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与创业的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关于就业与创业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应有之举。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关于就业与创业的论文

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内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法律服务

[作者简介]李蔚娅(1980-),女,吉林长春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盖世洲(1978-),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郝志功(1963-),男,河北文安人,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河北廊坊065000)

根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统计,2011年,我国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逾400万人之多,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达千万余人。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工作,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先就业、再择业”口号的提出,恰恰说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大学生的知识构成、专业能力存在欠缺。虽然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推行素质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并非易事。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状况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条件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欠缺,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即使就业环境好转、压力下降,就业困境也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第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欠缺。就业、求职并非是一项简单的活动,无论是正确认识就业、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还是真正开展求职活动顺利就业,以及就业后进一步的发展等,都是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没有相应的就业能力是无法顺利完成求职、就业等一系列活动的。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是针对在校生就业能力的一种培养。但仅仅依靠这一课程远远不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水平普遍较低,不能给大学生带来真正具有实战意义的能力培养,许多就业指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科学培养,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多元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2.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因分析。目前国内的各种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第一,国内就业形势仍不理想。进入21世纪,国内外经济形势以更快的速度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这对于国内的就业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就业形势趋于好转,但就业压力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众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尚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更何况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国家促进、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尚不完善。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并不能完全到位,且政策本身也并未完全涵盖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全部内容,因此这些措施尚不能构成一个促进、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完善的体系。政府应当对于现有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并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出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配套措施,保障其实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切合其需要的帮助与服务。

第三,高校扩招的负面效应。1999年,基于解决部分经济问题与就业问题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并于年内正式实施。扩招使很多原本不能通过“独木桥”的人也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这原本是高等教育普及的良机,但许多高校因扩招准备不充分、盲目扩招,出现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不足,不能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含金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随着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批学生的走向毕业,大量大学毕业生在突然之间全部涌入就业市场,而就业市场却没有足够的岗位可以提供给求职的大学生,客观上造成了供求关系的扭曲,对原本就因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取消而开始变得相对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造成了更加强烈的冲击。

第四,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常常遭遇合法权益损害事件。尤其是在其就业、创业过程中,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对现实的估计盲目的乐观或悲观,一旦发生变化往往缺乏应对准备,而对于各种有可能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风险也缺乏基本的辨别与防范能力,因此才会出现大量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例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甚至没有劳动合同,单方面扩大求职大学生的劳动义务等。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其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单凭高校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单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就业形势需要,多领域、多角度入手,方可实现能力提高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专业能力,这个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实现,即重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实践水平以提升其专业能力。自身含金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就业成功的砝码。而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针对就业全过程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如对国家就业政策、措施的正确解读,当前就业环境的恰当分析,就业形势的合理预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以及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各种求职技巧、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等。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非高校通过课堂教育可以实现,也不是社会上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所能实现,必须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及创业法律服务体系,才可以将工作做到实处,真正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

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特别是法律服务的公益机构,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借鉴,提出关于国内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1.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创建。鉴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权威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该体系应当由政府主导、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直接负责或批准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创建。而服务体系建立的地域范围应当视不同地区高校分布的具体情况而定,至少应当在二级行政区划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除却实体创建之外,还应当结合网络技术创建对应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以便更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帮助与服务。

2.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内容。第一,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成功就业,首先要正确解读就业政策。目前国内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任课教师多为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士,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合理、实用的政策指导,其形式可以是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在校内开展就业政策指导的专业讲座、印发就业政策宣传资料、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主要是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以及网上咨询)等。

第二,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了解实时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通过对国内就业环境的实时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工种的具体需要,结合各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其对未来就业环境做正确分析与预判。

第三,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利用政府力量,整合各类用工、求职信息资源,使之科学化、系统化,采用资料免费发放、网络公布等方式,定期向大学生公布就业信息,做好信息传播的使者。同时,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召开各种招聘会议,协助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第四,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对于社会竞争与社会压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于未来预期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过于自信或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直面人生的困难与挫折等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利用讲座、宣传、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辅助其做好正确的心理准备,迎接步入社会的各种挑战。

第五,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能正确认识并利用这些特点,为其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拟订一条正确、可行的职业道路,必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地实现就业目标。

第六,求职面试技巧培训。求职面试过程中,各种技巧的恰当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自身附加值,为求职成功加分。例如端庄合体的着装打扮、大方有礼的言谈举止等,都可以提高求职成功的几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可以通过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合作,将各种求职面试技巧融入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快速掌握,进而运用与个人的求职过程中。

第七,就业、创业法律事务的咨询与解决。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合同如何签订、违约如何追偿等,以及创业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企业如何设立等,通过专业人士进行专业解答,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在合法权益受损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特别是在问题发生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便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为了强化大学生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认识,还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普及劳动法律制度。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造成,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集合国家、社会、高校及个人的力量,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将措施落到实处,方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真正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局面。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创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必将成为今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周丹.论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2]刘海军.当前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不足与完善[J].管理工程师,2010(3).

[3]关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0(1).

[4]张涵,刘昕悦,张乐.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初探[J].法学之窗,2010(4).

作者:李蔚娅 盖世洲 郝志功

第二篇: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应有之举。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题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思考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深化教育改革,迎接时代挑战,培养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举。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的困难,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对于高校和谐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年代;无论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我国高校都始终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因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同,不同时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各有侧重。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实行统招统分制度,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不大,重视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均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统一进行,学生在实习单位通过见习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和适应;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教育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教育对促进学生适应形势、艰苦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学生服从分配,到基层工作、建功立业,大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有的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专家。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特别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由于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接受学生实习的自觉性和意愿下降;学校学生人数多,集中组织学生实习难度大,大学生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行就业和创业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高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对大学生深入一线和现场实习和锻炼的效果,却黯然失色。

二、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内容,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1.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空泛、不连贯,期望值高。从内容上讲,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均有体现,但在事实上存在着一连串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和讲座实施,与校外实习、实践联系不密切,学生因校外或现场实习、实践的机会减少,缺乏对将来所从事工作或就业、创业的直接认识和体验;二是就业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脱节、开设晚,因而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对专业与就业、创业的关系,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对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进行就业、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出现学习时不明白、学过后又明白晚了的问题,导致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为不挂科而学习形成高分低能的致命障碍,错失培植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时机;三是就业和创业教育期望值高,一说就业特别是创业就希望一创业就干大的、干高级的,容易出现空对空的问题。

2.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环境。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和集体的,一旦学生需要实习,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比较高,也会配上企业专门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这是我们高教成功的一大因素。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企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因担心影响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不会让学生顶岗实习,有的还要收取较高实习费用,这样就使高校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打了折扣,这使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高校望而却步。为弥补不足,一些高校或把校外实习改为校内实习,或压缩校外实习时间。由于校内与校外是两种不同的实习环境,加上高校扩招场所不足,实习条件、管理方式等与现场不一致,导致学生在求职和创业时出现不适应。

3.现有的管理制度制约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也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支持。现在各高校大都倡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但在管理制度上却有很多不适应。例如,大学生经商,有相当的教师认为学生以学为主不应该经商,因而不支持学生经商;有的学校学生手册明文禁止学生经商。学生校外实习和锻炼的条件变了,经费可以采取学校、学院(系)、学生共同承担,但高校收费有明文规定,如果向学生收费没有明文规定属于乱收费,也影响了计划的实施。诸如此类,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4.家庭和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和母鸡带小鸡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宁肯自己苦些也不愿意孩子受罪,不同意孩子早就业、不同意孩子去基层,一门心思督促孩子去大城市、去事业单位就业,督促孩子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使孩子既失去了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机会,也在求职择业和就业时失去了很多选择和就业创业机会。大学生本身的片面认识,也是影响就业和创业教育开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期望、个人的期望,使很多学生自入校起,就把目标锁定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到大城市、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上。平时对就业不想,一门心思考研,社会活动不积极,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三、标本兼治,加强和改进就业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高学历优秀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掌握了大学生才能掌握未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是高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必须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1.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权限进一步加大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措施,关口前移,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和措施迁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上来,营造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解决大学生就业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投入和教育改革力度,解决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和实习就业困难,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切实把就业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其次,要整合政策措施,对自觉接受高校大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优惠或补助,为高校学生规范实习和就业提供真实的场所和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基层县(市)、区或乡镇,要掌握本地学生的去向,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调研材料、组织参观等形式,一方面了解本地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和往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既增强大学生自觉成才和自主就业、创业意识,也使他们对未来就业或创业有一定的思考。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大学生毕业时既不能自主就业,更不会自主创业,那他们就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也相当于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达标准够水平;二是要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就业和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科技创新的每个环节,突破就业和创业教育面窄量少的情况;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强化就业和创业教育效果。

3.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从单位长远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接纳大学生进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和阵地,使他们体会企业的文化和就业创业的意义,在锻炼中加深认识,提高水平和本领;另一方面也在学生锻炼中发现人才,为单位选拔优秀和合格人才,这样的人才远比一场招聘更加实际:一是对人才有更深入更直接的考察,并且这种考察比校园招聘更深入;二是减少了单位东西南北招聘的辛劳和不菲的花费;三是提高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率。

4.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宣传我国的招生就业政策,宣传我国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家长在孩子在考取大学之时,就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就业实际,丢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基层县市区劳动保障和社会部门,要透明本地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用人计划,使学生家长了解实际情况,消除“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和“自己的孩子是龙是风,别人家的孩子是虫是鸡”的不合实际的幻想,预知孩子几年后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吃饭穿衣量家当”。从实际出发,关注孩子的成长,根据孩子的实际,确立孩子的出路,支持和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在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树立自主就业和创业意识。从而使家庭作用与政府主导、学校培养、社会支持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强化就业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际锻炼。

作者简介:刘强(1976-),男,山东省莱芜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工学硕士;韩明臣(1966-),男,山东省平阴县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王春宇(1977-),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辅导员,讲师,青岛大学文学硕士;陈英慧(1979-),女,山东省东营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辅导员,山东大学法学硕士。

作者:刘强,韩明臣,王春宇,陈英慧

第三篇:关于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2014年各大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外加愈加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也不容小觑,违法侵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现实中相关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得不到很好的预防和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设想,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法律服务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再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重。

如今,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并且工作与自己的预期相符,成为了大多数毕业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较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及之前大学生风光的社会地位与就业时的包分配制度,当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状更能引人深思与探讨。毕业后,为了及时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专业不对口,一再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调查与研究,笔者总结出了其内因和外因。

1.1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内因分析

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不过关。

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阶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代的教育目标,但“应试教育”的影子却阻碍了其发展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采取“严进宽出”的策略,教育观念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也与时代存在脱节,教育体制亟待转型。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致使大学生将本应研究学问,严抓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知识储备量的时光全都虚度了。另外中国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不重视,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存在欠缺。

正确认识就业创业活动,并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等,都是我们体现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内容。而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指导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致使其能力尚待提高。可见学校仅开设一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存在极大局限性的,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多元培养机制。

1.2 大學生就业创业难的外因分析

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造成了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制约着我国毕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呈下滑趋势,大多数企业采取裁员的策略来应对金融危机,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尤其是2010年开始后,情况明显好转,随着经济企业回升趋势的确立,各行各业用人单位进入一个高增长态势,但是主要体现为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形势虽有好转,但情况依旧不太乐观。

其次,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尚不具体完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也相继出台,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提供了法律支持与保障。但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支持尚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立法的数量较少,立法的层次也较低。具体表现在仅有一部《就业促进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其他的规定皆以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较抽象,且缺乏具体配套的实施办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实践中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高校扩招带来了负面影响。

1999年,随着政府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中国的高等教育立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招生量大幅增加,同时招生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当代大学生的含金量也随之下降。随着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批学生走向毕业,就业岗位之间的供求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衡。自此以后,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侵权行为的时常发生,也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活动增添了不少阻碍。

由于大学生从小的成长及生活环境单一,致使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并且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薄弱。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辨别是非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存在较大不足,加上相关体系尚不完善,无法对法律问题的出现起到很好的预防和及时解决的作用,致使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申张。

2 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意义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人才需求结构也有所改变。作为社会新鲜血液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价值的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而通过如上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光凭其个人的努力是很难解决的,此局面的改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法律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法律援助,还包括社会的规范化、制度的完善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将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2.1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基础技能的缺乏,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都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内在因素,但现有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政策法规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和服务,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2.2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

随着应用型大学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创新创业教育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分管理,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2.3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促进社会的规范化

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及时地制定出有效的维权方案,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避免了不法侵害的发生。由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问题始终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所以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促进了劳动市场的公平有序发展,以及就业指导机构与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和就业市场联动的透明机制的实现。

2.4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有效落实就业创业政策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培训、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已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保障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解读出台的相关政策,使就业创业政策发挥其真正作用,也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具体运行模式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法律需求、解决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借鉴,特此提出具有多方主体参与、官方支持、专业保障、社会鼓励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该体系专门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其具体运行模式如下。

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特许成立相关组织,经费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捐赠,成员主要是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从事法律事业的工作人员。建立校园法律服务中心,依托学院拥有的教师资源,根据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法律实务经验,请老师莅临指导,同时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相关志愿者工作。邀请政府指定的专职律师定时到校担任就业创业法律导师,费用由政府承担。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实行在线答疑。

参考文献:

[1]邵麗颖.有效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2]沙良永.新时期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法律问题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1(9).

[3]文川.法制视野下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上).

[4]丁瑶,陈叶玲,白春慧,王绍杰,黄乐.从法律援助制度现状探究校园法律服务中心的构建与运行[J].商情,2013(21).

作者简介:黄莉莉,女,1995年3月生,江西新余人,汉,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作者:黄莉莉

上一篇:关于产品质量法的论文下一篇:贵州茅台股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