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考试重点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党校考试重点范文

党校结业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名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党的性质最完整的阐述。

二、中国工人阶级以其先进性、革命性、组织性和大公无私、英勇无畏精神,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斗争中成为领导阶级。

三、“中国人民先锋队”强调“以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除了整个无产阶级利益外,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

四、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凝聚人心

1、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应做好:

1、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2、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5、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6、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层

7、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8、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二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现阶段的奋斗纲领,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觉选择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三、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确立的客观依据和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1、把握好历史基础

2、把握好认识基础

3、把握好群众基础

4、把握好现实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7、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七、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

2、中国梦由每个中国人的梦组成

3、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

4、中国梦实现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

八、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九、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1、历史证明,只有实干才能托起中国梦

2、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用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第三章

一、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创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三条道路

3、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三套理论

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第四章

一、党的宗旨即一个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二、宗旨,党的生命力量

1、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2、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保持党性的集中体现

(2)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尺度和人民利益尺度的高度统一

(3)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高标准是新形势下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第五章

一、党的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即民主集中制得根本组织原则、党的代表

大会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内议事规则等。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内容。

二、党章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代表大会制度、组织生活制度、选举制度等原则和制度,构成了党的组织制度,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

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委员会。(四个服从)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四、首先坚持集体领导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集体领导制度的各项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民主原则,三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四是坚决执行原则

五、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组织的领导机关,党的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

六、其他组织制度

1、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组织对党员实施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最经常、最基本的形式

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主要有:“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三个月一次,支委会和党小组会一般每月一次,民主生活会党课一般每季度一次

2、党的选举制度

党的选举制度由党章和有关文件规定的选举产生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制度。(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七、党的纪律

1、政治纪律

2、组织纪律

3、群众纪律

4、宣传纪律

5、人事纪律

八、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六章

一、申请入党对象

党章规定,申请入党对象必须是“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包含三层含义:

1、加入党组织,必须年满十八岁

2、加入党组织,必须是中国公民

3、加入党组织,必须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二、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党的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它包括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以及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

三、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

四、愿意执行党的决议

五、愿意按期缴纳党费

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一、要早日加入党组织,还需要端正入党动机,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成绩,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

二、只有在思想上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并在行动上努力实践,积极投身于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事业,才能说他具备了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如何通过学习端正入党动机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怎么做人”的问题

4、要求入党的同志还应懂得,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四、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的标准

共产党员的标准就是“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1、坚定理想信念

2、培养道德品质

3、发挥先锋模范(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认真对照党员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确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党员条件,哪些方面还没有达到)

五、入党履行的手续

1、递交个人入党申请书

2、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介绍人

3、填写入党志愿书

4、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做出决议

5、经上级党组织批准

6、举行入党宣誓

第二篇:党校结业考试重点

一、党章部分: 1.党的性质?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指导思想? 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4.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 答: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党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群众路线?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8.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答:密切联系群众

9.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答:脱离群众

10.党组织讨论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2.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3.党的宗旨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党员的义务? 答:(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5.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答: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16.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哪一级党组织? 答: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17.入党誓词的内容?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8.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 答:五年

19.党的纪律处分有几种? 答: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0.留党察看的最长时间? 答:最长不超过两年 21.党纪的最高处分? 答:开除党籍

二、参考书《最新入党培训实用教程》《新编入党培训教材》 2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期就以哪个阶级为其阶级基础? 答:无产阶级 贯

23.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什么? 答:坚持与时俱进

24.核心是什么?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什么? 答: 坚持执政为民。

25.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什么? 答: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26.马克思主义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品质? 答: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7.入党积极分子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对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积极要求入党,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3)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自觉的献身精(4)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 28.试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 29.联系实际谈谈怎样以实际行动加入中国共产党? 答:首先,我要认真学习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其次,在生活、工作中,我要挑起重担,起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总之,我要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按照党纲、党章的规定行动,处处服从组织的决定,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政治法制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更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3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答: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第二,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党课教学应当把握的内容: 31.“三会一课”是什么? 答:“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按时上好党课。 32.党的三大作风? 答: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33.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主要收获有哪些? 答: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我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他全面改善了我对党的认识,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为我能入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党组织和领导加强对我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我要在党的熔炉中锻炼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3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35.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五个方面? 答:1.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 2.努力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3.努力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4.努力成为遵纪守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模范。5.努力成为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模范。 36.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 答: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37.我们党的执政方式? 答:依法执政

3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9.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什么? 答: 党的基层组织

40.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4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答: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42.党的全部理论工作与时俱进要体现什么? 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主要内容? 答: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4.什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5.党按照那些原则选拔领导干部? 答: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46.党员先进性? 答:是共产党员不同于普通群众并对普通群众发挥模范带动作用的一种基本的性质、性能. 47.党员同群众的根本区别? 答:共产党员同一般群众的根本不同就是他的先进性 4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执政党? 答: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是一个能与时代并进,与世界并轨,与天地共轮回,与日月共乾坤的党。人民选择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更是一个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党。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 4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总结建国二十八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文化的极大繁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扭转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徘徊状态,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全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不但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就启发了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和政策探索;会议在大力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了保证。 5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答:先进性

51.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发展. 52.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答: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53.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有几名党员? 答:三人以上

5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的延长时间是多少? 答:一年

55.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答: 以人为本

56.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 答: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57.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也就入了党,对吗?答:不对! 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就意味着这种地位是一劳永逸的,对吗?答:不对! 58.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的首要问题?

答: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篇:南师 高级党校考试重点

1、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辩证法)

3、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应该懂得,能否按期主动地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是衡量一个预备党员党的观念强弱的重要标志。

4、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原则

1)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

2)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

3)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4)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

5、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6、共产党员在严格的自律中锻炼自己的党性应做到“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7、预备党员转正是发展党员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把好党员“入口关”的最后一个环节。

8、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9、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证。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1、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13、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而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14、党员的八项义务

1)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

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

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

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 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

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品德)

7) 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

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8) 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供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5、党员的八项权利

1) 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 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 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 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

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 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 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

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 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

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 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

负责地答复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

18、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9、党性修养,是指中国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20、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特征

1)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普遍性与特殊性地统一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1、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有效保证。

22、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23、党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

24、党的十八大提出对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要求,其中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党性教育是核心,道德建设是基础。

25、怎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 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发

掘、整理、倡导和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带动整个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更新

2) 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纳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全过程。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党员教育

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党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责任。广大大学

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更应该起先锋模范作用,以满腔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实际的行动,推动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传承延续,不断发扬广大

26、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28、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29、党章规定,预备党员须有一年的预备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

3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1、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无产阶级国家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2、对于预备党员的转正,党支部应该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严格要求,全面衡量,具体分析。一般有以下集中情况:

(1)入党时基本具备党员条件,在预备期内各方面表现好的。

(2)思想品德好,预备期间偶尔犯了一些错误,性质不太严重,或在工作中存在一些缺点,但能够接受党的教育并认真检查,提高认识,迅速改正,从总体来说还是具备正式党员条件的。

(3)预备期内在某些问题上遇到困难,本人无力克服,一度影响工作和学习,经教育后又积极起来的。

(4)因能力差,工作成绩不大,但能服从领导安排,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中确实努力,有进步的。

(5)其他能够足以说明已具备党员条件的预备党员,也可以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4、党内监督的实质,就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党内监督室加强党的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六个特征:先进性、导向性、建设性、批判性、继承性、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价值、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体系

37、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民主和

集中相统一的原则;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选举原则;民主监督原则。

38、党员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

(1)以身作则,带头领会学习群众路线的内涵,主动作为,垂直示范。

(2)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具体实践中站稳群众立场,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3)贯彻执行“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理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心声,服务大众。自觉抵制社会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矫正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39、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时改革发展之必然要求

1)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时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党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3)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0、新时期党员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

(1)正确认识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加强理论修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加强作风修养,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纪律修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2)在自觉学习中不断提高;在创造佳绩的实践中自觉磨练;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加强锻炼接受监督;在严格自律中自我完善。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2)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

争先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的。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 和延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伟大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42、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得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等

1)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2)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

3)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

43、党支部制度建设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3)保持制度稳定性、连续性的原则

第四篇:党校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考试重点

民族社会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的视野

1.简答:民族社会学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语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是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社会关系的协调。

2.民族社会学的主要特色有: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具有全面性;②社会学视野更具有现实性;③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社会学视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或经验性。

3.辨析: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民族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外延广泛的范畴,而不是相互独立或二元对立的两个范畴。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所代表的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项,也非笼统的社会,而是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关系、结构和过程。

4.理解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认识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区别。民族学把民族当作具体的物质现象来加以研究,民族社会学则是把民族与社会相联系和融为一体。其次,要区分社会中民族范畴的两种特性。一是与民族相关联的自在特性,二是自为性。最后,既要了解民族与社会的结构特征,也要把握其过程特征。

5.简答: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五项:①研究社会中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变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规律;②探讨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互动的结构、过程及特征;③研究民族社区、人口、教育和社会问题;④研究民族政策和制度安排;⑤探讨社会变迁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6.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主要有四个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 ①政治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在政治利益方面的关系问题,只要涉及政治主体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利益的分配以及民族政治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其特征主要是:集中性;危机直接性;象征性。②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实际上就是民族之间在资源配臵和经济利益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然条件的作用;二是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三是各民族自身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是:它是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基础,民族之间出现的矛盾、不协调,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上不平等所致,所以,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具有根本性和潜在性。 ③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是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协调关系。其特点主要是观念、态度和情感问题。导致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鼓吹本民族文化总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而对其他文化则采取抵制和鄙视的态度。④社会层面的民族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出现的民族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有:多样性和嵌入性。 7.社会的良性运行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社会系统的动力机制;二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协调机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是推动社会运行的力量来源,是决定社会运行效率高低的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运行动力的高低。系统协调机制主要指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功能和运动的衔接及顺畅的机制,它是确保系统动力顺利传送并输出结果的机制。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规律就是一个社会必须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完善的协调机制,具体的说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两者缺一不可。 8.认识多民族构成的族际社会的运行特征和规律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首先,分析那些因素可能影响和阻碍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从良性运行的动力条件来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会在根本上制约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程度的提高。因此,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让民族地区的人民走出经济的贫困状态,这是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条件。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程度来看,影响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因素主要是民族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其次,探讨族际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从多民族社会的结构特征来看,要促进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一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的共同发展;二是必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需要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9.中国社会转型主要指:社会结构从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不断向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效率较高的市场经济的转轨。首先,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较为突出。其次,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同民族的社会与文化转型问题,即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和发展如何与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转型相协调、相一致。

10.论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第一,从社会结构特征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族际社会,56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建设和共同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主权国家。第二,从社会发展现实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地区差别和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第三,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第四,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主要江河的源头,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但其地理位臵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推动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任务是: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地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讲,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结构大调整。而要推动改革和结构大调整,扩大对外开放非常重要。开放不仅能搞活市场,也能带动观念和结构的转变与调整。通过扩大开放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②加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战略。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开辟多层次的人才渠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全面发展。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增长只是短期行为,不能保证民族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破坏今后发展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1.全球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的影响:推动本民族和本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本民族的、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借助全球化潮流的力量,借助于全球资源,更好更快的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是消极的影响。在借助全球化潮流的力量来促进本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事,也存在受到这一潮流冲击而丧失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的风险。因为,在借助外力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要舍弃自己的某些东西,或产生对外来东西的过多依赖,从而导致自身发展动力的丧失,并最终丧失独立自主性、独特性和独立性的保护与发展

12.简答: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特色的发展与保护:正确对待全球化过程中民族特色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以发展为核心的原则;第二,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不悖的原则;第三,坚持发展与保护相互促进的原则。

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简答: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工具。

2.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第一,动态性,第二,整体性,第三,经验性。

3.简答:民族社会学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可分为八个阶段:①提出和界定问题;②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③进行研究设计;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和分析资料;⑥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⑦得出结论;⑧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4.论述:民族社会学研究中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主要有:①隐私问题。对民族社会学来说,常常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状况,在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中,或多或少会涉及私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需要研究者遵循尊重隐私原则。其原则包括:平等的原则;尊重对方的原则;理解的原则;保密的原则。②忌讳问题。忌讳问题涉及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隔阂、距离。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和心理距离的存在,有些研究者就可能冒犯被研究者的禁忌,导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甚至伤害到被研究者的情感。因此,要采取有效办法避免冒犯忌讳问题。③政治敏感问题。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和民族问题相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相对于社会学中诸如社区、社会分层之类的问题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问题可能常常与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有所关联,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需要而且也能够做到保持政治的中立性,更多的关注学理问题,而不应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第三章 民族文化

1.简答: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认同全民性。

2.辨析: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其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有压迫和暴力的行为。

3.简答和辨析:民族文化区域化:一个民族分布在广阔的地狱中,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适应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会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往往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受其惠,长此以往,必定会加剧民族文化的内部分化,加大原有的差异,扩展原有的差距,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因此,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就应该正视这种现象,不能以局部的区域文化来代表整体的民族文化,不能以先进区域的文化来掩盖后进区域的文化,也不能反过来,以后进区域的文化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

第四章 民族社区

1.简答:民族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成员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者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的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构成的区域。

2.考点:民族社区发展主要分为制度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①从体制上看,民族地区主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和各省的《民族工作条例》。目前,乡级基层政权的建立,村级自治的实施包括民族社区在内的村乡社区的制度体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的制度层面上都已完成。但是实际的情况远非如此,这一农村中的制度安排在实际的运作中,各级组织的职能角色却出现了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严重制约乡村民族社区自治制度的正常运作。②我国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整体上体现出不平衡性和多元性。不平衡性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3.简答: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二是特色性原则;三是协调发展原则;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五是产业发展的变通原则。

第五章 民族社会分层

1.论述:在当前,阶层概念可以看做一种适度淡化了的阶级概念,因此是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这是因为:第一,在国外一般不存在将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做明确区分的问题,工人阶层与工人阶级、中产阶层与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是,在我国,由于过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消极影响,阶级成为一个火药味很浓的概念。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种革命批判型的社会学,他所主张的阶级概念和把资本主义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理论,在当时是合适的。而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当转变为一种建设维护型社会学,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减弱社会冲突和社会张力,增加社会的整合力。第三,我国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即很难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加以区分。需要更加合适的、更有概括力又能包容阶级概念内容的范畴已不可避免,只有用以职业为主要原则的,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内容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所构成的多元标准的阶层或分层的范畴来加以区分,才比较说得通。 2.简答:我国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区差距导致的民族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②各民族文化教育分层;③各少数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数分层。 3.简答:民族社会分层的积极意义:①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间合理的社会分层可以促使“各民族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民族平等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发展,竞争也可以加速消除沉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消极因素,促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②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可以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的利益结构,使之向着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转变,而且也引起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③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化,强化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社会阶层分化促使民族地区社会出现相对独立于原来体制结构的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为主的市民群体;社会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权力结构,有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阶层分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各民族成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1.民族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不同形式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关系。

2.民族政治关系的特点:第一,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第三,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3.民族政治关系:①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②特点:第一,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第三,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4.民族文化关系:①含义:民族文化关系就是各个民族在文化交往中形成的关系。②特点:独特性、传承性、整体性和象征性。③我国的民族文化关系: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文化的交流来推进文化的整合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各个民族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

5.论述:我国民族社会关系的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由于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紧密关系,使我国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日趋增强,民族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族人口异地交流的趋势有增无减,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进一步加强。③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良好的睦领友好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但不可否认民族间基于经济利益、文化差异、宗教因素而导致的民族纠纷仍然有可能发生。首先,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将得到遏制,但短期内这种差距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增强也使少数民族成员对在经济活动中涉及民族利益的问题更为敏感。最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各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通讯、交通工具的便捷更加大了民族之间联系的范围和深度。在西部地区吸纳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境外各种敌对势力也在不断向我国渗透,各种民族主义思潮也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第八章 民族生活方式

1.按民族觅食的生存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采用小规模觅食的民族生活方式;(2)小规模农业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3)畜牧民族的生活方式;(4)大规模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

2.按文化区分类,分为六大区域:西方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和非洲文化区。

第十一章 民族语言

1.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82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2.简答: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态度:①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歧视、限制和侮辱民族语言文字的言行。②主张和坚持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③赞助各族人民自愿的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3.中国民族语言总政策是: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具体措施:①除《共同纲领》和《宪法》上明文规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外,还在一些有关法令和文献中详尽的规定了实施意见和办法。②从中央到有关省和自治区,先后建立并逐步健全了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种机构,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③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④培养了大批从事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科学研究的人才。⑤推广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十二章 民族政策

1.民族政策:是指在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中,由国家机关、政党等政策主体为处理民族问题、调控族际关系和保障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而采取的行为原则以及执行这些原则的一些列法令、条例、谋略、措施、办法等的总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政策的目标取向主要是社会冲突或社会整合。因而,可将民族政策划分为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两大类。

2.新中国民族政策制定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事实依据是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状况。民族政策制定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民族政策问题的确认,民族政策规划,民族政策合法化。

3.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有三大特点:第一,将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第二,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类型,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第三,越来越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参与。

4.辨析:民族社会工作是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交叉。是指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的活动。

5.辨析: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总政策。

6.简答: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和具有同样的权利。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是:①一切民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的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③各民族不仅在形式上、法律上完全平等,而且在事实上完全平等。

7.简答: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协调和联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含义有他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民族团结内容是指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真诚团结。从实质上看,民族团结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真正平等的保证。 8.简答: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总政策的基本内容:①各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和地方事物的管理。②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③逐步消除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④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分裂活动。

9.民族干部政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第二,努力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第三,在实践中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第十五章 民族地区社会问题

1.简答:民族地区贫困的特点:①区域贫困与社区贫困并存。②物质性贫困与精神性贫困并存。③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④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并存。

2.简答: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地理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

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①现状: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②特点:多样性、严重性和深远性;差异性、普遍性和交叉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③对策:制定规划、颁布法律法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目前主要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工程、生态移民工程。 4.民族地区的毒品与吸毒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危害有对吸毒者个人身心的危害、对吸毒者家庭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危害。

第十六章 民族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论是一种主张传统和现代既对立又统一的新型现代化理论。

2.社会转型度和社会转型势是把握中国社会转型特点的两个概念和理论视角。转型度是很亮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概念指标,可具体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个次级概念。转型势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区转型能力、转型趋势不平衡的概念工具。

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①中国内地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身份制和单位制弱化;义利观和公平观的变化;阶级阶层划分从社会甄别机制向社会激励机制转变。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复杂性与二重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富裕层和贫困层问题出现; “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问题出现;社会优化与社会失衡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兼有。

4.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滞后和转型势位的地下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滞后;社会运行机制转型的滞后;价值观念转型的滞后。

5.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的低起点和迟发性;转型动力的外生性;转型的不平衡性;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6.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社会动员能力;社会经济持续的自我增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合理的经济结构、资源配臵及对环境的保护;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素质。 7.简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我国民族关系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组织与民族企事业群体之间的直接关系逐渐减少;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的经济交往增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加突出;三是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促使法律调整民族关系的作用加强,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成员之间法制关系逐渐强化;四是民族关系中的阶级意识、阶级关系淡化,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突出;五是民族关系中的宗教、家族关系弱化,人际、族际交往中的平等性、功利性加重;六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事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8.论述: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整:在社会转型加速期民族关系的政策调整上,一方面要加速转型过程,促进民族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另一方面是要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进行整合,缩减社会转型代价,保证多民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继续促进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消除民族之间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隔离状况,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利益联系。另一方面,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必然要求。第二,借助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机遇,促进各民族的社会转型。首先,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机遇,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其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最后,充分发挥“后发效应”,加快促进各民族的自身开放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第三,处理好转型过程中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地区开发只有因地制宜、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与意愿、注重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推进民族发展。第四,促进形成合理的民族社会阶层结构,关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弱势群体。首先,要坚持公平合理原则,解决民族结构性差距问题,找到各类群体可以接受的各种资源重新分配的方式。其次,要综合使用行政调节、社会调节、经济调节和法律调节等方式,正确处理民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建立开放、合理和有序的民族社会流动机制。最后,要关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弱势群体。

第五篇:河北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课程——市场经济学 要点重点

第一章资源及其设置

1、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2、怎么生产

3、为谁生产。

2、市场配置方式的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

3、市场配置方式的局限:

1、市场配置难以解决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难以自行纠正宏观经济发展趋向。

2、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显得难以尽如人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市场调节的过程较长。

3、市场配置不能解决经济的外部效应问题、垄断问题、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它不能对有益外部性进行鼓励、刺激,也不能对有害外部性进行自动抑制和调节。

4、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有四大功能或作用:

1、传递信息的功能

2、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3、提供生产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

4、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5、市场经济的特征:1产权的确定性2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3经济活动的竞争性4经济行为的法制性5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6、现代市场经济一般四大特征分析:

1、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现代公司组织形式

3、通过政府维护市场积极秩序

4、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7、产权的特征:

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式

2、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

3、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多种权利的总和

4、产权的统一性和不完全性

5、产权起源与资源稀缺性及交易费用有关。

8、产权制度的功能: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一句话,产权制度能有效地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9、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1、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条件①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②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2、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①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②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③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特征

10、社会主义的本质同市场经济的兼容: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同市场经济的兼容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根本要求同市场经济的兼容

3、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同市场经济的兼容。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市场经济。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更有效、更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和更完善的法规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主体

12、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内外部条件:

1、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内部条件。①企业面向市场和依赖市场②企业产权关系明晰③充满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

2、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及规范运行的外部环境。①市场信号有序性②良好的竞争环境③良好的信息传导环境。

13、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又称为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有着一定规定的企业制度。具有四个特征:①产权清晰②责权明确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

14、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

1、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节约生产资料,降低资源消耗

3、产权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提高消费质量和档次

4、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提高人口质量,避免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部分过分地被新增人口吞食。

15、消费滞后的主要因素:

1、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过高的积累率使社会再生产主要在生产环节自我循环,而消费领域、服务行业相对萎缩

2、显性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导致人们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或停滞不前

3、过高的银行存款利率或高利率的有价证券吸纳了大量货币,使人们抑制了当前消费

4、消费习惯陈旧,消费方式落后,使收入与消费不一致。

16、消费模式:合理的消费模式应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相互适应,职工平均工资、将近的增长率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即适度消费。从消费水平变化的趋势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17、生产要素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决定作用: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或这这种市场不健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信息就较难传递到生产要素领域,消费需求无法通过这种传递拉动实际的派生需求并获得供给品,从而消费需求就不能转换成现实的需求并获得满足。没有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就不能渗入生产要素领域,那么,生产要素按计划统分统配就会合理地存在下去,这样,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产销脱节、供求失衡、计划配给也就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18、生产要素市场上价格的决定及其作用机制:

1、资金的价格及利率机制

2、劳动的价格和工资机制

3、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其作用机制。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组织和市场规则

19、市场规则是指以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20、市场规则的内容主要有:

1、市场进出规则

2、市场行为规则

3、市场交易规则。

21、市场规则具有基本特征:

1、客观性和科学性

2、系统性和统一性

3、强制性和严肃性

4、公平性和普遍性

5、广泛性和开放性。

第九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发的所有制结构,是因为: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因为: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

3、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纪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①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②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2、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3、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5、财税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财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十一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6、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不是一种单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伦理的局部调节功能,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社会功能系统。

1、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稳定器功能。

2、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3、社会保障制度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4、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7、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

1、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原则。

2、效率优先原则。

28、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原则。

2、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则。

3、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29、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是总量经济,最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1、总供给与总需求,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总供求的关系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以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2、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30、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按其调节经济的功能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是相对于社会经济中存在的紧缩缺口和膨胀缺口而言的。

1、公开市场业务。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调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31、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3、产业政策

4、价格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5、保护消费者政策

32、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1、

经济手段,它是国家或经济组织通过运用经济杠杆,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调控方式。

2、法律手段,主要是保护和制裁两方面的作用。

3、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运用措施并按照行政方式调控社会经济的方式,是政府调控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方式。

4、思想手段,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人们的思想觉悟接近和达到预期要求的一种方式。

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

3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是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资金、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保证。

3、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3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率,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拉动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3、加快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35、建设新型国家: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长信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励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十四章市场经济全球化

36、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

1、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2、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经济全球化获得巨大发展的具体原因。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急先锋。④不断强化的国际经济规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⑤各国政府积极和广泛的参与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保证。

37、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去试下的对策:

1、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2、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

3、构建支柱产业体系

4、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5、构建产业的区域局布体系

6、构建我国的跨国公司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

38、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39、努力开拓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上一篇:点线面体教案范文下一篇:党校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