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调研方案

2024-04-21

村调研方案(精选6篇)

篇1:村调研方案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及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需要,确保我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和服务于我县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和国家《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登记办法》以及省市国土资源局的有关文件要求,特制定县建制镇地籍调查实施方案。

一、调查范围、内容和任务

这次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0xx年《县小城镇规划》测定的规划区域,面积16.2平方公里。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编绘图件、面积量算。通过地籍调查,在明确每一宗土地的位置、界线、数量、权属及用途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掌握6个建制镇区域内的土地数量以及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农业用地及其它用地的分类,以满足土地权属管理、土地登记管理、土地信息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地籍调查由县国土资源局安排部署,采用联合调查的方式,权属调查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完成,测绘工作向外承包,在县国土资源局的监督下完成。

三、调查步骤

(一)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11月1日-20xx年2月1日)

1、举办培训班。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地籍调查有关政策和技术业务知识,通过岗前培训,明确任务,熟悉规程,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由县国土资源局对协作单位进行资格审查,择优选用,双方共同编写《县建制镇地籍调查技术任务设计书》,经审核批准后,由甲乙双方法人代表正式签订合同,付诸实施;

3、县国土资源局要按照《规程》要求,印制各种表册,制作界址标桩;

4、发布“通告”,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使地籍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外业工作阶段(20xx年2月2日-20xx年6月30日)

1、权属调查;

2、平面控制测量;

3、地籍细部测量。

(三)内业工作阶段(20xx年7月1日-20xx年8月31日)

1、依据控制测量的工作底图,按土地类型进行宗地面积量算;

2、汇总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3、整理编绘1:500城镇地籍图;

4、建立数据库。

(四)总结验收阶段(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30日)

1、编写地籍调查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分类归档,迎接省、市全面检查验收。

四、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与我县经济的整体运行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我县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区建设的速度,因此,我们要以切实保护耕地为治本之策,落实在本次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调查工作难度大,涉及部门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土地权益。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中,深入研究、周密组织,精心指导,要做好宣传动员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保证,为地籍调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地籍调查队伍组建工作。高质量完成地籍调查成果,离不开高素质的地籍调查专业人才。切实抓好地籍调查专业人才的配备,把事业心强、能吃苦、懂业务的人员抽调到这项工作中来。同时,承包方要安排高技术专业队伍和人才以满足我县地籍调查工作的需要。

(三)严格要求,切实把好政策关和质量关。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规程、规定和技术操作规范严把技术关,履行检查验收程序。对调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解决,避免出现走弯路和返工现象,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2:村调研方案

自从深圳特区成功之后,城镇化像一颗原子弹在中国大地上炸开了,作为“乡土中国”的标志——农村,逐渐被淹没在城镇的浪潮中。如今,城镇遍布中国,城镇化的冲击波仍然以前所未有的动力冲击着残余的一个个孤立的农村。每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都在感受着这股冲击波所带来的压力,感受着自己的村庄在冲击下的微微颤抖。如今已没有那个农村能够避免受到城镇的影响,它们都是城镇的腹地,是供新的城镇兴起或旧的城镇扩张的备用地。更有意思的是城镇化不仅带来了城镇用地对农村用地的侵占,而且带来了城镇化所特有的经济观念,这种观念的渗入使得土地的侵占在农民心中合理化,甚至有很多农民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希望自己的村庄变成城镇。这种新的观念还使得大量的农民外流入城,让很多农村成了空壳,而更多的农村正在“乐此不疲”的重复着这种过程。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已不再能够像以前一样自给自足了,城镇对于农村不再是无所谓的存在,而是必需的存在,是必然的依赖。城镇带来的便利和利益是改革开放前的任何一个农民都不敢想象的,它刚开始进入农村时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但当农民一经适应,就再也无法回到没有它的过去了,这种便利和利益就变成了束缚,使得农村再也离不开城镇了。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处的这种冲突与依赖并存的尴尬的境地就是我们这次调查研究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xx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到现在已有七个年头了,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推行的范围还是有限,并且政府的政策和具体的规划还在进一步的完善。这就是此次调查研究的政策背景。

我们的这次调查活动是在学校关于“20xx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当然光是组织起来还不够,要想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还得和其他团队竞争,而且往年的团队做出的成果都很不错,所以这次调查活动对我们团队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

二.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xx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到现在已有七个年头了,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推行的范围还是有限,并且政府的政策和具体的规划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仍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农村变迁的状况和趋势,以避免前进中的岔路和弯路。

我们这个团队的大多数成员都来自农村,对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所发生的变化都有所体会,但我们毕竟是学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片段,理解也就十分片面了。我们希望对当今农村所发生的变化有一个十分全面的具体的了解,对这种变化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一个客观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提出对一个具体的农村社区做一个全面的力求详细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费孝通老先生的两部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提出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对解放前的中国农村所做的一个全

面的理论性的解说,虽然对现在进行农村调查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现在的中国农村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乡土色彩已经淡去。对应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字对农民已经非常重要,而且当信息化已经普及到各个村庄时,农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农村,他们的生活必须与市民生活接轨。因此不识字不但是愚的表现,就连生活在农村也会很困难;(二)虽然道德依然是维系私人关系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打工人群在城乡之间的来回流动,城镇里的新的思想观念逐渐渗入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的开放,老一套的道德观念已经逐步风化。当新的思想观念超出传统道德的框架时,原有的礼治就不能维持现有的秩序,法律的意识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农民的观念中了;(三)当农业的种植品种及种植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已更新,当农民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已实行计划时,农村中老人的权力已经逐渐下降,他们表面上仍有尊严的地位,但实际上已经处于威而不严的境况之中。

篇3:村调研方案

我国正进入加速城镇化时期。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大城市密集区;另一方面, 数量巨大的中小城镇在近些年也得到很大发展。近年来, 在西部农村地区, 以经济为主要推动力, 除了劳动力仍然向东部沿海地区以“打工”方式进行周年性的流动之外, 作者观察还发现:西部农村地区的居住模式, 又出现了就地“逐级上移”的现象, 即农村中的一部分住户向乡镇转移, 乡镇中的一部分住户向上一级城镇 (县城或中小城市) 转移。本研究选取贵州省修文县作为调研对象, 通过2008-2010年间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与相关背景, 考察其村庄—乡镇—县城三级体系的总体居住变迁状况, 通过数据支撑说明“逐级上移”这一现象, 并且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居住迁徙特征与原因, 提出相应的思考。

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 与省会城市距离40余公里, 辖10乡镇, 均为高原山地地貌。截至2007年, 总人口31.3万, 农业人口27.0万, 以户籍人口计城镇化率约为13.6%。以城镇居住人口计城镇化率约为17.72%, 人口密度约291人/平方千米, 人均地方生产总值9366.3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贵州省内居中上等水平。因此对于考察西部落后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作者在修文县城—乡镇—村庄三个层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在乡镇层面选取了东部的两个镇 (X镇与Y镇) , 两镇距县城均为17公里, 有良好交通相联系。在村庄层面选取了8个自然村 (寨子) , 其中A村离县城很近, 接受县城辐射, 其余7个村均是行政上归属于X、Y两镇或是虽行政上不归属但实际经济联系于该两镇。8个村庄距离城镇距离从1公里至22公里, 基本代表了该县县域村镇间最近距离与最远距离, 人均年收入从两千余元至一万余元不等, 经济条件基本涵盖了县域内从好到坏的范围,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8个村庄、2个乡镇、1个县城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村—镇—城体系, 作为一个西部农村地区的标本,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调研采取数据采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既通过相关部门、单位获取一定的相关信息及数据, 又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走访村庄、集镇、县城, 访问当地住户获取经济收入、居住户数变迁等信息, 经整理分析而成。

二、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一) 村庄住户外迁居住分析

为较为全面地反映该县的村庄情况, 调研选取的8个村庄情况有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村庄规模、地理区位 (交通状况) 、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4个方面。列表1标出了8个村各自的具体情况。本文暂不对村庄规模对居住趋势的影响作探讨。

由上表可看出, 地理区位 (交通状况) 可大致分为三等, 最近的与城镇距离在3公里以下, 交通时间在10分钟左右, 包括A、B、D三个村, 与城镇紧密联系;中等的交通距离在3-10公里之间, 到相邻城镇的交通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 包括C、E、F三个村, 而且其中C、E两村因为处于通村道路的末端, 对外联系并不十分方便;比较远的就在10公里以上, 到相邻城镇的交通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包括G、H两个村。

经济情况则呈比较明显的梯度, 从户均1.3万至4万元, 而经济情况的好坏则与经济来源关系很大, 若村庄除传统农业之外, 找到相应的新的增长点, 如果发展苗木、蔬菜种植等, 经济状况会有相当提升。其中A村依托县城做个体商贸服务, F村凭借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 两村经济状况则较为良好。

8个村庄中有5个出现了居住户数的减少状况, 1个基本没变, 2个则出现了居住户数的增加 (见表2) 。

在访谈中了解到, 越是经济落后、交通不方便的地方, 村民越是想往外边搬。而村庄条件较好、除传统农业之外还有其他致富途径的村庄, 村民外迁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比如表中的A村, 就在县城边上, 县城的任何便利条件都能享受到, 还能依托县城做一些小生意, 因此不仅没人搬出, 还有很多外地的住户 (多为本村户口村民的外地亲戚之类) 搬到村里来建房居住。B村、D村因为离集镇只需10分钟车程, 交通非常方便, 这样村里的人觉得住在村里既能享受乡村的好空气, 到镇里也都方便, 所以迁居的动力不强。F村则是因为村里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得到很大发展, 村民因此不愿迁出。

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村庄中迁居至城镇居住的家庭往往都是原本在村里比较富裕、具有一定能力的家庭, 能够在农业之外找到其他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样才能有实力在城镇买房, 离开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这些迁出去购买或者修建住房的家庭往往是村子里人羡慕的对象。

此外, 还有一个数据能够说明村庄向城镇迁徙的趋势性。笔者获得的一份X镇2006年度国有土地出让登记表, 表上记录了42户土地购买者中, 来自于镇下辖各村的就达18户之多。接近50%的乡镇购房修房来自下面的村庄, 可见村庄到集镇居住的动力之强劲。

(二) 乡镇工作人员县城居住分析

与一部分村庄住户寻求向附近城镇迁徙相对应, 近年在乡镇工作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选择到县城居住。笔者也以X、Y两镇为对象, 具体调研了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

调研主要考虑了在X、Y两镇工作的公职人员四部分人群:党委政府、各办事处所 (财政所、土地所、派出所、粮站等) 、学校系统、医院系统。对两镇工作人员的居住地状况了解如下。

调研统计两镇总计524名公职人员中, 20%选择居住于17公里之外的县城, 另有4%的人则居住于40余公里外的省城。

此外, 从县城开发楼盘的销售情况也能支持较多乡镇工作人员到县城居住的结论。2004—2006年间, 该县县城上市的大型住宅小区只有一处, 而根据该小区统计的购房者信息, 在查明购房者工作单位工作地点的171套住房中, 55套是由家中至少有一人在下辖乡镇工作或者原本居住地在下辖乡镇的家庭购买。也就是, 来自县城以下各乡镇的人群驱动了县城32.2%的商品房消费市场,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另外, 笔者在贵州西部某两个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县调研时, 据当地人介绍, 两个县城近年来都开发了大规模的住宅楼盘, 而购买力最大的来源就是乡镇的工作人员。“大约百分之五六十的房子都为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购买”, 所言也验证了这一现象至少不再是特殊案例。

三、居住迁移的成因分析

(一) 村民外迁居住的村庄区位及经济分析

针对调研8个村庄的外迁百分比进行研究, 发现其与距离城镇距离和经济状况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性。现分别说明:

图2中, 外迁比例与村庄距城镇距离基本正相关。距离城镇在3km以内的村庄, 因为其比较方便的联系到城镇, 因此其住户保持不变甚至反而增长, 其中A村更是因为其邻近县城, 县城带动力量非常强大, 调研发现不少外地居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到A村居住;3km以上, 则开始有相应比例的外迁居住。E村的外迁比例非常高, 达到了惊人的40%。这其中有一个例外, F村离镇区6公里却没人外迁, 主要因为其依托农家乐旅游资源, 经济条件较好。

图3显示外迁比例与户均年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反比关系。户均年收入越少的村庄, 外迁的比例越高, 而经济条件越好的村庄, 外迁的比例越低, 甚至出现迁入情况。

(二) 村民外迁居住目的地以及从事职业分析

对5个村庄的42户外迁目的地以及所从事职业进行分析, 以找出这部分农户上移居住的原因和动力。

相邻镇区对农村外迁住户的吸引力最为突出, 县城对外迁住户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而其他部分则包含了众多的其他可能, 比如举家迁徙到外州县的亲戚村庄, 在外省打工地定居下来, 到省城居住等。

而家庭由原乡村迁到乡镇居住后, 失去了农业土地的生活保障, 其新从事的职业就事关家庭的生活与发展, 因此是迁居家庭要解决的首要大事。从表4可看出, 农忙时仍回村从事农业的仅有一家, 而其他家庭纷纷在城镇中寻找谋生的职业工厂做工 (见图4、图5) 。

个体小商贸业、服务业、进工厂做工成为最为重要的吸收这一部分进城农业人口的重要手段。其中个体小商贸业在小城镇里, 入门门槛比较低, 进入比较容易;服务业则多受农民中“有手艺”的一部分家庭的青睐, 其中的9名都是当驾驶员从事运输业, 此外还有建筑施工行业等;而乡镇近些年不断增多的小工厂也吸收了不少剩余农业人口进入。

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住户居住地向城镇的迁移, 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导向的。认为在城镇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比起在农村专干农业的话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这是迁居城镇的主要动力。另外, 小城镇各项设施相对农村比较完善, 比如子女教育、老人医疗两项也是形成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

(三) 乡镇工作人员县城居住的成因分析

具体分析X、Y两镇公职人员的居住情况, 也能发现较为明显的区别。X镇镇区较小, 全镇34000余总人口中只有2800余名非农人口, 城镇化率 (按户籍人口计算) 仅8.2%;而Y镇镇区较大, 全镇44000余总人口中有11700余名非农人口, 城镇化率 (按户籍人口计算) 达到26.5%, 各项基础设施均较X镇完善。因此, X镇44%的公职人员选择到县城居住, 远高于Y镇的7%, 甚至X镇中就有3%的人选择到Y镇居住 (见图6) 。

另外, 笔者对在县城买房居住且至少有一方工作地点在下辖乡镇的住户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研, 共获得有效问卷30份。问卷主要涉及到购房意愿、购房资金来源、交通影响等。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要由乡镇到县城来买房”, 列出了几条促使他们来县城居住的因素, 依被调研者选择的比例排列 (见图7) :

从调研可看出, 生活便利设施、子女教育、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小区环境是促使人们到县城来购房居住的五大因素。尤其是生活便利、子女教育、文化休闲这三条, 分别有63.3%, 56.7%和46.7%的调研对象把其选作自己到县城居住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一部分人每天的交通时间平均在1.5小时左右 (多为乘坐公共汽车) ,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认为相对于其他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说, 这点时间可以忍受。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以下三点关于县域居住“逐级上移”现象的基本结论。

(一) 由村庄到乡镇、再到县城居住“逐级上移”的现象在本次调研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本次调研从8个村庄、2个乡镇、1个县城中获取的数据发现, 农户的居住有向上流动的动力。距离较远、经济状况较差的5个村庄均有外迁到乡镇乃至县城居住的现象, 而距离较近的村庄, 因为其处于“泛城镇”的范围内, 不仅能够享受到城镇的一切便利, 而且更具有一般城镇居民所没有的土地、优美环境等好处, 这才是他们不外迁的原因。

而在乡镇工作的人员, 也有很大一部分 (本调研总体数据比例20%) 的家庭到县城居住, 在某些基础设施较差、辐射力不是很强的乡镇, 更会超出这一比例。

(二) 追求更好的生产条件及生活居住环境是“逐级上移”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 贫穷村庄村民向城镇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寻求更好的“营生手段”, 以获得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乡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也与远远好于村庄, 这是他们选择到乡镇居住的主要动因。而根据对在县城买房居住在乡镇工作的家庭的问卷, 县城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在生活便利性、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吸引着他们来到县城居住。两方面的调研均表明, 对生产条件与居住环境的更上一个层次的追求促使他们在居住地的选择上“逐级上移”。

(三) 基层城镇的“积聚效应”与居住的“逐级上移”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部分农民由村庄转移到乡镇居住, 部分乡镇工作人员由乡镇转移到县城居住, 这两者背后都有着共同的根本原因: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积聚效应开始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挥作用。

城市经济相对于传统农业具有巨大的优势, 城镇工作的收益远远高于乡村种养殖生产的收益, 在本调研中, 几乎每个农户都表达了种植粮食收益较低的想法。因此在农村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行业, 以期获得更大的收入, 这形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另一个甚至可说是“空心化”现象发展的更进一步, 也即是本次调研所主要关注的, 各项资源向各级城镇积聚, 促使贫困村庄相对富有的农户纷纷外迁到城镇, 参与到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进程中, 并在此进程中获得自身的利益。乡镇工作人员上移到县城居住, 也体现了城镇的积聚效应对他们的吸引。城镇化进程中, 县城是县域范围的发展龙头, 经济、人口向县城的聚集促使了各项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商业氛围的进步, 而基础设施、文化、商业的进步又进一步增强了在其在全县范围内的吸引力,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县城积聚。而居住的“逐级上移”则使得人口向县城、乡镇进一步集中,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积聚效应进一步得以放大。

根据以上结论, 提出以下三点以供讨论。

1. 该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县域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吴良镛教授多次倡导建立“区域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城镇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县域整体发展”, 并且提出了“县域城镇化”构想。本文通过调研, 明确了在修文县的范围内存在以下的事实:广大农村基层, 除了存在人员前往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跨省区市流动, 促进大城市的城市化之外, 普遍地存在乡村人口在县域范围内的流动以及向“县城—中心镇—镇”的积聚, 并且这一积聚过程所发挥的作用正在逐渐凸现。

这一积聚过程, 正是说明“县域城镇化”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 县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 “农村、农业、农民”关乎国家运行的根本, 地位非常重要, “县域城镇化”能够保持农村地区的稳定, 并且减轻大城市地区过度城市化的压力, 其在整个城镇化进程当中尤为必要;另一方面, “县域城镇化”依托于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并以县域整体发展为诉求,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可能, 对县域内城乡的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加强县城—中心镇—集镇对于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已成必然趋势。

2. 加强基层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能力, 使基层城镇成为农村地区的“造血库”与“发展核”。

此前, 针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发展, 采取过集中劳务输出 (出省打工) 、专项扶贫款等方式。不过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且单纯的“输血”促增长的方式很难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因此, 针对较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 作者认为优先发展一批基层城镇, 发挥其根植农村、贴近农村的优点, 加强其“造血能力”, 在城镇形成一大批发挥当地特色的能够延伸至农村的产业, 增强其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加强以县域为单位的发展, 注重发展县域经济, 注重“城—镇—村”体系中的产业布局等, 实现由基层城镇带动的农村区域“内生”式的发展, 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3. 加强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基层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 促进“县域城镇化”,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调研表明, “逐层上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而便捷的基层交通系统能够大大加强城镇与农村的联系。因此, 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中, 需大力加强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基层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 包括交通运输等工程型基础设施向乡村的延伸, 教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服务均等化, 以加强城与乡之间的联系, 实现城乡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县域内产业吸纳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让全体民众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服务。让整个农村地区的人民“安居”且“乐业”, 以城乡人居环境整体发展来统筹城乡建设, 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

摘要:笔者根据2008-2010年间对贵州省修文县的实地调研数据, 着重研究了“村庄—乡镇—县城”三个层级的居住现状, 总结提出我国农村地区“村—镇—城”、“逐级上移”的居住模式, 即村庄中富有阶层转向乡镇居住, 乡镇中富有阶层转向县城居住。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产生这种模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讨论了农村地区的住房保障、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安新固, 吴金腾.关于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和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 2008 (01) :80-86.

[2]窦效民, 顾绍梅.人口流动与社会政治稳定[J].河南社会科学, 2002 (03) :62-65.

[3]王天营.农村人口流动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基于一个村庄调查的思考[J].中国统计, 2007 (11) :13-16.

[4]吴良镛, 毛其智.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J].城市发展研究, 2004 (06) :51-52.

[5]吴良镛, 吴唯佳.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A].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1卷第2期)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4-15.

[6]吴良镛.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30-31.

[7]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A].吴唯佳, 武廷海.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3卷第3期)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14.

篇4:王云岫到新农村对口帮扶村调研

王云岫副主任在听取了情况介绍后,对村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村委会班子坚强有力,在市场经济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对帮扶工作重点强调了以下意见:

一是继续协助当地党委做好帮扶村领导班子建设工作,促进自主发展。各村的班子建设是村里加快发展的根本。村班子建设要与“三项工程”建设、“三帮扶”等工作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村组织发展经济、服务民生、化解矛盾、联系群众的能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公正廉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工作作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直接受惠和受益的也是农民群众,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实施。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协助各村完善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组织实施,推进棚膜经济的发展,协调蔬菜瓜果的生产与社会需求结合点,加强村屯环境改造等等,逐步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组织合作化、居住社区化。

三是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智力帮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挥省人大的优势,协调有关代表、专家,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帮助,同时还可以与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省畜牧局等有关单位协调,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协调帮助落实有关项目。第一,继续完成从东安村到长白公路的道路修建工程。去年经省人大协调省财政厅农发办拨款l00万,今年已经开工修建,但资金不够,今年要继续协调省农发办,落实资金。第二,新农家村拟修建养老院一事,要在政策方面帮助协调。目前该村建养老院的前期工作正在办理,如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研究解决。第三,继续发展棚膜经济。针对东安村、新农家村提出的棚膜规模小,希望扩大面积的问题,要积极帮助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这两个村的棚膜经济形成一定的规模。第四,改造农村环境,加强公益事业发展。今年东安村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新农家村要进行围墙改造等工程,改变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这些工作都是民生工程,应该积极支持抓好抓实。

五是要多渠道研究帮扶办法。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省里统一部署的,各部门对这项工作责无旁贷。这几年,省人大相关帮扶单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好评,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为帮扶村做出更大贡献。省中医药管理局、皓月集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口村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多做工作,争取在帮扶期间,使各村都有较大变化,早日实现小康。

篇5:村调研方案

镇村调研座谈会,时间暂定8月21日(星期三),从上午8:30开始,11:30前结束;座谈的地点设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或能够容纳60人左右的场所。

二、与会人员

与会人员总数在50人左右,具体对象为:

1、乡镇主职一人(党委书记或乡镇长);

2、乡镇分管组织的负责人、包该村的乡镇干部;

3、该村在县直单位工作的副科以上干部;

4、联该村的县直单位负责人、驻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

5、该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全体村民小组组长;

6、各村民小组安排党员和群众代表各1-2名。

三、主要议程

主持: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党建办主任陈新

1、村支部书记报告近年工作的落实情况,今年后段工作的主要任务,就如何搞好今年的工作代表班子做出公开承诺。

2、村党员、群众和组长代表,对县、乡和村的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15人以上发言)。

3、该村在县直单位工作的副科级干部、包村的干部发言。

4、联该村的县直单位负责人、驻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发言。

5、乡镇主职干部讲话。

6、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讲话。

四、相关要求

1、请乡镇分管组织的负责人、包村的干部、村两委成员认真对待,开好预备会,商定村工作情况报告和后段工作安排,村班子成员共同提出承诺内容。

2、确定好座谈地点和各组的与会对象,指导主要的发言人员做好发言准备;要求所有与会对象准时参会。

3、下发征求意见表,请包村干部按照“大走访”活动的要求,指导与会代表填写好征求意见表,会后统一上交组织部工作人员。

篇6:村调研方案

根据《古迹村学习科学发展观工作方案》的要求和安排,为扎实做好全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打牢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制定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如下:

一、主要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古迹村实际,制定学习培训计划,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规定的必读文件和书籍资料,领会上级重要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紧紧围绕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村的实际,确定重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的理解,把广大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加快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深化新农村建设、狠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各个方面。

二、时间安排

2009年9月底——10月底进行

三、具体安排

抓好学习培训、入户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等环节。

1、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党员的特点,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交流研讨、宣传典型、现代远程教育、播放优秀电教片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培训 活动。重点上好“三课”,全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课、结对单位支援课、大学生“村官”普及课。党组织班子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积极联系上级领导到我村讲1次党课或做形势报告;党组织书记至少讲1堂党课;结对单位(农综办)领导到我村讲1次党课或做形势报告;大学生“村官”利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组织党员收听收看有关会议精神、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新闻实事报道等相关知识不少于3次。村 “两委”班子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县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开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知识手册》、胡锦涛、***等中央、市委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要以各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党员分散学习。读写能力强的党员要做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年老体弱和读写能力差的党员学习笔记不作硬性要求,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这些党员谈体会、谈感受、谈建议。充分利用农闲、晚上、雨天等空档时间,组织搞好学习培训。

2、入户调研。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以县委提出的“五访活动”为依托,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紧密”联系起来,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我村产业发展(下河坝第二次农业综合开发)、滑坡治理工程、劳务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治理、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满意度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走访,找问题、想对策,完善发展思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村调研方案】相关文章:

调研路线方案04-08

考查调研方案04-13

渠道调研方案04-21

高校调研方案04-23

主题调研方案05-17

企业发展调研方案05-27

调研方案范本范文05-25

调研接待方案范文05-25

立法调研方案范文05-29

调研工作方案06-21

上一篇:虚度人生感悟作文下一篇:设备维护保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