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2024-04-18

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精选6篇)

篇1: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忆沧桑岁月,悟青春年华

沧海转眼变成了桑田,蝴蝶终究没能跨过云烟

——题记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星球里沿着孤独的轨迹走了十三年。当十三岁时,宇宙中光芒交织照亮了所有的罅隙,我们都走出了自己的星球,开始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年少的我们甚是轻狂,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于是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着,有些丢失了,有些拥有了,可自己却全然不知……

一直都是不在乎的,一切都是不在意的。内心里没有方向,行动中没有感觉,脸庞上也没有微笑。这一切,仿佛是木然的……

难道这样一直到老?哦,不!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们全都醒了,明白了自己原来的生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自己应该重新努力,重新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策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可,是不是晚了些呢?当这恐惧感袭上心头时,我们又倒了下去,呆在角落里畏缩着。是不是晚了些呢?是不是晚了些呢?我们还能不能站起来呢?……这些问题布满了整个天空,我们的人生又陷入了一片灰暗之中。忽然——

有细碎的阳光开始照射大地,我们抬起了头,看见了刚才还布满阴霾的天空骤然晴朗。于是,也站了起来,展望这片天空,一句话进入耳中:别泄气,继续加油,重新开始生

活吧,你的生命将美丽至极!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开始新生活还不晚吗?天呐,这是上帝的祷告吗?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用新的心态开始新的生活!

自那天起,我们都开始努力了,开始奋斗了。虽然晚了些,但仍可创造辉煌的青春。

新的生活难免有些磕磕绊绊,但我们仍旧用这满腔热血向前冲。经历过岁月的磨炼的我们,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拼搏。

后记:有人说过,双手合十,眺望东南,便可愿望达成。为这,我琴声嘶嘶,禅香燃尽,昭华已逝,只为将这青春年华度尽!

篇2: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高一(15)班 李辰玉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一去,两万五千里,只为争取长征战斗的胜利。长征精神,众所周知每当议于此,人们也都能侃侃而谈。但当今社会,长征精神是否真正被人们重视?又真有几人做到了呢?

当国家危亡之时,社会动荡之际,周总理始终不忘祖国的召唤,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伟大的丰碑。而正在被时代召唤的我们,更应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难,挑起重担。努力继承发扬红军将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惟我辈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合乎善长恶消亡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日。”我辈是中华最坚强的一辈,我辈是中华最骄傲的一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崛起则国崛起,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是否已作好准备,肩负起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辉煌明天的责任?

忆八十年前的长征,磅礡的大雪掩盖了战士沉重的足迹,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驱,却掩藏不住他们铁血般的信仰;如雨般的子弹夺去了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他们是英雄,是丰碑,他们鼓励着历历代代的中华少年。看八十年后的我辈,无一不被红军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向困难屈服,奋发图强,点燃自己长征之路的星星之火。

于国家,长征精神可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于社会,长征精神可助形成艰苦奋斗的社会风气;于我们,长征精神可助我们自主自强顽强拼搏。

篇3: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 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 使其感同身受, 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 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读诗句, 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 (板书:长征) 是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 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 了解长征。

(2)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 (简介“七律”) 。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 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 想画面, 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 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 画一画。

3.交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 红军战士穿梭其间, 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 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 山势险峻, 头顶苍鹰盘旋,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 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自由交流)

(2)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金沙江图片) “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 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 (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山峰陡峭, 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 一面假装攻打昆明, 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 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 等敌人发现上当后, 为时已晚, 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 他们只能望江兴叹, 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 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 感受长征的艰险。

(3) “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 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 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 不仅有枪林弹雨, 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 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 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 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自己的积累, 想象长征画面, 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 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 悟诗情, 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 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找找答案, 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1) 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 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 更是———不怕!!!

(2) 这是什么样的气概? (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3)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 是哪一个? (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请你快速找出来。

(2)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1) 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看, (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 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 你有什么感觉? (红军战士就像巨人, 就像巨神, 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2) 我听出来了, 山再高我们不怕, 水再深我们也不怕, 我们笑着跨过高山, 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 让我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 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 但是, 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 你看———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 (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 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 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 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 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 (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 使其投身其中, 感同身受, 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 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 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 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 (出示:“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 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 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 (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 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 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 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篇4: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延红色精神于今朝。

走过世纪的风雨,跨过岁月的长河。中国共产党迎来21世纪今朝旖旎风光秀,回瞰过去,展望未来,愿用微薄之力效中华,以中华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生吾炎黄,育我华夏。待之有为,必报中华!

二十世纪中期,中华民族遇上了一场势同山崩海啸般恐怖的民族危机,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此时有一群在黑暗中闪烁着红色光芒的英雄们,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董存瑞为了冲破敌人的暗堡时自炸而亡,他死前高喊:“我是共产党员!”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九日黄继光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赵一曼、李大钊、赵登禹等众多革命英雄,滚烫又热血的红色事迹,他们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的红色精神以行动证明着,直至生命的终结;他们的红色故事被时代书写着,直至世界的尽头;他们的红色基因植根于这片黄色土地,直至宇宙的灭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如若没有这些敢为家国先、敢为人先的革命家,又怎会有二十一世纪这个展新的时代呢?于重重烈火之中重生,如凤凰涅槃般传奇的新中国是那些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英雄们为我们创造的。如今我们所处的岁月静好中,曾经是他们的负重前行。

仲甫兄一言:“青年之志为国为民为苍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人的使命。陈独秀、李大钊的时代是一个觉醒的时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五四运动”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青年人的觉醒为我们的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基调,他们永远是时代的主流,是时代的践行者和参与者,他们在时代的清流中舞动,他们被铭记于历史的里程碑。如今中国是有着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承载着上下五千年浓厚且强烈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的国家,我无比的庆幸自己能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一代青年,我们始终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品先人之红色事迹,忆先人之红色精神。我们要做这个年代的先行者、践行者、参与者。做这个“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美好时代的主流。

二十一世纪可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飞跃,有言道“只有熬过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才有诗和远方”,如今的中国迎来了“诗和远方”,那么过去的历史,那记忆中的一抹红是否接受了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而被时代而淡忘了?历史是一堆灰烬,然而灰烬深处仍有余温。我于二十一世纪壬午年诞,心系祖国,牢记使命,接受高等教育,以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座右铭,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前进的方向旗帜。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跨过静谧无垠的江河,越过直入云霄的山川,我们永远热泪盈眶的奔跑在这片土地上,在艰难中磨砺,在苦难中奋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篇5:创作《忆·峥嵘岁月》有感

2011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时流年。这一年,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也是辛亥革命100年。重要的历史记忆推动着国家的灵魂, 也推动着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艺术载体进行历史记忆。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师, 教授舞蹈编导专业的我清醒地认识到, 要与时俱进, 更要用自己的所学唤醒同龄人及长辈的历史记忆, 更要用律动的肢体来回忆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操, 用当代人的思维去展示那已逝的记忆。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回响, 无数个深夜里, 我在思考“怎样更合理地用艺术表现”“怎样把握主题”“怎样让观众主体产生共鸣”, 无数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我在思考总结中进行稳步的前行。

首先, 查看历史书籍、视频影像。在一页页的书目中, 我感觉到了革命之不易, 从“列强瓜分九州”“辛亥革命推翻旧制”“中国共产党点燃明灯”“抗日烽火燎原熊熊”“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走进新时代”“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景观在历史的书籍中厚重而不失温度。众多历史影像资料更是给我无限启发“末代皇帝”“辛亥革命”“复兴之路”等一系列影片让我明白了天地生人, 生一人当尽一人之业, 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些记忆带给我人文的精神思想促使我进行艺术创作。

其次, 进行舞蹈音乐的选取。基于前面的内核, 我决定采用“交响编舞法”的原则进行创作。在无数的音乐中进行选择, 最终选定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主题曲。这一曲目慢慢地把我带入了一种氛围, 准确地说是一种“回忆”的氛围。音乐中的大气之美给我撼动, 小提琴的细水长音带给我感动, 宏大的合奏给我一种革命的冲动和勇气。在无数次的聆听这首曲目之后, 舞蹈结构让我梳理了清晰, 整体的造势使舞者和观众共同走进革命的岁月去感受已逝的记忆。回忆的方式使舞者带领观众一起走进硝烟的战场, 去观看胜利的不易, 生命的厚重, 使舞者用心带领观众去见证那战后的牺牲和英雄的足迹, 人民的胜利, 让舞者用高昂的气势带领观众一起感受生之伟大, 情之浓烈。整体的把握用当代舞的形式进行展现, 可以更合理更真切地给予艺术表现。

众所周知, 舞蹈是经过提炼、美化、加工的人体动作进行抒情或叙事的艺术形式, 重点在于舞蹈的审美性、情感性、典型性。所以, 我在这次演员的选取上动用了舞蹈系最优秀的学生力量,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创作的第一部分, 是整体的造势。舞台后方一横排舞蹈演员的肢体造型, 以革命的形式、形态各异地出现在舞台后方, 给人一种直面的震撼。舞台前方, 左右两侧分别排满舞蹈演员, 在音乐中慢慢进入肢体舞动。运用“卡农”的方式左右前后上下对比, 和舞台后方的舞蹈演员形成鲜明的直观对比。舞台中央, 一个年幼的女孩, 看到这鲜活的革命岁月, 慢慢舞动她幼小的身姿。好像她站立于革命纪念馆中, 去观望前辈的英雄事迹。好像她站立于革命纪念碑前, 去观望前辈的英勇人生。幼年的女孩和身穿革命服装的战士, 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 小女孩由前方转身至后方, 用她的小手轻轻抚摸革命先烈的身躯, 先烈的身躯经过小女孩的感化, 慢慢苏醒, 慢慢回到战时的状态。这一部分是舞蹈的开启, 运用大量的对比、重复把观众带入共鸣。创作第二部分, 是用回忆的方式。小女孩的抚摸, 使得先烈慢慢肢体苏醒, 女孩的缓缓下场, 把观众带入回忆的气氛中。舞蹈演员用手的上升, 头的转动来表现“那个人”的身影。舞台调度上以三点为轴心, 运用开合之术, 进行回旋转动, 突出回忆时人的心灵美。这一部分回忆, 音乐的弦乐声轻轻入耳, 结合演员的内心情绪, 肢体的配合, 把整个回忆变成了一种真实, 这种真实是心灵的感动, 更是现实的需求。这一部分总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 是革命的再现。前面回忆的表现推动了革命的再现, 演员情绪的变动, 音乐旋律的转换, 舞美效果的渲染, 把整体的革命生动表现。在舞蹈肢体及构图上, 舞台中央一个正方形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战士的英勇不屈, 为了国家, 为了民族, 他们那种拼命精神, 让人崇敬不已。鲜活的节奏, 跳跃的音符, 把男性的美和爱展现出来。在男性的屈伸倒下中, 女性的躯体波浪起伏, 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美。就好比我们的国家, 在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格局下, 依然鲜活地伫立在世界前面。之后, 整体在舞台中央的肢体对比, 让观众感受到中华名族的生生不息。随着音乐的变化, 舞蹈构图运用了大三角、小三角, 突出革命气势, 表现英勇精神。中间男孩子的突击战斗, 很好地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和”的精神, 更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更高点。在一声声音符中, 肢体的律动坚强而有力, 当肢体和整体达到舞动最高潮时, 一声巨响, 把我们带入了战后的战场。战后, 尘灰烟炮, 到处是一片狼藉, 当一个战士从人堆里爬出来, 看到这满目尘烟, 内心的痛苦和整体地面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让人心生悲悯之心, 同时心灵随之感动。这一部分用表现得形式展现战场, 表现团结奋斗, 让观众直面战场, 起到直观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第四部分, 是人民的胜利。整体的地面动作慢慢由音乐带动, 配合情节, 进入上升的舞动时, 让我有一种小草渴望生长之感, 那一点点坚强的上升, 让观众都想助演员一臂之力, 慢慢地在日出的东方看到了希望, 在步履的前行中激动的泪水在以大方块为主的舞台上得以升华, 音乐的大气之声在这时得以体现。动作的对比, 形式的上升, 一层一层的递进, 使得人民的胜利万岁, 使得革命的果实丰硕。当这一切变成现实是, 革命演员再次回到开场的造型和动作中, 这时一名老人手领女孩走进舞场, 好像在讲述这一幕幕历史, 让她在前人的足迹下更好地成长。女孩坚强而有力地向前行走, 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生命的传递, 女孩用少先队员的队礼, 更好地回馈给予先烈感恩之情。这一部分整体宏大而有气势, 把演员的情绪, 观众的感受, 很好地进行了共鸣。让舞者和观者在内心深处看到一种温度, 这种温度是在真、善、美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人性关怀, 更是一部艺术作品应该做到的本真, 只有真实才能反映生活, 只有大爱之情才能感受生活。

以上的创作过程, 是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 而舞蹈创作的内在表现则融入在我们每一次排练的说教中。记得创作初期, 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观摩革命电影, 同学们能够在观摩结束后和我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还有在初试动作过程中, 为了表现动作的准确性及内涵性, 同学们和我一起进行创作, 提升了舞蹈编创的空间性及局限性。在每一次的排练中, 我都会根据情节的不同, 动作的不同, 内心的不同, 进行及时的说教、示范。只有这样, 才能挖掘同学们的潜能, 使教和学达到和谐, 使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表其外, 养其内”。我有理由相信, 只有不断地提升作品的内涵, 强化情感交流, 构建团队意识, 深化专业知识, 才能更好地使作品更有观赏性及内涵性。

舞蹈编导是艺术工作中的一个综合体, 他把舞蹈的精髓应用于作品, 通过舞者得体地表现出来, 也可以说一个好的编导是把他的思想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而演员是感性的, 编者是理性的。只有感性理性相吻合, 才会达到合谐一致, 达到作品再一层提升。编导教学中, 群舞是一种技法, 主群关系、思想、文化内涵传达在作品中, 这种形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灵, 提升肢体和他们的思维观, 同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在市场运行下使人民大众的审美得到提升。编导是一群具有内涵的人, 他们在作品和思维中表现文化和独狐, 这份独狐源自内心的独寂, 他在寻找内心的安定中可以让自己梦想照进现实, 这份现实促进他步步向前。同时, 一部作品只有真正地和观众交融, 才能使她的艺术价值得到提高及完善。前面的舞蹈构思到舞蹈创作都是艺术的内在和物化过程, 而舞蹈接受的现实和完成, 才使得艺术作品在欣赏中产生价值。这份价值是一种对舞蹈作品的评价及指正, 通过这样的过程, 使得艺术作品在后期的演出及修改中不断完善, 不断进步。

《忆·峥嵘岁月》这部作品在创作完成之初, 我找来了学校的老师及前辈、同事进行观摩, 一遍一遍的磨合中, 大家提出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 如“女孩的动作量太少, 是否可以叠加”“演员的情绪在各种转换过程中不足”“动作的整齐及质感”“内心的张力不足”等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团队在后期修改中加大了女孩子的动作性及主导性, 让她成为一种承上启下的带动。演员的情绪在课外及周末排练中加大了情绪的塑造性, 让演员在以造型为主的基础上固定注意内心情绪的表现。老师加大说教, 提升、挖掘学生的潜力, 终于在漫长的造型上找到了最适合的情绪点, 在这点上使我明白了“事无巨细”的道理。动作的整体不一致, 一遍遍的练习, 一遍遍的细化, 身体的关节、呼气、运动面、方位性等一步步进行细化, 最终在舞蹈的排练过程中, 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加强, 同学之间的包容及沟通也得到了升华。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她可以让人们在升华的过程中成长成熟。看着这部作品从雏形到现在慢慢成熟, 内心有一种无限的喜悦和安慰。

作品在2007级毕业晚会上的亮相, 在学校建党90周年的演出中, 在其他校内外的大型演出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独特, 舞蹈作品的整体内涵也更加浓厚, 这个过程中真正折射出一个真理:“艺术产生于实践, 艺术需要人文关怀, 艺术需要真诚动人”。2011年6月, 我有幸带领同学们参加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的比赛, 这次比赛是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省文艺界的最高综合性政府奖,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等部分联合组织评选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 在漫长的等待结果中, 我们盼来了好消息:《忆·峥嵘岁月》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舞蹈类创作二等奖。得知这个好消息, 我犹如石头落地一般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我清醒地认识到, 这次获奖是大家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 促使我反思了很多, 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成长, 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 不断学习, 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

该作品之后又荣获山东省大学生文艺展演二等奖, 现在正在筹备华东六省一市的舞蹈比赛, 经过不断地磨砺, 我能够更加冷静地面对一次次比赛。因为在艺术的道路上, 只有坚持综合发展, 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努力, 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在求真、向善、塑美的行动中, 我们要表现社会面貌, 更要有一颗改变不良创作艺风的骨气。艺术是需要大爱的, 只有大爱无疆, 才会艺源无限。

时代需要艺术, 艺术呼唤创作。在众多艺术门类中, 舞蹈以他独有的物质载体完成人们在现实中所体现的内在美。这份美不是现代性的, 而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古时的《大武》《云门》乃至周代雅乐体系的完善及建立, 《六大武》和《六小武》都成为其庶民的教化及统治, 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代的“百戏”丰富了舞蹈的多样性, 也使得舞蹈成为其独立门派而存在和发展。隋代的边疆舞大量流入, 丰富了中原的艺术文化。唐代气象万千包容纳新, 《兰陵王》《胡旋舞》《九部乐》《十部乐》《座部伎》《立部伎》无论从形式、内容体裁上, 都有很大的提升。宋代城市的建立, “瓦舍”为艺术提供了舞台, 使舞蹈艺术平民化。明、清两代在外来艺术的冲击和戏曲的牵引下, 舞蹈历史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角下走到了尾台。近代舞蹈在百年变革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在学校、工厂、街头, 人们总是用艺术的方式呼唤和平;无论在战争中、根据地, 人们总是用艺术宣传革命, 提倡自由。从延安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文艺重要性, 都在贯彻一个原则“向人民学习, 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听来简单, 但要深刻认识还需要文艺工作者放下架子接足地气儿, 真正踏实地前行。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爱国是核心, 创新是理念, 包容是心境, 厚德是承载。在这份爱国精神中, 艺术工作者有能力看到独特而美好的一面, 因为艺术需要用美好的心境看事物, 只有用美的眼睛才会发现美的事物。

时代性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 因为国家从建设期到现在的发展期, 人民更乐于观望国家给予人民的权利和希望。这份希望是艺术工作者紧紧握住的光环。因为只有了解时代体会人文, 才能真正地进行艺术创作, 才能更好地“向人民学习, 为人民服务”。地方性是我们每一个国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我们固定的居所会让我们深爱一个地方, 同时也愿意更了解地方。地方性的特色、人文、历史、足迹, 无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不单单是为了表现美、更多的是表现爱国情意、表现生我养我、给予我生存的一方热土。这份情意牵引我创作, 促使我带着真诚的心去完成我的使命。这份热土带动我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行, 这种人性的大爱需要我们去尊重, 更需要我们去践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 我们应该谨记真实;在人性前行的道路上, 我们应该谨记真实, 真实是善, 真实是美, 艺术工作者需要时刻扪心自问“这是真实的艺术吗?”

摘要:时代需要艺术, 艺术呼唤创作。只有了解时代体现人文, 才能真正地进行艺术创作, 才能更好地“向人民学习, 为人民服务”。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不单单是为了表现美、更多的是表现爱国情意、表现生我养我给予我生存的一方热土。这份情意牵引我创作, 促使我带着真诚的心去完成我的使命, 这方热土带动我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行, 这种人性的大爱需要我们去尊重, 更需要我们去践行。

篇6: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3隳我与防水3。年“条条专政”, 贯彻标准是“管、卡、压”, 企业生产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标准修订小组冲破重重阻力, 克服了不少困难, 幵展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 听取生产、用户意见, 最终提出了修订标准草案与编制说明。1972年在上海召开了国家标准审查会。丁原局长、赵松副处长、樊桂珍同志参加了会议。当时, 开审查会不像现在, 一天、半天就审一个, 而是至少要三、四天。开会时, 首先“务虚”, 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标准与产品质量问题的指示, 统一思想认识, 这至少一天时间;然后再审查标准, 逐章逐条审查, 听取意见, 认识一致、大家都没有意见了, 才算通过。在审查GB 326《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油纸》国家标准修订稿时, 生产企业最大的意见是认为标准中技术指标太高, 达不到。原因是生产纸胎油毡的原材料纸胎、沥青来源复杂, “五花八门”, 质量得不到保证, 成品质量如何能达到国家标准?!为此, 当时会议决定用“榜样的力量”来说服代表。审查会第二天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上海市产品出口企业——免检单位嘉丰棉纺织厂。该厂介绍了他们如何面对来自国内外的不同来源、质量档次不同的棉花, 加强原材料进厂的质量检验, 不符合生产产品质量要求的棉花决不采购、决不进厂;对符合生产产品质量要求的棉花也根椐其不同来源与质量状况, 调整产品配方与工艺, 保证最终产品布的质量达到出口国标准的要求。这种在生产中“以变应变”的管理思维使嘉丰棉纺织厂荣获和保持了“国家免检产品”的荣誉称号。参观回来, 防水生产企业的代表受到活生生的教育,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油纸》国家标准也顺利通过;代表们还表示回去以后, 要认真学习上海嘉丰厂的经验, 对进厂的原材料纸胎、沥青严把质量关, 根据原材料的变化, 调整配方与工艺, 使成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GB 328《沥青防水卷材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修订中的一个亮点是武汉工业大学徐昭东老师提出的以真空吸水法测定历青防水卷材的吸水性。该方法比常压吸水法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 有利于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这也可能是徐昭东教授进入建筑防水领域的“第一次亮相”、作出的“第一次贡献”, 也是我与徐昭东教授的“第一次见面”。20世纪60—80年代,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一统天下”, 是我国主要的防水材料, “三毡四油”、“二毡三油”是防水施工传统的设计、施工方案。80年代末, 随着十年动乱结束,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我国防水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GB 326—1973《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油纸》、GB 328.1�7—1973《沥青防水卷材试验方法》国家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这次修订负责起草单位是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 主要起草人是张树培、薛勤华等。1973年版是文化大革命中修订的, 其中技术指标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比较低。1989年第二次修订, 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国家标准, 产品分等, 优等品达到国外先进国家标准的水平。当时, 我代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主持了标准审查会。会上, 参加审查的防水材料企业认为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提出的标准送审稿中的技术指标“太高”、“无法达到”。原因还是“纸胎质量太差”、“历青供货源多, 质量不稳定”, 把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培、薛勤华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我作为会议主持人会上会下忙于协调, 听取不同意见。标准审查会通宵达旦, 白天没有统一, 吃完晚饭晚上继续开, 开到深夜11点多会议告一段落。代表回去休息, 标准起草小组接着开会Q根椐代表审查意见讨论处理意见, 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结束。回去睡四五个小时, 早上7点吃完早饭, 8点钟又继续开审查会, 把标准起草小组的处理意见交给与会全体代表讨论, 争取统一认识。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培是“老防水”, 有备而来, 拿出了“杀手锏”。他拿出了一些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申报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的材料说:“你们申报时的报告, 产品质量检验结果都能达到或超过标准修订稿中的技术指标, 为什么今天会上又说标准修订稿中的指标太高, 达不到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们申报国家质量奖报告中的数据是假的;或者今天你们会上说的标准修订稿中的指标太高达不到的话是假的!”张树培一席话, 似一声惊雷, 会上沉默一片, 鸦雀无声。最后还是会上一位生产企业的代表打破沉默, 说了大实话, 给这场纷争画上了一个句号:“生产企业申报国家质量奖报告中的质量检验结果是我们企业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水平;而今天我们会上说的情况, 是我们日常生产管理的水平。”GB 326�GB 328经过通宵达旦的讨论, 最后通过了审查, 这就是后来颁布的GB 326—1989《石油沥青纸胎·024 CBW 2014.18

油毡、油纸》、GB 328.1�7—1989《沥青防水卷材试验方法》两项国家标准。当时, 杭州油毡厂的岳佩文工程师冲着张树培和我说:“你们这么没日没夜地干咋行?制定标准、管理标准, 真烦死人累死人!领导应该给你们发补贴, 每人发一斤人参!”后来听说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勤华审查会结束以后就病了, 在家休息了一星期才上班。改革开放——迎来标准化的春天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帮”, 拨乱反正、依法治国, 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迎来了标准化的春天。随着城乡住房建设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 我国防水材料的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是产品品种增多, 结束了石油沥青纸胎油毡的“一统天下”, 弹性体 (SBS) �塑性体�APP) 防水卷材, 自粘防水卷材, PVC�氯化聚乙烯等新型防水卷材在我国兴起, 产量扶摇直上;防水涂料也从乳化沥青“一枝独秀”, 扩展为以聚氨酯防水涂料、丙烯酸防水涂料与聚合物改性防水涂料等为主要品种的多元化市场。二是防水材料的工程应用也从屋面、厨房、卫生间等的防水, 扩大到地下室、地铁、隧道、水利、桥梁、高铁、环保、海工、核能与国防军工等广阔领域。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技术依据, 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多、应用领域的扩大, 需要制定新的产品标准与试验方法标准, 来监管产品质量与规范市场, 建筑防水材料行业迎来了标准化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初, 制定了GB 12952—1991《聚氯乙烯防水卷材》、GB 12953—1991《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两项国家标准。2003年进行了修订, 改为GB 12952—2003, GB 12953—2003。GB 12952于2011年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颁布为GB 12952—2011《聚氯乙烯 (PVC) 防水卷材》。一20世纪90年代初, 制定了j C/T 559—1994《塑性体沥青防水卷材》、JC/T 560—1994《弹性体沥青防水卷材》两项行业标准2008年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 参照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了GB 18242—2008《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 18243—2008《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两项国家标准。——2006年制定了GB/T 20474—2006《玻纤胎沥青瓦》国家标准。——2007年制定GB/T 328.1�27—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27项试验方法标准, 建立了检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合成高分子 (橡胶和塑料) 卷材产品质量的统一平台—20世纪末, 制定了GB/T 16777—199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21世纪初修订后为GB/T 16777—2008《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建立了检测建筑防水涂料产品质量的统一平台。——20世纪末, 制定了GB/T 18244—2000《建筑防水材料老化试验方法》, 为检测建筑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的老化性能建立了统一的平台。——21世纪初, 制定了GB 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和GB/T 19250~~2003《聚氨酯防水涂料》两项国家标准, 现修订为GB 18445—201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和GB/T 19250~20]3《聚氨酯防水涂料》:——20世纪末、本世纪初, 制定了JC 840—1999《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JC 989~2002《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两项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 2009年制定了两项国家标准:GB 23441—2009《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T 23457—2009《预铺/湿铺防水卷材》。—21世纪初, 制定了j C/T 904—2002《塑性体改性沥青》�JC/T 905—2002《弹性体改性沥青》两项卷材涂盖料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 制定了GB/T26510"—2011《防水用塑性体改性沥青》、GB/T 26528—2011《防水用弹性体 (SBS) 改性沥青》两项国家标准——21世纪初发布了制定的GB/T 18840—2002《沥青卷材用胎基》国家标准.——2008年发布了制定的GB/T 18378—2008《防水沥青与防水卷材术语》国家标准。—2009年发布了制定的GB 23440—2009《无机防水堵漏材料》、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

料》、GB/T 23446—2009《喷涂聚脲防水涂料》三项国家标准2011年发布了制定的GB 27789—2011《热塑性聚烯烃 (TPO) 防水涂料》国家标准。-2008年发布了制定的JC 1066—2008《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JC/T 1075—2008《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等10项防水材料行业标准——2014年发布了制定的JC/T 2218—2014《防水卷材沥青技术要求》行业标准1968年以前, 我国的建筑防水材料标准仅有7项, 其中国家标准3项, 部标准4项据笔者统计, 截止2014年7月底, 建筑防水材料 (密封材料及其试验方法未统计在内) 已正式批准颁布的现行标准共有87项, 其中国家标准50项, 行业标准37项。具体情况为:国家标准:——按标准性质分:强制性国家标准10项, 推荐性国家标准40项;——按标准类别分:基础性标准1项, 产品标准20项, 试验方法标准29项行业标准:——按标准性质分:强制性行业标准1项, 推荐性行业标准36项;——按标准类别分:产品标准36项, 管理标准1项。应该说我国生产与应用的主要防水材料都制定了技术标准, 并从原材料、半成品到产品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建立了完整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的制定与贯彻实施, 对提高防水材料产品质量、规范与争化市场、保证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我国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使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筑防水材料标准的世界第一1996年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的一次年会上, 参加会议的上海市北蔡防氷材料厂李鑫全厂长找到与会的国家建材局行管司标准处牛建国处长, 建议为自粘卷材制定一个行业标准, 以推动这种新型防水卷材在我国的生产与应用。牛龜国又介绍李鑫全找我, 商讨能否帮助企业制定这项产品标准会后, 我收集资料, 了解情况, 向国家建材局申报了自粘防水卷材行业标准制定的列项申请, 经批准列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1997年建材与非金属矿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该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上海市北蔡防水材料厂、中国化学建材公司苏州防水材料研究设计所负责组织有关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起草当时, 在我国市场上, 自粘卷材类材料, 进口产品有美国W.K GRACE公司的“必坚定”、台湾的“必治世”;国内除上海市北蔡防水材料厂生产的“贴必灵”外, 保定石油化工厂防水材料分厂、盘锦通达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也生产此类产品由于这种卷材具有不透水性、低温柔度、抗变形性能与自愈性能好等特点, 易于施工, 加快了施工速度, 受到了国内外建筑界的青睐。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一些重要商业设施、工业厂房、宾馆、地下建筑、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等都采用这种新型防水卷材作防水工程, 获得良好的防水效果当时, 国外没有自粘防水卷材产品标准, 美国W.R GRACE公司只有“必坚定”的产品说明书, 列入了一些技术指标与采用的试验方法。国内生产企业制定了本企业产品的企业标准, 但技术指标少, 试验方法不统一, 仅适用于本地区, 影响产品推广。在自粘卷材国内外标准“一片空白”, 无所遵循的状况下, 我们收集了“必坚定”产品说明书中性能测定采用的美国材料试验协会 (ASTM) 的试验方法和国内企业的标准, 根据自粘卷材的特性, 产品质量应控制的技术指标与使用条件下需要的技术指标, 规定了标准中的技术要求由苏州防水材料研究设计所采集国内外样品, 进行了卷材基本物理力学性能与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同时, 收集工程案例, 并实地调查厦门工程机械厂大跨度钢网架振动屋面采用北蔡防水材料厂79 040 m2自粘卷材, 经过两年台风、暴雨等严峻考验, 使用良妤的案例经两年多的调研与试验研究, 1998年底通过审查,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于1999年4月9日批准发布JC 840—1999《自粘橡股沥青防水卷材》行业标准, 于1999年8月1日正式实施

JC 840—1999《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行业标准适用于以SBS等弹性体改性沥青为基料, 以聚乙烯膜、铝箔为表面材料或无膜 (双面自粘) 、采用防粘隔离层的自粘卷材, 是一种无胎卷材, 拉力低、延伸率高2002年根据上海湿克威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李坤全总经理建议, 我国又制定了JC 898—2002«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行业标准该标准适用于以聚合物改性沥青为基料, 采用聚酯毡为胎体的、粘贴面覆以防粘材料的增强自粘卷材, 是一种胎体增强的自粘卷材, 拉力是无胎自粘卷材的2�4倍, 但延伸率较低。在两个行业标准的基础上, 2009年又制定颁布了GB 23441—2009《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强制性国家标准自粘防水卷材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贯彻实施, 大大推动了这种新型防水材料在我国的生产与推广使用, 生产企业增多, 产量扶摇直上,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成为在我国防水材料市场上与弹性体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驾齐驱的主体卷材—JC 840—1999《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粘防水卷材产品标准, 适用于屋面、地下、厨卫间等工程防水:美国材料试验协会2000年发布了ASTM D19701—2000《用于坡屋面垫层防水冰坝的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比我国晚了一年, 适用范围有限, 仅适用于屋面的屋檐或天沟, 或两者兼用的防水垫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一种用于水泥混凝土的新型刚性防水材料-其防水机理是其与水作用后, 材料中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以水为载体在混凝土中渗透, 与水泥水化产物生成不溶于水的针状结晶体, 堵塞毛细孔道和微细缝隙, 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与防水性—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按使用方法分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和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两种20世纪80年代, 加拿大XYPEX (赛柏斯) 的产品首先进入我国, 用于上海地铁工程防水此后, 美国PENETRON (膨内传) 、德国FORMDEX (防挡水) 、加拿大PQ200系列和KRYTON (凯顿) 等产品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结构、地铁、隧道、桥梁、污水处理厂、水利工程、核电站等但国外产品只有说明书等技术资料, 没有国家标准和统一的试验方法标准, 严重影响了产品在我国的推广使用20世纪末, 我单位首先向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申请制定行业标准, 随后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了制定国家标准的计划, 均荻得了批准。但在国际上、国外没有可供参考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仅有生产企业的产品说明书、产品检测报告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 如何制定这项新型刚性防水材料的标准?产品需要规定哪些技术要求?采用哪些试验方法?标准起草小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收集了国内外资料与相关的技术标准, 根据该种材料的特性, 参考GB 8076—1997《混凝土外加剂》、JC 474—1999《砂浆、混凝土防水剂》等, 制定了GB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国家标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特性就是渗透、结晶、自愈、防水性能好它与卷材和涂料防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仅仅在混凝土基面形成“外套”, 而是与混凝土形成整体防水与永久防水在制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标准时, 测定其渗透结晶性能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测定其“第二次抗渗压力”;另一种方法是28天测定基准试件带涂层的抗渗压力与磨去涂层的抗渗压力后一种方法磨去涂层比较复杂, f_基渗透‘猶2011年3月《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审查会全体代表合影

可能损伤混凝土表面, 影响抗渗压力, 引起试验结果跳动与离散。标准定稿时, 选择了第一种方法, 以测定第二次抗渗压力来表征材料的“渗透结晶”性能。GB 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后, 这类产品的市场应用迅速扩大但因其价格昂贵, 在国内市场销售价每吨达到2万�4万元, 一时间国内企业趋之若鹜、蜂拥而上, 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一些企业把“第二次抗渗压力”符合GB 18445—2001的都当作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市场上兜售。经调研, 市场上一些水泥基防水材料、铝酸盐与硫铝酸盐系列水泥、膨胀剂、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配制的混凝土, 都具有自愈能力, “第二次抗渗压力”也能达到GB 18445—2001, 但它们不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事实证明, 第二次抗渗压力只能表征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自愈性, 而不能表征其渗透结晶性能。因此, 最近一次标准修订时, 经大量试验研究, 将28天磨去涂层后的抗渗压力作为判定其渗透结晶性能的技术指标, 并列入新批准颁布的18445—201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国家标准GB 18445—200 KGB 18445—201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这种新型刚性防水材料产品标准。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在中国的生产与销售商已把其翻译成本国文字, 作为他们生产、改进本国产品的技术资料。他们认为:“第二次抗渗压力”表征材料的“自愈性能”, “磨去涂层的抗渗压力”表征材料的“渗透结晶性能”是中国国家标准的创新。徐昭东教授之问——中国究竟有多少符合国家标准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003年我参加一次与意大利德高瓦的技术交流会。武汉工业大学徐昭东教授与我提前到了会场, 空旷的会议室就我们两人。徐教授突然向我发问�“GB 18242XB 18243都是你組织科研院所、生产企ik制定的, 椐业内统计2003年我国生产7 500万m2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其中有多少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我回答:“大约有20%吧!”他反驳道:“有500万m2就不错了。”我说:“你有些悲观了!”会后, 我问过一位在防水行业工作30多年的专家, 把徐教授的问题问了他:“我国一年生产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中究竟有多少符合国家标准?”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而是说·.“沈阳蓝光生产的APP卷材质量不差、信誉好, 北京等机场都使用了他们的卷材。卷材的检验结果都符合国家标准, 人工气候加速老化都通过了。”我后来补充提问:“防水卷材的贮存期是一年, 蓝光的卷材存放一年后再去检验, 能否仍然达到国家标准?”他叹了一口气说:“没有做试验, 就不好说了。”后来, 我将徐教授提出的问题问了一位生产这类卷材产量国内名列前茅企业的负责人。我说:“我国生产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中, 究竟有多少符合国家标准?”他回答:“不好说。”接着我又追问广那么你们企业一年生产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有多少符合国家标准?”他陷入沉默, 没有回答9后来, 我又将徐教授的问题问过一位科研院所的领导, 他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2007年在北京防水行业质量论坛上,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领导曾在大会上大声疾呼:生产假冒伪劣防水卷材的企北与施工单位勾结在一起, 送样、给建设单位展示的卷材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但实际工程上使用的是低质量的非标产品。施工单位为了规避检查, 白天不干, 晚上施工, 使用的伪劣卷材, 上面一浇混凝土就全覆盖了, 无法检查。他在大会上号召:检举揭发生产、使用这些假冒伪劣防水卷材的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 保证防水工程质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防水材料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防水材料标2013年5月访问德国FLL耐根穿刺防水材料试验室

上一篇:销售主管工作检讨下一篇:预拌混凝土发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