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汾阳旧宅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2024-04-20

经汾阳旧宅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精选7篇)

篇1:经汾阳旧宅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经汾阳旧宅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8.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5分)

9.简要分析“古槐疏冷夕阳多”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8.用马援的功绩与郭子仪的功绩作类比,(2分)突出郭子仪的功劳之大,为下文作铺垫。(3分)

【评分标准】按照要点给分,要点一:关键词 “类比”(可替代词参考“比较”“对比”);要点二:关键词“功劳大”(意思对即可)(2分);“铺垫”(1分)

答题模式:分析作用=手法+内容+结构+情感(根据诗歌情况可以略有变化)

9.“疏冷”“夕阳”写出了昔日繁华的.歌舞池如今的冷落,(3分)含蓄地讽刺了朝廷对功臣的冷落,(3分)

【评分标准】划线为要点,意思对酌情给分,但前边必须结合文本分析内容,“疏冷”“夕阳”。答题模式:分析情感=内容+情感

篇2:经汾阳旧宅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经杜甫旧宅

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念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马步迟缓的恼恨之情。

D.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荒凉人迹罕至,缺少生机,情景交融,欲扬先抑,诗人情感一波三折。

E.尾联语奇而意深,“山月”本就无知,诗人寓情于无情之物,又故嗔其无情,拟人手法背后饱含深沉的感慨。

2.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D解析:C鉴赏“尽”“迟”两个词语。说它们表现了“鸥鸟无情”“马步迟缓”, “恼怒”理解有误。作者用这两个词主要是写旧宅内外的荒废,感慨人事既变,景物亦非;D主要分析这首诗情感及抒情的`手法,说这首诗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错;感情上也没有一波三折。

2.①对杜甫的思念、崇敬之情。诗人看到杜甫旧宅花儿盛开,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杜甫在蜀地的时光,自然流露出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2分)②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游浣花草堂看到现今只存旧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诗流传于世的遗憾之情。(2分)③ 借山月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杜甫旧宅周围荒凉一片,诗人借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来依旧照旧宅,复与谁期,抒发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2分)

(1)简要赏析颈联中“尽”“迟”两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尽,消失不见;迟:缓慢。泥沙毁坏了水边的栏杆,飞翔的鸥鸟不见踪迹;树干倾斜压在村桥上,以致车马行走缓慢。“尽”“迟”两字用词精妙,十分形象地描写出杜甫旧宅荒废破败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之情。

(2)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对世上不再有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看到荒败的杜甫旧宅的怅惘之情;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简析

篇3:经汾阳旧宅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夜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练习2.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练习3.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篇4: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2)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篇5: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1)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请结合全诗,说说“哭”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

篇6:长歌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 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2分)

答案:

18.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

篇7:拟制诗歌鉴赏答案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描述对象原则。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词语品味、语句赏析、手法分析等,归根结底是品赏诗歌的词语和句子,而它们总有自己的描述对象。所以,在拟制答案时,第一要考虑的是,试题要求品赏的词语或句子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诗人用这个词语或句子描述对象时用了什么手法,该词语或句子具体描述了对象什么样的特点。例如,韩愈的《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该诗咏物抒怀,借无人欣赏的榴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或程朱理学不为时人接受)的情怀。要赏析首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先要弄明白该句描述的对象是榴花,并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观赏者眼睛被榴花照亮的感受来描写榴花的繁盛、艳丽。因此,拟定答案时,第一个要点便是:“照眼明”写出榴花给人耀眼的感受,该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榴花的绚烂、美丽。

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材料为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二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回答时,首先应从描述对象的角度赏析,得到第一个要点:“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其次是诗意指向原则。古人认为“诗缘情”“诗言志”,“情”“志”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情”“志”,指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歌中字的锤炼、句的润色、篇的布置,都以“情”“志”为核心,为“情”“志”服务。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考查诗歌,实际都要关涉到诗歌的本质——诗意(即“情”“志”)。因此,“诗意指向”成了拟制诗歌鉴赏答案的又一基本原则。我们在赏析《榴花》首句时还应从“诗意指向”角度分析,于是有了第二个要点:目睹鲜红、艳美的榴花,诗人内心充盈着无限的赞叹与喜悦。同样,品味《东坡》诗中“铿然”一词,也应从诗意指向角度考察是:因前文“荦确坡头路”交代了东坡道路坎坷,“铿然”一词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意指向原则,正符合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的论述。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这一点,高考拟制的答案有时也出现失误,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对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表达效果的分析是“(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就疏漏了诗意指向——传达出飞流直下的瀑布撞击诗人心弦的强烈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对“诗意指向原则”有足够的重视。

再次是具体概括原则。所谓具体概括,即答题时不但要概括叙述,更要具体分析,而且是具体性的概括。如欣赏刘长卿作于歙县任上的《酬李穆见寄》的尾句: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赏析尾句时,不能简单概括为“末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因为这是“万能公式”,是滥语套话,实质并没有扣住诗歌具体内容作答:寓怎样的情感于什么样的景物中?说它含蓄无限,那它到底创造了怎样的意境?依据具体概括原则,其答案可以拟定为:“青苔”交代诗人居住之处人迹罕至的“地僻”,“黄叶”渲染凄凉、惨淡的景象;“青苔黄叶满贫家”一句,暗示诗人官场失意,含蓄地传达出内心孤寂、落寞的情怀;用景语“青苔黄叶满贫家”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咀嚼、品味的余地,富有含蓄无限的艺术魅力。如此作答,才包含了这首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内容。答题时概括而不具体,是考生常犯的毛病,同学们平时复习中应当重视这方面的细节问题,力求避免在考试中出现概括而不具体的偏失。

最后是多角度分析原则。有时,诗歌鉴赏题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答案才能较为全面。如赏析《东坡》“铿然”一词妙用时,还要注意“铿然”声响的衬托作用: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东坡月夜的宁静、幽谧。再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一题是: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所给参考答案为:“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笔者以为,参考答案有失完备,确定“失”、“阔”何者最佳,至少应该从两字的诗歌格律(平仄要求)、描述对象、蕴含情感以及颔联与上下联照应等角度分析。试想,“潮平两岸阔”之“阔”或“潮平两岸失”之“失”,难道没有蕴涵诗人内心或开阔或渺茫的胸襟与情怀?确定何者为是,难道不考虑颔联在整体构思中是否前后照应、成为和谐的统一体?须知“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第一中学】

上一篇:“立行立改”报告下一篇:高二化学第一次作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