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理想》的课后习题及答案

2024-04-16

诗歌《理想》的课后习题及答案(精选5篇)

篇1:诗歌《理想》的课后习题及答案

《竹影》是丰子恺先生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优美的笔触,表现出儿童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将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课文的课后习题及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现代画家、散文家。

2、自读课文,请你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

理解探究:

3、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 并说出你的体验。

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 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5、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6、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合作释疑:

7、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8、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9、本文除 了写人 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拓展迁移:

10、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 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习小结:

11、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

当堂达标

12、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 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篇2:诗歌《理想》的课后习题及答案

同步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__构成。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二、选择题

1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叹息。 謇:jiǎn 谇:suì,进谏

B.谣诼:zhú,造谣诽谤。 ?忳:t ún,郁闷。 ?侘傺:chà jì

C.溘死:突然死亡。溘kè 鸷:凶猛的鸟。

D.兰皋:gāo,有兰草的水边。

同步练习题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侘傺(chà chì) 方枘(nèi) 溘死(kè)

B.攘诟(gòu) 芰荷(zhī) 岌岌(jíjí)

C.鸷鸟(zhì) 方圜(huán) 兰皋(gāo)

D.谣诼(zhuó) 罹难(jí) 杂糅(róu)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3.默写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继而指斥那班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用“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感叹的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不可读断。

把下列句子归类,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山林。

D.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E.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F.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属于第一种的有:_______________。属于第二种的有:______________。

属于第三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屈原的《涉江》部分段落,回答5~6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旦余济乎江湘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在乎山水之间。

C.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6.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驾青虬兮骖白螭 D.吾从而师之

7.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的手法。

B.本段交待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吾知”的楚国现实。

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阅读屈原的《九歌 湘夫人》一诗的前三节,回答8~9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水湲。

8.对这三个诗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帝子,指湘夫人,在神话传说中她是古代帝唐尧的女儿,女子古代也可以称子。

B.“与任期兮夕张”句的意思是等待良辰美景的到来,傍晚时分,我已打扮停当。

C.第二诗节的后两句是说,鸟为何翔集于蘋草中?网又为何挂在树梢上?

D.“思公子兮未敢言”的意思是眷恋夫人啊,我朝思暮愁。

9.对这三个诗节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洲渚、秋风、水波、木叶、香草等自然意象组成了一幅洞庭秋景图,并传达出一种萧瑟的色调,正因此,增加了湘君的悲愁。

B.“目眇眇”暗示着那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罢了,湘夫人并未真的降临。

C.从“登白薠兮骋望”?“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等诗句可以看出湘君寻湘夫人的一往情深的期待。

D.这首诗与《湘君》是姊妹篇,表现了湘夫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因久候恋人不到产生的惆怅落寞的心情。

阅读《屈原贾生列传》,回答10~13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说人坏话,巴结奉承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派的人)之害公(公正的好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离,通“罹”,遭受)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方正:_______,穷:_________,信:_______,约:______,微:_______。

11.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离骚”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案:

篇3:高中教科书诗歌课后习题的设计

【关键词】习题;习题设计;教科书;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每天都会跟习题亲密接触。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作为老师肯定会一心想精选部分习题作为学生巩固的材料,但是免不了慨叹教科书的练习或者练习册中的有些习题并不适合学生。

一、我国语文教科书诗歌课后习题的现状

以广东省出版社(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相关习题为例,了解我国当前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设计现状。习题如下:

(一)背诵。

(二)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则是婉约词人的代表。试结合课文及以前读过的诗作,谈谈豪放词和婉约词在写景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之作,两词中表现的怀古之情有什么不同?[1]

可见,我们当前教科书的课后习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质与量方面都有缺陷,如果没有其他辅导资料的话,仅凭这三个题目很难合理评价学生对这首词的学习效果。而且这些习题涉及的内容太过片面,这三个题目涉及的评价内容是重点篇目的背诵、从写景抒情方面分析词人的词风、诗歌表达的词人情感,而诗歌的表达技巧、词人的观点态度和诗歌的思想内容等重点根本没有涉及。

二、语文教科书诗歌课后习题的设计探究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阅读进行了以下规定: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些规定就势必成为习题设计的依据,本文试图以此为依据,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对象,力图探究丰富多样的习题设计。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大体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种。苏轼的这首词涉及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例如,人物形象习题设计。

诗歌中的人物主要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其他的人物。习题可能会包含人物的活动、情感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理解。

示例:

1.上片中作者在这些景物面前,对时间和人物产生什么联想?[2]

2.试据杜甫的《登楼》和苏轼的这首词,分析两首作品直接或间接提到了三国时代的人物,作者各有什么用意?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鉴赏重在理解语言表达的情感和作用,体会语言的美,并进行一定的评析。

第一,词风习题设计。

示例:

试从题材、感情、用语三方面说明苏轼词风格豪放的特色。[3]

第二,诗句的习题设计。

示例:

试指出下面所引句子在词中的作用。(请在适当的□内加√,可选多于一项)[4]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A用赤壁的雄奇景物衬托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

□B以“乱石”和“惊涛”表现出三国时代的纷乱和动荡。

□C借助景物,抒发英雄人物都像雪花般消失的感慨。

□D借助景物,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以美人衬托英雄,突出周瑜少年英俊。

□B以英雄美人的事迹,衬托一个雄奇的时代。

□C以周瑜战胜曹操之事,褒扬孙权和贬抑曹操。

□D以年少有为的周瑜来衬托自己,感慨自己无所作为。

第三,炼字习题设计。

示例:

试鉴赏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数句,回答以下问题。[5]

(1)“穿”“拍”“卷”三字,分别有什么精妙之处?

(2)“乱石穿空”另作“乱石崩云”,你认为哪一句较好?试简略说明。

(3)“惊涛拍岸”另作“惊涛裂岸”,你认为哪一句较好?试简略说明。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示例:

1.苏轼这首词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周瑜,却又要写“小乔初嫁”,这是用了什么手法?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

2.词人运用什么方法描绘赤壁之景?请简要分析。

(四)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个人理想、政治倾向等。

示例:

试据杜甫的《登楼》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以下问题。[7]

(1)从两首作品所见,杜甫和苏轼对人生有什么相同的感慨?他们排遣心情的方法有何不同?

(2)两首作品分别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哪一种人生态度较可取?为什么?

习题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设计课后习题理应体现出课文和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成为学生温习的依据。高中阶段学习是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基础,习题应该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有一定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习题的呈现方式需要体现出多样化,提高学生做题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设计有效的习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1.

[2][3][4][5][7]布裕民,黄璟瑜等.启思新高中中国语文中四上[M].香港特别行政区:启思出版社,2009.

[6]张泉.高中全程学习方略[M].西安:未来出版社,2011.

篇4:离骚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谣诼(zhuó) 离骚(sāo) 岌(jí)岌可危 B、方圜(yuán) 蛾(é)眉 朝谇(suì)而夕替

C、攘(rǎng)诟 兰皋(gāo) 相(xiàng)道 D、溘(kè)死 芰(jī)荷 鸷(zhì)鸟

1、D(“芰荷”的“芰”应为“jì”)

2、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D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3、D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溜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 4、C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5、填空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构成。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⑥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7、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这一节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7、“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 这一节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结果如何?

8、作者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持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 “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9、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10、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2.离骚 译文

3.《离骚》导学案

4.离骚教案

5.语文必修二离骚重难点

6.《离骚》备课参考

7.离骚的主题思想

8.《离骚》跟踪训练

9.《离骚》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

篇5:散步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一、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1、拆( ) 2、幼( ) 3、熬( )

折( ) 幻( ) 遨( )

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

2、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3、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

4、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五、阅读下列三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 一霎那( ) 水波粼粼( )

2、解释成语“各得其所”并造句: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小龟回家

⑴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⑵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 (闪动、流动、跳动)着七色伞。

⑶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⑷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 (要求、请求、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⑸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⑹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 (闪动、流动、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⑺“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⑻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⑼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里,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⑽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⑾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⑿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而妻,真的流泪了。

9、下列加粗字注着正确的一项是( )

涟漪 依偎 粗犷 妩媚

A、lián yī wēi guǎng wǔ

B、lián yí wēi guǎng wǔ

C、lián yī wēi kuàng wǔ

D、lián yī wēi guǎng wú

10、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1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句子。

12、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________,流露出对生命的`________,强调的是一种________的精神。《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________之情。

(三)

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不,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楞楞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4、给加粗字注音:

脚踝( ) 煞车( ) 蹒跚( ) 讷讷( )

15、解释词语: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讷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比较阅读:

⑴ 课文以“散步”为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本文是以“三代”为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⑵ 《散步》与《三代》的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_______________,内容都与_______________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题突出了为人子女应____________,后者则突出了主人公的________精神,选材上两者都是通过________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7、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B

二、略

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熬:忍受,耐苦支持。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四、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1、×

2、√

3、×

4、×

五、阅读下列三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1、qí shà lín

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⑴ 母亲听我的

⑵ 儿子听我的

⑶ 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

⑴ 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⑵ 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二)

9、A

10、流动 央求 跳动

11、“小龟不吃饭,饿吗?”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 “送小龟回家吧” “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12、因为我和妻子见到儿子放小龟回家后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善良,既高兴又激动。做母亲的更善于动情,所以“妻,真的流泪了”,而我则“要流泪”.

13和谐关系 使命感 理解和体谅 思家 团聚

(三)

14、huái shā pán shān nè

15、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的样子。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16、⑴ 表现三代人之间的和谐、融洽、血肉交融的关系。

⑵ 中年人 表现亲情 孝敬长辈 牺牲 细节

上一篇:中午吃的年夜饭小学作文下一篇:三年级优秀小学生期末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