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情散文

2024-04-19

奉新情散文(精选8篇)

篇1:散文阅读备考——以“情”引路

中高考散文阅读是难点, 历来得分率很低。由于很多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高分, 导致有些师生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 有些教师干脆采取做做讲讲的方法, 毫无目的, 敷衍塞责。从教师备考指导来看, 我们往往看到多数教师是从审题、答题技巧、存在问题的分析等方面辅导学生, 而学生讲得最多的一句却是“我读不懂”。下面, 笔者从如何读懂散文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二、授之以渔

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 从中可知, 一篇散文抒写情思才是主要目的。因此,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从“情”字入手, 由浅入深地鉴赏、理解作品。我以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为例, 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步骤。

1.触“情感”

隐秘感情何处寻?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因此, 隐秘的感情可通过写作思路来探寻。《草莓》一文写作思路是由写景状物到抒情议论。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学生只能感悟到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还未能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感悟。

2.探“情缘”

作者写文章, 表现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爱憎、褒贬、扬抑不是无缘无故的。因此, 当我们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之后, 就要进一步去探究。

《草莓》一文, 作者由“欢快的心田”转变为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何产生的呢?“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文中虽然对草莓着墨不多, 但是却以“草莓”为题, 到此我们发现草莓原来是作者产生感悟的触媒。正是这一颗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 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3.理“情物”

任何一篇散文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个或某些物。好的散文没有“废物”, 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草莓》一文除写晚熟的草莓, 还写了哪些物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九月———夏意正浓:天暖、果丰、树绿、天蓝、人喜;秋的气息:天寒、鸟飞、树枯、天灰、秋浓。这些描写是抒情的依托, 是作者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作者通过它们来表达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从而引发下文对生命的感悟。

4.品“情语”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 因此, 在阅读散文时应当注意捕捉那些饱蘸着作者情感, 体现文章主旨的语言。《草莓》一文, 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呢?可品味第五段中“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 似水流年, 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有所剥夺, 也有所增添”, “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 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 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 是日益丰富的经验, 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等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不难发现, 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 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5.揣“情技”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要使一般语言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语言, 产生审美价值, 就不能离开传情达意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达技巧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草莓》一文, 作者用联想、托物言志等手法, 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 通过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 写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 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

三、临渊垂钓

按上述“触‘情感’———探‘情缘’———理‘情物’———品‘情语’———揣‘情技’”的步骤品读葛道吉的《绿色之恋》, 并试做试题。

1.触“情感”

结构思路:文章由景及人, 写两代林业工人对森林的贡献, 抒发赞美之情。

亦可抓题目及抓议论句,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的主旨仅是写两代林业工人对森林的贡献, 抒发赞美之情而已吗?不是。还有待深入挖掘。

2.探“情缘”

在《绿色之恋》中, 为什么热情地赞美林业工人呢?赞美老一代林业工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与新时代林业工人的新面貌。

林业工人的奉献意义何在?在于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文中的姑娘、小伙他们是游客, 为什么会爱恋这片林海呢?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因为林海为人们提供美好的休闲场所 (回归自然, 放松惬意)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相处。自然中的人, 没有了雕琢的痕迹, 没有了功利虚名的压力, 游走于自然中, 陶冶如水一般的情怀, 感受阳光的温暖, 拥抱风的和煦, 让自己融入自然, 释放火热的情怀。

3.理“情物”

这里写到了哪些物?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给我们什么感受?树木、动物、人———写出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物,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歌颂了两代林业工人对绿色的挚爱和无私奉献的情怀, 呼唤人们保护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做试题:第五自然段列举各种树叶有何作用?

4.品“情语”

请结合以下试题品味语言。

(1) 第四自然段中的“绿色的音符”在这里有何深意?请结合下文蝉鸣鸟叫分别从“绿色”和“音符”两方面作答。

(2) 第六自然段“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 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有什么深刻含义?

(3) 老人要儿子“听窗外林木叶子的对话”, 儿子“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 结合全文, 请你揣摩说说林木叶子对话的内容。

5.揣“情技”

本文采用由景及人、寓情于景、寓情于叙、即事抒情、渲染烘托、以点带面 (以一对父子带两代林业工人) 、修辞等表达技巧。

做试题:第六自然段有好几处生活细节的描写, 请你任选一处作简要评析。

四、举一反三

明确中学阶段文学作品阅读要求: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用“触‘情感’———探‘情缘’———理‘情物’———品‘情语’———揣‘情技’”的步骤品读贾平凹的《泉》, 并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写出自己的理解, 说出命题的角度。

散文是一缕馨香, 一种情至深处的共鸣。好的散文总是以抒情为宗旨, 无论写人写景论事, 无论采用哪些表达技巧, 都是以“情致”为主线。触“情感”———探“情缘”———理“情物”———品“情语”———揣“情技”这几步, 可帮助我们对阅读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较为顺利地解答散文阅读试题。

参考文献

篇2:散文大家的灯笼情

灯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宇厅堂处处可见,人们往往在逢年过节之时,悬挂灯笼以寓意“幸福吉祥”。上文中所写的元宵观灯,亦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汉唐,至今广为流行。而写出这繁华景象的便是文学家张岱。

张岱出生在晚明绍兴官宦之家,从小便锦衣玉食。青少年时虽沾染纨绔子弟豪奢享乐的习气,却因生于书香之家从小习文弄墨饱读诗书,虽玩物而未丧志。所有玩物之中,他最喜欢的便是灯笼。

张岱一族住在绍兴,绍兴人几乎生来就会品赏灯笼,盖因此地富庶繁荣,住起来舒适惬意,多能工巧匠,亦不乏识货之人。元宵赏灯之时,年幼的张岱便骑在老仆肩上观灯赏灯。灯笼给儿时的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自小就对灯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张岱既然喜欢灯笼,自然也会寻访造灯的巧匠。张岱找到一位福建的雕佛师傅。这位师傅雕工极细,抚台曾请他造灯十架,耗时两年才完成。可惜灯还没造成,抚台就已辞世。当地一名李姓官员也是绍兴人,将灯藏在木椟中,带回绍兴。十余年后,李某知张岱好灯,便把灯送给张岱。张岱不愿无端受礼,当场就以50两白银酬谢李某。50两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张岱认为这还不及其真正价值的十分之一。在张岱心中,这十架灯成为他收藏的压箱宝。

其他巧匠的作品也充实了张岱的收藏。绍兴匠人夏耳金擅长剪彩为花,再罩以冰纱,张岱大叹巧夺天工,“有烟笼芍药之致”。夏耳金还会用粗铁丝界画规矩,画出各种奇绝图案,再罩以四川锦幔。每年酬神,夏耳金一定会造灯一盏,等到庆典结束,常常以张岱所出的“善价”卖给他。张岱还向南京巧匠赵士元购灯。赵士元精于造夹纱屏与灯带,当地匠人无人能及。张岱的收藏品日丰,他亦发现家中有一小厮很会保养灯,“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

爱灯笼的张岱不仅自己收藏灯笼、品赏灯笼,还创办龙山灯展,出其所有,为众人共赏,且年年皆有新意。而在灯展中,更是敲锣打鼓演元剧燃烟花为灯展助兴。他不追求灯多,但十分注重灯的亮度,每次放灯之时必用“如椽大烛”,照得夜市如同白昼。以致人们夸赞灯事之胜,一定会说是他的灯展。

作为文学家的张岱,不仅把对灯笼的喜爱带到生活当中,更是让灯笼走入了文学殿堂。《陶庵梦忆》中多次写到灯展的盛况,如上文的绍兴灯景,以及龙山的放灯、兖州的烟火张灯等等。就拿放灯而言,“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而山上更是“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可见灯会之盛况,更可见张岱的文学造诣之高和对灯笼的喜爱之深。

篇3:奉新:农机抗旱见成效

一是积极组织农机维修服务小组8个, 深入到乡村和田间地头, 帮助农户修理好抗旱的农机排灌设备共计196台 (件) ;

二是局长吴永胜多次带领农机维修技术服务人员, 在澡下镇富溪村等地开展农机抗旱救灾工作, 并送上抗旱救灾资金共计5000元, 解决了有关农户缺钱购买柴油而无法抽水抗旱救灾的燃眉之急;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万元, 专门用于抗旱购机补贴, 使农户购买大、中型农用排灌机械有国家补贴;

篇4:影友相约 奉新盛会

专家点评设考场

奉新首创设专场,把不同题材、体裁的摄影作品分发给每位专家,现场与影友互动。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宇,大众摄影杂志社副社长郑壬杰及著名摄影家石广智亲临会场指导并点评了本次联谊会影展代表作品。每位影友面对评委的讲评如同考试。高端的交流、影艺的畅谈,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会吸引着观者,静静地聆听着,揣摩着……

精彩纷呈的演示

石广智、张宇分别做了题为《创意摄影实例》、《摄影技法》的主题讲座,郑壬杰主持了《大众摄影》知识问答现场互动。

大会特别推介了宜春市的6名摄影新秀,这些来自农村、学校、企业的作者畅谈了创作的体会与经历。作品展示了青年人摄影的新观念,独特的视角以及摄影创作的发展趋势。

摄影发展 促进经济

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高琴,宜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宜春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杨晓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多次提到奉新有丰富的摄影资源和积淀丰厚的禅宗文化,奉新现代工业园区的纺织和竹产品等企业都有待摄影人去关注,去宣传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让摄影繁荣旅游,拉动经济。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游泳,县委副书记严美根出席了联谊会。

篇5:奉新县:对农机市场进行深入调研

为做好新的一年农机补贴、行业管理以及市场监管工作, 将中央、省市有关农机的新政策、新精神尽快传达给广大农户, 近日, 奉新县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永胜带领农机补贴和办公室相关人员下到各补贴产品经销点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的几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对冯川镇、赤岸镇、干洲镇等几个乡镇农民群众在2013年直补形势下对农机的需求进行了调研, 对市场行情进行了详细摸底, 为进一步了解农民需求, 做好为农服务, 为即将开始的农机补贴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调研组还对全县八个经销店的设备配备、经营产品的品种、型号进行了了解, 同时检查了各经销点的相关网络数码设备配备情况, 对今后在补贴操作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篇6:奉新情散文

为丰富教育实践活动载体,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近日,奉新县教育局在全县学校扎实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这次活动要求具体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和生活习惯等;二是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等;三是向家长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教育政策,对家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以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四是宣传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生理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五是以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留守儿童(含单亲子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学生为重点,开展帮扶及其他助学活动;六是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在走访过程中,活动还要求教师成为“教育代言人”,主动宣传教育,增加与家长的沟通;成为“家长贴心人”,真心诚意为家长释疑解惑,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家庭教育问题;要成为“学生引路人”,通过家访真正了解学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走访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走访记录,发现的经验要及时整理总结,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校领导汇报,随时进行磋商和整改,确保家访活动取得实效。(奉新县教育局)endprint

篇7:奉新县:建农机服务微信群

为更好地宣传、贯彻、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加强各农机销售企业、合作社、大户与农机局的联系, 奉新县农机局于近日建立了农机服务微信群。该县农机局领导、股室 (站) 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县农机销售企业与合作社负责人、部分种粮大户等均加入了该群。农机销售企业经常在群里互通补贴信息、讨论农机购置补贴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合作社、大户则是咨询有关政策、技术和信息等。

奉新建立农机服务微信群, 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服务零距离, 提高了服务大厅的工作效率, 深受农民、企业的欢迎。

篇8:奉新情散文

三棱坡位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西南面,海拔1473米,因主峰呈三棱形而得名。作者的家乡垌硝就在三棱坡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壮族小山村。作者以“三棱坡”给他的文集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乡情。作者在文中提到,西林人把三棱坡形象地比喻成“三棱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家乡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开启了西林人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由此可见,三棱坡对作者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最后将文集名定为《三棱坡之恋》,更是表明了他对这片热土以及这片热土上人情风物的热爱。

《三棱坡之恋》分为“故土情缘”“我的故事”“寻访民俗”“局町研究”“奇闻异事”“人物风采”6个章节,作者用精美的插图,细腻、流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则则趣味横生、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故土情缘”收录了《盆歪湖的故事》《走进蝴蝶沟》等18篇文章,诉说着作者浓浓的故土情缘。美丽的盆歪湖、圣洁的驮娘江、神奇的蝴蝶沟、富饶的拖盆河、似雪的桐花、多情的冬雨﹑巴淋﹑冷水米和落日,构成了一系列鲜活感人的情景故事,最终化为一抹淡淡的乡愁……

“我的故事”收录了9篇文章,讲述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小故事,浓缩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比如:《酒桌称谓趣事》告诫读者长辈不能轻易充当,在社交场合,自封长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会失去认识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情系高原》一文则讲述了一个十元钱让作者感动一生的故事,体现了一种陌生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尋访民俗”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成果。《欢乐的拖盆“进过”节》描述了“进过”节期间男女老少以“AA”制形式聚餐,尽情吃喝玩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桂西民族婚俗趣谈》中出现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词。

“句町研究”为读者打开了句町故园的一扇窗,展列着句町大地上的奇闻异事与人物风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姿而又鲜为人知的句町文化。让读者获益颇多:在物化了的当下,生活在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同胞,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浓郁璀璨的文化“基因”。如:保留着母系遗风的“欧贵”婚俗、神话中的“娅王”,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禁忌,神圣的图腾信仰,都让局外人惊叹。

“奇闻异事”一章收录作者搜集的西林民间故事6篇,玄妙诡异的故事情节将激起读者的奇思妙想;“人物风采”一章收录了11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孝道与善良、刚毅与坚守,弘扬了老一辈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与虔诚,映照着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发人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会在每个人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多少少地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系列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三棱坡”。虽知异乡暖,难舍故土情,但无论时间如何变换,“三棱坡”总能温暖无数游子的心。

责任编辑:段先鹤

上一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一篇:边远农村家庭经济来源调查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