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凡卡的心得体会

2024-04-26

读完凡卡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1:读完凡卡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读完《凡卡》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令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他只有九岁啊!本该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功,多么可怜啊!

当我读到“早上吃一点儿面包,中午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要那个摇篮。”小凡卡是多么的可怜啊!哪里象我们现在中午回去,妈妈已备好了可口的美味佳肴,晚上,妈妈早已准备好了点心,可小凡卡呢,吃得简直就象喂牲畜的一样,我们每天都舒舒服服的睡在床上,而小凡卡呢,他却睡在过道里。他从小就父母双亡,只有爷爷一个照顾他,到了九岁,还被派去做学徒,他哪是去做学徒呀!分明就是给人家做佣人去了,而我呢,从小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护着,宠着,被同学欺负了,全家人帮着一起出气。

他想得到温暖、幸福、快乐与家人的呵护,我们都有,他受到的一切磨难,我们却从未受过。

篇2:读完凡卡的心得体会

凡卡·茹科夫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沙皇统治时期,社会制度的黑暗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儿童也一样,凡卡就是一部分儿童的代表。有一天他给爷爷写信。他不想再过当学徒的生活了,因为那好苦吃不饱,睡不好。一不小心做错事还被打,被虐待,没有小伙伴和他玩。读完一遍时我不禁产生了怜悯之情。他和我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和凡卡的童年相比就是一个新社会和一个旧社会,我身边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的许多小伙伴,我也吃的好也睡得好,也不被虐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凡卡也不例外。然而,他的童年却充满了伤痛。无奈和绝望。读着他写的信,我仿佛听到了他深深地叹息,看到了他呆呆的摸样。对爷爷的深切呼唤,可幸福却遥不可及。与凡卡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回报所有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的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篇3:读完凡卡的心得体会

书信体

书信体是小说主要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由于书信体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有利于袒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凡卡在信的开头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有三点:收信人是凡卡的爷爷,凡卡思念爷爷,凡卡是个孤儿。信的主体内容是凡卡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这部分内容讲什么呢?第一,凡卡以孙子的口气向爷爷叙说自己在鞋铺受尽折磨:经常挨打,从“揪”“拖”“揍”一连串的动作以及老板娘的“戳”可以看出他们心狠手辣,根本不顾及到这只是一个孩子;经常挨饿,三餐吃什么,与老板的大吃大喝进行作比,更显得少得可怜,简直没有;挨冻,“睡在过道里”,又常常睡不好觉。第二,凡卡请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他受不了了。“发慈悲”“祷告”“跪下”从凡卡的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情真意切,凡卡的请求更加迫切、诚恳了,凡卡受不了的程度更深了。第三,凡卡哀求爷爷带他离开。凡卡哀求的语言似乎有点凌乱,但符合九岁孩子的身份。他以为离开了这里,爷爷就能养活他,这只是个天真的想法。“只有死路一条”说明凡卡的忍受已经到了极限,暗示凡卡的最后结局有可能死去;“我没有鞋,又怕冷”符合凡卡的年龄特点,暗示凡卡连双鞋也没有,想逃走也不可能。第四,凡卡描述莫斯科的见闻。那是富人们生活的天堂,与凡卡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更能突出凡卡的悲惨遭遇,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对这贫富悬殊的社会的血泪控诉。第五,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离开,并代他向村里人问好。凡卡的哀求已到了他的极限,再也找不到任何语言来形容他的不幸。任何人看到了这封信,都会为之动容的,为这可怜的孩子鸣冤叫屈。凡卡纯朴善良,自己到了这个地步,也不忘向村里人问好。从凡卡叙说的语气中看出,凡卡的内心夹杂着几分愤怒、几分沮丧、几分煎熬、几分向往,让人真切地触摸到凡卡那颗痛苦不堪的心,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凉、凄惨。如果采用第三人称来写,其语气就不会这么流畅,读者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表达的效果就会逊色许多。

插叙

书信体叙说的内容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为了反衬凡卡的悲惨生活,作者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了与凡卡生活相关的内容:第一,爷爷守夜。凡卡写信时联想到爷爷,从爷爷的体型、年龄、神态可以看出爷爷是个乐观、充满情趣的人;爷爷白天睡,晚上守夜,“穿上”“敲”“走”“跺着”“冻成”“耸着”等词形象地写出爷爷守夜的情形以及守夜的艰苦,对狗的描述流露出喜爱之情;家乡的冬夜很美,写了天气的干冷、大地披上银装、天空的星星,环境的描写渲染当时快活、欢乐的气氛。第二,凡卡在信中叙说悲惨遭遇后又一次联想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天气虽然很冷,砍圣诞树也不容易,但爷爷的乐观情趣给凡卡带来愉悦。凡卡怎么也忘不了,认为那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凡卡在想象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文中插入描述凡卡的回忆、思念、想象的心理活动,其内容的基调以“乐”为主,与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凡卡对爷爷以及家乡的一切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与凄凉。

作者的叙述

小说的开头介绍凡卡的年龄,什么时候进城当学徒,还交代了写信的时间、地点以及背景,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性。写信的环境安静、没有人来打扰,这是凡卡能顺利写完信的基本条件。接着,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对凡卡写信的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刻画描写。如作者在叙述凡卡写信时的神态一共用了三个“叹口气”,表现了凡卡内心痛苦不堪。第一次在写信前,凡卡总算有机会把自己所受的苦告诉唯一的亲人爷爷,心里不免松了口气;第二次是在凡卡回忆爷爷守夜后,乡村的生活这样美好,爷爷又是这样有趣,可这些离他太遥远了,这只不过是回忆,此时凡卡的心里很难过,透出浓浓的忧伤;第三次是在诉说自己如何受尽折磨情况后,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这种痛苦的心情只能靠回忆来缓解,“呆呆地望着”此时凡卡陷入回忆之中,乡村快乐生活也许能暂时抚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灵。至于“拿”“摩平”“看”“跪”“斜着眼”等动作描写,说明凡卡写信前的恐惧与不安;“蘸了蘸”“撇撇嘴”“揉揉”“抽噎”等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凡卡写信过程中的悲伤情绪;“抓了抓”“想了想”“添”这些写信封时的动作描写,说明凡卡根本不懂得写信的格式,作者在暗示这是没有地址的信,不可能寄出去的;“戴上”“穿着”“跑”“塞”等动作,写出了凡卡寄信的过程,“连……没披”“只”说明凡卡急于把信寄出去,盼望爷爷快来接他,好让自己快点脱离苦海;“睡熟”说明凡卡的心情很放松,他很满意写信没人打搅,寄信也顺利,还梦见爷爷在念信。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还写到了“醉醺醺的邮差”,这似乎与故事没有关系,其实,作者是在暗示邮差的不负责任是导致凡卡的信没能寄出去的另外一个原因。此外,为了情节的需要,作者分别用了“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这些字眼,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篇4:从凡卡的名字说起

一、案例背景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有21个自然段,且是一篇外国小说和时代背景距学生较远的一篇老课文。在有限的45分钟内该如何把握教材,上出新意,上出特色?我认为就得找准突破口,去实现语文课的真实、朴实,教出语文的美感来。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查找资料,后来我决定通过一些细节,如:凡卡名字和其名字在文章前后的不同运用等,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以此来揭露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指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大家在预习和阅读课文中有无发现一些问题呢?

生1:老师,书中的小主人公为什么一会儿叫凡卡,一会儿叫凡卡·茹科夫,而在后来给爷爷信中最后又称伊凡·茹科夫呢?

师:非常棒!连课文里凡卡的名字有三种形式都发现了,说明你在读书中很仔细。(师面向全班同学)那么,其他同学有谁知道答案呢?

生2:老师,我的理解是外国人的名字很长,通常有几个部分组成,我们在翻译中为了图方便,而省略了部分。

生3:不是这样的,我在网上查过:俄国人的姓名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按照俄国的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但晚辈对长辈自称,一般省略自己的父名,所以即使为了翻译方便,也不可能把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给省略了。

师:这位同学的预习很有效果,尤其是在遇到不懂或疑惑的问题时,能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合理的解释凡卡名字的不同呢?

生4:凡卡是不是也像咱们中国人一样,有正式名字,也有父母的昵称、乳名或小名呢?信中落款的那个可能是他的小名。

师:为什么在信里用小名呢?

生4:因为以前凡卡与爷爷在乡下一起生活时,爷爷非常喜爱他,经常叫他的小名,所以凡卡在写给爷爷的信中用他的小名,这样会更亲切。

生5:是啊!凡卡从小就失去父母,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也是凡卡唯一的希望,他现在只能靠爷爷了。

师:说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1:我认为“伊凡”是他的名字,而“凡卡”是作者对他的爱称!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提到小名,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叫我现在的名字,而在家里,爸妈从来都不叫我的全名,总叫我小名,而爷爷奶奶却称我“宝贝儿”,在朋友中,因为我爱笑,大家有时又喊我叫“笑星”。通过阅读全文,我认为作者非常喜爱他笔下的小主人公,所以给他起了个爱称——“凡卡”。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联系自己的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非常好!是你这个细心的发现和精彩回答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太感谢你了!

(大家掌声给予鼓励,掌声……)

三、案例反思

《凡卡》授课案例中,学生情绪高涨,反响热烈,思维活跃。“凡卡为什么有三个名字?”、“名字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后不一样?”名字问题是《凡卡》这堂课的一个细节,作为教师,我能够及时捕捉到这一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也不是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涌现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有深度,最终问题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

新课程曾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一堂优质课必备的基础,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处理无疑是整堂课的画龙点睛。不仅能够展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经验,而且还能通过将细节转化为问题情境,触动学生思维,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从而让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创造出精彩互动的课堂。

四、案例建议

篇5:凡卡的读书心得体会

凡卡的遭遇读过的人都知道,凡卡天天受老板欺负,而凡卡却能忍住。有一次,凡卡实在忍不住,写了一封信给爷爷了,后来凡卡在床上边想着美好的是事情,里面还带着一丝爷爷的爱。我边读边想着凡卡随后的不安,我有一些寝不安席。有几次我迷糊的跑到商店,本来应该是买白糖的,而我却说成了有没有凡卡这本书,我知道《凡卡》只是一个童话。

凡卡的经历让我深深同情,于是,我的感想也一点点地从我体内激发出来。读了这片文章我的感受是:凡卡的遭遇是不幸的,而我们却是很幸福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象凡卡一样。我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我有时在想,要是凡卡能想受到这个待遇,那该有多好呀!凡卡,我想对你说:“你不用怕,你的爷爷一定会来救你的,你不要向那可恶的老板低头,因为你是无辜的,你不应该受到这样惩罚,你如果脱离了那个老板,我就放心了。

篇6:读完《凡卡》后的感想

读完了《凡卡》这篇课文以后,我觉得真的太可怜了。他才仅仅9岁而已,当时我就在想:这么小的孩子,自己的爷爷怎么能狠下心把他送出去呢?

在鞋匠那里,小凡卡每天都会受到老板娘的打骂,那些伙计们也看不惯凡卡,尽是想方设法地捉弄凡卡。谁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断食用有营养的食物,身体才会健康,倍儿棒。在别人的家庭里,大人们总会把最有营养的东西给孩子们吃,而自己却吃白米饭。可凡卡呢?早餐只吃一点儿别人剩下不吃的面包渣,午餐也仅仅是一点儿稀粥而已,晚餐也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和茶水根本没有。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了,但凡卡始终不能睡个好觉,因为他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他是睡在过道里的,春天、夏天、秋天,过道里还能勉强睡,可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小凡卡只好蜷缩在过道里的一个小角落里,早晨起来,嘴唇都是紫色的。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凡卡在忙碌的同时,还得去照顾老板和老板娘的小崽子,只有那个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必须马不停蹄地摇篮,只到小崽子不哭为止,可这又谈何容易呢?谁都知道,这婴儿一哭,不是因为饿了就是因为尿裤子了,可你又不是读心专家,能推测出婴儿在想些什么,所以,这可是凡卡的一个大难题。如果摇了半天他还是哭闹不停的话,那凡卡就惨了。也许凡卡摇着摇着就睡着了,也会挨打。

在鞋店里,凡卡总是想起和爷爷在乡下快乐的时光。日子虽然是苦了点儿,但他们却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因为在乡下,有小伙伴儿们和他玩游戏;晚上,可以睡在温暖的坑上,也不有人责打他;不会有人想方设法捉弄他;更加没有人让他去照顾还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婴儿。

凡卡总是想着让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去,不再受这样的折磨。

再看看我们,年纪与凡卡相仿,可是我们过的日子却与凡卡相差那么多,一个在天上,另一个在地下。我们的生活像蜜一样甜,而凡卡却像黄莲一样苦。我们每天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父母们为了让我们身体健康,每天的三餐都很丰富,我们的生活真幸福啊!我们的童年多姿多彩,而凡卡的童年却是一片灰色。凡卡多么渴望拥有金色的童年生活;渴望家人们对他的关爱。我们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也能享受家人的无限的关爱;我们的学习用品一应俱全,可凡卡呢,却只能用连笔尖都生锈的钢笔;在被别人揉皱后而被人丢掉的纸上写信;我们能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什么的,凡卡却只能忍受老板和老板娘的责打。

篇7:凡卡的教案设计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封信,上面写着“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马卡里奇”,你们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吗?他是一个9岁的,叫凡卡的小朋友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深入感受凡卡的遭遇!板书题目:22凡卡。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我们很幸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接述,激情: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 9岁的凡卡却过着着非常悲惨的生

[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信封,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三、围绕“预习”,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凡卡是干什么的?

2、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

3、把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标出来,再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信的主要内容

四、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课文,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1、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简单的批注

上一篇:流文溢彩演讲稿下一篇:靖宇陵园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