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2022-09-04

第一篇: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68个特征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68个特征 近些年来,前去德国旅游、探亲、上学和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智慧的德国人往往很快就能从各色人群,甚至从同样是黄皮肤的亚裔中分辨出谁是中国人来。他们透露,以下可能就是中国人的某些特别的“标志”。

1.在公共场合喜欢喧哗甚至起哄。

2.喜欢吃鸡脚、猪肝乃至猪大肠。

3.认为鱼头比鱼肉更好吃。

4.汽车里会吊有许多晃来晃去的摆设。

5.比日本人还喜欢唱卡拉OK。

6.房间里的家具比德国人多得多。

7.热衷于攀老乡。

8.亲友中还有一些小圈子。

9.习惯将遥控器放入塑料袋。

10.父母和孩子从不亲吻,也从不拥抱。

11.有点余钱就存银行。

12.小孩往往在读小学时就开始戴眼镜了。

13.喜欢在节假日安排孩子进“专长班”。

14.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争论不休。

15.喜欢用折价券或淘便宜货。

16.为了买到最廉价的汽油而不惜开着车子满城找。

17.早晨不洗澡,但晚上必洗澡。

18.对宾馆里的非免费食品碰都不碰。

19.很可怜,中国男人的体毛简直比德国女性还少。

20.别人为你倒茶你就用手指轻敲一下桌子。

21.说的外语往往调门过多(可能是受汉语四声的影响)。

22.求人办事前往往送点小礼。

23.比大多数西方人都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24.喜欢用手指沾着口水数钞票,而且点钞的速度大多比机器还快。

25.常常把吃下的鱼骨头直接吐在餐桌上。

26.电冰箱里常常存放有一个月的食物。

27.往往把洗碗机当碗橱。

28.喜欢舞刀弄棒(真冤枉:实际上是在健身哪)。

29.每家都有许多热水瓶。

30.经常就在厨房用餐。

31.会在餐桌上剔牙,但会用手巧妙地遮着嘴。

32.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打几下乒乓球。

33.冰箱里常常留有一些剩饭菜。

34.把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上。

35.喜欢带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大孩子外出旅游。

36.中国女人喜欢随时都带着零食:话梅、坚果或烤鱿鱼干。

37.喜欢把大米洗得太干净。

38.家里没有一般德国家庭都拥有的量杯,但秤倒是一定有的。

39.用筷子,而不是搅蛋器打鸡蛋。

40.家里茶杯大多有盖子。

41.回国后常常带回许多盗版碟片。

42.喜欢看中国功夫片。

43.看比赛时总希望中国队赢,而且赢得越多越高兴。

44.送客喜欢送出家门很远。

45.女人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让出门,叫“坐月子”。

46.上班时喜欢悄悄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

47.即便身在异国,中国的南方人(如上海人)和北方人(如北京人)仍然会相互看不惯。

48.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特多。

49.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向德国人或美国人解释堂哥和表哥,或叔叔和舅舅的区别。

50.大多对日本人敬而远之。

51.往往将牙膏挤到不剩一点点。

52.喜欢送月饼、吃月饼。

53.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都很用心。

54.常常在吃饱后还坚持“消灭”餐桌上的剩菜。

55.同胞之间发生争吵时一律用汉语。

56.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57.在餐馆用餐后互相抢着埋单。

58.在大学喜欢攻读实用型的学科,如工程学、机械学或法学。

59.上了些年纪的中国人大多喜欢听收音机。

60.喜欢跟父母住在隔壁或同个小区,甚至三代同堂。

61.驾车时不喜欢礼让行人。

62.常常给亲友“介绍”男友或女友。

63.吃面条时喜欢用嘴吸,喝汤时不避发出声响。

64.朋友之间喜欢互相借钱。

65.不太喜欢去洗牙,但每日数次的刷牙却很认真。

66.重视室内卫生远远甚于室外卫生。

67.下班回家总喜欢忙个不停。

68.年纪轻轻就热衷吃各种补品。

第二篇: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给美国总统打分奥巴马:6.3

北京时间2012年11月7日,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终于以奥巴马的成功连任落下帷幕。

14个月以来,这场旷日持久的竞选鏖战,不仅使美国国内的利益相关者深受影响,中国与世界也一样关注。

这是一场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选举,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在候选人之间的政策交锋中频频闪现。

两位总统候选人,都宣称要帮美国人“重夺”被中国制造业“抢走”的工作岗位。他们关于中国的各种论调,尽管表述不一,分寸各异,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美国眼下的困境,肇因之一是中国。

中美关系是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这已成国际关系研究者的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美国和中国的利益汇合点已明显增多和拓宽,相互依存度大大加深。中国与美国,本应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却成了美国失败政策的“替罪羊”。

尽管许多人都了解,美国大选中,候选人为吸引眼球常常抛出偏激言论,但是对中国话题的炒作,不负责任的抹黑,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民众对美国领导者的认知。这样的情绪,将怎样影响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值得认真观察与评估。

当过电影明星的里根,曾被认为很“幽默”,爱骑自行车的老布什在北京生活期间的种种“趣闻”,许多中国人至今还能历数„„今天,当《环球》杂志记者采访中国的普通民众,请他们评价其心目中的美国总统时,却发现,无论是大学教授、高校学生、退休外交官,还是国企员工、金融业者、淘宝店主,抑或是渔民、工人、农民工,对这个美国符号的印象无一例外地夹杂了抱怨甚至批评。

对于连任的奥巴马,《环球》杂志请20位受访者对其综合表现进行量化的评分。满分为10分,这位美国总统得了6.3分。

这并不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样本调查,但其中传递出的信息,仍然具有某种指标意义。这样的评分,其直观的价值在于,再次提醒人们关注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人对美国总统的印象,折射出两国关系,又会作用于两国关系。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总统的认知、见解和情绪,会给中美关系带来不可小视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组报道,是写给中国读者的,也是写给美国总统的。

20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总统

好像说得比做得好

《环球》杂志记者/罗争光 朱翃(发自上海) 孙雯 女 39岁 前世界足球小姐 上海

当年我在美国踢女足世界杯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来更衣室看望我们,我也算和他有过零距离接触吧。在和美国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对克林顿的组织能力、政治魅力有较高的评价。其实我们也知道,当时克林顿来更衣室看望我们,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喜欢足球这项运动,而是因为当时的中美关系有点紧张,他要借助这样一个场合表达一些善意和友好的态度,所以我说,他挺聪明的。

平时我很少去关注美国总统选举什么的,毕竟太遥远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从事体育工作,人家是政治领域,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这又是其他国家的政治事件,所以关注不多,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瞟一眼,听一两句而已。

但2008年美国大选的时候,我正好在芝加哥,会在电视里看到他们的竞选广告,会在大街上看到集会。印象中,奥巴马在当地也有许多争议,关于他的政策以及一些政治理念等。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这挺不容易的。

美国总统大选4年一次,美国的民众司空见惯了,中国的老百姓现在也比较熟悉。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候选人都是政治家,他们大都读了很好的大学,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社会、公共事务、法律、国际关系或者国际政治都很了解。

其实,像我这样的老百姓,看到美国总统候选人,会觉得他们很专业,有种在看他们表演的感觉,而且觉得他们好像说得比做得好。其实中国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是美国的政策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没有影响,至于美国总统是怎样的人,关注度倒在其次。

没有包装未必“星光闪闪”

《环球》杂志记者/周彪(发自北京)

童颖 女 24岁 时尚类杂志编辑 北京

我对美国总统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只知道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在任期间发生的一些大事件。我的成长期正值小布什任期,所以我对那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知道得更多一些。我不喜欢小布什,甚至很怀疑他为什么会连任。到了奥巴马当选总统那一年,我开始关注他。

我知道,美国总统有着完美的包装与宣传团队。这些包装与宣传,甚至会深入到总统的生活中。我经常在《摄影之友》网站上看到美国历届总统的私人照片,都是些御用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如果没有这样的包装与宣传,美国总统们未必会那么“星光闪闪”。

美国式的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

《环球》杂志记者/潘莹(发自乌鲁木齐)

阿衣努尔(维吾尔族) 女 37岁 医生 新疆乌鲁木齐

总体来看,我觉得美国总统和大选体现了美国式的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但真正的民主体现不足。比如说,无论是总统、候选人还是民众,首先考虑的都是各自的利益和机会,其次才是他们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等。

拿小布什来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率、连任等)和美国的利益(能源、经济等),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理由,发动了两场战争,破坏了中东地区的稳定局势,他还一直干扰和阻止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脚步。相对于小布什,奥巴马有些积极合作的态度,但是他对中国仍然存在消极的看法,有着消极的举动。

和以前相比,我认为美国总统今后会更加重视经济和技术领域。如果他能解决好他们国家的经济危机,那就是对全世界的大好事;如果他能推进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那对我们医生来说也是件好事。

总统只是代言人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马瑞娜 女 28岁 淘宝店主 四川成都

对于美国总统,我比较关心他们在经济贸易和国际社会上对我国的态度和立场。但我又觉得他们只是国际经济贸易巨头以及美国选民的代言人,其态度和立场要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可能是身不由己。他们本身可能对中国没什么了解,说不定还没有来中国旅游过的美国普通家庭了解得多呢。

为什么他们长篇累牍地谈国际事务

《环球》杂志记者/李克难(发自北京)

李孜 男 31岁 城市规划师 北京

让我感受尤为深刻的是,其他国家的总统一般都只是讲国内的事怎么处理,而美国总统很多时候都是在谈国际事务。为什么他们长篇累牍地谈国际事务?这说明美国的定位还是要在未来几十年内主导世界的发展,而美国总统的责任就是要让美国保持这样的领导地位。

美国印钞票让我的工资打了八折

《环球》杂志记者/李克难(发自北京)

杨仲超 男 26岁 律师 香港

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没有小布什时候那么强了。现在美国还没有从两场战争的消耗中恢复过来,国内经济又不好。美国虚弱的时候,奥巴马还要打压新兴经济体,以维持美国的相对优势。

美国总统跟我最大的联系就是美国印钞票让我的工资又打八折了。新兴经济体受到美国的伤害严重,现在美国这么搞,弄得东亚的投资环境也开始变差了。

一面示好一面打压

《环球》杂志记者/贾启龙(发自乌鲁木齐)

李高 男 26岁 战士 新疆乌鲁木齐

从最近的几任美国总统来看,他们给世界人民的印象应该是虚伪的。他们打着各种幌子,来谋取自身和美国利益。比如说,这一年多叙利亚战火不断,南海、东海争端再起波澜,这背后都能看到美国总统和美国政府的影子。向全世界发号施令,充当世界警察,利用武力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搅乱国际局势,这些都是美国总统的一贯做法。

在中美关系方面,我感觉美国近几任总统一直是一方面向中国示好,另一方面又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争端,给中国发展制造麻烦,他们还经常诋毁我国对外形象,夸大“中国威胁论”。

中日紧张美国使坏

《环球》杂志记者/张国俊(发自晋江)

陈国鑫 男 42岁 渔民 福建晋江

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奥巴马是这个国家的总统,但听说他当总统这几年美国失业的人很多。

按理说,作为美国总统,你把美国管理好就行了,但美国总统总是在世界上到处干预,好像是个世界警察,什么都管,这无形中造成了世界混乱。在我的印象中,近几任美国总统对我们国家表面上说得好听,其实暗地里时不时做不利于我们的事。

比如说钓鱼岛问题吧,中日关系紧张,你说美国没在背后使坏?这对于我们出海打鱼的渔民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钓鱼岛海域从来都是福建东南沿海渔民的传统渔区,按理说我们渔民可以自由地在这些海域捕捞,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我们也担心。

美国的问题怪不得我们

《环球》杂志记者/黄浩苑(发自深圳) 马新国 男 55岁 农民工 广东深圳

我看报纸上说,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希望奥巴马做总统。但我的看法是,不管谁当美国总统,谁支持日本抢占我们的钓鱼岛,谁就难说是个讲公理的人!

要说美国和美国总统对我的影响嘛,我觉得是他们自己扛不下去了,硬逼人民币升值。这几年我们的东西不好往外卖了,工厂的老板说没有钱赚了,发不出工资了,我们农民工都存不下什么钱了。

美国就以为自己是老大,谁不听话就打谁。

以前中国穷,美国看不起中国,现在中国发展了,美国又怕中国超过它,总是挑是非,说中国人抢了生意,让美国人没有工作。可是你看啊,现在印度、越南那里的工资更低,工厂都往那里跑了,也没见中国跳出来对别人指着鼻子骂啊。所以美国的问题怪不得我们,只能怪它自己。

对中国一直在进行遏制、再遏制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毛欣艳 女 25岁 金融业者 山东青岛

我挺关心美国大选的,前几届选举也都关注过,想看看谁能当选。可能是个人看法,我感觉美国总统都对中国不太友好。

在中美关系中,总是感觉美国对中国一直在进行遏制、再遏制。尤其是在经贸方面,这几年美国一直在向中国施压,我从事的是金融工作,我感觉美国的对华经贸政策随时可能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总统也就是个“纸老虎”

《环球》杂志记者/周彪 (发自北京) 王福林(化名) 男 40岁 出租车司机 北京

我觉得美国总统肯定是个人物,否则也当不上总统。美国总统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指挥着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爱打哪就打哪。很多人担心未来中美发生战争,其实我一点也不担心。一方面我觉得现代人更聪明了;另一方面我觉得美国总统也就是个“纸老虎”,打打阿富汗、伊拉克之类的国家还行,要说打中国,它们不敢动。

我甚至觉得美国总统以后得巴结中国。为什么啊?因为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啊,哪像中国这么有活力。

我觉得美国人民对中国也是友好的,以后的关系也肯定会更密切。

对华态度不仅仅是总统个人的看法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余蕾 女 41岁 作家 北京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美国大选,最关心的是美国下一任总统的对华态度。

我觉得,目前中美关系处于一种既合作又对抗的状态,美国对抗中国的一面尤其令人担忧。我们可以看到近来美国在经贸问题上不断制造摩擦,比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美国众议院对华为、中兴进行调查等,这导致两国经贸关系有点紧张。同时,我们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也能看到美国的身影。

在我看来,美国总统的对华态度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看法,其实也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利益和主张,甚至代表着其国内的一种观念和思潮。

我认为,美国想通过各种手段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市场之一,希望中国在其控制之下,但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国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这样一来,中美两国就会存在很多联系,也存在不少分歧。美国总统需要清楚,中美两国的关系不是谁是大哥、谁是小弟的问题,而是双方要尽力维持融洽的合作关系,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对美国并没有反感,但目前两国的互相了解仍不够充分,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仍不对等。但我还是对两国关系的走向满怀希望,我希望双方能够用一种平等开放的姿态进行交流合作,尤其希望美国对中国能够更加开放,这样我去美国旅游也会更方便一些。

美国“老大”心态不太好相处

《环球》杂志记者/张月(发自北京) 蔡佳禾 男 59岁 大学教授 江苏南京

我跟美国一些总统打过交道,接触过老布什,跟他接触是因为工作关系。老布什退休以后,在1998年曾经访问过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大还授予他一个名誉博士学位。当时,作为学者,我们和他有过交谈,算是有一面之交。后来他还邀请我们去他的图书馆做一些研究,我自己也写过一本书介绍老布什。

老布什过去在中国当联络处主任,当了总统以后在对华关系方面也很热心。他1988年12月份胜选,1989年2月份就访问了中国,是当了总统以后马上就访问中国的一位非常特殊的总统。但他上台后不久,美国就跟其他国家一起制裁中国。那个时候的中美关系的确比较复杂。

就奥巴马来说,他是一个从基层上来的总统,不像小布什那样从小生长在高官家庭里,奥巴马很平民化。我觉得他对美国的现状和问题看得比较透,也比较长远,所以他上台以后努力推动改革。美国的确是到了一个需要改革的阶段,奥巴马能当选总统也是因为公众希望他能推动美国的变革,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美国的问题。我对奥巴马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具有改革倾向和平民作风的领导人。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限制他的作为。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以后,长期积累的问题爆发出来,这样一种环境对改革是不太有利的。

从对外政策来看,我觉得奥巴马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是根据美国的利益和力量来办事的。奥巴马政府出台“重返亚太”战略,就是因为现在中国的力量在迅速崛起,美国对中国的戒备提防越来越深。虽然奥巴马并不承认这一战略是针对中国的,但是这一目标和势头越来越清楚、明显。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美关系现在还是比较密切的,比如两国高层也在定期举行一些战略与经济对话。我觉得,奥巴马没有完全放弃中美在大战略上的相互容忍和相互合作,另外,美国重新回到全面遏制中国的道路上去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篇: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是这个历经沧桑,曾在世界无比耀眼后又在风雨中飘摇,在困难与曲折中自强不息,日益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儿女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也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眼中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每个中国人民对于她的一种信仰;是赋予我们每个中国人以灵魂之源的心脏,是炎黄子孙体内沸腾的血液,是永远洋溢的热情。我们愿为你燃烧,飘雪入土转作泥,不懈追求我们的中国梦。

我眼中的中国,自古强盛,早在千年前,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夏商周封建王朝的建立,春秋战国和秦朝“大一统”,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始终不变的是这片土地,名为中国。终不忘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仅仅是自古繁荣的一角。元朝广阔的国土,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大明之国威”,古代的中国,如同那条“龙”,熠熠生辉。

我眼中的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公元纪年的第一个千年,她早已繁花似锦,昌盛撩人;可是,在第二个千年中,闭关锁国,列强侵华屈辱殖民,被迫开放市场。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成了我们的噩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每每想到便令人痛心疾首;可是,中华民族怎能轻易的倒下,曲折中探索,逆境中发展,她的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为了祖国的明天艰难探索着。此时的中国又似困盹中惊醒的雄狮。但她教会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是以宽容之德包容万物。伟大的中国,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们爱这土地爱深沉。中国,是您那么温馨的目光,让我勇敢去探索前方。

我眼中的中国,目光远大,飞速跨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再一次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日益强盛的国家逐渐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作为中国人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就像那一个个的春天,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恢复,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WTO,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筹办,2020年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于全世界人民的眼前,此时的中国,是一棵根茎粗壮的大树,顶天立地。

我眼中的中国,底蕴深厚。中国的文化,在她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蓄了无比强大的能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所形成的中国特色。自古便有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群儒舌战的景象。就像《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坚韧自强的精神去谋求进步,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自古以来,人伦常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师重教礼义廉耻开始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千年历程中,中国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习性,不断改变获得新的发展,保留了在历史的公正判别最珍贵的部分。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人们达到“智明而行无过矣。”到后来,文化的发展折射在诗歌中,唐诗宋词元曲,从李白杜甫到“唐宋八大家”豪放派的辛弃疾,婉约派的李清照,四大名著的出现,《狂人日记》白话小说的诞生,中国文化,一直传承,千百年来,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深厚,就像成年好酒,芳芳沁心。

我眼中的中国,和平统一。名族平等、名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使中国国泰民安;川藏铁路的建成、西气东输应用促进了我国东西方的交流;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得香港澳门成功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台湾仍未回归,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们盼望着台湾的回归、盼望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我眼中的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他不仅是国家,她是中国人的灵魂,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传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这片让所有中国为之狂热的土地。中国,我爱你,感谢你给的灵魂。

第四篇:中国民众眼中的普京

中国民众为什么喜欢普京

摘要:文章分析简要介绍了现任俄罗斯总统、同时也是一位带有传奇性色彩的政治人物——普京。通过分析普京上台以来施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展现了其强硬地政治手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比了普京治理下的俄罗斯与叶利钦时代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民众对普京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好感度的原因。

关键词:普京 政治表现 中国民众 喜欢 中俄关系

现今,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大有成为我国国内网络红人的趋势,随意在一个新闻网站或社交平台上搜索,关于他的人物性格描述、传奇经历、政治态度、外交手段,甚至爱好和绯闻的消息及报到层出不穷,且被人们津津乐道,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粉丝。别国领导人在我国民众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国民众对别国领导人有如此大的好感,其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又折射出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1人物简介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1]。 普京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女工,父亲在苏联海军服役。1975年,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 ,随后他加入了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在列宁格勒区工作。1976年,普京完成了克格勃的训练,两年后进入了列宁格勒情报机关机要部门。他在此部门工作到1983年,随后在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学习一年。1985至1990年期间,普京派被遣到东德从事间谍工作,在东德收集当时西德的经济谍报。两德统一后,普京于1990年返回列宁格勒,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圣彼得堡市市长顾问、市政府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和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3] 。1991年普京担任列宁格勒市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主管市政府的对外经济关系。他在工作中所表现的才干,受到同事好评。1994年,普京晋升为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兼任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他是索布恰克的左膀右臂,深受重用[4] 。1999年,普京被委任为三位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之一,之后上一届总理领导的政府倒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定普京出任总理[5] 。并且同时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够继承他的职位,普京也表示接受叶利钦的委任[6]。 2000年,普京代总统的得票率超过50%,当选俄罗斯联邦第三届总统[7]。 2004年,普京凭借71%的绝对多数票成功连任总统。2007年12月,统一俄罗斯党等党派推举迪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为下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同意。同时梅德韦杰夫就职后提名普京为新一届政府总理[8]。2012年,普京获得高达63.75%的得票率[9],开启第三次总统生涯,根据已经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他本届总统任期将至2018年。

2普京治理下的俄罗斯

2.1俄罗斯政局[10]

尽管20世纪90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那一时期俄罗斯复杂的政治形势依然历历在目。总统大权旁落,寡头强行干政,政局波云诡异等都可以作为俄罗斯政治的时代标签载入史册。

进入21世纪,随着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的一切似乎奇迹般地发生了扭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政局逐渐趋于稳定。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总统后,俄国内和国际社会对普京长期执政导致的一些弊端开始产生怀疑。虽然存在部分俄民众不支持普京再次成为总统,但事实证明中短期之内俄政局不会出现叶利钦时期那种剧烈动荡的局面。其原因是一方面经过普京多年改革,俄政权党“统俄党”的地位不断巩固,在俄国内基本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对手。为了扭转叶利钦时期,伴随党禁放开而形成的各政党组织矛盾加剧俄政令不畅、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2000年普京上台后,即着手开始改革政党制度。2001年7月,普京推动颁布了新的《政党法》,其中规定,所有政党都要重新登记,一个政党必须拥有1万名以上党员,在半数以上联邦主体设有分支机构,且每个分支机构的人数不得少于100人,只有政党才有权推举候选人参加包括总统和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在内的选举。新《政党法》的实施支持了大党的发展,压缩了小党的生存空间,这被认为是对俄政党格局的第一次洗牌。

2001年12月1日,由普京支持的全俄罗斯“统一和祖国党” 宣告成立。 在2003年举行的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统俄党”获得37.57 %的选票,位居第一,领先位居第二的俄共近25个百分点,成为是俄政坛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党。2004年普京再次修改《政党法》,对建立政党和政党参选的条件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最终确定俄“多党并存,一党独大”的政党格局。

2013年5月,国家杜马通过新的杜马选举法,将“比例选举制”改为“混合选举制”,这意味着以前只有政党能参选国家杜马,现在个人和政党按均权参选。这些举措既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也有利于更多政党进入议会,以强化政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完善俄选举制度。

另一方面,普京通过改革联邦制度,建立完善了俄罗斯国家垂直权利体系,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使地方失去挑战中央权威的可能。俄罗斯是一个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叶利钦时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政府不仅未能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统一,而且由于中央对各联邦主体控制较弱,导致地方政府各行其是,甚至对抗中央。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是普京上台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00年5月,普京签署命令,将当时俄联邦89个实体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并任命了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成立了由联邦主体和中央双方代表组成的职权划分委员会,是中央拥有了对地方进行控制的行政管理机制,从而为普京对国家施行有效行政管理和推行其他联邦制改革提供了条件。另外普京推行了一些管理方法来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包括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排除地方长官对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干预, 恢复议会上院独立的立法职能;建立俄统一的法律空间,有针对性地取消一部分联邦主体制定的与联邦中央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律;改革地方长官选举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中央与地方关系。普京当政后,废除了地方长官直接选举制,又在2012年5月俄出台新法案,规定地方行政长官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俄各政党无论是否进入议会,都有权推出本党的地方长官候选人。但是由于最终都需要总统核准,因此这也仅仅是有限直选。即便是直接选举,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态也与叶利钦时期大不相同,总统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

总的来看,近些年普京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强化“统俄党”使之成为了自己控制议会、左右政局的主要抓手,另一方面将地方的立法权、行政权收归中央,牢牢控制住地方政局的走向,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事实上也有利于保持俄政局的稳定。 2.2俄罗斯经济转型

2.2.1确立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

1990年代初,源于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俄罗斯经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和建设,如今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如:建立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 建立起了完整的金融体系,形成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建立并稳定了货币、证券和期货市场,完善了卢布汇率形成机制;建立了全新的财政税收体系。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俄罗斯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克服经济危机做出很大贡献。

2.2.2确立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国家资本主义”源于普京对叶利钦政府经济改革弊端的反省及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理性探索。在1999年12月30日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他就曾指出1990年代俄市场经济改革的教训显示,俄政府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俄罗斯的客观条件制定并实施改革战略。2000年2月,普京执政不久即警告金融寡头,“不要干预国家决策”的讲话就表明其加强国家控制的决心。此后,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金融寡头集团,将霍多尔科夫斯基逮捕入狱,迫使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流亡海外;组建国家控股的、由政府委派管理的大型垄断型企业,推动国家资本向战略企业的扩张与垄断;“收回”叶利钦时期被金融寡头所瓜分的重要国有资产。2004年开始又设立了国家稳定基金。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即宣称“国家资本主义不是我们的目标”表示将推动私有化进程。 2.2.3经济实力恢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2年俄罗斯GDP总量为1.954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GDP总量的2.74%,位居世界第九。 而在1991年俄GDP总量占全球的2.41%,名列全球第九。这意味着俄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多轮衰退和复苏之后,已经完全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期间,俄罗斯遭遇1998年和2008年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对前一次危机,俄基本毫无还手之力,不得不宣布卢布贬值,延缓偿还国债,导致组阁不到半年的基里延科政府垮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俄罗斯如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难以独善其身,出现一定的经济衰退,但与 1998年金融危机时相比,俄罗斯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国家了。不仅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而且市场经济体系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其抵御风险和自救的能力大幅提升。 2.3俄罗斯军事改革

进入新世纪,有着部队经历的普京提出,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便没有强大的俄罗斯。2000年至今,无论是任职总统还是总理,普京都把军队建设视为其振兴俄罗斯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普京既继承和深化了叶利钦时期军事改革的成果,同时适时开启军事改革新阶段。2003年10月初,在俄国防部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上,普京宣布俄根本性的军事改革阶段已经结束,未来俄武装力量建设规划应是着眼于如何改革和发展保卫国家利益的能力。本次会议通过了题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详细分析了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三大威胁:外部威胁、内部威胁和跨境威胁。明确了俄军队的四项主要任务:遏制对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军事或军事-政治威胁;保护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和平时期履行义务;为保卫国家利益而参与各种军事斗争。提出了包括保留战略遏制力量潜力在内的俄军事改革的七大优先方向,强调不排除在必要时对敌方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在新改革方针指导下,俄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4俄罗斯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全球治理是一个现代政治术语,它指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解决国际事务的过程。

俄罗斯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使其战略影响力可以辐射到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尽管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但前身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二战和冷战血雨腥风考验,使其继承了前苏联丰富的全球治理经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苏联的综合国力一度能与美国相抗衡,其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作为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维护者,苏联曾积极介入全球热点问题,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回顾自2000年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在北约东扩上与美国和欧盟的较量,还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与日本的虚与委蛇等等,这些外交手段都不是缺乏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国家所能做到的。如今随着俄国力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俄外交的进攻性和灵活性更加彰显无遗。

在2013年的叙利亚化武危机处理中,俄一方面表态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坚决反对美国动武的提议,但在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却能通过“非凡的外交努力”灵活化解危机。在美国国务卿克里发出“只要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就可避免军事打击”的信号之后,俄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说服叙利亚立刻宣布同意俄有关“化武换和平”的提议,并很快向联合国有关机构递交了把其化学武器交由联合国监管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相关文件。随后,叙利亚化武危机基本平息。

与叙利亚危机相比,俄在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的处理中显得更加强势。乌克兰既与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西方关系密切,所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俄罗斯既要考虑地缘政治的因素,也要顾及乌克兰国内复杂的民族情绪,其难度非比寻常。 然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俄与美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仅对美欧提出的制裁嗤之以鼻,以牙还牙,而且对美欧将其暂时踢出八国集团和欧盟取消原定6月举行的欧盟-俄罗斯峰会不屑一顾,其外交强势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公投入俄问题上,俄鼓励克里米亚进行独立公投并申请入俄,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压,为最后的军事快速介入克里米亚做足了铺垫。俄罗斯解决叙利亚化武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做法让世人确实有理由对俄刮目相看,也许让国际社会折服的不仅仅是危机解决本身,更重要的是俄在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足智多谋,而这恰恰是在当今这个虽然倡导平等,但依然以实力和成败论英雄的国际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资本。因此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身为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几乎所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又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感的俄罗斯不可能游离在国际舞台的边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将是其必然的选择。

3普京受到中国民众追捧的原因 3.1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乌克兰危机后,俄美敌对达到冷战以来的最高水平,双方在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停止甚至倒退,俄欧政治气候也严重恶化,许多制裁和对抗举措仿佛回到了冷战时代。为了避免国际孤立,为陷入困境的本国经济寻找新的出路,普京需要更换自己的战略伙伴和外交方向。形成了舆论称之为”向东看“的外交转型。乌克兰危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俄罗斯与中国领导人实现了创纪录的八次会面、六次访问,就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俄在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合资企业等重大问题达成诸多共识和协议,俄国防部宣布回复对中国的包括苏-35歼击机在内的高科技军事装备出口。2014年5月,在普京的直接介入下,中俄结束了长达20年的谈判,签署总价值4000亿美元的东线天然气管线合同,2024年全面建成后,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俄将彻底摆脱对欧洲市场的单一依赖[11]。2015年5月9日和9月3日,俄罗斯和中国分别举办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互相携仪仗队支持助威,向世界展示了中俄两大国之间的良好友谊。

基于这几年中俄关系的稳固发展,形成了普京受中国民众喜爱的大环境。中国民众对两国朋友情谊的认同感,其根源来自苏联红色政权时期的“患难兄弟”“相携相助”,虽然建国66年来,中俄的关系经历过反复的亲疏变迁,但如今综合国力大大上升的中国,愿意以更平等的姿态,与俄罗斯合作共赢,共同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良好的国际经济秩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民众对俄罗斯及其领导人普京的好感度都大为上升。 3.2普京个人魅力

普京的魅力不是由简单的几句讲演或者几张图片构成的,他的魅力更具立体感。在镜头前他更像是个演员,一个无所不能的演员,驾驶战斗机、驾驶核潜艇、为西伯利亚虎戴项圈、柔道八段、跆拳道黑带、弹奏钢琴,这些画面生动活泼,宜动宜静,一改国家元首的刻板印象,使人们沉迷于普京的传奇[12]。再加上普京洞悉一切的锐利眼神,幽默的谈吐,在会议上不符合领导人气质的小动作,刚正不阿的气节,自信洒脱的言行都成为人们被他个人魅力深深吸引的理由。 除此之外,普京的铁血政策、硬汉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反恐战争之中。普京上台之初能得到美国的认可,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恐怖主义的嗤之以鼻。对待恐怖主义,普京从不手软,1999 年 8 月初,车臣武装叛匪头目巴萨耶夫和分离分子策划恐怖行动。当时普京在达吉斯坦视察时冒出了一句疾恶如仇的话:“在机场抓到恐怖分子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虽然事后普京对这番不合时宜的话感到遗憾,但这番话在民众心目中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强者形象。

普京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成就于其战争中的硬汉形象,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他的铁腕风格贯穿始终,包括反腐倡廉。在反腐过程中,普京犀利的语言风格得到了世人的赞许。“某些人在几年之内就将数十亿美元收入囊中,这种事情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不会发生。想用几千万、几亿来买平安,以牟取更多的金钱„„我们并非抓住某个人不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稳定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在普京的反腐过程中,俄罗斯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就连媒体也一边倒的赞誉普京。这种对国家元首的支持让西方觉得应该发生在苏联,但他们深知这不同于苏共时期的个人崇拜,而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俄罗斯一衣带水的中国,也面临着反腐的艰难局面,普京这种强势的话语和手段,极易的引起中国民众的共鸣。 3.3中国民众心理因素

普京走上政治舞台的时候,中国还在“韬光养晦”阶段,国家有顾虑和苦衷却没法说,所以民众积聚的不满情绪需要通过一个途径释放,而作为一名语言尖锐犀利,敢说敢做的政治家,普京正好点到了中国民众的心窝,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说俄罗斯自古有崇尚强权人物传统,所以普京的公关团队一直在塑造骁勇硬汉形象的话,其实这种情节中国人也有。对很多人来说, “帝祚永延”激发的情怀比“平等自由”澎湃得多,“金戈铁马”比“和平稳定”澎湃得多,“君临天下”比“一人一票”澎湃得多。所以,就算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是政治作秀的时候,中国民众还是很受用,因为中国部分民众喜欢的更多的是国际政治八卦,而不是国际政治,关注的是普京的各种趣闻轶事,用来丰富茶余饭后的话题。 3.4言论自由民主进步

归根到底,一切还是得益于当今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人们可以享受到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在这一背景下要求获得知情权,获取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和资源,辩证地思考,公开发表不同的看法。

4总结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关注和喜爱,首先源自中俄两国之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朋友之间不论调侃还是赞美,都不外乎是一种爱意的体现;其次是对英雄式人物的崇拜,体现了对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雷厉风行、代表民众心声的政治人物形象的渴求;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盲从分子,哗众取宠作祟,以及纯粹希望在枯燥生活中增添一抹调味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老师撰写回忆录 大曝普京鲜为人知的故事.新华网.2004-10-08 [2]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俄罗斯新闻网 [3]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华网.2002-06-01 [4]总统总理一肩挑的普京.光明网.2000-01-07 [5]叶利钦演讲原文. BBC.1999-08-09 [6]叶利钦重画世界政治地图.BBC.1999-08-10 [7]2000年3月27日:普京当选俄联邦第三届总统.凤凰网 [8]解读普京接班人梅德韦杰夫.新浪.2007-12-17 [9]美女摄影师拍摄的全能普京.中国日报

[10]罗杰英.今日俄罗斯——多视角下的解读[J].领导文萃,2014,6(11):7-22 [11]梁强.从“近邻政策”到“向东看”:乌克兰危机与普京的战略决策[J].2015,6:135-136 [12]房金巍.普京媒介形象构建之研究[D].陕西:西南政法大学,2013

第五篇:我眼中的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中国美术大地所剩无几的净土,体现着农夫田女,市井细民,凡夫俗子的生活状态,那是他们的艺术。自从第一次看到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我心中便充满了好奇并打算探个究竟。

我以为民间美术是这样一种艺术,对自然的再现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个性色彩,并且是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翻译和寄托,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蕴含着中国原本哲学思想的文化现象。不在乎材料,媒介,而在于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象的火炉里熔炼一番,再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

当然,揣摩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最终要体现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上,从不同的角度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就自身来讲,我的体会如下:

a.民间美术作品中的造型趣味,包含着对传统的吸取以及个人的修养,我认为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才能更好的建立起和观者的对话,艺术是需要和他人分享的,所以造型语言就更加需要让人接受和喜爱,至少是绝大部分观者。民间美术作品对人物造型的抽象化处理和劳动者的审美趣味能引起我的共鸣,民间美术的质朴率真的淳风之美以及审美品格反映了作品内外的和谐统一,形式的单纯,情感的真诚,具有永久的魅力。但是,把民间美术简单的理解为粗犷的,感性的抒发是不正确的,它有自己深刻的内在涵义和创作观念,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民间美术。我在创作《门边》这张画时,便是受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影响,

b.颜色的运用,色彩作为视觉艺术最直接的语言,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颜色就如同音符,可以编写出无穷的乐章,这也是艺术的迷人之处。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象征性的,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企求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在民间美术创造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归根结底,是一种内心需要的色彩,主观对客观认识后的提炼和升华。不为客观所牵制,做到主动处理,找到一个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契机点,从而达到和谐。

c.空间的处理,没有了焦点透视,平面化的空间安排同样表现出了主体人物,处理的主动并且富有智慧,这种构图的思维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既是传统也是将来创作应汲取的养料。

绘画如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就像记日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做事的方式,一点点积累,酝酿,当想要表现的想法找到了好的方式和技巧便可以呈现出好的作品。

上一篇:一个老公的幸福总结下一篇:员工认真工作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