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2024-04-23

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精选6篇)

篇1: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什么是“点拨”教学法?我认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启发式是同注入式相对立的。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一条教学原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启发式的原则,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点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实行启发式的目的,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在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点拨法,同样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同志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因此,启发式与点拨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点拨法正是贯彻启发式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点拨”教学法呢?这里,结合教改实例谈几点做法。

一是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课文的思想政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去独立思考,展开分析,进行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和语言的特点,从阅读和写作上接受启发,吸取营养。我曾组织过一次单元课文教学实验,把三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写人的回忆性记叙散文放到一起教。这三篇文章是《母亲的回忆》、《难忘的一次航行》、《一面》。前两篇是实验教材,后一篇是统编教材。我先印发了一张三篇课文的主题、题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段落提纲,结构特点、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内容比较分析总表,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总表上列的内容,自已去阅读三篇文章,独立消化课文,填写这张分析总表,以此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自学课文。这是一种点拨。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任务后,我在课堂上找了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自己表上填写的内容,而后请同学们评议,发表意见。遇上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准的地方,我适当加以指点,再请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填写的内容。这又是一种点拨。最后,我和学生一样,也填写了一张根据自己的理解所作的答案,印发给学生参考,也同时作为教学总结。这还是在进行点拨。这个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总共用了四教时,课后,学生分别作了三个结合课文的小型写作练习。在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所写的人物精神品质时,我要求他们比较母亲对朱德、周总理对小扬眉、鲁迅对贫苦工人的态度,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充分体现感情的语句来分析说明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的感情,以便受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感染;同时结合朗读,学习作品的语言。这也是一种点拨。总之,教师只作少量点拨,不作大量分析,着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消化课文。这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保证了学生在文与道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是点拨学习疑难,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

[1] [2] [3] [4]

篇2: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关于学习广东的若干基本问题

差距的存在是我们学习广东的最大理由,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三个指标上.广东经验可以概括为:围绕发展,敢想敢干.其具体表现为:解放思想,谋求发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学习广东经验,归根结底要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上下功夫.

作 者:陈文庆 邱志文  作者单位:陈文庆(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邱志文(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贺州,542800)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5 3(8) 分类号:G04 关键词:广东经验   发展   市场经济  

篇3:会计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一、会计改革的目标与成就

讨论会计改革的目标与成就, 不能把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割裂开来。应该说, 我国三十年来会计改革的目标, 既根据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进程参照了会计国际协调与全球趋同的政策和走向, 也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

(一)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全球趋同的进展与成就

从国际层面来看, 我国改革开放之际, 适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的运作初期。IASC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虽然在国际会计准则 (IAS) 的制定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还是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 特别是在财务报表可比性方面。为此, IASC旨在提高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可比性改进计划》于1987年立项, 又于1989年7月发布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1990年7月发表了《意向说明——财务报表可比性》。这样, 会计准则从国际比较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阶段自然而然地递进到国际协调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阶段。

IASC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迅速提升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声誉, 也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 (IOSCO) 的密切关注。IOSCO作为观察员介入IASC的工作五年之后, 核心准则的制定提上了议程。1995年, IASC与IOSCO签订制定核心准则的协议, 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即将为国际资本市场所广为接受, 推荐作为跨国上市和证券发行的报表编制所依循的国际准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为了提高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竞争力, 美国国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开始推动美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动作迟缓, 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IASC的重大改组则显示着美国政府管理层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一改不闻不问的态度, 转而相当积极的参与乃至主导。2001年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的正式运作, 标志着会计准则进入全球趋同 (Global Convergence) 阶段。

关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 其基本理念是:本质上相同的经济业务, 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 会计处理方法都应该相同。这样, 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就可以方便地据以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 从而减少乃至避免由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而增加的潜在决策风险。同时, 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主体自然也由此可以极大地节省重述财务报表的时间和成本, 提高运作效率, 避免相应的风险。因此, 一些国际组织、国家的政府及民间机构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随着IASB2001年开始运作以来,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重大进展。

自2005年1月1日起, 欧盟上市公司合并报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1) , 澳大利亚和香港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自2007年11月15日起, 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要求按照美国准则进行调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甚至把本国公司是否可以采用IFRS纳入议事日程。迄今为止, 全球已经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采用IFRS。

(二) 中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化进程及国际趋同的成就

中国会计改革本身就显示出国际化的特征。1985年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了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国际惯例。1992年发布的《基本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及《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1997年以来发布实施的16项具体准则较多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 虽然仍然采用会计制度的形式, 但在实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更为接近, 而且大量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较之国际会计准则更为稳健。同时, 发行B股的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按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也使得国际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得以进一步推广。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充分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并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6年以《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以及后来发布的解释为表征的会计改革, 形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整体系, 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因此, 实施新准则的企业结束了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 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正如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 (2006) 司长所概括的, 顺应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奠定了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建立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便利, 也为大中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应该看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 是一次重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本次会计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趋同路子。王军 (2005) 副部长多次强调中国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项基本主张:第一, 趋同是进步, 是方向。第二, 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 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 趋同是一种互动。我国作为转型经济国家,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技术路线, 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特殊情况和环境的客观要求。经IASB确认的与IFRS存在实质性不同的一些会计处理方法, 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也为IASB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

我国的会计改革, 不仅在国际趋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而且在参与会计的国际规则制定、提高话语权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包括派专家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担任理事, 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的工作, 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提供技术支持等。而且, 我国的一些做法也正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影响。如IASB拟就中国的三点改革予以借鉴:豁免披露不具有控制、重大影响和共同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交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限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是我国会计改革的跨越性一步。然而, 趋同毕竟不是等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国际层面的最终目的是使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准则获得重要经济体的认可, 实现会计准则之间的等效认证。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在当前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条件下, 会计准则等效意味着一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 按照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 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 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

我国财政部在会计准则等效方面已经作出积极努力, 积极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会计合作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展等效认证, 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12月6日,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香港会计师公会会长方中签署内地与香港会计审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 宣布内地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分别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实现等效。欧盟委员会2008年12月12日决定, 自2009年1月起, 承认中国等6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欧盟实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这意味着, 执行等效准则的外国公司在欧盟上市时可按照其等效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而不必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中美会计等效也已列为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对话的重要议题。2008年4月18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

二、财务会计结构模式的转变与目标定位

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 使传统财务会计面临全面冲击。传统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被认为是历史成本基础、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国内外会计交相呼应的渐进式改革, 从根本上动摇了财务会计的上述三大支柱。笔者认为, 当前财务会计的理念, 主要表现为多重混合计量属性、广泛使用估值技术、逐渐弱化配比。这一理念与原有的理念有着重大区别。

(一) 财务会计结构模式的转变

从收益观来说, 新的财务会计理念正在逐步抛弃传统的会计收益观, 而向经济收益观转变。从会计恒等式可以看到, 资产是来自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资源。依据传统的利润计算方式, 原本将会计收益理解为收入扣减成本 (费用) 之后的余项。但这样的收益计量, 清晰地体现出配比原则, 是以经济和物价稳定为前提条件的。

我国目前所处的市场是开放的市场, 所处的市场阶段是买方市场阶段, 竞争带给厂商的是更为不利的供货和结算条件, 商业信用的广泛使用使得赊账交易盛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在秉承历史成本基础和配比原则的财务会计体系下, 企业往往在损益表中显示着巨额利润, 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新存货和重置设备及房屋建筑物等设施。与此同时,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使得企业所持有的具有科技含量的资产的价值不断贬损, 加之相当长时期以来全球性的持续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化对会计计量单位和金额的累积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计量和配比原则下财务会计利润虚计与资本自我蚕食的过程, 使企业长期处于隐性自我清算的过程之中。新近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股市泡沫破灭和若干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急剧下跌, 则对企业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以及资本评价提出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

按照经济学的思想, 从亚当·斯密 (1776) 到希克斯 (1946) , 都强调收益是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期初净资产之后, 当期可以消费的财富 (2) 。这样, 就为将资本的分类与收益的计量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进而, 可以将财务资本与实体资本相区别。财务资本所表达的资本是业主投入的货币资本或业主投入货币资本所形成的购买力。实体资本表达的资本是业主投入的资本所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二者的本质差别在于:购买力和物价变动影响是否予以确认以及是否将其计入损益。根据经济学的真实收益观点, 利润只能是期末净资产较之期初净资产增长的部分, 也即可以消费的部分, 因此自然是秉承实体资本观, 从而任何物价变动的影响都不能确认为利润, 而只能确认为股东权益的调整。这就为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使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也为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提供了客观和适合的会计计量基准。

根据经济学的收益概念, 就要把着眼点集中在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持, 而淡化历时久远沉积的原始成本情结。进一步, 实体资本的理念可以扩展到资产范畴。资产作为资本的现实载体, 其价值变化, 以及由此决定的企业净资产的价值变化, 顺理成章地应当在会计范畴予以反映, 由此必将强化财务会计在评价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这样, 资产负债表地位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 也就为当前的财务会计理念及其对应模式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二) 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

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是财务会计 (报表或报告, 下同) 目标诸多观点中两个最具竞争力的观点。然而, 纵观颇具影响的会计职业组织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文告, 不难发现, 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取决于一国或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换言之, 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决定着财务会计目标的取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界定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此处, 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列在首位, 而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则列为其次。当然, 也许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准则制定者的本意是要把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分出主次, 而可以将准则条文的这种表达理解为评价受托责任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但从IASB的目标表述来看, 问题则没有那么简单。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2005年6月21日修订稿中, 关于IASB的目标中就提到且仅提到准则服务于经济决策。 (3) 毫不奇怪, IFRS主要是为规范发达市场国际层面的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提供财务信息服务的, 而上市公司资本的筹集和股东的变动大多是在股票市场的交易中实现的。这样, 决策有用观居于主导就很好理解了。

再看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历史最为悠久、经验极其丰富、处于发达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当前在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方面作为国家准则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FASB的立场。FASB早在1978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 也是主要强调决策有用思想 (4) 。FASB的第1号概念公告中六条关于信息要求的陈述中, 只有第5条直接涉及受托 (经管) 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 笔者认为, 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 (5) 。财务会计的目标, 主要反映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但对于特定法律管辖区的经济体而言, 企业究竟是否主要处于资本市场环境之下, 即是否上市, 决定了其财务会计目标应以何者为主。换言之,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应当以决策有用为主, 但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则应当以受托责任为主。正如同我国改革开放之前, 会计目标主要服从计划经济要求一样易于理解。当然, 不能否认, 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及会计监管问题

确认与计量, 是财务会计的核心, 也是财务信息生成的关键所在。构成会计计量的要素无非是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传统的名义货币会计计量单位不会遭受质疑。但通货膨胀仅仅表达一般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之下, 往往存在个别 (具体) 物价的频繁乃至剧烈变动, 诸如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和我国最近几年房地产价格以及证券资产价值的大起大落。因此, 计量属性的取舍, 主要决定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应当看到, 无论是IFRS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在会计计量属性方面都在与历史成本渐行渐远。这是在物价变动环境下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的一种自然选择。会计是理念与技术并重的职业 (6) 。IFRS作为国际主导的会计准则, 是公认的原则导向 (principle-based) 而非规则导向 (rule-based) 。因此, 与之实现了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原有会计实务规范相比的一个显著变化, 是留给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由此, 如何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是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会计人员面临的关键性挑战。毫无疑问, 交易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 必然导致会计更多的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确认和计量的几乎所有环节。

(一) 财务会计的确认问题

从会计确认来看, 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是明确的数量界限正在减少 (如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数量界限, 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数量界限,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数量界限) , 由此可能带来财务会计确认的诸多问题, 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确认中确定运用职业判断的合理界限。但这个“合理”究竟应当如何把握, 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度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 第二十一条规定, 确认资产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 什么是“很可能”, 是否可以参照英文关于可能性程度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取舍, 诸如确定无疑 (Certain) 即100%, 很可能 (Likely) 即75%, 可能 (Possible) 即50%, 不大可能 (Unlikely) 即25%, 不可能 (Impossible) 即0%。即使选定很可能 (Likely) 即75%, 那么对于具体业务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而言, 怎么衡量一项业务发生与否的可能程度是75%而非74%呢?类似的判断, 不但使企业会计人员感到费解,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同样感到困惑。尽管如此, 涉及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确证、评价的任何机构和人员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类问题。由此, 传统上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评价的方式便可资借鉴了——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结果, 如果两个有资格的会计人员可以得到大体一致的意见, 就应当认为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

(二) 财务会计的计量问题

财务会计计量, 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渐行渐远。尽管公允价值等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诸多缺陷, 但任何倒退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企图都是脱离现实的。可以看到,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较多地背离了历史成本原则:除了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一些特定交易或事项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资产与负债增减值等) 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外, 也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进行其他一些交易或事项的计量。这样的处理, 正是体现了会计计量的与时俱进。

然而, 必须了解, 在当前阶段, 权威、系统和持续可获的价格信息资源尚待开发, 因此会计人员特别是企业管理层面对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深刻感受到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困难, 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风险。会计多重计量属性的应用,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并且掌握物价、汇率、市场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具有风险预测、评估和控制能力 (7) 。同时, 也要求尽快建立一个权威、及时、客观、高效的定价基础平台。

笔者认为,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计量观, 已经从收入费用观过渡到资产负债观, 显示了资产负债表导向的立场, 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突出了决策有用观, 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价值, 进行相关决策。显而易见, 由于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加大, 估值手段和条件亟待加强, 会计操纵空间和报告、确证及评价风险同时加大。因此, 需要辨证阅读会计信息, 以全球化的国际视野, 多元化的市场理念, 趋利性的资本运营, 动态的币值、物价及汇率因素, 兼及政府及行业监管和契约限制的考量, 兼顾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和激励, 据以评价企业价值和受托责任。

(三) 会计的监管问题

经济开放、两权分离、环境多变、市场竞争、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物价变动、国际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会计准则的频繁变更、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加大, 凡此种种, 必然导致会计和审计的难度与责任的加大。与此同时, 行政部门多头监管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与空位。相关法规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尚待发展, 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笔者认为, 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国家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相适应, 也与国际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相适应, 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结构模式已经与国际主流模式趋同, 即由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转变为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应该主要基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趋向, 财务会计的确认将更为深度地与估值相结合, 财务会计的计量则因在属性上更多背离历史成本原则而融入更多职业判断, 会计的监管亟待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毫无疑问, 发展资本市场的本意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 发展国际资本市场的初衷应该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然而, 参与国际经济的每个主体都有其自身特定的经济利益诉求, 国际资本市场的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外交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监管所必需的信息编制依据, 理所当然受到各方密切关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目标因而仍在博弈。IASB与FASB在合作中相互竞争, 在竞争中共谋发展, 各个国家在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慎重考虑服务本国经济, 并且努力争取国际准则制定话语权。

但还应当看到, 全球会计准则必将走向高质量、易理解和强制性, 以实现财务信息高质量、透明和可比, 有助于经济决策特别是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方面的决策和监管。促使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质量趋同, 是IASB的最终目标 (8) 。为此, 准则制定者、资本市场监管者、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并应当积极参与和贡献。同时, 在削减个性以突出共性的过程中, 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博弈各方必将酌情做出适度让步, 甚至涉及主权方面或多或少的让渡。而且, 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也必将在这样的趋同过程中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 会计基本理论方面也将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摘要:鉴于会计准则走向全球趋同和国际准则制定权博弈的现状, 本文基于资本市场国际发展的环境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会计发展的现实, 探讨了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的若干重大进展。本文论题涉及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和成就、财务会计结构模式的转变与目标定位、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及会计监管问题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希克斯著, 薛蕃康译:《价值与资本》 (1946年版) , 商务印书馆1982版。

[2][英]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 (1776年版) , 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玉廷:《在“会计准则发展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2006年7月13日 (厦门) 。

[5]曲晓辉:《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7期。

[6]曲晓辉、齐平茹:《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 《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7]王军:《顺时应势, 加速构建会计准则体系——在第22届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上的发言》, 2005年11月21日。

[8]FASB,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1,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 Nov.1978.

篇4: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摘要:文章系统分析了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文献,得出如下观点:(1)企业失败的概念界定存在两种视角,即财务视角和契约关系视角;(2)创业活动面临三个共同的难题,即任务的模糊性和探索性、对外部贡献的依赖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这些难题使得创业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学习,表现为创业者不仅基于自身失败的经验,还会从他人的失败经验中进行学习;(3)研究者普遍认为创业者的知识转化模式对失败能否转化为有价值的经验具有影响,而对知识转化模式与失败学习之间关系模式存在争议。

关键词:学习;创业失败;知识转换模式

一、关于“企业失败”概念的界定

现有学术文献中关于企业失败的视角有两个,一个是基于财务状况的视角,另外一个是基于契约关系的视角。

一般人们倾向于将企业的失败与某个时间点上的财务状况联系起来。在基于时间点的视角看来,失败企业就是申请破产的企业,即无偿债能力,并为了债权人的利益而清算的那些厂商(Deakin,1998)。有些学者认为确定失败的时间点比上述的要更加早。而认为企业失败是,企业的主导产品销售下降,短期债务拖延偿付,优先股股息未能发放。总之。此类视角的研究界定失败的主要依据是净值为负以及没有能力偿还目前与未来之债务(Ward & Fo-ster,1997)。

实际上,很难寻找到如上述的一个时间来认定其为企业失败的标志。于是有研究者更强调从一段时间来描述企业的失败定义。还是从财务角度出发,有研究者认为,当年度负的营运资金,破产前三年的运营损失、负的净利润和负的保留盈余就标志着企业失败(Chen&Church,1972:Hopwood,1994)。另外,在失败之前的时期,企业处于逆境时期,大致可分为效益滑坡型、亏损(亏损趋势)型、破产危机型三种(余廉,1996)。更加广泛地看,企业的财务体制应是连续阶段,将财务健全程度度分为五个阶段:财务稳定、停止支付股利或大幅减少支付、贷款违约、受破产法管理对象、进入破产或清算阶段。其实,按照阶段来划分企业失败一般依据三个基本标准,即亏损额、亏损时间和亏损前景(吴家骏,1988;郑海航,1998;余绪缨。1996)。

另外一个视角是基于契约关系的视角。从契约理论的视角看企业的失败,则企业就被看作是一系列重要契约组合。而企业的失败就意昧着与企业有关的重要契约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契约关系确定企业失败与否有时也是比较困难的。比如主动退出、股权转让、以及多种形式的兼并和收购等,这些都涉及到产权以及管理权的变化,因此,也涉及到人与资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变化。但是这些情况并不一定都被称作为企业失败。因此。从管理的角度定义企业的失败,应该还考虑到这种市场退出以及契约关系变更是否是出于非意愿的。产权或管理权视角认为,企业失败是指由于经营不善带来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被迫变更(Kumar,1997)。

二、关于企业失败理论的文献回顾

相对于企业失败,创业失败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由于创业是一个过程,是指从有创业的想法到企业建立以及最终成功的全过程。因此。可以将创业失败定义为,发生在任何创业阶段中的创业活动中止现象。此外,可以从三个外显指标来对创业失败进行操作性定义。一是公司(Firm)所有权和管理权有无变化;二是萌业(Venture)的进展是否受阻;三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持续下滑。这个定义下,创业失败是一个相对于偏重管理权和所有权的概念。即,创业失败既包括准创业者停止自己的创业努力,未能建立起第一个公司或萌业,也包括创业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被迫移交。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这个定义,并购的发生既代表创业失败的发生也标志创业的重新启动。也就是说,一个创业者的创业失败成为另外一个创业者的创业开始。创业失败并不一定以破产作为必然结局,

创业失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它与组织学习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根据Richard Morris(1997)的考证,西方学者对企业失败和破产的解释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是“非均衡理论”,主要用外部冲击来解释公司的破产,主要的理论有混沌理论和灾难(Catastrophe)理论;第二类是用具体的经济原因来解释企业失败,这些经济因素包括市场结构、资本结构以及公司定位等。比如,Scott(1981)提出的四种模型就属于此类理论,即一期期权定价模型、没有外部资本市场的赌徒破产模型、具有完全外部资本市场的赌徒破产模型、不完全外部资本市场的赌徒破产模型:第三类是在合约和委托一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建立的理论,试图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来解释公司破产:第四类是建立在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基础上的失败理论,它们通过案例研究,寻找公司战略和管理上的弱点来解释破产。

在众多的理论之中,有两个理论是比较受重视的。其一是企业生存因素理论(Argenti,1976)。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生存要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如果各种因素能够较好地匹配,企业生存的机会将会增大,并且可能会获得良好的获利空间,反之,企业的生存将无法保证。该理论认为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企业本身的特性、产业特有的因素、总体环境因素。三类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导致了不同经营状况和市场地位的企业。其中。总体环境因素多属于不可控制因素。而产业特有因素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市场能力和控制能力而影响不同。因此,导致企业运营困难主要是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也就是说,企业本身的特性是企业内在的因素。大部分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这些内部因素包括: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自有资金的多少、技术的先进程度、企业的根基稳固程度、企业商誉、商标、特许权、经销网络、公共关系、企业选址等。该理论认为绩效指标的恶化是发生运营困难的结果而非其前因。

其二是现金流量理论(Blure,1974);该理论以现金量作为指导理论,把企业看作流动性资产的蓄水池,以流动性(Liquidity)、获利性(Profitability)和变异性(variabilitv)作为自变量来建立模型。Blum(1974)研究了1954年-1968年共计115家经营失败与正常的企业。按照产业、员工数目、销售净额三项标准来配对,将财务比率的趋势与变异数作为变量而纳入研究范围。在他的12个研究变量中,有6个变异指标(如趋势值、标准差、斜率等)和6个传统财务指标。他认为发生下列情况时,企业失败的机率就会增加:蓄水池的容量变小、流人量减少、流出量增加、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变异量增加、本行业具有逐渐趋于失败的倾向。

相比较国外而言,国内对企业失败问题的研究发展比较滞后。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私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正值第三代民营企业家失败的高峰期。许多

前知名企业家的失败引起了人们对创业失败的高度关注,比如《中国企业家》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反映了企业界对此现象的反思。不过,直到如今。规范性的企业失败研究仍然非常少。这些研究包括,房维中和吴家骏1988年的企业亏损研究;余廉(1999)的企业预警管理研究;还有一些关于企业失败预警模型的研究、中外合营企业稳定性的研究(王强,2002)。

以上可见,企业失败的理论同样有助于解释创业失败。不需要刻意对创业失败与企业失败做区分,可以认为创业失败是发生在创业阶段的企业失败,或者是发生在起步阶段的萌业(venture)上。

三、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回顾

创业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是在实践中通过累积经验而实现学习的。实践总是带有目的的。而创业学习不同于一般学习的地方是它是一种普遍性的以应对不确定性为目的的学习。一般的学习可能客观上达到应对不确定性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不专门以不确定本身为任务目标。其次,从创业学习目的来看。创业者和创业组织的直接目的是创造或获得经济租。假如市场存在不均衡,而市场的机会相对于创业者是不明朗的,因此,创业者寻找市场机会本身就是在探索市场的不均衡或探索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创业者(或企业)是身处其中的,因此创业学习的确不同于学习外部规则(确定的目标函数)的一般学习:第三,基于创业学习的驱动目的和习得过程,创业学习就不只是一种个体学习,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创业的过程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创造性的组合各种资源,因此创业学习需要创业者通过广泛互动,洞悉各类资源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各种组合方法的可能效果。最后,创业学习是过程。广义创业学习是指创业背景下的任何学习对象。甚至有人将个人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都记人创业学习过程。而一般狭义的创业学习是指围绕机会识别、机会实现再到新机会识别的循环过程。除此之外。创业学习与其他学习相比其任务特征还包括另外三个显著特点(Ravasi&Turati,2005)。即任务的模糊性和探索性、对外部贡献的依赖性、资源的稀缺性。

近期很多研究均报告,很多成功的创业者承认,从过去失败中学习作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Johannisson&Mads6n,1997;Minniti&Bygrave,2001;Sitkin,1992)。更有甚者,Sitkin(1992)指出,失败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失败后才带来对失败的反思。

创业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创业任务总面对风险或者都需要应对不确定性。在应对不确定性之前。首先要了解存在哪些不确定性。而失败就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发现以往没被预测到的不确定性的机会(McGrath,1999:Sarasvathy,2001;Sitkin,1992)。创业者可以通过对失败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个解决不确定性的有效机制。

根据McGrath(1999)的观点,以往的失败对创业者的知识库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失败帮助创业者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变异、扩展了对新机会的搜寻。失败刺激创业者去采用一种探索性的搜寻新可能的方法,而通过实验学习成为了组织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技术(Sarasvathy,2001;Sitkin。1992)。创业失败能刺激创业者选择新举措,这强化了他们对变异选项的搜索,使其愿意探索新策略的有效性(Mar-ch,1991;Minniti&Bygrave,2001;Sarasvathy;2001)。

尽管从整体上看,失败与创业学习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并非所有的失败都促进学习。那些促进学习的叫做“智能”失败(Intelligent Failure)。这种失败具有中等的结果尺度,即具有足够引起注意的结果和小到能够避免负面反应的程度(Lounamaa&March,1987)。中等层次的失败能促进冒险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失败者有意愿进行新的尝试并力图东山再起。可见,失败学习的机制就是通过实验进行学习。

还有人认为,这种失败应该是不确定的,即不具有高预见性,这样才能为学习提供新的信息(Sitkin,1992)。这一观点与基础学习理论相一致。甚至,人们通过对动物的学习研究发现,学习只发生在预期产生之后,而失败是使得预期受到挑战,因此成为了学习的先决条件。

此外,根据管理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归因会影响到员工失败后的行为。一般人们将失败划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将失败归结为内因的雇员将会从改进自身来做起,从而实现了自我提高或发生学习。将失败归结为外因的员工,则总将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从而不愿意从失败中学习。还有人认为,不同的创业失败类型可能会影响创业者的经验一知识转化模式。

四、基于知识转化模式的解释——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

所谓的知识转化模式即指经验一知识转化模式,此概念来自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主张知识是从经验中来,其中以Kolb的理论最为著名。创业活动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亲历学习或经验学习,不过创业学习是否一定要经过Kolb(1984)的四阶段学习环遭到了人们的怀疑。然而,March(1991)关于“探索”和“利用”两类转化模式的论述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March指出。人们大都有如下的类似经验,即总面临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下不得不对“探索”和“利用”作出选择。所谓“利用”,涉及到开发那些已经知道的方法,即个体通过利用旧有的确定方法从经验中实现学习。利用因此就是在经验中创造可靠性。换句话说,稳定的行为成为了学习者的主要状态(Holmcvist,2003)。而“探索”则完全不同。它是关于如何在经验中创造变异,这又导致了行为的变化成为学习者的主要状态。探索意味着个体通过探索新的可能性来学习,包括变异、实验、发现、创新。March认为,个体或组织在这两种转化模式下会存在偏好,因此,经验——知识转化方式可以被看作是从经验中生成知识过程中的一个调节变量。

March还最早提出在探索和利用之间做权衡的观点,与这个思路一致的是Cohen和Levinthal(1990)的观点,即知识的标准化和多样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权衡。过于专业化可能使专长知识不断聚集在唯一的领域,其代价是减少了实验、减少了可替代方案。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成立。类似观点的文献还有Cyert和March(1963)、Ghemawat和Costa(1993)。

尽管两种知识转化方式都很重要,但是他们却常常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它们会竞争稀缺资源,而个体或组织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分配注意力。那些致力于搞“探索”的个体,如果完全不能实现“利用”,将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要承受实验的成本却不见其带来的好处。这种聚焦探索的做法可能带来太多的没有开发的新概念,但是不见有显著的胜任力提升。相反,个体忙于“开发利用”而忽视“探索”就可

能发现自己身陷于一个次优的稳定均衡。“利用”的回报一般是较确定的。探索则与大成功和大失败(即较大的绩效变异)相联系。注意开展利用活动的创业者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因新而带来的困难,或者说更容易克服所谓新企业所面对的传统障碍。因此,占优的“转化模式”将影响着什么样的创业知识被产生出来。

换用Minniti和Bygrave(2001)的描述,所谓探索式的模式是指,创业者选择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策略或措施,这种选择意味着创业者对未来结果的把握程度降低了。而所谓利用的模式是指,创业者选择了一个以往已经用过,或者与以往做法相近的策略或措施。在利用过程中创业者其实是在进一步优化以往熟悉的做法。因此,此时的创业者对未来结果的把握程度降低了。从Minniti和Bvgrave(2001)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从创业者的决策行为,尤其是基础性的决策,就能够看出创业者对两种知识转化模式的偏好情况。也即,在恒定其他条件下,如果创业者持续选择原先使用过的“有效”策略,而不去尝试新的未曾使用过的策略,则他是偏好“利用”转化模式的。反之。他就是偏好“探索”模式的。

关于创业失败对知识转化模式的影响,Poliris(2005)和Minniti&Bygrave(2001)得出了不同的看法。Politis的模型认为,失败影响人们对两种知识转化模式的偏好。具体说,创业失败将使得创业者更加倾向于使用探索式知识转化模式。而探索式转化模式使得关于机会的信息比关于避错的信息得到更高的优先级,因此,失败带来更多的机会识别知识。

与此不同,Minniti的模型也承认(创业)具有信息作用,失败是作为一种信息通过反馈来作用于决策者对单个策略信心值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信心值的改变并不一定导致探索性动作,只有信心值的调整达到一定的阈限才可能发生探索性动作。

可见,Politis的模型认为失败对知识转化模式的影响是无条件的(或者说自动的),而Minniti的模型认为失败对知识转化模式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换言之,Politis的模型提出失败带来命题矩阵的更新,而Mirmiti的模型提出失败带来信心矩阵的更新。

篇5:点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这就要做到:

一、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二、能够辨别句子语气,分析语言结构,正确理解语义。例如:这本书我可没看,不知道你看过没有?句中的你看过没有是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不带有疑问语气,应将问号改为句号。

下面举例说明标点符号中的一些重要且易误用之处。

一、句号

一句话的意思结束了,要用句号。

例如: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经到北京去了。小红上了高中。

二、问号

l.带有谁什么怎么等疑问词语的句子,不一定用问号;用不用要看整个句子有没有疑问语气。

例如:许多人都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

例如: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三、逗号

1.在主谓倒装句中,倒装的成分之间用逗号,表示语气的标点放在句末。

例如:怎么了,你?

伟大啊,中国!

2.并列的分句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如:这次河流改道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四、顿号

1.并列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如果并列词语中有层次之分,那么,表示大的范围的并列词语之后要用逗号。

例如: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旅游资源。

2.作谓语、补语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如:孩子们在唱歌,跳舞。

这本书写得真实,感人。

3.邻近的两个概数之间不能用顿号;如果是并列的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如:他今年大概有十七八岁。

第二、三单元是这次考查的重点。

4.有些并列词语读起来不需要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加顿号。

例如: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中小学生。

5.连词和及与或等前面不能用顿号。

例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6.带有语气词的并列词语后不能用顿号。

例如:她爱买许多零碎的东西,什么黄花啊,木耳啊,蘑菇啊,满满地装了一篮。

五、分号

1.并列复句中的分句内部用了逗号,那么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否则,用逗号。

例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对于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2.并列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复句,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一般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六、冒号

1.表示提示下文,提示的范围必须清楚,否则会造成误解。例如:我们并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这是冒号使用有误的例句。冒号只提示到时期,所以为了避免误解,应改为逗号。)

2.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3.以下情况不能用冒号。

(1)虽然出现了想说认为等词语,但没有提示或者较大的停顿。

例如:他进门喊了声:起火了,就跑了出去。(应删掉此句中的冒号。)

(2)××说在引用语中间。

例如: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接着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此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

(3)一个句子中不宜套用两个冒号。

例如:老王说:近来网上有三多:绯闻多,脏话多,病毒多。(将其中一个冒号改为逗号。)

(4)即就是如等词语的前面。

例如: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等。(此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

七、括号

1.句内括号要紧挨着被解释的成分后面,被解释成分后面的点号要放在括号后面,并且括号里面最末处不要加句号,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要加上。

例如:最先拍摄的是喜剧片《李阿毛与唐小扭》(唐小扭是李阿毛信箱中虚构的一个女秘书),由张石川导演。

2.句外括号则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的后面,并且括号里面最末处应该加句号。

例如: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的因素。(书信、日记有时候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

八、引号

1.凡是引用语独立用,那么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例如: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凡是把引用语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引用语后面如果没有停顿,则不加点号;如果引用语末了的点号原文是问号或叹号,则要保留;如果有停顿,则把点号放在引号外面。

例如: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

他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反复吟咏了几遍。

徐悲鸿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九、破折号

l.解说的部分插在一个句子中间,前后都要用破折号。

例如:蝉的幼虫需要寻找适当的地方──矮树、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2.解说的部分如果不是正文,那么不用破折号而用括号。

例如:女儿对妈妈说:那个人卖相(上海话,‘外貌’的意思)勿好。

十、省略号

等之类等词语的前面不能用省略号。

例如:妈妈上街买了鸡、鱼、肉、蔬菜&&等年货。(此句中的省略号应该删去或删去等字。)

十一、书名号

1.品牌、证件、会议、表格、药品等非文化产品的名称,话题名称等不能用书名号,可以用引号。

例如:对于雅思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

2.不能把出版物后面的普通名词放在书名号里面。

例如:我爱看《语文世界》杂志、《人民日报》。

【标点符号用法练习】

改正下列句中错用的标点符号。

1.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2.每当想到自己的成长,我就会在心里默默地说:辛苦了!辛勤耕耘的老师们。

3.他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故: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

4.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篇《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5.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奖应当归功于集体的力量,摄影师、美工师、化妆师和演员的全身心投入,都是从未有过的。

6.大家都喜爱的小玲子。当时才十岁,聪明机灵。

7.南太平洋中寒暖交汇的洋流,海水中大量的食物,为企鹅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冰雪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使企鹅在这里很少受到捕食者的袭击。

8.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9.季先生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把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以素食为主。

l0.人们对时空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时空是无限可分的;二是时空是由不可分的小段组成的。

11.《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二是专业性的。

12.我国古代历来是非常重视出版批本的,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朱批的价值极高。

13.我们不能离开那个时代背景来理解巴金的随想录。

14.外交部将于近期组织《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活动。

15.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6.一般人总弄不明白,为什么某些动物要在懒散中度过如此多的时间?然而动物学家应用时间运算分析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答案。

17.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18.我们从考古发现中可知史前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些文明来源于何处?是来自地球?还是来自外星?

19.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20.不被制约的权力将产生腐败,但是,谁来制约?谁能制约&&等?尚有一系列的疑问。

21.时下,一些娱乐新闻成了愚乐新闻,人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娱乐新闻?

22.许多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还不知道如何选报第一二三志愿。

23.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24.每当人们看到海面上那巡回作业的挖泥船、建筑工地上那繁忙热闹的吊车、吊塔、拔地而起的木塔、楼房,都会对建设中的开发区赞叹不已。

23.元好问认为陶渊明诗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26.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

27.古人说:文无定法。鲁迅说,所谓作文秘诀都是骗人的;后来邓拓说写作只有一条不要秘诀的秘诀。

28.对扩大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提议,普京很感兴趣,声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应该迅速实施。

29.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就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30.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俗称三高的发病率急骤增高。

31.银行信贷政策上的一松一紧只是一个缩影。

32.他来信说:他在那里的情况很好,不用惦念。

33.如何评价西方各种社会形态(后工业社会论、信息社会论、知识社会论等)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34.我告诉他们:是众多的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甚至许多陌生人之爱),让我活得有希望。

35.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今浙江绍兴),36.在山巅,我写云海、松涛;在海边,我写浪花、礁石;在田野,我写春光、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37.他的书房到处堆满了书报、相片等,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

38.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39.畅销海内外的名贵药材:三

七、天麻、红花等,已被抢购一空。

40.这次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三捐了一千元,高二捐了九百元,而高一则达一千八百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

41.在播音中,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把该读去声的字读成上声。

42.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青年人不惜深更半夜在宾馆外等候歌星签名。

43.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该课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语文基础课程的依据。

篇6: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预算会计主体

在现代会计理论中,会计主体通常被定义为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在选定会计主体时,通常认为有两个可以依赖的标准:一是根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范围来确定下面我们来讨论上述现代会计理论中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在预算会计中的使用情况和特殊表现中国现行预算会计分别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那么,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分别是什么,整个预算会计的主体又是什么,我们分别来讨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什么?是财政机关、一级政府,还是预算收支活动或其他什么?

笔者认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同时是一级政府和预算收支活动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一级政府,其主要原因是:财政机关在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时,是站在一级政府的立场上编制的,而不是站在财政机关的立场上编制的,即财政机关编制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是财政机关代表一级政府编制的会计报表,而不是财政机关本身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编制的其自身的会计报表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一级政府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又是预算收支活动,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1府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的方法编制,即整个政府预算由两个以上的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组成按照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在中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存在着四个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它们是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这四个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分别运行,各自平衡即对这四个预算收支活动来说,“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预算收支活动也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

笔者认为,预算收支活动也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现代会计理论中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在预算会计中的特殊表现之一另外,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也是一级政府,但财政总预算会计报告并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的全部经济信息,例如一级政府占有或者使用的实物资产并没有得到反映(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等中反映)等,这是现代会计理论中有关会计主体的理论在预算会计中的又一特殊表现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比较简单笔者认为,它们就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我国从1月1日起,对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开始实行统筹运行、综合平衡的管理和核算办法因此,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运行、各自平衡的做法现在已经没有了。

另外,我国也不比西方有些国家,它们在非盈利组织中设置若干个基金(如普通基金、特种目的的基金、固定资产基金等)作为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我国将整个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组织会计核算在我国,整个预算会计的主体是什么?是一级政庥预算收支活动或其他什么?笔者认为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并不联合编制一套会计报告,而且事实上即使编制了也没有意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支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支是拨款与接受拨款的关系,两者放在一起并不能说明一级政府的收支,也不能说明是预算活动的收支,它们不能抵销,也不能相力口。

还有,即使编制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合并资产负债表,由一级政府占有或者使用的所有资产也并没有全部纳入其中。例如,由一级政府占有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并没有纳入其中。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仅占国有资产总量的18.3%,这部分国有资产通过预算会计报告可以得到反映,但还有8%多的国有资产没有在预算会计报告中得到反映,它们是通过企业会计报表等反映的在我国,预算会计的主体只能分别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行政单位会计的主体和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组成

二、预算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也称记帐基础,是指会计事项的记帐基准从根本上说,会计基础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支出)会计要素应以什么标准、在什么时候及如何记录和在会计报表中报告的问题当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会计要素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但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收入和费用(支出会计要素确认连带产生的结果。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会计基础在预算会计中的选用问题讨论时,笔者将分别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并主要针对其收入和支出会计要素展开阐述先讨论财政总预算和行政单位会计基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规范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5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预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为切实贯彻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就需要与政府预算基础保持一致行政单位预算收支大部分纳入政府的财政决算报告,因此,其会计基础也应当与财政总预算会计一样在这里,笔者认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政府预算收入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即政府的税收收入,按照现行有关税法的规定,在预算年度结束也即每年年底时,通常不能全部进入国库按照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也不能对其作出记录然而,这些税收收入应当是政府在当年预算年度内的收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年预算年度内政府预算收入的正确性如果有可能的话,笔者认为,在会计基础方面,应当适当考虑税法、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协调如果实际上较难协调的话,在会计上可以提供一些按照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计算出来的政府预算收入的数据,以作为按收付实现制基础计算出来的收入数据的补充。再讨论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事业单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它们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但又没有政府的行政权力。

从经济性质上说,事业单位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它们的业务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现行预算会计规范将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区分成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大类,并且规定,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但经营活动收支的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对会计基础的选用取决于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地位。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已经实质性启动以财政部发布的自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标志,事业单位与财政的关系已经全面进入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阶段。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设想,事业单位“除教育单位和极少数需要由财政拨款的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每年减少财政拨款1/3,争取三年基本达到自负盈亏”。可以预计,我国事业单位在近3年内将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观念将全面进入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从总体来说也将逐渐转向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而不再是以考核预算收支为主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三、预算会计要素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支出两个会计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先讨论构筑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中,资产和负债可以说是所有组织共有的两个会计要素,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在预算会计中,资产和负债这两个会计要素依然有其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是:第一,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资产仅由货币资金(如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等)和债权(如暂付款、预拨经费等)两部分组成,没有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或存货这样的资产类别;行政单位中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行政单位中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预算直接保证供给,而不需要行政单位依靠其业务收入去购买)和使用的非经营性的特点,另外,在行政单位中没有无形资产这一资产类别,行政单位中的资产通常也不使用“控制”这一企业常用的确认标准来确认资产,而使用“占有或者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使用的非盈利性的特点,另外,在事业单位中,通常没有递延资产这一资产类别第二,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负债具有主要表现为高信用度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等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的特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中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流动性即绝大部分负债均为流动负债的特点,因为国家规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不可以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银行借款一般也只可以取得短期借款而不可以取得长期借款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一个会计要素,其主要特点是:它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这个差额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这一特点主要是由向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资金的有关方面具有无需出资回报的特点所决定的。

再讨论构筑收入支出表的会计要素。笔者认为,预算会计中的收入会计要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目的性财政总预算会计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国防、治安、行政、外交、教育等都需要有资金作为保证;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开展各自的业务活动。第二,合法性财政总预算会计取得的收入应以预算法和税法等作为主要的法律依据;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取得的收入应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作为主要的法规依据。第三,非偿还性。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取得的税收和收费等收入,行政单位取得的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等收入,以及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等收入,都是不需要偿还的。预算会计中的支出会计要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事实上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对财政资金所作的再分配,这笔财政资金的`正式消耗是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政府需要对其进行补助的单位。第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以资金拨出数为标准确认,一般不考虑实际耗用资金单位的实际使用数,政府支出决算数也主要以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为标准第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支出事实上包含了按照预算关系向其所属单位转拨资金的拨出经费数。

在预算会计中,结余是否需要单独设置为一个会计要素?这是一个在预算会计改革中几经讨论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不将结余设置为一个会计要素其主要原因是,在预算会计中,结余的经济意义不大这一点,与企业会计中的利润会计要素不能相比对政府和事业单位来说,重要的是预算的执行情况,收支结余的大小不是评价其业绩的主要依据

四、预算会计报告与预算

会计目标相适应,我国预算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两张主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其他有关会计报告。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先讨论资产负债表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某一时日财务状况的一张会计报表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事实上分别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组成,这三张资产负债表不进行合并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的财务状况笔者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国是否可以考虑编制一张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在这张资产负债表中,为一级政府占有或者使用的所有资产需要由一级政府承担的所有负债以及归一级政府所有的净资产全部纳入其中。当然,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编制这样一张资产负债表也确非易事,它需要根据有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应当全部纳入,非国有独资企业中的国有成份也应当纳入)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对其采用适当的编制程序如合并或抵销程序才能编制而成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编制这样一张资产负债表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一级政府的财务状况,从而对于一级政府全面了解本级政府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讨论收入支出表在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是反映政府和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收入和支出以及结余情况的一张会计报表犹如资产负债表,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收入支出表事实上也分别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表、行政单位的收入支出表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组成,政府的财政决算以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表为主要依据。

以财政部19发布自19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为标志,中国的政1府预算已分别由一般收支预算基金收支预算以及债务收支预算三部分组成,政府预算支出一般实行以拨作支,即以财政拨款数作为财政支出数。笔者认为,政府预算采用复式预算并在预算会计规范中规定相应的做法以及政府预算支出确认方法的改革等在我国都非常有必要,但在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情况的收入支出表方面,仍有以下三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

第一,目前反映政府一般预算收支情况的收入支出表称为“政府的财政收支决算总表”,该表的名称似乎改称为“政府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为好,因为该表的收支内容并不包括基金预算收支目前,在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资料中,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总支出的数据事实上并不包括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的内容,但基金预算收支的数据在我国已有一定的数量,如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066.09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22%。第二,财政支出采用以拨作支的确认方法尽管与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分配出去之后即不再能重新安排这笔财政资金的理论相一致,而且,这样的确认方法也确实比较简单,便于及时编制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表,但财政部门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以及这些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结余数额依然不可忽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编制这样一张收入支出表,即在这张收入支出表中,反映有关方面(如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等)实际取得的财政资金数和实际使用的财政资金数以及相应的财政资金结余数第三,现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都需要分别提供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数据,这对于加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由于《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都要求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运行、综合平衡,因此,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中,预算内、外收入的数据可以做到分别反映,但预算内、外支出的数据事实上就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填列,为此,应当加强对统计方法的规范和解释另外,财政总预算会计目前还没有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相配套的预算外资金核算办法,应当加紧规范最后讨论其他会计报告。

上一篇:17年春节期间爱国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