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2024-05-04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1篇)

篇1: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班级:三年级 科目:传统文化 教师:薛岩

学生与教材分析

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学习粗心大意不扎实,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独立思考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欠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期与单元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2.19—2.23

黄河胜景

4.21—4.27

泰山日出

2.24—3.2

黄河胜景

4.28—5.4

泰山抒怀

3.3—3.9

黄河号子

5.5—5.11

泰山抒怀

3.10—3.16

黄河号子

5.12—5.18

泰山典故

3.17—3.23

黄河精神

5.19—5.25

泰山典故

3.24—3.30

黄河精神

5.26—6.1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3.31—4.6

黄河颂歌

6.2—6.8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4.7—4.13

黄河颂歌

6.9—6.15

生肖歇后语

4.14—4.20

泰山美景

6.16—6.22

民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篇2: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班级:三年级 科目:传统文化 教师:薛岩

学生与教材分析

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学习粗心大意不扎实,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独立思考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欠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期与单元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2.19—2.23

黄河胜景

4.21—4.27

泰山日出

2.24—3.2

黄河胜景

4.28—5.4

泰山抒怀

3.3—3.9

黄河号子

5.5—5.11

泰山抒怀

3.10—3.16

黄河号子

5.12—5.18

泰山典故

3.17—3.23

黄河精神

5.19—5.25

泰山典故

3.24—3.30

黄河精神

5.26—6.1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3.31—4.6

黄河颂歌

6.2—6.8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4.7—4.13

黄河颂歌

6.9—6.15

生肖歇后语

4.14—4.20

泰山美景

6.16—6.22

篇3: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大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 大众文化已经影响语文教学

1.1 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 几乎所有的学生业余时间都上过网, 都也许曾经一度痴迷于一些大众文化的课外读物, 都哼唱过流行歌曲。这种痴迷既不是课余爱好, 也不是娱乐消遣, 而是一种在课表上找不到却又更加重要的课程。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攻势下, 虽然有教师和家长在为学校这种传统教育做苦苦的支撑, 但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把精力完全集中, 更无法阻挡课后的同学们对网络和通俗歌曲的苦苦追随和迷恋。因此, 大众文化将会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又一个大因素。

1.2 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经验,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一把双刃剑, 大众文化也不例外。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 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可以尽情享受轻松和快乐。只有在课余时间玩够了, 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诸多的大众文化中, 其实也有很多精品:例如电视公益广告、报刊上的一些小品, 以及流行歌曲等等。这些大众文化通过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形式呈献给大家, 让大家在轻松和快乐中得到了人格上的熏陶。从另外消极的方面来看, 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制作一些低俗不堪的文化形式:色情小说、三级片等, 这些文化垃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甚至还会指引他们走向犯罪道路。还有一点, 即便是那些好的文化形式, 学生们虽然可以从中有一些好的收获, 但是如果过度迷恋, 也会对他们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1.3 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大众文化现在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学生们对这些文化形式的兴趣与日俱增, 这就说明大众文化有着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既然具备价值, 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甚至利用它。如何能够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贯穿学生们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呢?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 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意识形态的主流, 而我们语文教师, 更应该是与时俱进, 思想敏锐, 及时把握当代文化的动态和主流。只有这样, 才能落实和体现“语文就是生活”大语文教学观。

2 正确面对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凭借自身的巨大魅力, 席卷整个社会, 对教师和学生们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语文教师, 如何正确对待大众文化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它, 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它。和传统文化相比较, 大众文化属于一种新生事物, 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我们前面也说到了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地让它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经典的广告进行评价, 对一些优秀电视剧中所反映的社会现状进行理性的反思, 对一些精美的小品、散文进行赏析。甚至还可以把一些形式搬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让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得到教育。

在教材的使用上, 语文教材的所选文章在很多时候, 更重视知识性和思想性, 造成趣味性稍差。那么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和课文中来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关键。所以不论是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多的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气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符合现代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言而总之, 如今大众文化语文有着强有力的冲击, 使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了“围墙”。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不要感到恐惧, 更不要拒绝!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我们应该大胆的把大众文化里面那些丰富多彩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才会大放异彩, 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我们应该大胆的把大众文化里面那些丰富多彩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才会大放异彩, 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4: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初探

【关键词】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

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群体性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着力于不断提升和满足广大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的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只有对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有更深更透的认识,才能摸准教学方向,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的功能

1.1导向功能

反映广大官兵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根本利益,与消防部队所设定的管理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使广大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地为实现消防部队各时期、各阶段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同时,把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官兵的综合素质,把基层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引导。

1.2激励功能

在消防部队基层文化所创造的氛围中,官兵会因为得到尊重、保护和关心而倍受鼓舞和鞭策,形成一种 “精神动力”。官兵之间相互激励,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激励效应。

1.3协调功能

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工作的开展,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方式,文化工作“寓教于乐”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政治工作严肃、刻板的印象,通过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达到心理调控,并最终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面素质。在此过程中,文化工作协调了抽象、理性与形象、感性这两种教育方式,使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当前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理念比较陈旧,对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到位

有的观点认为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在于硬件建设或者在于提高学员的学历层次,满足于一纸文凭和书本上的死知识。有的认为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在于简单的开展学习活动,突出宣传报道工作,人为的制造“学习典型”,结果是报道越多,相信的人越来越少。归结原因,这些想法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准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的实质。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要以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方向,以系统思考为整合工具,以充分实践来克服发展障碍,实现教师结构和教学自主优化可持续发展。

2.2目标认同感不强,对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课程共同愿景的提炼把握不准

有的学员奋斗目标停留在一般性和可以量化的具体目标上,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更加严苛,或有超出学员能力的范畴,使得学员个人的愿望与教学目标处于分离状态,导致教师难教,学员难学,学员更表现出一种被动认知和被动行为。共同愿景的英文原文是shared vision,本意是共同分享的、共同愿望的景象。真正的共同愿景能够使师生紧密地连在一起,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淡化教与学之间的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学习动力。教学目标建立在学员能力的基础上,学员目标建立在教学目标之上,二者融为一体。目标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是教学工作的灵魂,除了激励学员学习外,还能在师生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的对策思考

3.1推进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创新

首先,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要有吸引力,基层文化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理论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加强基层文化“引领”作用。适应是吸引的基础,吸引是适应的目的,通过坚持二者的统一,提高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的适应力和吸引力。这种适应是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对社会现实生活变化的主动回应,其理论内涵必须不断深入发展,能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科学揭示和解答,以保持文化理论和观念的先进性。这样才能起到主动“引领”作用。

其次,基层文化工作必须推进内容创新,拓展文化复合功能,从“文化娱人”走向“文化育人”。基层部队要充分利用驻地资源,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充分培养官兵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将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实用性和谐统一起来,拓宽活动新途径,把引导和满足相结合,发挥部队基层文化激励、教育、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审美的复合功能,实现官兵“娱乐、审美、求知、成才”的全方位需求。

3.2建立“以人为本”文化教育模式

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的教育方式要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基层官兵接受参与文化活动的规律入手,采取符合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时代主流的教育形式和有效载体,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提高部队基层文化工作的融合性与穿透性。

部队基层文化实施应材施教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既要尊重人的整体性,也要尊重人的独特性,特别要尊重人的选择性,尊重人的选择性是教育的基础。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育必须有针对性,针对基层官兵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坚持教育以满足部队发展需要和基层官兵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分层次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基层官兵不同发展规律;当文化活动越贴近基层官兵内在需要,越能产生教与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作用,从而增强部队基层文化教育吸引力,使文化教育成为基层官兵成长内在需求和人生的导航。

3.3利用影视艺术进行思想教育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审美认知、丰富官兵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战斗意志,还是随着部队建设和发展而形成的文化规范、审美情趣,都会随着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武警们的精神领域。利用影视艺术这个有力的“工具”对学员们进行思想引导,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集结号》《风声》《毛岸英》《我是特种兵》《士兵突击》《救火英雄》等近年涌现出的优秀影视作品,酣畅淋漓地体现爱国热情的同时也为年轻一代学员指明了人生目标。年轻学员们在争优评优的压力和动力下,想要寻求共鸣,寻找榜样,这些在影视作品中一路坎坷却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正是他们潜意识的奋斗目标。

四、总结

在消防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知识创新与知识成果带来的优势,并有利于学员开展思想交流与知识创新活动,而教育工作者要做学习的带头人,要把读书学习与在实践中学习结合起来。学习方法上要把调查研究摆在重要位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部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和增长才干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展现出新世纪的教师风范。

参考文献:

[1]陈正聪,李程。关于警营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温岭市公安局为例[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3,(1)。

篇5: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一、《道德经》核心思想: 文化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和文化,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道德经》主要谈了三大方面的内容: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谈宇宙:老子认为天地的本原不是天帝,而是道.谈人生:老子认为个人应该珍惜身体,人与人应该柔弱不争,主张少私寡欲,见朴抱素,加强自己的修养.谈政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顺乎自然.二、学生的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记忆非常好,虽然学生不一定现在能理解《道德经》的深刻含义,但是可以先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会在发展,到一定年龄再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三、教学内容: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军事等等,包罗万象,被誉为“万经之首”。全书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篇6: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2、养成良好品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四、教材的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篇7:四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教学进度

篇8: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 具备计算机的基本使用 (操作) 能力,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毕业时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打下基础。

一、任务引领教学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 以能力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突出能力培养, 打破长期以来的二元分离的局面,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时间的一体化教学。

先提出工作任务, 然后再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应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部分项目需设置了拓展知识,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同时安排了课外实训项目, 提出思考题, 供学生学习参考。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老师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 过几次课后上机练习, 理论教学和上机练习轮流共同完成本课程教学, 多年来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可以看出, 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很适合。学生在开始上理论课时, 第一次课听得很积极, 但是慢慢就不知所语了, 在上机练习时一时总是难以入手, 还要重新看课本, 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很难形成一种能力。

三、基于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索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企业以及工作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 新修订大纲教学内容确定为微机硬件/软件系统的基本知识、Windows管理操作、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电子文档的加工处理、电子表格及其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加工处理等内容。

2、教学过程的组织

(1) 计算机技术近些年的发展极为迅速,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知识, 引入计算机新技术, 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

(2) 以信息应用系统组建工作任务为载体, 通过实施配置和组装微机硬件系统、选择和安装系统软件、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安装和配置安防软件、管理和配置系统资源等5项具体工作任务。引导学习与5项工作任务相关联的知识, 能够按照本专业对应典型职业工作环境要求, 独立组建完成工作任务。

(3) 以信息处理工作任务为载体, 通过实施电子文档的加工处理、电子表格及其数据的处理分析2项具体工作任务, 引导学习与2项工作任务相关联的电子文档和电子表格的编辑排版、数据处理分析、表图文混排等知识, 能够按照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中文档类或数据分析处理类任务的要求, 使用Word或Excel软件对有关信息进行规格化处理和分析。

(4) 以信息输出与表达工作任务为载体, 通过实施公司介绍、个人网站的建立与发布2项具体工作任务, 引导学习与2项工作任务相关联的演示文稿的编辑排版、效果与放映处理、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知识, 能够按照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中说明展示类任务的要求, 使用Power Point或Front Page软件对有关信息进行适合的外在形式表达。

(5)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应用更深入结合情境的范例式学习, 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在其专业中的深层次应用, 拓展视野, 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操作性内容所占比重较大, 面向的是入学新生, 同时高职学生普遍知识基础薄弱、理解和主动接纳知识的能力偏低, 根据这些特点, 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操作演示、项目实做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吸纳、勤于练习、乐于实践, 提高了教和学的效果。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 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具体的应用案例为素材, 导入概念和知识, 起到了易化知识、化解难点、加深理解、知会应用的效果。

(2) 项目实做教学法:一方面, 从教和学的角度讲, 教师以正确、有效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 以完成任务的合理步骤和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使教、学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达到高度统一, 使教、学、做在职业应用的背景和环境中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另一方面, 从学和练的角度讲, 教师布置或学生自己 (如在兼职工作中) 选择综合性工作任务或项目, 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 使学用一体化。

(3) 操作演示教学法:教师按照任务要求, 借助于多媒体表现和传达工具, 对完成任务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现场演示, 直观、清楚, 易于理解、模仿和记忆。

4、改革考核方式

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组织和安排, 在多媒体实训教室实施讲、做、练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与专业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由本专业教师承担, 并在其专业实训室授课, 鼓励学生参加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和兼职工作, 并将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将以前的笔试考核改变为以完成几项具体工作任务为考核, 考核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5、与学生交流

课下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学生对教师评价等方式吸收学生的意见, 并研究讨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内在规律和流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使教、学、做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完美结合。通过基于工作任务教学改革探索的尝试,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秀琼.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明学院学报.2007, (3)

[2]董正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篇9: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传统翻译教学

近年来,翻译研究视野拓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翻译工作坊是翻译教学探索过程中一门兴起的课程。该课程采用工作坊的模式,通过课堂交互探讨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在当今翻译市场高效率流水作业的影响下,该课程的开设无疑为翻译专业和翻译学专业学生日后从事翻译活动,承接翻译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并与传统翻译教学形成了对比,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翻译工作坊简介

工作坊是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在都市规划中引入的一个概念,用以指代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该种方式将由一个特定的领域群体参与,对某个创造性项目或课题等深入调查、研究,分享经验和知识,是一种简短而高强度的课程、专门的研讨会或者系列会议。(李明,2010:32)

翻译工作坊正是基于工作坊的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推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多人参与的过程中,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讨论,相互间不断协商,最终确定出所有成员均可接受的译文。

二、传统翻译教学

传统翻译教学伴随着翻译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翻译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能力等同于语言能力。在此种指导思想下,翻译课堂围绕翻译技巧的讲解与練习展开,并且多以词、句、段的翻译练习为主,篇章练习较少。第二阶段:随着对翻译的认识不断深化,翻译课不再被简单地当作语言课或翻译技能课,该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内容包括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翻译转换能力。翻译教学的基本单位也逐步从字、词转向了篇章。第三阶段: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结果的影响。翻译教学练习中,在篇章翻译练习和讨论的基础上,加入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不同译文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传统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思路在不断提升,但仍然有不少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翻译教学偏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整课堂主要是在教师对翻译技巧的讲解,分析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主动地对翻译进行开放性地思考、探讨,翻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传统翻译教学看重翻译的最终译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纠正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上。学生一旦被过多纠错,自然会逐渐散失信心和兴趣,陷入消极状态,并且不再愿意动笔,对参考译文形成依赖。再次,传统翻译教学没有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在传统翻译课堂里绝大多数充当着听者的角色,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机会不多,高强度、高效率翻译市场中所需的译者协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其翻译问题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翻译工作坊教学

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其设计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代翻译市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当前,翻译市场发展迅速,语言服务的市场需求量和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全球154个国家或地区共有27668家语言服务企业,当年语言服务业总产值预计为347.78亿美元。仅2011年一年,我国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影视节目的进出口总额就达到76.7亿美元。另外,我国举办的各类跨国交流活动,都需要大量翻译人才。然而,语言服务业出现的服务分工多样化、精细化趋势促使语言服务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本地化服务、翻译项目管理、文化及科技产品外译、会议口译(同声传译)等则供不应求,翻译项目经理、高级译审、专家级翻译已经成为我国语言服务业的急需人才!①

由于我国急需大量能够胜任当前翻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很多MTI(翻译口笔译硕士)培养单位设立了翻译工作坊这门课程,尽可能让学生提前感受翻译市场的工作模式,培养新形势下的翻译专业能力,以解决翻译市场中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翻译工作坊是一种以学生研讨为中心的实践翻译教学。在其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将在课前将笔译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取得小组满意译文;课上教师从各小组中抽出一组向全班陈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翻译思路、翻译理念或困惑,教师针对小组所陈述内容引导大家探讨译文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对翻译中涉及的语言问题、语篇问题、翻译理念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所译文本的特点,注意事项和全班翻译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课的翻译任务。总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组织方式相对灵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但负责主持课堂各项活动展开,协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共同参与,共同探讨的方式解决翻译问题。有时甚至可以承接翻译市场中的实际任务,让学生从实际翻译操作过程中感受翻译该如何进行,体验翻译市场上笔译任务的整个运作流程。(刘和平,2009: 40)

结语

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式、合作式翻译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机会,并创造了翻译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学生充分参与翻译过程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翻译教学思路,更有利于思考翻

译问题,领悟翻译真谛,了解当代翻译行业的专业精神。紧密结合蓬勃发展的翻译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翻译工作坊将在开放式的教学思路下进一步成熟起来,必为培养当前时代所需的翻译应用型人才发挥积极的教学效用!

注释:

①参见 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4-04/11/content_6811984.htm.

参考文献:

[1]李明.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北京:中国翻译,2010,(4):32.

篇10: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第一讲 绪 论: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了解该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

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的基本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

三、思考题

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讲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产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血缘宗法制度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及转型期;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大陆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血缘宗法制度。

三、思考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与转变 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认识到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与两次转变;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化论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文化在台湾。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观看资料片: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诗词是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典范之作。

四、思考题

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角地位,为什么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冲击?

2、近代中国出现反传统文化极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讲 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作用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蛮戎狄夷在“汉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数民族充实了汉族,汉族也充实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区域性政权为中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元、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近代以来少数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

2、中国各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农业方面;畜牧业方面;手工业方面;民族语言和文字方面;医药学方面;绘画、雕刻方面;音乐、舞蹈方面等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放映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影像资料:《南方少数民族》,使学生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四、思考题

1、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哪些贡献?

2、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贡献?

第五讲 儒家和道家哲学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内容介绍;儒家和道家哲学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思考题

1、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第六讲 佛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佛教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同时使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宗教现象有正确地认识。

二、主要教学内容

佛教的传播;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学生可参观一些宗教建筑场所,以便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思考题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2、佛教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作用?

第七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等,了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二、主要教学内容

强大的生命力和内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重名誉尚气节的人格精神。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参观古代建筑,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

四、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2、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第八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技术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数学;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国古代化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讨论: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不同的原因。

四、思考题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第九讲 中国传统军事思想: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把握中国军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西军事文化的差异,建立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现代军事及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孙子兵法》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参观:军事博物馆;

讨论: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影响

录像:《孙子兵法》

四、思考题

1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2 、如何看待当前的《孙子兵法》热?

二、教学安排及方式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民俗地区等,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可采取两种考核方式:

1. 课堂闭卷或开卷考试

2.写课程论文或报告

四、参考教材

1、《中国传统文化》金鸣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版。

2、《中国传统文化》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篇11: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生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0人,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学习粗心大意不扎实,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独立思考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了自己,上课随便讲话,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传统文化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09---2010下学期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2.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4.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四、教学进度:

上一篇:《小巴郎童年太阳》评课稿下一篇:电风扇的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