的美女来。

化妆,在屈原的《楚辞》中就有“惠肴蒸兮兰籍”的记载。在《中华古今注》中载曰:“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弄至为烧水银作粉之涂,亦名飞云丹”。汉朝之后,妇女化妆更为普遍,“浅层次”的化妆品随之出现。《毛诗疏》中说:“兰,香草也,汉宫中种之可着粉中”。

历史发展到今天,系列化妆品,更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已成为女士们的专利品,能将现代女性妆扮得益发艳丽妩媚,光彩照人。

上海女性的时髦,已有较远的历史,在全国居遥遥领先地位。上海时装,是高档次的商品,已成为人们的首选品。现代上海女性在新潮服饰的装扮下,又加之有争奇斗艳化妆品的青睐,如虎添翼,使别处的女性望尘莫及,无可媲美。

北京女性,为何能如此朴实无华呢?我不得其解,一次在一家餐馆就了餐,便问了一下女老板,她说:“我们北京妇女,衣着的确朴素大方,穿大红大绿的人极少,化妆的人也不多。这是为啥,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我想有一点可能和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有关吧!”一听她的话,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一个城市的现代文明,往往与其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北京女性朴素美的历史渊源吧!

美的内涵丰富多样,色彩绚丽、乔装打扮是一种美,本颜本色、朴素自然也是一种美。卢梭说:“真正的美,是美在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的风尚,因为她的容貌是不因她爱时髦而改变的……”老舍先生说:“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这都说明真正的美,在于其本身自然美的道理。春秋时期的美女西施,无论打扮与否,她都显得美丽惑人,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谁可与之比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赞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贵珠出于贱蚌,美玉出于丑璞。我想,北京女性追求的可能就是一种古朴、自然之美吧!

篇16: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规范议论文“残缺也是一种美”写作指导及例文

残缺也是一种美(下水例文)

有满月就有缺月,有花开就有花谢。有生命就会有残缺,残缺,不也是一种美吗?(引入点题)

人人追求圆满,影视作品也离不开团结的大结局,可是,那些打动人心的却往往是那个没有美好结局的故事,残缺,让生命增加了厚度,残缺,营造出另一种美丽。(对“残缺也是一种美”的解释)

那个断臂的维纳斯,在艺术的殿堂里成为不朽的经典。然而很多人遗憾于她的断臂,艺术家们也设计了许多方案来补出那两支断臂。事情证明:所有的方案都不如断臂留给观众的悬念多。因为断臂,让大家不禁猜想,她原来是什么姿态?她的双手在做什么?她为什么会失去双手?这些猜想,让这件绝世珍品倍增魅力。然而,若增加了这断臂,很多想像与猜想反而消失了。正因为如此,她的断臂让观众觉得更美了,还有卢浮宫里断头的胜利女神像,也因为断头而让人对她的面貌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正是残缺成全了这些艺术珍品啊。

(论证为什么断臂会产生美感,注意: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因为断臂,所有很美”。)

艺术品因为残缺而产生另一种美,我们人何尝不也是这样?

(应有一段来承上启下,不要直接就跳出来写到人)

很多人生而不完美。然而,正是这不完美的人生,让他们比旁人多了奋斗的动力。他们孜孜以求人生另一种完美,竟使生命之光熠熠生辉。“左丘失明,乃厥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很多时候,身体的残缺让人挫败,但因残缺而产生的努力的动力却让人创造奇迹。因为高瘫,每天推轮椅到地坛公园便成为史铁生的必修课,别人的欢笑与快乐对于坐在轮椅上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多残忍的事儿。然而,也正是如此,才沉淀了那一颗躁动的心灵,史铁生从此可以静下心来,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思考人生,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与地坛》这部震撼人心的灵魂之作。试想,若没有那一场疾病,也许,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就不会是这样的划过,也许,这世上会有商人史铁生,干部史铁生,但很可能没有著名作家史铁生。(举史铁生例,是为了说明残缺也可能是一种美)(假设方式进行析例)

所以,不要去怨恨命运的不公。真正公平的其实是命运,它让你的生命有了残缺的一部分,就一定会在另一部分给你补偿。只是,不知道你能否伸出双手来牢牢抓住它。(怎么做:不怨恨,伸出双手来牢牢抓住它)

27岁失去听力,这对音乐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然而,贝多芬遇到了,这悲怆的命运。在一段时间的绝望与低谷之后,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着如何面对这样的厄运。克服了种种常人想不到的困难,他用一支小棍子,支起了无声世界与音乐的桥梁。在这失聪后的时光里,他写出了《命运》《田园》等不朽的交响曲。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举贝多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面对残缺,抓住命运)

篇17:弯月也是一种美

每一桩爱情都是一个整体。它很像一枚枚鸡蛋,清天黄日,各自有各自的小小天宇。因为封闭,没有两枚完全相同的;因为封闭,它是世界上最洁净的东西。

真正的恋人就像掰成两半的参差不齐的木板,只有凹凸相接,才会十分美满。而木板的接头差一点,便会有缝隙。于是《圣经》上说,夫妻本是一体,分开后,在茫茫人海中互相寻找。因此,爱情是很复杂的事情,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女孩子常常抱怨上苍:或自己容貌不够美丽,或自己地位不够高,或没有惊世才学,或缺少华丽的服饰,或缺少迷人的魅力,或性格小气,或意志脆弱。

这种女孩子的错误是:把爱情一分为二了。她们把自己和恋人分别划到了两个世界里,她们追求一种不可得的完美,以使自己能够博得所有男性的喜欢。实际上,你的恋人可能只单单喜欢你。

一万个女孩子有一万种可爱,一万个女孩子有一万种缺点。问题在于,你的可爱你的恋人会不会承认,你的缺点你的恋人会不会容忍。

愚蠢的女孩子为了成为恋人心目中的偶像往往戴上面具,变得虚假,遥远,呆板,短暂。

如果他爱你,自然包括你的优点和缺点。而你戴上面具,有一天你累了,面具滑落,他会为你的真实面目大失所望,为你的虚伪大发雷霆。

你不如坦白自己,自然而然,这是一种明智,一种豁达,一种忠诚,一种个性。

你因了残缺才真实。

爱因了真实才圆满。

你生存于万丈红尘,你食人间烟火,那么你永远不会白璧无瑕。

一盘满月自然完美,一弯新月亦楚楚动人。

你最好是一轮时圆时缺的月亮,流动使人感到你鲜活,变化使人感到你丰富。

试想:如果天下的女孩子都很完美,如同永远圆满的月亮,那定然都千篇一律。有残缺,才有棱角,有棱角,你才是你。

你不要幻想吸收所有女孩子的优秀之处,因为你的恋人爱的不是影视或小说中虚构的女性,而是具体的真实的你。

责编/李昕蓉

篇18:残缺也是一种美优秀作文800字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就是文明之美。文明的美丽发自内心,令人惊艳;文明的美丽来自素养,令人回味,文明是人的品格积于一身的体现。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销声匿迹,让我们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文明是列宁礼让他人时的恭敬有礼。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他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水已经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便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等女工上楼之后,他才下楼。这难道不是文明之美吗?

文明是司机临死前的恪尽职守和从容不迫。那天,他开着满载着乘客的客车行驶在公路上,不幸的是此时心脏病突然发作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心里想着的是乘客的安全。首先他将车慢慢地停靠在了路边,打开车门好让乘客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灯熄灭,以保障交通的正常运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做完这些,才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放心地离开了我们。这难道不是文明之美吗?

文明是桐城张英“让他三尺”顾全邻里和谐的宽容大度。清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给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墙后移三尺。这难道不是文明之美吗?

透过历史的岚帐,隐约中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史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年仅四岁的孔融把自己的梨让给别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59年,毛主席和亲友老人吃饭,主席向他们敬酒,老人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便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文明的行为。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却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文明的历史教训。

前不久,在一列高铁上,一位香港某名牌大学的博士后霸占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座位,还对乘务员和该座位上的女孩不屑一顾,甚至大声谩骂,引来了全车人的不满。这就是所谓的名牌大学生?一个素质低下,不知文明礼仪的人,即便学历再高,最后进入社会相信他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最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我看来也是不文明行为的体现。女乘客不遵守规定,控制不好情绪,与司机大打出手;司机没有顾全大局,与乘客纠缠;车上其余的乘客没有履行职责,只顾袖手旁观,无人劝阻……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难道不是造成这场天灾人祸的重要原因吗?

夏日的一天,下了好大一场雨。公路上到处是积水,车辆都行得很缓慢。我撑着雨伞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咻”的一声,一辆轿车从我身旁疾驰而过,溅起的泥水足有一米多高,淋湿了我一身,令我十分狼狈。这样的司机,这样的素质,让我感到很无奈。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烤肠签,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多么希望,我们的同龄人,在课堂上学习了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李白、白居易之后,能把这种对古人敬仰之情傃迁移到课下的餐厅、甬道、宿舍乃至厕所;多么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文明植入孩子们的内心,做一个文明人;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能把怯懦的目光收起,坦然面对假恶丑,勇于制止不文明行为;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在旁观者冷眼作壁上观之后用舆论的力量声讨以震慑人性的冷漠,在鰥寡孤独者受难之时能够义无反顾地用强大的福利链条让他们皆有所养。

文明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文明是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气概;文明是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文明也是弯腰拾起地上垃圾的小小举动……

上一篇:旅次朔方 / 渡桑干原文及赏析下一篇: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好英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