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幼小衔接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幼小衔接阶段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策略研究 ——以《有趣的勺子》为例

摘要: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阶段实行分段教育,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各具独立的培养体系,使上述两个学段的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现阶段的幼小衔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更容易将目光聚焦于应试教育的衔接方面,特别是语文拼读、数学计算等方面,而是常常忽视了对儿童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美育方面的衔接。且现阶段的幼小衔接更倾向于幼儿园对小学的单向衔接,每年6月笔者所在小学附近的幼儿园教师都会带领大班幼儿走进小学课堂,站在教室后旁听十分钟左右美术课程,这一措施虽时间有限但很有必要,使幼儿在入学前能够简单感受小学的环境和教学氛围。相反小学教师却很少有机会走进幼儿园,去真正了解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及学习内容。种种现象表明以受教育者为对象的双向衔接工作仍未落实到位。刚入小学时美术教学的高质量衔接是促进儿童美术素养连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没有像语文数学教师一样能做到固定学段教学,而大多需要跨年级甚至跨学段开展教学,容易导致接到新入学一年级的美术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考虑到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而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美术创作的高峰,他们喜欢上美术课,享受创作的过程,但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不同于幼儿园单纯的艺术领域,更专业、更多元的美术课程是带给儿童的学习欲望的诱惑同时也带来压力,加之“设计·应用”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的角度来看,相较于基础占比较大的“造型·表现”领域课程,自身更具有进阶性。如果刚入学时教师的幼小衔接没有到位,教师的衔接意识缺失,加之“设计·应用”课程自身的挑战性,就大大影响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学习激情。自202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来,幼小衔接的概念更加引起关注。笔者所在小学与附近幼儿园成为市试点实验点,借此时机笔者搜集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方案和小学美术教案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从幼儿园与小学艺术课标中对比剖析衔接现状、从小学美术教材具体内容分布中寻找设计课课程理念,从而窥探整个幼小衔接阶段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最后笔者以自身课例进行研究,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分析,希望更清晰的反映出幼小衔接美术“设计·应用”中的需改进之处。故本文通过了解现状,对比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操作,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归纳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助小学教师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在“设计·应用”或涉及其他各美术领域的教学方式,便于接手刚入学班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小衔接;“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策略;小学美术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幼小衔接

1.1.2 “设计·应用”课程衔接

1.2 研究动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幼小衔接阶段设计类课程理论探究

1.3.2 国内幼小衔接阶段设计类课程理论探究

1.3.3 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课程内容探究

2.1 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课程原则

2.2 小学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课程内容

2.2.1 小学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课程内容

2.2.2 小学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课程分布情况

2.3 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课程衔接现状

2.3.1 从课标角度

2.3.2 从内容角度

第3章 探索幼小衔接阶段“设计·应用”领域课程教学策略——以《有趣的勺子》为例

3.1 《有趣的勺子》课程内容分析

3.1.1 编辑指导理念

3.1.2 内容版面分析

3.1.3 学情分析

3.2 针对幼小衔接“设计·应用”课程学习任务策略研究

3.3 针对幼小衔接“设计·应用”课程教学目标策略研究

3.3.1 教学视域教学目标

3.3.2 课程视域教学目标

3.4 针对幼小衔接“设计·应用”课程教学组织策略研究

3.4.1 基于游戏的设计课程

3.4.2 从游戏教学到教学游戏

3.5 针对幼小衔接“设计·应用”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3.5.1 设计作品的互动评价

3.5.2 学生执行力的多元评价

3.6 教案即教学过程

3.7 教学效果

总结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论文提纲下一篇: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