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重点专业论文范文

江苏省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和建设项目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集群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影响,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经过产业转移、产业布局规划、产业融合等过程周期性地演化,高职专业结构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之需。而协同于产业结构的专业群建设应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关键词:协同论;产业结构;专业群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出一批服务江苏产业优化发展的重点专业。“十二五”期间,建设省级重点专业500个,其中高职按专业群建设重点专业200个左右。再次确定高职教育乃至专业建设应协同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一、源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专业群建设理念

最早研究集群现象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20)。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提出产业集群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当产业尤其是集中在特定地区的产业持续增长时,会出现熟练劳动力市场及先进的附属产业。迈克尔﹒E﹒波特(1990)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有联系的机构集聚在特定区域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提供专业训练、教育、资讯以及技术支援的企业、政府、大学等组织。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及规模经济,有利于发挥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激发新思想,加快创新进程。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具有密切的伴生关系,与产业结构类型联系较为紧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会直接反映在高职教育中。而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则相应产生了“专业群”建设理念。

二、高职专业群概念要义解析

我国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应用于中职教育,只是相关的专业简单组合,并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实践与研究更加系统、深入。

关于专业群概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相近专业组合论(相近论),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些或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该观点认为划分专业群的依据为专业的相近性或技能、技术的相近性。二是核心专业支撑论(核心论),认为专业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支撑、带动以及专业之间的互补、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技能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而组成的专业集合。该观点认为专业群内专业不要求具有相近、相似性,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成为专业群划分的依据。两种观点中的相近论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支持引用,成为当前专业群概念的主流观点。两种观点的实质区别在于专业群建设目的不同。相近论中专业组群目的是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共享、专业的灵活调整;核心论承认专业群所具有的资源共享、专业灵活调整等目的,但认为专业群的核心目的应以群内专业之合力,实现提高整个专业群的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核心专业支撑论突破了专业相近性观念的约束,直指组建专业群的目的与意义。因此,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群建设思想出发点的核心论,拓宽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视野,提升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全面的界定了专业群的概念。

三、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同关系解读

专业群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高职专业群的建设依据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变化,使得人才培养工作密切契合产业需求,彰显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特色。另一方面,高职专业源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新专业的开发建设。由于就业结构直接反映了产业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收益水平、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别,使其成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关系的纽带。

图1 高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结构图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的协同

产业转移,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产业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出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转入区)。对转出区而言,一般是将落后产业转移出去,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填补进来,对转入区来说,转入的产业对本地区而言相当于新的产业。两区域内职业教育须改变其专业结构,以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协同

产业布局是产业在某地区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一般包括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扩散两种形式。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不同的区域内布局上呈现不同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需要,节约资源流动的成本,职业教育必须针对所服务区域的产业特点来设置、发展和完善其专业。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融合的协同

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产业渗透是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各子产业。

四、协同于产业结构的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

协同论创始人哈肯(1973)认为,事物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趋势,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该效应有两种特征:一是系统协同性。任何事物均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或子系统)。同时该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结构协同性。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高职教育专业群是一个实施教育目标的教学组织系统,是由不同专业与不同研究背景的教师等子系统融合而成。只有这些子系统之间形成了某种协同,才能有效推进专业群建设和发展。

(一)协同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发展,且逐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因此,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应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并适度加快第三产业类专业发展。

1.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大量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心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1/3,多数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发电设备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占41%;汽车产量占25%;机床产量占38%。但制造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基础制造水平落后、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目前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其中有7000多万技术工人,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这与发达国家40%的高级工比例差距较大。同时,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70%,不合格产品导致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因此,高职教育应尤为注重培养各级各类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工人。

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首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但其比例依然较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此,高职教育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适当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二)协同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综合化、实用化的课程体系

决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和经济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技能、素养等基本要求,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着重于操作技能、实践应用。鉴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学生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较低,由此要求其掌握多项技能或综合技能。同时,企业一线的从业者往往需要具备各种知识、技能的融合才能解决相应问题。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反映出这一综合化特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要建立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预测区域发展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布局,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协同于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应用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主导方向。要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发实践性教材以及进行顶岗实习等途径,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专业群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满足适合行业、产业的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分为专业群核心能力实训体系与支撑能力实训体系。前者是适应岗位群中的关键岗位或核心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后者面向岗位群中辅助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同时,专业群实训设施的协同建设,可利用相对较少的投入,为相关相近专业建成相对先进、优化、整合的实训体系。一方面,开发出面向专业群内所有相近专业的基础能力实训项目,以及面向两个专业以上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应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差异性,开发出针对特定专业实训项目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体现实训内容的差异化。

(四)与产业经济的协同,需要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大都同步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步伐。专业群的建设,更加需要将各专业的优秀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融合。专业群应按照专业群建设发展和各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丰富现有教学资源,积极营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 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4] 袁旭,康元华.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研究(一)——互动模型及其实践意义[J].高教论坛,2006,(4).

[5] 童宏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6] 侯玉印.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7] 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8).

[8]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

[9] 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10] 徐恒亮,杨志刚.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创新价值和战略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

[11] 刘毓.高职院校松散型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12] 罗勇武,刘毓,肖冰,易峥英,何芸.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6).

[13] 杨科正.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以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一般高校为个案[J].教育评

论,2011,(3).

作者:徐龙志

第二篇:面向重点专业的学科服务模式探究

作者简介:叶 盛(1973—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服务;学科馆员;重点专业

摘 要:文章简述了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高职院校面向重点专业学科服务应从团队合作、嵌入式和个性化学科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升学科服务发展。

1 背景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变化,在传统服务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责与使命,是体现高校图书馆创新精神与个性化服务水平的一种全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馆藏信息资源和学科服务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应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责无旁贷的新担当和新作为。目前,我国学科服务研究面向重点专业的学科服務模式研究与探索主要包括:李宏芳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性,认为加强重点专业特色资源建设,加速数字化学科平台建设,开展个性化、专业化、互动性深度学科服务,以及提升馆员服务意识、强化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可实现学科服务与学科用户资源需求的完美统一[1];吕秀云从高校用户需求特点出发,对学科导航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构建学科导航系统利用服务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学科导航系统将积极助力院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2]。

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科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2.1 学科服务普遍不受重视

与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对学科服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合理的投入,严重影响了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科服务仅停留在口号上。

2.2 学科服务内容缺乏深度

当前,高职院校用户群体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但其学科服务内容单一,没有深度挖掘学科专业知识,更未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属性进行学科资源整合与深度发掘,实现专业化的深入学科服务[3]。王敏对109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调研后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仅提供产学研信息、大学生就业信息等,或仅通过文献检索、信息服务等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帮助[4]。

2.3 学科馆员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由图书馆员兼职,缺乏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的服务能力,难以胜任学科服务工作。同时,学科馆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主动性不强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科馆员的服务理念滞后,缺乏服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 面向重点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科服务对策

学科服务主要是通过针对性较强的学科资源建设,适时跟踪学科前沿和进展,主动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信息资源,以促进专业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5]。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应以面向重点专业的学科服务为切入点,从重点专业学科服务入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目前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等18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7个专业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该校图书馆积极参与这些重点专业和课题的信息资源建设,已建成3年制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库、社会药房工作实务数据库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子库,面向重点专业开展了多层次、多模式学科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团队合作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都能熟练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在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在重点专业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专业教师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但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能力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在学科服务实践中与专业教师合作,打造一支既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也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重点专业学科服务团队,团队成员拥有不一样的学科背景,各学科优势互为补充,能够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注重培养文化素养及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科馆员人才,尤其是具有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各类专业性培训或自学,提高他们的信息服务能力[6]。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要密切联系各院系的联络员,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重点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以便适时精准地为其推送相关信息资源,真正提升学科服务的质量与效果。

3.2 嵌入式服务

嵌入式服务就是围绕用户需求,主动嵌入其工作、学习、科研等环境,随时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和情报资源,既能满足用户在学习、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7]。目前,嵌入式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亮点之一。

3.2.1 嵌入教学科研活动。图书馆嵌入教学的学科服务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如:美国爱荷华大学Hardin医学图书馆、纽约市立大学史泰登岛学院图书馆等都通过嵌入式教学进行信息素养教育[8]。对于嵌入科研活动,国外也有不少图书馆进行了探索,如:威尔士医学图书馆将服务对象分为基础医学服务和临床—护理服务两部分,学科馆员通过针对性的课题跟踪,探索用户需求并提供专题情报服务[9]。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在面向重点专业的学科服务中,学科馆员主动参与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跟踪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的申报、开题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主动与重点专业的科研项目主持人联系,精准地为其提供专业信息资源;借助大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利用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为专业教师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及情报服务,包括前沿热点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分析等,为专业决策者提供某领域技术发展的全景分析,以便其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3.2.2 嵌入虚拟空间。QQ、云盘、SQL数据库、博客、RSS、SNS、Wiki等信息技术在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发挥了重要作用。嵌入虚拟空间的学科服务是把相关服务内容嵌入用户的计算机、学习办公软件以及移动通信空间等虚拟环境之中,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获取学术信息资源,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科研问题[10]。

3.3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指学科馆员针对不同用户的现实需求以及挖掘其潜在需求,主动向其提供经过集成的相对完整的信息集合或知识集合[11],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和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个性化服务,适时推送精准的个性化信息。在面向重点专业的学科服务过程中,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信息需求,为重点专业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精准信息推送服务,如:根据专业教师,特别是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为其定期推送最新的研究信息及相关文献资料;将国内外相关专业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专业权威人士的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展等,分门别类地推送给相应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为专业教师提供文献代检代查的个性化服务,包括文献检索服务、文献收录和被引检索服务。学科馆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书目文献数据库,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从学科纷杂的信息流中发现新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针对学科外部知识进行检索和收集,跟踪并捕获学科内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最新进展,对学科知识进行概念分割、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将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不同来源的知识挖掘分析为符合创新要求的结构化、有序化、针对性强的知识提供给学科用户[12]。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向重点专业的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员利用自身的图书情报学知识和熟练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技能,为重点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主题尖端、专业性强的信息服务,是学科服务深层次、专业化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高职院校图书馆自2010年开始进行学科服务的探索与实践[13],在持续的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符合高职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团队型学科服务和嵌入式学科服务等多种学科服务模式[14-15]。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和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的整体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亟须探索和创新学科服务模式,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宏芳.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8):97-98.

[2] 吕秀云.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系统建设与利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4):53-55.

[3] 余洁,张田林.需求分析视角下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晋图学刊,2020(4):73-79.

[4] 王敏.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模式与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6(6):54-57.

[5] 蒋西明.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有效方式的探索[J].科技风,2014(23):180-181.

[6] 吴淡英.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12):214-215.

[7] 周欣.“双一流”背景下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2):65-68.

[8] 龚芙蓉.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之“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3):147-149.

[9] 王保成.Welch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10):33-36.

[10] 杜丽杰.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创新服务模式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11):60-61.

[11] 陳建平.“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升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2):126-127.

[12] 刘江红,赵桂荣.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个性化学科服务创新探究:以黑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166-170.

[13] 郭秀红.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1):36-37.

[14] 孙艳美.高职院校图书馆团队型学科服务探析: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0):136-137.

[15] 乔幸娟.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中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0-82.

(编校:徐黎娟)

作者:叶盛

第三篇:国家示范高职重点专业土石坝及其施工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高职学院,水工专业是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也是国家重点专业。为期三年的建设期,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向导的水工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而土石坝及其施工是其中的核心专业课。本课程总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讲课40学时,实训50学时,学分为3分,适用专业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通过在三届两百多名水工班学生的教学中试验与总结,对该门课程的设计有了一些相关的看法和经验,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国家示范;水工专业;土石坝及其施工;课程;试验

土石坝及其施工课程总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讲课40学时,实训50学时,学分为3分,适用专业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初步完成,已于2010/2011-1、2011/2012-1、2012/2013-1学期,在水工091、水工092班、水工101、水工102、水工111、水工112班两百多名学生中试行,效果良好。

一、课程目的、定位和任务

1.课程目的

该课程是在水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任务的划定范围和需要而设置。掌握土石坝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是胜任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线岗位工作最为直接和必备的能力,设置该门课程对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是必需的。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能有效阅读并正确分析工程设计文件、工程地质、水文以及施工总体安排及施工环境条件;能用通顺正确和条理明晰的文字表述土石坝的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自觉接受新技术并运用于生产中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大胆科学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有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团结协作等良好的意识与态度以及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课程定位

通过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到工作任务群,经过职业能力分析获得依附于工作任务群的知识技能体系,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并按照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的要求进行整合,再考虑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形成水工专业新的学习领域,重构水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有:职业情境认知;水工建筑物力学应用;坝工水作用分析与计算;工种实训;水电工程施工准备;水工建筑结构;基础开挖与基础处理;土石坝及其施工;混凝土闸坝及其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及其施工;地下建筑物及其施工;水电工程施工组织及管理;水工大坝运行监测与维护;顶岗实习等。共计14门专业课程。

土石坝及其施工在该体系中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方向,是水工专业和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与水电工程基础开挖与基础处理、水工建筑结构、混凝土闸坝及其施工等课程组成个完整的系列。

3.主要任务

完善学生对土石坝设计到施工的全面认知和理解。该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水工建筑物的重要坝型——土石坝,掌握其特点、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施工流程等等。

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不断进取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安全生产意识;满足职业岗位要求。

(1)知识目标。能说出土石坝的工作特点及类型;土石坝断面尺寸的拟定方法;土石坝的构造及主要构造尺寸的拟定;土石坝的渗流计算方法、渗流破坏形式判别及防止措施;土石坝的稳定计算方法;筑坝材料的选择和填筑标准的确定方法;土石坝地基处理方法;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他建筑物的连接。土石坝坝下涵管的概念;土石坝的检查、观测、维护、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和处理及防汛抢险等运用管理方法。

能说出常用土方工程机械的特点、适用条件、生产率计算及提高其生产率的措施;土方挖运配套计算;土方挖运布置型式及特点;土方压实基本原理;影响土方压实因素;土方压实试验与压实参数的确定;土方冬雨季施工措施、土的分级与土的工程特性;可松性对土方施工的影响;影响挖掘机生产率的因素;土方施工安全技术。

(2)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公共课、基础课为知识与技能):土石坝的构造及主要构造尺寸的拟定能力;土石坝的渗流分析计算能力;土石坝的稳定分析计算能力;土方工程机械选择能力;土方挖、运、压配套方案设计能力;土方压实试验与压实参数确定的能力。2)方法能力(公共课、基础课为过程与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订、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工作文件理解能力;检查、判断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学习需要提出其他方法能力。3)社会能力(公共课、基础课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安全与自我保护能力;基层生产组织能力;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根据课程学习需要提出其他社会能力。

(3)素质目标。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以及吃苦耐劳的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大胆科学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有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良好的意识与态度;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施工放样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所需内容将主要涵盖并凸现对学生岗位专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融合了对相应机械的操作和设备的使用,即土方压实实验以及碾压实验。

在整门课程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岗位工作程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力求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坚持“行动导向”原则,以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教相辅,融‘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每个项目均采用边讲边练、集中讲解、分组讨论,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某一土石坝设计实例这一典型的实训项目,由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学生实训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规范、标准等各种参考资料,使学生掌握土石坝设计与施工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网络、工程现场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3.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工程图片展示、flash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现场参观、模型展示。信息量、效率、生动性、真实性增大,距离感减小,便于复习,教学总体效果提升。

采取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互相质疑、答疑、解疑的研讨式课堂结构;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因此,师生同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受学生反馈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三、课程执行过程中的评价

1.值得借鉴的方面

学生对讲练结合、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很是欢迎,表示这种教学方式灵活,不落窠臼,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能在相互讨论过程中相互帮助、促进学习。通过老师的专业讲解和点评,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能够实现同学与老师的完全互动,也能实现书本上的知识和网上海量相关信息的吸收。

通过规定题目,让学生分组上网查找资料,同学自己上讲台讲案例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对书本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也可以大大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培育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收获、练习中吸收、梳理巩固刚刚讲解的理论知识,把在课堂上没能理解的知识通过运用很好地消化和吸收。

2.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分组教学对大多数愿意学习的学生促进和帮助很大,在与老师和同组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但是对极少数不愿学习的同学,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缺乏监管,可能收获有限。由于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归纳总结能力,虽然规定了时间,但是分组讨论、上讲台宣讲所耗时间很多,对教学进程有所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有很多帮助,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点是否能面面俱到,主次是否适宜,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一是增加土石坝设计和施工的相关视频的购买。因为国内土石坝工程相对较少,收集土石坝设计施工相关工程图片的难度较大。二是要求分组讨论时有一个过程记录,上讲台宣讲时也相应的进行记录,对极个别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监控手段。三是由于该门课程成绩50%由学生自己打分,而学生给自己打分普遍偏高,而且分值接近,分不出优劣,这样的打分方式很难完全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需要改换新的打分体系。

参考文献:

[1]秦定龙.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路[J].四川水力发电,2009,(6).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何毅?张立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点专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重点工程论文范文05-09

大学重点专业范文05-25

毛概 考试重点范文04-20

军理重点范文05-16

思修重点范文05-17

布病1重点范文05-18

ngo重点范文05-18

猫重点知识范文05-20

热点与重点范文05-21

重点小升初范文05-22

上一篇:财经素养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价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