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2024-04-20

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通用6篇)

篇1: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金融大案的频繁曝光,操作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国际化挑战是当务之急。本文将首先分析SG及UBS违规交易案例,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商业银行前台交易部门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1、SG交易员违规操作事件:  事件回放:

一心想成为明星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负责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利用银行漏洞,通过侵入数据信息系统、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等多种欺诈手段,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560亿人民币)。该行股票当天下跌4.1%。这次案件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引发暴跌。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更致命的是,该名员工利用其在兴业银行工作的经验,轻而易举骗过了该行的安保系统。

事后,法国兴业银行公布的一份关于“巨额欺诈案”的内部调查报告说,在涉嫌欺诈的兴业银行前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工作的部门,存在大量突破风险限额的违规操作,为风险提供了温床。

调查报告指出,凯维埃尔工作的部门业绩增长很快,但伴随着大量越权行为。交易员经常未经授权就动用超过风险控制的规定限额,并不时“互相帮忙”,分担业绩或对业绩作假。这种“大环境”阻碍了一些职能的实施,为巨额欺诈案埋下祸根。

 反映的主要问题:

(1)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在银行内部未能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交易员凯维埃尔长时间、多次违规操作,没有有效监督。

(2)对经营中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甚至对凯维埃尔初期违规操作“带来”的利润表示赞赏,进一步助长了他铤而走险。

(3)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向上级报告制度,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

(4)问题整改机制无效,凯维埃尔用6封邮件就把问题整改搪塞过去了。(5)银行交易员的薪酬问题。在欧洲银行,交易员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为丰厚的奖金所驱动,凯维埃尔以身犯险。

 原因探究:

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银行业操作风险失控事件,其漏洞与成因包括:

(一)风险控制不力

国内外众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表明操作风险仍是导致衍生工具损失的重要原因。法兴事件中,法兴银行在限额控制、职责分离等方面的漏洞,无疑成为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首先,限额控制上的缺陷。法兴银行将风险监控重点置于交易员的净额头寸上,忽视全部交易的规模与单边交易数额。为此科维尔利用虚构的卖出交易数据,造成净头寸得以对冲的假象,逃过了这一监控措施。此外,欧洲交易所向法兴银行提供的是汇总后的数据,并未具体细分至每位交易员。由于法兴银行在衍生商品交易上素来额度巨大,所以科维尔的巨额交易数量并未引起过多怀疑。

其次,职责分离上的失策。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实行一种类似于暗箱操作的授权机制,表现为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科维尔在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后,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对于法兴银行的监控流程了如指掌。这为其日后作为交易员的违规行为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因此,企业在面临内部职位调动时,应妥善考虑职责兼容问题。

再次,对内外部警示信息的忽视。调查资料表明,法兴银行对于来自内外部的警示信息并未仔细核查,如2007年11月欧洲期货交易所曾质疑科维尔交易仓位,以及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间风险控制系统发出了74次警报,直到第75次警报的拉响,才使科维尔的违规行为得以曝光。

第四,没用以正确客观的姿态看待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股指期货,只看到它带来的巨额利润,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巨大风险。法国兴银行股指期货投机失败表明,股指期货既有积极一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此可见,衍生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第五,银行监控部门的失职。法兴银行的内部报告坦陈“交易部门职员没有系统地执行更为详尽的稽核”,另外该部门也缺乏“确定不良交易存在的手段以及能迅速予以控制的机制。”银行发言人也在事后承认,银行早已发现科维尔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未做深入调查。此外,法兴银行因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防范交易丑闻已经受到法国央行的警告。

就此看来,法兴银行备受赞誉的风控系统也仅是徒有盛名。而对风险的控制不力,究竟是缘于巨大金融利益带来的疏于监管还是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则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性控制失败 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导致法兴银行巨亏的直接原因。科维尔利用其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熟悉,精心设计虚假交易,从而逃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但个人认为,事件的深层原因应归咎于法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对人性的控制失效。

案发之后,科维尔的辩词耐人寻味:“我没有犯错,我只是为了给银行多赚钱”。显然,他将违规行为定位成追求自身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只是这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远远超出正当范围。

此外,科维尔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内部控制流程极为熟悉,从而成功逃避监控体系进行违规操作。然而,在法兴银行内部,熟悉整个内部控制流程的远不止科维尔一人,如何保证他们的行为守规、防止第二个科维尔出现?除了在职责分离上的控制措施外,如何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组织的风险控制文化、加强人性控制也至关重要。据科维尔的辩护律师称,在法兴银行内部,不止一个人在从事违规交易。管理人员的利欲熏心、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没有银行高层的默许,任何一个交易员都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酿成如此巨大的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人性控制、消除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才是防止违规再次发生的治本之举。

(三)IT控制薄弱

事件发生后,科维尔被戏称为“计算机天才”,法国央行行长称其至少突破了银行五个级别的监控才获得巨额投资权限。在“计算机天才”与IT监控系统的较量中,后者败下阵来,原因何在?据法兴银行披露,其内控系统要在交易三天后才会对交易进行核查,法兴银行系统的开发人员、验收人员与IT管理人员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内控和技术漏洞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漏洞则被科维尔利用了。同时,为了规避后台监控,他还盗用多个系统密码进行数据篡改。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企业的各项流程广泛结合。所以,防范计算机技术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控制的关键。事实上,法兴银行的风险管理团队中拥有IT专家与相关技术人员,面对科维尔的违规及篡改行为却迟迟未能察觉,除了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外,法兴事件也表明,再严密的电子监控程序,也难免存在漏洞。计算机控制只是一种手段,其应用无法替代业务流程的整体控制。过多依赖高科技手段,忽视基本的流程控制,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实现IT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整合,才能真正应对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类风险。

(四)内部审计失效

法兴事件还证明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只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控制企业风险提供合理而非绝对保证。它存在局限,例外事项、人为操纵或系统故障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内控系统的运行。所以,对内控系统的反馈与再监控至关重要。

传统意义上,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往往利用内部审计系统来评估与监控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防范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况。然而,由于衍生品交易部门给法兴银行创造的利润大约占到整个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能使内部审计系统在审查合约时难以提出质疑。一些银行业人士曾表示,在法兴银行,衍生品交易部门面对审计部门监管时享有的自由度,远远大于英美等国的同类银行。法兴银行的这种监管制度暴露出其风险控制系统与内部审计系统之间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漏洞,使得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监控作用大打折扣,这也为科维尔的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就此,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再监控效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五)外部监管缺陷

法兴事件曝光后,法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受到了质疑。公众指责银行监管机构未能有效防范该案的发生。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法国银行业监管不充分,要求对银行业进行“额外”监控。法国金融监督委员会更是呼吁,应加强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法兴事件暴露出了长期以来欧洲银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缺陷。与美国以交易所、美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主体的三层严密监管架构不同,欧洲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基本上以自律为主。自律监管模式无形中将监管责任推向企业本身,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或是控制体系出现重大缺陷之时,企业难以对违规事件产生有效制约。

此外,信用制度的滥用也是造成法兴事件的潜在原因。信用制度虽是西方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石,但欧洲的一些交易所基于传统的理念及竞争需要,将信用制度过度地滥用于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甚至未要求交易员交足交易保证金。法兴事件中,科维尔刻意选择未有保证金追缴要求的衍生工具,无疑是利用了外部监管体系的缺陷。

2、UBS交易员违规操作事件:  事件经过:

2011年9月16日,瑞银爆出的交易员违规操作丑闻,一名员工进行了未授权交易,可能造成的损失约为23亿美元。瑞银还表示,该行第三季度可能因此出现亏损。在这桩丑闻宣布的当天,瑞银股价大幅下挫11%至9.75瑞郎,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市场普遍揣测,当前欧元区经济不景气,致使瑞士法郎急剧升值,UBS交易员阿多博利很可能未经允许便投下巨额赌注,打赌瑞士法郎对欧元继续升值,然而他没料到,瑞士央行为了保护本国的出口业务,突然在9月6日干预市场,令瑞士法郎迅速贬值,由此引发阿多博利的交易出现巨亏。事实上,本月初瑞士中央银行曾出面干预汇率,大笔购进外汇,将瑞士法郎对欧元的汇价固定在1欧元对1.2瑞士法郎。市场当时便有传言,不少外汇交易员遭受极大损失。

 发生原因: 事件目前正在调查当中尚无定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分析师的话说,造成巨额损失有三大可能性,一是蓄意诈骗,二是交易战略很愚蠢,三是银行界俗称的“肥手指”,也就是一不留神打错了交易数字,也许交易员“多打了一个零,一下买进1000万,而非100万”。

 总结评估:

尽管有关这桩丑闻的细节尚不得而知,但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什么在交易员进行违规操作时,没有出现及时的风险提示以及自动产生止损性操作,以至于亏损额如此之大。按照常理,交易如果出现亏损,其银行内部会出现自动止损中止交易的环节。

从其他银行引以为鉴的角度来说,包括瑞银在内的银行高管应当反思其内部监控风险管理,特别是市场投资授权等方面的监控和应对机制。与信贷存在审批以及相互牵制的过程不同,银行的市场交易行为往往较为迅速,其决策过程较短,所以银行应当对从事交易的人员以及相关操作保持较好的监管,尤其是在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银行对其内部的市场交易行为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来看,瑞银丑闻也再度敲响了加强金融监管的警钟。客观地说,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较为复杂和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管理流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二是银行内部人员对整个银行体系、流程都较为熟悉,所以常常会绕过内部监管;三是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可以用数量等先进方法进行评估和监测,但在操作风险方面,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少,统计上的意义较弱,所以很难用特别的方法去管理和估测操作风险。此外,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所蕴涵的损失可以得到较好的事先估计相比,操作风险将带来的损失更难以提前评估和管理。因银行性质和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涉及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战略、组织、流程、基础设施、环境等几方面。通过对多家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自我评估、数据收集、资本计算三项。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流程梳理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确立、评估报告等内容。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剩余风险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评价;根据设计及操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业务部门需要将风险评估与损失/突发事件及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1)流程梳理与评估。流程梳理是自我评估的关键步骤。流程梳理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即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流程梳理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是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关键控制指标(KCI)。

(3)评估报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自我评估的工具和结果主要是一些制度文件、检查表格、以及一些直观图表、分数等级等。

(4)监督协调机制。自我评估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来保证自我评估的真实有效。

2、数据收集。数据是风险量化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否则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数据普遍偏少。

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3、资本计算。资本配置是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是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普遍认为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而对于高级计量法,人们也未能对目前存在的众多方法达成共识,最终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征询意见稿中的做法。不再具体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要求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了潜在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

目前,损失分布法是较常见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对各项操作风险损失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等。所以,目前对于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最终确定都要结合多种方法的结果并根据对自身实际的评估进行调整。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用来表示操作风险或风险框架的变动,不仅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而且通过对某一特定程序的一系列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还会揭示出指标在过去的变动情况是否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各商业银行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积极确立关键风险指标。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时要注意,指标必须具有风险敏感性,能快速反映损失组合变动,而且容易识别,并在业务环境下容易理解。另外,风险指标要有参考系,要设置最低限度,超过限度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业务条线以及损失事件类型的划分比较混乱,不利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各银行应积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提供的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类型划分方法,加强对8条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具体项目的跟踪监测,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为先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4、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操作风险管理进程。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同业公认的成熟计量方法,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技术环节上,即在加强自我评估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时机成熟时,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损失数据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建立用于资本配置的模型。这也是许多国际活跃银行的普遍做法。另外,新资本协议中提到,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就部分业务使用高级计量法,对于其余业务使用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因此,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5、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或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或开发基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国际上关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并不成熟,但许多银行、咨询公司和专业软件公司还是推出了一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摩根大通的Horizon系统、Algo公司的OpVantage系统、Comit公司的OpRiskSuite系统、SAS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引进这些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系统所采用模型技术的权威性、可验证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另外,各银行也可通过外包或聘请咨询公司等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始终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种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性。

篇2: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风险一:丈夫恶意转让房产 妻子如何维权

张某(女)诉称,2009年5月,与丈夫李某以10万元价格购买了密云某小区房屋,以李某名义签订购房合同并办理了产权证。2010年起,丈夫开始与赵某的女儿同居。为转移夫妻财产,李某在张某不知情的情况下,于2011年11月将房屋转到赵某名下。后来张某发现自己的房屋已归他人,故将丈夫与赵某诉至法院,要求确认二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楼房产权为夫妻共有。

赵某辩称,本案涉及的房产其以10万元的价格购买,李某明确告知房产的共有人张某知晓并同意。现张某因为房价上涨反悔,有失诚信。

法院认为,赵某称其在与李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张某知晓并同意,却无相关证据,且张某对此予以否认,故对赵某的主张不予采信。李某未经张某同意即处分夫妻共有财产,李某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除受让人为善意第三人的情形外,所有权人有权追回。另经查明,2009年至2011年该区域房屋价格已明显上涨。赵某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购买该房屋,故不属于善意第三人。因此,李某与赵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在共有人张某事后不予追认的情形下,属无效合同。据此,法院判决李某与赵某签订的买卖合同无效,该房屋属于张某与李某共同所有。

解析:

本案因夫妻一方单方处分共有房屋而引起。夫妻婚后购置的房产通常为夫妻共同财产,但购房时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房产证上只登记了一人的名字,从而产生了真实权利人与登记权利人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夫妻间发生矛盾,一方擅自将房产出售给第三人,另一方得知后起诉要求第三人返还房屋。此时,法律如何平衡真实权利人与第三人的利益?这就涉及登记的公示公信原则及善意第三人的认定问题。

善意第三人基于对登记内容的信赖,与登记记载的权利人所做的交易行为,应当产生与真实权利人的交易行为同样的法律效果。即使真实权利人与登记记载的权利人不一致,也不能影响善意第三人通过交易而取得权利。这就是法律上的房地产登记公信原则。依据《物权法》第106条它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首先,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所谓善意,指的是第三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房地产登记权利人与真实权利人不一致;其次,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再次,第三人必须支付合理对价,若第三人是无偿或明显低价从登记权利人处取得房地产,则不受登记公信力的保护。

本案中,赵某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不合理价格购得此房,且基于其与李某的关系,她不可能不知道真实的权利人应是李某夫妻,故赵某不属于善意第三人,所以应依法认定赵某与李某所签合同为无效合同。法官提醒:

针对此案引申开来,在购房活动中,时常会出现夫妻一方擅自以个人名义出售住房的情况,买房人自身为避免纠纷发生应提高法律意识。在买二手房前,应当到房屋所在地房地产管理部门查询有关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针对属于夫妻共有财产的房屋,但登记却只为夫妻一方的情形,过户时应要求共有人夫妻二人同时到场并提供结婚证(或其他夫妻关系证明)、有效身份证件,一方不能到场可要求其出示共有产权人声明,保证交易安全。

风险二:所有人非登记人,房屋被转让难维权

李某与陈某是夫妻,想要买一套房子。这时正好某房产商推出一个楼盘,如具有教师资格证,可获得九五折优惠。因为陈某的母亲王某是教师,于是他们拿了王某的教师证以王某的名义购得了一套房子,并在房地产证上以王某的名义登记。后来李某与陈某闹离婚,要分割财产。这时岳母王某出来主张房子是她的,并有房地产证书为证。于是李某拿出购房时银行付款的单证,以及多年来居住该房子的事实主张该房子实际上是属于李某的。后来王某将房子卖给袁某,并办理了房产登记手续,李某得知后向法院起诉要求获得房子的所有权。

解析:

本案涉及的是产权登记薄上登记人与实际所有权人不符合时处分的情形。登记机关颁发给权利人的不动产权属证书,是享有不动产物权的证据。国家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物权权属证书制度。不动产权属文书的内容与不动产登记薄不一致的,以不动产登记薄的记载为准。在不动产登记薄上记载某人享有某项物权时,推定该人享有该项权利。在不动产登记薄上涂销某项物权时,推定该项权利消灭。

可在诉讼未结束前,该房产是有争议的财产,但并未涉及“无权处分”的问题,因为在表面上,王某仍旧是合法的房屋所有权人,因此其转让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袁某合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袁某不存在“善意”“恶意”之分,因为袁某就算是尽到了善良注意义务,房产证上载明的所有权人仍旧是王某,袁某无义务去了解房产的具体出资人是何人,因此袁某只要是以合理价格购买的,而且办理了登记手续,他就可以取得房屋的产权。可见该房子的所有权已归袁某,实际所有权人李某和陈某只可以要求王某退还不当得利并赔偿因此产生的损失。

法官提醒:

若以《物权法》为依据,不动产所有权的物权行为以登记为转移要件,因此经过合法登记的不动产所有权归“记载于登记簿”(法定)的所有人所有。因此王某是合法的权利人。但登记薄只是公示的方式,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此房另有所有人的情形,可以推翻登记薄上的权利人。但由于该房已经由善意第三人取得,李某只能拿回房款却没法律依据拿回房子了。所以从法律角度讲,房屋所有权人为了享受折扣采取的“妙招”后往往有法律隐患存在,不可因小失大。

风险三:城镇居民购买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的认定

张某为非农业户口,因结识了农民范某,听说某村房屋十分便宜,于是张某跟范某商量,想借用范某的农业户口身份购房房屋。2008年11月21日,张某与廖某达成买卖该村房屋的协议,因范某为该村人,于是三方商定由范某代张某买房,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周某家,以范某的名义与廖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协议约定:座落于密云县巨各庄镇某村廖某所有的房屋五间、院落及所有树木以15500元卖与范某,过户费由范某承担。卖房人为廖某,买房人为范某,周某书写协议并在协议书上以“中保人”名义签名,时任村委会主任郭某在协议上加盖了村委会的公章。张某向廖某交清了购房款。2009年3月28日,张某与曹某签订施工协议,由曹某为其装修所购房屋。此房一直未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现在廖某认为张某为居民,买卖农村房屋的行为无效,故起诉要求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解析:

范某与廖某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房屋实际买受人应为张某。农村房屋买卖涉及到对宅基地的实际占用,宅基地的本质决定了建造其上的房屋用途及其权属变更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农村房屋的购买及变更须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原、被告间买卖房屋的宅基地为农村集体土地,张某系城镇居民,不符合购买属农村宅基地房屋的条件。原、被告均规避国家有关规定,在双方均未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房屋买卖,双方之间的房屋买卖协议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故法院判决该协议无效。

法官提醒:

篇3: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一、员工培训案例

CB公司是一家刚成立的房地产公司。由于CB公司成立时间短,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阶段。总结2007年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其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需求分析不够全面,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CB公司的培训需求分析采用年底各部门向人力资源部申报的方式。对于临时性培训,采取“个人申请、部门推荐、人力资源部审查、公司领导批准”的办法。各部门提出的培训内容多半只反映自己的实际状况,很少与整个企业的目标与发展相联系,因此,以部门申报方式确定培训需求,至多是部门和个人的培训需求,忽略了整个公司的培训需求。

2. 培训评估流于形式,培训结果缺乏反馈性

CB公司人力资源部要求参训员工在培训结束7天内将培训所发证书复印件、培训资料上交备案,并且要求结合培训内容和工作任务,写一份培训小结。年底,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记录、培训小结做出培训工作总结,就算完成任务。培训效果评估没有为培训计划的执行或以后的培训提供关于怎样改进培训工作的相关信息,流于形式。员工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培训效果评估,评估难以形成对人力资源部、员工、管理者等的持续动力和压力。

3. 培训急功近利,缺少长期投资意识

CB公司成立时间短,迅速发展急需各种人才,因此公司培训主要以业务培训为主。业务培训主要根据员工职位的要求设置,反映培训的短期需求,难以满足公司未来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4. 临时性培训多,缺乏规划性

目前,CB公司虽然制定了培训计划,但是由于培训计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培训计划流于形式。人力资源部往往根据外部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资讯,首先征求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个人意见,然后报公司高层领导审批,临时安排员工参加外部公开课培训、研讨会等。而且员工培训被看成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无长期规划可言。

5. 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培训缺乏有力的管理

由于CB公司人力资源部成立时间短,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由人事主管兼管。员工培训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力量薄弱,使得培训工作组织与管理不落实,管理乏力,明显满足不了培育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二、员工培训存在的风险

1. 培训目的不明确导致企业培训无效果的风险

不少企业在培训之前未进行需求分析,导致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培训无效果。

2. 培训对象不清晰导致企业培训效果低下的风险

在企业实际培训中,培训对象不清晰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到底谁该接受培训呢?这是应该建立在对培训需求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的结论。有的企业未对培训需求进行认真分析,想当然的指定培训对象,导致该培训的未得到培训,不需要培训的却接受培训,花费不少的培训费用,员工工作效率不仅未得到提高,还可能出现下降,因为这样做会使那些该接受培训的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产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有些企业为了避免在员工中产生不公平的想法,对所有员工都进行培训,虽然公平的问题解决了,但这样做不能突出重点,有限的培训经费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员工培训的需要,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低下。

3. 培训评估缺乏导致企业培训效果低下的风险

在实际中,有些企业不重视培训,常把培训当作一次性任务来对待,培训结束后,培训任务也就完成了,不对员工的受训效果、培训部门和培训教师的组织实施进行考核、评估,这样的培训是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因为缺乏有效的评估也就缺乏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必然导致培训效果低下。对员工来说,受训效果的好坏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他就不会认真地接受培训;对培训部门来说,培训组织的好坏对他没有任何影响,这样会使企业培训流于形式;对培训教师来说,培训实施的好坏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他就不会认真地进行培训。

4. 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培训效果低下的风险

有些企业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而是由其他人员兼管员工培训。这样使得员工培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培训工作变得可有可无,导致培训效果低下。

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出,CB公司的员工培训存在着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对象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估以及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培训效果低下的风险。针对员工培训的风险,员工培训内部控制从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对控制的监督三个方面进行应对,为员工培训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2]。

三、针对员工培训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员工培训的控制活动

员工培训中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

(1)培训需求提出与分析分离

前面提到的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对象不清晰都和培训需求分析相关。一般来说,培训需求由企业各部门提出,经分析后决定是否纳入培训计划。企业各部门所提出的培训需求都是基于本部门的利益考虑的,这样可能会损害整个企业的利益。比如有些培训是华而不实的,企业进行这样的培训并不能得到好的回报,之所以有这样的培训需求,和提出方的利益可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剔除那些与企业发展无关的需求。而要做出正确的需求分析,必须将需求提出与分析分离,即进行需求分析的部门、人员不能是提出需求的部门、人员。一般来说,通常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需求分析,对于专业性强的培训需求需要向有关行业专家咨询,作为进行需求分析的参考。

(2)培训计划拟订与审批分离

员工培训作为一项专门活动,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计划制定后要经过审批才能实施,而在审批过程中必然要对计划进行评价,只有评价后认为可以实施的计划才能通过审批。由于培训计划的专业性,企业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对其评价,但这些人可能就是编制计划的人,这样培训计划的评价就不可能是客观的,若实施的话,会有很高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培训效果,企业即使聘请外部专家也要对计划进行评价,在评价后再进行审批。

(3)培训实施与评估分离

培训的实施与评估相分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对自己做出公允地评价。培训的实施通常是由负责培训的部门组织,培训教师负责培训。培训评估就是由未参与培训的人员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4)员工培训的预算控制

员工培训费用的控制是内部控制重点关注的领域。预算通常被看作是控制支出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控制培训费用的支出,需要借助培训预算进行控制。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要严格按照培训预算来执行,并及时地分析预算差异;对于有关人员失职造成的差异,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 员工培训的信息与沟通

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有效地信息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员工培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减少培训过程中的分歧,提高培训效果。具体来说,员工培训需要在以下阶段进行信息沟通:

(1)需求确认

在该阶段,培训机构要与企业各个部门进行信息沟通,以了解各部门对培训的真实需求。在进行信息沟通时,培训机构应分别同部门负责人、普通员工进行交流,采用专业的方法,全面了解培训需求。

(2)培训计划

在该阶段,培训机构要确认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方式,这需要与受训人员及其所在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培训机构要选择培训教师,这需要与培训教师进行信息沟通,培训机构要进行费用核定与控制,这需要与财务部门、内审部门进行信息沟通。

(3)教学设计

在该阶段,培训教师要与受训人员进行信息沟通,了解受训人员的基本情况,确定培训形式和培训教材。

(4)培训实施

在该阶段,培训教师、培训机构要与受训人员进行信息沟通,了解受训人员对受训内容的接受情况。

(5)培训评估

在该阶段,有关人员要与受训人员及其所在的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对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3. 员工培训控制的内部监督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企业应对员工培训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员工培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员工培训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监督和专门评估两种方式进行。持续监督要贯穿于员工培训的过程中,由培训机构来实施。持续监督要特别注意前面提到的控制活动中的控制环节是否有效。专门评估通常是由培训机构以外的机构、人员进行,如内部审计人员,找出员工培训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对于发现的员工培训内部控制的缺陷,培训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第21页。

篇4: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一、案情简介

山西A服装进出口公司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导致一批真丝衬衣积压。日本D货运公司属于日本B株式会社设立的一家不知名货运公司,且其在日本相关部门注册为无船承运人。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形势严峻,B株式会社濒临破产的边缘,为了挽救公司,遂起通过代签提单、无单放货的方式骗取卖方的货物意图。

2015年4月,B株式会社通过一定渠道得知山西A服装进出口公司为了回笼资金,有一批真丝衬衣急于出手。经过交易磋商,买卖双方签订了出口真丝衬衣的合同。合同主要条款为:(1)价格条款为“USD100 PER PIECE FOB XINGANG,TIANJIN”,总价为50万美元的500件真丝衬衣;(2)付款方式为“D/P AT SIGHT”;(3)装运条款:装运港为天津新港,目的港为日本大阪,合同规定的最后装运期限为2015年5月底。

合同签订后,山西A服装进出口公司积极组织货源准备出运。5月4日,B株式会社通过电传与其合作的天津C货代公司联系,并要天津C货代公司协同A服装进出口公司办理货物的货运与报关等出运业务,同时指示天津C货代公司待货物出运后替日本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给A服装进出口公司;到5月18日,A服装进出口公司在天津新港将货物全部装运,并取得C公司代签的D公司格式的全套正本已装船提单。货物到达目的港日本大阪后,D货运公司无单放货给B株式会社,真丝衬衣被B公司全部提走。随后A服装进出口公司凭拿到的全套正本提单,开具以买方日本B株式会社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并随附提单和发票等相关单据,委托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作为托收行进行结汇;托收行将托收委托书、即期汇票及全套货运单据寄交日本E代收行后,E代收行立即向B株式会社提出付款提示,但B株式会社却已经宣布破产倒闭,于是E代收行将全套结汇单据退回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A服装进出口公司未能收到合同项下全部货款,但货物在目的港以全部被B株式会社提走。

A服装进出口公司遂持全套正本提单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天津C货代公司、日本D货运公司二者承担无单放货的连带赔偿责任。庭审中查明,天津C货代公司不具有无船承运人资质,且日本D货运公司在我国交通主管部门未办理格式提单登记手续,同时C货代公司无法出具其和日本D货运公司签订的代签提单协议,仅能出具日本B株式会社指示其替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的指示。经天津海事法院审理,认定天津C货代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天津C货代公司向山西A服装进出口公司赔偿全部货款损失及利息。事后,虽然C货代公司向日本D货运公司进行追偿,但由于被代理企业D货运公司为境外企业,同时其本身和B公司就计划骗取货物,因此损失无法追回。

二、案情分析

本案属于典型的国内货运代理企业代签提单、境外实际承运人无单放货案例。通常情况为国外买方和国外实际承运人联合勾结,采用无单放货方式骗取国内卖方货物,致使卖方遭受货款两空。但是,由于我过境内代签提单的货代企业没有合法行事,致使其承担赔偿全部货款损失及利息。

(一)天津C货代公司接受B株式会社的代理业务就陷入“欺诈”的陷阱

本案案例中,日本B株式会社在与山西A服装进出口公司签约就本着欺诈行事,于是在签订买卖合同时,有意采用由买方来办理租船订舱业务的FOB贸易术语,这给B株式会社能够和日本D货运公司联合诈骗提供了契机。同时,天津货代公司接受B株式会社的代理业务也具有盲目性,并对其资信情况完全不了解,一旦B株式会社给出优厚的代签费替C货代公司和D货运公司牵线搭桥,天津C货代公司就轻易地答应代替,从而进入了预先设立好的“欺诈”陷阱。虽然在利益的驱动下,毫无风险意识是天津C货代公司掉入了国外买方B株式会社和境外承运人D货运公司设计的“无单放货”陷阱的主要原因。

(二)天津C货代公司对开展无船承运人业务存在认识误区

本案例中,天津C货代公司经法院查实,其为成立不久的企业,公司相关业务人员对于代签提单方面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是特别透彻,误以为其一方面仅仅是A服装进出口公司的货运代理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货运代理人,代理A服装进出口公司办理集港、报关、装运等事宜;另一方面只是单纯作为承运人的代理人来签发提单。于是在自己不具备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的情况下,草率的替日本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

(三)天津C货代公司没有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

C货代公司在选择被代理企业时存在严重的疏忽。经查实,C货代公司和D货运公司的合作,原来是经日本B株式会社的指示,考虑到以前曾经和B株式会社合作过一次,由于国内货运代理业竞争激烈,在日本B株式会社指示天津C货代公司替日本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并给予比较丰厚的代签费时,天津C货代公司为了揽取业务,并没有认真审核B株式会社的资信,更主要的是没有认真谨慎审核委托方D货运公司的资信和资质。在仅仅知道日本D公司作为无船承运人在日本已经注册的情况下,也就是D货运公司具备无船承运人资质,而没有去认真审核日本D货运公司的格式提单是否在我国交通主管部门备案,同时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同意替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如果C货代公司进行全面详细的资信调查,就会发现D货运公司和B株式会社的从属关系,同时也会了解B株式会社的经营状况存在严重问题,即使代理费再高,C货代公司也不会选择替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

(四)天津C公司替日本D公司代签提单,本身不具有合法性

通常,货代企业一般是托运人的货运代理人,当承运人无单放货时,其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提单作为运输合同的契约,该运输合同的承托双方为承运人和实际托运货物的货方。但是在本案例中,天津C货代公司在替日本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时,在利益的驱动下,并没有直接和D货运公司签订代签提单的代理委托协议,仅仅凭借日本B株式会社的指示,在货物装运后就替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本身就属于无承运人授权签单,不具有合法性。同时境外D公司的格式提单又没有在我国交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我国法律裁定不存在对其追究的权利,所以导致天津C货代公司必须承担赔偿卖方全部货款损失及利息的责任。

三、三点经验教训

一般来说,在FOB 贸易术语成交方式下,国内出口商对于买方指定的境外承运人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与其打交道的仅仅是境外承运人指定的代签提单的国内货代公司,通常国内出口商接受代签提单,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内签发代签提单的货代公司的信任,因此代签提单的国内货代公司,必须本着合理谨慎的原则来开展业务。鉴于此,对于国内货代企业来说,如何做好代签提单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意义尤为重大。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代签提单必须具备相应的经营者资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需要委托代理人签发提单或者相关单证的,应当委托依法取得经营资格的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和国际海运辅助业务经营者代理上述事项”。对于C货代公司等从事国际货运业务的公司来说,欲开展无船承运人业务,必须提交申请经交通部水运局审核予以批准后,方可开展无船承运人业务。

也就是说,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未申请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办理提单登记的,不得从事无船承运业务,不得以自己的名义签发提单、海运单或其他运输单证,同时也不得代理其他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签发提单,否则除承担承运人责任外,还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本案例中C货代公司自己不具有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因此其接受D货运公司的委托代签提单,不仅需要承担承运人责任,并且还要受到相应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二)谨慎核实被代理企业的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

在外贸实践中,有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为了拓展业务,或由于从业人员的种种原因,忽视对被代理企业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的审查。倘若发生纠纷,代签提单的企业和被代理企业对提单项下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企业代签提单之前,应要求对方提供“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格登记证”或自己上交通部水运局网站查询被代理企业的资质,确认被代理企业具有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和办理提单登记的情况下,才能为其代理签发提单。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具有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部分提单在我国交通主管部门办理了格式提单登记,而另一部分格式提单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倘若我国货代公司代签的是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提单时,发生无单放货,代签提单的货代企业也需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建议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除了审核被代理企业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以外,在拿到代签企业的提单后,要登录交通部水运局网站查询该企业登记备案的提单,认真比对二者是否相同,只有二者严格相同时才能进行代签。本案中,C货代公司即使取得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此时仍然不能替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因为D货运公司在我国相应交通主管部门没有办理提单格式登记手续,因此,此时C货代公司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代签提单应有“明确授权”

实务中,企业在不同航线上互相代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有些企业时常忽视代理协议的重要性,不签代理协议、代理协议期限届满后继续代理、越权代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无法认定其为代理人还是承运人,这直接关系到货代企业的责任承担。我国《关于审理海上货运代理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货运代理企业只有在承运人授权的情况下,才能以承运人代理人名义签发提单、海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否则承担承运人责任。本案例中,天津C货代公司要想作为日本D货运公司代签提单的代理方,必须和D货运公司签订委托代签提单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由日本D货运公司授权天津C货代公司来代签该笔业务的提单。也就是要有D货运公司的“明确授权”。在此,建议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代签提单时除了审核被代理企业的资质外,务必与其签订书面代理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代理签单的范围;如果代理权限届满或超越代理权限的,双方应签订补充代理协议展期或扩充代理权限。代理企业切忌在无授权、授权权限届满、或超出授权范围的时候代签他人提单。

篇5:风险投资的案例及分析

对赌协议中关于可转换债券条款设立的风险及对策

——基于碧桂园与美林国际的案例分析

裴 培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摘要】对赌协议即“估值调整机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是指投资者(委托方)与融资者(代理方)对于企业未来经营绩效的不确定性

“暂不争议”,而是约定:根据运营的实际绩效调整企业的估值,从而重新划定双方的利润边界。本文拟从碧桂园与美林国际签订的对赌协议入手,对我国企业进行此类选择所应进行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对赌协议;控制权;风险锁定;公司业绩

引言

所谓对赌协议是投资方与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双方以企业当前业绩为议价基础确定投资条件,根据双方认可的业绩增长情况,以具体业绩指标甚至股价作为协议条件,对赌标的通常被设定为企业股权,或者是远远超出一般标准的其他支付条件(如高额利息)。

在我国企业与投资方的对赌协议中,有近80%都没有完成,其代价是巨大的。本文拟对碧桂园与美林国际的对赌协议进行一些分析,着重指出对赌协议中存在的巨大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企业签订“对赌协议”进行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提供理论建议。

1.案例介绍

碧桂园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具有领导性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商之一,集团采其次,在征地补偿中增加土地的增值部分,让农民共享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农地一经征用后,其用途的改变往往会导致地价的飙升。因此,在对增值部分的分配上应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另外,改变过去征地补偿单方的政府定价,农民被动接受的格局,给予当事农民参与征地补偿定价的机会。

3.2 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有关部门批准征地要有公告程序,在征地前要给予农民知情权与参与权

具体补偿政策、补偿标准在征地前要与农民见面,进行公开广泛的宣传,涉及有关农民房屋动迁补偿政策的制订要征求当事农民的意见,建立协商定价的机制,让政策在阳光下进行,实现透明、公开、公平、公正。

在政策操作上要按照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统一、规范,避免执行中的随意性,杜绝好说话农户与钉子户之间在补偿上的差距,好说话的农户吃亏,守法人吃亏,违法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违法

用集中及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业务包括建安、装修、物业发展、物业管理、酒店开发和管理等。碧桂园于2007年4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本港上市,市值最高的中国

房地产企业之一。2007年6月30日集团总市值达1,080亿港元,总资产值约达人民币34,200百万元。

2008年2月份碧桂园与美林国际订立了一份可转换债券协议。协议内容如下。(表1)

碧桂园之所以选择发型可转换债券,其一:是为了筹集一批资金来填补自己对资金的需求,而所得的款项用途其中有50%作为股份掉期抵押品资金,40%作为偿还现有债务的资金,剩余的10%作为现有及新物业项目资金及一般公司之用。碧桂园在融资前的2007年公司的现金缺口(净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净投资活动现金流还有好处的怪现象发生。

规范因公共利益用地的征地标准,避免超规定乱征地和为了降低征地补偿费用,该征地的不征,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的发生。同时缩小公共利益建设用地与其他商业利益建设项目用地在补偿标准上的差距,避免攀比心态的产生。

3.3 消除政策因素造成的失地农民间的差异,防止给失地农民造成攀比心态

一是提高针征地农民养老水平和标准,努力实现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并轨,把提高的征地补偿费用的一部分用于缴纳提高了的小城镇养老费;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把享受失地养老保险的那部分人从民政接管过来,也纳入镇保范畴;解决因各种原因还没有镇保的失地农民问题,对于得到货币补偿不愿再把钱拿出来缴镇保的那部分失地农民,做好政策宣传,采取个人多出点,政府适当贴一点得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对于享受农保的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区别情况,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采取政府贴一点,需

入)达到93.81亿元人民币。

其二:从碧桂园近几年的资本结构来看,2005年资产负债率为83.45%,产权比率为504.12%;2006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0.36%,而产权比率为937.80%,显示极高的财务风险,这一数据随着2007年 上市后得以调整到较正常的状态,低于07年行业平均的负债水平63.10%,财务状况保持较为稳健态势,因此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来满足其融资缺口在当时也是较合理的选择。见(表2)

其三:从2005-2007年销售与净利润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公司看好自己公司股票的长期表现。近几年财务状况如(表3)

然而不久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各国,过去的几个月主要股市大幅度下跌。房地产行业在去年由于房价的飞涨从而成就了其业绩的高速增参保人出一点的办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特别是那些当初因为不愿意交纳每年300多元的费用,连农保都没有的那部分人,有关部门对这部分人要做好做通思想工作,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以减少因相互之间攀比而产生的心理不平等感和因经济形势波动、巨大的城镇生活压力对政府与社会的不满情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Z].[2]韩程鹏,潘明.失地农民心理不适与调整对策[J].兰州学刊,2006,(12).[3]单文豪.关于新一轮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问题[J].上海农村经济,2004,(4).[4]张时飞等.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2004,(8).[5]刘芳等.对上海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险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5,(6).[6]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7]赵淑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甘肃农业,2007,(1).表1 可转换债券内容

发行人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固定债券的本金总额将为人民币3,595百万元(约相等于3,899百万港元)。另外碧桂园再向美林售出期权,额外发行本金

债券本金额

总额719百万元人民币(约相等于780百万元港币)的选择性债券,可于截止日期后第60天(包括该日)前随时一次过全数或分多次部分行使。将发行的债权最高本金额将为人民币4,314百万元(约相等于4,679百万港元)。另签订了总价值1,798百万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现金结算股份掉期协议:根据掉期协议,若最终价格高于初步价格,则碧桂园会收取款项;若最终价格低于初步价格,股份掉

掉期协议

期对手方会收取款项,金额乃参照最终价格与初步价格之间的差额厘定。假设未来5年,碧桂园股价一直低于9.05港元,不管市场股价如何变动,这些掉期股份未来交易价锁定在6.85港元,债券持有人以6.85港元套现,差价由碧桂园支付。

债券由2008年2月22日(包括该日)起根据本

利息

金额按年利率2.5厘计息,须与每年2月22日及8月22日每半年期末分期以美元或美元等值等额支付,首个付息日期为2008年2月22日。债券持有人可与2008年4月3日或之后至2013年

转换期

2月15日营业时间结束(以交出债权证书要求转换所在地为准)止期间随时行使换股权。初步换股价为每股9.05港元,分别较:(1)2008年2月15日早上交易时段内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约37.1%;(2)2008年2月14日香港联交所所报股份收市价每股6.82港元溢价约

转股价

32.70%;(3)截止2008年2月14日(包括该日)前五个交易日香港联交所所报股份平均收市价每股6.38港元溢价约41.85%;(4)截至2008年2月14日(包括该日)前十个交易日香港联交所所报股份平均收市价每股6.30港元溢价约43.65%。

除非先前已按债券的条款及细则赎回、转换或

到期

购买及注销,否则碧桂园将于2013年2月22日赎回各债券,赎回价相等于债券的人民币价值本金额的美元等值乘以121.306%。

任何债券的持有人均可选择要求本公司按债券

债券持有人选择赎回

人民币本金额的美元等值乘以111.997%连同截至赎回日期的应计未付利息,赎回该持有人于2011年2月22日所持全部或部分债券。认沽通知一经发出即不可撤销,惟本公司同意有关撤回除外。

财务情况销售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

2008-6-307,438,1381,065,9615.60%

产权比率

127.97% 99.15%

937.80%

504.12%

表2 碧桂园三年来的资本结构变化情况

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

2008-6-3056.14%

2007-12-3149.79%

2006-12-3190.36%

2005-12-3183.45%

平均63.10%

表3 碧桂园三年来的财务情况

2007-12-316,033,7981,443,1737.44%

2006-12-317,940,9371,672,479113.36%

2005-12-315,191,485589,51325.39%

2.案例分析

2.1 可转换债券选择的优势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有贷款、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公司债券。但是贷款既会继续提高资产负债率,又会提高融资成本刚性,并且利率高于可转债:碧桂园可转债券年

利率为2.5%远远低于金融机构三年至五年期贷款利率5.76%,对于4,314百万元的融资规模可转债比贷款能节约

140百万元的利息费用;配股和增发都要在市价的基础上打折,一次性的股本摊薄效果会很明显。碧桂园之所以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一是获得股票发行的溢价。二是对股本的稀释是一个渐进过程,对企业每股收益的摊薄压力相对较小,股价对除权的本身具有逐年释放的特点。

2.2 转股价格确定的重要性

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过程中,转股价格的决定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基准股票的价格及其波动性、债券期限、利息率、发行及上市地点。中国《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管理办法》并不符合香港要求,香港地区采用的是2003年4月修订发行的《证券及期货条例》。法规明确规定转股价格不低于募集说明书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该公司股票交易的均价和前一交易日的均价。碧桂园可转债转股价为9.05元,采用的是以下方法:

(1)2008年2月15日早上交易时段内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约37.1%;(2)2008年2月14日香港联交所所报股份收市价每股6.82港元溢价约32.70%;(3)截止2008年2月14日(包括该日)前五个交易日香港联交所所报股份平均收市价每股6.38港元溢价约41.85%;(4)截至2008年2月14日(包括该日)前十个交易日香港联交所所报股份平均收市价每股6.30港元溢价约43.65%。

2.2.1 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格对双方的影响

在可转换债券的设计中价格是关键,这关系到是否能成功转换,这对双方来讲都是问题的核

心。从碧桂园的可转换债券公告可以计算出,如果按照最初的转股价9.05港元转股,美林公司可获得517,012,020股(4,679百万/9.05),相当于本公布日期本公司已发行股份约3.2%及经债券全部转换而扩大后的本公司已发行股本的3.1%。

假设一:如果在转换日,股价高于9.05港元,假设按转股价格为10港元转股,美林获得股数467,900,000(4,679百万/10元)股,并且要支付给碧桂园491,161,419[(10-0.95)×517,012,020]港元(折合美元62,985,963)的现金,但美林在碧桂园中的股权也相应变少,对碧桂园原股东是利好。

假设二:如果转股成功后,碧桂园股价却在转股后下降,美林拥有股份的市值就会下降从而造成投资损失,而碧桂园由于已将发行的债券转换为权益性资本,不用担心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务的情况。

假设三:若转股后股价上涨,美林拥有的股份市值会增加,它可以套现获取资本利得,或继续持有获取相应的控制权和分红所得的利益;对于碧桂园来说由于融资成功获得市场的认可,为以后的继续融资奠定基础。

假设四:如果转股价格始终低于9.05港元,转股没有获得成功,碧桂园必须溢价赎回债券导致大量现金流出,导致短期内财务拮据,同时由于不能转股将加大资本结构风险,这是许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所不愿看到的结局。

2.2.2 掉期协议的交易价格对双方的影响

在签订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的同时,双方还签订了总价值1,798百万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现金结算股份掉期协议。在协议中,股份金额收款人需要提供250百万美元作为抵押品。根据股份掉期,如果最终转股价格高于初步转股价9.05港元,美林公司会以最终价

格和初步价格之间的差额为准付给碧桂园,并且以现金结算。

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稳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以19.5亿港元为标的,若碧桂园日后在公开市场购回股份,则股份掉期将对冲未来股价。若最终价格低于初步价格,则碧桂园须向美林付款,金额为两个价格的差额;若最终价格高于初步价格美林向碧桂园付款,金额亦为两个价格的差额。

不管市场股价如何变动,这些掉期股份的未来交易价锁定在7港元左右:按中期报告推算为6.85港元,账面亏损4.43亿元人民币;股份掉期总股本2.79亿股;6月30日收盘价5.06港元;人民币﹕港币约为1﹕1.14,计算:4.43/2.79*1.14 5.06=6.85。所以为了使公司不受到大的损失,公司的股价应该至少不低于6.85港元。

假设碧桂园的股价为4港元,债券持有人有权要求提前按比例终止“股份掉期”,即按每股9.05港元转换所持债券,并提出终止按比例对应的股份掉期,由于市场股价4港元比锁定价7港元低,碧桂园必需向股份掉期对方美林公司每股支付差额即3港元的现金。另外,“股份掉期协议”涉及的股份数额为2.79亿股,因此按9.05港元/股换算,债券持有人应持有25.2(2.79亿*9.05)亿港元的债券。如果全部在4港元行权,碧桂园大约损失8.36[(7-4)*2.79亿股]亿港元。对债券持有人美林而言,碧桂园的股价被拉得越低,从“股份掉期”中获得的收益越大,19.5亿港元既是协议标的,也是协议的极限赔付,因此在此协议中美林的风险是被锁定了,而碧桂园的风险可能随外部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放大,尤其在金融危机中。

2.3 对我国企业签订可转换债券的几点建议

碧桂园与美林国际签订的这份可转换债券协议在转股价格设定方面弹性并不是很大,在转股条款的设置上,老股东的整体利益会受到影响。协议中设定了“债券持有人选择赎回权”、“基

于税务理由的赎回”、和“本公司选择赎回”等条款。由于公司过高的估计了公司的股票价值,所设计的条款并没有很好的对风险进行转移。

条款中的“债券持有人选择赎回权”即“回售条款”,它对投资者进行了保护,一旦公司股票一段时间内连续低于转股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投资者就可以高于面值的一定比例的回收价格,要求发行公司收回债券。回售条件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投资价值至关重要,回售条件一旦发生投资人的利益就得到较好的保护。若碧桂园在转换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股票价格一直低于转股价格时,美林公司便有理由相信在债券到期日发行方偿还债务的能力欠佳,便可要求回售债券,而面临巨大的资金流出量碧桂园就会陷入另一个资金漩涡。

“本公司选择赎回”即“赎回条款”,赎回期限是从2011年2月22日至到期日2013年,并与赎回日期按提早赎回金额的美元等值连同截至赎回日期的应计未付利息赎回当时尚未赎回的全部债券,惟于30个连续交易日当中任何20个交易日的股市收市价须至少为提前赎回金额除以转换比例的130%。

然而仅仅这几项条款并没有更全面的对投资者风险进行转移,适当的制定“转换调整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转换调整条件也称“向下修正条款”,是指当基准

股票价格表现不佳时,允许在预定的期限里,将转股价格向下修正,直至修正到原来转股价格的80%,公司调整转股价格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回售,因此所规定的调整转股价格所应满足的条件应比回售条件宽。站在发行方的立场,向下修正条款对老股东来说十分不公平,但是从碧桂园与美林的条款中这样写道:转股价不得调低以至股份于债券转换时按低于面值的价格发行。这无疑是为保护公司股东权益而制定的,但是从投资者来说却是不利的。

“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决策应该能够兼顾前后可转债持有人的利益,在条款的制定上应该扩大

其弹性。碧桂园案例只是众多对赌协议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对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战略规划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正确的利用“对赌协议”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2.3.1 企业决策层应该慎重考虑是否应与投资者订立“对赌协议”

对于打算引进机构投资者的企业来说,“对赌协议”的签定可以防范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干预,他可以既获得资本金又防止控制权旁落。资本金问题是公司发展的瓶颈,如果公司发展的首要问题不是资本金的缺乏那么关于上市募集资金或者引进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就应该重新展开讨论。根据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 Theory),资本金的需求首先考虑内部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权益融资。公司在进行融资投资决策的时候不能仅仅从资本的需求上来考虑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公司聘用专业人员对未来的成长性进行全面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并且要考虑进行融资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大量的债务或者权益性融资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以及预测可能导致的财务现金流量。

2.3.2 要考虑协议条款的风险性这涉及到以下几点:

(1)企业应该审慎考虑协议条款,锁定协议风险。企业为了避免因签定以业绩为标的的协议而走上盲目高速扩张的道路,应该对自己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自身潜力进行分析。碧桂园身处的房地产行业在2004、2005年发展的十分迅速,市场需求旺盛并持续增长,潜力巨大,行业间竞争也十分激烈,然而在2006年已经出现了窄幅的回降,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

机也开始显露头角,此时的行业人士应该开始觉醒,采取谨慎的发展态度。碧桂园本身在2007年的销售业绩十分良好,然而却没有对整个行业乃至国际的经济形式作出充分的考虑。:(2)要制定尽可能稳健的战略目标和细致的经营规划。在签订与接受“对赌协议”前,应将其与自身产业的长期盈利状况以及自身在产业当中的地位结合起来考虑,不但要准确地获取相关的行业数据、市场数据、竞争对手的数据,更要将战略中的生产、销售、毛利率、市场开发、产品研发等细化到具体数值,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预案并加以规避。

(3)要注意为了达到“协议”目标而追求高速增长的风险。对赌协议要求业绩高速增长,而业绩的增长则要求市场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这样的扩张要么缺乏有效整合的规模,减少了边际利润,甚至亏损要么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对原有战略做出调整,甚至放弃原有战略,延缓了增长的步伐。

3.结论

本文以碧桂园与美林公司签订的可转换债券为例叙述了条款设计的细节,并且指出企业在进行可转换债券的制定上应该集中到转股价格和附加协议的弹性上。在制定期权条款的时候,发行公司为避免市场利率下调所造成的损失和加速转换过程,以及为了不让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投资者过多地享受公司效益大幅增长所带来的回报,通常设计赎回条款(又称加速条款),这是保护发行公司及其原有股东利益的一种条款;转换调整条件,也叫向下修正条款;另外,回售条款是投资者向发行人转移风险的一种方式。

而且发行方本身也应该对公司未来的成长性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导致的现金流状况,以及融资方式对企业财务结构的影响等。

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具有强烈融资渴望的中国企业应对外资投行保持清醒认识:“财务投资者

不会干涉企业运营及战略”的观念必须更新,应该充分利用法律保护和财务专业知识来扶持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凌.永乐宿命大摩操控国美永乐并购案[J].新财富,2006,(66):45-70.[2]汤谷良,刘辉.机构投资者“对赌协议”的治理效应与财富启示[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6,(10):33-36.[3]杨克明.对赌协议:外资投行投资中国企业的新证券工具[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87(6):33-38.[4]李经宇.对赌协议是圈套吗.财务与会计(资本市场),2008,(04):31-33.[5]新浪地产.碧桂园暗战.[6]吕爱兵,王晨宁.愿“赌”不输——对赌协议实证分析及应用[J].CFO WORLD,2005-12-20.[7]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

裴培,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2007级会计专业研究生。

篇6:风险投资案例分析2

1998年5月6日,国内最大的财务和商务管理软件制造商之一的深圳金蝶软件公司宣布其已于国际数码集团签订了协议。在信息行业,国际数码集团是世界著名的跨国集团。金蝶软件将从广东太平洋技术基金责任有限公司(国际数码集团在中国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得到人民币20,000,在近乎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机构和普通老百姓都已熟悉了一些经济概念,包括融资和投资。然而,风险投资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是由于中国还没有建立定位于市场的风险投资体制并且在 投资体制上还需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不断升级的知识经济背景之下,建立定位于市场的风险投资体制变得尤为重要。知识经济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拥有很重新分配。”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可称为再生产力”。高新技术行业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除了国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同样存在许多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有经济驱动下也是不可被替代的。投资问题一直存在于那些在经济改革和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先驱者中。这类问题存在已久并且尚未得到解决。因此许多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往往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并且产业化发展较慢。于是,科学技术无法有效的转化为生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科学技术产品。在他们还没有成品的时候,他们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究。国家应该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体制来征服科学技术的顶峰。

吸引资金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相当重要。当非国有企业在国内为发展而争取投资额失败的时候,他们将走出国门寻求外资来替代寻求政府资助。他们用自身的能力和已取得的成就以及产权证明赢得了发展资金;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拥有充分的自信,并以此赢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机会。与许多大型国企相比,这些企业规模较小。但是他们有着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充满希望的未来。既然这些企业的产权明晰完整,他们的老板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在市场中用其部分产权来交换他们的所需。同样地,既然这些企业拥有适合国际标准的企业体制,他们就拥有无止境的发展力量。于是,风险投资对于这样的企业繁荣将是很大的帮助。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我们非常需要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体制将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将大大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采用风险投资的例子中,金蝶软件公司的成功毫无疑问地给了我们有用价值的激励。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我们都希望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能有更快速的发展。

上一篇:需要考虑跳槽的十种情况下一篇:崔国辅《采莲曲》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