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发展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温州经济发展范文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水平达到9.5%,经济总量达到3350.8亿元,首次跻身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城市行列,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得以确立。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和“1650”大都市城市网络格局,解决了温州城市定位和大都市布局的关键问题,可以说解决了温州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大都市发展战略定位的确定预示着温州进入了以城市化带动的新一轮发展时期。

(二)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的双轮驱动的阶段。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1.5亿元,同比增长89.2%,投资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825亿元, 增幅首次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新增投资量超过“十一五”期间的累计总增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消费受物价上涨的影响略有放缓,但增长趋势不变;外需增幅回落。从美欧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在温州“十二五”规划的扩张性投资战略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温州的经济增长动力将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随着温州大都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带动效应将逐渐降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将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推动,所以要保证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科技投入。

(三)城乡统筹成为温州新的发展主题。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房集聚为切入点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这是一场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必将形成新的城乡关系。

(四)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2.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9万人,参保率已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4.1万人、87.8万人和68.6万人。全市应参合农民524.50万,实际参合农民519.37万,参合率达到99.02%。新农合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3元,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275.45元,分别比上年提高85.5%和96%。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和《温州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联席会议制度》。

二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当前扩张性投资带动战略的引领下,受银行信贷增长制约,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民间信用危机和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民间借贷危机严重损害了温州的商业信用,危机以后,一些外地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货款拖欠额度,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预付款额度,企业周转资金骤减。信用危机降低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影响企业的正常融资行为,借贷危机发生后,为规避风险,民间资金不断压缩借贷规模,并开始向债务人或融资中介抽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低迷直接导致房屋变现能力差和房产抵押物缩水风险,上述因素都将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位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发布的2007-2010年全省11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的结果看,温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在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五项总指数中,除社会稳定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指数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态环境指数位列全省末位。

(四)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投机等不良社会心态蔓延,已经成为温州社会的集体焦虑。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扭曲、行为失范和诚信缺失问题,而社会诚信缺失和不计风险的逐利行为正是金融风波爆发的社会因素。矫正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仅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相匹配的投资策略。改变当前以银行为主的狭窄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化融资的能力,拓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融通渠道。一是由投资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扩股、贷款、发债,舍得让民间资金进入一些前景良好的项目。二是基础建设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

根据项目资金的实际需要进行融资,防止过度融资,平衡投资资金需求与资金的期限和规模结构,注重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偿债能力,控制债务风险。

(二)政府应增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短期来看,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和特殊信贷政策;成立财政划拨的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或资产整合;综合运用国土、规划、税收等行政手段,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长期来看,应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重创了民间信用体系,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亚于釜底抽薪。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将有助于加快温州民间信用的重建,并由熟人经济向现代契约经济过渡。

(三)促进资源的城乡均等配置,振兴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巨大的城乡差别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留下的现实后果,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则日渐衰败,温州是城乡发展“两极化”问题突出的典型。“十二五”期间,温州应抓住作为国家新一轮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试验区3年的试验期限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激活农村内生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四)充分利用温州人经济发展温州。“十二五”期间,温州要达到年均50%的投资率,不仅要靠内源性资源的投入,还要积极利用温州人经济来发展温州。据统计目前有230万温商遍布海内外,是温州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最为宝贵和独特的资源,海内外温州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广大的产品销售渠道。当前正值国际经济转入低谷时期,而国内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温州要充分利用温商这个宝贵资源,积极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联络海内外温商,积极构建发展项目与资金、人才、技术的对接平台,抓住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机使更多的在外温商参与到温州新一轮发展中来,海内外温商同时也要抓住“十二五”期间温州的发展机会回乡投资兴业,内外合力使温州的资源在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温州已经难以为继,政府急需转变发展思路。要破除那种认为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是经济发展包袱的误区,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城市重大战略发展层面。杭州、宁波的经验已经表明,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不仅保障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持续大幅增长。

(六)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性格的城市,瓯越先民很早就通过海洋从事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与大海的风浪搏击中砥砺出温州人坚韧的品质。受瓯越文化和永嘉学派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就主张“义利并重”、“工商兼本”的功利文化。外界对温州人的印象也主要是会赚钱、投机以及精明。新的时代温州人给外界的印象需要提升,需要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精神不仅要提炼保留温州地域文化中所积淀的最优秀的品格,比如诚信、坚韧、拼搏,更需要体现温州人具有世界眼光和人文关切的追求,比如友爱、包容、大

气、创新等等。提炼温州精神,不仅可以使城市精神成为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共同认同的行为指南,也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融合尊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二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刘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3亿元增加到1055亿元,翻了六番多;财政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26亿元,翻了六番多。其中,民营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85%,在工商业中占98%,在上交税收中占80%。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回顾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几点启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本本主义,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根据各地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决定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温州发展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但温州人聪慧勤劳,商品意识浓,经营能力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正是从这一实情出发,温州人选择了走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赢得了改革的先发性优势。温州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多层性,决定了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的多种形式,而民营经济作为一种以“民资、民智、民力”为主的经济成分,其产权清晰、权职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灵活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完全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要根据各地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走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民富才能国强,民富是执政的基础。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草根”经济,植根于人民群众,受益于人民群众。尽管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反复、有争论、有质疑、有反对,但温州的老百姓就是在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富裕起来的。可以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温州百姓个人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可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坚持执政为民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只要是群众拥护的、群众支持的、

群众得益的,都要坚定不移地去做,聚精会神地去干,千方百计地去谋,真正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坚持群众观点,调动、激发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党的一切政策和主张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温州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创造的诸多全国第一,都来源于群众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群众观点,都要充分尊重、鼓励、保护群众和基层的创造精神,努力营造让一切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潜能充分释放,让一切聪明智慧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在具体实践中,要正确对待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坚持做到不争论、不张扬、不阻止,看准的要大胆地支持,一时看不准的要允许试,允许看。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群众和基层创造的新生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应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导,逐步规范。

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市场经济呼唤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行政职能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宏观管理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从政府配置社会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温州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既在宏观上把握了发展方向,着重培育民营企业成长的土壤,又在微观上放手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自主畅游,做到了“无为”与“有为”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当前各级政府“越位”、“错位”、“失位”现象颇为严重,该管的没有管好,却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科学规范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坚持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的高效政府。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温州经验,不断促进发展。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其在发展民营经济中符合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值得借鉴。温州的经验又是在温州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形成,具有特殊性,又不能照搬照套。同时,时代不停向前,形势不时变化,实践丰富多彩,温州经验自身也要随着实践而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充实,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借鉴温州经验,不能套搬温州的一些具体做法,而要着重借鉴其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温州经验融于自己实践,才能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人民日报》 2003年10月28日 第十六版

第三篇:温州体育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温州体育发展情况; 知道温州的体育明星; 教学重点: 温州体育发展情况; 教学程序: 一:温州的体育发展史

20年的纵向相比,温州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是飞速发展的,但与杭州、宁波横向相比,温州现在的体育投入是杭州的1/2,宁波的1/3,即使跟近邻台州比,温州对体育的投入力度也已不及。尽管朱启南获得奥运会冠军,但温州要想保持在省内的竞技体育领先地位,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近20年来,温州的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多不胜数,这些优秀的选手正是在他和竞训干部们的“推波助澜”之下,被送上了更高的竞技舞台。朱启南之后,游泳、田径、跆拳道等优势项目,温州还有的具实力的适龄运动员,2008年将会有更多的温籍健儿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

从1984年郑开平的“零的突破”,到2004年朱启南的“零的突破”,温州体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竞技体育的发展是金字塔形的,只有塔底基础越厚实,才能有更多的塔尖冒出来。这两年,在乒乓球、羽毛球、拳击、柔道等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温州有萎缩的迹象,这是值得警惕的。

二:介绍温州体校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是1987年经浙江省教委、省计委批准建立的。前身是温州少体校,创建于1956年,是浙江省五所重点少体校之一。1999年,建立于1984年的温州第二业余体校并入该校。现该校是浙南地区唯一的全日制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

学校设有中专部(八个教学班)、业余部(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余人,分散班学生100人。学校共有田径、游泳、乒乓球、排球、篮球、皮划艇、射击、武术、体操、艺术体操、蹦技、柔道、举重、摔跤、跆拳道、航模、拳击、羽毛球等18个项目,是浙江省运动项目最多的体育运动学校。全校有教职工150多人,全部达到任职资格标准。有曾在国家运动队任教的二人,国家级教练二人,高、中级职称教练(教师)占教练(教师)总数71%。

学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在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校朱启南同学以702.7环的优异成绩荣获10米气步枪射击金牌,并打破了美国人杰克.帕克在2003年慕尼黑世界杯上创造的70

2、5环的世界纪录;有11人成为世界冠军:戴丽丽(乒乓球)、许武(蹦技)、尤邦孟(散打)、胡胜高(航模)、潘磊(航模)、史玮玮(航模)、诸宸(国际象棋)、吴钞来(散手)、朱启南(射击)、毛亚琪(武术)、朱敏圆(皮划艇);7人成为奥运选手:郑开平(帆船)、刘海媚(帆船)、李爱月(柔道)、王瑾(柔道)、阮怡(游泳)、王文静(体操)、朱启南(射击);还有22个亚洲冠军,83个全国冠军,47人被国家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先后有300多人考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培养成为我国体育骨干,有的已成为我国一些运动项目的带头人,如:江秀云、黄凌海、陈立人等,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祖国争了光。

三:介绍温州的体育明星

朱启南(1984-),男,汉族,浙江省永嘉县人,浙江省射击运动员。

1999年在温州体校开始射击业余训练。2002年2月输送到浙江省射击队。2003年12月进国家射击集训队。 2003年在全国射击冠军赛上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3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4年在泰国举行的射击世界杯赛中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4在吉隆坡举行的第十届亚洲射击锦标赛上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4年8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上以总成绩702.7环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并打破了702.5环的世界纪录。

2004年10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射击世界杯总决赛中以700.5环的成绩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8年8月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功勋运动员”荣誉称号。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他“浙江青年„五四‟奖章”。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郑裕蒿(1979-),男,汉族,浙江省苍南县人。1998年3月到浙江省散手队当运动员。2002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中获男子75公斤级第二名,2003在澳门举行的武术散打世界锦标赛中获男子75公斤级第二名,2004年11月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中获男子75公斤级冠军。

夏煊泽(1978-),男,汉族,浙江省瑞安市人,中国男子羽毛球运动员。1989年由浙江瑞安市少体校入选浙江省羽毛球队。1996年2月入选国家羽毛球队。他打球能拼能磨,意志顽强,被公认为打硬仗的高手。2005年在吉隆坡举行的“汤姆斯杯”比赛中获男子团体赛亚军。2001年5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羽毛球苏迪曼杯比赛中获混合团体冠军。2004年5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羽毛球汤姆斯杯比赛中获冠军。2000年被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同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荣记二等功一次。2001年获体育运动一级奖章。

周小菁(1977-),女,汉族,浙江省瑞安市人,艺术体操运动员。1987年由浙江省瑞安小学入选浙江省艺术体操队,1996年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96年9月在中国长沙举行的亚洲体操和艺术体操锦标赛上,获艺术体操女子个人全能和绳操两项冠军。1998年12月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上获艺术体操女子团体和个人全能两项冠军。

诸宸(1976-),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国际象棋队运动员。 她七岁开始学棋。1988年由温州鹿城区体校入选浙江省国际象棋队。她基本功扎实,防守严密,攻杀凌厉,斗志顽强。1988年在罗马尼亚获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女子12岁组冠军,并国际棋联批准为棋联大师。1994年1996年获世界女子青年赛冠军,并获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称号。1996年获奥林匹克团体赛亚军、个人名次冠军。1998年获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个人名次冠军和最佳女棋手称号。2001年获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女子冠军。

潘磊(1974-),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省航海模型队运动员。1992年入浙江省航海模型队。善于学习,刻苦细致。1995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九届世界航海模型(动力艇)锦标赛中获F1V-6.5冠军。1999年在捷克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航海模型(动力艇)锦标赛中获F1V-6.5冠军。2001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航海模型标赛中获F1E<1kg亚军。

尤邦孟(1974-),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省武术散打运动员。现任浙江省散打对教练。1989年进温州市第二少体校学习训练。1992年进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1997年入选省散打运动队。1991年获全国散手锦标赛个人冠军。1994年获全国散打冠军。199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获散手男子65公斤级冠军。

四:学生来说一说身边的体育

第四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温州民营经济形成了“五个结合”的鲜明特点:

一是与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结合在一起。温州的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经济。不小市场本身就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的,市场的经营者主要也是民营企业,而每一个市场的背后,又是成千上万的民营生产企业。早在改革开放初的家庭工业发展时期,温州就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十大专业市场。当时为家庭企业采购原料和推销产品的农民购销员有10多万人,把温州的商品推向全国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专业市场与市场网络并举、本地市场与在外市场并存、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重的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

二是与劳动力的大进大出结合在一起。温州经济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区域经济。改革初期,温州10万推销大军架通了温州产品与各地市场的桥梁,现在160多万在全国各地、10多万在港澳台地区、30多万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大部分从事营销活动。全国县以上的地方几乎都有温州人在做生意。温州市场网络的“节点”多,覆盖面广,运作迅速,触角敏锐,成本低廉,竞争力非常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温州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和下岗再就业问题。

三是与“块状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温州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目前,柳市电器、桥头纽扣、永中阀门、塘下汽车配件以及市区服装、打火机、灯具、鞋革等产品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形成了块状经济。这种区域性规模经济,使温州民营企业下仅具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是与温州小城镇发展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温州农村小城镇的崛.1978年温州只有18个建造镇,目前已发展到140多个。1984年苍南县农民在鳌江口几个渔村的基础上建成了“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镇,被誉为改革开放的一大奇迹。龙港、柳市、永中等一批经济强镇脱颖而出,这些镇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发展后劲强,形成了企业股份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范化、人口外农化的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建制镇的人口已占全市的60%以上,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市的80%以上,财政收入占全市的50%以上。

五是与温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温州南宋以来便是商贸集居的地方,有悠久的经商传统。温州商人具有独特素质,是因为区域文化的影响,温州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儒家传统文化的独特区域商业文化。温州自古有过大移民,有着移民文化的基因。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敢闯敢冒的温州人,成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温州人具有“自主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负重品格、风险观念、经商能力”,特别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温州

人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温州文化和温州精神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2、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对温州经济形成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温州的民营企业家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制度的突破。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是家族制,但企业做大以后,这种组织制度开始显露缺陷,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民营企业仅仅依靠自身滚动发展的方式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企业要想走出温州,要想实现跨越性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由之路。不少民营企业家明确提出企业制度创新,像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一批企业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是组织的突破。注重党团组织建设是温州民营企业的又一大亮点,神力、天正等企业集团的党团组织活动都开展得很有特色。温州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能够生机勃勃、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支部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所谈到的:党支部的建立一是树立了企业的正气;二是党员的表率作用增强了企业团队精神。党支部带来的最大财富是“稳住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是市场的突破。“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应有市场”。为什么市场特别钟情温州人?这无疑是得益于温州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日益发达的营销手段。目前,温州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足见温州企业家对创品牌的重视。品牌效应,是温州特有的行业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手段选择越发显得重要。百万购销员遍布全国各地专业市场曾是温州企业的骄傲。在网络时代来临的今天,网上销售成为了温州企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又再次走到了市场前列。

“温州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1、明确指导思想,从战略上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摆上位置。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总目标,根据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大力推进人的现代化这三个战略重点的要求,从过去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转向数量与质量并举,更注重质的提高,逐步实现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不断营造新的先发性优势,真正从战略上将民营经济的发展上位置。温州的经验表明:民营经济在量的扩张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没有非公有经济的充分发展,经济就难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民营经济必将成为策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明确这一点,对我们重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意义,尤为重要。

2、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温州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登记平等、税赋平等、规费平等、贷款平等、市场准入平等和服务平等”,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步入有序、平等竞争的环境。我市的民营企业同样存在贷款难、办事

难等情况,温州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要坚决贯彻省委对民营经济实行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营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3、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温州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引导和树立典型,逐步实行科学管理;对有条件的企业,鼓励其走向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温州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与其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分不开的。联系中山的实际,一些过去曾在全国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后来败下阵来,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保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4、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温州的经验,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推进科学进步,发展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探索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有效机制,从劳动密集产业与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握手”、开发实施入手,把项目选择、技术入股、资金投入、股份转让等方面融为一体,探索一条促进技术创新的路子。

二是注重品牌效应,扶持传统优势产业。学习温州那样,致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推动传统产业集群,集中资本,创建品牌,加速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是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要重视科技型职业经理人的培育,输送一批在职的经营管理者出国、出境学习培训,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提供中介服务。

第五篇:温州民营经济研究1(大全)

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之一

解读温州模式

郭忠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温州模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的媒体和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许多文章和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温州模式就是民营企业加上温州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和冒险精神所组成的经济运行模式。笔者也基本同意这种观点,但为什么温州人具有特殊的经商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为什么国内别的地方的民营经济没有温州发展的快?要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本质还需要从经济、政治、地理、社会和文化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一 . 温州模式的形成因素

1.国有经济不发达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很少。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距离较近,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很少,国有工业企业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这就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使得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相对而言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由于同国有企业争资源而受到太多的责备和限制。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生产成本低且经营手段比较灵活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环境,所以初期的发展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初期积累规模不断扩大。

2.温州地区人多地少,区域内山多水多人均耕地更少,剩余劳动力多。众多的农业人口如果只靠从事耕种和打鱼为生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小康和富裕。因此,当地很多农民较早就从农业、渔业生产转向手工制造和服务业,从事食品加工、服装缝纫、木工、瓦工和小五金业的加工,进入了市场,建立了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政府的商品经济观念,也培育起了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地区交通不便,没有铁路和航空线路,公路交通山多路窄,与外部的联系受到限制,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杭州来到温州很不方便,中央和省级领导到温州来的很少,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弱,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禁止政策也没有其他地区贯彻的那么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容忍”也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像广东等沿海地区那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支持,而主要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3.温州人“重商观”的历史渊源。早在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主义学派就提出了“农商并重、无商不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当时社会主流的儒家“重农轻商”思想发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温州人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形成了温州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人经商意识特别强的缘故。

4.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社会基础上的合作经济。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外,温州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方式。这种普遍的合作方式是温州人所特有的,而在别的地区这种广泛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高信任、低风险和交易费用低,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创业融资方便、快捷。温州民营企业的起步大多是家族作坊。当家族中某一成员要投资创办企业时,资金大都是通过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来共同筹集的。由于血缘、情缘的关系,融资过程中的信任度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资金也就很快的集聚起来。

第二,地缘关系形成的产品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具有投资分散、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一个家庭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后,同村的居民就跟着仿效并很快波及到附近的居民,大家纷纷而上,有的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有的则生产产品的零部件。这些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专业性很强成本更低,而且投资很小。他们的产品直接出售给生产成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就不再生产零部件了。很快就形成了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间的生产相互配套,每个企业的投资都不太大,很快孵化出一大批小企业,不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周期,迅速地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规模。

第三,外出温州人织造的强大的营销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内地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不同,温州人只要有生意做、有钱赚就能四海为家。经商意识强的温州人(约占总人口的30%)纷纷带着家乡的产品跑遍全国各地,从走厂访店上门推销产品做起直到自己开店、办公司,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产品织造了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也是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温州人能够织造出强大的营销网络而别的地区就办不到呢?这就是温州人“讲实效、重亲情、敢冒险”的区域文化的特殊之处。他们依靠血缘、情缘、地缘关系所建立的产销分离的合作体系,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温州人有效的利用了本地区的“社会资本”。初期,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当地的专业市场摆摊设点推销自己的产品,当产量不大时这种销售方法还可以满足需要,而且费用也不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仅在当地专业市场销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家都希望能到温州以外地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如果每个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机构所需的开支是巨大的也是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于是一部分善于经商的温州人看准了这个商机,主动承担起外出经商的任务。他们利用亲属、亲戚和老乡的关系采取抵押、担保的办法赊欠了一部分货款到外地办起了商店,专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大军。这支销售大军的突起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它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的产销得以分离,效率更高,也是温州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有特色的部分。

二 . 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

经多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有的企业经过改造建成了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规模更大的企业发展为集团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一些温州产的地方产品在全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一些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商品获得了全国著名商标称号;还有些商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温州模式对民营企业创业和成长的重大

意义。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企业内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弊端以及其体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不适应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把民营企业办成国际化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的阻碍。温州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

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都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业主基本上原来都是农民,管理者也大都是家族内的成员,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他们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依靠自己的经验,直接管理到生产工人大事小事都亲自抓。但当企业发展大了以后,原来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了,企业主感到需要聘请专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于是,很多民营企业都聘请了管理和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当聘请的外来人员进入企业以后,由于企业主还没有“两权分离”的观念和外来人员(多是从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的)对家族式企业的不适应,企业主或其在企业内任职的亲属们不太理解管理人员的做法,也不敢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管理人员感到责权不分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进步的进程缓慢。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家族式和科学化间摇摆,管理效率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与需求进步的矛盾

民营企业创业时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仿制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同类商品,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都不高。当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多没有同步跟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主的观念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的观念还停留在创业的初期 ,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不断的仿照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不断进步没有必要自己投资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仿效别人永远只能落后于别人。二是技术方面资源的不足,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人力和硬件方面的设施、手段等,就这方面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差距都很大。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骤加快,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推动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人们追求着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需求。市场永远是技术领先者的天下,落后就是失败。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实际行动。

3.企业发展与各类人才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技术创新,人才问题都是第一位要解决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本在各种资本中最为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当前温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创业特点和温州地区相对人才培养不足的结果。如前所述,温州民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商业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当企业较小的时候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经商经验还可以管的过来,当企业规模变大以后,作为大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文化知识就不够用了,而他们在企业内的亲属们也基本相同,此时靠血缘、情缘建立的管理团队已经不能胜任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人才要求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人才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温州地区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基本没有经济管理或工科的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高等专科院校,但办学能力和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民营企业的需要,仅靠本地区的地缘人力资源是很难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应当打破原来的“三缘”局限,面向更大的范围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从当前实际来看,温州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并在企业内建立起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的机制。也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机制,以解决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信任度和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度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相信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生机。

本文针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笔者认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才能使温州民营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官员、企业家来关注温州民企,提出新的发展观,使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创造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温州模式。

2003年3月10日于柳市

上一篇:新版死亡证明范文下一篇:巡场工作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