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2024-04-21

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共5篇)

篇1: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湖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文件

鄂价成调[2007]7号

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对农调户

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通知

各市、州、省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物价局:

近几年来,按照国家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的要求,结合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省调增了一部分直报县和调查县,各地也对农调户的设置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为了全面掌握全省农调户最新情况,进一步做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省局成本调查队决定对全省农调户基本情况进行一次调查统计。请各市州将本地农调户(含直报县、调查县)最新情况按照《湖北省农调户基本情况调查表》要求调查填写后于8月8日前上报省局成本调查队,电子邮箱:hbcbd@hbpic.gov.cn。

附件:湖北省农调户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七年八月一日

主题词:农调户 情况 调查通知

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

湖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2007年8月1日印发共印27份

篇2: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一、全人征信业务服务公众和社会功能明显增强

(一) 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量显著上升, 关注自己信用情况的人逐渐增多

个人征信系统是我国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 随着国家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力度加大, 以及我们对征信知识的大力宣传, 使社会信用环境逐渐改善, 公民的信用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因此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需求逐年增加, 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人增多, 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信用情况, 尤其是公务员、在校大学生表现更为突出, 调查显示, 2009年查询数量125人, 2010年查询256人, 2011年查询304人, 2012年查询431人, 2013年9月末查询493人, 从统计数据明显看出, 个人信用信息本人查询量大幅度增长。

(二) 信用报告本人查询原因呈多样化

个人征信业务开展虽然时间较短, 但已应用到多个领域, 通过了解查询人和对查询申请表进行抽样调查, 主要有以下几种查询情况:一是申请商品房贷款;二是了解本人信用记录;三是申请信用卡被拒;四是申请异议处理;五是为他人担保被拒。此外还有求职应聘、出国留学申请等需要查询的。从中我们发现申请商品房贷款需要查询的比例较大,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关联, 某方面反映了国家对房产政策的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楼市情况。近几年, 我县商品房销售呈大量增长趋势, 相应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量也随着增加, 其变动趋势与商品房销售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商品房销售量大, 前来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人就多, 否则相反, 因此表明商品房销售对个人征信本人查询量有显著性影响, 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量随着本县商品房销售量的变动而变动, 反映出楼市波动成为影响个人征信本人查询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随着人们在办理信贷业务前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意识的加强, 主动查询量的不断增多, 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楼市的变化情况;其次是“了解本人信用记录”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说明公民的信用意识在不断增强。由此看出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业务的开展较好地发挥了信用信息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 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外来人口占比较大, 多为房贷需要

由于本县口岸县城, 资源富集, 气候适宜, 环境幽雅, 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地从业人士和农民工来本市发展, 调查显示, 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本地没有住房, 且具有很强的购买力。房产局数据显示, 购买商品群体中, 外地人口购买占20%, 本地居民购买占20%, 本地居民商品房动迁安置占20%, 可见外地人是商品房购买的主力军, 由于购买商品房大部分都需要贷款, 而贷款的前提是要提供人民银行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 所以前来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外来人口较多, 从而增加了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数量, 加重了基层人民银行征信部门查询任务, 基层人民银行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成因

(一) 个人信用意识不强千万的不良信用记录

一是部分持卡人对信用卡的使用比较随意, 信用卡透支后, 未按照与发卡行约定期限按时不还款, 导致出现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二是对个人身份证等身份信息保护意识不强, 将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随意借予他人使用或由于保护不慎被盗, 并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 从而导致出现不良信用记录。三是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时, 对相关合同条款理解不到位, 甚至只是模糊的知晓自己的还款付息义务, 这种现象导致客户在实际中不能完全正确的发行自己的相关义务, 进而出现不良记录。

(二) 银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良信用记录

一是由于利率调整, 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不良信用记录。二是由于商业银行信息上报质量不高而导致的不良信用记录。三是部分商业银行业务人员主观动机存在瑕疵, 基于业绩追求, 存在有意或无意忽略其对客户应尽的告知义务, 拖延客户的透支金额和透支时间等, 导致客户被动违约出现不良信用记录。

(三) 未激活信用卡年费形成的不良信用记录

我们发现信用卡方面的异议, 大都是由于年费产生的, 通过了解查询人, 通常是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对群众性客户进行营销时会出现对某一群体客户进行批量办卡的情况, 但很多客户实际上并没有信用卡的业务需要, 同时也没有用卡的习惯,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未激活信用卡, 而且办卡不知道未激活信用卡会产生年费, 所欠年费被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就产生了连续多期的逾期记录。

(四) 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产生的不良信用记录

个人征信系统中数据一般是按月进行数据更新的, 但也有借款人已经还了所欠银行贷款或已经解除了担保合同几个月或几年之后, 发现在作用报告上仍显示借款余额或担保信息, 此类现象的原因, 一是贷款结清数据没有通过校验程序, 而返回的错误信息商业银行未及时更正并重新上报, 导致客户的贷款一直显示未结清。二是个别商业银行数据接口程序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进行接口程序开发过程中, 由于没有考虑到结清数据问题, 导致最后一笔结清数据无法提取上报, 使客户贷款一直停滞在未结清状态或担保额度与余额都为零但信息仍存在, 严重影响了客户真实的信用情况。

(五) 新增收费项目扣款产生的不良信用记录

商业银行目前开发出很多增值业务, 典型的如短信提示业务, 在客户与银行信用关系后, 对在客户约定还款日前发短信提醒客户, 开始时短信一般时免费的, 但后期可能会改为收费, 费用由还款账户扣除, 改为收费时如果客户并不清楚, 或没有得到及时的通知, 就会增加客户的还款金额, 如果客户还按原来的还款金额还款, 账户中还款金额就会不足, 千万客户连续多期违约。

三、对策建议

第一, 切实加强征信体制建设, 提高个人征信系统的影响力。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载体, 加强征信知识宣传, 获救其审慎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 注重对细节的把握, 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其对身份信息保护的警觉, 从而提升个人信用保护意识,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第二, 高度重视, 提高征信数据报送质量, 各商业银行作为征信系统的原始数据端, 应按时保质保量的报送相关数据, 人民银行征信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征信检查, 强化征信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制度性要求, 用制度规范业务行为、保障报务质量。

第三, 应加强监管, 对未激活信用卡产生的年费形成的不良信用记录, 商业银行不能将逾期数据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已经报送的应进行批量删除。商业银行和征信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 对更新不及时问题应尽快查明原因, 妥善解决。

篇3: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关键词:思想认识;师资队伍;专项投资

一、研究目的

自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农村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农村小学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结合本地的实际遵循因校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的原则,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为农村小学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民乐县南古镇南古学区5所小学共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3.3%。

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与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对策。

3.走访法

走访多位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具有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咨询关于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具有典型性的解决措施。

4.数据统计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反馈

对基本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学校通过调查发现,30%的学生认为本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得很丰富,这部分学生所在的学校体育器材比较丰富,一部分是学校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来购买的,一部分是教育局配备的,学生自制的活动器械将近占到一半。40%的学生认为开展得一般,30%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

2.限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因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除中心小学外,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学生活动的场所,体育设施欠缺,学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就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担心学生的安全,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都选择一些危险性小、强度不大的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学校由于经费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不齐全,专业教师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阳光体育的开展。

(2)没有革新思想,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上,只追求升学率,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仍制约着学校,功课紧张挤占体育锻炼时间。

2.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力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当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高尚的品格修养、过硬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以及精益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3)加大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专项投资。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如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和勤工俭学等,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设备,以解决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体育场地设施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管理制度,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4)保证体育活动时间,营造快乐气氛。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5)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农村小学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6)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要从农村生活实际中选取。

现代教育理念提示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不仅语文、数学学科是这样,体育教学、阳光体育运动同样也是这样。在农村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有着大量的体育运动素材可以供教学选取,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玩自编游戏,女生的跳橡皮筋、踢毽子、造房子、跳格子,男生的奔跑追逐、骑马打仗、斗鸡、爬树等。学生有自己玩的规则,不需要裁判,大家都能遵守。这一类游戏,有历史流传下来的,也有学生自己发明的,学生玩得是那么的高兴,他们的身心在游戏中是无比的愉悦。如果将这些活动引入体育课、活动课内,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运动内容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我们阳光体育运动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要想真正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靠一时的热情是不够的,光靠体育教师的努力也是不够的,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要形成正确的人才成长观念,真正重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充足的物质保障,这样才能使阳光体育真正见“阳光”。

参考文献:

黄丹彤,刘晓星,练情情.“阳光体育”能改变多少现状[J].教师博览,2007(08):14-15.

篇4: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当前,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目前已处于加速发展期。在城镇化进程中, 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日益庞大, 分布十分广泛。尽管由于实际统计的困难, 对截至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的估计看法不一, 但是一般认为至少已达6000万左右。到2030年, 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城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由于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不畅和回应受阻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这不仅给社会治理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也在事实上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理性回应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 首先要对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有一个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近年来, 学术界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持续而深入的关注,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失地农民具体有哪些利益诉求或者说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构成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解读2003年国家农调总队调查结果和十七省地权调查报告, 在当前失地农民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的现实背景下, 研究失地农民经济利益诉求的构成, 寻求有效的途径予以回应, 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概念界定

关于利益诉求的内涵, 学术界对此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目前, 比较广泛的一种看法是, 把利益诉求看作是利益诉求主体的利益要求表达过程, 这一过程还承载着影响政治系统公共政策输出的功能。“利益诉求是当社会主体的利益遭受侵害时, 诉诸于执政党、政府和其他各级社会组织, 寻求利益保护的过程, 是社会各阶层人士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级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要求, 以影响政治系统公共政策输出的过程。”“农民利益诉求指农民作为一个利益主体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也有学者把利益诉求视为一种要求。“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带动了社会整体进步, 必然会使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 对实现利益诉求有着更高的期待。”

笔者倾向于把利益诉求视为关于利益的要求, 是利益诉求主体对利益的设想、要求与期许, 而不应视为一种过程。至于把利益诉求呈现出来的过程则属于利益诉求的表达范畴。不仅如此, 利益诉求的产生也未必是在“社会主体的利益遭受侵害时”, 因为, 即使是在社会主体的利益未遭受明显侵害或是未遭受侵害时, 作为社会主体也可以对一些利益的分配格局作出展望和期待。在此, 笔者把利益诉求作这样的界定:利益诉求是社会主体对自身利益的一种设想、要求和期许, 其诉求的对象是执政党、政府和其他各级社会组织。经济利益诉求则是社会利益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设想、要求和期许。

三失地农民经济利益诉求构成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 我国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中, 经济利益诉求长期占据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不因征地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2003年,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调查。这次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 共调查了2942户。调查显示, 46%的失地农户失地后收入水平下降。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 年人均纯收人下降的有1353户, 约占46%。在一些地方, 很多失地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低于消费增长速度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 生活水平下降幅度更大。2003年, 九三学社进行的一项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显示, 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失去了土地,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失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维系低生活成本所依赖的庭院经济模式。耐人寻味的是,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对农地征用给予适当补偿的原则是“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而事实上, 在现行征地制度之下, 不仅被征地农民在补偿时根本不可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而且“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这一补偿原则对于大量失地农民来说也远未实现。同时,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由于对土地的极度依赖, 失地后, 农村特困户的数量增加甚至成倍增长。“不因征地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因此成为失地农民迫切的利益诉求。

2. 及时就业以保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 我国失地农民最大的困难在于失地后随之失去了最基本的收人来源。由于“要地不要人”的安置方式已成为当前失地农民最主要的安置方式, 又因为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劳动力自身劳动技能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信息沟通不畅, 以及就业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重重。2003年国家农调总队调查报告显示, “天津有54%的农户表示最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是就业问题。河北迁安、高碑店市的失地农户, 有80%以上就业困难;河南深河市源汇区和孟津县的失地农户中赋闲在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则分别高达43.5%和47.8%;广东约有四成的调查户耕地被征用后的收入减少, 有8%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而赋闲在家;陕西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只有38%找到了工作。”失地农民普遍认为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与此相应, 失地农民盼望政府能够在劳动就业方面帮助他们。具体的帮助形式包括提供技术培训、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 直至提供工作岗位等。

3. 希望政府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失地农民失去土地也就随即失去了土地所赋予的天然的就业权, 如果无法及时就业, 生活便会越来越艰难。为了生存, 一些失地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 一些失地农民游动兜售一些生活用品, 也有一些失地农民在街道、村里摆摊、开店和办厂等。由于政府没有提供优惠政策, 不管设摊、开店和办厂者经营状况如何、赚钱与否, 各种摊派、税费都要缴纳。同时, 由于不能享有城市 (镇) 自谋职业的失业人口享有的优惠政策, 在与城市 (镇) 居民的竞争中, 失地农民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深感忧虑就为普遍的现象。2003年国家农调总队调查报告显示, 部分被调查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却苦于缺少或没有资金。因此, 一些失地农民希望得到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上的扶持, 希望一些金融机构能放宽信贷条件, 降低贷款门槛。

4. 拥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从而保持生命的基本尊严

失地农民在失地之前, 其所经营的土地在事实上承担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失地后, 由于就业与再就业困难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加之征地补偿标准偏低, 许多失地农民对征地后生计的维持怀有巨大的担心。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失地农民普遍希望能拥有社会保障的愿望十分迫切。目前情况下, 国家还没有在农村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广大农民只能把土地作为保障基本生活的主要手段。部分即使拥有了非农户口的失地农民也未被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样面临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2003年国家农调总队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老年家庭现在都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坐吃山空’, 但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 生活就没了着落。失地农民还非常担心自己的医疗无着落, 看病就医花费太高, 看一次普通的感冒就得花费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一次还不一定能医好。”2012年十七省地权调查报告显示:“很多被征地农民失去了他们主要的生产资料, 而且也缺乏去城里打工的机会或技能, 所以如何使他们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将是中国征地制度改革不能回避的问题。”社会保障关乎生命的基本尊严, 如何使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 无疑是牵动失地农民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而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诉求。

5. 及时足额发放征地款补偿、安置费用

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安置补助标准太低的状况无论是在失地农民中还是在学术界已成共识。但是, 即使是在当前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下,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及时、足额补偿, 甚至有超过10%的失地农民竟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征地补偿。这一现状的存在显然是造成失地农民不满情绪滋长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耕地补偿费为该地被征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 安置补助费为该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4~6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擅自降低标准或者变相降低标准, 比如分期补偿、实物相抵以及拖欠补偿款等现象时有发生。2012年的中国十七省地权调查报告显示, 64.7%的失地农民获得了一次性的现金补偿, 12.8%的失地农民获得了分期支付的补偿, 9.8%的失地农民得到了补偿的承诺但补偿款项还没有到位, 12.7%的失地农民则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事实上, 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不鲜见。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于2006年结题的《陕西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显示, 在西安, 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往往不能按时兑现的现象也较普遍。“长安区某街道办, 承诺征用土地每亩补偿2.3万元, 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 绝大多数村民拿到的补偿款都不足额。”

6. 合理确定现有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合理分配土地出售所获收益

无论是在失地农民中还是在学术界都普遍认为现有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不合理, 认为这些都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此处所指的合理或不合理不仅包括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设定的标准太低, 也包括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由于土地项目不同而形成的补偿、安置款项差距甚巨。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征地补偿既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也没有考虑土地可能存在的巨大预期收益, 同时缺乏补偿公平性方面的统筹考量。2012年的中国十七省地权调查报告显示, 征地补偿的平均金额为每亩18739元 (2005年的调查显示为每亩10765元) 。被访农民大多不知政府卖地的具体价格, 调查显示, 政府卖地的平均价格为每亩778000元 (中位数为每亩200000元) 。由于目前这些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几乎都被政府占有, 因此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 也是导致失地农民不满的重要原因。“调查表明, 不满意的人数是满意人数的两倍以上, ‘很不满意’的群体占到了16.7%, ‘非常满意’的群体只有2.8%, 前者是后者的六倍。”相对于每亩动辄上百万元左右每亩甚至更高的土地出售价, 给予失地农民的每亩1.0765万元、1.8739万元、乃至2万元、5万元不等的补偿价都显得微不足道。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土地的低征高卖行为, 引发了失地农民极大的对立情绪, 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7. 拥有选择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的权力

对于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来说, 失地几乎完全改变了他们原来熟悉的、虽不富裕但尚能维持温饱并能有一定经济自主权的乡村生活。失去了土地,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失地农民来说, 就意味着失去了维系低生活成本的生存方式。这些农民在失地前, 如果感到有必要, 可以外出务工获取一定的收入。如果感到无此必要, 可以选择在家务农, 上可照顾父母, 下可抚养育子女, 同时, 可以实现家庭团聚。而失地后, 在没有就业安置和缺乏社会保障情况下, 为生活所迫, 他们可能必须到处颠簸流离寻找生存的出路, 已无任何退路可言。土地赋予的天然的保障功能随着失地一并丧失。尤其对于年老的失地农民来说, 要求他们在面临生活水平下降、无稳定收入来源、老无所养等的情况下, 改变自己习惯了几十年的农村生活方式而去适应陌生的城市 (镇) 生活, 很难说是出于他们的本来意愿。尽管在我们审视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时候, 不常看到这方面明确的表达。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利益诉求相比较于征地补偿、就业困顿、无社会保障等来说, 其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轻微一些。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诉求就是缺失的。2012年中国十七省地权调查报告显示, 当前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土地流转行为严重违反了农民的意愿”。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属于“被流转”行列。现实中, 基层政府的过度参与, 甚至与老板、公司一起联手谋求利益, 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因此, “拥有选择符合自己意愿的生活方式的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主宰自己的经济命运成为了部分失地农民的一个几乎无法实现却又客观存在的利益诉求。

四失地农民经济利益诉求回应途径

1. 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机会

毫无疑问, 失地后, 农民便失去了来自于土地的收入。其收入的主要来源都将主要是就业所得, 对部分家庭来说, 就业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的重要保证, 也是增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存能力以保证失地农民生活可持续提高的重要条件。事实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也是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要创造条件, 为失地农民提供适合于这一群体特点的就业机会。需要指出的是, 就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而言, 结合失地农民现有的文化基础和劳动就业市场的需求, 既符合失地农民的自身特点, 又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才会是合适、有效的。同时, 为失地农民自主择业、自谋职业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和可能的资金、技术扶持, 适度放宽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以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也无疑是必要的。

2.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失地也意味着失去了土地所能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失地对农民的生活冲击往往是巨大的。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对于失地后身份未转变为市民的农民来说,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延续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让失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把提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作为征地的前提条件之一, 减小乃至规避失地农民陷入贫困的风险, 应该成为衡量政府征地工作是否稳妥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比如, 就社会保险而言, 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货币安置成为最主要的征地安置方式的今天, “采取养老保险、土地产权股份合作、生产资料置换土地等方式, 使农民失地但不失保障”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对于失地后身份转变为城市 (镇) 居民的人员, 应该享有城市 (镇) 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安置机制

毋庸置疑, 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金应以保持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关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饱受诟病。其中, 未充分体现土地的长远收益和增值的预期、未考虑土地的市场价格以及未充分考虑土地之于农民长远生活保障功能等是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的主要因素。就目前学术界的探讨来看,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 既考虑到要确保失地农民不因失地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又使补偿标准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似乎比较好地体现着土地征用补偿的实际效用, “考虑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位、土地对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市场的供需功能三因素”, 这一主张也似乎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当然,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需要进行细化, 使其理论依据更为充分, 实践操作更具可行性。比如, 征地时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和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等的确定, 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测算与论证。

4. 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征地补偿款、安置费用

就目前标准下的征地补偿款项、安置费用发放的现状而言, 分期补偿因为存在实际补偿款项缩水的现象, 应尽量减少。对于确实需要采取分期补偿方式的征地行为, 征地方案中应考虑弥补失地农民在这一方面的损失。对于得到了补偿的承诺但补偿款项还没有到位的情况, 应兑现承诺, 及时足额发放征地补偿款项和安置费用。而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款项、安置费用的情况则坚决不能允许其再发生。对于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由于土地项目不同而形成的补偿、安置款项差距甚巨的情况, 需要进行合理地调整, 以使由此产生的矛盾得以化解。

5. 征地过程中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以达成共识

讳言, 在我国当前的征地过程中, 违背农民意愿的行为时有发生。不仅由于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偏低、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健全甚至缺失以及损害农民权益的“土地被流转”等降低了农民土地被征用的意愿, 而且, 对于一些农民来说, 原来熟悉的、虽不富裕但尚能维持温饱并能有一定的生活自主权的乡村生活的改变, 也是造成农民不愿土地被征用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政府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以达成共识, 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直至决策权是必要的。事实上, 在关涉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关涉国计民生的问题上, 在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等足够科学合理、失地农民利益被足够重视和以人为本得到充分体现的前提下, 农民改变不愿土地被征用的意愿似乎并不十分困难。换言之, 在失地农民合理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 征地也许并不会至为困难。

五结语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 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他提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研究失地农民经济利益诉求的具体构成, 全面审视农民的经济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直至对失地农民的经济利益诉求回应进行初步探讨, 无疑有助于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与回应机制, 适切地回应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这不仅是满足失地农民合法正当权益的需要, 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来自实证研究的文献认为,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动因是参与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经济利益上的损害成为解释参与者行为动机的主要论点。2003年国家农调总队调查结果与2012年十七省地权调查报告的出炉前后相隔近十年, 然而, 与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格局不相适应的是, 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表达与回应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既值得人们深思, 也无疑是今后需要我们做出努力予以改变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徐伟声.对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的探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2]孙玉娟、赵琳、赵丽媛.农民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成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葛景富.关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若干问题[J].商业经济, 2010 (7)

[4]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课题组.陕西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情况调查[R].理论导刊, 2006

[5]裴树义.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及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6]黄宗华.稳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7 (2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贾宝林.利益、心态与身份地位:群体性事件动因的一个分析框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9]毛峰.政府该为失地农民做些什么?—对2942户失地农民的调查[J].调研世界, 2004 (1)

篇5: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关于开展农调户情况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家庭生涯教育;建议

家庭是个性化生涯指导的重要场所。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并针对自我人格特质清晰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家长从事的职业、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对孩子生涯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早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日益增强,对成长与独立的渴望,正是其描摹、规划未来的大好时机,也是引导其发展、给予其方法指导的关键期。为了解处于青少年早期的家庭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及实践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生涯教育,2014年9-10月间,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联合西城区妇女联合会,在区内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中开展了调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类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区内3所不同规模学校的小学5、6年级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学校下发并回收。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93.4%。[1]我们还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委员会)与30余位家长进行了群体访谈,先后与参与调查学校的9位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及访谈题目由专门从事德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员设计,并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施测,确保了问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查结果使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及其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围绕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对生涯教育的认知情况,家庭开展生涯教育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等方面设计。题目类型为选择题、程度判断选择题及综合题。访谈题目与问卷内容相关,是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深化和原因探析。

被调查的299名学生家长中,5年级学生家长184人,占61.5%;6年级学生家长115人,占38.5%。男生家长155人,占51.8%;女生家长144人,占48.2%。填答问卷者64.2%为学生的母亲,33.3%为学生的父亲。

[1] 如无特殊说明,文中使用的百分比均为有效百分比。

超过60%的被调查家长拥有大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父母的学历水平差别不显著(见图1)。被调查家长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见图2)。一半家庭的月经济收入在5000——12000元之间。贫困家庭占总数的5.1%。高收入家庭(月收入20000元以上)占11.2%。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和三代及以上人员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主,两者的数据百分比分别为64.2%和25.1%,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背景家庭占10.7%。(见图3)对比以往调查数据形成的区域常模,学生家庭结构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与常模相近。

二、调查的主要结论

(一)对于生涯和生涯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1.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生涯

调查结果显示,将生涯等同于“职业生涯”的只有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1%。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涯主要是指生活、生命、生存等,或指过什么样的生活。持这种主张的人多数认为生涯中包含职业生涯,但含义更广。例如,有的家长认为:“生涯真的是多方面的,生活,学习,工作无所不在。”生涯指“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涯包括职业生涯,主要指人生生涯,如何生活,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生涯就是过程,在过程中付出努力,赢得自信,获得收获。”这些对生涯的认知不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生涯的特征,也透射出一些对生涯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2.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生涯教育

“听说过”生涯教育被调查者仅有68人,占23.5%;221人“没听说过”,占76.5%。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原助理署长沃兴顿( R. M. Worthington)在东京演说时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是改变所有教育系统,以求造福全民的革命,它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教学及咨询辅导,是为个人将来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生涯的预备,它通过改善职业选择的技巧与获得职业技能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功能,使每位学生能享受成功及美满的生涯。”[1]生涯教育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只是近些年的事儿,多数家长“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

(二)对于生涯教育内涵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1.家长更关注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教育

问卷设定了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认识自我的基本点,采用5等级“需要程度”选择的方式了解家长对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态度,结果显示,家长普遍重视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尤其重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见图表4)且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比例达57.2%,另有38.7%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

2.家长比较忽视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和思考未来

问卷设计了一些关于关注社会及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除了“孩子需要参加职业体验和多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一题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37.8%外,其他问题此选项的比例几乎都是所有问题中最低的。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经常与孩子讨论未来的发展”的百分比为22.7%,而认为孩子“非常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有效百分比为61.1%,两者相差近40.0%。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视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

(三)更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发展

被调查家长认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百分比高达49.0%;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占26.0%;而排在其后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爱的能力”等选项的最高百分比仅为7.3%。(见图5)

在对培养孩子能力的态度的调查中,被调查家长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学习习惯、独立性等方面,其次是与孩子自我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而与家庭生活及学生今后生活相关的能力,如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好地使用零花钱等,选择的比例则明显不高。

(四)家长的生涯信念和职业价值观比较积极、正向

家长的生涯信念比较积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成绩和未来、目标和动力、社会关系和工作岗位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半数家长不认为“现在的成绩不好,以后很难有好的发展”,近9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目标,学习就有动力了。”73.3%的家长不赞同“家里有关系,就能给孩子找到好工作”。84.2%的家长能够客观地看到社会发展太快,现在的规划只能是个大致的方向。但是,调查也显示,多数家长担心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一比例达到70.3%。因而,多数家长会让孩子在个人发展方面多听老师的意见,93.7%的家长会“指导孩子寻求成人的帮助”。

在“您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了解家长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百分比最高的为“自己感兴趣”,达到74.9%,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3/4。其次依次为“稳定”、“收入高”和“为社会做贡献”、“社会地位高”。(见图6)家长在“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的选择中比较集中在“个人能力”、“个人努力”这些主观可控的因素,有1/3的人认为“社会环境”和“人脉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见图表7)这些生涯价值观及生涯信念会对孩子发生影响。

(五)家庭生涯教育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

1/3的家长平时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关注孩子品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比例较低(见图8)。有85.7%的家长引导孩子设想过未来,其中,有11.5% 的“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57.5%的“只有一个大致设想”,31.0%的“没有结果”;而认为“孩子太小,还用不着”和“社会变化太快,设想了也没用”的占12.3%。而在引导孩子设想未来时,家长主要思考的是引导孩子做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和从事什么职业,对于今后生活方面的引导,诸如选择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爱人等方面则不关注。(见图表9)现实生活中,“经常带孩子了解、体检不同职业”的家庭为25.6%,乐于引导孩子欣赏高雅音乐的比例为29.5%,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的占45.1%。这些都是发展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关注社会,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比较随性,没有清晰、一贯的理念和思路。

三、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家长对生涯教育不了解、不重视

上一篇:执行董事定义、职责下一篇:公司出入厂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