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五项常见结果分析

2023-04-27

第一篇:乙肝五项常见结果分析

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

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模式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诊断结果 临床意义

1 +- + + “小三阳” 表明有HBV感染但病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相对较弱3 ++ 恢复初期 表明有HBV感染但病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相对较弱

4- + 恢复后期 表明曾感染过HBV,但已产生保护性抗体,不具有传染性,也不需注射乙肝疫苗

5- + 恢复后期 表明曾经感染过HBV

6- - 完全恢复 表明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若未注射乙肝疫苗,则表明曾经感染过HBV,现已产生保护性抗体,不具有传染性,也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说明:“乙肝两对半”仅反映HBV感染及复制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病情轻重,如“大三阳”病情不一定重,而“小三阳”病情不一轻。若要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除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外,还应结合肝功能试验、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CT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当前病情。另外,若要更准确地判断HBV的复制状态及病人的传染性,还应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定量检查

乙肝五项结果分析

1.第一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2.第

一、三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传染性很强。

3.第

一、

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此时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4.第

一、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5.第

一、

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但传染性较弱。

6.第五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隐性携带者或处于感染的窗口期,也说明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7.第

四、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8.第

二、

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说明是乙型肝炎的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9.第

二、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接种了乙肝疫苗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康复了,已有免疫力

- 1 -

第二篇: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的正常标准

很多朋友反应说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的单子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才是属于正常的。我们请到武汉国中堂肝病研究所专家为我们解析。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怎样才算正常?对于乙肝五项我们知道,乙肝五项是检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分别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 HBe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分别以阴性“-”和阳性“+”显示。那么乙肝五项检查结果怎样才算正常呢?

武汉国中堂肝病研究所专家表示,乙肝五项检查有很多结果,正常的结果有以下两种:

1、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其余为阴性

出现这种情况代表检查是正常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示以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的历史,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或者接种乙肝疫苗或打过表面抗体免疫球蛋白;或者对HBV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

2、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其余为阴性

这表明接种了乙肝疫苗后,或是乙肝病毒感染后已康复了,已有免疫能力。这种检查结果也是正常的。

专家温馨提示,为了确保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的准确,要选择正规的大医院,如有需要可以随时咨询武汉国中堂肝病研究所专家,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第三篇: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

2 ++

3 ++--++-- + -

11 +-

12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1-30%

2-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 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

3+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 2-10%

4-+-+-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5-10%

9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

10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11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12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3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16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9-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0+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1+HBV感染后已恢复。

23-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4+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5++ + + -

28- + + -

30 +-

32 + + + + -

二 关于乙肝的传染和预后

几率小。看看我以前的答案吧。

平时的预防请参考我以前的答案--☆☆1

对乙肝预后的分析请参考我以前的答案--☆☆

2☆☆1

我女朋友是大三阳携带者,我和已同居,请问我会不会被感染?

赏分:20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HBsAg,在和恋人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预防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抵抗力。如果有条件,应当全民预防乙型肝炎。上面这位说的对。我来补充:

我回答过一些关于肝炎的问题,就把它拷给你吧。我想,它已能解决你的问题:

一 接吻传染吗?

⑴ 不建议接吻了。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表达激情也并不一定需要接吻。呵呵。

⑵ 接吻不一定能传染。我手头病例资料太多,乙肝在夫妻间传染的几率竟然很小。为什么,现在人们解释趋向于:由于一方小“剂量”的长期传染,使对方获得了免疫效果产生抗体。

⑶ 性生活尽量带安全套。当对方变小三阳时可考虑不用。如此坚持个两三年下来,你就会由于不经意的小感染而获得免疫。

⑷ 病人的经血有较强的传染性,注意!

二 蚊子传染吗?

一般不。

⑴ 我们知道,乙肝确实是经血传染的。但和蚊子叮咬不同。

⑵ 蚊子咬人,首先是向人体注入“抗凝剂”,就是那使我们感觉非常痒的东西。然后它吸血。若让它饱餐,它会连注入的抗凝剂一同吸去,这时候人反而会感觉不太痒了。通常,在它吸血时,人会感觉到,一拍一打,会中断这种吸血过程,人就会感觉很痒。

⑶ 好,讲到这会,你大约会明白了,蚊子不是把它肚里已有的血注入到人体内。不是!

⑷ 仅当这蚊子刚刚吸了大三阳病人的血,而且它的吸器上沾有很多,这时候会有些传染的可能性。

⑸ 还有个解释,说是蚊子分泌的抗凝剂本身对病毒的活性有影响,所以蚊子才当不了传播乙肝的宿主。但是,它却是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的罪魁祸首。

⑹ 为了你的健康,我们应假定蚊子会传播乙肝。应当对蚊子进行彻底的杀灭。

三 我推荐吴田田的回答:关于乙肝的四种传染途径

肝炎的病因很多,但日常为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因此人们习惯将病毒性肝炎简称为“肝炎”。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有四种:

1 母婴传播

一般认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3千万)来源于母婴传播。由于感染早,90%以上发展为慢性感染。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感染后慢性化的危险性为30%左右,而成人期获得性感染者中仅5%慢性化。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尤其HBsAg与HBeAg(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传染性强。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宫内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传染。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怀孕后期(

7、

8、9三个月),每月注射1次高效价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中和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2)宫腔内感染。指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被感染;同时亦可能通过新生儿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新生儿出生后用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即可得到有效预防。(3)产后感染。新生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也可能被传染。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能有效阻断这种传染。

2 血液传播及医源性传播

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血液中,因此经血液传播也是一重要途径。如: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血液透析、被针头或手术刀意外刺伤、共用刮胡刀,以及牙刷、纹身、补牙等。

3 性接触传播

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精液具有传染性。HBsAg阳性患者的精液注入黑猩猩阴道内后,黑猩猩发生乙肝感染的实验提示配偶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性交时必须使用避孕套。

4 其他方式乙肝也可父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途径,但调查显示,父婴传播也可以引起婴儿乙肝,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表明,乙肝患者的精子中确实带有乙肝病毒,HBV-DNA可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乙肝的父婴传播。父婴传播的发生都是在生命的早期,有调查显示,当父亲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者,其所生婴儿的感染几率可达80%以上;当父亲e抗体阳性时,其后代的感染几率为20%左右。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的几率比母婴传播还要大,而且更容易造成终身携带。从孕前开始阻断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如果患者是慢性乙肝并伴有肝功能异常,可用抗病毒治疗,在病人传染性降低后,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针对性的保肝药,维持一段时间后,可以怀孕。

第四篇:中小学生常见病检测结果分析

近几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研究新疆吉木萨尔县疾控中心张生国邮编831700

【摘要】目的:探讨近几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现状及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3年我县各中小学校常见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结论。结果:我县2011至2013年中小学生最常见疾病均为视力低下,各常见病发病率虽表现出逐年减少,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病率较低,与其他疾病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日常学习中,应提高学生对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上述常见病发生率,保障中小学生生活及学习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

研究表明 [1],对中小学生常见病进行有效监测,从而制定正确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是保障其身心健康的主要措施。本文将对我县自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近几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现状及提出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县中小学(高中、初中、小学)2011年共有中小学生11987名,其中男性6021名、女性5996名;2012年共有中小学生12343名,其中男性6389名、女性5954名;2013年共有中小学生12135名,其中男性6027名、女性6108名。2011年、2012年、2013年我县中小学生性别比例及年龄组成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3年我县各中小学校常见病监测结果,内容包括患病人数、所占比例等,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资料、询问当事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等,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结论。常见病监测方法如下:①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灯光箱进行检查,若学生视力检查结果在5.0及以上则为视力正常,5.0以下属于视力下降;②龋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龋齿检查标准进行监测;③沙眼。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沙眼诊断标准进行监测;④营养不良。利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判断营养状态,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若计算结果不大于18.5千克/m2,则应判断为具有营养风险。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1-2013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沙眼等)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1-2013年我县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分析[例(%)]

时间 例数 视力低下 龋齿

2099沙眼 营养不良 2011 11987 5788980(8.18) 198

(1.65)*

912(7.39) 189

(1.53)*

804(6.63) 177

(1.46)* (48.29) (17.51) 2012 12343 57711893(46.76) (15.34) 2013 12135 55651780(45.19) (14.45)

注:*表示与其他疾病发病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1可知,我县2011至2013年中小学生最常见疾病均为视力低下,各常见病发病率虽表现出逐年减少,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病率较低,与其他疾病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可知 [2],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常见病包括视力低下、沙眼、龋齿以及营养不良等,但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重视青少年儿童营养物质摄入情况,因此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发病率较少,与本文所得我县近几年中小学生常见病调查结果相符。但杨勤 [3]研究可知,由于生活条件优越,营养不良情况显著改善,但随之而来营养过剩发生率则显著上升,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数量逐年增加,应引起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我县近年来中小学生常见病主要为视力低下、沙眼、龋齿,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①视力低下。学生学习负担不断增加,用眼疲劳情况日益严重,且教室采光、课桌椅高度、缺乏微量元素等因素也易导致视力低下,近年来虽采用各种措施预防近视(如眼保健操等),但效果并不明显;②龋齿。龋齿发病原因主要与学生饮食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女学生喜好甜食及零食,因此女学生龋齿发病率较高,且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未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习惯,提示在日常教育中应以减少食用零食、甜食,养成良好刷牙漱口习惯为主,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③沙眼。沙眼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其致病菌主要为沙眼衣原体,研究表明 [4],沙眼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盲眼病等严重后果,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低年级学生

沙眼检出率较高,且男性大于女性,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未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且女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显著优于男学生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在进行日常学习中,应提高学生对个人卫生及生活习惯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营养、提供明亮学习环境、提倡眼保健操、定期宣教良好生活习惯、强调体育锻炼等)尽量降低上述常见病发生率,保障中小学生生活及学习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李泽民,陈柬.青岛市学生近lO年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25(2):215.

[2]郭虹,刘莉杰,姜秀梅.吉林市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发中微量元素关系的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2, 23(2): 13-14.

[3]杨勤.中国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其膳食营养指导[J].中国妇幼保健,2011, 20(1):406-408.

[4]赵宏艳,刘敏,吴立新,等.唐山市监测点校学生1999-2003年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12,26(1):68.

[5]刘金英,张振民,王进力,等.泰安市1985-2000年学生

常见病患病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25(2):236.

第五篇: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时间:2008-04-2

3 字体:大 中 小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 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根据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按照当前的控制策略和保持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二、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时的30%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82%,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按本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快速、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新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特别是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难度较大。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大乙肝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我国乙肝危害严重性和长期性。加大贯彻落实《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力度,加大对乙肝预防控制的投入。二是继续坚持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做好重点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特别要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鼓励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三是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资料链接:用语解释

1、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表示人群感染水平高低的指标,携带率越高显示人群感染越严重。

2、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衡量人群免疫水平的指标。抗体阳性率高显示人群免疫水平高。

3、行政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9个省(直辖市);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1周岁以内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

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

6、1992~2001年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时期,期间出生儿童年龄为5~14岁;2002年起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2年以后出生到调查之日满1岁的儿童年龄为1~4岁。

上一篇:有关描写中秋节的作文下一篇:有关暑假生活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