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务人员

2024-05-10

急诊医务人员(精选十篇)

急诊医务人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1月选取我院急诊科53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32名, 女性21名;年龄28~53岁, 平均 (43.5±2.6) 岁;医生18名, 护士35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之前, 取得所有被调查者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调查表采用现场发放的形式, 以不记名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表包括两部分内容: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参加工作时间等;以及医护人员使用口罩的情况, 包括频次, 方法等。调查表由呼吸科5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评测, 内容效度值为0.84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比较。

2 结果

本次调查所有问卷均收回, 无数据漏失, 无项目漏填。84.91%的医护人员每次操作时戴口罩, 79.25%医务人员使用一次性口罩, 71.70%医务人员能做到一次性口罩一次性使用, 67.92%的医务人员不了解口罩的作用原理。见表1。

3 讨论

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 我国规范了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生产及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2,3]从此, 我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用一次性口罩有了依据。但很多医务人员并不了解, 在使用口罩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调查发现, 84.91%的医护人员每次操作时戴口罩, 79.25%医务人员使用一次性口罩, 71.70%医务人员能做到一次性口罩一次性使用, 67.92%的医务人员不了解口罩的作用原理。尽管我国医务人员口罩佩戴比率较高, 但是还做不到及时更换一次性口罩, 仅少数医护人员了解口罩的基本作用原理。有的医护人员平时佩戴N95以上防护水平口罩致使呼吸阻力增大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医务人员口罩的使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比如脸型工作环境等。我们调查发现, 部分医务人员在平常工作中使用N95以上防护水平以上的口罩, 或者佩戴不和自己的口罩导致起不到防护作用, 而且会造成浪费。一次性医用口罩具备一定的滤过率及生物防护能力, 可以用于预防空气传播病 (上接1464页) 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当然, 有研究表明[4], N95医用防护口罩可有效阻挡微生物渗透。所以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在不同的环境中提供不用类型不同大小的口罩供医务人员选择佩戴。

有研究表明[5], 无论是反复使用的口罩还是一次性口罩其细菌污染问题均不可忽视。庄玉梅[6]等研究了医院临床科室和手术室一次性口罩的细菌情况, 发现一次性口罩平均菌落数 (16.0±3·8cfu/cm2) 超过依据卫生部标准 (≤10CFU cm2) 。所以一次性口罩也要注意细菌感染情况, 要做到一次性使用。庄玉梅[6]等认为临床科护士使用一次性口罩的时间应该为 (4.2土1.2) d。而也有研究报道[7], 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最佳使用时间是2 h, 滤菌率可达到95%以上。

一次性口罩自身也有寿命即防护有效期限。影响一次性口罩防护有效期限的是通过口罩的气沫微粒或气雾物质数量和性质, 当一次性口罩随着时间延续变潮湿后, 病原微生物在潮湿的环境里会大量繁殖, 口罩也会变成传染源, 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8]。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也与医护人员对口罩的类型、不了解口罩的作用原理有关。而且, 另一方面, 我国传统的节约观念也导致医务人员不能做到一次性口罩一次性使用, 还有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尚不发达, 在一些较小诊所较难做到一次性口罩一次使用。另外, 医院管理人员也尚未意识到使用一次性口罩控制感染所需要的花费远远小于一旦发生医院内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9]。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该引导支持本院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口罩, 并及时宣传一次性口罩相关的知识,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我国大多数医院目前提供医务人员棉纱口罩, 棉纱口罩重复使用虽然可以节约成本, 但是反复使用容易出现细菌污染问题, 而且防护效果较差, 也达不到防溅血溅水效果。所以棉纱口罩不应作为首选。一次性口罩在正确佩戴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很好的防护功能, 也避免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医院应该为医务人员提供一次性口罩, 而且数量应满足2 4 h更换一个的要求, 同时为传染病应急需要应适量储备医用N95口罩;并且应该对对医务人员进行口罩佩戴方法的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使用口罩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连爱, 陈娟婷.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情况调查[J].国际医药导报, 2009;15 (22) :11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21~122

[3]NishiyamaA, WakasugiN, Kirikae T, et al.Risk Factors for SARS infection within Hospitals in Hanoi, Vietnam[J].Jpn J Infect Dis, 2008;61 (5) :388~390

[4]林晓岚, 马盈盈, 郑子梅.临床应用N95防护口罩的适合性检验[J].护理研究, 2007;21 (4) :908~908

[5]邓立梅, 赵佛容.口腔医护人员口罩使用情况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 (11) :2190~2191

[6]庄玉梅, 张同利, 王晓坤, 等.护士一次性口罩细菌污染监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28 (23) :2134

[7]罗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医用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验[J].职业与健康, 2007;23 (19) :1706~1707

[8]王慧雯, 张震, 纪晋文, 等.医务人员口罩使用情况及防护效果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25 (8) :655~656

急诊科医务人员培训计划 篇2

通过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培训,熟悉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和运用急救及重症监护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可靠有效的服务。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思维能力、应对重症患者、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的分析解决能力。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制定的急诊科培训计划如下:

一、培训目标

1、巩固专业思想,理解工作的本质,适应急诊角色的转换,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熟悉急诊科工作制度和工作环境。

2、掌握急诊危重病人抢救的理论、技能和仪器物品、药品的使用。

3、掌握“120”联动系统的调度工作和院前急救的各项技术。

4、掌握急诊患者心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5、熟练掌握急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指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

6、熟悉急诊科及院前现场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

二、培训时间专人带教3个月巩固提高3—6个月。

三、培训方法

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安排专人带教,完成培训项目。

急诊医务人员 篇3

【关键词】医护人员;精神科;急诊科;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84-02

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精神病患者。急诊科医护人员要诊病种复杂,病情凶险的急症患者,不但应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从容不迫的進行抢救与护理工作。精神科医护人员与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都是较为特殊的患者群体,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进行治疗护理工作。

一、医护人员在精神科的心理状态分析

(1)精神科医护人员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精神科的病患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很有可能会出现对医护人员的言语伤害和身体伤害,甚至是精神病患者打伤医护人员的情况。病患多,医护人员相对较少,精神科病患还可能出现与患者之间的互相伤害、自伤等情况。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面对特殊的患者,大脑和心里是保持随时警惕性的,经常倒夜班,收入和社会地位比其他科的同行低很 ,职业风险也较大。因此,容易造成精神科医护人员情绪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生物钟紊乱,精神萎靡、疲倦、失眠等躯体不适;对工作缺乏积极的态度,有时甚至出现互相埋怨、推委的状况,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状态调查

1、对象:随机抽取某医院在职医护人员100名,其中医生40人,护士60人,年龄范围在26至56岁之间。

2、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不记姓名。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 %.

3、结果

调查问卷显示:40%的医护人员曾受到过病患的辱骂,25%的医护人员受到过病人的威胁, 35%的医护人员有被咬伤、抓伤的经历,调查结果为90%以上的医护人员心理状况不佳,出现抑郁、消极的心理。

4、讨论:精神科护理工作风险较高,很容易使临床医护人员产生工作疲惫感,导致医护质量下降。在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也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保护和调整其心理素质。

二、医护人员在急诊科的心理状态分析

(1)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急诊科是抢救工作的最前线,随时接收急性创伤或是病情危急、突变的患者工作繁重并经常处理急症病例、危急情况和未明确诊断患者。急诊科斗殴、交通事故、酗酒、吸毒等现象非常多见,工作环境复杂,而且24小时全天开放。急诊科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医护人员数量较少,工作长期超负荷;急诊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无规律性,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急诊科患者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和环境不了解,情绪反应强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有些急诊科患者及家属对缺乏礼貌、不合作,导致医(护)患关系紧张。以上所述原因,导致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在进行急诊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烦躁、压抑的心理状况和身体不适。

(2)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状态调查

1、对象:随机抽查某市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150人,年龄在23至56岁之间,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94.6%。

2、方法、发放调查问卷,1人l卷,并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单独填写,当场进行回收。

3、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急诊科医护人员中有不良心理反应者有129人,占95.68%,常见的心理症状,以抑郁、焦虑、躯体不适和强迫为主。

4、讨论:急诊科医护人员经常面对急危重病人,要对病人的病情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应对精神科及急诊科医护人员不良状况的方法

精神科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中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病人意外事件多,人身安全感差。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直接体现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对急诊医护人员能否对急诊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

社会和人们应该对精神科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多理解、支持,希望可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价值,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应当提高精神科和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待遇,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精神科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自己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感受。要更加合理、正确地面对精神科患者和急诊科病患,进行最为完善的治疗护理工作,管理层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精神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失衡,达到保持健康的心理目标。

四、结语

精神科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做好自我防护和标准预防,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期更好的提高医护工作水平及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跃刚,李艳红,连卓.接触伴HIV(+)和(或)AIDS精神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306-2307.

[2]郝立峰,朱昭红.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应激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54.

[3]秦红.精神科职业性伤害事件后医护人员心理状态的变化.[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19.

[4]于青,李遵清.护理文化建设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24-427.

急诊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和对策 篇4

1 急诊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状况

在调查的护理人员中,部分人员有头痛、焦虑、睡眠障碍症状,也有部分人员感到疲乏,情绪不好,容易被激怒,人际交往困难。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卫生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急诊科这一“特殊场合”几乎是各种“急、危、重”患者的必经之地。急诊护理人员每天承担着各种突发的、不可知的压力,对其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 急诊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因素

2.1 外在因素

这里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尊敬,护理服务对象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人力资源跟不上,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2.2 内在因素

这里指护理人员自身及医疗机构方面的因素: (1) 工作环境的压力:护理工作琐碎、繁重,护理人员不足、护理设备投资不足,而急诊环境特殊,每一位就诊者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最全面的诊疗和护理,但这种需求导致与人力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长期的身心疲惫就会造成护理人员对工作的厌倦,使得工作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2) 人际交往活动受限:轮班制、备班等工作制度使得护理人员的活动相对独立,处于半封闭状态,与外界社会交往少。有限的社交是人际交往困难的根源,当护理人员的社会交往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心理平衡就会失调。 (3) 临床经验不足及自身心理调节不良:受教育程度、病情的错综复杂性、预后的不可知性以及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等因素,无疑给急诊护理人员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不能很好地调节,长此以往必然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4) 护理管理层对急诊护理工作重视不够:人员配置不合理,未能及时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进行疏导,护理人员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认可,职称评定工作不合理,报酬分配不公,导致职业倦怠。

3 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各级护理管理者要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努力改变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尽可能设法缓解护理人员的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合理有序排班。

3.2 及时减压

护理管理层要充分认识护理职业可能形成的一些压力因素,引导护理人员正确对待压力,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聪明才智,对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认可。关心和爱护员工,通过各种沟通途径使得护理人员的压力得以释放,保持心理平衡,真正做到护理人员的情绪压力管理。

3.3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采用各种形式,选择适当时机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并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这样可对护理工作产生强大的影响,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护理人员的良好风尚,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定期培训、问题讨论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观的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对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指导护理人员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保持和促进自身健康。加强职业教育,树立职业观,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加强理论学习,苦练急救技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流程及抢救常规,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业务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取得患者信任,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

3.4 护理人员自身压力调节

急诊科人员配置要求 篇5

第二条 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三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四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六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的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

急诊医务人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1年9月选取我区3家同级别医院的急诊科护理人员70名为调查对象, 均为女性;年龄19岁~37岁 (31.4岁±4.5岁) ;工作年限5年以下32名, 5年及以上38名;已婚25名, 未婚45名;学历:中专19名, 大专37名, 本科14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与工具

制订急诊科护理人员压力调查表, 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环境适应、薪资、职业风险以及兄弟科室落差产生的压力等因素, 并由高年资护士长审查, 对70名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要独自填写, 全部回收, 依据问卷结果对急诊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工作年限的长短、婚姻状况、心理压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压力表现

本组70名调查对象, 其中59名 (84.3%) 护理人员因为所处的工作环境倍感压力, 52名 (74.3%) 因为科室的人际关系受到压力, 50名 (71.4%) 因护理这一职业的高风险暴露而受到压力, 46名 (65.7%) 因酬劳待遇问题感到压力, 53名 (75.7%) 因与其他病区护理人员的落差感到压力。

2.2 不同工作年限及婚姻情况护理人员压力情况比较

在所分析的各项压力指标中, 发现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受到压力要明显高于高年资护理人员, 未婚护理人员压力也要明显高于已婚者, 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表2。

人 (%)

人 (%)

3 讨论

急诊科就诊者多为危急重病人, 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及思维力、快速的行动力, 护理人员长期处在高强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中, 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压力较大[2]。在现有医疗体制下人员短缺及体制问题, 急诊科护理人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造成身体上的高度疲乏及心理上的紧张。另外, 急诊病人的病情多不确定, 多为危急重病人, 紧急抢救, 急诊护理人员不仅要对病人的病情仔细观察, 而且要满足病人和家属的种种需求。以上因素促使现在的急诊护理人员要时刻谨慎工作, 不能有半点差错, 这就给急诊护理人员形成了紧张的心理, 工作压力增加。同时某些家属及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突然患病而变得易怒;有些病人会由于疾病以外因素而拒不配合治疗, 甚至将心中的烦恼、怨恨发泄到护理人员上, 这些会有意或者无意地给护理人员增加压力[3], 使该群体人员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心理疾病, 而其中最多的是“反复检查某一件事情”“易怒及情绪激动”“入睡质量差”“经常吵闹”等, 由此引发的后果是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偏低, 自我适应差。

急诊科护理人员除了日常的护理工作外同时要实施各种抢救工作, 而急诊科的病人经常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痰多、外伤等, 护理工作中要经常接触这些分泌物及血液, 较多的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被病原菌污染的针头、刀片等, 容易发生损伤及感染, 同时为病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时都有可能被针刺伤, 且不知病人是否有传染病, 这都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4], 也加深了急诊科护理人员恐惧等心理。而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专业知识较高年资有所差距, 心理承受力较低, 对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置经验相对缺乏, 同时由于刚刚步入社会, 面对来自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较大, 是致使低年资护理人员、未婚护理人员压力普遍增高的主要原因。

多数学者认为管理者的支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每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急诊科人员配备的完善程度、排班是否合理、急诊护理人员的福利、工作环境的改善, 同时对护理人员要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 掌握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提高维权意识, 极大限度地降低来自患方的疾病以外因素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改善医护关系, 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年轻护理人员的尊重及帮扶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要尽可能多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的性格, 增强锻炼, 注意自我保护, 要在保证自我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当感觉压力过重时要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对于护理人员自身要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等相关学科的学习,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现实, 尽量适应职业和环境, 积极探索疏导不良心理情绪的方法。急诊科护理人员在许多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迫切需要社会支持及医院管理者的理解、关心及重视, 设法缓解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在现在重医轻护的情况下, 应呼吁媒体在宣传上要起正确导向的作用, 争取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支持,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总之, 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培育良好的人格特征, 树立积极的形象, 圆满完成本职工作, 赢得社会的尊重。但也要呼吁对护理工作更多的支持, 建立良好、和谐、有序的护理环境, 逐步提高临床中一线护理人员的待遇及社会地位, 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饶德丽, 周坤, 冯芸.急诊护理工作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10, 39 (16) :2238-2239.

[2]刘丽, 梁桂芳, 李莎冬.急诊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6) :574-577.

[3]王月枫, 陶红.国内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62-63.

急诊医务人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未实行综合防护措施和2013~2014年实施综合措施后的护理资料,观察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总结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价值。

1.2 方法

2013~2014年,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订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改善我科医疗操作环境,提高其安全性,加强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医院提供各种防护用品和设施,并设有专人管理,合理排班,改进职业着装,使各种用品处于应急状态;院感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监督、了解医护人员职业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36例,而通过实施综合防护措施后,试验组只发生8例,其发生原因主要为操作不规范引起;未实施综合防护前,发生职业暴露后大多只进行一般处理,实施后则均进行规范处理。结果表明综合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事件。见表1。

3 讨论

管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核心,管理安全有利于维护护理水平,临床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污染物品接触的机会较多,各种护理操作及侵入性治疗直接提升了其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2]。为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安全,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有必要将综合防护措施落实到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

3.1 职业暴露的危害

在多种职业暴露中,危害最大的是被患者血源污染的锐器伤。有研究显示[3],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在0.30%左右,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1.80%,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为6.00%~30.00%。若护理人员感染淋病、HIV、梅毒,则可引起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本研究中,职业暴露事件多由注射针头、输液针头、玻璃、咬伤等造成。

3.2 职业暴露的综合防护措施

3.2.1 建立安全防控体系

完善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登记、报告、防护制度,制定护理人员职业卫生防护规程,成立科室-院感办二级监控网。

3.2.2 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培训和考核

作为急诊科护士长,要对新上岗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全体护士定期学习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政策、医疗废物管理、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预防措施、用具等,并定期进行考核,检查掌握情况,防止麻痹大意思想,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危害性的认识,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刻警惕血源性感染的发生[4]。

3.2.3 规范操作流程,提供防护设施

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技术水平,满足患者需要的同时也能做到自我保护。《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各种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如HIV、乙肝、丙肝、梅毒,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的流程,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护理过程中的行为,防止因违规操作而造成的各种职业暴露。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较重、急、变化大,医务人员本着自身的医德行为,会马上为患者进行检查及初步救治,若不做好自身防护,如不戴手套为满身血液的外伤患者检查,不戴口罩为频繁咳嗽的患者治疗,被接触了HIV、乙肝、丙肝、梅毒患者的针头刺伤等,均会造成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因此,在院感科人员的指导下,医院及科室要为医务人员准备各种质量好、数量充足的防护用品,各室间设有固定位置放置且容易拿取的地方,并有标识,一次性手套放在工作服的口袋里,以随时应用;还要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安全型留置针[5]。

3.2.4 合理排班、改进护士着装

急诊科除了应付急诊患者的救治外,还担负着医院门诊输液患者的输液工作,工作量大且速度要快,每天均会出现时段高峰期,如10:00~13:00是输液患者最多的时段,因此护士的合理排班显得相当重要,护长在输液人数高峰时段应增加人员,避免因人力不足致工作紧张和身体疲劳而造成针刺伤;另外,护士的工作着装可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原来长至膝部的工作衣在运送患者时很不方便,尤其是出车接收患者或院外救援蹲下操作时,上衣会拖地,使衣服变脏,易受污染,且上衣过长可能会影响工作,如蹲下行静脉注射、穿刺时,有可能影响穿刺成功率,容易造成针刺伤。因此,针对急诊科护士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护士的工作上衣长度进行了改进,长度由原来的长至膝以下改为长至髋部左右,使工作时行动便捷、利落,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增加操作安全。

3.2.5 院感管理人员及科室护士长加强监督、检查

《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是否有执行和落实,有赖于院感科管理人员和护士长的定期检查,这样可促进护士执行的自觉性,并体现医院及上级领导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关心,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尤其对急诊科、ICU等职业暴露风险大的科室重点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个人,进行再培训,再教育整改。对科室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用品不使用者,及时指出批评,通过经常的巡查、监督,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对有职业暴露风险的操作技术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3.2.6 锐器损伤后的应急处理程序

护理人员一旦出现锐器损伤,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伤口清洗可选择使用流水,挤出伤口处血液,然后使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污染眼部时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暴露者局部处理后报告护士长,书面填写职业暴露表,电话报告院感办,院感办人员根据情形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应急处理措施是否正确,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暴露后24小时内抽血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预防性用药,按医嘱定期进行血清学追踪;院感办给予相关传染病咨询、随访、备案,定期总结分析,反馈临床科室;急诊科护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3.3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

素及防护措施有研究人员[6]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注射输液、处理废物、清洗器械时易发生职业暴露,认为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及防护意识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本文研究了综合防护措施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影响,职业暴露多在抢救治疗及静脉输液时发生,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实施综合防护措施前发生职业暴露36例,实施后减至8例,提示加强对注射输液、废物处理、处理器械时的综合控制,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

摘要:目的: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提出职业暴露控制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实施综合措施前后我科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总结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加强综合防护措施后,职业暴露事件显著减少。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防护措施,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职业暴露,急诊科,护士,调查,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华琳.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9,1(9):27-30.

[2]刘宇霞.武彩霞.韩福胜.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策略[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63-65.

[3]谭庆兰.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0,30(9):13-14.

[4]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

[5]罗小萌.506名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118-2120.

急诊医务人员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24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 女22例, 男2例;年龄分布:20~30岁13例, 31~40岁9例, 41~50岁2例, 平均年龄 (28.27±8.78) 岁;文化程度:本科6例, 大专12例, 中专6例。工龄:≤5年12例, 6~9年6例, ≥10年6例。

1.2 方法

(1) 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等。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5]:评定患者抑郁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抑郁自评量表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为抑郁自评量表量表粗分, 标准分≥53分则认为患者有抑郁情绪。 (3) 焦虑自评量表 (SAS) [5]:评定患者焦虑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焦虑自评量表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为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粗分, 标准分≥50分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 (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 (PSQI) [6]:分别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质量等7个方面来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 PSQI总分≥8分则认为患者有睡眠问题。 (5)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从管理、工作负荷、与同事关系、工作本身、工资及福利、个人成长及发展、工作被认可、家庭/工作平衡等8个方面来评估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量表得分越高, 工作满意度越高。 (6) 护士职业态度量表[7]:量表包括30条态度语, 按照极度反对到极度赞成形成一条假设的度量线;根据护理人员每条态度语在这一连续线上的位置, 分布赋予相应的数值;要求被试者从30条态度语中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反映自己态度倾向的条目7~9个。职业态度均分为选择的项目分值相加, 量表得分为4.5分代表职业态度为中立, 得分越高则代表护理人员职业态度越积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 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现状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态度情况

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总体呈中立偏积极, 总体得分为 (4.89±1.12) 分, 职业态度排名前5位的条目见表1。

2.2 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为因变量, 以性别、年龄、工龄、生源地、配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经济压力、食欲、营养状态、PSQI总分、性格、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得分等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α (入) =0.05, α (出) =0.10。结果发现: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正相关, 而工龄、PSQI总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负相关, 详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比较特殊的科室, 该科室患者具有病情重、病情复杂多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护理人员必须正确面对病情复杂、生命垂危、遭受意外的各种患者, 还有心情复杂的患者家属[8,9], 因而对急诊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较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更高, 而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直接与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有关[10,11]。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决定了其对护理工作的劳动特点、学科性质与发展、工作的具体要求等多方面的认知[12]。一个好的职业态度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时的热情, 还能够保证常规护理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从本研究护理人员选择的职业态度条目内容来看, 护理人员认可护理工作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作用, 对其从事护理工作的意义有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护理工作是智慧、力量及爱心的统一。然而, 有54.17%的护理人员认为她们的社会地位不高, 觉得在护理岗位很难实现自我价值。职业态度得分不高的原因可能为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工作成就感缺乏和对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感。因此, 护理管理者应该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从各个方面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 注重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优化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完善各种支持系统,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职业优势, 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本研究发现, 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总体呈中立偏积极。通过与科室内的护理人员交谈,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情感是矛盾的。救死扶伤、帮助他人使护理人员的内心是快乐的, 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护理工作又被认为是琐碎、不上档次的, 这给护理人员内心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护士工作满意度差给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带来消极影响, 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也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本研究显示,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正相关, 工龄、PSQI总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负相关。可见, 工作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职业态度较好, 这与既往学者报道的结果[13]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护理人员能够与同事融洽相处, 自认为工作负荷较低, 个人发展得到实现会让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良好, 从而有较好的职业态度。 (2) 科室内较年轻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后, 对临床工作有着较高的热情与兴趣, 易在日常工作中获取自豪感;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 由于工作内容的单一, 部分高年资的护理人员逐渐认为所做的工作单调、枯燥, 加之生活与工作中所存在的压力, 使她们认为护理仅仅是一份挣钱养家的工作, 已不再有当初的热情与动力, 这也造成了许多护理人员在后期无法在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 护理工作长期“三班倒”明显影响患者的正常作息时间, 进而影响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 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他们无法像其他职业一样在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能与家人在一起, 使护理人员家庭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中提到的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是值得护理管理者重视的问题之一,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帮助护理人员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 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仅有24名护理人员入组, 存在样本量小和影响因素少等不足。为此, 增加研究因素进行质性研究以深化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影响因素探究与分析, 为本研究今后的方向。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旨在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24例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 (PSQI)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和护理人员职业态度调查表进行测评, 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总体呈中立偏积极, 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正相关, 而工龄、PSQI总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负相关。结论: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呈中立偏积极, 且与工作人员工龄、睡眠质量、抑郁情绪和护士工作满意度有关, 可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激发护理人员更大的工作热情, 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急诊医务人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1年5月—2013年6月按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实施心肺复苏患者98例, 将经科室统计医护人员按照我科制定的抢救路径实施抢救的52例设为试验组, 男30例, 女22例, 年龄25岁~80岁, 平均年龄 (57±1) 岁;将未按照该路径抢救的46例设为对照组, 男28例, 女18例, 年龄30岁~85岁, 平均年龄 (58±1) 岁。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医护配合模式, 在抢救小组中医生占主导地位, 医生指导护士或急救员实施抢救, 护士在医生口头医嘱下执行操作, 并协助医生实施抢救。试验组按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精髓, 医护人员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深刻理解内涵, 再进行技术操作演练[3], 即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配合, 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抢救路径图。见图1。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复苏成功率、2组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院外心肺复苏中医护人员根据设定的抢救路径进行抢救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着重强调了C-A-B, 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强调了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4]以及深度和频率。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 s, 如有除颤指征应快速除颤及给予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有研究表明心肺复苏过程中, 每一个抢救人员连续胸外按压的时间以2 min为宜, 超过2 min抢救人员会出现疲劳, 难免会降低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按压深度至少5 cm,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尤其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会提高复苏成功率。本文对照组医护人员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 护士只能遵从医生的指挥, 在心肺复苏重大抢救气氛下难免会出现胸外按压轮换缓慢、胸外按压的间断, 从而降低心肺复苏质量[5]。而试验组中医护人员分工明确, 严格按照抢救路径进行心肺复苏, 从而保证了胸外按压人员的合理轮换, 节省了医务人员的体力, 当患者出现心室纤颤时通过AED会及时进行电除颤。

3.2 院外心肺复苏中医护人员根据设定的抢救路径进行抢救提高了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度。

在院外心肺复苏中, 医生、护士、急救员甚至患者家属可以说是一个急救团队,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对照组因忽视护士、急救员等在抢救中的地位, 没有明确的分工,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会出现慌乱场面, 无形中会加重抢救的工作量, 浪费体力、人力。而试验组中医护人员分工明确, 协调合作, 充分调动了急救员甚至患者家属在抢救过程的作用。在心肺复苏这种紧张气氛下如果医护人员能严格按照设计的心肺复苏抢救路径进行抢救, 提高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的预见性, 可无形中消除紧张情绪, 尤其是让年轻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就有可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医护人员在院外心肺复苏中应用抢救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1年5月—2013年6月按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实施心肺复苏患者98例, 将经科室统计医护人员按照我科制定的抢救路径实施抢救者52例设为试验组, 未按照该路径抢救者46例设为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医护配合模式, 试验组按照设计的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实际抢救路径。比较2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医护人员配合默契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诊医护人员抢救路径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同时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默契度,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院前急救,抢救路径,心肺复苏,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洪.纵观2000—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更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11) :1127-1129.

[2]钱方毅, 李宗浩.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新观点——解读2010年AHACPR&ECC指南[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 5 (11) :994-996.

[3]李春盛, 龚平.我国心肺复苏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 (1) :5-8.

[4]周文, 罗群.从2010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若干更新看胸外按压的重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8) :819-820.

急诊医务人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等比、整群抽样以及分层法选取本市各大综合性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人员200例为研究对象, 本组所有对象均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 入职时间均超出3个月;所有对象均排除护士长、缺乏从业资格的实习人员、轮转人员、进修人员以及新进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采用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对护理人员展开调查, 内容涉及工作成就满意度、领导能力满意度以及工作成就满意度。其中各条目均设置极其不满意、不满意、尚可、满意以及极为满意五个选项, 分值依次对应为5、4、3、2、1分, 总分为100。

1.2.2 采用Utrecht工作投入评定量表 (UWES) 对护理人员的专注、奉献以及活力三个维度进行评定, 分值范围1~7, 其中7分说明每周5次或>5次, 1分则说明从来都不, 其间依次类推[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工作投入相关维度以及工作满意度评分 见表1。

(±s, 分)

2.2工作满意度各分项维度在年龄差异下的变化对比 见表2。

2.3 人口统计学不同变量下工作满意度也存在差异性, 且较为显著 (P<0.05) ;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既定的前提下, 奉献对于工作成就以及领导能力满意度二者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奉献与活力对社会性满意度变异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大幅增加。

3 讨论

本组研究对象工作满意度经评估确定为一般水平, 说明其工作满意度水平仍然存在可观的上升空间。而不同年龄阶段下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成就满意度以及领导能力满意度方面所体现出的差异均较为明显, 说明工作满意度同样受年龄影响[2]。

在人口学特征中, 急诊护理工作人员的职称、年龄以及工作年限均对工作满意度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在对来自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予以控制后, 奉献对于工作成就满意度和领导能力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力均有相应增加, 而奉献与活力两个维度在社会性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力方面也大幅增加。由此可见, 具有更高工作投入水平的员工更容易数显自我需求、心理以及物质方面的满足, 工作满意度相应也更高。

总而言之, 提高满意度,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是改善护理服务, 推行优质护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而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是其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本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受护理人员工作投入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有所贡献。

摘要:利用随机、等比、整群抽样以及分层法选取本市各大综合性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人员200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实施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以及工作投入量表调查。人口统计学不同变量下工作满意度也存在差异性, 且较为显著 (P<0.05) ;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既定的前提下, 奉献对于工作成就以及领导能力满意度二者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奉献与活力对社会性满意度变异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大幅增加。工作满意度分项中, 其社会性满意度会随着工作投入度的增加而增加, 二者呈正相关, 而工作满意度中的各个相关维度则会随奉献维度的增加而增加, 二者同样也呈正相关。

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急诊护理,工作投入

参考文献

[1]孟宪东, 李继平.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6) :390-392.

上一篇:当今作文教学下一篇:惯性导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