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单招考题

2024-05-18

编导单招考题(共3篇)

篇1:编导单招考题

1.文化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等4门,总分600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满分均为100分,每门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专业基础知识可选考教育类等12个专业类别中的一类,满分300分,其中专业理论知识约200分、操作技能知识约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报考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专业基础知识须参加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普通高考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其中报考音乐类的须参加音乐类专业省级统考,报考美术类的`须参加美术类专业省级统考。

2.职业技能测试。主要考核考生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报考面向中职生考试的考生在录取前均须参加职业技能测试,测试成绩达到合格以上者方可参加录取。其中,报考本科的考生须按类别参加省里统一组织实施的技能测试,报考高职(专科)的考生须按类别参加由招生院校联合组织实施的技能测试;本科、高职(专科)录取时,技能测试成绩均占总成绩的30%(文考成绩占70%)。职业技能测试大纲由省里统一制定发布,具体工作安排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通知。

3.美术类和音乐类考生参加相应专业省级统考,不另行组织职业技能测试,但专业省级统考达到本科专业合格线以上者方可参加本科录取、达到专科专业合格线以上者方可参加高职(专科)录取。

篇2: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策略

一.运用填空形式, 引导学生更自觉的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自主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并没有养成自己预习的习惯, 自觉性较低。即便是预习, 有些学生也只是读读课文, 并未动笔思考, 流于形式。而“助学单”是预习有效载体, 设计了不少预习题目, 需要学生动脑动笔, 可促使学生圈点钩画, 积极思考。其中, 填空是最常见的形式, 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积累语言知识, 梳理课文, 了解文本内容。

首先, 巧用填空来夯实基础。在预习过程中, 通过填空形式, 可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 把握基础知识。其次, 巧用填空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要求学生多多预习课文, 感知文本大意, 并适当勾画批注, 但不少学生缺乏预习意识, 难以融入到课文自学活动中。而倘若教师借助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则可调动学生预习积极性, 了解文章结构脉络。因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填空来梳理课文结构,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 自主预习, 圈点勾画出本课的重点词语, 然后完成如下练习: (1) 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比如:秀颀 () ;虬枝 () ;倦dài () ;纵横jué荡 () (2) 解释如下词语:坦荡如砥:;无边无垠:______等。这样, 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消除字词障碍, 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3) 脉络梳理:课文一开始则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后面并没有说明道理, 在第二自然段写___描绘了景色, 交代了____。而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 又赞美了白杨树。第五, 六自然段写了白杨树的与____, 突显了白杨树的_____。在第七, 八自然段中, 作者将白杨树象征成_____, 突出主题。在第九自然段中, 作者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 并赞美白杨树收尾。总而言之, 课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二.运用整理方式, 引导学生更细致的预习

在初中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填空形式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信息, 整理课文, 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更透彻的理解篇章脉络结构, 为文本主题与思想的把握奠定基础。

第一、通过整理,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体裁多样。同时, 因作者不同, 因而文章风格不同。其中, 写作方法与特色是阅读学习需要把握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一目标, 也并非要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教师还可利用预习环节, 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提前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便于课堂上重点分析。如学习《白杨礼赞》时, 教师可利用“助学单”, 引导学生整理文本, 根据预习问题来把握文章语言与细节, 从而感知文章的写作风格, 更深入的预习思考。比如 (1) 开篇一句单独成段, 那么它在篇章中有何作用? (2)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 由哪些方面入手, 描绘了黄土高原景色?这有何作用? (3) 文中哪个词语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了总体概括? (4) 文中运用了象征手法, 那么通过怎样的形象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等等。

第二、通过整理, 了解文章脉络。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 若要把握文章主题, 需要了解行文思路, 抓住文章结构脉络。同样,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整理来把握篇章脉络。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 教师可利用“助学单”预习题,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整理归纳, 理清思路: (1) 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孔乙己的直接出场?请运用“人物+事件”形式来概括文中孔乙己的4个生活片断。示范:第4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2) 请概括文中高潮部分。 (3) 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篇3:小心!高考英语单选陷阱题

近几年,随着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向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方向发展,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陷阱题也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2007年全国高考19套试卷的分析,发现基本上每套试卷的单选部分都有1~2个陷阱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看清陷阱题的真面目,我们将其进行了分类剖析。

定向思维干扰

定向思维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习惯和模式。高中三年,大家都做了不计其数的练习题,特别是单项选择题。很多同学都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思维定式。命题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设置陷阱。比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的第22题、全国卷II的第10题、重庆卷的第25题、湖南卷的第26题,就都属于此类。试举两例:

1.Speaking of all the songs he has written, I think this is probably his ________ one. (2007全国卷II第10题)

A. better-knownB. well-known C. best-knownD. most-known

分析:误选B。我们平常做的许多类似单选题,答案常是well-known,所以好多同学一看选项,就选了B。但在这道题中,题干前半句已经规定了空缺处词语的范围——“最……的”。所以,要选C。

2.A poet and artist ________ coming to speak to us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omorrow afternoon. (2006江苏第34题)

A. isB. are C. was D. were

分析:误选B。许多同学看到and后,马上想到主语不止一个人,谓语动词要用复数,所以选了B。但实际上“a poet and artist”共用一个冠词修饰,表示一个人,这个人既是诗人又是艺术家。主语是单数,谓语当然要用单数,再结合句子时态,选A。

【跳出陷阱】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题目,切忌凭定向思维去做题;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多留一个心眼,多读几遍题干,切忌光看答案就选。

中文思维干扰

由于我们的母语是中文,大家潜意识里会用中文的思维去思考英语中的问题,而这一错误又不是很容易能检查出来的,所以近两年,这一类型的陷阱题深得命题人的喜欢。今年高考英语陕西卷的第12题以及去年江西卷的第22题,在设题上就采用了这种干扰法。例如:

1.He and his wife are of the same ________; they both want their son to go to college. (2007陕西第12题)

A. soul B. spiritC. heart D. mind

分析:误选C。我们在中文中常说:某人和某人是同心的。但在英语中,此“同心”非“心脏相同”,而是“思想、想法相同”,所以用mind,选D。

2.—I'm dead tired. I can't walk any farther, Jenny.

— _____, Tommy. You can do it! (2006江西第22题)

A. No problemB. No hurry

C. Come onD. That's OK

分析:误选B、D。这是我们中文里的习惯说法:“我太累了,走不动了。”“没关系/别急,你能行的。”于是就选了B或D。但实际上,英语中一般是不会这么讲的。根据西方文化习惯,听到“我走不动了”这句话的人要么会鼓励对方继续走下去,要么会建议休息一会儿。而题干第二句的后半部分很明显是答话人在鼓励第一句话的发出者。所以,要选C。Come on的意思是“加油!”

【跳出陷阱】平时复习时,要多了解一些中英文化差异。尽量避免用汉语思维去解题。此外,还要记住,一些单词和短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含义有所不同,不可通用。

标点符号干扰

标点符号很不起眼,但在某些时候却会直接影响到答题的准确性,如果大家对这一环节不够重视,也十分容易出错。以前高考英语单选中曾利用问号设置过陷阱,现在的高考英语也有一些题目与标点符号有关。例如:

Mary, _________ here — everybody else, stay where you are.(2006全国卷I 第35题)

A. comeB. comes

C. to come D. coming

分析:一个破折号,使一个很简单的句子变得看似有些复杂。许多同学看到题后都在想,这个句子是什么类型的复合句,忽略了题干实际上就是破折号连接的两个祈使句——要求Mary做come here这个动作;要求everybody else做stay where you are的动作。所以,这道题选A。

【跳出陷阱】复习时,对标点符号进行简单的复习,至少要了解英语标点符号的大致用法,并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一些区别。

插入信息干扰

在一个结构本来十分简单的句子中,插入一些其他信息,从而使考生不易分析句子结构,解题受到干扰的方法,就叫“插入信息干扰”。一般来说,这类干扰信息多表现为插入语、定语和从句等。例如:

Nobody believed his reason for being absent from the class _______ he had to meet his uncle at the airport. (2006重庆第33题)

A. whyB. that

C. where D. because

分析:乍一看,题干是个很复杂的从句,不容易理解。但实际上,题干中只是插入了“for being absent from the class”这样一个定语成分。把这个干扰信息去掉后,题干可简化为:Nobody believed his reason _____ he had to meet his uncle. 此时,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he had to meet his uncle”其实是“reason”的同位语从句,而现在这个同位语从句缺引导词。答案很容易找到,应选B。

【跳出陷阱】对于此类题目,先要识别插入信息。找到后,只要把插入信息去掉,简化句子后,再按照一般的解题方法解题即可。

省略答语干扰

现在的单项选择题中,经常会出现省略答语的情况,使得考生不易看清楚句子的结构、了解句意。例如:

— When do we need to pay the balance?

— _____ September 30. (2006北京第22题)

A. InB. By

C. During D. Within

分析:对话的第二句是个省略句,单凭这句不容易看出句子结构,容易误选。所以答题时,要先补全句子。根据对话的第一句,补全后的回答应为:We need to pay the balance_____ September 30. 很显然,四个选项中,只有B是正确的。选B。

【跳出陷阱】补全答语的成分,然后再解题,是这一类型题目解题的关键所在。

忽视语境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由于命题思路的变化,单纯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变得越来越少,而更侧重于结合语境考查。因而解题也要结合给出的语境来进行。大家做题时,一旦忽略语境就很容易误选。例如:

— The last one _____________ pays the meal.

— Agreed! (2007全国卷I 第25题)

A. arrivedB. arrives

C. to arrive D. arriving

分析:这道题从语法角度看C、D都可以选。但仔细看题干,我们会发现这组对话实际上是一些人在讨论还没发生的事情,说最后一个到的人付钱,并且其他人都表示同意,所以,这个“the last one”应该还没到,arrive的动作自然只能是将要发生,所以选C。

【跳出陷阱】认真读题,分析语境,在语境中考虑问题,选择答案。

上一篇:助学金发放仪式主持词下一篇:描写命运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