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2023-05-03

第一篇: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

从《忆长征》中感悟长征精神

作者:林小波《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6日 14版)

《忆长征》是杨成武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应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之邀写的一本回忆录,主要描述了红一方面军第二师第四团在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在众多长征题材的作品中,《忆长征》无疑是一部精品佳作。从作者原汁原味、声情并茂的长征叙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伟大长征精神的魅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忆长征》中记述了一位江西小红军的故事。他年龄不过十六七岁,胖鼓鼓讨人喜欢的脸蛋显得格外淳朴、天真。作者说了,在有钱的人家,这个年龄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呢。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血战湘江的残酷战斗中负了重伤,临终前对作者说:“政治委员,往前走,打敌人。”书中还讲述了与作者朝夕相处的老战友王开湘同志的事迹。在过草地时的一个夜间,天空下着小雨,王开湘谈起了崇高的理想,希望我们将来革命胜利了能像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那样,没有剥削,共同富裕,多好啊。他还哼起一首描绘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歌曲,周围的战友也跟着唱起来,雄壮的歌声盖住了雨后的风声。到达吴起镇后,在毛主席进行长征胜利总结的当天夜里,他对将来充满憧憬:“往后,怎么安排?打日本,抗日?打完了日本,还干什么?建设国家?建设共产主义!”不幸的是,不久他便因病去世,没有看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革命战争年代,多少英雄甘于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那就是理想信念。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忆长征》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就是“事到万难需放胆”,看看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和事件,哪个不是万难之事?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是万难吗?转战途中,天当房、地做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不是万难吗?但这些都没有吓倒英勇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的万难之事。朱德同志曾赋诗:万里征途,犹忆泸定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忆长征》中生动讲述了争抢夺桥任务的细节,面对泸定之险,各指战员纷纷请战,部队掀起了“争当突击队,飞夺泸定桥”请战热潮。一个个连长都站起来,各摆各的理由,各讲各的有利条件,真是“求战心切、群情激奋、朝气蓬勃、不甘落后”,最后,得到任务的连队欣喜若狂,未得到任务的连队情绪低落。未得到任务的三连长王友才对作者说:只要肯把艰巨的任务给我们,你骂我几声都行!在讲述翻越夹金山时,书中说,此山终年积雪,别说人上去,就连鸟也不易飞过,当地老百姓说登山不累死、饿死,也要冻死。就是这样一座山也没有挡住红军的脚步。红旗灼燃似火,雪映战旗,色彩分外鲜艳。战马喷着雾气,衔尾相随。宣传队站在队伍旁,前呼后应。喊声,歌声,说话声,马嘶声,震荡着白雪皑皑的山谷,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快的回声。这真是一幅动人心魄、感天动地的壮丽图景。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书中在四渡赤水一节中用盛大的会餐生动反映了红军战士的心情。中央军委在遵义城的天主教堂向团以上干部传达会议精神时,得知毛泽东同志重新负责军事指挥时,会场顿时沸腾起来。会后就地进行了规模盛大的会餐。有鼓掌的、捶桌子的、唱的、互相握手的,有的人还登上凳子大声疾呼:问题解决了!作者感慨地说,饱受了王明“左”倾错误之苦的我们,怎能不如醉如狂呢,这是历史关头的转折点啊。

胸怀全局、严守纪律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严守纪律,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忆长征》在讲述伟大转折一节时,就有这样生动的事例。部队占领遵义城后,由于长期在十万大山里钻,连续作战,昼夜行军,非常疲劳,急需休息。但首长说:你们要立即出发,占领娄山关和桐梓。虽然有的战士说,“凳子还没坐热,怎么又走了”“占了遵义城,连块蛋糕也没吃上”。但是一声令下,部队就马上集结出发,投入新的战斗。可以说,正是这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使红军将士谱写了一曲曲团结作战的生动乐章。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长征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忆长征》哈达铺整编一节讲述了一个房东大爷喝寿酒的故事。红军到达哈达铺时,因国民党反动派摸不透我们的底细,不敢贸然进攻,因此部队得以短暂休整。在一次会餐时,战士把房东大爷请过来一起喝酒。酒过三巡,老人向老伴喊道:去将那坛寿酒取来,七十岁我提前过了!原来,老人六十五岁那年自做了一坛米酒,埋在地下陈藏,准备七十岁时开坛与家人庆祝,因钦佩红军作战勇敢,有志气,要提前献出这坛珍贵的美酒。作者写道,这坛美酒的突然出现,不仅温暖了我们的心,而且深感人民子弟兵和老百姓真是一家人、一条心。有这样的靠山,这样的后盾,北上抗日又有谁阻挡得住呢!

以上只是略举几例。可以说,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源泉。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二篇:七一心得忆往昔峥嵘岁月习今朝党建精神

七一心得忆往昔峥嵘岁月习今朝党建精神

本文作者:李睿 网原创投稿

在山东大学(威海)开展了第一批青马工程集训营,集中观摩并学习了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以及大会精神。总书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点上,发表了重要论述,总结了我党从建党到如今成为执政党的发展历程。首先学习讲话精神就需要厘清思路,把握讲话的整体思路与架构,才能对思路和精神作出准确的把握。

第一部分 回顾历史

中国从1921年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共产党员,发展到如今拥有8800万党员的世界大党。在建党之初的内忧外患和社会危机空前历史背景下,突破了重重阻碍、重重限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而后的95年来,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的解放事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设性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顺利实现了了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

在党和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不畏艰险,时刻保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先进性。但中国的建设之路并非中国共产党人独行,这一切更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支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真正的英雄。

第二部分 总书记讲话精神重点思路把握

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就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具体思路提出了几个核心点,它们针对的对象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目标、改革之路、依靠人民、和平发展和党的作风建设。

第三部分 针对性主题学习

我们选择了两个主题进行深入和延伸性的具体学习。

一、新时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在中国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实践检验,在新时期下我们更需要保证对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组员王孜伊结合学习经验提出,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现实要求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保有原来的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青春活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具体原则应该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基于此自信,提出的对党和人民的更高要求和更高期望。但这样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自大。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绝不会是取代美国霸主地位,像美国一样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完全不顾及别国的人们生活的好坏,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应该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有这么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讨论

我们党作为一个有着880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

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严肃纪律,整顿党风,在全党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党章的重新学习,可以帮助基层党员和党员干部,明确自身任务与使命担当。

对于“四风”问题在中央八项规出台后,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整改作风,“四风”问题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由于这“四风”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更是阻碍党历史发展的路障,及时整治,及时消除,能够使得我党永葆青春与活力。

党内部分同志作风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党逐步脱离群众根基的隐患,及早地杜绝、清肃这类现象,有利于党与人民的时刻统一。同时,整顿“四风”问题与从严治党的本质特征不可分离,从严治党就是从基本的政治生活、思想动态出发,真管真言、感管感言。

针对党内的反贪腐行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苍蝇老虎一起打”的策略,能够很好的对党内的作风建设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反贪腐不仅是将人民放在党建设的中心,更是对党的负责、对人民的交代。党员干部不应该是为己谋私利,而应该是服务于民,做人民的好公仆。

第四部分 总结与期望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应该是流于表面形式,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更不可能一次就完全领会其讲话精神,但我们可以时刻与党保持一致,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践行党的精神,更好的领悟其内在含义,并将其精神发挥到我们的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更好的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

第三篇:忆峥嵘岁月

《忆峥嵘岁月,迎六十华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峥嵘岁月里梦腾重师》。 泱泱长江水,流淌着六十年悠深的眷恋;苍苍歌乐山,屹立着六十年熔铸的辉煌;莘莘学子涌动着六十年不变的情怀;衮衮名师升华着六十年热切的期待。

六十年征程,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有过柳暗花明的阳春美景,也有过巅沛流离的辛酸往事。然而,她却在一次次磨难中不断塑造自我的完美与高大。星移斗转,沧桑巨变,六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在我心目中,重师大——永远是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她是那样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升华;她是那样崇尚奋斗,拒绝平庸,激励学子们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去无所畏惧地进行拼搏。重师人始终把立教无类、以文化人作为办学理念;把勤学善思、求是致用作为行为准则;把自强不息、躬行师道作为崇高精神;把厚德笃学、励志创新作为责任使命;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4年1月5日,正值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之时,重庆师范大学的前身——重庆师范专科学校诞生了。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师范院校之一, 我校蓬勃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改革,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核心竞争力也明显提升。发展科研的同时,我校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60年来, 14万余名青年才俊在重庆师范大学孕育理想。在这漫长的育人道路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有跻身于科研一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有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基层教育,被评为“最美乡村女教师”的曹瑾;有自强不息在2011年亚洲艺术盛典摘取“环保之星”桂冠的聋哑学生刘霜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敬仰的校友,他们见证了重师发展的历史,更为重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学们总问:“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重师是一块神奇的热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在精心呵护并集纳着辈辈贤士,培养着代代英才。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从这里出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昨天的稚子成为了今天的专家学者、教育精英、各界新秀„„

重师是一片智慧的沃土,是一片灿烂的的星空。这里记载着学子们求知的历程,绵延着花季少年的期盼;这里留下了跋涉者的足迹,洒下了求知者的汗水;青春在这里闪光,灵感在这里迸发,一颗颗不甘平庸的年轻的心在这里得到奔腾、激荡。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梦想没有大小,我坚信“今天我以重师为荣,明天重师以我为荣”!

六十华诞即将到来,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为母校祝福,为创造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忆·峥嵘岁月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当一段血泪渲染的历史被时间掩上轻纱时,渐行渐远的时代却未将那些赤忱热血淡去。革命先辈的呐喊声依旧嘹亮,彻响在中国的大地上。勇气与智慧将沉睡五千年的中华唤醒,筑起了21世纪雄起的中国。

曾经的战场如今是我们的课堂,优雅的环境,别致的构造,青色的壁砖将过往的一幕幕刻入纹理,黑白的照片上面映刻着那些苍老切已离我们远去的容颜。拥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以及周恩来、朱德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这就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延安战场建立的"秘密交通站",是西安事变之后半公开化的“红军联络处” 。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又名“七贤庄”,借《晋书》中的“竹林七贤”而得名,由当时的文化名人成柏仁题书“七贤庄”镶嵌于庄首。通过导游介绍得知,七贤庄建于1936年春,其原因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医疗器械和药品十分缺乏,而这里距火车站较近,交通方便,目标不明显,便开始了为延安采买、转运医疗器械和通讯器材的工作。与此同时地下工作人员涂作朝在一号院地下室安装了一台100瓦的电台,把中共中央设在保安的红色中华社的广播传播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增强了抗日活动的影响力。

参观中最令我钦佩的是德国牙科博士温奇·冯海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成立之后首要解决的便是医疗器具及其药材的大量需求,当温奇·冯海伯接到邀请时便立即答应,为抗日活动毫不吝啬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延安的胜利给予莫大的帮助。

进入陈列室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颗鲜红的五角星,让人肃然起敬。侧身望去,墙壁上一张张黑白照片似是不断演绎着当年的硝烟战火,当内心的激昂愤怒瞬间迸发之时,革命先辈们抱着必死之心投身一场又一场不知道结果的战斗,只为保卫家园保卫祖国。热血不禁随着照片一张张闪过澎湃,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呐喊嘶吼印刻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曾忘记。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流着同样中华的血液,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华五千年优良品质。饮水思源,是多少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热血挥洒出如今闪耀的五星红旗,是多少革命先辈用自己的肉体抵挡贪婪的被入侵者。一本严明的纪律,不仅仅是文字,一把生锈的土炮,也不仅仅是历史。它们言语了太多,让我们无从开始算起。黑白照片上的革命先辈们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受益终生的品质精神,他们微笑着,注视着我们将这种属于中华儿女

独有的精神品质传承下去。 一口苦井,一种恒心:一碗粗粮,一种坚持:一种微笑,一种执着:一张照片,一段铭记不忘的历史。

第五篇:忆往昔峥嵘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少年遭遇

八岁入学,16岁高中毕业。三年中师学业,八年抗战,史称“土八路”勤工俭学,自力更生,每周只能学习两三天,其他时间都在山上“农业学大寨”或者上山挖树窝。是时,穿着刷筒子棉裤,自家织的布,自己做的粗布衣。每人每天要挖三个一米见方的树窝,还要一米深。数九寒天,在石头上挖窝,一镐下去一个白点,手都墩裂了,渗着血,手上都绷着蚂蚱口。尽管吃苦,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上小学时每周日都要捡羊粪蛋上地,学校有试验田,那是没有化肥。每到夏季秋季学校都要组织收庄稼,全是肩扛担挑。过一个星期天,还要为家里挣工分,上山割草喂牛,每10斤记上一分,每天早晚两晌。割的草要扛回来。有时没有人帮忙,只好把草篮子挪在堤堰上,蹲下身子,把草篮子扛起来。13岁那年,一天下午,在料山上割草,料山的路上有很多的小石子,人称:搓脚石,一脚踩在石子上,从山顶一直跑到山地的河滩,草篮子滚到了悬崖下,人差一点坠入山崖。至今想起来都是胆战心寒,镰刀也找不到了,篮子幸好没有摔坏,在沟底找到后。我稳了稳神,捡起草篮子,又把沙罗的草捡了有十几斤。回到了家里。把草送到了牛倌那。上初中在我的村子里,那是学校都在自己的家门口,村村都有初中,甚至有高中。每到周日,生产队里组织我们担粪,也是10斤一分。我一旦可以跳到130斤左右,最多是150斤,现在想起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李村公社上高中,离家7里地,那是家住在河南沿,隔着河,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步行到高中,到学校时,还没有敲起床钟。1977年的冬天,一个月夜,由于那时没有钟表,全凭挺鸡叫,起的太早了,一路上趁着月亮的光辉,空旷的田野,明明的月光,走到徐海水家的小璐处,见前面一个人,个子很高,我心里想和他结伴而行,我呼喊他,他不应,我走得快,他也走得快,就是赶不上他,等到了一石堆时突然一闪不见了踪影,于是我想到了鬼,我一口气跑到了宋家厂房,我想这里有人家,我就坐下,两手按在地下,屁股蹲在地上,身子往后野,还没有喘过气,只听得呼啦一声,扭头一看,撒腿就跑,一直跑到学校,翻过大门,直奔寝室,盖着被子就睡。原来我正好坐在一家新坟上,背靠着花圈。把我吓得半天都不敢掀被子。莫非真的遇见鬼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至今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从此我也就不怕什么鬼了。

上一篇: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意识形态领域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