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编导影评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高考编导影评范文

编导高考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听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本质,发掘影片本身所包括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剖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剖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剖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剖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剖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低进行剖析。这种剖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观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供给了这样的机遇,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懂得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能、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剖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发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剖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111ttt.com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第二篇:2014编导高考影评考题预测

(一)

一、《中国合伙人》参考影评

《中国合伙人》:励志题材亦文艺

《中国合伙人》的题材属于目前主流的“企业成功励志传记片”,这样类型的电影或书籍在国内一直有一个误区:在名流眼中, 出自传的性质变成了升值推广的附属产品,在读者和观众眼中,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并无多少普适性和共通性,往往让传记体变成了名人的孤芳自赏,所以《中 国合伙人》也容易被人误解——如果其传达的核心价值把握不好,很容易被视作是某金主花大价钱雇来的托儿。

王晶曾评价杜琪峰说:即使人们称赞他的电影都不会觉得他们是枪手,然而对于陈可辛来说,电影素材再商业交由他手里亦能变 得很风格化。《合伙人》的故事讲述三个大学校友(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创业打拼直至成功,其主旋律框架已经无法改变,然而陈可辛却 将这般“俗套”的传记故事打造成了一部讲述大时代的情怀之作,这也是陈可辛这样具备人文气息的导演向来所擅长的技能。

或许真是要与“托儿”的关系决绝,《中国合伙人》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已将主人公创业故事的渲染降到了最低,着重讲述不同时代,三个主角面临爱情,友情和事业不同的思考以及做出的不同选择。

电影的架构其实是陈可辛对旧作《甜蜜蜜》做出的延续,如果观众对这部经典还有印象的话一定会记得它的表达方式:用一首首 时代金曲串联起年代片段,再用歌词暗喻人物内心层次的变化。虽然这样的叙事方式放在这部背景宏大的故事里显得有些松散,不过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导演来 说,对于这样一部纯粹的内地题材影片驾驭起来可谓得心应手,尤其是片中音乐使用的恰到好处,是应该记上一功的。

陈可辛电影的风格,在于前面无论怎么样的“随心所欲”,总会在中段或后半段拉回到真正的叙事主题,但两者却又是有着必然 联系的,也容易使观众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度起来,电影前半部分以诙谐、浪漫为主,然而随着三人在佟大为的婚宴上摊牌,气氛也急转直下,这时催泪点才真正爆 发,虽然姗姗来迟,但也为从“决裂”到“合伙”的剧情曲折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设计让我想起了陈可辛导演的《新难兄难弟》,片中与父亲有着隔 阂的梁朝伟意外穿越回到了父母年轻的时代,度过了短暂而单纯的快乐时光后,才真正释然,这样处处蕴含“情”字的催泪铺垫是陈可辛的拿手好戏,就像一记无论 如何都避不开的老拳,总会到最后重重地捶在你的心窝上。 《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第一部将故事聚焦于内地题材的影片,相较其在合拍片的十年摸索间为适应市场炮制的武侠片和歌舞 片,《合伙人》相对于放开了手脚,同时亦是小心翼翼,至少电影里开始有了很多与社会关联的明朗思考方式,如积极寻找与普通人的平等对话方式——怀旧,尤其 是引发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人的集体怀旧。就如由当年港人自嘲的“港怂”再到片中的“土鳖”,在目前大华语市场下,要隔绝两岸三地的文化差 异,最容易实现的沟通方式也是寻找情感共鸣。在本片点映的时候有幸与陈可辛导演进行了交流,他说,这部电影的风格最适合自己,虽然许多内地元素的设计自己 并未参与,但其中投入的情怀是相通的。

电影虽有传记片形式上的掣肘,结尾最后传达的主旨——“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也上升到了别扭的政治审查层面,但无论如何,我绝对有相信这是陈可辛导演在合拍片时代十年以来最“自我”的一次。

二、《致青春》参考影评

《致青春》:残酷现实印证青春美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近日关于电影点映后的好口碑也遭到非议,众多影评人的盛赞导致不少网友的质疑。从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来 看,可以说很不错,但这需要把电影放到一个娱乐化的市场来说,如今的电影市场票房成为片商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商业化的表现,但商业片的好处就是在努力取得 和观众的共鸣,假如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的成功。

1、 如何定义一部好电影

《致青春》的惊喜来自于赵薇是第一次担任导演,看之前对这部影片是心里没底的,所以笔者就有了观影过程中的惊喜,影片中展现了一个1990年代的大学校 园,这时的大学生活充斥着各种反叛,恋爱是激烈的,甚至还有学生间的贫富差异,以及大学生意外受孕等等灰色故事,这部戏不是在处处介绍美好,是一部有关残 酷青春的电影,但这种现实化的处理手法反而更容易引进观众的共鸣。

但并不是说影片只有这些灰色故事,《致青春》是美丽与残酷交织在一起,这样会得到一种前半段幽默、后半段心酸的效果。单就《致青春》而言,目前还不能遑 论影片达到什么艺术高度,但赵薇凭借自己对青春的回忆与理解完成了这部作品,能看到一位年轻创作者的用心态度,这部电影能把握好情绪的点,不做作,能勾起 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说明影片就能够称之为好作品。

2、赵薇很明智没出演

好电影也可以分好多种说法,至少让观众看后得到共鸣,以及影片能在120分钟的时间里不会被看做冗长,这至少是算一部及格的电影。赵薇的《致青春》中塑造 了众多成功的角色,女主角郑微就是一个假小子形象,敢爱敢恨,这个性格其实和赵薇过往的银幕形象贴近,但她很聪明的没有出演,因为年龄的差距。出演郑微的 女演员杨子珊算是一位新人,之前出演过几部电影,但观众印象不深,所以她饰演18岁的大学生具有说服力。

明星出演年代戏总会有这样的障碍,因为观众很熟悉这位演员,大致了解他/她的年纪,演年龄很小的角色就会有质疑,但《致青春》的两位女主角杨子珊、江疏 影都是新面孔,所以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如果赵薇再大胆一点,男主角不用韩庚、赵又廷这样的大牌,那么整部戏的青春效果会更明显。

3、 现实在印证青春的美好

《致青春》有很明显的情绪化差异,从郑微的同学被开除之后,影片的情绪就逐步走向低落,现实问题不断涌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国留学面对感情问题、走 出社会后同学间的巨大差异、以及有的女同学嫁了大款等等,影片后半段不再美好,但这种不美好恰恰证明了青春的可贵,因为有后半段的现实残酷,才印证了前半 段逝去青春的令人怀念。

影片是赵薇献给自己和观众的一首电影诗,青春就是这样美好中夹杂着各种现实的残酷,回首青春,那些挫折或许不值得一提了,但那些美好的岁月却会相伴一生。

三、《一代宗师》参考影评

《一代宗师》:久别重逢王家卫

直到片头开始,我才真正相信,《一代宗师》是上映了。皆因拖的太久,传闻太多,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总觉得这片子还没完工,还在补拍。也因此,看的过 程难免有些“苛刻”,心想,你一个扬名国际的电影大师,弄了这么多年弄出来的片,该有多牛逼,才能震的住大家。巧的是,李安刚刚用《少年派》证明过,国际 级电影大师+经年的琢磨=值得信赖的品质。那么,到了王家卫,情况会怎样?

我只能说,早十年让我看到此片,我会张大嘴巴惊艳不已;可惜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就觉得不过如此。原谅我把话说的这么直白,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观感。哪怕每 个画面都美成一幅油画、哪怕梁朝伟、章子怡以及众多配角演员个个都实打实的奉献了自己最卖力最投入或许也是最好的一次演出,可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影片本身所 存在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形式上的老套陈旧、抑或剧情线的支离破碎。我想了半天才领悟到,这“一代宗师”并非指梁朝伟演的叶问,而更应该是章子怡演的宫二。 因为只有宫二的那条人物线是相对完整丰满的。余下的人,包括叶问在内,都不过是断断续续或惊鸿一瞥罢了。

当然,王家卫最擅长的,在这部电影里全都被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对气氛的营造。慢摇空镜、人物局部特写与大段配乐相映成辉,构成了一个温润的、暧昧的、专属 于王家卫式的浪漫氛围。还有武戏文拍也处理的相当醒目,开篇雨中大战、叶问闯金楼、宫二单挑叶问、以及火车站宫二战马三等等,这些段落都拍的美不胜收,是 完全东方式的动作设计,既有硬桥硬马的武打招数,又有人物关系上的你来我往。加上王家卫惯有的营造气氛的那一套,让全部的动作戏份都带有一种浓浓的诗意。 残酷和血腥被彻底屏蔽,留下的只是一个“美”。甚至,在宫二单挑叶问那段中,散发出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性感气息。

至于演员,章子怡毋庸置疑是其中最放光彩的一个。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她在片中全占尽了。宫二既有玉娇龙的桀骜不驯,又有俞秀莲的沉稳内敛,更兼具孟小 冬的大气凛冽。从血气方刚的待嫁闺女,到立誓报仇,最后孤身病逝,章子怡把宫二的内心演绎得丝丝入扣。像走进一条深不见底的隧道,她在此间挣扎、搏命,却 始终不肯低头。于是,当她自知时日无多,向一生最爱叶问告别时,每句话、每个眼神都令人心痛又心醉。

而坐在宫二对面的叶问,套用王家卫的话来说,就是不用说话,只是坐在那边倾听,已具有把任何人都收入囊中的强大气场。这是演员的一种境界。梁朝伟赋予了叶 问新的意义----与甄子丹截然不同的具有时代感的文人气质。没错,在王家卫的镜头里,叶问虽有一身功夫,却更像个文人。事实上,不光叶问,就连在金楼中 与之过招的那些大侠,身上也全无习武之人的匪气,一个个都显现出深厚的涵养。

可惜,张震那条线几乎全没了。关于一线天,只留下两行字和一张旧照片。或许原本王家卫是想拍一线天、叶问和宫二,三个同一时代里的宗师,各自不同的命运。 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保留了叶问和宫二的情感线,却把一线天几乎全部删除。可怜张震花了三年习武,都练到八极拳全国一等奖的程度了,在电影里还是沦为了 一个酱油。

而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出现,多少有些唐突。尽管已经与之以往的所有表演都划清了界限,并且提升了不少,但整体气质上,总觉得不搭调。反倒是演反派的马三,在与宫二的对决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纵然能依稀看到些许对旧日时光的感念;以及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江湖武林,在战争炮火中轰然消逝的感伤;可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被交代的支离破碎,连带着这份 感念与感伤,也无法贯穿。王家卫在纪录片中曾说,“什么是功夫,换另一种表达方式,功夫其实就是时间!”所以他要拍的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或者更直接来说, 是对民国那一代人的追忆。所以他在影片中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把镜头中的人一个个定格下来,变成黑白,凝固成画像。他用了那么多听起来如此有内涵的对白, 每一句抄下来都可以成为名言警句。(当然这方面一直是他的特长,他此前很多电影中的对白都具有同样功能)。他让金楼中的所有人都那么斯文、体面、深藏不 露、那么有风范。他让梁朝伟和章子怡担当这一辈人的代言人----叶问和宫二----男人见义,女人见情。

是的,对那个年代的缅怀也好,致敬也罢;对已经消逝的美好时光的眷恋,统统是王家卫永恒的电影主题。他在几乎每部片中都做着同一件事,区别仅在于包装不 同。不如好好想想,旺角卡门、春光乍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20

46、甚至蓝莓之夜,以及这部一代宗师,哪一部不是饱含深情的诉说着旧日美 好、过往种种,如今皆不再来。

说到底,无论外在形式还是核心灵魂,《一代宗师》都只是在重复王家卫的旧日之作。谈不上创新,更无从超越,就算他从未涉足的动作戏,也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的 怀旧而已。还是亘古不变的慢镜、空镜、特写、音乐,还是诗意浪漫加淡淡忧伤,重复一万遍,就成了风格。第一次看到会叹为观止,看100遍时,就觉得有些没 劲了。

所以,《一代宗师》就像是一件华丽规整的现代工艺品,看起来确实有其赏心悦目之处,很美很不错,但终究不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艺术品。亦或许,这只是跟王家卫以前的作品相比而得出的结论。若是放在整个华语片的语境中,它仍然是一部值得尊敬的好电影。

四、《一座城池》参考影评

《一座城池》:每个人的城池装着各自的小时代

《一座城池》是韩寒首部被改编的大银幕作品。影片具有荒诞滑稽的风格,称得上是一部非典型的黑色电影。说它“非典型”是因为虽然影片中的大量台词就是韩寒惯用的黑色讽刺风格,但是整个故事在超现实主义之外有着浓郁的真实生活流。

影片的绝对主角为健叔与林夕,房祖名与王太利两位演员平民化的气质极符合原著原型,这两个倒霉屌丝男总是阴差阳错遭遇人生打击,每件事都极为讽刺,欢笑背后是对人生无奈的控诉。正如影片中强调的那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我们想要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 林夕,从小就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敢承担责任,遇事的第一选择便是逃避问题:青春期时对于自己喜欢的女孩询问的一句“你喜欢我吗?”,便选择逃离,一 段感情无疾而终。健叔,作为林夕的大学同学加死党,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出生入死,从一开始就因为一次群架事件,误以为杀了人而选择跑路,其实与林一样, 健叔同样无法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以至于因为这次逃离痛失人生中的一段真爱。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倒霉蛋的形象,人生中一次一次的打击,再到自我逃避 意识的作祟,让他们原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偏移。而每一次逃避后,他们选择的生活都是封闭自己,在落魄的生活中,更加颓废迷茫,而仅有的创业激情,从 大学开始就被无情的现实打压,只得苟延残喘。

韩 寒的小说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联,电影《一座城池》则与前些时候上映的《小时代》有着天壤之别。郭敬明一直用他少女般的情怀意淫着他所一直盼望的浮华生活, 不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确实满足了无数少女对奢华生活的想象。影片中的众多主要人物都居于社会的顶层,更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奢华却不切实际。影片 中的场景布置,从学校、派对到服装等根本不需要讲明资金的来源,关于奋斗、关于坚持,只是表面化的说辞,作为强加给影片的“正能量”的元素,突出的根本则 是奢华的布景、昂贵的服饰,着重展现的也是上层人的生活情节与俊男靓女的面容与肉体。有钱、有娇好的面容,才有青春与爱情。

相 比较而言,韩寒则显得更为朴实,走向的是另一个极端。《一座城池》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生活,一年多的“跑路”生涯,在现实的生活中遭遇到的艰辛,个个具体生 动,虽然某些情节有些无厘头,甚至超现实,但是却实实在在以现实为原型,亲切而质朴。褪尽了浮华的背后,小人物、小市民、小天地,看尽的都是人世间真实的 存在。林夕与健叔会为了二千块打架斗殴,为了广告的五百元而据理力争,为了搬家而分出自身仅有的几块钱„„这些小人物深陷在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事情,本源 之一是钱。在现实社会中,金钱有时确实决定了人生的不同状况:在跑路中,他们结识了新朋友——还在大学读书的王超,王超家的经济条件与林夕、健叔相比,还 算优越,自己还有一辆较破旧的桑塔纳。生活的窘境,多了这样一个人物,使得他们困难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也仅仅与房租有关。所谓“同人不同命”,“天下无不 散之宴席”,当这两难兄难弟决定回到家乡,面对自己的犯下的错误时,他们与王超的生活彻底绝缘,王超过上了公司白领的生活,而生活继续,林夕与健叔回到了 故事开始的地方,还是屌丝样,还是一脸茫然。

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光明与希望的基调,青年人的无奈、茫然、彷徨与尴尬的表现从 头至尾。最终,当他们发现自己并未杀人,女友怀了别人的孩子,小学同学衣冠得体卖了保险。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周遭的生活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这无 疑变得讽刺至极。可生活还是得继续,从哪里跌倒要从哪里爬起来,他们回到了事情开始的地方,那个他们打架斗殴的地方——没有一点变化的操场。两人茫然无 力,正如林夕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到现在还是一样,失去的最终还是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也没有好好把握。有时颓废,有时茫然,有时窝囊,而要说有些向上 的意味,可能是在影片结尾处,林夕与健叔决定“自首”,正确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为他们一年前自认为犯下的“错误”(集体假象催眠)做个了结。

影片中的诸多桥段还是充满了让人捧腹的笑点,贱到极致,而喜剧有着很强的讽刺和探索功能,通过演员的滑稽行为和搞笑的耍宝所产生的却是本质上的悲剧内核。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有时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不论或喜或悲,美好或丑恶,荒诞却愈发真实。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城池,有人选择躲在自己的城池中,有人选择勇敢的面对,而这才是我们所有人所处的现实世界,所拥有的时代——属于普通人的小时代。

五、《天台爱情》参考影评。

《天台爱情》:永不褪色的天台往事

《天台爱情》是一部奇怪的电影,不仅仅在于其表现形式比较特别,歌舞表演与爱情黑帮题材搭配比较特殊,从头到尾外表光鲜,MV式的场面,演唱会般的过场, 浪子膏这个角色定位也比较模糊,从里到外的个人化极致玩闹的样子,却不让人讨厌,甚至看完本片后心情比较愉快。诚然《天台爱情》并不是一部佳作,它有缺 点,却有着让人心情舒畅的魔力,用句时髦话来说: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是何故呢?

如何评价周杰伦?作为歌手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演艺圈的成绩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周董演过不少烂片,但之前执导的《不能说的秘密》的清新风格却被人称赞。不说别的,作为一名“唱而优则导”的半路导演,周杰伦的导演处女作给人们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天台爱情》是周杰伦继《不能说的秘密》之后第二部自导自演的作品,号称在家憋了五年进行剧本构思,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自己配乐,就连动作武打周董 都亲自参与设计想法,并亲自担任剪辑师,一人全包,就差负责派便当了,完完全全的“小周作品”(大周是星爷)。电影的布景和道具非常漂亮,有点像摄影棚的 效果,之前看过一部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作品《魔幻时刻》,本片的场景与后者类似,一个模糊了年代和地域限制的原创空间。电影的风格是周董自己的创意,类似 于70年代的复古风潮,朋克文化泛滥,街上随处可见的喇叭裤、古朴的中药馆、主要人物中的爆炸头、劳斯莱斯古董车,同时又兼顾着新世纪潮流范的趋势,光鲜 的造型、法国红磨坊时期、美国百老汇的舞台风格搭配流行舞蹈和时髦元素这种混搭的特色,用周杰伦自己的话来说:“我要的就是天马行空”。

天台,也就是楼顶,是亚文化的集散地,在电影中发生在天台上的故事很多,天台上的黑帮交易——是香港电影,天台上午夜藏尸——是日本电影,天台上最后的大 战——是美国电影,而天台上与小伙伴嬉戏、与女神仰望天空——是典型的台湾片。因为《天台爱情》具有台湾电影的一贯的特性,同时又混搭如各种元素进行了 “去台湾化”,比如电影原创的加利利市。天台上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就个人而言,小时候谁没有过自己的一片“梦幻天堂”,相信很多男孩子都有过去楼 顶玩耍的经历。自己当年就曾经将一片无人的烂尾楼楼顶当成自己的“领地”,尽管被家长和工头以“危险”的名义屡次阻挠,但依然乐此不疲。这里没人打扰,可 以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肆意玩耍,顺便搞点破坏,尤其是夜晚站在楼顶,远眺城市夜景,晚风拂面而过,仿佛世界都属于自己,那种雅致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电影虚拟了两个世界的人,天台上的人没钱,但无忧无虑,歌舞升平;天台下的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而且尔虞我诈。很像科幻电影中二元阶级对立的设定,但又有 自己的特点。用句俗话来说叫做“苦中作乐”,电影用很大篇幅来展示天台人的快乐生活,比如周杰伦在房中依靠管道传音与自己的死党交流,类似于小时候那些与 狐朋狗友的通信“暗号”;蜗居在天台狭小的房中,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恐怕很多北漂族,那些曾经住过楼顶还是地下室的朋友都能体会到的;而天台上邻里之间的 生活琐事,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不正是当年大杂院的生活吗?在一篇周杰伦的访谈中曾经提到过,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出道前当年蜗居在吴宗宪的音乐室中与刘畊宏搞 创作的情形。实际上这种经历很有代表性,无论当年多么辛苦,回首那种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一种类似“我也是过来人”的姿态,回忆起来那些时光略有 感触,很充实很快乐,并结合楼顶上的快乐往事,将二者合一,也就成了《天台爱情》中美丽的天台文化。

这是一部歌舞片,很多地方又唱又跳,但有一个特点,歌舞大多出现在天台之上,行云流水一般。一旦走下天台,歌舞成分立马就少了,或者天台下的几处歌舞情节 安插着有些生硬,比如周杰伦的台词:“在某件事之前,我要先唱首歌。”这种指明要展开歌舞的桥段在歌舞片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个致命的问题。可见电影用歌 舞来烘托天台上的快乐,简单直接;而天台下想要继续快乐的歌舞是很难完成的,电影生硬的插入歌舞与算是一个败笔,或许也是周董故意安排的桥段。而在电影临 近结尾的时候,歌舞几乎没有,反而基调非常现实。不得不说电影结尾的安排有些刻意和生硬,过于现实的感觉。

虽然本片发生在虚构的城市,但主题内容和情怀都代表着一段往事,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集体回忆”,其中有着青春的笔触,也有着现实的锋芒,两部电影都是说我 们当年的往事,只是《天台爱情》代表着曾经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天台下则代表着现实。最明显例子的就是电影的女主角,是天台人梦想的寄托,穷小子搭上女明 星,并且还将其领入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代表,谁都想让自己心仪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是一种梦想,而现实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或许,我知道我为什么快乐的原因,《天台爱情》拍出了青年人曾经所经历过、无法忘怀的往事。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代表了一种生活往事,也寄托了一种梦想。

六、《北京遇上西雅图》参考影评

《北京遇上西雅图》:触不到的浪漫

尽管《北京遇上西雅图》被称为“零差评”影片,但就实际的成片来说,并非滴水不漏,甚至称不上佳作。其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它为中国的都市爱情喜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类型实例。

《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的是与当下社会现实有关的热点话题,将拜金、小三以及女性对男性的需求引入,将影片的受众引向了女性群体。而影片对Frank这 样一个男性角色的打造,又试图让主题重新回归到主流和正统的价值观上去,避免了因此而产生的价值取向问题。这部影片的讨巧之处正在于此,它既向观众展示了 富豪小三的“美好生活”,又向人们展示了尽管曾经“失足”,但只要遇到真爱就能重新开始生活的积极。最大限度地去照顾所有人的口味,也展露了爱情在生活中 的关键价值。

但这样的折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观众无法在情感上认同这样的美好愿望,人们 对小三人生的悲剧预期并没有在影片中呈现,文佳佳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磨难,便顺利地征服了一个好男人。虽然导演将一段时间孤独地抚养孩子作为对 其的惩罚,但这之前的冲突却还是被过于纯洁和浪漫的气氛吹散了。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人物塑造也似乎凸显了中国都市爱情喜剧的一个通病:脱离普通人的生活。美丽和帅气的面容、良好的体态以及出色的经济实力,还有超出一般人的智慧,让电影中的人们都看起来是那么光鲜亮丽,但过于完美的人物,也极大程度地弱化了观众的认同感。

或许导演薛晓路意识到了这样的尴尬,所以为影片引入了买红妹的角色,她在月子中心的 三个人中最为普通,其相貌平平,家庭条件一般,爱买打折和减价品。但这些小市民的特点,也承载了单纯、善良、热情的老百姓本质。即便戏份不多,这个角色却 的确成了影片中较为真实和生活化的一个。

海清的角色又代表了另外一种身份,她外语好,似乎赚得也不少。与其他二人的被动不 同,她展现的是主动掌握人生的积极姿态。导演为这个形象设置了很多谜题,在故事的进行中才逐步揭开。当最终观众得知她有一个同性爱人,而孩子也是通过人工 授精得来的时候,爱意立刻取代了困惑与讶异。

海清的角色意味颇多,其得以被看见,而且或许是中国都市爱情电影中第一次如此正面展示同性爱情,意义重大。导演用非常主流的价值观和镜头检视了这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很普通的成功女性。在对比当中,导演就完成了自己的试探,同时也为之后的影片提供了某些探索思路。

相比海清,汤唯的表演将自己的局限展露出来。她饰演的文佳佳经历了一段人生和认识的 转变,转变前后,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前者顽皮淘气贪婪,后者成熟大方稳重。汤唯为了表现略显幼稚的女生形象,用了太多的力气,反而显得刻意和不可 信,屏幕上充满了违和感。但当文佳佳终于认识到自我的真正价值所在,其人物特质就重新回到了汤唯所熟悉和擅长的路数上来,表演也自然和自信多了。

吴秀波从电视咖摇身一变成了新都市型男,但Frank过于理想化的性格,却实在单调得可怕,如果不是他俊俏的形象,很难想象这个角色的真实存在感。因此,Frank这个原本loser的角色设置也就充满了不可过多揣摩的偶然。

不可否认,《北京遇上西雅图》很好看。好看首先缘于导演用了很多情境式的段子促成了影片故事的发展,情境中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节和巧思,使得观众看起来非常轻松愉悦。而逗趣、顺口的台词也加了不少分。

城市人的现代生活被带入到影片之中。西雅图这样一个被影像设置成爱情之都的城市,则 给影片带来了异域感。从影片片名就很容易联想到好莱坞的经典作品《西雅图夜未眠》,《北京遇上西雅图》自然有致敬之意,结尾将爱情的见证地点放到帝国大厦 的顶层,更强调了致敬的意味。但与经典的差距也很明显,《西雅图夜未眠》充满了幽默和生活气息,人物也很普通,贴近常人;而《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欠缺在了 从平凡中寻找浪漫的自信,但好在,它有美景、美人和还算动人的情感。

七、《西游.降魔篇》参考影评

《西游降魔篇》:想象力的胜利

微博上,公知大V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呈一边倒的局面——电影牛,导演牛。大致如此。也有人毫不犹豫地预测《西游降魔篇》在2013年春节刚过就将刷新去 年底《泰囧》的票房纪录。如此声势,让不少想给周星驰挑挑刺的都不好说点什么了,免得被大伙鄙视。但看《西游》在春节档的势头,创造新的票房纪录也绝非空 想臆断。《西游》完满的电影叙事和惊人的想象力,不是普遍存在只想一时夺人眼球的国产电影的奇技淫巧可比的。

周星驰的电影,我向来很喜欢看,但一直不喜欢那些将“后现代解构主义”及类似哲学观点强行植入或者挖掘出来的作法。90年代,数量巨大的周星驰电影 无疑影响了无数国人,周星驰也成了年轻人心中“无厘头偶像”。进入21世纪,周星驰作品骤减,这让喜欢他的部分影迷有时间“深入解读”周星驰电影,大概也 就在那个时候(本世纪的前几年),有一顶叫“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帽子戴给了周星驰。当然这种说法也仅仅在网络被传播,提及。估计周星驰本人也对此种对 其电影的解构也是一头雾水。人家本来就想拍喜剧讲故事的嘛。

2000年之后,周星驰的身份逐渐从演员向导演转换,作品也是几何级递减。除去《长江7号》这部完全颠覆周星驰风格的温情电影,《少林足球》《功 夫》则全面展示了周星驰作为导演在动作类型片领域别树一帜的电影审美,是其作为导演的代表力作。当然周星驰的电影少不了爱情,少不了无厘头,而多出来的是 动作题材的天马行空,是想象力的胜利,是对视觉效果的颠覆,这些都让人直呼过瘾。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星驰与喜剧片的关系,就像黄渤与喜剧片的关系。这好比大多数人不知道黄渤歌唱得也很不错,而周星驰的动作片也是风格鲜明。其过人 之处不是他有别人请不到的武术指导,而是他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武指设计好的动作里,所以最终呈现出完全风格化的影像。电影《功夫》的最后那场打戏,阿 星、火云邪神、包租婆夫妇的每一个武打动作都并不新奇,但他们打出了“风生水起”的效果,呈现出夸张而有真实质感的画面。毫不夸张的说,2004年的《功 夫》所达到的视觉效果及展现出来的想象力,在当时华语电影界中无人企及,而即便是在电影技术日臻发达的今天,也很少有超越《功夫》那种想象力的电影出来。

如今,《西游降魔篇》颠覆了人们对周星驰想象力的想象,也颠覆了观众对西游记的认识。人物方面,孙悟空不是美猴王,而是性格暴烈、杀气十足的“谢了 顶的疯猴子”。猪八戒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蠢笨憨呆的老猪,而是食人无数的巨型猪妖。沙和尚被编排成一条含恨复仇的“嗜血鱼妖”。剧情上,和《大话西游》相 比,《西游》显然更贴近原著,讲的是唐僧降妖收徒的重口味故事。舒淇饰演的驱魔女“负责”剧中的浪漫爱情,而这条线索让我想起了黄舒骏的那句歌词“台湾的 女孩舒淇最美”。此外,还有电影中并不新鲜,却依旧让你发笑的无厘头对白。

天命之年的周星驰,还是那个有想象力的周星驰,而他对商业电影的认识也越发成熟全面。他掌握了过人本领,那就是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完满。这一点在 《西游》里表现的尤为出色。电影将浪漫爱情、无厘头搞笑、重口味动作等诸多元素融进一部作品里,丝毫不显臃肿,反而在剧情上从容完美,调和了不同观众的口 味。对于成人而言,这电影里应该有你的菜,但影片中确有血腥重口味之处,儿童不宜观看。称之为《暗黑版西游记》不是没有道理。

八、《全民目击》参考影评。

《全民目击》:一场精心布置的局

《全民目击》这部影片有两个局:一个是影片中作为父亲的林泰(孙红雷饰)为了洗脱女儿杀人的罪行而精心设计的局;另一个是作为导演的非行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巧妙编排的局。但不管是哪种局,观众都会深深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体会到一种任人摆布的观影快感。

从2011年 的电影处女作《守望者:罪恶迷途》开始,观众便可以窥视导演非行在讲述故事和悬疑气氛营造上的掌控能力。而这部《全民目击》的迷人之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 为导演通过对于故事情节的巧妙编排精心为观众布置了一个迷局。在这个迷局中,由于观众对未来事件发展走向的未知与好奇心的驱使,从而使得观众始终被剧情牢 牢抓住,让导演牵着鼻子走。

影 片以一桩谋杀案开始,围绕着“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这一疑团展开叙事。导演采用多重视角来讲述故事,在旁观者与当局者两种身份之间自由转换,将这一案件讲述 得险象环生,使得本来就曲折离奇的案件变得更加得扑朔迷离。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精心编织了一个盘错交织的网,影片通过快速的闪回从不同人的视角来对这个网 进行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解开隐秘在这个迷雾中的真相,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解开迷局。

在 这个精心布置的局中,几乎所有人都深深地陷入了迷雾之中,对于这起案件的真相摇摆不定。然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这起案件肯定是一场关 于金钱、权利与阴谋的游戏。因为,从一开始影片便代替观众对这起案件做出了道德判断。作为身价过亿的富豪林泰,一出场那盛气凌人的气势,便使观众心中的道 德天平发生了倾斜。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导致的观众仇富心理无疑使得观众在看待这起案件时带上了有色眼镜,掺杂了太多的情感色彩,无法抽离到事件之外做到 客观冷静。

然 而,导演在之前虚晃一枪过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又一步一步的颠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将观众引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之中。导演通过大量的法庭戏来扭转剧情的 走向,呈现法律、道德与情感之间的角力关系。被告律师周莉(余男饰)与公诉方检察官童涛(郭富城饰)在法庭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两人你来我往,产生了极 强的戏剧效果。影片中童涛饰演的检察官则是与观众站在同一视角的。他调查富豪林泰多年未果,将林泰始终作为犯罪对象看待,所以,当林泰被卷入这场谋杀案中 时,林泰便自然的成为嫌疑人,情感因素在他调查这起案件中占据了主导力量。而余男饰演的律师周莉一开始只是把替林泰辩护作为自己的职业,拿人钱财替人消 灾,法律因素在其心理中占据主导。但是随着真相的慢慢逼近,心中的砝码逐渐偏向了道德与情感这一边。

影片中的反转叙事一次次的解开故事的“真相”,却又一次次的将“真相”打碎,重新建立另一个所谓的“真相”,导演通过层层布局,设置悬念,再层层解局,揭开谜底的方式,一次次的颠覆着观众对于影片情节的判断,也同样颠覆着观众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其实,本片和之前杨采妮的处女作《圣诞玫瑰》有些相似,任何人都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主观的对一个人的好坏作出道德判断。有时候,你看到的并非真相。相信很多观众会和影片中郭富城饰演的童涛一样,在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之后大吃一惊,为自己之前带着有色眼镜的主观判断后悔不已。

不 可否认,这部影片在细节上也存在不少硬伤。影片开始时主要人物出场时候的定格镜头有拍电视剧时遗留下来的毛病;对于这起案件中的一些细节也存在逻辑上的漏 洞。然而,整部影片的故事框架和结构算是相对完整,导演对于整个“局”的编排与讲述能力掌控得很好,将一个阴暗的谋杀事件转变为一个有关父爱救赎的动人故 事,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影片最后关于“龙背墙”的传说确实猛的一下击中了我的要害。

九、《厨子戏子痞子》参考影评。

《厨子戏子痞子》:别出心裁的抗日闹剧

大概是国内严苛的电审制度使得许多题材都不能涉及,诸多风格突出,个性十足的青年导演都还是走上了抗日这条路。去年的宁浩,今年的管虎,这两位曾经 拍出诸如《疯狂的石头》《生存之民工》等令人过目难忘的影视剧的导演,纷纷朝着抗日题材下手了。比起宁浩略显生涩的《黄金大劫案》,管虎之前已经有过个性 张扬的非常规抗日片《斗牛》,而这次,《厨子戏子痞子》则是打正旗号讲述抗日。只不过管虎还是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法,而这些手法最终还是为一个所谓的“正 剧”内核来服务的。

原名《虎烈拉》的《厨子戏子痞子》,故事主线清晰简单。日军731部队研制出了对抗虎烈拉病毒的疫苗,而几位地下党主角则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逼敌人吐 露出疫苗的分子式,否则瘟疫就会在北平散布开来。为了让敌人交出疫苗,三男一女四位主角煞费苦心,不仅装疯卖傻,还要审时度势,见缝插针的大卖苦肉计、离 间计„„把观众绕晕的同时,戏里的两个“日本子”也已经被折磨得快疯掉了。

抗日闹剧这个剧种已经不是头一回出现,将二战题材以插科打诨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国内那个烂到流脓的《举起手来》且不提,1966 年的《虎口脱险》就是其中的翘楚。不过,如何把握住在二战这么严肃和残酷的大环境下去进行喜剧/闹剧的创作,这就需要导演和编剧极大的本事。《虎口脱险》 的成功就是因为虽然表面这是一部闹哄哄的喜剧片,但内核里油漆匠、指挥家的行为却是由小见大,闹腾完了正事也干了,换句话说,三观一直很正。

《厨子戏子痞子》差不多也是这个套路,片名已经摆明了——张涵予饰演的戏子,刘烨饰演的厨子,和黄渤饰演的痞子,以三种风格来“折磨”日军俘虏,逼 他们说出疫苗分子式。由于从头到尾都发生在一家日式料理店内,再加上三位演员大部分时间夸张的装扮与表演方式,使得这部电影很像一部舞台剧——实际上,它 也完全具备变成开心麻花式的舞台喜剧去移植到保利剧院上映。

管虎的风格在本片中依然明显。张涵予、刘烨与黄渤的表演加上管虎的个人风格,构成本片最大的看点。抗日并不是说不可以闹腾,但那种把日本兵当成傻 子,主角变成超级赛亚人的抗日神剧就显得愚蠢,《厨子戏子痞子》至少是尊重对手的。除了那个时而一身红时而一身蓝被折磨得精神出问题的日本人,整部电影里 的日本反派有力量有智商,并不显得傻。而田中千绘饰演的日本军人和三个主角的关系也有意思,通过最后的照片展现出来的过去故事将本片的境界拉升了一个层面 ——如果没有战争,同是燕京大学同学的他们,原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整部电影最后3分钟其实是我最喜欢的。看得出管虎和编剧下了许多功夫,去认真的写了三位主角的故事。他们的生辰年月,在哪里读书,大学时候的关 系„„民国风起云涌的知识分子,投射到了三位主角身上。从这一点里,《厨子戏子痞子》显露出和别的抗日闹剧不一样的地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有情怀有理 想。生于乱世,有种责任,装疯卖傻的背后,他们深藏的爱国之心值得被众人铭记。既然都已经用片尾访谈的方式表露出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怀念,那么我更希望管虎 能够在下一部作品里把视角真的对准那个年代,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即便不是燕京大学,西南联大也同样值得好好的怀念啊!

十、《我想和你好好的》参考影评。

《我想和你好好的》:爱的适度才能爱的幸福

既然两人相爱相守,那就一定要好好的...这话说起来容易,听起来也很美,但实践起来却总不是那么回事。即将公映的年度“疼痛式”爱情影片《我想和你好好的》中的这对情侣喵喵和亮亮就是这样——于刹那间闪电般爱上,相处过程却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好好的”难于上青天。

《我想和你好好的》讲述的是由冯绍峰、倪妮扮演的情侣亮亮、喵喵从相识相爱到相恨相怨的过程。与女友分手的亮亮意外之中“英雄救美”,救下了正在与富二代、高 富帅男友闹别扭的喵喵,也正是这次意料之外的“顺风车”,令两人于瞬间擦出爱的火花...但轻易间得到的爱,却遭受着生活史无前例的艰难考验,一对原本天 造地设的金童玉女,于平淡生活中开始自我磨难、戕害,直至危机重重、分崩离析...喵喵与亮亮“不作不爱”的自残、自虐式爱恋,将男女间爱的虐心、虐肺、 虐体发挥到极致。疼时钻心,痛时刺骨。

究 竟谁对谁错?表面上看貌似喵喵问题更多些!其实,她的初衷是好的,她的原意是想和他好好的,但结果却“词不达意”,南辕北辙。在很多男性看来,喵喵一定是 一个极端甚至有些变态的女人,对于自己深爱的亮亮,她一万个不放心,各种跟踪、监视、怀疑、考验...宛若幽灵如影随形于亮亮。手段之狠,心计之深,不禁 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有人看完后开始怀疑自己女朋友是不是也在暗地中这样监控自己...这还是爱吗?显然不是,非但不是,还背离了爱的基础——信任,因 此,也很难抵达爱的宗旨——幸福。诚然,这种极致的“占有性”行为不但不能让喵喵拥有幸福生活,反而会使其成为她与亮亮爱的“掘墓人”。

喵 喵与亮亮的极端恋爱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却颇具典型性,所以影片在铺陈喵喵与亮亮的纠结爱恋时,也不时提出反思与自省,以供观众、影迷思考、分享。现实中, 类似喵喵这样喜欢控制、占有对方的男性、女性都不乏其人。面对这样的喵喵,有的人会尽量忍,忍无可忍之时便放手;有的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忍受,令爱情婚姻 早早终结;或许也有极个别者,始终包容对方的蛮横无理、荒诞不羁...当然,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双方在你来我往的“斗争”中达到平衡,包容的一方有度有量, 占有的一方也终于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影片对喵喵与亮亮的最终结局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种开放式、留白式的结尾恰恰给现实中的喵喵与亮亮,抑或是旁 观者给予了更多发挥、想象、反思、自省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扮演相生相克却又左右相伴的喵喵和亮亮的,是现实生活中恩爱甜蜜的情侣搭档冯绍峰、倪妮。戏外形影不离秀恩爱,戏内如影随形“克”幸福,这种分裂式的演绎、诠释,对两人在演技上也算是不小的考验。

第三篇:编导高考影评写作出题规律和注意事项

中国编导网

编导高考影评写作出题规律和注意事项

过往经验和近两年辅导学习的心得,为各位考生整理推荐以下影片,便于考前临时报佛脚电影知识的普及吧,至于为什么是以下影片,及导演的立意和考察点体现在哪里,我就不做专业性解释了!

故事片:城南旧事,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照,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洗澡,那山那人那狗,暖,可可西里,三峡好人,集结号,云水瑶,这个杀手不太冷,孔雀,立春。

以下统称为电视片,可细分为: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台北故宫,老头,俺爹俺娘,沙与海,西藏的诱惑,开封兴衰,再说长江,煤之痛,龙脊,牵手,远山的歌瑶,藏北人家,雕塑家刘换章、土地忧思录,幼儿园,大国崛起,英与白,深山船家等。

电视散文:匆匆,边城印象,玉树印象,黄昏的忏悔,对院的女孩,济南印象,四季西湖,圆明园,

电视栏目不多做介绍了,省级卫视以上的节目一般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需要了解电视栏目的评析内容,跟以往影片纪录片评析方式不一样,考生切记!

看电影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也就是精读电影,影片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有的道理都在影片里。所以大家没必要以量取胜,哪怕看懂一部片,你会去评析,那么以后遇到什么片子都一样的道理。

影评的重要性我就不多做复述了。电影是一种语言,一种独具魅力但又需要学习的语言。如果文学是“中文”,电影就是“英语”。电影应该和文学彻底分离。如同塔尔科夫斯基所说:“文学是用文字来描绘世界,电影不需要借用文字:电影直截了当地呈现自己。”

如何写影评及基础。

一、多看电影。我说的看电影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也就是精读电影。理论是苍白的,“影片”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有的道理都在“影片”里面。

二、看一些好的电影书籍。不要看报纸上娱记的“影评”。

三、这点可能有点玄:你要和电影“有感觉”,与电影有缘份。如同谈恋爱。与你“没感觉”的人在一起是痛苦。与你喜欢的人在一起,那就“一日长于百年”了。

四.基础的视听语言:视觉:画面、色彩、景别、运动镜头等。听觉:电视音乐音响。

总有同学和网友问:如何写考试影评?

首先,影评应该是电影化的。其次,一个观念应该明确:影评不是为自己而写,影评是为考官而写,或者说:你的影评是在向考官展示自己。展示你的电影悟性,你的电影准备,都将成为考官对你的审视评价。还有,影评是有生命的,也就是写你发自内心的感动。

不要看报纸娱记们的影评,不够专业不说,影评中往往有一些电影外的因素。也不要按照过去语文老师、中文老师教你的方法去写: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不是老师不对,重要的是:那是常规的文学分析,不是电影分析。文学、电影迥异,也就是我说的:如果文学是中文,电影是英语。你的分析应该是英语。

关于书籍。我一直想对大家说,如果你想的目标就是四大名校。那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

中国编导网 籍。如太阳少年。视听语言。积累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不错的大学或者普通大学,一本书足够应付,那就是《编导高考培训手册》又名编导高考蓝皮书。 举两个例子。

《城南旧事》。多少人会写:孩子的目光,小偷的善良,浓郁的北京味等等。那是常规的写法,那样写,再多也没用!那前面也讲到,影评是在向考官展示自己,那你以为你知道的观点别的考生不知道吗?所以说一定要用适当的视听语言去分析

不如分析色调:桔黄色调笼罩整部电影。桔黄色朦胧、不清晰、不艳丽,如同老照片,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过去的时代。《城》是一部怀旧、回忆的电影。 不如分析角度(摄影机角度):摄影机采用低平角(儿童视线),非常规(常规角度是成人视线)。我们看到的是嚼着草的马的嘴,骆驼的脚,大人的腿等等。“角度”把我们带进了小英子的儿童世界。注意:这时候许多人分析的是小英子的“事件”,你却是摄影机角度。“事件”所有观众都可以看到,“角度”只有电影的眼睛能够看到。

“事件”是“拍什么”,“角度”是“怎么拍”。“拍什么”是中文,“怎么拍”是英语。这就是电影。

再如《小兵张嘎》:《小兵张嘎》影评了五十年。主要观点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军民鱼水情、共产党真伟大,八路军是打败日寇的主要力量。

《小兵张嘎》你还能分析什么呢?!

不如分析罗金宝带领嘎子前往日寇占领区的武工队秘密据点的长镜头。两分钟的长镜头中,罗金宝拉着嘎子的手上上下下、穿墙越院……

作用:

1、无组接的长镜头行云流水,视觉流畅。

2、流畅的后面,表现了武工队对地形的熟悉,日本人相反。

3、表现了武工队、嘎子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4、表现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并非共产党、八路军。日本人是侵略者,中国人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侵略者必败。

原创 中国编导网

第四篇:编导培训 编导如何写影评(影评与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逼真生动的直观性和接近生活的真实感而

易有广泛欣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

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

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

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

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

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

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

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

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

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

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

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

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

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买;

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

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

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

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

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

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关照全片。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

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

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

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

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

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

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

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

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 u c+P" S(l vmY T6I F c {j-S9N c }5D ` G$@D J o s5i h1~6} m+Ij p }/b/U

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o-T8P T3W*b O. 6v ~ ` g b$cT {7@ x q1[ I v

第五篇:编导资料__影评

借古人演今人寂寞

---析何平电影《麦田》

战乱时节,锋火不休,流血不止。当渴望回归的人本诉求遭遇到残酷的战火时所留下的是什么呢?当战争沦为一场铭心的等待时,所挥发出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简言之,是寂寞,是女人等待的寂寞,是现今人孤独的寂寞。

影片着重描写女人,与女性电影十分神似,但由于导演性别不同,所以造成的叙事视角也有别于女性电影,它不像徐敬蕾《一个陌生女人来信》中那样以一个女性视角去审视女性们自己的孤独,而是通过一场暴力(战争)去反应所带给女性的孤独,这场暴力也正体现了男性的视角,所以说,这是次男性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影片中范冰冰的寂寞是伴随着丈夫的出征开始的,从新婚燕尔到阵亡沙场,其中漫长时间的等待可谓是令伊人憔悴,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等待而产生的寂寞才使得她能够支撑起这个只剩女人的城池,此时的寂寞也是种希望,是对盼归的憧憬,倘若没有这催人的等待,何谈之守国?一定意义上,弱小的女人在等待中为自己寻找支撑点,让她们不至于空虚、迷茫。这一点,导演多次用俯拍的大全景来展现女人们生活和她们因得到男人们一点消息而欢呼雀跃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单独的叙事,更多的是种对渺小女人的无助展现、疼惜和关怀,再就是范冰冰自我身份的梳理,也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刻画了孤独寂寞,如同所有的女人一样,越晚越思夫,让我们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一个女人,一座空房,这是何等的清冷,此时导演将回忆的镜头穿插在影片中,使昔日与今日形成对比,让寂寞越发寂寞。然而根源于寂寞的范冰冰在白天却担负起了城主的担子,此时的她非但不寂寞,反倒更加坚强、镇定,这无论是在与土匪要孩子还是临危不惧的应对变数都得到了体现。换言之,寂寞让女人脆弱,也让女人坚强。

其次是今人的寂寞。影片看似一个古代争霸之事,但它另有寓意之所在,如同国外电影《卡萨布兰卡》或《泰坦尼克》一样,它们把战乱或灾难作为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把爱情等寓于其中,使得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和催人泪下。同样地,何平导演也希望把争霸之战为现实服务,演古人寂寞,但更深一层的是,他在借古人演今人,借女人演当今社会,以寂寞论寂寞。当我们被影片浓郁的悲凉所包围时,是不是也发现自己心中那深入的空虚?当我们摒弃片中战争的纷扰时,是不是也在厌倦现实中的尔虞我诈?如同影片中女人们的等待一样,我们今人也同样因寂寞而守望着那份希望,等待着能有一个强大的依托来隐藏自己的脆弱,但是到最后我们却发现,更多的是徒劳。至此,其实影片早有分晓,女人们得知赵国战败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被秦国锐士所救的范冰冰奔向心有余悸的孩子…这无不现实出了关乎于生命的悲哀、无奈。但影片最后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未知的希望,战败的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一血前耻么?显然并不钟情于大团圆式结局的导演一行字幕把我们带回现实:“后事可想而知…20年后,秦统一天下…”至此,我们不禁反思,何为寂寞?为何寂寞?守着寂寞而又怀有希望的女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那当今的我们呢?应该何去何从?

《麦田》借古人演今人寂寞,我想这是整个人类的切肤之痛。

艺术的呈现,文明的演进

---评《再说长江》之大江巨变

作为中央电视台20年后重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不仅在《话说长江》的基础上有了更具深意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文明化的探索,与此同时,它在艺术手法上也更具表现力和张力。下面笔者就其艺术语言及主题进行浅析。

首先,是影像语言对于变迁这一主题的表现。本片作为《话说长江》的延续,可谓是意在展现,展现《话说长江》20年至今的变迁,从长江源头的冰川融水,到入海口的三角洲,从文明初始的祖先到至今人们富足的生活,长江作为一个见证者,见证了长江流域繁荣的一瞬,换言之,见证了中国20年走过的历程。在此全片多次采用俯拍镜头,从飞机上摄取长江的原貌和其流域的自然环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于环境的介绍,其更深层次的是对于文明的展现。与此同时,《话说长江》的影像资料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来与现在作为对比,以展现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正如对于重庆城市风光的俯拍,编导利用《话》的资料来加以对比,向人们展示了一幅20年的沧桑巨变图。不仅如此,编导独具创意的将变迁一词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如曾经在跨海大桥上跑步的少年,如今已成为依旧跑步的成年男子,只不过他所跑步的地点换为了另外几座新建的大桥。再有就是三峡蓄水时人们家园淹没,举家搬迁的描写,这是朴实的生活,没有任何的修饰之处,人们的生活、悲伤都融入了变迁的大环境中,换言之,工程的兴建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又迈向新的一步。所以说编导以一些普通人的视角来窥视了所处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佐证来展现长江流域20年的沧桑巨变。

其次是音乐对影片和主体表现的推动。一般来说,解说词是对于画面影像语言的丰富与拓展。然而《再说长江》的解说词并不像其他电视艺术片诸如《唐之韵》那样借助解说来推动高潮的来临。相反,本片的解说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来叙述从而丰富内容的涵盖量。由此,本片的高潮是通过音乐来推动的。编导承接了20年前《话》中的长江之歌来作为本片的贯穿旋律,同时,为了避免单一音乐旋律带来的单调感,在原有的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将史诗般宏大的音乐背景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做了改编。诸如当展现20年来的变迁时,音乐以一种庄重的形式响彻在人们耳边,更加突出了变化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林立的高楼大厦、富足的生活环境,通过影像与音乐的结合更加彰显出一派盎然之意。不仅如此,当讲到长江地区的活力时,编导利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与画面组接,配以改编后欢快节奏的长江之歌,使得影片更具张力和艺术表现力。至此,我们看到了一派繁荣的长江流域,一派阔别20年的巨变。

《话说长江》引发了20年前的万人空巷和收视热潮,这不仅仅是源于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与时代因素,更源于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与对观众的吸引力。同样,《再说长江》以其独特的背景与内涵,加之更有张力的艺术手法,必定会成为中国电视艺术片的又一里程碑。

迷茫一代,漂泊何处

---评电影《北京杂种》

如果说第六代导演都有一种共同情结的话,那么这种情结应当是面对于社会变迁而产生的自我迷茫和个体价值混淆的心理表现。从贾樟珂家乡三部曲发端,到张元电影《东宫西宫》和《北京杂种》。一种迷茫、缺失依赖感的情绪一直充斥着他们的作品之中。由此而来,我们不禁诘问:迷茫一代,漂泊何处?

空虚的心寻求满足、依赖。影片《北京杂种》不像贾樟珂电影那样有着完整的叙事和冲突,也不像他同类电影那样注重叙事,而是一种纪录性的堆砌与散文性的结合。由此,这部电影更加侧重于对个体生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摇滚青年颓废的生活状态,还是未婚先孕的青年男女,更抑或是因空虚而迷茫而对社会充满抱怨的社会底层个体。其实他们空虚迷茫的源头来自于他们自己,或者说源于社会,源于对社会大环境变革的不适应。影片中多次出现新闻联播播出国内外新闻的场景,无论是国内新政策的出台还是国外局势的更迭,这些都展现出了大环境对于个体生命影响的必然。局势不稳定,实实在在的个体只能够尴尬的与其相适应来体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同样,对于自我价值的表现最为强烈的应当是那些摇滚青年,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仅处于社会最底层,而且抱怨最深:“胸中充满怨恨,不知何时被伤害,迎风向前发泄,结束抱怨…”。由此而来,影片又深入的把自我价值跟他们的现状结合在一起。空虚、缺少依赖是自我价值受挫的结果,而这种自我价值的受挫又使空虚的心理形成了循环。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可以说是社会带给他们的伤痛,一群渴望彰显生命价值的底层,但当他们遭遇到现实,特别是处于微妙变化的局势时,怨恨似乎是只能用摇滚来表现的诉求,继而,他们不得不继续空虚,了无依靠。

其次是对于我们漂向何处的探讨与诘问。当一种秩序处于变革时,那么这种秩序下的个体必然会挣扎在新与旧的矛盾中,或者说传统与新事物的矛盾中。影片中这种矛盾导演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完成的,首先导演用声画平行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矛盾。影片开始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展现摇滚乐队唱歌与男女争执的场景,此时舒缓的音乐表现出了或强劲或缓慢抒情的无奈,也表现出了男女关于人流的无奈,即,新与旧、去与留的矛盾。再就是乐队演奏歌曲《最后的抱怨》时对乐器的描述。用简单的摇镜头介绍现代乐器,却用特写镜头来突出表现古筝、排萧等传统乐器,这不是对于传统与现代上的分隔,而是突出一种影响与融合。传统无论是对于现实还是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又让人们陷入了一种冲突的不伦不类中。影片至此,把矛盾推向了前端,把关于传统与现实的矛盾更置于了自我矛盾之中,一定意义上是对现实必然的写照,其深处则是迷茫一代共同的心理情

结。影片最后,摇滚青年被赶出厂库,建筑被推倒,直观又强有力的反映出“漂泊”这层含义。正如题目所写,迷茫一代,到底漂向和处呢?

与其说本片是部纪实性电影倒不如说是部纪录性与批判性相结合的散文性电影,它用真实的累积让我们在担忧中又获得了一份慰籍。总之,影片以其厚重的意蕴反映了个体意识,抒发了心理情结。感谢张元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审视了自己。

谁来慰我孤独

---评电影《死囚之舞》

看罢影片终于懂得了孤独一词为何总是许多导演长久不衰的主题。从李安《断臂山》中表现的男人孤独,到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来信》中表现女人的孤独,再到《李米的猜想》中对于爱情的孤独。孤独似乎都有自己特有的温床。然而对于孤独的问题,导演们似乎都存在着无奈的尴尬。他们都发现了孤独却没有办法解决孤独。同样的,本片也试图解说孤独,但不同的是,一定意义上,导演给了孤独一个美丽的希望。

首先,影片探讨的是一种压抑的孤独。纵观影片,这种孤独并不只是体现在黑人身上,更存在于美国的白人家庭。美国黑人被白人所歧视、孤立、排斥,他们是由内而外的孤独,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心理和外部的压力让他们压抑的窒息。正如片中劳伦的儿子泰若所画的自己一样:劳伦自己一个人呆在监狱中。这本是孤寂的写照,然而这幅画却被选作泰若学校校刊的封面,让泰若获奖。这无疑是对于孤独一词的深刻刻画,同时也是美国人对自己的一次嘲弄,因为他们还未曾发现,在孤立黑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孤独着的。

其次是在父权下而产生的孤独。影片桑尼同父亲汉克服都是州立监狱的狱警,然而汉克总是认为儿子没用,总是犯错,甚至在执行死刑时因脆弱而脱逃。这时汉克并没有对儿子疏导和教育,而是一味的拳脚相加。终于,儿子爆发了,用枪来威胁父亲。但是当他得知父亲那违心的“我一直都恨你”时,桑尼又开始脆弱了,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实在父权压抑这一点上,汉克也和儿子一样时常受父亲的压制,但是不同的是桑尼最终因没有战胜强大的父亲而孤独的选择自杀,汉克则是把父亲送进养老院而完成向新生活的过渡,结束了孤独。在这一点,父子二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弑父情结。试想,在一个没有女性的家庭,缺少了女权对于男权权势的擀旋势必会因不合而孤独,因孤独而爆发。影片最后,一直厌恶黑人的汉克却对黑人玛帝产生爱意,并以把同样厌恶黑人的父亲送走的方式来迎接黑人女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压抑父权的终结,对自我的肯定,对孤独的解脱。

最后是艺术语言对孤独的表现。本片节奏缓慢,多用长镜头和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理特征,以此来营造出一种孤立的感觉。同时缓慢的节奏也配合主题表现出一种压抑之感。再就是音乐对于主题的表现,片中桑尼和泰若的死都采用了同种音乐,这不仅是透人心脾的伤痛与悲凉,更是宿命的压抑之感。与此同时,影片用空灵的旋律来贯穿全篇,不仅对电影起到衔接作用,更加能够彰显孤独的氛围。不仅如此,片中对白也并不太多,导演用镜头来交待人物关系和情节发现,而并非是让对白来营造氛围,这样就避免了外在对于孤独、压抑这一主题的过分或不恰当的修饰。把镜头冷静的诸于银幕,让观众在冷静中体味孤独,这是导演的独特之处。

总之,《死囚之舞》一脉沿袭了许多导演的足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诠释当今人们的孤独感。用家庭的观念及态度的由始至终转变的过程来刻画主题,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才使该片获多次奥斯卡提名与奖项吧!总之,感谢导演,以一种独特视角让我们体味孤独。

本人编导专业

邮箱 279839747@qq.com

上一篇:高考成语易错范文下一篇:国家合唱歌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