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菊课改心得

2024-04-12

杨小菊课改心得(精选2篇)

篇1:杨小菊课改心得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涪陵区武陵山乡九年制学校

何小菊

2012年7月17日,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的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这次骨干教师候选人培训。我深知参加本次培训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听到了教科院专家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鸿老师的《教育科研方法漫谈》,从为什么要做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定义、内涵、外延;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这几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操作策略.接着就是长江师院教科院院长于海洪教授为我们讲授《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让我们了解了改革的内容,为什么要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该科的特点等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习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经过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浅谈这两三天来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对教师道德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二、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不仅使我知道了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展望,而且还了解了一些名校的改革经验,以及国外的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昌乐二中的办学理念都深深感染了我,让我能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差距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三、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把握了课标的精神,了解了教育科研,强化了专业知识。如听了张鸿老师的课,我知道了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学会赏识教育,为什么要校本研修,明白了教育科研的程序,我想以后要积极都入到教育科研中去,更好的促进自我。

四、战胜了职业倦怠,明确了教师的精神幸福,重塑职业理想。听了周鸿院长的课,认识到教师有追求精神幸福,精神幸福就是自我实现,实现自我。这其中不仅有教师的幸福,还有学生的幸福,创设幸福课堂。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宽容学生、从容教育、保持健康的身心、享受与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

五、结交了良师益友,通过跟他们的交流,使我在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

这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带给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是打开陈旧思想,释放无限思绪的钥匙。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它象我心中永远亮起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去奋斗,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2:杨小菊课改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青槐小学六年级三班白小菊

我的新课标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12年暑期镇安县阳光师训的培训学习,二是2012年10月26-28日在西安参加“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课改十年回顾和展望教学观摩会,三是借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通过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与《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体会。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数学新课标的四点变化和三个新增: 四点变化:

(一)、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的变化。2001年版“三句”变“两句”。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明确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必须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三)、总目标的发展变化。“两基”变“四基”。《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总目标”的第一点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变“四能”。《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总目标第二点增强能力即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活动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2001年版只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三个新增

(一)、新增教师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二)新增学生评价。200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将更要改成也要,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三)新增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解读新课标,实践在课堂。

新课程理念中的每一句话,每个词语,每个案例等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反思。《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

现就我执教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一课谈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开始我没有让学生数数和口算9以内的数和加减。而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特制了一个礼品盒子,里面装了一些黄色的和白色的乒乓球作为奖品(黄色的乒乓球用双面胶四个胶在一起,三个胶在一起,两个胶在一起,白色乒乓球单独一个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猜,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猜不准,再和学生做摸球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知道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奖品?这时候我让学生上台来摸。当摸到几个让台下的学生数并把摸到的球加起来学生很容易算出黄色乒乓球2+4+3=9,再让学生上来摸出一个白色球,9+1=10 引入课题10的认识。

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体验在玩中学的乐趣。《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唱一唱,演一演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在执教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一课时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活波好动等特点因此我教学10的组成时设计了一个表演活动。素材来源于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一首歌曲《动物说话》。找6名男生和4名女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在台下拍手打节拍。表演完毕后我问:“数一数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学生通过数知道是10个小朋友,我又问: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学生很快回答:6男生,4个女生。这是我启发他们说出10可分成4和6。接着我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动物是怎么说话的?唱 :小鸡说话叽叽叽(3声)

叽叽叽叽叽叽叽(7声),小鸭说话嘎嘎嘎(3声)

嘎嘎嘎嘎嘎嘎嘎(7声),学生很快地数出来了节拍。这是我又启发他们说出了10可分成3和7。10可分成5和5是通过一双手一共十个手指得出。10分成1和9是摸球游戏已经知道了。最后10分成2和8再通过学生摆学具得出来的结果。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三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目标。在青槐小学“高效课堂展示赛”赛课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没有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恰当合适的问题情境,学生也就不能去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去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也就很简单地一问一答,没有思考的价值,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新知识没有生成的过程。新知识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在赛课教师执教四年级数学《乘法估算》一课时,课开始,师说出自己的年龄大约是40岁,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学生积极性高,猜出老师的真实年龄35-45之间,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四舍五入”法。接下来老师出示一个问题情境:秋天到了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人需要49元(包括车票和门票),一共有104人参加,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估算情况

生一:四舍五入法 生二:估大法 49 × 104≈5000(元)49 × 104 ≈ 5500(元)↓ ↓ ↓ ↓ 50 100 50 110(计算简便)(符合实际)生三:实际计算

× 104=5096(元)≈5100元 生四:估小法

× 104≈4000(元)↓ ↓ 40 100 当学生出现这些估算算法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估算方法有多种哪种方法更合理?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每种方法的合理性,然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活中的这类问题我们应怎样估算合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分享,经历新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2012 年11月19日

上一篇: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参观体会下一篇:险恶的词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