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9u4第四单元教案

2022-09-2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m9u4第四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m9u4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学情说明】这是必修4的古代人物传记单元。通过必修1——3的文言学习,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文言阅读的经验,积累了较多的文言相关知识。加上学生的教辅资料《优化探究》上面有详细的文言知识的归纳和课文译注,因此本教案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归纳法。

3.“引导—探究”学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结合《导学案》的“知识梳理”,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2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3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布置作业

四、课文板书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教法学法

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

1.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

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5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6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

说文解字,一课一字。节,繁体字節,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本义:竹节。

这一环节,我将以“节”的说文解字来导入新课,通过剖析“节”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为下个环节以“节”为线索梳理全文做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

(1)承接上文的“节”字,引导学生围绕“节”来梳理全文,小组讨论,师明确。

明确:文章大致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持节出使

第二部分3—8自然段两次守节求死

两次为节拒降

一次护节求生

第三部分

9、10自然段不辱使节,白发归国

进而让学生总结:“节”不仅是使者出使的凭证,也是一国尊严的象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学习讨论,不仅解决本课的知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

在文章第二部分中,苏武的守节护节英雄事迹,使其人物形象得以彰显,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先从两次为节拒降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与苏武形象截然相反的三个反叛人物:张胜、卫律、李陵,再逐一分析。张、苏二人对比的内容较短,可一带而过;„„分析苏、李二人,可点派两名学生来分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再由学生自评,从人物的言语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

A.张胜面对卫律逼降作何反应?

请降

B.卫律劝降苏武,使用何种手段,苏武作何反应?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不动,不应

C.李陵劝降苏武,使用何种手段,苏武作何反应?

晓之以理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动之以情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讨论法和诵读法,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讨论中剖析人物形象,在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达到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的目的。

(2)在这一环节,我将设置问题,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文中曾提到苏武两次舍身求死,从容就义,一次被阻止,一次被救活。后面囚禁在海上时,又极力求生,这是什么原因,前后是否矛盾?

A.组织学生演一演两次苏武求死的内容,表演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谁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表演得更好。

(可引导学生从对话、动作等细节描写方面,来点评分析。在这一演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体悟人物形象)

B.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苏武求生的原因,经过上一环节的一演一说,学生不难分析出:苏武为守护大汉的尊严,忍辱偷生,如此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

四、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民族气节千古流传。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及其事迹。

五、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

为苏武写一份颁奖词。

六、板书设计

苏武传

班固

张胜请降

苏武卫律逼降

李陵劝降

《张衡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的情况;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能力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炼简洁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相关情况导入。

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是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开创地震学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

(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注意注音、断句等。 2.学生集体朗读。 3.提示读音。

属文 (zhu) 璇机(xuan) 算罔论(wang) 蟾蜍(chanchu) 4.疏通字句。

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谦虚谨慎) “从容淡静”“举孝谦不行” (淡泊名利) 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2.除此之外,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有《归田赋》《四愁诗》等。地动仪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可见其对天文的兴趣。 3.全文共六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文学成就(第一段)

科技成就(第

二、

三、四段)

9 治国才能(第

五、六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4.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五、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1.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2.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1)集体朗读。

2)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的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3)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3.引导学生学习

5、6段。 1)学生自读,疏通字句。

2)这两段写了哪儿几件事情?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一件是交代《思玄赋》的来历,突出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一件为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的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六、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1)通假字

员径八尺 通“圆” 形似酒尊 通“樽” 2)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 “方向” 现指相近的几个人物事情之一。 衡下车 “初到任” 现为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奇其才 (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句) 果地震陇西 (状语后置)

讽议(于)左右 (状语后置、省略句) 视事三年 (省略主语)

七、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总结要领,引导思维:

1.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一生中经历了几位皇帝? 四位皇帝:东汉章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也是以时间为经线来写的,时间虽长,但叙事清晰。 2.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3.小结人物传记的写法:

1)以时间为顺序组材,概括人物的一生。 2)突出人物重要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4.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突出特点,请同学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重点看第四段,主要由学生完成) 5.学习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如:

1)品德和人格是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2)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 3)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4)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大家对人物传记写作技巧的认识,并且帮助大家将课内的文言知识有效迁移,我们一起完成一道文言阅读题。 《曹植失宠》(参见发的资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特点,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今后在传记的写作中借鉴。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 善属文

1、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

2、 善机巧

2、剪裁得当。

3、 善政事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第二篇: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P47—48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编排特点: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也构架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明确了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创设活动情景,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理解乘法的意义,激发孩子的动脑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趣吗?

谁能说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动物园、水上公园、游乐场等。

师:你们去的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场(出示教材46页情景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游乐场的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提出(小飞机里比小火车里少几人? 过山车和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教师有意识的吧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在一起。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及学生对情景图的好奇,喂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

1. 教学例1 师: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的特点,教师可适当引导:(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找到相应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会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说,3+3+3+3+3=15这里每个加数都是3。6+6+6+6=24,这里每个加数都是6。 教师:概括出每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把它叫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让同学试着写出这样的连加算式,看看谁写出的加数多。(分别请同学读出这些算式)学生读,教师提问:是几个这样的加数相加呢?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算起来很麻烦。今天老师告诉你们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这么麻烦的问题。 板书:乘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我们一起算3+3+3+3+3=15,我们看下是几个3连加?(5个3),我们就可以写成5×3.这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就是乘号,看一看它像什么。 介绍乘号和3×5的读法。

师:计算的时候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也可以写成5×3. 板书范读,并一起读

师:你们能把上面这些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看看他们的结果都等于多少?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把同学们写出的算式读一读,问问还有什么写法? 教师提问: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2+2+2+2+2+2+2=14人,谁有不同看法?竖着看过山车又是几个几个地排的?加法算式怎样列?(7+7=14人)这是几个7相加?

刚才我们看的方法不同,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列出了这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你发现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交流) 7个2,和2个7,都可以列成乘法算式7×2=14或2×7=1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为协商自主建构乘法的一样提供空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交流,认识到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2.学习例2 师:出示情境图,商店门口(有漂亮的小熊气球,一个有几个小熊气球呢?请同学们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5+5+5=15 3×5=15 5×3=15 学生作答,教室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读乘法算式。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做加数,那么乘号两边的数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说说叫什么呢?

(很轻松的说出乘数),在一个乘法算式中: 例2 5 + 5 + 5 =15 3 × 5 =15 5 × 3 =15→积 ↘↙

乘数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

三、总结提升,练习 48页做一做1.2.3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以参观校园游乐园,商店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探索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多次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相同数连加起步,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乘法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2. 2~6的乘法口诀,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教科书第52页),5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节课。例1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福娃”,呈现出五组,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教材没有给出5个5连加的算式,而是给出了下面填空形式,要求把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填在□中,为下面写出算式和总结创造直接素材。然后,给出用每组“5个点”的直观图,分别给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对应点子图写出1×5=5,2×5=10两个完整的算式和相应的口诀,其它三组只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前半句。

第二课时(教科书第54页),2和3的乘法口诀。例2选择了一副乒乓球拍有2只的事例,先呈现两副乒乓球拍,又给出2个点的直观图。第一排有1个图,第二排有2个图,对应点子图给出1×2=2和2×2=4两个算式,以及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两句口诀。例3,呈现三束棒棒糖,每束有3个,给出了3个点的直观图。第一排有1个,第二排有2个,第三排有3个,对应点子图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课题: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5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把2---6的乘法口诀编排成5的乘法口诀、

2、

3、4的乘法口诀和6的乘法口诀三段。

2.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

5、3个

5、4个

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

2、

3、

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

5、3个

5、4个

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

2、

3、

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课前学情调研中已经了解到,少数学生已经会背一部分口诀,但是并不理解意思,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口决的意义,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学具、教具准备:课件、点子图模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激活数数的经验

教师(用课件呈现1盒福娃):数一数,1盒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用课件呈现4盒福娃):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要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福娃?可以几个几个地数?(5个5个地数)。 师生采用5个5个数的方式,共同计数福娃的个数。 教师(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激活相同数连加的经验

教师: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请同学们将2个

5、3个

5、4个

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填在空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5+5=( )

教师:结合上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3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4个5呢?

(一)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需求。 1.借助多种经验,探究乘法算式的结果。

(1)以3x5和5x3为例,探究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要求3盒福娃共有多少个,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下。

3×5 5×3 教师:如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同学们可以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用手中的点子图代表福娃,动手摆一摆、数一数,也可以根据前面加法计算的结果找到答案。如果你已经算出答案了,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形成如下板书: 3×5=15 5×3=15 (2)探究其他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你能用乘法算式计算出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形成板书如下:

2、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计算乘法算式的乘积时,有的要反复看前面连加的结果,有的要看点子图数一数,如果每次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都要这样做,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看来要想一个好办法,帮我们又快又准的酸楚乘法算式的得数。

(三)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1.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根据3个5相加的结果,就能算出3与5相乘的得数。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把几个5相加的得数,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2)学生尝试“创造”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表达方式,重在说明自己或同学表达的意思,理解意义。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记录方式(略) 2.比较交流,逐步规范。

在学生明确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怎样简洁清楚地进行表达,逐步规范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中写出完整的口诀,并告知学生这就是“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了解历史,加强认识

教师:乘法口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方便计算乘法,就编出了乘法口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因此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让学生集体诵读乘法口诀,深化理解意义,并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记忆口诀。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四五二十”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对口诀

两个学生一组,对口诀。 2.送数回家。

5×3= 2×5= 5×4= 5×5= 1+5= 5×1=

20 5 25 6 10 9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五)提升认识,课后延伸。

教师:观察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计算出5x6的得数吗?你能在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六)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教科书第55页),4和1的乘法口诀。例4教材选择了盒子装豆沙汤圆的事例;每排4个,共放了3排。和5的乘法口诀一样,先给出在□中填得数的3个4连加的过程。按着用一组4个点直观图,从上往下依次出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对应点子图,给出1×4=4和相应的乘法口诀,其它只给出了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前半句。在总结出4的乘法口诀后,教材提出想一想:1×1=□,和一一( ),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课题:

2、

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2、

3、4的乘法口诀;(教材第

54、55页) 教材编排特点:

其编排体例与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同样出现了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算式来想口诀。由于4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做一做”中的第一题以对口令的形式练习乘法口诀,即提醒教师注意练习形式的趣味性,又通过游戏使学生熟悉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了解

2、

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

2、

3、4的乘法口诀。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应用

2、

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学情分析:

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重点:熟记

2、

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学中玩、玩中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一遍好吗? 学生集体背诵5的乘法口诀。

师:谁能说说“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怎么来的,根据这几句口诀能写出那几个算式?

学生回忆后回答。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出示课件)

师:一副乒乓球拍有2个,这1个2,该怎么列乘法算式呢?能编一句口诀吗? 生:1×2=2,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

师:真棒!如果2副球拍就是2个2了,又该如何列乘法算式口诀呢? 生:2×2=4,口诀是:二二得四。(板书) 2.教学例3。

师:同学们的举一反三能力越来越强了,现在自己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用几根小棒。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列出乘法算式吗?会编口诀吗? 生:1×3=3,口诀是:一三得三。(板书)

师:自己试着继续摆,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口诀。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研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面我们来试试会不会用啊?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并适时作出评价。 3.教学例4。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4图)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自己摆小棒,然后正确填空吗?小组尝试合作完成。 组织交流,总结4的乘法口诀并板书。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师生对口诀的游戏)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学会了

2、

3、4的乘法口诀,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呢?

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强化记忆。

四、随堂练习

学生独立解答第55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组织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2、

3、4的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1=2 4+4→8+4→12+4→16 2×2=4 二二得四 1×4=4 一四得四 4×1=4 1×3=3 一三得三 3×1=3 2×4=8 二四得八 4×2=8 2×3=6 二三得六 3×2=6 3×4=12 三四十二 4×3=12 3×3=9 三三得九 4×4=16 四四十六 教学建议: 1.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追问怎样能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乘法口诀的欲望。

2.在讲例4时重在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应注重几个4逐次累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加到乘的过程,再通过“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进行练习。

第四课时(教科书第58页),乘加、乘减问题。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利用主题图中旋转木马的事例提出“提出一共坐了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教材以学生个性化方法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解答方法。(1)先算坐满人的3组有多少人,再加两一组的2个人:3×3+2=11。(2)先按4组都坐满了人算,再减去多算的1人:3×4-1=11。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能够想到,能够理解的。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课题: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58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材的编排特点:

1、“乘加,乘减”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了乘加、乘减式题,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亲们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并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

2、教材分以下3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了学生坐旋转木马的情境图,并把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为学习新知提供素材。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格局情境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第三个层次是由小精灵指出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的编排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式题运算顺序的掌握。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3×3+2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8页做一做

1、2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第五课时(教科书第60页),6的乘法口诀。例6选择了一个在豆角有6个豆子的事例,给出了6个豆荚,以下教材呈现方式和内容与前面有所不同。设计如下的表格,要求把1个、2个、3个、4个、5个、6个豆荚各有多少个豆子粒填在表中。然后,只给出算式和乘法口诀的前半句,其他让师生填写完成。

课题: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P60—62页 教学目标:

1.编制6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背诵2-5的乘法口诀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在远程教室上课,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高兴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叶儿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刀子里面结果子,果子可做美佳肴(豌豆) 2.揭示课题

师:对了,就是美味豌豆,出示课件:一起来看看:有6个豌豆,每个豌豆有六个豆,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高兴吗?(高兴) 板书课题:六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点拨引导

你们看,豌豆来了!

出示课件:1个豌豆。1个豌豆有6个豆,他表示几个几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2个豌豆。2个豌豆有12个豆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3个豌豆。3个豌豆有8个豆你是怎么算的?(6+6+6)还有其他方法吗?(二种: 3×6 2×6+6)你能编出口诀吗? 4个豌豆。4个豌豆有24个豆? 2.自主探索

师:在咱们共同的努力下,已经编出四句6的乘法口诀,余下的老师想交给你们自己独立去探索,有信心吗?(有)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题卡,看这一面(师举起题卡示意大家是哪一面)分别算出5个、6个、7个、8个、9个豌豆有多少个豆,并根据相应的算式编出口诀,然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交流后马上坐好! 3.指名汇报

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及口诀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齐读并用心记忆口诀 (2)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6。

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6。

(3)如果你忘了其中的一句口诀,怎么办?【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掌握了,那么下面这道题你能做吗?

课件出示:6 × 8 = 6 × 7 +( )= 6 × 9 -( ) (4)读两遍口诀,记一记 (5)对口令游戏

师生对:老师说前半句,你们对出后半句

生生对:同桌合作,一人说前半句,另一人说后半句

师:口诀对答如流,看来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小豌豆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大,高兴极了 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师:打开题卡的这一面(老师示意学生哪一面)快速完成第一题,要书写工整、大方,做到准确。

第一关 根据口诀填空 一六( ) ( )六十二 六( )四十二 三六( ) ( )六二十四 六( )四十八 五六( ) ( )六三十六 六( )五十四 师:做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比比看哪桌最先完成 第一关顺利通过,来看第二关,要做到又准又快。 第二关 看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六七四十二 六九五十四

师:恭喜大家成功闯过第二关,第三关有点难,看看大家是否都能顺利通过,现在开始

第三关 算一算:

3 × 6= 7 × 6= 4 × 6= 6 × 8= 5 × 6= 6 × 3= 6 × 2= 1 × 6= 6 × 9 - 6= 6 × 7 + 6=

三、总结提升 出示课件:

1.1片雪花有六个花瓣,2片雪花有12个花瓣,三片雪花就有18个花瓣„„ 2.1个六边形有6条边,2个六边形有( )条边,3个5个呢? 1只蚂蚁有六条腿, 1只蝉有六条腿, 1个“多”字 是6笔写成的, ......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用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希望同学们能用你那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它、解决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研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与自主探索的能力。

第六课时(教科书第63页),用合适的方法解答问题。例7,选择了学生身边的事例,提出两个问题。(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教材设计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三个问题,引导解答问题的过程。在“怎样解答?”的问题讨论中,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的计算方法:(1)题用乘法:5×4=20(张);(2)题用加法:5+4=9(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明提出问题:两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教材给出两个问题的图示。在“解答正确吗?”的问题中,提示了检查的方法: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及相关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

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在“解答正确吗?”的环节,以文字出现了回顾检验的内容和顺序——先检查图再检查算式,教给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正确解题方法的技能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6的乘法口诀都学完了,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玩对口觉的游戏好不好?

师生对口决,复习1~6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帮忙解决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但意思不一样。

生2:第(1)小题中有4排桌子,而第(2)小题中只有两排桌子。

生3:第(1)小题中的4排桌子都一样多,没排都有5张桌子;第(2)小题中的两排桌子不一样多,一排是4张,一排是5张。

师:同学们很认真,分析得也很透彻,那么该怎样回答呢?

生;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这样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分析题意,检查思路对不对。

师:对,画图更直观形象,画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代表桌子,现在就试一试吧,然后再解答。 学生尝试画图并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板书。

二、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64页第

1、2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5×4=20(张) (2)5+4=9(张)

第三篇:第四单元教案

13 动手做做看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要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方法。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科学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

4、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然后读音并组词,并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识字方法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 (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2)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要求:让学生反复读一下“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3、出示伊琳娜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己读书思考。

(1)、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然后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并说说理由。

(3)、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读好伊琳娜的话。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4)、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围绕郎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读课文结尾郎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示下面几种理解:

a、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去试一试。

b、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c、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d、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四、拓展延伸:

从课外书或者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实践天地:

你心中曾有过新奇的想法吗?你想过让它变为现实吗?请你的家长协助你,动手试试看,你的想法能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卡、用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男女赛读的方法认读要认识的字。

2、分段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掌握好要求会写的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然后轻声读一下。

2、指名分别读出要求会写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字形以及记忆方法。

4、小组代表汇报记字方法。

5、教师补充记忆方法。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指出自己感觉哪个字比较难写然后教师重点指导。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生字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2、让学生试着组词或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

生气→→哄骗→→动手做了做。

伊琳娜

笑了→→不是哄骗→→明白一个道理。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反思:

但在教学时,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问学生一些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像我所预设的那样回答,我在引导他们时,虽然学生的回答接近我的教学设计,但同时也有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后要多听课,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黑旋风”邮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板书:邮票。

2、再出示带齿孔的邮票问:两张有什么区别?一张有齿孔,另一张没有。

板书:齿孔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标出自然段。

3、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看看哪些字已经认识了,讲讲是怎么认识的。把它挑出来,并读给别的小朋友听。

2、结合语句认识生字:伦敦、研究。

3、借助汉字特点识字。

(1)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

(2)借助汉字表音的特点识“究”“政”。

4、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1)“我说你找”。

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

(2)“我指你认”。

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用字组词。

(3)“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本课的生字。

5、写字指导。

刀、仍、便,是新认的字。“刀”字便”二字与“使”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好单立人。“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英”字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6、学生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认读词语: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二、朗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顺。

2、学习第一段(略讲)

A、自读。(要求读顺。)

B、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抓住“正式”让学生明白邮票最先是在英国发行。)

C、齐读。

3、学习第

二、

三、四段。

A、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为突破口。

问:那个人做了什么样的举动,以至于阿切尔被他吸引住?理解“吸引”一词,使学生感受到阿切尔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齐读此句话。

B、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读。

(让学生用铅笔尖,刺一刺白纸,然后撕一撕,体验有了齿孔之后所带来的方便。)

C、“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通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D、“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用敬佩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中的后两句。

三、明理导行

1、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

如:卫生纸之间的空隙,一些食品的包装袋,药品的包装袋等等。

2、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那位不知名的先生,因为他遇事能动脑想办法,说话彬彬有礼;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阿切尔,因为他能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随着学生的思路,相机引导。牛顿到爱迪生,从伊琳娜到阿切尔,无一不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四、积累运用

1、课文中表示数量的词语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如,一大张邮票 一枚别针 一台机器 一家小酒馆 一位先生)还可以说“一枚”、“一家”什么呢?在生活中找找看。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

2、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再记到小本子上,或者用这个词依照书上的句子说一句话。

3、积累以下词语: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

2、

2、作业布置: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阿切尔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阿切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反思:本次教学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时间有限,没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有多

次的说话训练,但没有让学生当场做小练笔.

15 画风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 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 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 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 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③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你有更好的画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小组合作,擅长画的同学画,擅长写的同学写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写字指导

“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字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写字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板书设计:

旗子 飘

小树 弯

画风

雨丝 斜

风车 转

反思:《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如在作业布置中鼓励他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用画笔画出来。再者,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点滴启示,教学是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积累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动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

16充气雨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情节清晰。但识字任务较重,共要认识14个生字,有些字存在识记难点,如“旋”、“囊”等。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必须将识字教学放在显要的位子。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默读速度快的优势读书,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识字,在默读中感悟。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个主方向——这是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应竭力突出语文性。 另外,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两幅色彩鲜艳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 来观察对比,帮助课文内容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4个字。

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默读课文。

2、难点: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默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雨时,看到你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的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读中识字。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教材中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儿"不能告诉你,就去请教"字典老师"。

2、合作识字、游戏识字。

(1)互做监督员:俩人合作,一人读一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2)"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3)"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4)"接力赛"。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充气雨衣,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读了它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

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

课件演示

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小结:小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5、思考、讨论。

(1)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2)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三、朗读品味,表达情感

1、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组内赛读。

3、出示课件(小孩子穿着充气雨衣),指导朗读。

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真神气!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林吧!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考、讨论、交流)

2、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五、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板书设计:

16 充气雨衣

旋转起来的裙子

塑料救生圈

?→

(板画)

?

(板画)

称赞

雨衣

充气雨衣

(板画)

(板画)

反思: 小林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学习课文后,说一说小林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他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当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他就积极开动脑筋,连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小林一直在想啊想,并从徐徐张开的裙子和吹气的救生圈上受到启发。实用的充气雨衣终于制成了。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自己解决。

在教学最后,我说:“你们生活中有遇到问题的吗?”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闫朗说:“我每天系红领巾,我都系不好,我想发明一种带拉锁的红领巾,只需一拉,问题就解决了。”我马上启发说:“就有这样的领带,叫易拉得。”这孩子真聪明,能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来动脑筋思考,看来每天系红领巾,也确实成了他的一大难题。但愿他能按照这一想法来试一试。由此,我想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有许多孩子,红领巾系不好,带在脖子上,不美观。如果真的发明了易拉得红领巾,这一问题不就解决了。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学习园地四》有四大部分组成。

一、我的发现:这一项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其中包括两大组词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奶牛、牛奶、蜜蜂、蜂蜜、水池、池水”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图画、牙刷、山上”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画图、刷牙、上山”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二、日积月累: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教学重点是认识“肤、胆、姓、厕、毕、斧、驾、警”八个生字,积累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发明、发现”和“优美、美丽”的填空练习。“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目的是让学生增加阅读量,积累语言,激发动手创造的欲望。

三、口语交际:这次训练是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是对本组专题的

扩展和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四、展示台:这次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其实这只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办个“小制作展览”,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识记,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通过“加一加”和游戏识字等方法,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多次复现积累运用词语。

3.通过自主阅读,能自己读懂小故事《鲁班造伞》,明白“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的道理。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初步练习用“先„„接着„„再„„然后„„最后”说话

5.通过展示邮票、名言、书法作品、小制作等,使同学们互相学习,乐于展示。 教学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近义词词义的区分,练习用“先„„接着„„再„„最后”说话。 课前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领带——带领”等。

师: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蜜蜂 蜂蜜

水池 池水 图画 画图 牙刷 刷牙 山上 上山

3、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示例:

算盘 盘算

到达 达到

展开 开展

网上 上网 喜报 报喜

喜欢 欢喜 上海 海上 故事 事故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课本,拼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②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虾、烤、吐、理、湖、蝴、清、松、城、渔、狸、情、描、纺 放、花、箱、 盒、 圆、病、赶、近) ③游戏识字。

*任意抽卡片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领读。强调“姓、警”的正确读法; *送信游戏。

*扩词练习:给字宝宝找朋友。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词。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我会读

①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②朗读感悟: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③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 (如:《鲁班造锯》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他的徒弟们用斧头砍伐,但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

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立即下山,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 ④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小制作

1.谈话导入: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会剪纸、会画画、会折纸,还会捏橡皮泥娃娃。今天,就请大家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展示你的才华吧。

2.动手做小制作。用准备好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以合作。

二、示范说话

老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小制作,昨天也回家做了一个,大家来看看这是什么?(高兴地出示圆头小娃娃)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做成?那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老师介绍,待会儿也请你们像老师一样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老师手拿小制作向大家介绍,学生仔细看作品,认真聆听。(我的小制作是圆头娃娃。它的材料有线球、彩色毛线和针线。我是这样做的:先找一个圆圆的线球做成娃娃的头,再用彩色毛线缠起来连在娃娃头上,做成娃娃的身子,接着在身子两边用毛线做成娃娃的手,最后把一根根黑线缝在娃娃的后脑勺上,做成娃娃的头发。这样就做成了圆头小娃娃。我可以把它挂在墙上、也可以挂在包上作装饰。)

三、指导表述

1.刚才你们听明白老师是怎么介绍的吗?(对了,老师作品的名字,作品的材料、形状、颜色、用途和制作方法。)

2.老师介绍制作方法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了哪些连接词? (先„„再„„接着„„最后„„)

3.说话时还要注意什么?(注意说话要清楚、完整、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学生按要求练习说话

1.课件出示说话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小组练习说话,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相继巡视指导。

3.每组评出说得好的同学,选派出来介绍给大家听。 4.评出“最佳解说员”

五、作品展示

将教室布置成展览馆形式,学生自由欣赏、品评作品。

第三课时

展示台

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一、展示邮票

1. 老师简介邮票的种类

邮票有很多种。只是因为自其诞生之日起,邮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用途,可分类归纳为:

普通邮票——发行量大,图案比较固定。往往多次印刷,有多种版别。 纪念邮票——是为某一事件或场合特别发行的邮票。

特种邮票——为宣传特定事物而发行的邮票,基本上只要不是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的邮票都属于此类,范围比纪念邮票更加广泛。

福利邮票——又称附捐邮票,是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而发行的邮票。 公务邮票——是政府机关单位用于支付公务邮件所使用的邮票。 航空邮票——航空邮票适用于空运邮件,因此也被称作“空运邮票”。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其内容。 3.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做有关介绍。

二、展示名言

1、 同学读自己收集的名言,可以说一说作者和自己为什么会收集它?

2、老师出示收集的一些名言。如:

★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3.开展互赠名言活动(小组成员之间)。

三、展示自我

近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或美术作品,小制作或作文等)。

四、展示其他作品

1.通过出示条幅、书法作品、雕刻作品、搜集到的其他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等展示,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介绍其他有意义的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展示剪报本、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等。)

五、总结

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愿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先„„再„„接着„„最后„„)

留心美的事物

第四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师: 温故而知心也。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旧梦。

( 出示复习目标。) 生:

读3点目标。

师 :本单元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 13课《钓鱼的启示 》

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课《落花生》

16课《珍珠鸟》

师: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请问,这四篇课文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 : 生活中的启示。

(二)1.师:

那就让我们奔向广场,去找回启示。

师:

快速翻到62页,边找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跟老师读:星罗棋布 大喜过望

垂头丧气 心灵手巧 源源不断 与众不同 络绎不绝

师: 请关上书,你们能将这些词语领会家吗? 生 : (在作业本上填写。) 师 : (课件出示) 生 (对照检查)。

师: 让我们来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抽生回答) 生:(齐读)

师: 你是如何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抽生回答) 生: (齐读)。

2.师 : 哟,广场上卖花生的不少,我们就去品尝《落花生》吧。 师: 谁写的《落花生》? 生 : 许地山

师: 对,那就请翻到67页资料袋,齐读

师: 能听写66页带生字的词语吗?( 老师念,学生写,再交换批改) 师: 请男生读第十段并对比填空。(位置 外表 印象)

3.师 :花生尝得差不多了,我们来欣赏《珍珠鸟》 生:(开火车读70页带二类生字的词语) 师: 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 : (填空。读)

师 (抽生读课文最后两段 抽生填空)

4.师 : 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老师领大家去钓诱人的鱼儿。请翻到61页。齐读生字词。再听写

(诱饵 鱼鳃 告诫 沮丧) 生 : (写在作业本上,互相批改) 师 : 本课的主要内容(抽生填空,学生齐读) 师 : 我们一起来熟悉三句话。出示PPT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

); 第二,(

)。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理解:这句话中的“是与非”是指(

),

“实践”是说人们去(

),我认为“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因为(

) 师:

再来看看“我”的心情如何?

生:

(填空

得意

急切

乞求 依依不舍)

(三)师: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愿意完成一点作业吗?请背诵日积月累。世上无难事…… 生:(

齐背诵日积月累)

(根据意思,选择性地填在作业本上)。

第五篇:第四单元教案[模版]

《云南的歌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2、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如: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赏析品读课文:

1、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教师导引: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2、 赏读“村寨传歌”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端午的鸭蛋》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 (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五)、课堂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吆喝》

2、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明确: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乞丐、荷叶糕等 可见老北京吆喝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吆喝这么多东西,读起来却杂而不乱,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呢?(写作顺序) 明确: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吆喝声。

(五)、问题探究

1、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的说他们卖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自由发言。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春酒》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重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

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3、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母亲

①“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 (3)、乡邻乡亲

①“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板书)

5、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 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诗》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马致远《秋思》

6、苏轼《水调歌头》

上一篇:icti验厂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2019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