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该如何合法裁员

2022-08-22

第一篇:企业该如何合法裁员

公司裁员,员工该如何应对?

又到年终,一些公司又开始了想方设法裁员的大计。那么公司年底裁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公司年底裁员,员工如何应对?员工可以要求离职补偿吗?下文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规章里,从来就没有“裁员”的概念,只有“经济性裁员”。目前,很多企业的大规模裁员大多属于经济性裁员。所谓经济性裁员,是指企业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不得不用裁员的方式来缓解经济压力。但经济性裁员是有程序的,不能说声裁员,员工就得马上走人。

q1:企业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用经济性裁员?

企业经济性裁员有以下四种情况: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因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产生的裁员较为常见,所以如果你的企业大致符合这些情况,你又恰好收到裁人暗示(或明示),那么大家需要关注的首先就应当是这个条款;“酷6”裁减销售人员的理由,从各种渠道的消息看,其中有些内容似乎与这条比较接近。

第三种情况即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情况实际又包含了转产、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调整三种情况,比如公司将部分工作进行外包等。有关“酷6”裁员的消息中,有盛大欲改变销售方式,将销售外包给广告公司的动作,如若这个消息真实,盛大的做法应该属于经营方式调整。

q2:如果企业实行经济性裁员,都有哪些程序?

一般来说,裁员人数不满20人或10%,企业可自己决定,无须报告。如果是20人或10%以上,需要报告。

对于有工会的企业来说,首先要提前30天向工会说明情况;然后听取工会意见,最后将裁减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没有工会的企业,第一步是提前30天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第二步是听取职工意见;第三步是将裁减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q3:裁员后,对一般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是多少?

企业裁员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进行法定裁员,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此处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且不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所谓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包括销售提成)、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加班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等不在工资之列。

q4:高薪员工能获得多少经济补偿?

何谓“高薪员工”?《劳动合同法》中的高薪员工是指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劳动者。

对高薪员工的经济补偿标准应符合“双上限”。也就是说,对于高薪员工,用人单位在支付经济补偿金时,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而不是实际工资;且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如甲月工资为1万元人民币,超过了其所在市上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假设该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000 元),其在该单位工作15年,则其最后获得的经济补偿金为:2000×3×12=72000元。在支付问题上,应该在办理工作交接时支付,而不是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

q5:经济性裁员中,谁不能裁?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裁减: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定的其他情形。也就是说,不在以上六种情形内的劳动者,才能被企业列入裁员的名单内。

q6:哪些人在裁员中应当优先留用?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人员。

q7: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裁员,被裁人员能获多少补偿?

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或者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属于违法解除,违法解除的法律后果,要么是基于劳动者的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要么是在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的情况下,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

此外,大家还应该严防公司通过下列方式裁员:

1、无偿占用员工时间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企业应付加班工资。不过,有些公司则利用员工休息或下班时间,进行无薪教育训练,如军训、做操、开早会,无偿占用员工时间,令一些无法忍受该做法的员工选择自动辞职。

2、胡乱调岗

《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应当明确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用人单位单方将劳动者调离,改变工作地点,实际上是一种单方变更合同的行为。用人单位只有在“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或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才能对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整。

但有的企业不顾员工的专业、知识所能胜任的工作,调离原来熟悉的岗位,以迫使员工自动辞职。而企业的这种做法,需承担相应责任。

3、擅自减少员工收入或福利待遇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工资”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在盈利减少的情况下,某些公司便借故减少员工当月收入,或撤销公司原有福利,令员工不满致自动辞职,已达到裁员目的。

4、无薪长假或无薪调休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另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按照不低于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加班工资,不能调休;而对于法定休息日加班的,用人单位可以安排劳动者在同等时间补休;未能安排补休的,应当按照不低于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如若用人单位无故给员工放无薪长假,或无薪调休,实际上侵害了劳动者的工资利益。

5、纪律考核动辄记大过、处分

职场上犯错不可避免,但有些公司不论员工犯错后果严重与否,动辄根据所谓公司规章制度记员工大过,进行不合理处分,如扣工资、扣奖金等。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第二篇:如何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加强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并通过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受到国家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改革进程还有较大差别,加上各地区和部门的行政执法水平不同,因此,目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仍存在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现象。

比如有些单位和个人非法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有些权力部门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仍然存在;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随意查封企业生产设备、场所;随意吊销许可证、执照;非法冻结银行账户;强求企业征订报刊、杂志;擅自对企业进行检查等。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名牌产品、名牌企业被假冒,给享有专利权的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国际贸易纠纷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遭受国外企业提起的反倾销案件近年来逐步增多,同时也面临国外企业的倾销损害;企业家人身权利遭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等因素造成职工与企业的矛盾加大,个别下岗职工采取极端手段危害企业家人身安全;企业家在面对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面对市场经济中种种非正当竞争行为时,仍然处于一个弱者的地位。总之,目前我国侵害企业和企业家的事件范围较广, 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事件屡禁不止,在一些地区还很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严重损失,也给企业家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家受伤害的案件屡见报端。比如:前两年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山西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海仓被杀;某省属民营企业(其董事长系全国十六届人大代表)被无理查封银行帐户达2个月之久事件;新疆被誉为“哈密砖王”的李金昌,就曾被地方某些政府部门和黑社会报复,开始是让他给社会捐款,以后,这种捐款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让他捐款,要钱不给,就砸他家的玻璃,威胁他。在连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李金昌被迫弃职回陕西长武老家,在社会舆论和律师的帮助下,他才重整旗鼓,重整企业,现在他所在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乌鲁木齐的一家大企业,本人也成为人大代表。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和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中有矛盾集中、风险突出、易受伤害的特点,特别在环球金融风暴的时期,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问题。

目前社会某些人对企业家看法存在偏差,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原因,一是社会上的某些偏见,在看到企业家财富积累的同时忽视了企业家对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二是部分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在进行自我财富积累的同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三是现在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用工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一些国有企业职工还是抱着“终身制”的想法,加上社会再就业配套措施尚未完善,企业搞精简裁员,一些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很可能就会把企业负责人当作发泄不满的对象,小则无理取闹,大则要你企业经理的命。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及企业家肩负着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全社会都要来关心企业和企业家的内、外部发展和成长环境,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当前,要重点加强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定工作,注重从源头上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必须要依法调整、规范和处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立法机关制定了以《宪法》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还缺乏专门用于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此,制定一部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问题。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及其各地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始终围绕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发挥维权、自律和服务的基本功能,不断开拓创新,扩大了服务对象,拓宽了服务领域,强化了服务功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提高和企业家素质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以及各地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先后成立了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工作委员会,推动企业和企业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与自身权益有关的争端,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与企业、企业家权益有关的法制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为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提供服务等目标,在参与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在协调劳动关系、在推进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在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在提高企业和企业家素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制定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方面,安徽省企联推动制定的《安徽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在2002年获得通过,以专门的立法形式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权益在全国属于首创。该《条例》主要是针对当前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容易受到伤害的合法权益如何强化、如何保护等问题,明确规定了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人是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作为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代表组织的企业联合会。同时,《条例》还就维权的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项条例的制定必将大大增强全社会维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意识,激发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依法生产、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热情,对促进企业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条例》的出台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欢迎,全国许多地区,如福建、辽宁、山东、广东等地也在加快相关的立法工作,同时,各地区也呼吁全国也能制定相应的法规。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陈兰通在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上提出了《企业家权益保护法》的提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争取尽快把这项法案列入立法规划中,这必将大大提高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依法维权的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切实推进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的立法进程,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制发展环境,为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现在对保护弱势群体已出台了许多法规,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但是,对企业家权益的保护至今只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就是安徽省人大不久前出台的《安徽省企业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条例》,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企业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法》。目前,我国已出台《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和企业家权益都有一些规定,但法规的宗旨并不在维权,因此有人呼吁有必要单独立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

保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的新法应该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是在经济转型期间,能解决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发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中主体地位。其次是在按照WTO原则开放市场后,按照市场原则保护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方面的争端和纠纷,应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调查和组织应诉。再次,是积极建立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代表三方组成的协调机制,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政企分开、企业减负、劳资关系以及反倾销、反补贴等都涉及企业权益问题。所以,要促进产业集群的建立,靠的是质地良好的企业,一定要重视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益,给诚信经营、努力发展的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呼吁放权后,权力如何用,如何不滥用,是企业家要深思的问题,企业家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理念。

当然,企业经营者也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和企业家在加大维权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强自律。最重要的是要诚信经营,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还要回报社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宝贵财富和就业机会。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企业家加强自身建设。特别在金融危机面前,政府更要关注企业,企业也要团结一心,搞好经营。

但愿本文能够对企业家有所教益。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防范各种纠纷的产生,使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增强活力。

我们愿意看到,中国有更多的企业铸就辉煌,使社会财富更加丰富,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第三篇:新劳动法下企业如何合法解雇辞退员工

新劳动法下企业如何合法解雇辞退员工

实行末位淘汰制,以末位排名为由解雇员工,仲裁机构往往认定企业非法解雇员工,那么企业日常中该如何做,才避免案件败诉,避免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

这种操作风险比较大,末位淘汰制不可取。如果企业已这么操作了,建议完善管理制度,试着把末位淘汰与规章制度相关联,通过一次次违反达成严重违反的程度,前提是一定要有制度、培训、辅导、书面确认等。

以“组织架构调整,无合适岗位安排”为由解雇员工,是非常符合常理的做法,但往往被仲裁机构认定企业非法解雇,企业该如何做,才避免案件败诉

企业需要解雇员工时,首先要站在尊重的立场上,建议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企业以“经济性裁员”名义解雇员工,是非常符合常理的做法,往往被认定非法解雇,企业该如何操作对“经济型裁员”作出规定的法律文件到底有哪些

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七条和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号)第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确需裁减人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

a9k4c WWW.xayuchen.NET

(2)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

(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

(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相关法律:《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企业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书面约定支付适当的经济补偿数额,事后劳动者追讨经济补偿的差额部分,仲裁机构很可能支持劳动者的诉求,企业日常中该如何创制、收集证据,才避免案件败诉

企业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重要因素所涉及的纸制资料一定

要有,比如劳动者不胜任岗位、违反规定接受的处罚等;另外,企业在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数额时就应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计算,如果出现少算的情况,而员工当时基于任何原因妥协同意,就有可能在事后进行起诉,追讨经济补偿差额,这些企业要有心理准备。

培训服务期未到期,而劳动合同到期,企业终止劳动合同的,仲裁期间往往被认定属于提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企业该如何做,才避免案件败诉

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员工未提前30日通知企业即自行离职,是否构成劳动者违法解除企业该如何做,才能降低风险成本对于劳动者的辞职环节,有哪些必须注意的风险控制点

构成违法解除。按照《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企业应完善管理制度,约定如果员工未按照提前三十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则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需提前书面申请,服务期协议,竞业限制协议,需相关负责人签字同意才能离职,任务、资料和相关办公用具交接,辞职原因(原因或个人原因)。

劳动合同到期后,经常出现该终止的忘记办理终止手续,该续签的忘记办理续签手续,经过一段时间后企业才提出补办相关手续,但是员工却提出赔偿要求,企业风险非常大;那么企业该如何做,才确保规避上述败诉风险

这个问题需要找一个有责任心的HR就能处理,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定期有人进行劳动合同终止、续订等管理的。

解除劳动合同前未通知及征求工会的意见,是否构成非法解除

企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需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其他情形的解除,不是一定要征求工会的意见,如果企业有工会,建议最好工会能参与,证明征求过工会意见了。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如果表述不当,往往成为劳动者打赢官司的有力证据,企业该如何书写,才避免案件败诉而承担法律责任

客观评价,不带感情抨击,只从岗位出发进行评价。企业应该客观的表述此类通知书,切忌不能有任何诋毁员工的地方,尤其在解除原因上,不必写明因为什么,只说明于什么时间终止劳动合同即可。

哪些情形下属于非法解雇员工,须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是承担1年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还是1年2个月工资的赔偿金,代通知金是否要承担,劳动者能否要求恢复劳动关系

非法解雇员工情形: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试用期内,企业无法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解聘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承担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非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代通知金不需要支付。

劳动者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应按1年2个月工资支付赔偿金,支付赔偿金后,劳动者不能要求恢复劳动关系。

第四篇:试用营销企业该如何抉择

随着消费者热衷先试用再购买,只是求得是个花钱明白爽快,买的更安心、省心、放心。现在在一块邮扎堆试用流行代表理性消费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但同时告诫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和营销过程中,去掉了,华而不实的噱头和美意,切实回归到消费者实实在在真实需求上面。

一块邮扎堆试用的试客,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现象”,而是显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随着试客联盟不断得壮大,参与的消费者与企业数量不断其增增加,在试客经济学中,正在逐渐成型。而未来在暂以,一个超级网试用营销上消费平台,及有可能是淘宝网+口碑网+试客网的三位融合一体化的模式。

“试客”行为是针对企业的和不断给以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对于企业而言,如此在在新经济环境里抓住到消费者行为趋势,为我所用,始终是当下最紧要的营销方向,出尽企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在树立以“试客”为导向的营销思维。试客扮演着是顾客消费的一分子,将过去和以广义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营销思维先聚焦到以“试客”为导向的营销思维上来。范围不是不断扩大和精准,而是更精系,样本的意义也得以最大化。对于营销人而言,营销思维先于方法,所以,作为企业营销策划部门而已,首先要转变转同思维模式,而接受互联网试用营销模式。

其次,建立以“试客”为群体的营销平台。在规划企业电子商务时,即将试客这个特定群体列入,可以通过企业自主的网站实现,也可以借助专业的试客网络平台,包括与其它合作媒介、甚至终端的介入。最理想的方式,不是单一的网络模式,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媒介与终端想结合的方式。

第三,让试客“试”出价值的内容。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仍然是“产品”,因此首先要确保产品品质,这是试客之所以要“试”的根本;其次形式也很重要,很多企业的免费赠品在包装上显得粗糙,赠品也是企业品牌的载体,因此同样马虎不得;另外,保持试用赠品资源在合理并稀缺性,这要求企业对试客进行筛选甄别,避免发放泛滥或者不足,导致试客情绪过激反应;最后就是要建立试客反馈跟踪机制,积极引导试客如实反馈试用效果、不满、改良建议等,充分挖掘试客价值。

如今互联网网络经济的时代,消费者就是“上帝”,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加需要,也可能是“魔鬼”化的营销模式,把企业推向地狱。而给“试客”可以让企业“把脉”上帝。远离消费者需求更近,更能也就更靠近市场。

第五篇:中小企业贷款该如何选择?

自己开公司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金问题。如今银行的贷款种类越来越多,贷款要求也不断放松,如果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贷款品种,个人创业将会变得更加轻松。下面N维贷款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以下分享:创业贷款

创业贷款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或已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因创业或再创业提出资金需求申请,经银行认可有效担保后而发放的一种专项贷款。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根据个人的资源状况和偿还能力,最高可获得单笔50万元的贷款支持。

抵押贷款

对于需要创业的人来说,可以灵活地将个人消费贷款用于创业。抵押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抵押物评估价的70%,贷款最高限额为30万元。如果创业需要购置沿街商业房,可以以拟购房子作抵押,向银行申请商用房贷款,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拟购商业用房评估价值的60%,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质押贷款

除了存单可以质押外,以国库券、保险公司保单等凭证也可以轻松得到个人贷款。存单质押贷款可以贷存单金额的80%;国债质押贷款可贷国债面额的90%;保险公司推出的保单质押贷款的金额不超过保险单当时现金价值的80%。保证贷款

如果你没有存单、国债,也没有保单,但你的配偶或父母有一份较好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这也是绝好的信贷资源。当前银行对高收入阶层情有独钟,律师、医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以及金融行业人员均被列为信用贷款的优待对象,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需找一至两个同事担保就可以在工行、建行等金融机构获得10万元左右的保证贷款,在准备好各种材料的情况下,当天即能获得批准,从而较快地获取创业资金。

上一篇:企业领导发言稿活着下一篇:企业监察部工作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