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花季诗歌

2024-04-10

我们的花季诗歌(共14篇)

篇1:我们的花季诗歌

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花季!初二作文

篮球比赛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那种激情澎湃的感觉挥之不去!

我们十五岁,汗水肆意挥洒,划出完美的弧线,记录着我们洒脱的青春花季!

啦啦队相当卖劲,扯着嗓子的加油!什么淑女形象,什么优雅气质,那一刻抛之脑后!

男生们拼尽全力,球在万众瞩目时候光荣地投进篮筐。甩甩头发,我们十五岁。才发现,原来我班男生都不是青蛙!

很光荣,我们赢了,该怎样庆贺?这是个问题……

走到楼顶,俯视全部。一二三,大声叫:我们独尊!

晚上是个不眠夜,热血沸腾。不羁的.我们啊!

赢了!赢了!心里默念:九一九一,永远第一!哇哈哈!那一刻集体荣耀感油然而生!

我们不羁的岁月,留下历史的光辉。如果有一个记录本,我相信我们是最灿烂最耀眼的一页。那一刻,我们扬起笑脸,说不出的痛快!

加油!我们要狠努力,狠努力……

我们的青春,就像话梅的味道;青春甜甜地,就像棒棒糖的味道;青春凉凉的,就像薄荷糖的味道;青春辣辣的,就像生姜的味道;青春香香的,就像水果糖的味道……

篇2:我们的花季诗歌

青春就像一缕盛开的阳光,亮丽鲜活,有着麦芽的饱满和花朵的骄艳。青春时代,我们有着如诗如画般的生活,有着清纯简单的感情。没有金钱权利地位的纠缠,也没有尘世繁琐的干扰,我们自由自在的享乐。但也正因为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才使得一些学生产生早恋。何谓早恋?相比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简单的解释为“过早地谈恋爱”,百度百科给了更为详尽的回答。早恋也叫青春期恋爱,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建立恋爱关系或对于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这个词语往往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色彩。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相思)。

我们现在分辨不清“爱情”与“好感”的区别。对异性同学总有一种特殊的好感与好奇心,总乐意和异性同学交往相处……这可能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异性相吸”吧!还有,很多同学往往容易把异性友谊当作爱情。再就是,中学生早恋具有盲目性。我们之间的“恋爱”,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点儿也由不得自己控制,用俄国着名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话来说,它是“一种会燃烧的无法抑制的感情”。

然而,对待早恋我们要正确处理。一位16岁各方面很不错的高一男孩,认真地与同班一位女孩相恋了,男孩的父亲与儿子进行了一次属于两个男人间的谈话。父: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她是最好的女孩?子:我觉得我认识的女孩里她最可爱。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认识的女孩有多少?子:我心里只有她。父:你说你要上大学,将来还要出国深造,想成为一名律师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将来会遇上多少好女孩?爸爸并不反对你现在谈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这女朋友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到那时你该怎么办?你会不会后悔?子:可是,现在让我离开她,我很痛苦。父:你初三时买的“随身听”呢?子:前两天,您给我买了个高级的,我觉得音质比原来那个好,就把它给人了。父: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如果把握好每一个属于你的机会,你以后的成就只能比今天大,你面对的世界只会比今天更宽阔,到时候你的选择只会比今天更好,更适合你。如果你现在与这女孩真有那份情缘,到时候再让它开花结果多好。儿子,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几件,后悔了,就遗憾终生。子:爸爸,我懂了……从此以后,男孩把对女孩的特殊感情像一颗种子般深埋心里,生命的乐章却弹奏得更欢快了。他明白,即使爱的种子发芽了,也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更不可能结出甜美的果实。而在这之前,自己只能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等待庄稼的成熟。说句实在话,对于我们这帮从儿童进入少年的青春期孩子,对某个异性有特别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我敢说。每个正常点的青少年,都有这类思想,我觉得大多数像我们这类的青少年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尝试大人们可以做我们却不能做的事,从而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我们虽然可以做大人们的事,却没有大人在社会中的经验和经历,还无法成熟的面对这一类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也不能像大人一样能多方面的去思考这种问题。我身为在这种阶段的青少年,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做的不是一味的制止,这只会使我们的好奇心理更加严峻,要做的应该是慢慢引导,把不干净的思想去掉,让我们正确的和异性交往。思想可以有,但不能有歪思想;交往可以有,但不能有出轨的行为。这样正确的引导,在更好的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可以教授我们一种在学校无法学习到得社会经验,才能使我们长大能更好的面对这一事情。

而我们也应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不能只靠家长和和老师来帮助我们,而是自己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也许绝大部分的情况不会像案例所说的那么极端与严重,但是现在的同学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处在一个成长飞速而尴尬的时期,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对错但就是想试试,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好坏但就是摆脱不了,很多情况我们知道善恶但就是看看会如何发展下去。在半梦半醒间,在稀里糊涂时,就陷了进去。

关于早恋,我更倾向于用好感来代替。喜欢一个人,对一个人有好感并不是什么错事,就像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狗,它们可能在路边,可能在邻居阿姨的手中,它们并不属于你,但不影响你对它们的喜欢。真的喜欢,想在一起的话,就要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用正当的途径和方法来争取。现阶段的我们,途径和方法都来自于家长的供给,偶像剧里的浪漫场景在生活很难靠现在的双手去完成,或者很可能完成的代价是巨大的,就像案例中的伤人者,对自己和别人的身心损害都是巨大的。

篇3:我们的花季诗歌

与毛子同处一城的诗评家刘波博士说, 他的诗给人一种“囚徒般的感觉”, “天然的孤绝感”。毛子说:“作为一个诗人, 你要有一把无坚不摧的‘矛’, 而你的内心又要成为攻不可破的‘盾’。这很难, 但你只能这样努力。”如果“每一次的写作都是托孤”, 这孤儿是谁?他又将托付给谁?谁将会成为可信的那一个?

毛子最早给我留下印象的诗是《赌石人》。这个印象是克制, 与克制相随而来的娓娓道来;一种不动声色的铺垫, 铺垫中蛰伏的对比, 以及它的轻描淡写式的戛然而止。关于云南边境上赌石人的传闻, 我们多少有些耳闻。诗的意味随着月亮的升起而浮现, 它把我们从当代生活景观 (旅馆, 陌生人搭讪) , 拉到古典意境 (月亮、洱海) ;在其中跳转的明喻、暗喻 (月亮———玉镯———石头) , 将前后两节勾连:暗喻 (玉镯———石头) 很干脆地剥除了已附着在“月亮”“玉镯”之上的光洁、温润这些“过度的诗意”。从月亮现身于诗篇, 到玉镯这一喻体的设置, 诗人已开始搭建古典/ 传统与现代的比照框架, 也暗含着对传统文化 (以玉文化为载体) 在今日命运的思辨。直到最后诗的寓意才和盘托出, 如那飘散在洱海之上的清澈月光:“我们彝族人/ 从不和天上的事物打赌”。至于这寓意是什么, 自可各抒己见。从赌石人的角度说, 这个以身家性命为赌本追逐暴利的生意人, 这个彝族人/ 异族人, 却葆有极其古老的生存观念, 绝无动摇的可能;相反, “我”的有口无心, 则活画出当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宵小之徒的嘴脸———我们都是有口无心的人。当这个世界变成一个说说而已、不必当真的大舞台, 我们离“天上的事物”越来越远———就连这也没有被当回事。

毛子的《给薇依》也是广受赞誉的一首诗。很显然, 这首诗来自对西蒙娜·薇依著作或传记的阅读。诗人对阅读对象———“圣女”薇依———的选择, 对阅读印象和经验的呈现与反刍, 都显示了他认为诗必得承担起伦理价值的自觉意识。因为在“整个世界漆黑”的时刻, 需要有人用哆嗦的手划亮一根火柴———一首诗是一根火柴, 能发出的光非常有限且短暂, 但不能因此默然于黑暗。薇依也是一点光亮, 这点光亮会神奇地穿越遥远时空, 在它该到达的时刻, 抵达那些被黑暗压低的人的手中和心中。

《对一则报道的转述》同样是阅读经验的呈现, 它甚至可以看作一则简短报道的分行处理。诗歌成为新闻报道的二次传播载体。不过这不是重点。诗人震惊于美国公民唐纳尔面对本·拉登被击毙消息的态度, 以及他朴实语言中非同寻常的立场。震惊来自这种态度和立场触及毛子诗中一以贯之的伦理主题:宽恕, 以及爱。我们时代人际关系中宽恕的缺席是令人震惊却沉疴难治的。仅有宽恕是不够的;但是, 倘若没有宽恕, 这个世界就只能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恶的世界。这是唐纳尔忧心忡忡并拒绝庆祝的缘由。他不是杞人忧天。毋庸置疑的是,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景象, 以一副天经地义的“正义”面孔,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当代生活景观中上演, 被围观, 被“涌上街头”的人群齐声叫好。

诗人毛子的爱是一种隐忍而坚执的爱, 一种需要疾呼却不期待多少回响的爱。尽管在 《我爱……》中, 诗人以尽可能多样的选择来显示爱的多样, 尽管诗人坦言“可我爱的那么多, 却依然不够”, 不过, 我们的爱总是要选择, 总是有偏袒。诗人也不例外:他爱那些在我们时代被忽略、被遮蔽的爱;他爱那些以国家、民族名义, 在集体“喊叫”中剥夺了个体“传记性的疼痛” (布罗茨基语) 的爱。

篇4:花季中的我们

但是,非也非也,我们班是“阴盛阳衰”,女生就是老大,男生却如俘虏。

一 课堂上

男生,个子大,个个看上去都很结实,脸上泛着健康的颜色。课堂上,他们却如大家闺秀,羞于见人,回答问题总是涨红着脸,吞吞吐吐半天,却在肚子里发声,由于传播途径受到干扰,效果自然就不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自言自语,和自己说悄悄话,老师只有无可奈何地说:“Sit down.”

女生,个子细挑显得有些弱不经风,但大胆泼辣像带刺的“玫瑰”,与人吵架时,眼睛都能喷火,说话像音响一般,肯定高于320分贝,自然而然成了老师提问的最佳对象。

二 习性

男孩就像一只偶尔会发威的小鸡,既搞笑,又可爱。他们爱独来独往各自干自己的事,互不干扰。男孩不爱笑,却很搞笑,老师说女生某某是李清照,他们会不服气地争辩:“什么?李清照,几百年前的人了,活过来不成了木乃伊?”老师说某某简直就是个才郎!“啊,豺狼?”

女孩就像奔腾的大河,有激情,她们很爱笑,而一旦发怒,就意味着某人即将大难临头,她发怒时,说话就带火药味,对惹火她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火爆一顿,非得看到那人抱头鼠窜不可,才会得意地拍拍手,微笑。她们总是群体出动,在一起打闹,嘻嘻哈哈,在一起时什么某某teacher、某某同学、某种衣服、popmusic、网络际遇、QQ……

三 生活

男孩们都很早熟,他们体谅父母的艰难和辛苦。他们是老师的乖宝宝,他们很实际,从不相信誓言,天天都计划要和谁一分高低。他们最关心的要属成绩,考好了,心里面藏着乐一乐;考砸了,趴在桌子上一个人“对灯流泪”暗自伤心。他们很懂事,也很清苦,就像苦行僧。

女孩们最会享受,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快就变成了雪糕、方便面和一些流行饰品。他们爱幻想,很好奇,尽想些虚无飘渺的事。她们活泼爱动,早上蹦蹦跳跳地来中午又嘻嘻哈哈地走,除了作业,剩下的就是自由活动。分数,她们很淡薄,考好了,欢天喜地;考差了,耸耸肩,噘噘嘴,便很快去找新的乐趣。生活对她们来说实在是太美好了,哪里有功夫去生闷气呢?

小结(勿归)

篇5:致毕业的花季少年诗歌

春风吹醒了你迷离的双眼

踩着月光,踏入中学

心仪的`大门,一口气走遍校园

脸上绽开的花在飘香

你把童年的纸飞机扔向天空

开始编制自己的梦想

回家后自己悄悄照照镜子

摸一把鼻涕,赶紧洗脸

童年离你越来越远

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你的渴望,在书本中找到了答案

你的眼神,长出阳光的灿烂

有过黄沙漫天烟雾弥漫

有过山穷水尽海浪滔天

有过烦恼忧伤灰心丧气

你终于长成一个翩翩少年

骄阳似火,百花齐放

沉睡的大地正为你准备明天的盛宴

夜半的夏风正为你编制毕业的花环

拥抱大地吧,花季少年

我听到了种子发芽的声音

痛苦的呻吟过后

花开在少年的心尖上

篇6:花季,请不要错过的诗歌

那些感人的片段

像梦一般

用无数方式见证自己的成长

花季,多么清纯的字眼

脚步轻舞飞扬

怀揣憧憬与梦想

步伐从容

好不忸怩彷徨

即使挫败也不迷惘

重拾希望

毫不屈服投降

那时的我为了自己而活

为了梦而活

为了希望我会撑到最后

当世界化为乌有

伤痕再深心也无法划破

跟命运在逆流

就算错了

也不退后

花季,许一场流年花开

相信每一朵花

都有她的姿态

花期的长短

我们无法选择

但,短的是花期

长的却是生命

拥有自己的个性

利用时间去认证自己

也许,你错过了最好的花样年华

丢弃了还未实现的梦想

但不要彷徨

会有人在心里默默的祷告……

只愿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

在最无助的时候开出最灿烂的花来

愿曾经那些没能珍惜的青春和回忆

在经历了成长的洗礼之后

篇7:唯美爱情诗歌《花季的语录》

有多少动人的乐章才能奏起往昔的情怀

我愿用疲惫的一生去等待

等待一个梦幻向我缓缓走来

你可曾读过我那饱含柔情的诗句

你可曾听过我那充满激情的歌曲

我愿用肉体荷着灵魂的忧伤

去点燃你快乐翩飞的心坎

我愿把你当作我虔诚的主与神灵

透过诗间的字句,拨动细弦的音琴

我要你这就告诉我

篇8:我们的花季诗歌

这首诗共7节, 分别写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水秀美、物产丰富、民族风情、历史悠久、民族精神等, 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我们爱你, 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国秀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想, 说民族风情, 也许学生了解不多;讲民族精神, 也许学生还领会不到。而我国美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 学生是有耳闻的。读着课文中整齐的诗句, 我还特别感受到这种音韵的美能让人回味无穷。因此, 我决定在学了第二三自然段后, 就让学生来写一写。

【现象】:

课堂中, 学生进行了诗歌的仿作。现摘录典型的几首:

1.我们爱你, 茅山茶叶的清香, 江南溪水的甜美;黄果树瀑布的壮观, 宜兴陶瓷的巧夺天工。

2.我们爱你, 黄山的恢宏气魄, 太湖的云雾飘渺;天山的常年积雪, 茅山的浓汝淡抹。

3.我们爱你, 四川九寨沟的山清水秀, 无锡太湖的水天一色;黄果树瀑布的恢宏气魄, 洞庭湖的清奇俊秀。

第一首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习作, 他连分类都没弄清楚。第二首是中等生的习作, 他已经知道了要注意句子的整齐。第三首是优秀生的习作, 但他选择的景点面不广, 不能代表我国山水的各方各面。

三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 都依样画出了葫芦仿出了“诗”, 但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堂中学生仿作的案例主要反映了以下一些现象:

1.题材不广, 都是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东西才进入他们的视野。

2.特点抓不准, 无论什么景点, 就把刚学到的或以前学过的词语进行堆砌。而且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是哪里。

3.没有“诗味”。只注意堆砌资料, 堆砌词语, 不知道押韵, 也不善于应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等从形式上来表现“诗味”, 更不善于从诗歌的情感方面来把握“诗味”。

【成因分析】:

1.仿作没有给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几篇课文中, 如鼎湖山、杭州西湖、九寨沟……而更多的秀美山川没有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些地方都千山一律、千水一面吗?也不是。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如东岳泰山天下雄、西岳华山天下险、南岳衡山天下秀……即使是五岳, 也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的。而学生对这些都不了解, 因此仿作的思路没有打开, “面”就显得相当狭窄。

2.对教材的品读不够透彻。学生仅仅读过了课文的二三两小节, 就开始了模仿, 而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意象……都没有细细地把握。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两句, 句式整齐是表面现象, 用词准确是其中特点, “抹、阔”的押韵是诗的要素, 而读着这些句子你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画面, 这是诗的意境……这些都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因此学生的仿作不美。

3.仿作过程中, 对学生的要求是仿作——即参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来写, 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不能让他们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

【重新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上“中国旅游网” (www.51yala.com, 其他网也可以) , 进入旅游景点一栏, 欣赏中国美景, 阅读景点介绍。把最吸引你的一个景点的图片文字复制到word上, 打印出来, 在教室里办个“中国大好河山”图片展。

(开学初, 各学科都在磨合期, 有的是时间进电脑房。有了这项活动, 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认识, 有更多的感悟) 。

二、导入

课件出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部分对联, 让学生猜猜它是哪个省的。 (既为课文学习奠下情感基调, 也为仿作提供了资源, 打下了基础)

三、诗歌欣赏

1. 读第二自然段。

(1) 读了这些诗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此举引导学生想象, 让图画与文字挂起钩来。想象后, 教师出示该景点的相关图片, 继续加深印象)

(2)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清奇俊秀, 而杭州西湖却是浓汝淡抹的?这两个形容词可不可以调换一下? (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人文典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讲桂林的水是静清绿的, 山是奇秀险的;苏轼的诗《饮湖上, 初晴后雨》中讲到“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如果我把形容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这个词换成“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行不行? (体会押韵的作用:再让学生通读全诗, 找一找韵脚, 读一读, 感受押韵的美学作用)

(4) 看着这节诗, 有一个发现:它的每两行都是相互对应的,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出感觉来。 (感受对称的美)

2.自由学习其他自然段。

四、诗歌仿作

1.我们祖国壮丽的秀美的山河可太多了。你知道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上黑板, 把自己知道的, 全部写下来。这对仿作搜集材料有益)

2.让几个学生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 并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 (跟学生互动, 了解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景点)

3.根据你最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的结构, 仿作一首小诗。

4.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作品, 与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5.修改作品。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

【小结与思考】:

学生的仿作摘录如下:

1.我们爱你, 洞庭湖的碧波荡漾, 黄果树的雄伟壮观;天山白雪茫茫, 鼎湖山优雅壮观。

2.我们爱你, 两千年黄鹤的风流潇洒, 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江南丝竹的动听悦耳, 铁观音茶的香入云霄。

重新设计后的课堂呈现了更佳的效果。第一首仍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习作, 但他显然已知道了要做到水对水、山对山, 要做到句式的整齐。但特点不明, 词语堆砌现象仍很严重。第二首是较优秀的习作:句式整齐, 选材得当。作者能打开思路, 从多个角度来赞美祖国, 而且能灵活地运用中央台春节晚会的对联。最后一句本为香飘两岸, 为了押韵, 我们进行了修改。

篇9:花季,我们如何与异性交往

与异性交往——该与不该?

谭昌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两性共同参加劳动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比只有同性参加时会更愉快,干得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此时异性间的心理需要接近满足,从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了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我认为,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只会利大于弊。

杨日玲:现在很多同学不喜欢和异性交往,在心理上对异性同学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实,中学时期的男女正常交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果我们只与同性同学交往,就相当于放弃了一半朋友,失去了与异性同学互相学习的机会。比如我们班上的男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女生却对数学不怎么感冒,但女生又对语文很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男女同学互相帮助学习。就像男女同学手上都有不同的水果,我们把自己手中的水果交换的话,就会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梁榕铃:开学不久,班主任说要编男女同桌。我们当时都是反对的,都不愿意和异性同学同桌,有的同学因为老师这样的做法,都哭了。在老师的坚持下,最后还是编了男女同桌。刚开始,大家心里都觉得不自在,可是相处了一段日子,发现很多同桌之间都成为了好朋友。而且,男生一般比较大度,相比起女性同桌,相互间的矛盾还少了呢。

杜若:看来在选择该与不该之间,大家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正常而理性的异性交往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错误的异性交往——花季天空的阴霾

许燕秋:有的女同学来学校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看帅哥,见哪个男同学长得清秀点,就一心想打别人的主意,处处关注他,然后刻意表现自己,以引起他的注意。她们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就这样虚度初中三年的光阴。更有甚者,一些女同学交了社会上的所谓“大哥”,就在学校里炫耀。在班上当“大姐”,完全没有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这样的异性交往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戴福谊:初中时期正是我们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正是最爱表现自己,最想跟异性交往的一段时期。但是我们的思想不够成熟,很难在感情上把握自己。此时的我们对性知识只有朦胧的认识,却又对它非常感兴趣,如果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的这种欲望,常常会导致难以挽救的结果。两年前,我们村里的一位男孩与班里的女生谈恋爱,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与女朋友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后来那位女同学怀了孕。结果是孩子打掉了,可两个人也成了仇人。由此可见,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如果不注意适度原则,后果不堪设想。

梁燕梅:我的好朋友小丽,原来是一个成绩好、可爱且充满活力的女孩子。有一天,小丽收到了一个男生的来信。信写得很棒,信里有“爱情像又酸又甜的西红柿,吃上了会有滋有味”,“初恋总是甜蜜的,即使花开不会有结果,也如诗一样美好”等句子,读来很让小丽心动,随之她接受了那个男生。自从小丽接受了这个男生之后,心思都不放在学习上了,成绩一落千丈。他们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那个男生抛弃了她,还到处说她的坏话。这些事情又总是被其他人拿来当饭后谈资,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所以,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一定要懂得遵循“自然”和“适度”的交往原则。面对男女同学的感情问题,一定要记住:秋天才能采的果实,不要提前在春天摘,否则,我们尝到的将是苦涩的滋味。

杜若:对于正处花季的我们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人为镜,看清自己,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让美好的花季天空布满阴霾。

积极健康、青春阳光——花季交友的主旋律

陈金玲:男女同学间的正常交往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形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我们学校的九年级(3)班就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文明班。当班里的男生与其他班级的男生进行篮球比赛时,女生便组成啦啦队为他们加油助威、买水、倒水、递毛巾擦汗等。当班上的女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元旦文艺演出排练节目时,男生也主动帮她们做各项准备工作。他们班里的气氛是互帮互学、快乐和谐的。

杜若:积极健康、青春阳光是花季的主旋律。始终以健康、互助的思想作为方向,就可以使我们的异性交往不会偏离轨道。正常而适度的异性同学交往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哟!

蒙丽欣: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我们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选择正当的方式解决,不能超过友情的界限。中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很难在情感上把握自己。如果意识到自己对异性同学产生朦胧的感觉,就应该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把与异性的关系控制在正常的同学交往范围之内。

许景坤: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热情大方,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过分亲近、随便,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里,异性同学之间容易互相产生好感和爱慕心理。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态度和适当的方式给予解决,就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早恋”了。

梁宝怡:男生和女生之间也是会有纯真的友谊存在的,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好处。在学习上,理科对男生来说是强项,但对女生来说就比较弱了,女生可以向男生多多请教。在生活方面,女生总是会比男生细心、冷静,在男生忘记或想不到要做的事情时,女生可以提醒他们;在男生做错事,冲动的时候,女生也可以用理性的说法劝服男生;在一些生活的细节上,男生不懂的也可以向女生询问。

张金垚: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异性间的交往会逐渐多起来。在和异性交往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讲究交往的艺术,遵循交往的规则。

第二,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范围越大越好,这样有利于友谊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异性间的交往既要热情大方,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过分亲近、随便,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对方。

杜若:其实,不管是与异性同学还是与同性同学的交往,我们都应该报以热情、真诚的交友态度。看到同学们对异性交友能有这么理性的认识,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不是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呢?大家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惑与不解的时候,也可以多多跟自己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有时候听听别人的看法是很容易让自己茅塞顿开的。只要大家能理性对待花季中的异性交往,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获得学业与友谊的双丰收!

(组稿:平南县丹竹镇赤马初中指导老师:李奇贵)

篇10:初中诗歌散文:花季的年夜

我又来到了这里,一年和一年的接头。还是往年的老规矩,大概祖上传下来的这个过年团圆,一起通宵一夜,不过了12点不能睡觉,聚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

而我,年年总是特殊的一个,自己一个人静静的看着外边的烟火,飞上来飘下去,从一个小点迸裂出那些星星点点闪落的烟火,很美,听着他们谈笑风生、看着外面的星星与烟火的演绎、喝着我最喜欢的葡萄汁、想着心事,很好,我喜欢那种感觉。至少我觉的去和我那些并不合的来的亲人们东扯一句话,西扯一句话的好。

我喜欢静,这是我的本性,其实我很喜欢在一个人在一个很安静很安静的地方,什么也不毕担心,也没有任何顾虑自己自由自在的一个人的世界,可以想想心事,走进回忆、多么美的世界,我向往的世界,这就是我虚幻而美丽的梦。

我真的很喜欢,外边的一切,外边的雪,外边的风,外边的烟花,外边的气息。

趴在窗台上,外面还有红灯笼照出来的红光,有中朦胧的美感,我很喜欢它。就像我那儿时的朦胧回忆。

花季的新年。

是寂寞的

是空虚的

是满足的

是安静的

是幸福的

是开心的

是美丽的

篇11:花季,我们在奋斗

风萧瑟,夜语绝,留得只身伴明月。灯阑珊,人萧索,埋头苦读未停歇。

倚窗的花,现已枯萎,凋零,飘落。让我想起残花败落凄凉地的悲惨,却还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依稀记得,当花儿未绽放的时候,受尽了时光的蹉跎,岁月的雕刻,让她渐渐的长出新叶,含苞,怒放。若亭亭玉立的少女,迎风枝展,天空俯下身来,欣赏她婀娜的身姿,馥郁的芬芳。

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蹴而就的美丽需要奋斗去实现,这样当青春凋零时,秋天以至,那头是夕阳的余晖和累累的硕果。

老师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却不知残酷的现实,把梦想的距离,扭曲甚至折断。所以,我们应把人生的起点定格在青春时代。用努力和汗水描绘我们的色彩。总有一天,地平线会消失在眼前,张开翅膀,飞向胜利的彼岸。

道路坎坷,荆刺载途,当你走到尽头时,或许是残枝败柳的结局,或许鸟儿飞过了,天空却没留下痕迹。心碎了,那又何妨,只要此生无悔。迎着逆风,走过了,经历了,没有成功,但路上的风景留下了。

一阵寒流吹过,孤寂的夜语在寂寞中滑落,拉长了我的发。朦胧中,伤了花,我看到在残花落下的地方,又长出了一片芳香„„

如花的季节,弹指易飘落。无言的奋斗,今日勿蹉跎。

花季,我们在奋斗。

篇12:十七岁的花季我们还有回忆美文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每当这首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泪总是忍不住地往下流,我努力伸出那双被你们举过的手,擦干眼泪,仰望天空,看着一道道流星,静静紧握双手希望时光能够倒流。

清晨起床时,不知道楼下院子中哪一出传来了那首令我涕泗横流的歌声,那些原以为被我遗忘的日子,却一幅幅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陈情旧事再次被唤醒。

在那个年少轻狂的时代,我们的脸上也有一丝青涩。三年的时光,三个青春花季的少年,我们牵着手去欣赏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素年锦时,我们总爱静坐在小桥流水旁边谈笑风生,以为那时会是永远。

正在十七岁的花季的我们作为彼此看中的朋友相互陪伴了三年的时光,放生傻笑过,也悲怆痛哭过但在时间的段痕中也有过太多的悸动或挣扎。

我们三个人总是会在一起,那时的.我们每天都笑得很开心,每天都很快乐。太阳总是很亮,天空总是很蓝,我们总是嫌日子过得太慢,但每个人都希望时间能够定格在那一瞬间。

但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我们都逃不过时间的折磨,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能够一起欢笑的时间越来越少。渐渐地,我们的生活已变得神魂颠倒,白天上完课,只要一到了晚上,我们的眼睛就会兴奋地发出森然的光芒。

我们经常在午夜流浪到各个场所,KTV,网吧,小吃店。。。出来以后,我们几个手牵着手走在月光下,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影,虽然周围寂静得有一丝恐怖,我们反倒喜欢这种环境,即使再疯再狂也不会被人抱怨,走在午夜的大街,唱着十七岁那年的雨季,难听,刺耳,却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响彻三条街。

我们又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不喜欢账单这个东西,每次去吃饭,洗头,唱歌都会成为这些场所的亮点,因为我们总是把账单甩给别人,而不会像平常人一样抢着自己买单。付账单的那个人总会说各种言语,各种不爽,却都在哈哈大笑。都明白,不是贪这点钱,在我们眼里只要在一起高高兴兴谁都不会在乎什么。洗头的小妹总会说,你们说话好有意思,真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朋友。我们也总是微微一笑。

但,后来,我非常害怕后来,看似多么单纯的词语,但是它却把一个美好的故事变得令人泪流满面,后来就是所有故事的转折点,在我认为,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字。

就像我很喜欢的《后来我们都哭了》这本小说,之前的欢声笑语,一群人一起装疯卖傻令人羡慕的快乐,但是,因为“后来”这个词的转折,似乎把一起欢乐不留一丝遗憾地扔向了天边,只剩下回忆的痛苦。

我们都嫌里毕业季太远,却不曾注意只剩下了几天。

在六月份的那个雨季,我们匆匆离去没留一丝痕迹。

这就是后来,后来我们各自离开,分在三座不同的城市,为自己的梦想而奔波,为未来而努力着。

我们只是凭着手机中的四格信号保持着联系。我们一起创了一个讨论组,就只有我们三个,谁又因为谁失眠了,谁又被情所困了,谁又考试考差恸哭流涕了。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放下自己手中的东西,耐心地一字一句安慰着,直到对方重新带着微笑进入梦乡。但这种充实的生活随着忙碌渐渐散去。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它残忍地将我们的距离冲远,也将我们的感情冲淡。

离开了校园的我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工作。

我想谁也不会哭着给我打电话让我带他出去大吃大喝一醉方休了,我也不会拖着疲惫的大家,要他们陪我去吃宵夜了。

谢谢他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谢谢他们给了我一个永不凋零的回忆和丰盛放纵的青春。可在这个孤独寂寥的夜晚,想起他们我有多不舍,任凭我的泪水慢慢流淌。

我们再也不会回到苦闷却又快乐的校园,再也不会把彼此的肩膀当作哭泣的地方,也不会再有那些疯狂热烈的快乐了。

曾共有的荣辱,将齐齐地消失在我们彼此的生命里,沉淀在我们的回忆里,消弭在每一个无法入睡的夜里。

那个讨论组还存在着,我决定将那首唱出我们青春的歌声发给他们,我想,有一天,当我们老了记忆衰退了,忘了曾经的时光。那我多希望,当我们再一次点开那首十七岁的雨季时,还能慢慢想起那些清澈年华,然后在轰烈的岁月里,慢慢,慢慢老去。

篇13:我们的花季诗歌

六位艺术家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世纪60年代的毕业生,而今他们已是绘画创作、美术教育、美术考古和美术出版等方面颇有影响和成就的学者及画家。校庆之际,他们带着各自丰硕的艺术成果相聚于母校,虽然六人目前的艺术思想和各自追求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艺术探索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综合性的研究传统: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绘画与设计之间、古今之间、土洋之间,无界无域。

为此,在研讨会上,他们怀念母校,想念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妙合无垠的中国装饰艺术教育之路,回忆了庞薰琹、张仃、张光宇、雷圭元、吴劳、郑可、祝大年、邱陵、袁迈等老一辈艺术家当年给他们上课时的情景。老一辈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思想和情怀,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民族艺术的精神和灵魂,而且也带他们找到了探索东方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设计的门径。

他们在老一辈艺术家人生为艺术的感召下,何山、张朋川毕业时毅然走向大西北,研究中国石窟艺术、原始彩陶、墓室壁画等,在丝绸古道上考古临摹,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张宏宾、张一民前往山东,潜心研究民间木版年画、剪纸、壁画、汉砖、石刻等艺术十余年;刘绍荟奔赴大西南,迷恋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雕刻、金银铜饰、刺绣、木雕、岩画、重彩等二十年;秦龙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期研究传统重彩和中外插图、诗歌与壁画等三十年。为了艺术之梦,他们个个故事感人,成果喜人。

在展览会上,张一民的作品简洁、单纯,大部分为壁画设计而作,很方便工艺制作。他以线造型、平面设色的作品将观者带入一片纯真的天地,繁芜的形象细节,全部被浓缩到线条的曲直、方圆秩序中。他善于化限制为自由,融汉画、石刻、木板年画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简约而平整的绘画风格和特征,既民间,也现代。同时他长期投身于艺术教育管理,为培养装饰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后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龙原是美院附中的高才,他说当年听从叶浅予先生的建议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装饰艺术的殿堂里,秦龙改变了以往的绘画观念和方法,在线描和重彩画中找到了令他激动不已的艺术天地,他体会到装饰艺术包蕴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他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观念、结构表现方法融入重彩,以中国神话、诗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神秘而超现实的现代装饰重彩人物画,为重彩绘画带来了新的活力,给美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宏宾当年在校学习时被称为奇才,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下,曾怀有复兴中国壁画的梦想,代表学院起草过一份《复兴中国壁画运动的建议》报告给周总理。日后,他由壁画拓展至油画、泼彩画、丝网版画。展出的泼彩画作品中,无论人物、骏马都由坚实的造型和随意流动的彩墨构成。他把文人画的笔墨与泼彩相结合,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亦中亦西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为中国写意人物画做出了新的探索。

刘绍荟是80年代云南画派的领袖人物,他曾用密密麻麻雨丝般的线铸造了云南热带雨林,为东方艺术的线性绘画语言增加了魅力。接着又创作出一批抽象、具象、幻象合一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美术界独树一帜。这次展出的作品色彩斑斓,大量容纳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观念,用笔自由、狂放,云南热带雨林明媚的阳光和宇宙般深遂的灵境,得到充分表现,使重彩绘画走向了现代写意的新境。

何山是首都机场壁画的作者之一,他创作的壁画《黄河之水天上来》雄浑壮阔,还有《楚魂》、《神奇的土地》等一批壁画也引人注目。和同学们相比,他幸运地有较多机会施展自己在壁画方面的专业所学。特别是他为台湾佛光山寺所作的《智慧灵光照千秋》两幅巨型壁画,显示出他在壁画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这次展出的《屈原》组画作品,意在于以远古文化的精神魂魄撞击、启迪现代人的心灵。

张朋川扎根于黄土地,在甘肃博物馆研究原始彩陶,长期处在探索未知的寂寞之道中。20多年来他通过众多的田野考古挖掘工作,掌握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魏晋墓室壁画和古代岩画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其学术研究成果学界公认具有填补中国艺术史空白的意义。尽管现实的人生极为艰苦,但他品尝到了艺术研究的甘甜,他说当年庞薰琹先生极大地鼓励了他:“这将对我们的文化事业是一大贡献。”可以说,张朋川为中国装饰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长卷罗汉图整整画了七年,他做学问不求功利的心态至今令校友们敬佩。

篇14:我们的花季诗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每天都在激增的诗歌微信公号和微信群给诗歌生态带来的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自媒体被认为给新诗的“民主”带来“革命性”影响。在碎片化、电子化和APP移动临屏阅读语境下即时、交互性的诗歌写作、阅读和批评实现了即时性、日常化和大众化。由此诗歌在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诗歌回暖,诗歌升温,诗歌繁荣,诗歌重新回到社会中来,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面对着这些诗歌活动,我们正在迎接一个“诗歌活动”已达高峰期的时代。得出“活动多,好诗少”这样的结论是有其依据的。然而,我们必须回应的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尤其是面对2015年诗歌写作和诸多现象,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愈益重要和不可回避。在诗歌“活动”已达高峰期的时候,研究者应对以上的诗歌判断做出审慎分析,而不要急于下结论。

与小说等其他文体相比,一百年来的新诗共识度和自信力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甚至很多时候招致大众和读者不满与批评的恰恰是诗歌。新诗一百年,其合法性在哪里呢?这似乎又到了重新为新诗辩护的时候了。这既涉及到诗歌的“新现象”又关乎新诗发展以来的“老问题”。围绕着2015新诗的一些新的现象和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新与旧的对话中,我们重新来面对汉语新诗的场域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既是美学的问题又是历史的问题。

1

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诗歌”与“大众”之间的平行或天然的疏离关系,诗人不在“理想国”之内。但是一旦诗歌和“大众”发生关联往往就是作为诗歌噱头、娱乐事件、新闻爆点。这又进一步使得诗歌在公众那里缺乏应有的公信力。然而被专业人士指认为缺乏基本诗歌常识的大众对诗歌和诗人的印象和评说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仍然是专业诗人、读者和评论家们。我们更多的时候已经习惯了将一首诗和一个诗人扔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去检验,把他们放在公共空间去接受鲜花或唾液的“洗礼”。对于中国文学场域来说,很多时候诗歌是被置放于社会公德和民众伦理评判的天平上。而公共生活、个人生活以及写作的精神生活给我们提供的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诗人如何站在生活的面前?一首诗歌和个体主体性的私人生活和广阔的时代现实之间是什么关系?

每当面对一年来的诗歌,我们总会满怀期待地想梳理它的“新面貌”,似乎今年的诗歌与去年和往年的总会有所不同、有所“进步”。实际上,诗歌正离我们远去,诗歌正在远离读者以及诗歌的边缘化、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大众读不懂新诗,这些声音这么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新诗的发展。很多人对2015年诗歌的最大观感就是诗歌很热闹,而且是不一般的热闹。在各种诗歌活动和诗歌事件中,尤其是微信强大力量的推动下,似乎暌违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诗热潮几十年之后再次降临,诗歌重新又回到了“读者”和“社会”中来,诗歌再次高调地走向了公众视野,新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了。确实,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对诗歌生态的影响已经成为现实,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毫无差别可言的“手机控”“微信迷”和“屏幕人”。近两年的诗歌在微信自媒体的推动下频繁进入到了一个个火热沸腾的社会现场,诗歌技术空前成熟,诗人的地区和国际交流(比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15年中韩诗歌论坛、香港国际诗人之夜、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首届李白国际诗歌奖,为了促进两岸诗歌互动交流于2015年12月创刊的《两岸诗》)日益频繁。这似乎成了近两年中国诗歌的标志。

那么,诗歌真的“回暖”“升温”“繁荣”了吗?

就此问题,每个人的观感和判断并不相同。

支持者高呼雀跃认为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给诗歌带来了民主、进步和自由的福音。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团结出版社)的推出以及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微信圈。反对的声音则认为微信平台上的深度阅读已经不可能,“新诗和读者的距离,这几年虽然有所缩短,但是仍然相当遥远,旧的爱好者相继老去,新一代的爱好者又为图象为主的新媒体所吸引。”(孙绍振《当前新诗的命运问题》)而黄灿然则认为只要你想读书即使微信上也可以进行深度阅读。显然,新诗与新媒体的关系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提升到了“命运”这样大是大非的程度。著名诗人北岛更是认为新媒体所带来的是新的洗脑方式和粉丝经济,甚至成了一种“小邪教”,“某些作家和学者不再引导读者,而是不断降低写作标准,以迎合更多的读者。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我们文化(包括娱乐文化在内)不断粗鄙化、泡沫化。在我看来,‘粉丝现象’基本上相当于小邪教,充满煽动与蛊惑色彩。教主(作者)骗钱骗色,教徒(粉丝)得到不同程度的自我心理安慰。”(北岛《三个层面看生活与伟大作品之间“古老的敌意”》)。尤其是“传媒话语膨胀时代”的微信平台因为取消了审查和筛选、甄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多元化发展,使得不同风格和形态的诗歌取得存在合法性的同时也使得各种诗歌进入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失范状态,随之也降低了诗歌写作与发表的难度。微信等自媒体并不是一个“中性”的传播载体,正如希利斯·米勒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中所强调和忧虑的那样“新的媒介不只是原封不动地传播那内容的被动母体,它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被‘发送’的对象,把其内容改变成该媒体特有的表达。”所以一定条件下新媒体自身的“传播法则”会对诗歌的观念、功能、形态以及话语形式和评价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就当下诗歌来看,写作者、评论者和传播者的表达欲望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自由写作”“民主写作”“泛华写作”“非专业化写作”正在成为新一轮的神话。“微信诗歌”作为一种新现象当然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进一步观察、辨析和衡估,但是就已经产生的现象、问题和效应来看,也需要及时予以疏导和矫正。软绵绵甜腻腻的心灵鸡汤的日常小感受、身体官能体验的欣快症、新闻化的现实仿写以及肤浅煽情的“美文”写作大有流行趋势。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空间的诗歌正在成为一种“快感消费”,这与娱乐化的电视体验类节目的内在机制是同构的——每个人都能够在新媒体空间亲自体验各种诗歌讯息。微信诗歌话语的自身法则使得点击量、转载率的攀比心理剧增,也进一步使得粉丝和眼球经济在微信诗歌中发挥了强大功能。这使得诗歌生态的功利化和消费性特征更为突出,而“以丑为美”“新闻效应”“标题党”“搜奇列怪”“人身攻击”“揭发隐私”的不良态势呈现为不可控的泛滥,其中文化垃圾、意见怪谈更是层出不穷。即时性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诗歌的评价标准被混淆,写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判断力与鉴别力都在受到媒体趣味和法则的影响。

nlc202309090841

在“无限制性阅读”中每一个写作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终端,写作的匿名和无名状态被取消,人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充当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所以微信在一些诗人和研究者那里被认为给诗歌带来的最大利益和进步就是“民主”。这一民主化的平台极大推动和刺激了各个职业和社会阶层的普通写作者,甚至带有普及性的大众化的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的“非专业写作”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而微信这一“写作民主”的交互性代表性平台已经催生了“微信写作虚荣心”,很多人认为只有拥有了微信就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甚至滋生出了偏执、狭隘、自大的心理。与此同时电子化的大众阅读对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也起到了作用。由此引发的疑问是诗歌真正地解决“普及”和“大众化”问题了吗?碎片化时代的诗歌写作是否还具备足够引起共识和激发公信力的能力?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海量且时时更新的诗歌生产和即时性消费在制造一个个热点诗人的同时,其产生的格雷欣法则也使得“好诗”被大量平庸和伪劣假冒的诗瞬间吞噬、淹没。与此相应,受众对微信新诗和新媒体诗歌的分辨力正在降低。而如何对好诗进行甄别并推广到尽可能广泛的阅读空间,如何对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做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研究就成了当下诗歌生态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与难题。新媒体平台也使得新诗的跨界和立体传播成为可能,而国内首档电视诗歌跨界真人秀节目四川卫视推出的“诗歌之王”显然是要将“边缘化”的诗歌与“大众”结合,而诗人与歌手的搭台(现场作诗、现场谱曲演唱)以及全国设立预选赛站点也显而易见是迎合了娱乐化的内驱力。

2

与这种诗歌“日常化”“大众化”和“非专业化”相应,一个重要的写作趋向就是随着以余秀华、许立志、郭金牛、乌鸟鸟、老井为代表的“草根诗人”的“崛起”和大量涌现。

2900个县城,三亿左右的工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之众的“草根”诗歌写作群体,确实构成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新生态。这种自发的、原生的直接与生命体验相关的“大众写作”有别于以往的学院派、民间派和知识分子等“专业诗人”的写作美学。以“草根诗人”现象为代表的诗人与现实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诗歌的现实感、人文关怀、及物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这大体印证了米沃什的“见证诗学”。他们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对话,有痛感、真实、具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诗”。与“草根诗人”现象相应,诗歌写作的题材化、伦理化和道德感也被不断强化,底层、草根等“非专业诗人”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得到空前倚重。而底层经验、生存诉求、身份合法性在诗歌写作中得以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一趋向围绕着年初的余秀华事件展开并扩展开来( 2015年1月13日沈睿的文章《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公号“民谣与诗”上发布,此文1月12日发在豆瓣)。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首印1.5万册几天即售罄后不断加印,《月光落在左手上》更是4次加印销量突破10万册,这在新诗集中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两本同名诗集在台湾的推出更是印证了“草根写作”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美学”,而且在社会层面更具有意想不到的“精神号召力”。此后,草根诗人写作作为一种“新媒体效应”被继续发酵增温。“工人文学奖”网站、微信公共号“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我的诗篇”持续推出“工人诗歌”的作品和讨论专辑,先后在北京和天津等地举办老井(矿工)、邬霞(制衣工)、唐以洪(制鞋工)、田力(鞍钢工人)、魏国松(铁路工)、陈年喜(爆破工)、白庆国(锅炉工)、绳子(酿酒工)等几十名工人“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以及2015打工春晚。在各种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推动下,这些农民工诗人和产业工人的写作现象引起主流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微信公号“我的诗篇”以及同名记录电影和诗歌选本“当代工人诗典”的推出都将“工人诗歌”推到了舆论的焦点。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五一特辑《工人诗篇》每天滚动播出。那么由此带来的思考则是诗人与厂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当年哈特·克兰曾乐观地认为诗歌在机器时代的功能与它在其他任何时代一样,“它对人的价值最综合最完满的表现力仍在本质上不受科学的侵袭”。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就目前的工人阶层的诗歌写作来看,机器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整体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都带来了非常“现实”的影响。许立志、余秀华、郭金牛、老井等这些“草根诗人”的诗歌写作为我们重新思考诗人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察入口和美学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人诗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诗人”,而是来自于底层和生产一线的“草根”。这体现了诗歌的大众化和写作泛化趋向。这一自发的写作状态和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人民大众抒发时代精神和现实观照的潮流,不仅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而且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人民抒写”“人民抒情”“人民抒怀”。对于身处底层的工人诗人来说,他们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奔赴现实,而是直接身处现实之中。他们的写作是直接来自于自身的生命体验,直接以诗歌和生命体验进行对话,真诚质朴有痛感,是写实写真的具体而感人的“命运之诗”,展示了艺术最原初的鲜活形态。这一文学经验不仅关乎个人冷暖和阶层状态,而且与整个时代精神直接呼应。这些诗朴实、深沉,直接与生命和现实体验对话,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草根诗人”写作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深度不够,在处理现实题材和个体经验的时候没较好地完成从“日常现实”到“诗歌现实”的转换、过滤和提升。其中的写作有浮泛、狭窄、单一和道德化倾向,缺乏美学上的创造力,社会学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与此同时,人们在谈论这些“草根诗人”时又不可避免地与阶层身份、社会道德、公平正义、悲悯同情、身份焦虑、生存命运等“社会学”关键词缠绕在一起。甚至有论者提出要重启“阶级诗学”,而认为“工人诗歌”是被空前遮蔽的最具进步性和时代意义的写作代表的说法显然有失偏颇而值得商榷。对以草根诗人、工人诗人为代表的“非专业写作”的讨论至今仍方兴未艾,而诗歌的点赞、转发和刷屏更多则是依赖于诗人的社会焦点、热点。围绕着余秀华等“草根诗人”所生发的各种观点、立场不仅显示了移动自媒体时代诗歌在生产、传播、接受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而且也揭示了不同阶层的人通过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基层的诗人所显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诗人的社会身份被强调甚至放大的过程中,体现了公众媒体和读者群什么样阅读心态和评判标准呢?在自媒体阅读、大众阅读和媒体人那里争相关注的并不是草根诗歌本身,而更多是这些诗人身份、苦难命运以及底层的生存现状和社会问题。实际上这也没错,为什么诗歌不能写作苦难?为什么草根阶层不能用文学为自己命运代言?针对“草根诗人”现象,中国作协创研部和诗歌委员会召开“草根诗人”现象与诗歌新生态研讨会,及时把脉,肯定其写作特点和意义的同时也准确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疏导的写作方向,进而对大众化诗歌写作潮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艺报》以“聚焦‘草根诗人’现象 探讨当下诗歌新生态”为专题展开讨论与争鸣。吴思敬、张清华、罗振亚、大解、彭学明、刘立云、林莽和霍俊明、李壮等人在《诗歌给了他们放飞理想的另一个世界》《草根诗歌是这个时代的痕迹》《他们用灵魂书写灵魂》《成熟诗人:既是“兽”更是“鹰”》《诗歌顽强告诉人们相信未来》《寻找语言艺术的原初形态》《“草根诗人”引发了什么》等文章中肯定“草根诗人”重建了诗歌与生活的有效关系,修复了诗人的“社会发声”能力,是接地气的感动写作、灵魂写作,甚至其情感冲击力、震惊性经验和艺术水准让一些“专业诗人”汗颜,同时也强调苦难命运和生存遭际并不等同于诗歌,应该把个体现实转换为语言现实,进而指出应进一步辨析“草根诗人”背后的写作机制、文化环境,尤其是有些媒体批评过于强化和放大了“草根诗人”的阶层身份、社会属性和伦理道德感。谈文艺实际上就是谈社会、谈人生。围绕着“草根诗人”所生发的各种观点、立场不仅显示了移动自媒体时代诗歌在生产、传播、接受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而且也揭示了不同阶层的人通过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基层的诗人所显现的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草根诗人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和值得深入反思的地方很多。如何维护诗歌和诗人的尊严,如何正确引导而不是沦为娱乐、狂欢和消费的事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学新生态中亟待解决和正确引导的迫切话题。评价包括草根诗人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应该是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和人民性的融合的观点,而不是断然割裂并在一点上极端放大。历史上被铭记的诗人往往既具有美学的创造性又有历史的重要性和时代的发现性。无论哪个时代,不管出现多么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诗歌事件和大张旗鼓的诗歌活动,最终留下来的只有诗歌文本。

nlc202309090841

由社会关注度极高的“草根诗人”写作,我们注意到诗人对现实尤其是社会焦点问题和公共事件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而直接。

这一定程度上与媒体开放度有关,比如天津氰化钠爆炸后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几十万首的诗歌,但是这些与社会新闻和公共事件直接相关的写作几乎没有可供持续传播和认可的代表性诗作,这些诗歌可能比那片废墟看上去更像是“废墟”。而对生存问题的揭示,对生态环境的忧虑似乎正印证了一句当下最为流行的话——雾霾时代诗人何为?而当下对“诗人与现实”“诗歌与生活”问题的热度不减的争议使得写作者对“现实感”的理解发生分歧。一部分人强调诗歌的“介入”“见证”“及物”“现实性”,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站在现场和烟尘滚滚的生活面前,将自己纳入到工厂甚至上千度的高温中去感受生活的残酷性;另一部分则认为诗歌应该保持独立性和纯粹性以及个体主体性,认为应该重新对“生活”“现实”“时代”惊醒衡估和再认识,也就是说难道有诗人是在“生活”之外写作吗?实际上二者各持的观点并非水火不容,关键之处是应注意到诗歌的“现实感”最终是“语言的现实”,因为诗歌的语言不是日常交际和约定俗成的,而是生成性和表现性的。而我们看到的则是微信话语、新闻话语和日常话语等“消息性语言”对“诗意语言”的冲击。而“现实”成为“现实感”必须要通过语言、修辞、记忆、经验和想象力来转换并最终完成为“文本现实”。在写作群体空前庞大、作品数量与日俱增的情势下,写作者的“整体图景”“个人风格”“公信力”“辨识度”正在空前降低。这是个体诗学空前膨胀的时代,而诗歌的现实介入能力、文体创造能力、精神成长能力以及个人化的历史想象里也相应受到阻碍。而新媒体话语对诗人个体性写作的空前鼓吹,全球化语境下诗人的“世界写作”的幻觉膨胀,这都使得私人经验僭越了本土经验,小抒情取代了宏大叙事。也由此使得口语写作、私人经验、个体抒情、消解诗意、日常叙事的无难度写作成为普遍现象,“口语”沦为“口水”,“个体写作”导向的是“平庸”和“碎片化”,“自由”“开放”导向的是“自恋”和“自闭”。换言之,全媒体时代的诗歌写作空间如此开放,而每个人的写作格局和精神世界竟然如此狭仄,每个写作者都在关心自我却缺乏“关怀”,每个人都热衷于发言表态却罕见真正建设性的震撼人心的诗歌文本。这让人们联想到当年《芝加哥论坛报》对雷蒙德·卡佛的小说评价,人性关怀是第一要素——“他这些角色可能属于混蛋、晦气鬼、失败者、傻瓜、同性恋,但每一个这样的角色又都心存关怀。”

3

中国新诗自诞生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中国新诗从草创、实验到动荡、建设,历经众多诗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部分作品经历时间检验已成为经典。而本年度的诗集出版不仅数量上呈现井喷趋势,而且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诗集代表了新世纪以来新诗多向度发展的成果。代表性的诗集主要有《在天涯》(北岛)、《大是大非》(欧阳江河)、《木心诗选》(木心)、《无端泪涌》(陈超)、《外面的风很冷》(向明)、《韩东的诗》(韩东)、《滴水成冰》(伊沙)、《去人间》(汤养宗)、《骑手和豆浆》(臧棣)、《侯马诗选》(侯马)、《天上的日子》(雷平阳)、《杨克的诗》(杨克)、《灰光灯》(王寅)、《光谱》(邱华栋)、《截句》(蒋一谈)、《潜水艇的悲伤》(翟永明)、《山中信札》(路也)、《青衿》(何向阳)、《女巫师》(宇向)、《大门》(尹丽川)、《日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新的一天》(许立志)、《为何生命苍凉如水》(刘年)、《山岗诗稿》(王单单)。尤其是诗刊社31届青春诗会诗丛(杨庆祥、白月、江汀、李其文、天岚 、张二棍、武强华、秋水、林宗龙、赵亚东、茱萸 、钱利娜、黎启天、袁绍珊(澳门)、宋尚纬(台湾))集中展示了不同艺术特征的青年诗人写作景观。

但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争议颇多且仍未解决的诗学问题,这都需要从学理上予以梳理、辨析和反思。3月21日,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与江苏省作协联合主办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启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并非一次性举办的论坛,它将连续举办3年,每年举办5场左右讨论,每场讨论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一年来已经完成“新诗自身传统构建及其不足”“百年新诗公共性”“新诗空间与地方性”“新诗现代性”“新诗与古典传统”“本土与西方对话”“新诗批评与阐释的迷思”“新诗的美学建构”“语言自觉与现代汉诗发展”等9场专题讨论,在诗界引起反响。在新诗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大学新诗研究院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纪念新诗诞生百年新诗形式建设学术研讨会旨在立足百年新诗创作与探索经验,固化新诗形式探索成果与梳理诗体流变。百年新诗在寻找“自身传统”的情势下,伴随着文体自身的逐渐成熟,新诗正在找回自信,在强调“汉语”“本土经验”以及“大国写作”(欧阳江河)的吁求下,诗人对“本土现实”的关注、处理成为写作的内驱力。对新诗历史的总结,对经典化本文的推介,对自身传统和合法性依据的确立成为本年度诗歌诗丛、诗集、诗选出版的内在化要求,比如《中国新诗百年志》(中国作协诗刊社)、《百年诗歌》、《百年新诗选》(洪子诚、奚密、吴晓东、姜涛、冷霜编选)、《新诗百年纪念专号》、“标准诗丛”第二辑(作家出版社)、“中国好诗”第一季(中国青年出版社)、新陆诗丛、《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中国诗歌三百首》《中国口语诗选》《70后诗全编》以及诗刊社“中国好诗歌”的评选。对新诗百年的总结还体现为不同省份和地区带有“地方性”特征的“经典化”打造,如《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福建百年百诗人诗选》 《力的前奏——四川新诗99年99家99首》 《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 (4卷) 《四川新世纪诗选》 《山东新世纪诗选》《在河以北——燕赵七子诗选》《河北新世纪青年诗典》《燕赵青年诗丛》《新江西诗派诗丛》《诗江西》《天津诗学34家》《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此外还有“全球语境与地方主义视域中的南方诗歌研讨会”“彝族地域诗歌写作群体”“闽派诗歌”“京津冀诗歌联盟”“中原诗歌高峰论坛”“北京青年诗会”“地方主义诗歌运动”“中国地方主义诗群大展”等地方性诗歌的强化与造势。这都旨在回溯百年新诗的历史脉络,时代状貌和美学趋向,及时梳理新诗的现状,试图强化新诗的合法性依据和文体自信力。这些既显示了专业性又带有普及性的新诗经典化工程都试图在规范和确立“好诗”的标准。这些关于百年新诗的研讨和出版都是有一定的建设性的。

上一篇:健康教育自查报告下一篇:娱乐场所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