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04-24

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共12篇)

篇1: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岁月如梭,一晃,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这一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欢笑、有眼泪,有经验。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平时表现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从不迟到及早退。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在教育教学主面,本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件、认真上课。虽然以前也上过初三的化学课,但深知学无止境,有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积极参加组里听课、评课,以及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不断完善自已的知识体系,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来指导自已的实践。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晚自习总在教室认真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易误解和混淆的地方,分析原因,及时给以解决。特别彭励学生提问题,那怕问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从而习惯成自然,教会学生学生提问题。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无论巨细,都给以耐心的解答。

二、在教学中,我也有一些经验:

1、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从初中升上来时,实验基础很差,有的同学居然连天平也不会用。在初中只是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

3、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4、在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要注重思路的分析。

5、还要多联系生活的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相信经过一年的历练,我成长了不少,我也相信,我真诚地关怀每一个学生,也必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同样真诚的回报。在这一条路上,我也会更坚定的走下去。

篇2: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又是中考的必考学科,所以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经验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平时我也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对我的帮助不小。

二、成绩和不足。

1.本学期使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很感兴趣,基本上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了合格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不足:①对于优生过于相信,检查的力度不够。对于后进行由于面过于大,力度不够。②方法花样太多,学生晕头转向。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

篇3: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例1 (广东化学卷)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23 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

(B)1 L 0.1 mol·L-1的氨水含有0.1NA个OH-

(C)常温常压下,22.4 L CCl4含有NA个CC14分子

(D)1 mol 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解析:因NO2的摩尔质量是46 g·mol-1,23 g NO2的物质的量为,其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2=1 mol,即含有NA个氧原子,则(A)正确;在1 L0.1 mol·L-1的氨水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1 mol·L-1×1 L=0.1 mol,但NH3·H2O属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即1 L0.1 mol·L-1的氨水不可能含有0.1 mol(0.1NA个)OH-,则(B)不正确;在常温常压下,CC14是液体,22.4 L CC14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即其含有的CCl4分子不是NA个,则(C)不正确;由Fe2+-e-→Fe3+可知,1 mol 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NA个电子,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的判断.掌握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有关物质的结构特点、有关物质的电离情况及有关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2 (全国理综卷Ⅱ)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B)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A

(C) 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D) 1 mol Na与足量的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解析:因H2O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18 gH2O的物质的量为,其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则(A)正确.金刚石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型,每个碳原子可以和另外的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属于每个碳原子的共价键数为2,12 g(即)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应为2NA,则(B)错误.因46 g NO2的物质的量为,其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46 g N2O4的物质的量为,其含有的原子总数也为3 NA;从而可知,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则(C)正确;由Na-e-→Na+可知,1 mol Na与足量的O2反应,钠失去的电子数为NA,则(D)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的判断.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与有关物质的结构特点及有关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3 (上海市)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后,若固体质量增加了28 g,表1中反应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设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n(CO2),生成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n(Na2CO3),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则

2 mol:56 g=n (CO2):28 g,解得n(CO2)=1 mol,但在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的体积不是22.4 L;2 mol:56 g=n(Na2CO3):28 g,解得n(Na2CO3)=1 mol,则生成碳酸钠的质量m(Na2CO3)=1 mol×106 g·mol-1=106 g;56 g:2 mol=28g:n(e-),解得n(e-)=1 mol,则转移的电子数为NA.从而可知(A)、(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用物质的量,利用差量法可快速求解.

例4 (上海)物质的量为0.10 mol的镁条在只含有CO2和O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A) 3.2g (B) 4.0 g

(C) 4.2 g (D) 4.6 g

解析:假设镁全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由化学方程式

可得,2 mol:80 g=0.10 mol:m(MgO),解得m(MgO)=4 g;假设镁全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由化学方程式

可得,2 mol:92 g=0.10 mol:m(MgO+C),解得m(MgO+C)=4.6 g;因只要有氧气存在,就不可能生成单质碳,即镁应该首先与氧气反应,则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4.6 g.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用物质的量,利用极端假设法可快速求解.

三、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例5 (重庆理综)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消毒、灭菌等.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3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见表2.已知:O3的起始浓度为0.0216 mol·L-1.

在30℃、pH=4.0条件下,O3的分解速率为______mol·L-1·min-1.

解析:由公式得,.故答案为:1.00×10-4.

例6 (全国理综卷Ⅱ)反应

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回答问题:

A的平均反应速率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

解析:由公式得,,,min-1;则vⅠ(A)>vⅡ(A)>vⅢ(A).故答案为:vⅠ(A)>vⅡ(A)>vⅢ(A).

四、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例7 (全国理综卷Ⅱ)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 mol N2和8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

(A)5%(B)10%

(C)15%(D)20%

则.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用“三段分析”法可快速求解.“三段分析”法是求解有关化学平衡计算题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8.(山东理综)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______.

解析:设起始时N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起始时SO2的物质的量为2 mol;又设平衡时参加反应的NO2的物质的量为x.则

由题意得(1 mol-x):(2 mol-x)=1:6,解得x=0.8 mol.设容器的体积为V L.则

.故答案为:.

五、有关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计算

例9 (江苏省)700℃时,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

CO(g)+H2O(g)⇆CO2+H2(g)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表3(表中t1>t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t1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CO和1.20 mol H2O,到达平衡时,n (CO2)=0.40 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知识规律可知,,则(A)不正确.由题意可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20 mol CO和0.60 mol H2O到达平衡时,n (CO2)=1.20 mol-0.80 mol=0.40 mol;因为反应前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常数不会改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CO和1.20 mol H2O与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H20和1.20 mol CO的效果相同,即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则(B)正确.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平衡向右移动,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的转化率增大,H2O的转化率减小,H2O的体积分数增大,则(C)正确.对于原平衡,平衡时,c(CO),,平数衡常

当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即温度升高,平衡向左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B)、(C).

点评:此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时产物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判断、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平衡时有关反应物与产物量的关系、勒夏特列原理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六、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例10 (重庆)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 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1 mol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ΔH为()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断键需要吸收能量,而形成新的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由题意可知,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和断裂3 molF-F键共需要吸收的能量为280 kJ+3×160 kJ=760 kJ;而生成1 mol SF6 (g)时形成6 mol S-F键,共放出的能量为6×330 kJ=1980 kJ,则该反应共放出的能量为1980 kJ-760 kJ=1220 kJ,即该反应的反应热AH=-1220 kJ·mol-1.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掌握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及反应热ΔH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例11 (海南省)已知:

则反应

的ΔH为()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第一式减第二式并除以2得: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根据盖斯定律,利用叠加法可快速求解-

七、有关有机物燃烧的计算

例12 (四川理综卷)25℃和101 kPa时,乙烷、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32 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 mL,原混合烃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A) 12.5%(B) 25%

(C) 50%(D) 75%

解析:设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nHm.则气体体积差量(减少)

1,解得m=5,即平均氢原子数是5.由于乙烷和丙烯分子中均含有6个氢原子,可把乙烷和丙烯看作一种物质,乙炔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则

即C2H6(C3H6)与C2H2的体积比为3:1;从而得乙炔的体积分数为.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燃烧的计算.利用差量法和十字交叉法可快速求解.

八、有关化学综合计算

例13 (全国理综卷Ⅱ)某含铬()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经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yCrx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 mol

(B)处理废水中的的物质的量为mol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解析:因得到n mol FeO·FeyCrxO3,则根据铬元素守恒可知处理废水中的的物质的量为mol;因,则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由题意可知,Fe2+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y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则得3 nx mol=ny mol,解得3x=y;因在“FeyCrxO3”中,Fe和Cr均为+3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得y×(+3)+x×(+3)+3×(-2)=0,解得y=2-x,根据Fe原子守恒原则可知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 mol+ny mol=n mol+n(2-x) mol=n(3-x) mol;则只有(A)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及根据分子式的计算,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化学综合计算题.应用物质的量,利用元素守恒法、电子守恒法及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可快速求解.

例14 (上海化学卷)氨和联氨(N2H4)是氮的两种常见化合物,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根据题意完成下列计算:

(1)联氨用亚硝酸氧化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该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计算确定该氢化物的分子式.

该氢化物受撞击则完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4.30 g该氢化物受撞击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L.

(2)联氨和四氧化二氮可用作火箭推进剂,联氨是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反应产物是氮气和水.由联氨和四氧化二氮组成的火箭推进剂完全反应生成72.0 kg水,计算推进剂中联氨的质量.

(3)氨的水溶液可用于吸收NO与NO2混合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O与NO2混合气体180 mol被8.90×103 g氨水(质量分数0.300)完全吸收,产生156 mol氮气.吸收后氨水密度为0.980 g·cm-3.计算:①该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体积比.②吸收后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答案保留1位小数).

(4)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尿素CO(NH2)2.尿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失去氨而缩合,如两分子尿素失去一分子氨形成二聚物:

已知常压下120 mol CO(NH2)2在熔融状态发生缩合反应,失去80 mol NH3,生成二聚物(C2H5N3O2)和三聚物.测得缩合产物中二聚物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60,推算缩合产物中各缩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1)由题意得,则该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N3.由化学方程式

2HN3=3N2+H2

可知,2 mol该氢化物分解可生成4 mol气体,则4.30 g(即)该氢化物分解可生成0.2 mol气体,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2 mol×22.4 L·mol-1=4.48 L.

(2)因,由化学方程式

2N2H4+N2O4=3N2+4H2O

可得,64g:4 mol=m(N2H4):4×103 mol,解得m(N2H4)=64×103 g=64 kg.

(3)设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

由题意得:x+y=180 mol,;解得x=162 mol,y=18 mol;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得

V(NO):V(NO2)=x:y=162 mol:18 mol=9:1

由题意可知,吸收后氨水中氨的质量为,氨水的质量为,则氨水中氨的质量分数为;从而得吸收后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4)设生成二聚物、链状三聚物和环状三聚物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和z.则

由题意得:2x+3y+3z=120 mol,x+2y+3z=80 mol,;解得x=30 mol,y=10 mol,z=10 mol;则n(二聚物):n(链状三聚物):n(环状三聚物)=x:y:z=30 mol:10 mol:10 mol=3:1:1.

答案:(1) HN3,4.48 (2)64 kg (3)9:1,2.4mol·L-1 (4)3:1:1.

篇4: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1 影响去冬今春麦田化学除草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气候因素

2010年9月中旬一场降雨后,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连续5个多月不降雨,小麦自播种后长时间干旱,且温度偏高,特别是黏壤土区旱情更重,而在此期间喷施除草剂的地块,防效较差。原因是在干旱条件下,杂草自身气孔收缩,生长缓慢,吸收药液少,故防效差。

1.2 喷药时期选择不对

无论冬前或冬后,应选择在气温较稳定、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喷药后至少3天内没有冷空气出现时方可施药。有部分农户在施药时,不看天气预报,有的在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还在喷药。

1.3 喷药时期过晚

有的因前期最佳喷药时期已过,在春季3月20日以后仍在施药,此时因杂草偏大,麦株偏高且隐蔽,故防治效果差,又对下茬不安全。

1.4 喷药方法不对

大部分除草剂要求施药时一定要采取二次稀释法,667平方米喷液量30千克以上。而多数农户因怕吃苦,667平方米喷液量仅为15千克(一桶水),有的甚至更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采用二次稀释法,喷药后效果不理想,在同一块地内,有的杂草死掉了,有的仍活着。

1.6 杂草抗药性明显增强

西华县麦田杂草主要优势种为荠菜、播娘蒿、婆婆纳和猪殃殃。2005年以前,防治荠菜、播娘蒿667平方米用10%笨磺隆10克,一般防效可在90%以上,而近年来加大到15克防效仍不突出。特别在今年冬季干旱条件下,大多地块反应对荠菜和播娘蒿效果不好。而盲目加大用药量又会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苄嘧磺隆以前对猪殃殃效果较好,但近年来只采用苄嘧磺隆防治猪殃殃,其效果明显下降。

1.6 新的杂草优势种群增加,防治难度加大

近年来,我县麦田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逐渐增加,其种类主要有早熟禾、棒棒草、蜡烛草和野燕麦等。这些杂草过去采用6.9%精恶唑禾草灵均能取得较好防效,但近两年其防效明显下降。阔叶类杂草如牛繁缕,今年在部分地块发生严重,且难防治,采用一般喷药方法效果不佳。

2 防治对策

2.1 正确选准施药时间

无论冬前或冬后,若遇长时间干旱尽量不施药,确需用药时,一定要加大喷液量。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不能施药,近期内有低温冷空气时尽量不施药。在麦田墒情好、杂草幼苗小时是防除的最佳时期。冬后施药越早越好,最迟时间不能超过3月20日。若施药时间过晚,一是杂草大防效低,二是易对后茬造成药害。

2.2 科学选用除草剂品种

杂草优势种以荠菜、播娘蒿、婆婆纳为主的麦田,667平方米用10%笨磺隆(如瑞帮麦道)15克与二甲四氯混合使用,或用二甲·苄(灭莎光、美丰农化)复配剂100克,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使用二甲四氯时,不能太早或太晚,最佳时间应在小麦三叶期后至拔节期前。拔节后要慎用。

杂草优势种以猪殃殃、泽漆为主的麦田,667平方米用20%氯氟吡氯乙酸20~30毫升与10%苄嘧磺隆30克,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使用氯氟吡氯乙酸时,一定不能在低温期用药,以免加重小麦冻害。

禾本科杂草如早熟禾、蜡烛草、棒棒草、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若冬前小草龄时,667平方米用15%炔草酸25~30毫升,冬后草龄大时,667平方米用30~40毫升,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均能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刺儿菜发生严重的地块,667平方米用20%二氯吡啶乙酸10~15毫升,加水15千克,实行点打式喷雾(即哪有草打哪)。

2.3 按照使用说明,严格操作规程

篇5: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三(3)、(4)、(6)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期末全市统考测试时成绩没有太理想。为了以后能进一步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现我就本学期在化学教学工作上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希望能吸取教训。

一、.教学目标不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导致学生学习差

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分析,注重完成所谓的课时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水平,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化,如在过完元旦进行期末考试复习的时候本人是按照上一年的教学经验使用《朗声新概念》进行期末复习,但是由于中考复习与期末复习的目标与要求不同,特别是考点8(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没有扳握好,把置换反应的概念也灌输给了学生,导致学生知识点混乱,从而在考试的时候失分。

二、没有切实抓好 “ 双基 ” 的落实,拼命赶进度

在历次考试中,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每节过关,不能为赶进度而不管教学效果。由于各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差异且学习基础不同,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 “ 消化不良 ”,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抓基本技能,主要是抓好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多进行讨论,培养用化学用语来描述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为了赶进度,而不让学生做实验,认为让学生做实验是浪费时间,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在进行期末复习的时候,时间少(8天)考点多(14个考点)为了完成自己所定的复习目标,争取复习完考点,所以拼命赶进度,进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唱独角戏,一味地灌输知识,导致差生跟不上。同时也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吸收,一味灌输的后果是把学生养懒了,不用思考,只是等答案。反正那个就老师讲的多,学生得的少。

三、认真程度不够

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过程中不认真,如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不带书,不做笔记,说小话,做小动作等。二是课后不做练习,有些学生根本 1

不做,较多学生不认真做,仅仅是抄袭了事。对于没有做作业和没有背知识点的学生没有落实到底,以后一定要落实到底即使留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三是学生在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问,学生不问,教师就不知道学生问题在什么地方,更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四是学生在平时学习和考试期间都不认真。看不到现在的学生有过紧张的气氛,学生看书、做练习等都需要教师的提醒督促,才勉强去做,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过怎样才会做得更好。特别是现在双修日学生对玩耍的倾向程度远大于对学习的认真程度。因此,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智力上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对学习的投入和学习态度上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有关。

四、复习的主次和重点不分

总的来说,第一学期末的复习一定要把近三年的期末考试的试卷让学生做一遍,把相应的知识点落实到学生,该背的得背,该默写的一定要默写。期末复习以三年期末试卷为主,知识点复习就得精挑细检,在有限时间(8节)减花费在试卷的时间(试卷3X2节)剩下2节,争取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吸收消化。

篇6: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泥河中学:李家军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自然学科,大部分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本学期担任四个班的化学教学,本着以“以生为本”的原则,按质按量完成本学期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并配合学校及班主任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本学期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城市中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学生已是九年级学生,但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有许多工作可做。首先学生是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由于学生生活上的安逸及学习上的重压,导致学生缺乏理想,没有奋斗的目标,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本人在教学中注意培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确立人生奋斗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本人从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的角度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乱扔垃圾、浪费水资源、滥用透明胶和改正液等等,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及时预习和复习,不愿意动脑思考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及时检查反馈防止学生出现拖拉现象。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但是,九年级化学知识体系比较分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归纳总结,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出来并细化以利于学生识记和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不愿识记的情况,导致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要及时的检查督促。对于有关原子分子及化合价方面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易于理解和识记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忆。

三、重视基本技能的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每年中考中实验探究题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前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熟知实验的步骤及实验中注意事项,熟练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并认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及分析思考能力。

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往往认为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在进入化学学习以后,才发现化学中也有很多如化学用语,原子分子有关知识等比较枯燥的东西,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充分利用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的密切联系。通过一个个实验,既让学生们对化学充满好奇心,又让学生有所思考;通过一个个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保持持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精讲精练,应对中考

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巩固。围绕课本和新课程标准,按知识结构和系统关系进行归纳整理,查缺补漏,形成小的知识系统,找出各个小知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模拟考题进行整合、训练。同时梳理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社会实际的情况,如:战事、医疗、经济、环保等方面的信息。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以提高自己分析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

六、钻研专业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化学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和业务知识,靠吃“老本”是教不好学生的。需要老师不断的钻研、不断的提升。校本培训是一个很好方式。校本培训中有关书籍是我们获得专业和业务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因此对校本培训要有足够的认识,否则把校本培训看成一种形式,只能是疲于应付,什么都学不到。听课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听课中会使自己业务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但由于工作的局限,很多的教师只能在本校观摩学习,很少能够走出去。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来弥补走不出去的不足。在网上我们可以观摩学习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另外,现在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教学有相脱节的现象,做好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犹为必要。缺乏钻研精神,很难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

不断的反思是提升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次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行为总结分析。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东西,有利于向专业型的教师发展。

七、下学期教学工作打算

1、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认真分析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不掉队。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要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掌握如何去解决科学探究试题。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中考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外科技知识或从网上查找当前社会上有关化学的热点,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4、积极应对,备战中考。.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钻研《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考试纲要》,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研究新课程的特点,研究中考动向,有针对性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练习。

篇7: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桃源八中 彭宏云

2010年上学期在教务处、化学实验室的统一安排下,在高一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教学计划和新课标的要求,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为目的,出色的完成了高一本期的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本期的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本期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认识,落实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认真落实了实验的教学。

1、认真备好了课。学生分组实验先在课堂上认真地把将要做的实验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让其理论上有充分的准备。

2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科任老师积极配合实验员,给予学生当场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使学生获益非浅

3、本期我们着重抓了对学生的化学实验重要性的教育,并且努力培养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一部分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参与到实验中来了。

二、本学期所开设完成的实验 按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共开设了四个学生分组实验和若干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分别是:

实验一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实验二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实验三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实验四 乙酸乙酯的性质与制取

以上四个学生分组实验均在实验室由学生完成。另外,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都随堂开设。通过实验教学,达到了实验教学的初步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问题是存在的。主要还是体现在学生的基础素质差,高二全体化学教师通过一期的努力,不愿动手或害怕动手的学生减少,但依然大有人在。因此设法使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将是以后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须长期注意的问题。

总之,实验课的开设是必须的、必要的。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积极地创造新的实验条件,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篇8: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试题评价

2011年全省考试人数为33299人, 第Ⅰ卷 (满分36分) 平均分18.92, 第Ⅱ卷 (满分64分) 平均分24.30, 全卷平均分为43.22分, 难度系数0.432。全卷题量控制合理, 题目长度适中, 覆盖面较广, 分布合理, 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一) 重视主干知识、核心概念, 体现基础性

2011年海南卷考查中学化学的主体内容, 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核素、盖斯定律、氧化还原反应、重要的有机物及其转化、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与反应热、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化学电源、Fe3+的检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

(二) 强化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体现发展性

2011年海南卷图表丰富, 包括元素周期表局部、实验装置图、反应能量变化的坐标图、工业生产的流程图、有机合成路线等等。据此, 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9题关于“碳捕捉技术”的生产流程图、第20题氨碱法的工艺流程图等, 展现在考生面前的是陌生的信息, 有利于提高考试的效度与信度。

(三) 考查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体现时代性

考查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如第5、11、18-Ⅰ、19-Ⅱ (3) (4) (5) 、20-Ⅱ (1) (2) (4) 题等。对于引导广大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关注教材内容的变化, 更好地落实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 选考模块力求等质, 体现选择性

选考试题力求赋分、难度等值, 体现模块特色。

二、答卷情况

(一) 选择题

第Ⅰ卷12道选择题, 难度控制较好。考生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题序89101112第I卷

满分4444436

平均分1.791.771.541.591.8118.92难度系数0.448 0.443 0.385 0.40 0.453 0.426

上述数据表明, 不定项选择题的总体难度高于单项选择题, 多数试题难度系数在0.40-0.75之间, 缺少1-2道难度较大的试题, 影响了优秀群体的区分。

1. 第2题考查使用酸式滴定管时液体体积的正确读

法, 确保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才能得分, 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很可能误选C, 针对当前忽视实验操作、依赖录像、背实验、画实验的弊端, 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答题情况如下:

从统计数据可知, 把滴定管的读法混同于量筒的读法而错选C的占18.7%。

2. 第6题题干所提供的是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而要求做出判断的是电池充电时的反应, 选项B具有较大的干扰性, 21.2%的考生错选B选项也印证了这一点, 答题情况如下:

3. 第8题考查了对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的理解, 其

中B选项出现了陌生度很高的净速率, 影响了考生的正确选择。答题情况如下:

4. 第10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换算, 涉及离子、电离方程式、化学反应

方程式等。答题情况如下:

错选C选项的考生累计为8975人, 高达27.0%, 反映出相当部分考生审题不清而造成失误。

(二) 综合题

必考部分共有5道综合题, 难度系数为0.398。每道试题的各个小题基本上由易到难, 符合考生的应试心理, 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1. 第13题各小题得分情况:

除第 (2) 题外, 各小题难度逐渐增大, 符合考生心理, 能区分各个层次的考生。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将化学式 (NH3) 错写成 (NH3·H2O) , 将CS2的电子式错写成化学式;书写习惯差, 随意性强, 如:罗马数字VA、电子式中“﹒”或“×”、元素符号H与N等字迹模糊不清。

2. 第14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如下:

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 (1) 题写错化学式。如:将“MgO”写成“Mg2O2”或“MgO2”或“Mg3O4”;将“Mg3N2”写成“Mg2N3”或“N2Mg3”;将“Mg (OH) Cl”写成“MgCl-OH”;将“MgCl2”写成“MgCl”。

第 (2) 题的水解方程式主要错误写法有:

源于考生不知道CH3MgCl水解是否完全, 不知道CH3MgCl水解时的分割的方式。

3. 第15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如下:

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书写可逆反应时不用“葑”, 或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 或者错写成Cl2+H2O葑HCl+H++ClO-, Cl2+H2O葑2H++Cl-+ClO-。

(2) 计算平衡常数错误较多, 有的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有的因不清楚平衡常数的含义而造成计算错误。

(3) 判断浓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时, 有些考生在表述平衡移动方向时出现了“顺向”、“正面”、“酸性”、“体积缩小方向”等不规范不准确的解答。

4. 第16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如下:

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化学名称书写不规范或错误。如将乙醇写成酒精或工业酒精或1-乙醇, 乙二醇, 乙酸等;将环氧乙烷的结构简式写成CH2OCH2或CH2CH2O;将乙醛写成CHOCH3或CH3OCH或COHCH3或HOCCH3;将乙烯醇写成CH2=COHH或CH2=CH2O等;将二乙酸乙二酯的结构简式写成CH3COOH2CH2COOCH3C或CH3COOCH2CH2COOCH3;

(2) 方程式书写不规范或错误。如有机物不用结构简式表示, 用结构式甚至化学式表示;有机物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 不是多氢就是少氢;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 漏写生成物H2O;反应类型写成脂化、脱水缩合、加成或消去等。

5. 第17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如下:

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关于步骤2中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的原因, 多数考生只考虑了Fe2+被氧化, 而忽略了Fe2+的水解。

(2) 步骤3中“一系列操作”, 考生所答顺序颠倒者较多,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动手实验, 仅由教师“画实验、背实验”所致。

(3) 检验Fe3+的答案比较开放, 除了用KSCN溶液外, 还有用NaOH溶液、苯酚溶液的, 但是, 考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全面准确。

(三) 选考试题

选考模块的人数、平均分及难度系数如下:

1.《有机化学基础》模块。18-Ⅰ的选择题以核磁共振氢谱图为线索考查等效氢的判断, 难度系数0.603, 属于较易题。18-Ⅱ有机化学综合题以框图的形式呈现, 以两条主线分别以双官能团的转化关系组合, [1.烷烃 (带侧链的芳香烃) →卤代烃→醇→高分子酯;2.带侧链的芳香烃 (侧链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酸→酯], 是有机化学基础的核心知识。考生答题情况如下:

(1) 书写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较好, 但很多考生因漏写反应条件丢分, 苯环与氢气的加成很多把氢气系数写成2。

(2) 第 (2) 题命名“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时错误率较高, 答对的不多。

(3) 第 (4) (5) 题关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错误较多, 表现在对“单取代芳香化合物”理解不够, 对C原子的四价键以及对酯基的水解理解不够, 从而写了很多不符合要求的结构简式。

2.《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19-I考查了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的知识。19-Ⅱ (1) (2) 考查了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检测有机物中微量水分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考生不写反应条件, 原因表述不清楚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生成蓝色的Cu (OH) 2沉淀、CuSO4具有吸附性等。19-Ⅱ (3) (4) (5) 考查了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微粒间的作用力以及晶体化学式推导等, 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能力、信息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关于Au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的写法, 主要的错误有3d104s1, 6s26p2, 5d106s1, 尤其是不少考生写成5d106s1, 令人惋惜。关于合金中原子间的作用力, 部分考生答“范德华力”“氢键”“静电力”等。晶体储氢后的化学式的写法错误更多, 如CuAuH4, CuAuH3等。

3.《化学与技术》模块。20-Ⅱ以纯碱的工业生产为载体, 化学发展简史贯穿其中, 从路布兰法到索尔维的氨碱法, 再到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 考查了核心的化学知识、生产技术知识。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有: (1) 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 缺少反应条件的情况普遍, 化学式书写错误 (如NaCO3、NaSO4、NH4OH、NH3Cl等) ; (2) 分析流程图的能力弱, 对图中各环节含义不清楚, 叙述不全面不到位。

三、教学建议

(一) 提高实验教学能力

目前, 在黑板上画实验、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的现象相当普遍。既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实验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 也不利于高考成绩的提升。建议在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室, 配齐硬件, 配备实验员同时, 应有计划地加强教师实验能力的培训, 开展实验探究课的研讨, 提高教师组织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 强化化学用语教学

审题不仔细、表达不完整、用语不妥当等是部分考生的通病。这不能简单归因于学生的马虎了事, 需要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建议:

1. 提高认识, 增强学好化学用语的主动性;

2. 理解含义, 提高学好化学用语的能力;

3. 规范书写, 教师言传身教、规范书写, 并督促学生在使用化学用语中加深理解。

(三)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意从必修到选修的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避免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尤其需要重视高一、高二年级新课教学, 把握教学进度, 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内化巩固的时间, 不要拼命地追赶所谓的“进度”而让学生患了“消化不良症”。

(四) 提供选学选考机会

篇9: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谢赫特曼

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勇敢无畏,敢于挑战当时的权威,即使遇上百般阻挠,也坚持己见,毫不动摇。哥白尼、伽利略、波尔……他们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时间早已说明了一切。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智慧,也离不开这些勇敢者的坚持。本文的主角——谢赫特曼,也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坚持己见的勇士。

2011年10月5号,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其发现准晶体。诺贝尔奖的巨大影响,使谢赫特曼的事迹浮现在世人面前。

谢赫特曼,1941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972年从位于以色列海法的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俄亥俄州赖特一帕特森空军基地航空航天研究实验室从事了3年钛铝化合物研究。1975年,谢赫特曼进入以色列工学院材料工程系工作。1981年至1983年,谢赫特曼利用假期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合金研究。1996年当选以色列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谢赫特曼首次发现准晶体的时候,他正在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合金研究。1982年,在谢赫特曼的电子显微镜中,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他从未见过的电子衍射图。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一直把固体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晶体,其中原子排列具有对称性和周期性;另一类是非晶体,原子混乱排列。早在19世纪,德国科学家就总结并通过数学严格证明,为了满足晶体的平移对称性,晶体只能出现n=1、2、3、4、6等五种旋转对称轴,不可能出现n=5和n>6次的对称轴。传统的晶体学理论断言,由于受到晶体平移周期性的限制,五次旋转对称是不存在的。当时科学界都这么认为。然而谢赫特曼的发现却打破了这一公认的事实:谢赫特曼发现该合金的电子衍射图具有明显的5次旋转对称性,并无平移周期性,原子排列有序但结构模式并不重复。在晶体结构中,原子排列模式应该有序且重复,因此这不是标准的晶体结构。当时的谢赫特曼根据已有的知识不能解释自己的所见,他告诉同事发现了一种新的材料结构。可同事不相信他,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说服同事,可最后的结果是他被迫离开研究小组,无奈回国。

幸好,在以色列工学院,有个同事愿意帮他,准备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可论文得以发表之时,距离最初发现的时间,已经有两年多了。

1984年11月,一篇题为《一种长程有序但不具备平移对称性的金属相》的论文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谢赫特曼首先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其中包括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鲍林。一时间“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的恶意言论扑面而来。然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传来:“我们做出了你做的东西,我们看到了你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谢赫特曼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事实支持着谢赫特曼的发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准晶体,天然准晶体也在2009年被发现。准晶体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称,准晶体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化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知。传统的物质观得以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得以提升。在准晶体的发现过程中,谢赫特曼曾饱受质疑,但由于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使人们重新审视“晶体”这个固体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谢赫特曼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而享誉全球。

篇10: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班级:九(4)班

学科:化学

教师:邓清

2012年1月16日

千溪中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撰写人:

邓清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课堂导入,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

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每章节和期末的复习工作。

篇11: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合水二中 崔少华

本学期本人担任九年级(1 2)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并敢于一探究竟的阶段,所以教材上各种实验的开展,探究活动的安排,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容。正对他们的胃口。但是现代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他们喜欢成功的感觉,那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但却受不了挫折,一次实验或探究活动的失败,一次考试的失误都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力求简单、形象,通俗易懂。多联系生活实际,简单实验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一.现状分析

这学期本人任教锁两个班的学生基础都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牢固,学习习惯较好。而有的学生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材,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学生。争取在明年会考取得较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1.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 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篇12:201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班级:九(4)班

学科:化学

教师:邓清

2012年1月16日

千溪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撰写人:

邓清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课堂导入,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

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每章节和期末的复习工作。

上一篇:选择坚强700字优选作文下一篇:小学生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