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

2024-05-24

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精选9篇)

篇1: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音训,即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是一种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形式着眼,利用语音,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二、声训的发展历史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声训一法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

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著,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的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到清代,声训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由于加深了对音义关系的认识,古音研究有新突破,声训便有了更大的发展。

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音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音的时代性。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而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

篇2: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发展史 嵌入式系统定义 应用模式 高低端应用

??目前,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中,不少人对什么是嵌入式系统不甚了解。有些人搞了十多年的单片机应用,不知道单片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也有些人在解释什么是嵌入式系统时,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列举了嵌入式系统的一些特点,往往不知所云。因此,有必要从现代计算的发展历史,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由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嵌入式系统较为准确的定义。

1 现代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史

(1)始于微型机时代的嵌入式应用

??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计算机始终是供养在特殊的机房中,实现数值计算的大型昂贵设备。直到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高可靠性特点,迅速走出机房;基于高速数值解算能力的微型机,表现出的智能化水平引起了控制专业人士的兴趣,要求将微型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的智能化控制。例如,将微型计算机经电气加固、机械加固,并配置各种外围接口电路,安装到大型舰船中构成自动驾驶仪或轮机状态监测系统。这样一来,计算机便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的计算机功能。为了区别于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作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诞生于微型机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嵌入性本质是将一个计算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去,这些是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出发点。

(2)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两大分支

??由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要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的是对象的智能化控制,因此,它有着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与技术发展方向。

??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是高速、海量的数值计算;技术发展方向是总线速度的无限提升,存储容量的无限扩大。 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则是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技术发展方向是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的嵌入性能、控制能力与控制的可靠性。

??早期,人们勉为其难地将通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改装,在大型设备中实现嵌入式应用。然而,对于众多的对象系统(如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控单元……),无法嵌入通用计算机系统,况且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完全不同,因此,必须独立地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这就形成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大分支。

??如果说微型机的出现,使计算机进入到现代计算机发展阶段,那么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诞生,则标志了计算机进入了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两大分支并行发展时代,从而导致20世纪末,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时期。

(3) 两大分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导致20世纪末、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领域集中精力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不必兼顾嵌入式应用要求,通用微处理器迅速从286、386、486到奔腾系列;操作系统则迅速扩张计算机基于高速海量的数据文件处理能力,使通用计算机系统进入到尽善尽美阶段。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则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就是单芯片化道路。它动员了原有的传统电子系统领域的厂家与专业人士,接过起源于计算机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承担起发展与普及嵌入式系统的历史任务,迅速地将传统的电子系统发展到智能化的现代电子系统时代。

篇3: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定义与元素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媒介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形态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程序软件”的性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

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编码构成了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编码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元素的角度来分析,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一样,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亦有三种:“第一种是新元素,旧编码;第二种是旧元素,新编码;第三种是新元素,新编码。”(1)不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元素相互交叉,互为文本,这又成为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潮流。从这一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正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进入“元素为王”的时代。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媒体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在作为传播者的电视新闻媒体希望传播的信息和作为接受者的电视观众愿意接受的信息中寻找到的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得任何其他电视媒体都可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设计者能否根据节目的形态特色,利用核心元素搭建整体节目结构,再用其他相关元素对节目结构进行微调和润色,是影响节目形态品质的重要因素。

人们形象地把节目形态解释为一份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而开具的处方,这份处方中包含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有的概念和创意,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世界各地使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往往包含制作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需涉及的所有元素。这样,全球各地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就可基于本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这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本土化,作为本地新闻节目播出。在国外,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意要经过多次测试、试播环节并在商业播出中取得成功之后,才能最终成为可在电视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精神产品。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

一般说来,在经过一系列测试和实际播出之后,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异地复制之后往往也能获得成功。对成功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购买和移植已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是形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重要前提,没有限定性就没有电视新闻节目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从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态的限定性在逐渐增强,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是媒体在激烈竞争时代的选择。

虽然具有可复制性和限定性,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既有形态在改变着,亚形态在衍生着,新的形态在形成着。“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2)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是通过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选择等手段具体实现的。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单元,是承载电视新闻信息的载体。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1、题材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既是指报道的具体题目范围,又是指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元素可细化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生态题材等亚元素。

在具体操作上,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选择题材上应遵循有用的信息、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三个标准:有用的信息指信息作为不确定性程度减少的量,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应力求传播观众欲知又未知的信息或他们虽已知道一些但对事物真正的质的认识不确知的信息;丰富的情感是指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只是单纯叙述事实,其魅力也在于以报道中的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从而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视性,尤其在有一定长度的专题类新闻节目中,情感尤为可贵;鲜明的个性是指人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通过人格化传播,以人的气质、魅力等情感元素使电视新闻节目以特有的魅力获得观众青睐,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人时,要以人格化采访展示采访对象和采访者自身的个性、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观众的思想参与。

2、叙事元素

叙事与人类历史共同产生,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新闻与传播意义上的,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求得生存和发展。“就新闻传播来说,‘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各种体裁新闻的共同元素。”(3)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与此同时,新闻叙事还有助于预测未来。每一个新闻事件本身都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现实故事的一个部分,新闻叙事不仅仅告诉人们现实的情况,还有助于人们预测未来的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等七种。在以受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这七种叙事元素的组合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在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主题事件化就是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所报道主题的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事件故事化就是用故事来结构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故事人物化就指让新闻故事的主人公的形象立体起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人物个性化是指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

3、新闻元素

电视新闻元素包括时效性、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形象性、贴近性、互动性、综合性八个亚元素:时效性元素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节目才有传播效果和价值,具体体现在时新性和时宜性两个方面;真实性元素主要体现在事实真实、本质真实和表现真实三个方面;新鲜性元素主要体现在第一首创、特色特点、奇趣反常三个方面;重要性元素主要体现在重大时政活动、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三个方面;形象性元素主要体现在真实再现、典型细节和剪辑顺畅三个方面;贴近性元素主要体现在利益上的贴近、地理上的贴近和心理上的贴近三个方面;互动性元素主要体现在接受认可、信息反馈、提供素材三个方面;综合性元素主要体现在制作过程方面,即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采、摄、编、后期制作等多工种的相互配合。

以上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元素的分类剖析是为了叙述方便,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要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在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要综合运用。

4、视听元素

电视是一种后来居上的集大成的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其新闻传播几乎采用了人类目前拥有的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归纳起来,人们接收电视新闻节目主要依赖于听觉和视觉神经的结合,由此,本文将电视新闻节目的视听元素细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两大类。

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图像、动画、图画和字幕等。图像是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具有运动和连续的特点;动画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特殊的表现力,对于新闻节目中一些看不见、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尤其是有关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用动画来表达,能收到清楚易懂的效果;图画,包括地图、图表等是电视新闻节目常用的视觉元素,图画的适当运用,既能增强观众的感性认识,又能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加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字幕常用来弥补形象和声音语言的不足,主要分为标题字幕、提示字幕、满屏字幕、插播字幕四种类型。

听觉元素主要包括解说词、同期声、音响和音乐等。解说词一般指电视新闻节目播音或记者、主持人的现场报道,其新闻元素较齐全,文字结构也较完整,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具有完整地传播新闻内容、拓展报道层次的作用;同期声是电视听觉元素中有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声画一体的角度来看,同期声是一种复合形态,画面和人物语言同时出现,具有图像和声音的双重功能;音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到的声音和响声,声源来自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地方,可进一步细分为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枪炮音响、特制音响、模拟音响等;音乐是一种长于抒发感情并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元素,虽然在主流电视新闻节目中揭示主题大多是靠有声语言阐述完成的,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如运用得当确能起到揭示并深化主题的作用。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定义元素

注释

1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英]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篇4: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雕塑的定义

李象群的工作室坐落于北京798艺术区中心地段,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他创作时所需要的模板和工具,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屋里,十分惬意。他衣着得体,谈吐文雅,朴实却不乏深刻,言谈中爽朗的笑声也为谈话增添了不少活跃的气氛。

去年年末的一次展览——“行人——李象群艺术展”是李象群从艺三十四年来首次个展,展览呈现了他在艺术与思想方面的新突破。同时,由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的加入,展览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及视频,对李象群艺术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展览主要分为毛泽东系列肖像、《堆云·堆雪》系列等。其中《大紫禁城》展开面积近二百平米,全部由白铜铸造,历时六年完成。他通过雕塑的感觉来直接触动人的神经,并且对个人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抗和批判,由此获得在艺术的现代性上和政治的现代性上的双重突破。毫无疑问,此次展览充满了惊奇与思考,通过引发生理上的荒诞感和历史记忆的冲突,给人以灵魂上的撞击。整个展览的灯光也由李象群亲自设计,综合光线、布局等多方面因素,让作品的整体气氛更加强烈,充满张力。

在冲突和矛盾中思索

《堆云·堆雪》系列是李象群近年来较成功也是引发热议的作品。作品以一个清代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于历史、人性的态度和理解。尽管有许多人将这个人物理解为慈禧,但他自己并没有这样认为,“我没有刻意塑造一个慈禧,或者说老佛爷,我没有要强调这个人是谁,她只是一个形象,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清代女人的形象。我的想法是,通过人体来突破封闭。对于当代艺术,我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其实都是我们提出来的,如果非要强调她是某个人的话,我觉得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物,能体现出对更大的事件的关注,使每个人来思考、解读,重新审视历史。”

《堆云·堆雪:云》中倾斜的女人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在这样看似危险的环境下,她仍然紧闭双目,神态安详。“我一直想表达人性与权利的关系,这很重要,关系我们人类价值观的问题。尊重人性,怎么去权衡物质与利益也是我这段时间研究的主题。这里面有矛盾、冲突,比如政治和文化冲突,政治和历史的冲突,文化和历史还有冲突,人类的发展也会随着这种冲突产生变化。”李象群说,“就像这件作品,在一个冰冷的平面上有一条线,人在这条线上找平衡,而平衡总会有一些误差,因为只要是人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些问题。当问题产生之后就要失重,失重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危机。当欲望驱使着你继续沿着这条线走,就会走不下去,最终带来的后果就是跌倒。如果把欲望抛开,她就不是在走一条线,反而会觉得旁边有很宽阔的道路。”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无欲无求时,就会有一种升腾的感觉,幸福感也随之而来。而人类的社会一定是伴随着矛盾而发展的,矛盾在产生问题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关于矛盾的理念也融入了李象群的作品中,在《堆云·堆雪》系列作品中女性的身体是柔软的,而身后的屏风却是冰冷的,冲突和对比下令人产生回味和思考。

真实的力量

“打开历史就等于打开了文化”,李象群说。在塑造《阳光下的毛泽东》时,他准确把握人物的神态、形体和历史背景,整体造型突出领袖的凝重,而在局部上对眼神的细节刻画透出慈祥可敬的人性情怀,眉宇的细节很生动地言明了明媚的阳光正在照耀,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上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时,李象群了解到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开启了他的思想之门。《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其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这本书中描写的毛泽东并不总是站立、意气风发的,他有时甚至是躺在病榻上或担架上,表现出最弱势却是最真实的状态。他从这种状态中慢慢崛起,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正体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李象群在创作伟人雕塑时认为,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戴着社会化的“有色眼镜”来看同为“普通人”的“不同人”,这时就会出现“身份光环”,以及富贵、贫贱、伟大、平凡等极端“身份符号”的差异。他的作品强调的是,从终极的人性本身的角度,身为“不同人”,该有着“普通人”都具有的真实、平等、自由、尊严和权力。

作为雕塑家, 塑出人的形象并不难,但是能够把这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文化也完美地表达出来,这就考验作者的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普通人”的观点同时融入了李象群其他作品当中,如他创作的巴金“小老头”的形象,身体佝偻,神态安详,将伟大文学家最朴素、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围着李象群的《巴金》雕像绕了三圈之后感叹道:“哦,伟大的作品,原来是最普通的人写出来的啊!”

真实与真诚的创作态度也始终贯穿着他的艺术生涯,“艺术家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在我心里始终供奉着人性,我更希望通过作品表达一种对生命的关爱。”李象群说,他经常在想,自己能够为后人留下什么,为历史留下什么,一百年以后的人们将会怎样看待他现在所做的艺术作品。“我希望一百年以后的人评价我时,能够觉得这个人做的事是对得起自己的,他的作品是真实、真诚的。”

篇5: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控制平台,研究

1 综述软件定义网络及相关问题

SDN (软件定义网络) 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体系结构, 其可以解耦控制层面和数据层面, 也就是从基础网络设备中剥离控制层面, 并将控制层面的工作转移给一个集中式、可编程的软件控制器, 从而简化了底层硬件的复杂程度。SDN统一了控制层面和数据层面接口, 抽象了底层硬件, 有效的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区别。目前SDN已经被业界人士所认可, 并正在逐渐应用, 但其存在的不足依旧不能忽视。目前SDN存在的问题为集中式控制平台处理能力有限、数据层面到控制层面时延较大、全局视图信息的收集代价过大、底层硬件实现的限制等。

OPen Flow (网络交换模型) 是一种通信协议, 是SDN体系结构中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接口的一种。利用Open Flow协议部署设施层和控制层, 将两者连接起来, 可以使控制器通过此同意的接口操作硬件, 大大提高SDN应用性。但Open Flow作为SDN的一种, 其也面临SDN所存在的问题, 这使得Open Flow协议部署比较困难。

2 设计并实现软件定义网络仿真软件

仿真是使用OpenF low仿真软件对Open Flow系统进行评价, 得到的仿真结构可以充分的说明Open Flow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 对Open Flow系统进行合理设计, 可以创造出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 优化SDN的应用性, 可以促使SDN更加有效应用。

2.1 SDN 的简化模型

SDN的简化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SDN的工作流程。而SDN工作流程为:1在数据报文到达交换机时, 交换会对流表进行查询, 得到与之相匹配流表, 将会进行转发;未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流表, 会把报文发送到控制器。2控制器接收到报文, 会根据其属性, 向交换机发流表。3交换机受到流表后将自动安装流表, 之后检查缓存, 并转发匹配的报文。基于以上SDN工作流程, 可以得到SDN简化模型 (如图1所示) 。

从以上SDN简化模型分析, 可以确定影响SDN性能的因素主要有:

1流表的大小。软件定义网络工作中交换机流表大小有限。所以, 一旦交换机中流表已满, 新安装的流表会替换已有流表, 这会导致交换机中流表与报文不匹配, 这会增加控制器负载。

2数据层面到控制层面宽带。由于交换机是数据层面与控制层面中间枢纽, 交换机的CPU宽带、CPU处理能力有限, 一旦超出符合, 将会影响应用效果, 对SDN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

2.2 软件定义网络可扩展性仿真

由于仿真质量直接决定仿真效果的准确性,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Open Flow系统仿真, 此次采用的仿真方法是真是流量仿真。因为软件定义网络的性能与流量特性息息相关。所以, 在具体仿真软件定义网络可拓展性过程中注意合理应用流量。

2.3 仿真软件模块结构

结合以上SDN的简化模型, 对Open Flow系统模块结构仿真, 主要是Controller模块、Switch模块、ReplO pen Flowy模块、Viewer模块、InterfO pen Flowce模块、Recorder模块 (如图2所示) 。

2.4 仿真模块的实现

1ReplO penF lowy模块。仿真的ReplO pen Flowy模块可以解析流量记录文件, 进而提取报文。按照报文内容、时间安排等, 将报完输入到交换机中, 可以根据报文类型, 对报文进行有效过滤。

2InterfO pen Flowce模块。此模块是用于模拟宽带和传输时延。由于此模块具有缓存报文的功能, 所以在利用此模块发送缓存报文的过程中, 可以掌握宽带应用情况, 明确报文传输时延。

3Switch模块。交换机模块是SDN工作流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利用仿真Switch模块过程中, 将详细的模拟交换机运作过程, 了解交换机运作细节, 从而确定交换机运用存在的不足。

2.5 实际流量仿真结果分析

综合整个实际流量仿真过程, 可以确定的是SDN系统存在的问题有Open Flow交换机中流表大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数据层面到控制层面宽带应用不够;交换机流表安装时间消耗大;匹配越多字段的应用消耗的资源也越多。

3 设计并实现可变架构 OPen Flow 控制器

实现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控制平台的关键在于实现可变架构OPenF low控制器。而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的主要内容是:

(1) 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的模块结构

综合以上Open Flow系统存在的问题, 构建的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一定要具有架构可变、架构对应用透明、充分利用单一控制器软件的特点。基于此点, 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的模块结构的确定如图3所示。

(2) 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的模块实现可变架构Open Flow控制器的模块具有以下模块:

1Controller Open Flowd模块。此模块可以有效的连接控制器软件和可变架构控制平台, 促使软件定义网络受可变构架控制平台的控制。所以, 此模块的应用内容是可以接收可变架构控制平台的控制指令;可以通过已有控制软件接收OpenF low PI控制指令。

2Controller Selector模块。此模块是按照一定的算法来合理选择可变架构控制器, 利用接口模块将控制指令传输给所选的控制器, 促使控制器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此模块可以选择的算法有随机算法、最短路径算法。

3ForwO pen Flowrding模块。此模块主要用于传递模块之间或控制器之间信息。

4 结束语

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控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可以有效的控制软件定义网络, 促使其合理、有效的应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创新, 软件定义网络将会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孔祥欣.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控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清华大学》, 2013.

[2]王勇, 辜晓东, 赵静.对突破网络审查之技术及软件的总结与思考[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

[3]张丹.定义恶意软件利于软件服务规范——访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委员会秘书长杨君佐[J].每周电脑报, 2006 (44) .

[4]邱奎宁, 杨晓波.一种开放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架构[A].工程三维模型与虚拟现实表现——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9.

篇6: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

关键词:大数据方法;新闻传播创新;理论定义;操作路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005-003

一、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

1.何谓大数据

提到大数据的大,一般人认为指的是它数据规模的海量——随着人类在数据记录、获取及传输方面的技术革命,造成了数据获得的便捷与低成本,这便使原有的以高成本方式获得的描述人类态度或行为的、数据有限的小数据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量规模的数据包。这其实是一种不得要领、似是而非的认识。其实,前大数据时代也有海量的数据集,但由于其维度的单一,以及和人或社会有机活动状态的剥离,而使其分析和认识真相的价值极为有限。大数据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它的全——空间维度上的多角度、多层次信息的交叉复现,时间维度上的与人或社会有机体的活动相关联的信息的持续呈现。

以数据的交叉复现对于还原真相的价值为例:一个家住北京的男人借去杭州出差的机会到上海与情人幽会,回到北京后怕被老婆发现,把相关的短信、微信、通话记录统统都删除掉;但他老婆如果掌握了大数据分析方法的话,便很容易获得真相:查询酒店的开房记录、刷卡消费的记录、甚至他在上海期间一不留神转发的一条微博都可能透露出他的位置信息。正如《大数据时代》中所引述的,一个孕妇的口味及消费模式等是有一定规律的,单一一条信息并不足以判定她的状态,但关于她的不同来源的数据集合一旦与孕妇特型(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分析模型的话)高度相关,人们便很容易对她的真实状态进行一种准确的判断而不管她自己承认或者不承认。

因此,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透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以及历时态的关联数据,找到问题的症结,直抵事实的真相。

2.何谓大数据方法

大数据的数据与过去传统的结构性的数据有很多不同。过去结构性的数据比较单一,成本、时间耗费比较多,而且从它的数据量以及解释的单一化的层面上来说,其实都存在着缺陷,但是传统数据的优势在于结构性好、功能性强。大数据来自于生活的自然流露,包括在生活中的购物行为、搜索行为、表达行为等等,这些都反映着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因此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本身随着数字化记录、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日臻完善而变得非常丰富,而且其数据的采集几乎可以与信息的发生同步,获得数据信息的成本又很低,等等。至于大数据分析,现实的情况是,说的人很多,鼓吹其神奇价值的喧嚣声浪很高,却鲜见其实际运用得法的模式和方法。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对于大数据分析的价值逻辑尚缺乏足够深刻的洞察,其次便是大数据分析中的某些重大要件或技术还不成熟。

3.何谓大数据新闻传播

大数据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那样的简单数字交代,而是展示了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与社会某一方面的趋势、动态和结构性的把握。作为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时间中的初级应用是借助类似百度指数等各类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去挖掘散落在社会文本“碎片”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资讯描述和意义表达。传统的新闻采集数据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线人、采访这种形态,大数据方法为媒体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工具,去帮助大家挖掘新闻。

大数据方法视野下的新闻传播创新包含这样两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新闻形态的一种创新,包括可视化信息、人性化的嵌入。其次,它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内容创新,及通过碎片化的数据及文本的挖掘技术,实现了新形态上的“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新闻内容。

二、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际应用

目前利用大数据资源的实际社会成效、有实际影响力的产品依然屈指可数。数据源的代表性和价值、良好的供给与需求的合作以及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台,是大数据应用获得成功的两条重要因素。

大数据可以实现一种在兴味盎然的“新闻游戏化”的参与中完成的传播读解和消费的过程。例如《华盛顿邮报》关于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报道在其网站中贴出了千兆像素的巨幅图片展示奥巴马宣誓就职场景,它可以清晰地放大每一个局部,让每个参与者“找到”自己和自己的熟人。还有获得2013年美国新闻奖的雪崩报道,以及阿拉伯之春立体四维报道西亚北非17国的情形,都是运用最新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改革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近期较为成功的大数据报道的案例,就是央视《新闻联播》在2014年春节期间播出的11集“据说”春运和春节。数据说春运和春节的成功有几大因素,其中包括新闻形式上的可视化的突破、内容上的数据化新闻和故事化的画面表达,呈现出“大数据小故事”。

大数据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缺少有效整合这些数据的技术和手段,并且使用起来成本很高。互联网的OTT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大数据拥有方的合作与开放。本次作为“据说春运”节目的合作方的百度公司,百度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平台,每天要处理60亿次相关的搜索请求,其海量的数据能够相当翔实地反映中国网民具体的需求、兴趣点,搜索者本人的个人特点,等等。实际上,百度已经可以被视为是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者。

三、现阶段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创新中的难点与关键

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创新中的难点与关键,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价值逻辑之间的矛盾,以及大数据的数据源的开放等问题。

1.大数据与新闻的价值逻辑之间的矛盾

大数据与新闻报道之间存在着几对矛盾。首先,实际上的相关关系在新闻传播中进行因果关系的解读所构成的矛盾。大数据的核心特色是强调伴随性指标的相关关系,大数据方法甚至于公开拒绝因果关系的认识逻辑。但新闻的传统解读却是具有强烈的因果逻辑的。如果在新闻报道的呈现中不把因果关系考虑进去,不但与人们的认识逻辑相悖,而且也容易滋长解读上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样便使数据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失去了核心意义。其次,大数据的内在逻辑与新闻表达的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因为大数据强调的是信息结构化,抛开故事中心,“去故事化”,这就和传统报道中的故事化诉求有矛盾。如何将结构化的数据表现出人类生活的温度和质感是大数据在应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另外,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所要求的精确性之间也是存在矛盾的,新闻是要讲究精确性,而大数据方法却是以模糊性的呈现和把握为特点的。endprint

2.数据源的开放问题

在人人都在说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源的开放便非常重要了。互联网本身是由开放精神组成的。如果我们无从得到权威的数据源的话,大数据方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大数据时代,Google也好,百度也好,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因为数据一旦不公开,就像很多媒体在前两年打造自己的微博,看起来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但是完全忽略了一个核心东西——只有开放和实现彼此连接,才是具有真正交流价值的平台。就现实而言,有质量的大数据源常常是掌握在政府及大公司手中,如何开放这种大数据源的使用,事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福祉,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给予保障。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数据开放政策不但为政府开放数据源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参照作用,对于大公司所掌握的数据源的开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掌握着数据的公司或政府将数据源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数据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无法实现。实践表明,对于掌握着数据源的大公司和政府而言,数据放开使政府和公司得到的会比贡献出去的更多。

大数据方法在未来发展中的“行动路线图”是怎样的呢?首先,大数据分析在方法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透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集实现对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社会状态的现实态势的聚焦,即真相再现;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我们需要洞察哪些维度是描述一个人、一件事以及一种社会形态存在状态的最为关键性的维度,并且这些维度之间的关联方式是怎样的,等等。如何在时间序列上离散的、貌似各不相关的数据集合中,找到一种或多种与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运作有机联系的连续性数据的分析逻辑。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我们对于离散的、貌似各不相关的数据如何进行属性标签化的分类。概言之,不同类属的数据集的功能聚合模型(用于特定的分析对象)以及数据的标签化技术,是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关键。

其次,从表现角度来说,嵌入是关键词。我认为,大数据呈现的结果和结论,与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认识逻辑需要有一种相适应的嵌入。尤其是在大数据刚刚进入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时候,一定要顺势而为,跟人的需求相关,跟人的认识行为逻辑相关,这样人们就比较容易去解读它,然后去把握它,去消费它,去使用它。比如,与新闻媒介相结合的时候,新闻媒介自身的传播逻辑、传播规则、传播样式,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的需求点上,可嵌入哪些以大数据的服务、大数据的呈现,这要有更多的数据专家去解读。

最后,与现有的可视化技术发展相联系。日常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新闻如果能够运用大数据来报道,其深度会大大强化,也能够给人以更强的动感和说服力,并且帮助人们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大数据与新闻的结合,将是新闻竞争的巨大技术驱动力。

篇7:网络新闻学历史与定义

时至2015年下半年, 4G流量激增与国家提速降费实施要求, 给产业链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宽带产品与方案需求大幅增长, 无线与有线的产业规模大幅增长, 这也给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商业机遇以及压力。

“国内光网络干线的建设力度一直在加大, 例如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的光网络改造力度都很大, 中兴通讯持续提供了应对光网络干线建设需求的设备和方案, 在运营商网络中的设备占比保持在30%以上。”中兴通讯副总裁、有线规划部负责人王翔在中兴通讯2015全球分析师大会期间对媒体介绍, “100G在全球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 中国是全球100G的重要增长点, 中兴通讯100G方案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5%。”这一组数字形象地说明了全球和国内宽带网络极速发展给中国设备商带来的机遇。

除了提速降费带来的市场机遇, 王翔还对媒体重申了中兴通讯对未来宽带网络的定义, 即极速、简单、开放、智能。

宽带网络固化体验的全面革新

相关机构预测5年后即5G商用时间点, 全球Io T终端数量将激增至500亿台, 数据流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直接考验有线宽带带宽和网络性能, 极速宽带已然是网络未来发展必然的趋势。

而“简单”是对现有网络死板、固化体验的一种全面革新。中兴通讯率先发布的基于SDN/NFV技术系列解决方案和网络融合解决方案, 目的就是帮助运营商建设一个更加简洁高效、智能弹性的有线网络。

王翔强调, 网络的智能化是关键, 国内运营商已经在设备招标中提出了网络智能管理和智能调度的需求, 已开始重视网络智能化、效率最大化。中兴通讯在网络波长资源利用率提高等问题上, 已为运营商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

“在后期维护中, 中兴通讯也提出了一系列方案, 推出了一系列运维、配置等方案, 极大缩短了网络配置和开通的速度。目前国家提速降费对网络的速度、运营、服务等能力的需求都在加强, 沿着这条主线, 中兴通讯已经强化相关方案的性能, 可以针对不同场景实施网络提速和优化。”王翔表示。

而对于OTT厂商而言, 服务器租赁也将成为过去, 以后将可以实现基于自身业务需求的网络智能动态按需使用, 宽带最终用户则可以享受一键式网络体验。

固移融合是大势所趋

目前宽带网络上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亟需打破, 中兴通讯在自研芯片和创新技术的基础上, 一方面重点优化有线产品, 针对细分场景实施技术和产品优化 (这也是国外厂商欠缺的服务) , 同时在下一代技术的演进上也在积极研发和推进, 发布了一系列端到端的有线宽带解决方案, 可快速为运营商实现100G/超100G在骨干、10G到家庭、1G到桌面的网络部署。

在OVUM最新报告中, 中兴通讯PTN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业界第一, 光传输和FTTX均位居业界前二。

“但无论是移动网络还是有线宽带网络, 都不该被孤立地分析和看待。”王翔在解读未来宽带网络发展时强调, “固网和移动的融合是大趋势, 包括AT&T、德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巨头在内, 国际运营商纷纷加大投入改造固网, 从移动运营商转型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因为无线网络的速度或者容量即使到5G时代也受频谱带宽限制, 有线和无线在技术上融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产业链需要做的是解决技术难点。”

篇8:移动设备重新定义新闻

新春伊始,英国一批新的电视台将启播。在筹备开播的时候,一家由英国当地小报创办的“直播伦敦”电视台不走寻常路,请来《纽约时报》电视的创办人——迈克尔.罗森布鲁姆,让他组织一次培训,教40余位从报纸转行过来的记者使用苹果手机进行新闻报道。对迈克尔来说,这是他在全能记者实践中遇到的新事情。全能记者是因为索尼开发的超8摄像机而出现的新的报道形式,让平面记者做起了摄像的活儿。而今天手机就能拍出非常棒的影像时代,报纸记者早就用上了先进的影像设备,可为什么要倒回去,用简单的手机来报道新闻呢?

BBC广播很早就用苹果手机上的报道专用应用LUCI LIVE进行音频报道了,而视频方面也一直有产品推出,最近基于Instagram,BBC推出了Instafax的短视频新闻应用。而在移动报道方面,开发出更多应用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半岛电视台。半岛电视台在最近几年的世界热点报道中,不断推出记者使用的移动新闻应用。这些应用在许多重大事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取得了极好的新闻效果,而这也正在改变世界新闻报道力量的均衡。一个很弱的媒体在新媒体的力量支持下,逐步取得新闻的话语权。

我们很习惯于这样的一个美好场景,众多编辑在快速地奔跑,背景是超大的电视屏,上面数百个画面不断地传送着世界各地的信息源。领导们镇定地捧着咖啡杯,向属下不断发出指令。似乎这就是完美的新闻编辑部,完美的新闻战役策动地。

可是在移动设备发达的今天,这样的中央指挥部已经被移动式指挥、分离式演播的理念所取代。一场大规模的新闻战役可能在手机群聊中实现。在社交软件的支撑下,新闻集群式、矩阵式地出现。未来的新闻,在设备的高度移动中,更加近距离地贴近新闻现场,更加全面地报道各个视角。

很多年前,我们还把新兴的网站视为新媒体。几年过去门户地位尽失,传统媒体们辛苦建立起来的网站还没有盈利就已经成为旧媒体。过去的新闻从来没有被挑战过,只是被越来越多的抄袭,被越来越多的转载。今天的移动报道却肯定要挑战些什么,颠覆点什么。

早些年的新闻聚合在最近仍然比较火爆,尤其是在PAD端上,但是人们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它不过是复制粘贴的一种进化而已。新闻并没有产生,但是给目标受众传递适当的新闻已经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会里所做的极有价值的工作了。我们常说新闻在路上,当然新闻也要在正确的路上。

篇9:新闻定义缘何如此纷杂

新起么?, 学界的争论就从它产生之日闻一在研近究直百中没, 年有的最停新让止闻人过学感。定对于新闻本质的认到沮丧的是理论界义识问题家不完, 全据有关统计, 传专缘□统闻新有2的闻20定多学义种, 中 (关就也于已有新经人何伟些定义可以说是黄说是170多种) (1) 。各这如成有偏所义颇长这。一, 正问是又题新都的有闻搁定失此新浅, 闻理论建构缺乏导致了当代的纷科学性论要进。一新闻学理步发展, 杂就颈必的须制打定约破这义。的主一观瓶

性:新闻的意义因

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一个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命名行为是分不开的。“通过依靠语言 (或一般性符号) 进行‘给予意义’的活动, 人类不断地从自身力量, 根据与自身的关系, 捕捉未知的、与人类相关的现象, 把它们编进自己的文化世界, 使自我的生活更加丰富。”这就是人们的命名行为。 (2) 新闻作为一个符号, 由于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超出一般, 对它的命名行为就格外繁多。并且, 社会的不同群体与新闻的关系不同, 人们给予它的意义就不同。例如: (1) 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认为:“新闻者, 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作为编辑、学者, 徐宝璜更侧重于把新闻与读者联系起来。 (2) 李大钊的《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中讲过:“新闻是现在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作为政治家, 李大钊把新闻更多地与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完全同一, 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3) 所以, 不同的认识主体, 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不同, 对事物认识的目的和方式也会不同, 对新闻的理解也就各有侧重。

定义的历史性:新闻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界说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客观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同的时代, 新闻的形式不同, 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也不同, 人们对它的界定当然会有不同。我们研究新闻的定义, 不仅要从学理上去考究, 更重要的是还要从现实的层面,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术渊源来考究。比如, 当社会意识到新闻虚假性的危害时, 就特别强调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于是提出了新闻是事实的观点。如:美国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 黄色新闻泛滥,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于是, “事实说”盛行。1911年美国新闻学家伍德·柏莱耶向报界搜集到的十条新闻定义, 无一不是主张新闻乃“发生事件之本身”。 (4) 在新闻定义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们对传播过程的认识不断加深, 以及信息学的引入, 学者对新闻这一符号又给予了“报道过程”和“信息”的新意。

定义的随意性:新闻的言语意义与语言意义的混杂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词语的意义可以分为言语意义和语言意义两大类。言语意义是词语在言语交际中具体的、特殊的、临时的意义。语言意义中又有概念意义 (通俗意义和专门意义) 、附加意义 (评价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语体意义) 等。一些理论工作者有时把一些有影响的人在一般讲话中的发言当作学术经典来对待, 致使一些有关新闻的描述性的言语意义或语言意义中的附加意义等也被作为新闻的学术定义来讨论, 从而让新闻的定义更加繁杂。如:“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有人情味的, 足以吸引大众, 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事实, 才能构成新闻。” (戴纳, 美国记者) (5) 美国报人瓦利克尔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建立在3个‘W’的基础上的:女人、金钱和坏事。” (6) 这些句子仅仅是对新闻写作的经验认识, 有助于指导新闻实践, 并不能作为一种学术定义来讨论。

新闻的意指系统的情景性

符号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意指来实现的。艾柯认为:“当某事物以一定的符规为基础, 实际地诉诸接受者的感知而代表某种其他的事物时, 这便是意指。” (7) 在不同的符规下、不同的情景里, 其意指是不同的。

为了弄清新闻的意指系统, 我们来分析这样几句话: (1) 你今天看没看过《楚天都市报》里的新闻? (2) 昨天电视里播了一条新闻, 农村的老人有养老金啦! (3) “别吵了, 听, 收音机里正在播新闻呢。” (4) “这条新闻不能发, 它有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 (5) 一个记者说:“我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 (6) 一个读者说:“我获悉了一条爆炸新闻。” (7) 这段时间, 我国关于奥运的新闻工作做得不错。

在前四句话里, 我们对“新闻”所指涉的对象都比较清楚。第一句中的新闻指一篇新闻报道, 即报纸上的那篇文章。第二句中指一段电视剪辑。第三句中指一段声音讯号。第四句指什么, 仅从这句话来看, 我们似乎不能理解, 但我们明白, 说话的双方是很清楚的, 可能是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总之都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在后三句中, 新闻的意义又有了不同。第五例中毫无疑问指的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第六例中指一个讯息。第七例中指一种传播活动。

这里呈现了新闻的四类意指:一是劳动成果, 二是事实, 三是讯息, 四是传播过程或活动。这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是劳动成果的原料, 讯息是劳动成果所含有的意识的反映, 而传播过程或活动则是劳动成果从传者到达受者的桥梁。可见, 在生活中, 人们使用“新闻”一词也表现了种种不同的含义, 这也反映了新闻这一符号的多义性。

总之, 正是这些原因, 使得新闻的定义异彩纷呈。了解了这些原因, 我想可以早日对新闻的定义有个科学的论断。

参考文献

[1]张倩:《新闻定义的历史评析与再建构》, 《消费导刊》, 2007 (8) 。

[2]池上嘉颜[日]著, 张晓云译:《符号学入门》,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版, 第4页。

[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07页。

[4]后藤武男[日]:《新闻纸研究》, 光华书局, 1930年版, 第13页。

[5]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6) , 第85页。

[6]秦敏:《新闻定义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4) , 第26页。

上一篇:部编bpmf教案下一篇:给外星人一封信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