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收获及建议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学习收获及建议范文

讲座收获感悟及建议

听俞仲文教授讲座感悟

经济管理学院 孙晓丽

今天,听了俞仲文教授关于“云物大智”时代如何建设高水平技术学院的讲座,我受益匪浅。

“云物大智” 时代即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时代。“云物大智”时代,中国正在向创新驱动发展过渡,正在经历一场由数字化驱动的经济结构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作为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一员,应该时刻了解时代发展要求,做到拥有创新思维,主动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学会为人处事,重视自己的责任感和利他之心。

建议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充分给员工自主学习以及提高的机会,努力提高学校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水平。

第二篇:英文摘要课程(感想.收获及建议)

英文摘要(感想收获及建议)

石河子大学2012级学术(10)李瑞山(2012109038)

通过这学期英语课 “英文论文摘要” 的学习 ,感触很深,既有收获也有遗憾和建议,无论如何英文摘要的课程已经上完了,我认为有必要向老师反馈 一下这门英语创新课程的感想 ,收获及其提供给我自己感觉最重要的建议,以期帮助老师改善这门创新课程的质量,让我们之后的学弟学妹们学到更为实用、更为有价值的英语论文写作知识。

通过英文摘要课程的学习,我自我感觉我校英语专业老师很有创新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在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很有章法,感觉老师们在想各种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在这一点上英语老师们很尽职尽责。

当然,通过这门课程我也学到很多收获,首先感觉英语论文写作不那么容易好写,英语论文真不是那么好发的,这里面有好多的规矩和方法。

再次,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基本知晓了英文摘要具体写作方法如: 1.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的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2.摘要的写作一般有三项写作目的、文章要点、结论。 3、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细节要高度重视如必须有标题;时态:大都采用一般现在时; 人称:一般为第三人称;句型:英文摘要结构严谨,表达精炼,英文摘要应尽量使用短句,慎用长句,摘要的句型应力求简单,表意明确;字数也有明确规定不能太过冗长。 还有通过课下做演讲用英文摘要的幻灯片,课堂演示PPT,既提升了学生做幻灯片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英文摘要课程的学习,对我们的以后写作并发表高质量的英语论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起到提高我们发英语论文的信心,发现英语论文大写作是有章可循的,对其少了不少恐惧之心,总之收获还是蛮多的。

最后我想谈一谈以我自己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此门课程的一些建议,希望老师合理采纳,以期改善此门课程的上课质量。

建议1.我感觉此门课学生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同学课堂讲PPT时,堂下几乎没有人听,可能是因为各自选自己专业的英文摘要,专业性太强,根本听不懂,可否通过老师选定比较简单学科的英文摘要讲座(人文学科),改善此不足。

2.学生偷懒情况也很严重,所讲内容多为各专业组会自己讲过的内容,多为争取学分,真心研究学习的只有极少数,让此门课程大有成为形式主义的趋势。

3、老师所讲的内容多为英文摘要写作的规则,但让学生主讲的却是英文摘要的内容,能否让学生不侧重讲内容而改为讲规则,讲语法,这样老师和学生参与度都会增加。

4.我认为英文摘要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很多,我感觉时间似乎比较少,能否再增加一些课程让此门课程学的更彻底一些。 5.如果条件允许能否让每个学生都上台讲一篇英文摘要。 6.能否增加学生提问环节(提问者可加分),以期让参与度更高些。

7.能否老师设定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写一篇英文摘要,这样感觉比光看实用很多。

8.能否再增加除英文摘要学习以外的英文论文写作知识的课程。 9.可以讲完具体课后,让学生写课堂内容回顾,并写成纸质版交予老师,这样课堂学习效率会更高。

具体我在学生立场上就这么多建议,或许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希望老师能够采纳其中较合理的建议以期让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更好的学习英语,不要再走我们走过的覆辙。

第三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收获和建议

盐城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考查试卷

学院:_____班级: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收获和建议

【摘要】针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从书的内容来说,它让我们学习到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的知识,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来说,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不断得到优化,从而让同学们更多的学到中国文化知识。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法律地理环境收获建议在本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对“文化”这个概念的整体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姓氏的由来及衍变过程、古代的衣食住行、中国历代的科举制度、历朝的中央官制、古代的礼制、古代的法律发展过程、宗教的发展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让我较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好地巩固和提升。 就以上知识的学习,我想着重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古代的法律发展过程这两方面,来谈谈我的学习收获。

有人说“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

[1]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但一个国家和

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对于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延续性、多样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特点。

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

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的多样。如产生了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等。其中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也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但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字、文学艺术、思想、社会结构等。

同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适中,就使中国民族形成温和的性格。

中华五千年,地理环境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肯定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充分了解地理环境的具体情况,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中国文化继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延续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才能永久的屹立于世界之巅!

回看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有益成分仍对当今社会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很多人认为“中国固然制定了不少的法律,但人们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是有差距的。而且,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 [2]在我看来,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的法律还是有很深的影响的。

要科学地阐述中国法制发展史,必须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认识。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朝的法律体系。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面貌时,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视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深层社会原因,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社会矛盾,适应时局的发展而制定的,当然也因其内容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必须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在分析古代社会矛盾时,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那些用于解决阶级矛盾、镇压劳动人民反抗的法律,自然可以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予以评判。但对于那些用于行政、经济、文化和其它社会生活管理以及处理民族矛盾和一些对外关系方面的法律,就应当按照历史实际客观地阐述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立法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法律作为历朝治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由于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法律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也呈现出极其纷杂的现象。法律条文从表面上看是静态的,而法律的制定过程和实施历来都是动态的。即便是在国家政局比较稳定的时期,法律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未处于停顿状态。因此,我们应当用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论证和阐述中国法制史。

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尽管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在许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来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它总体上是同当时的

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全面评析中国古代法制,应该说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古代法律注重礼教,讲究等级制度,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抛弃的。但是,礼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等原则,仍有借鉴的价值。总之,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学科的内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当代法制建设。

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很深。但对这门课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建议:

第一、专家认为应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性质定位为高校所有专

[3]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但部分高校

为了大三大四的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考研或找工作,所以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就是将一些专业、公共必修课放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就多上选修课。《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就相应地安排在大学后半段。然而,就在各种学习压力下,学生很难认真学习作为选修课的《中国文化概论》,所以该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也就不能很好的实现。

第二、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我认为仅仅通过课堂的死板学习还不行,最好能多一些像知识交流会这样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这些知识,而求可以通过交流学会思考,丰富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16

[2]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01.

[3]蔡世华.“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J]煤炭高等教育,2001(3):72

第四篇:对学习管理学的收获、感受与建议

浅谈学习管理学的收获、感受和建议

班级:会计一班

姓名:刘巨大

学号:10111020303 在大一我们曾学过一门选修课,叫做管理学原理,当时老师一味的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一度对管理学失去兴趣,但经过本学期对管理学的学习,我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管理学的渴望。通过本学期对管理学的学习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老师用最简单、最贴切的讲课方式为我们生动的讲解了管理学的各种知识,让我学到和理解了一些管理学的概念。

一·学习管理学的收获

(一)在理论知识上的收获

学习管理学让我了解了许多以前都没有了解甚至是闻所未闻的知识理论,让我了解了整个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大概经过以及一些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自己以后应用奠定了 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 1.管理是什么。

通过老师以实际经历对管理学的讲解,我收获了许多,其中包括对“管理”二字的认识,简单来说:管理就是我说你做。即是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权威或经济等地位优势对下属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下达指令,要求别人严格执行的一种行为或过程。

同时我也了解了许多其他人的观点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韦伯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从中国古代得出管理是通过别人去完成任务、管理是通过别人去完成连领导自己也无法完成的任务、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等等;本课中的定义: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凡此种种无不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了一些关于管理的定义。 2.决策是什么,决策内容或方法应包括哪些。

决策即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由于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决策遵循的现代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传统的最优原则。决策过程要经历确定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决策、评估效果六个过程;决策方法包括:(1)定性决策方法,包括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2)定量决策方法,包括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和风险决策方法。 3.计划是什么,计划的编制应包括哪些。

计划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计划必须确定和描述的内容包括“5W1H”。计划编制过程须经历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报告、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于算是计划数字化等过程。计划不能只局限于理论而更应该将计划组织实施起来用以指导实践,其中计划组织实施最为典型的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目标管理”,针对我国的管理事件影响最为深远。 4.组织变革

通过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冰山在融化》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形象的为我们介绍了组织变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其相关的内容,是我了解到了成功变革所必经的步骤:增强紧迫感、建立领导团队、确定变革远景以及变革策略、有效沟通、打造新文化、不要放松、创造短期成效、授权行动等。 5.领导是什么以及领导的相关内容。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的本质就是组织成员的追随预付从。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按权利运行方式划分包括: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按创新方式划分包括:魅力型领导者、变革性领导者;按思维方式划分,包括:事务性领导者、战略性领导者。领导理论包括:领导特性论、领导行为论(领导行为论包括许多其中管理方格论是最为典型的一个)、领导情景论(其中费德勒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最为典型)。 6.激励的相关内容

激励通常是与动机连在一起的,主要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哈了解了激励的需要理论、过程理论。较为典型的激励的需要理论包括:(1)层次需要理论,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主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试图证明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3)其他理论,在此不再赘述。激励的过程理论理论基础在于: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响。激励的工程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掌握好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对于做好管理者及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7.沟通是什么及其相关内容。

沟通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把可以理解的信息、思想、情感在两个或是连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沟通的过程和类别在此不再赘述。为了达到有效的沟通,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流畅与五组和完整性。(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8.控制是什么及相关内容

控制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实际作业与计划保持一致。根据纠正措施作用的环节,控制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根据控制实施者划分为:他控、互控、自控。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学会控制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痛多控制才能将组织管理得有条有序,才能将组织内部管理的和谐进步积极,才能实现组织的效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

(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收获

管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管理学相关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理论的发展有关更与科学实验、心理学测试和研究密不可分,例如泰勒 的一系类理论成就是为提高工人们的工作效率而通过大量的科学计量和统计而产生的,是典型的科学实验;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更有许多观点或理论出自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这就告诉我们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且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管理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门教我们如何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艺术。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灵感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例如我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管理班级,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管理社团等,另外,老师开展的推销水杯的小游戏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与别人沟通才能最有说服力,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计划。

(2)管理学是一门行为艺术,是一门启迪人们智慧,开拓人类大脑的艺术。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让我收获到了许多新的思想,让我认识到要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必须从两方面下 手~了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真正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把握双方的双方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行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尽管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好,但是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会着重的锻炼自己这方面,争取用最高效行动解决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二·学习管理学的感受

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我的感受颇多,一方面感到了管理学的博大精深,就像在前面提到的一样,管理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关于语言与行为的艺术;同时,管理学也是一门启迪人生,教人智慧的哲学,对人们为人处事有着莫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发现自己在管理和沟通方面还欠缺很多,但这也坚定了我深入学习管理学的信念。 三·对老师教学的几点建议

其实老师的上课方式我是很喜欢的,老师通过PPT和实际经历为我们分析实际案例,简单易懂,形式灵活。因此,管理学是我在本学期众多学科中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但是还是有些建议希望老师采纳。 (1) 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一个假定的情景,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条件开展一些小活动,就像那天让一个同学推销水杯一样,当然本学期做的小游戏也不少,这对大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以后能够多开展一些应用型的课堂小游戏锻炼丰富大家对管理学的理解。

(2) 在演示PPT的时候尽量慢点,尤其是那些概念性的理论比较多的地方,尽量给同学留些做笔记的时间。尽管大家可以把课件拷出来再看但是也要考虑到有些同学没有电脑没法看课件,并且我觉得看书比看课件更同意背一些概念。

(3) 这学期老师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同学们对管理学相关内容的理解,我觉得很好,一则能够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二则离我们的生活比较接近,能够比较容易的被大家所接受,希望老师继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

(4) 老师在发现有同学讲话的时候请保持心情,维持正常的上课秩序,不要因为这样的情形影响心情,这不仅对教学质量有影响而且对自身健康也有坏处。

总之,通过本学期对管理学的学习,我对管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信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哲学,值得我毕生去学习与钻研,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丰富管理学!

第五篇:研训教师南京学习体会及收获

万英

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5月24—31日学院组织的研训教师异地在南京的培训学习。几天来我们共听4场讲座,,讲座分别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的《教研员的研究方法和教研活动策划》、上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语文特级教师关景双的《做好教师发展的引领者》、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主任、省特级教师陈萍的《教研彰显生命力量》、南京市教研室主任、教研教改资深专家汪笑梅的《大众化与专业化》、参观4所学校分别是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聆听了校长的报告。并听了3节教学课分别是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国学课“君子有三乐”、双语数学课“长方形正方形与面积的练习”、南京金陵中学语文课“端午节的鸭蛋”。本次培训收获很大,主要从以下二方面:

一、 更加明确了教研工作职责

这次报告最初吸引我的是陈萍老师的经历,陈萍老师现任扬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语文、品德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江苏省语言文字咨询委员,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专家组核心成员,中央教科所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讲师团核心成员。这个七零出生的女子,求学于村小复式教学班,教学于省重点小学,17岁登上公开课讲台后先后为全国、省级活动执教语文、

1 品德公开课50余次,一线教学9年后从事小学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工作,现已是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多次在北大、北师大、南京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学术讲座。主编和参编《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新公民读本》等教科书及教师用书30多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中国教师新百科》等学术图书9部,发表的文章更是无数。

在陈萍的职业经历中,有许多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作为教研员,她着力创新教研机制,变更教研方式,站在改革第一线,不断挑战自我;作为课程建设者,她亲历了教材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开拓课程功能,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作为课题主持者,她应和时代节拍,聚焦“草根问题”,注重研究过程,着力于凝聚人心,锻造队伍,促进师生发展,并从中激发自身潜能;作为理论的践行者,她参与编写教材,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分分秒秒、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存在一条彩霞铺成的空中捷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萍自觉地探索与时俱进的角色定位,坚持学习,上下求索,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

教研员陈萍在《教研彰显生命的力量----例谈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中指出,教研员的使命是成长自己,成就他人。教研员是课程研究者,能解读国家课程标准理念变迁;是理念践行者,要丰富实践智慧,要分层指导,培养种子教师;是课题研究者,要激活发展内力。教研员要注重过程管理,追求研究实效。是教研反思着,要锻造理性智慧。教研员专业发展要有6个基本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指

2 导能力、示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研员要丰富实践智慧(教研员实践智慧的6个基本指标:策划一个校本教研活动;主持或指导一个以上课题研究;组织开发和实施一个校本课程;开出一个研究课;做一次讲座;撰写一篇教研论文),并提出了课题研究“八动”管理策略,即目标启动、现场推动、城乡联动、典型带动、科研拉动、活动促动、全体互动、评价促动。

二、 名校风采,汲名校之长

本次培训,我们还参观考察了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发展中心始建于1960年,于1976年完全职能整合,1989年获批成为国内第一个科教培电“四位一体”整合。开拓创的、探索出一条“四位一体”“一岗多职”高效办学模式。

1、培训教研为主线。培训教研深度整合相结合,开创培教一体的运作机制。专职教师(教培员)既是教学实践的研究员,又是培训一线的组织者、管理者、引领者。不断探索实践教培新方式。培训教研为主线是围绕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康健发展的主旋律,开创以课题为引领,以专题为纽带,以信息技术支撑的集上课、备课、说课、评课、议课为一体的“一题五课”及一个课题、一堂课例、一次讲座“三合一”教培新范式,形成了菜单式分层教培、沙龙式互动教培、个性化送培到校、分享式联片教培、运用博客等新技术的网络研修等教培新方式。使课堂唤发出生命的活力和个性光彩。向着“研训相融,师师共进,师校相长”的目标不断前进。

2、信息技术为支撑

3 一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架构、开发、管理及应用推广,逐步完成本区信息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管理与培训,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三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推广,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研究与实践提供条件。

最后是我的一点体会:通过这次培训,感到收获很多、感想很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困惑、教学工作中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涯,让我慢慢倦怠,不再有灵感,不再有激情,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可是通过一周的培训,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为我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激起了我心中的许多感想,让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今天的结束意味着明天新的开始,我相信,只要努力了今天就一定比昨天做的好一点,明天又能比今天更好一点,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能在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下,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上一篇:校信通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学校收费公示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