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2024-04-18

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精选20篇)

篇1: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今天上午,我们来到军训的地方——西湖少年军校。

分配好宿舍,穿上迷彩服,我们就开始训练了,训练的第一个内容是——练军姿。

首先,脚要向外分开约60度,手要紧贴裤缝,肩要往后张,要挺胸抬头,背要挺直……在军营里口哨就是命令,只要一吹口哨,我们就要摆好军姿,站下来,头和脖子都很酸,肩和腰都很痛。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只有一个感受——苦。终于,我们挨到了中午。

中午吃饭也有很多规矩,教官一吹口哨,不管我们在干什么,马上要站好。可是,我们一坐下来,就唧唧喳喳的议论着,怪不得,马上就有一声清脆的口哨,把我吓了一跳,随即站了起来,餐厅马上又变得很安静。可一坐下去的时候,又不知道从哪传来了小声的讲话声。我们就这样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终于,可以好好吃了。在家里,我吃好饭就可以休息了,等妈妈来洗碗。可是,在这里要自己洗碗。如果是小桌长的话,还要洗汤盆,饭盆。

下午到了。教官教我们叠被子。叠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的,不要皱巴巴的,要光滑。折好后会有点像豆腐干。有一首军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那调子多么雄浑,那歌词多么有气势,为了保护祖国,我们要团结。

我们踏步的口号是:我要训练,我要吃苦,我要成才。对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艰险怎么会有最后的成果?那些个个英姿飒爽的教官不都是吃过许多的苦,才能有现在的成就。

篇2: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在柳絮纷飞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故事相互缠绕着,你看着熟悉的一切悄悄的隐退,不熟悉的一切悄悄近来。一片轻柔的柳絮飘过眼帘,你忽然想起那些曾在雨丝中飘失的日子,虽然现在不是雨天,但仍忘不了沙沙的雨声。

你向窗外望了很久,你的目光始终望着一个方向,是你的`眼睛在默默期待,许许多多的时候你一直是这样。在清晨的微风里你忙于耕耘,在轻柔的晚风里你放开笑容,在没有星光的夜里,萤火虫替你驱散无梦的寂寞。你说,你的故事很成功。

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我都期望夏季风穿过冬季的凄迷,拂去你冬日的忧虑。在你沉默不语的时侯,有一束目光为你荡起一片柳枝,你高兴吗?采一片柳絮,轻轻吹-一口气,让温馨轻洁的柳絮和着我轻轻的祝福飘向你。

篇3: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还有一个故事, 这是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故事, 课文题目是《唯一的听众》。这个故事中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我”这样一个音乐白痴, 在一开始练琴时, 拉出的声音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所以不敢在家练琴就到住宿区后的小山上练琴。一天早晨, 当他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的时候, 一位每天早晨来小树林的老妇人成了他唯一的听众。老妇人对他说:“我猜想您一定拉得非常好, 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的话, 请继续吧。”此后的每天早晨, 他都在小树林里面对这唯一的听众练琴, 他每次停下来时, 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等鼓励的话。直到有一天他拉的曲子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同时也从妹妹那里得知那位老妇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并不是聋子, 再到后来, 这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表扬和鼓励是成功的灵丹妙药。

作为一名班主任, 同时也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 我经常会听到我的孩子说起他们学校的情况。例如:“我们老师今天上课表扬我了, 我真高兴啊!”“爸爸, 我今天又被老师表扬了!”一句赞扬, 一点肯定, 会让小学生乐翻天。

大家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棍棒孝子古来稀。人内心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对别人成绩的称赞, 既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又是一种信任和友好。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表扬的人, 他的工作、学习进取心更强, 效率更高, 干得更出色。所以要培养一个凝聚力、战斗力、荣誉感强的班集体, 充分而又恰当地运用表扬, 在班级管理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班主任来说, 表扬是最容易使用、最自然有效地形成动机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首先, 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的成长、成功, 离不开鼓励, 鼓励就是给学生机会锻炼及证明自己能力的肯定。在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 一句温暖的话、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都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改变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鼓励, 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鼓励,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教师的鼓励就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又像一架桥梁, 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岂有不爱学习之理?

其次, 鼓励学生可以促进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我在近一段时间仅从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感觉有作用的几种表扬方式:

第一, 口头表扬法。这是每位班主任常用的表扬方法, 大多是站在讲台前, 说某某学生, 做了什么好事, 取得了什么成绩, 然后说让大家向他学习之类的话。这种表扬方式虽然简单, 但有些单调, 激励效果不明显。

第二, 喜报表扬法。在上学期, 我在本班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 全班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从上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 从未获得过学校级别的任何奖励, 而他们都流露出很想获得奖励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引起了我的深思。这学期以来, 我开始增加对学生表扬的次数, 从学生作业的书写、学习习惯以及卫生情况,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在期中考试后, 我向学生家长发喜报的形式对学习中有进步的学生进行书面表扬, 这给一些上学以来从未获过学习方面奖励的学生创造了机会, 一张小小的喜报成了他们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强大动力。让学生填写心理健康档案, 有好多学生将最近获得喜报的事填入了成功的体验一栏中, 这更加让我意识到小小的奖励对学生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 作业本上批语表扬。很显然, 书面表扬效果远比口头表扬好, 我在批阅作业本时, 使用“好”、“有进步”、“继续努力”、“再仔细些就更好了”等肯定和鼓励的评语, 让学生感到自己时刻在进步, 从而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有几个男同学对学习一直很厌烦, 作业书写很差, 有一次我让一位一向书写很差的同学重写作业, 写完后发现他字写得特别好, 我以此为契机大大地表扬了一番, 鼓励他每天都这样就好了, 并在班上表扬了他, 结果这个同学的作业书写状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同时我及时和这个孩子的家长联系, 让家长也给予鼓励。现在这个孩子已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又将这种方法尝试在了其他几个类似的学生身上, 都已初见效果。对进步明显的学生, 我还通过校讯通平台的评语栏发给家长, 一方面让家长再对学生进行鼓励,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在不断鼓励与表扬中, 班上有一部分对作业应付的学生, 作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同时还发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当繁忙的一天结束时, 我总会想一想:“今天你表扬学生了吗?明天有谁需要表扬?”

“一句鼓励的话, 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 可刺伤一个人的身心, 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当然, 善于表扬一个人不是赢得每个学生喜欢的法宝, 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我深信, 它会像一张风帆, 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中产生不竭的动力。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不要吝啬表扬, 它可以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 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马克.吐温也曾经夸张地说: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由此,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我, 越发认识到, 表扬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篇4:在最后的日子里

值此100周年纪念日,我拜访了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医务人员,共同回忆起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与疾病抗衡的点点滴滴,无不痛心而感动。

从1973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方圻教授就作为总理医疗小组成员,参加了周总理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方圻教授清楚地记得,1974年5月,总理的病情急转直下,越来越重,每天尿血量增多。方圻等医学专家到中南海西花厅为周总理检查后,向中央建议立即手术治疗。为了增加说服力,把尿检报告同时呈送上去。

但周总理顾全大局,强支病体,靠输血坚持工作,抱病接待外宾。医生为防止总理病体不支,发生意外,带着医疗器材守候在门外,随时准备抢救。

周总理病逝后,邓颖超大姐把总理使用过的座钟送给方圻教授留作纪念。20多年过去了,这台古朴的金色座钟,被方圻教授视为珍贵的“传家宝”,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激励着他为祖国医学事业不懈奉献。

有幸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陆惟善、张佐良医生对周总理患病前后情景有详细的回忆。

1970年初,周总理出现了胃肠道出血情况。毛主席知道后,要他进行检查。但总理一直挤不出时间。到了秋天,仍未见好转,保健医生催促他去检查,他只是一笑,手里拿着文件安详地说:“不要管它,工作要紧。”仍一心忙于庐山会议的准备工作。

1972年5月,周总理小便中又发现有红细胞,以后证实为泌尿系肿瘤。到1973年初,病情日益恶化,每天尿血量有时达100多毫升。他在接见一位老同志时,爽朗地说:“我害了不治之症,能工作的日子不多了,越是这样,我越要加紧工作,多为人民做一点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这样,不好见马克思啊!”

工作人员见总理病重仍日夜为国为民操劳,一再劝他多休息,有时甚至含泪请求说:“总理,您的身体属于亿万人民,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请您多休息一会儿吧!”他老人家仍然乐观地回答:“好,还是那句话: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陆惟善、张佐良医生激动地说,周总理的伟大实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革命者应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阶平副委员长从1957年以来就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医疗工作,并在以后参加了对周总理的医疗保健工作。“总理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吴老所言,出自肺腑。

在《终生难忘的教诲》这篇回忆录中,吴老深情地回忆道,“周总理的科学态度与忘我精神也突出地表现在如何对待本身的医疗问题上。周总理多次对身边的医务人员强调,我配合你们的医疗工作,你们也要配合我,不影响我的工作。对疾病总理的态度是非常冷静而客观的。他要看图谱,手术如何进行,层次和过程都得讲清楚。他还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了解什么是正常细胞,什么是癌细胞。”敬爱的周总理正是以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私无畏的精神,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疾病,顽强与癌魔抗争,力求为国为民多做一些事。

吴老回忆说,一次总理正在输血,毛主席要接见外宾,通知总理出席。周总理也不说自己正输血,让医务人员立刻拔掉针头,穿好衣服就去了。而这正是鞠躬尽瘁的周总理的一贯作风。早在1955年4月,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之前,阑尾炎发作。他抓紧时间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未等完全康复就飞往印尼赴会。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从1975年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内,周总理以重病之身与各方面人士谈话102次,会见外宾34次,离开医院外出开会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3次……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思虑的仍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75年9月,周总理病情急转直下,由于癌症的消耗,他的体重由原来的130斤下降到只有几十斤,连散步几分钟的力气也没有了。10月下旬,医生决定为总理再次手术。

1975年12月20日,周总理高烧38.7℃,身体已极度虚弱,但他仍然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在病榻上,吊着输液瓶子和有关人士长谈对台工作问题。其间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中止谈话。他抱歉地说:“我实在疲倦了,让我休息10分钟再谈。”随后便昏迷了过去。

1976年元旦过后,尽管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力抢救,但周总理的病情仍继续恶化,生命垂危。1月7日晚11时,当医生们来到周总理病床前,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双眼,凝视了一下,认出了其中的吴阶平医生。总理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所说的最后几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耗尽了生命的最后精力,怀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世长辞。

篇5: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一去婆婆家,我就看见婆婆在包饺子,于是我吵这也要包。

开始包饺子了,我先拿了一个饺皮,沾点水,放一勺肉,学着婆婆的样子包了起来。第一个饺皮破了,我又从包了一个,结果又破了。我不耐烦了,拿起一个饺皮乱包了起来。这时妈妈看见了,一边做样子一边教我。没过多久,我就会包了。

包好了饺子,我和两个哥哥就开始玩了起来。我们用面粉捏东西。我本来以为会很好捏,没想到面粉很黏。我撒了点干面粉,这下果然不黏了。过了一会而,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狗就捏好了。

捏了一会儿泥人,我又感觉很无聊。便找两个哥哥玩游戏。我们商量了一会儿,最后,我们决定玩摸瞎子、。他们先用布把我眼睛蒙起来,然后把椅子乱放,然我来抓他们,并且说出名字。我抓的时候一会儿碰到椅子,一会儿撞到桌子。后来,我还是把他们抓到了。

篇6:写在高二结束的日子里日记

小学时代的回忆已随风飘逝开始变得渐渐的模糊,初中时代的回忆依稀只记得些许轮廓,高中时代的回忆,喜怒哀乐就在眼前,然而、转眼之间,我们就到高三了,不出一年的光景就将离别……而我永远记得你们,永远的young for you——题记

高二、我此次短暂人生旅程的一个美丽景点。在这里,停留了一座春秋,我获益良多:倍感过集体的温暖、学习了丰富的知识、体会在苦乐交织的浮生、收获了真挚诚恳的友谊。。。

所有此些,都是我成长的最珍贵财富,那些回忆,任由时光的洗礼也将清如往昔!

回忆高一,曾经也有过一些要好同学,曾经也一起感动过,可是后来,随着文理分科,一切都化作泡沫与幻影消失得无影无踪。新旧两个校区,明明只是咫尺之间的距离,却变得天涯海角般的遥远了,那些平时玩的最投机的同学,分离后很多连一面也再没见过……还是很悲哀呵。虽然,也有部分一起选择了文科的,有的还在同一栋楼层,只是、见面的机会少了,也已开始淡忘……可恨的是、有一两只还做了狗(人模狗样)!处处顶着人、时时伤了人……我曾经苦笑着问过我自己,高一

那一年,除了老师授予的知识,自己又得到了什么?或许、什么也没吧……

高二时,很幸运,我在读的班级没有一个是高一的.同学,这样我反而觉得更好些。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学习生活。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惊喜的旅程、在这段时间,你今天可能会一无所谓,明天,你就可能拥抱美好。在这段时间,原以为自己就可以这样一个人走过高二,原以为在这一年不需要结识朋友……

然而明天,你们出现了,从此改变了我很多,我已开始以新的眼光看以后,开始打开深锁的心缘、开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灿明,你让我明白,男女同学也可以相互称兄道弟、相互在帮助中前进,让我明白纵使灰暗,失败缠绕,亦不能轻易道放弃(表现在你追那个谁的方面的);梁杰妹妹,你让哥知道,即使是一个大块的男人,也隐藏着一颗女人般温柔细腻的内心;强哥,你也有灿明那份不放弃精神哦,在放假问我拿那个人的电话,不知你联系上她了没,表白了没?要记住青春年华稍纵即逝,等待就是浪费青春哦!

海杰,你表面像个简简单单的小孩,心思却成熟稳重的很,我们一起闹过矛盾,我们亦冰释前嫌……

你们教会了我在学习、性格、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真的很感谢。当然、如这样让我感动的还有很多好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咯,本来有的,只是最近电脑坏了,文件没了,后来在手机里写了很多,又因没保存按错了就又没了,现在、耐心所剩无几了。

至于我、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害羞的,不敢主动和女同学说些话,有时候有的女孩主动跟我谈话,我总会敷衍了事,尽快结束交谈。所以,没有几个女孩和我要好的。有时候遇见了我会躲避,有时邂逅了我选择擦肩而过,有时连招呼也不打,有时我和其他同学同行,走来和女的加入一起交谈,我又选择低头,沉默着走路。就这样,最后留给别人的只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感觉。呵呵,如今在想,当时的自己为何这般怕死,自己班有是自己三四年的同学,而自己在这一年貌似也没跟人家说过一句话、问过一次好。可怜、悲哀。

对于表达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方式。有人直接,有人委婉。我喜欢与熟悉的人谈起我的过往,我有时会和要好的朋友玩笑,我习惯跟要好的同学矛盾。。。如果有一天,我对你们表达了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应该跟朋友说。一朵花的心事,不是一两只蝴蝶就能读懂;一个路人的心绪,不是一两个过客就可以看清;我的心思,亦不会是一两件事就能表现……

也许、每个人都只是岁月里的拾荒者,我承载不下太多的东西,我也会选择丢弃往昔,但关于那些你我们的美好回忆,值得我永远保留下去!记得涟漪说,浮沉幻海,黄梁一梦是人生。我沉醉着浮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却又向往世外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欣赏隽永深刻的缠绵情缘,却又钦慕恬淡风尘的溪水长流。

篇7: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在压力中待得太久,竟连春阳是怎样唤醒万物都淡忘了,然而,在那样一场“逃离”中,我终于又一次,看清了明媚的春阳。

正月里大人们的娱乐

新年伊始,走亲访友,互贺新年是年年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我家自然不会例外。

初十是既定的到我家相聚的日子,于是早晨起来后,爸、妈和我便开始着手准备着,直到亲友们陆续到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程式化:沏茶、寒暄、吃饭……

最后,就到了重点——娱乐,也不外乎筑长城,斗地主之类。

大人们的娱乐太忘我,自然留给孩子们的空间就少了。就好比眼前,烟雾弥漫的空气里充斥着麻将交相碰撞的“格拉格拉”声及清洗扑克的“扑哧扑哧”声,密闭的空间里,时间早已模糊了概念,不分黑白。

逃离

实在耐不住无聊的我便策划着一场“逃离”。于是在换好衣服后就从小不点妹妹的追踪下遁去。

一走出来,就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轻松。阳光忽然亲昵地贴着我的脸、我的头,春天的脚步踏在我的心上,我也无限轻松地迈步向广场出发,快到达时,那传入我耳中眼里的景致更是蓦地让我心头一喜:

大人们带着孩子们正放着风筝,阳光照耀下,阵阵风不停地吹着漫天七彩的泡泡旅行!

惬意瞬间变一股不可抗拒的牵引力,温柔却坚定地提弯了我的嘴角。我于是带着浓浓地惬意坐在了花坛边,看着刚学会迈步的小孩,歪歪咧咧地跟在父母身后,边看飞起的风筝,边手舞足蹈地嚷着,透着掩不住的兴奋,好不天真!

再也忍不住冲动,我也决定去买盒泡泡水,边上的地摊无一例外地生意红火着。

望着天上各种造型的风筝,我随意问了一句,现在就到了放风筝的.时候了吗?老板立即大声回答着,当然喽,开春了就正好放风筝嘛。

记忆

实话说,我已记不起上一次玩风筝是在什么时候了。记忆中,只有早已零散的片断,我不禁汗颜。

写点什么

是什么时候初升的太阳就被乌云遮住了脸?

又是什么时候,我那本该明媚的童年已迷失在岁月无声地变迁中?

我长大了?是的。

我的童年呢?去了哪里?

没有回答!!

幸而在这样一个初春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让我早早发现那偷偷溜走的岁月。

该写点什么,来使这一次的春阳停驻笔尖,永不遗失了,我想。

篇8: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酝酿

记得那是2004年12月20日上午, 我和安升利同志一起向时任省财政厅副厅长的上官吉庆同志汇报税改办近期的工作时, 他要求我们了解一下中央2005年、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大的政策方向, 以及2005年兄弟省份免征农业税的动态, 并就我省免征农业税的相关问题抓紧做一个测算。

12月24日, 省财政厅副厅长韩中林叫我去, 要我们仔细算几个账:如果2005年起全省免征农业税, 中央能补助多少?缺口多少?中央对贫困县的缺口怎么补助?等等。

12月29日, 上官副厅长和中林副厅长又指示我们说, 如果全省范围免征农业税, 对国定、省定贫困县、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地区如何补助?你们要多拿几套方案, 准备近日给厅党组汇报。

12月30日, 时任省财政厅厅长的刘维隆主持召开厅党组会议, 专题研究了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问题。会议决定, 由税改办以省财政厅名义起草文件, 正式向省政府提出全省免征农业税的建议。厅党组叮嘱我们在起草文件中, 既要表明态度, 财政厅不算小账, 又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 把免征农业税的重大意义讲清楚。

此时在我内心充盈的是激动、期盼和压力。接下来的几天, 我和税改办的同志按照厅党组的意见和要求, 牺牲元旦假日, 加班加点, 力图贯彻落实好党组意图。我组织大家一起认真学习中央1号文件, 领会免征农业税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中央提出“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 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0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 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我们一致认为, 免征农业税不能不算财政平衡账, 但不能光算财政平衡账, 更重要的是要算农民负担账。

测算

我们对各县2005年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进行了测算, 并根据中央可能补助的数额, 拿出三种补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了解决财力缺口的意见。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重大问题:

1、关于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的理由。我们认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 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 是中央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大政策。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2004年我省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 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 即由7%降到6%。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005年我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免征农业税, 其余57个县农业税税率下降4个百分点, 即由6%降到2%。省财政厅从全省工作大局出发, 经反复测算研究, 建议在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基础上, 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具体理由有五点:

一是免征农业税, 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具体措施, 体现了对全省2 700万农民的关怀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必将赢得全省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二是免征农业税, 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对农民的乱收费和借农业税“搭车收费”的因素, 实现农民农业税收零负担, 真正减轻农民负担, 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我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三是免征农业税, 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使乡村干部真正从“催粮催款”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农民服务, 进一步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保持农村长治久安。四是外省特别是毗邻省份已经免征或宣布全部免征农业税。据了解, 2004年, 全国有吉林、黑龙江、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西藏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 2005年已宣布免征农业税的有河南、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山西、宁夏等省份。我省的延安、榆林、西安、咸阳、宝鸡等市的31个县在2004年已先行免征农业税。五是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各级财政有能力弥补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 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投入。

2、关于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及解决财力缺口的意见。我们建议, 省对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补助比例, 根据各地财力状况应有所区别, 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粮食主产县倾斜。对西安、延安、榆林市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粮食主产县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按80%补助, 其余由市、县负担;对咸阳、宝鸡、汉中市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粮食主产县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按90%补助, 其余由市、县负担;对安康、商洛、渭南、铜川市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粮食主产县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按100%补助;对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粮食主产县免征农业税后的财力缺口按80%补助, 其余由市、县负担。

按照上述口径初步测算, 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 地方财政将减收8.42亿元。如果中央对我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和其余57个县农业税税率降低4个百分点后的财力缺口部分按80%补助5.22亿元, 全省将有3.2亿元的缺口。建议对这3.2亿元的财力缺口, 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负担, 省财政负担2.3亿元, 市、县负担0.9亿元。

由于中央具体算账办法尚未出台, 上述缺口补助数仅为测算数, 与中央最后确定的实际补助数可能有一定差异。我们立即打电话向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了解, 中央财政对我省的转移支付补助预计为4.8亿元, 与我们测算的5.22亿元相差4000万元。

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是2004年我省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税, 改征农业税7 268万元, 中央财政在2004年计算对我省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补助时并未扣除, 等于当年我省多拿了7 268万元;二是2004年中央财政在计算降低农业税税率转移支付补助基数时, 是按照9.19亿元计算的, 而我省实际任务为8.97亿元, 两者相差2 200万元, 这2 200万元已进入计算基数;三是2005年中央财政在计算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时, 不再考虑我省去年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7 268万元, 但要考虑已进入基数的2 200万元, 这样一增一减将影响我省计算基数5 000万元, 按80%比例补助, 则为4 000万元。

解决这4 000万元的算账缺口, 除积极向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汇报, 争取中央财政予以支持外, 建议用省财政历年累计滚存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机动资金来弥补。

决策

元旦收假后, 我们将起草的代拟稿呈送厅领导。经刘维隆厅长、上官吉庆副厅长审定后, 于2005年1月4日以陕财办[2005]1号《陕西省财政厅关于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的请示》, 正式向省政府呈报。

第二天, 刘维隆厅长就一些具体问题又专程向时任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做了详细汇报。

1月10日, 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的议题, 原则同意财政厅的意见, 请省委审定。

1 月21日, 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主题报告中, 代表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从2005年起全省免征农业税。这一时间比中央原定的2008年免征农业税提前了三年, 当年全省农民农业税负担减轻8.42亿元, 实现了农业税收零负担。

1 月23日, 王寿森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 专门就免征农业税后地方财力缺口补助和免征农业税的工作讲了具体意见和要求。

在当时, 陕西免征农业税在西部省份还是第一家。2 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我作为从事“三农”工作的财政干部, 能为农民朋友做点实事做点好事, 由衷地感到高兴和快乐。

期待

免征农业税后, 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转入到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从2005年下半年, 我省选择安康全市和岐山、洛川2个县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从而拉开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序幕。

篇9:在非洲的日子里

10美元买了一个“喂”

达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简称。它是剧组进入非洲拍摄的第一站,办完一切入关手续后,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国内的父母、亲属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可拿出手机就是没有信号,看来从国内带来的手机已经不能为我们服务了。于是,大家就分头去找公用电话。找了半天,一个也没有找到。当地的人告诉我们,打国际电话必须到很远的一个邮电局去打。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谁也不敢往远处去。导演见大家想家心切就托人买了几个moper卡。一个卡10美元,打三分钟。第一个用这种卡的是演员张晓军,他把卡上的密码输入手机,拨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电话通了,可是响了半天,就是没人接,又拨了一次号码,哎呀!有人接了,手机里传来“喂!”的一声,张晓军高兴地差点跳起来,连忙喊着:“喂!”刚喂完,话筒里的声音就变成叽哩哇啦的外国话。他又拨了一次电话号码,里面仍然是一阵叽哩哇啦。这时他才知道,电话告诉他三分钟时间到了。10美元买了一个“喂”字,一个个心疼得不敢用第二个卡了。

在查林子打电话就更困难了,查林子是一个小镇,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就是用moper卡也打不出去,更接收不到外面来的信号。在这里拍摄了20多天,剧组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等到我们走出来到乞力马扎罗省省会莫西与家人取得联系时,他们都惊喜地喊着:“你们没事吧!都是大命人呀!”

吃饭是个大问题

外景拍摄不是在大山上就是在河沟里,在这些地方安营扎寨自然没有现成的厨房,只好在住地里支锅造饭。野外的水不能吃,要靠当地人用独轮车送水。送来的水且不说价钱昂贵,水质非常差,就像国内的雨水一样黄。刚到时我们用从国内带来的净水器滤水,可是用了不到半个月,净水器里的芯子就被杂质堵死了。没有了净水器,水质再差,也只好对付着做饭了。这里的蔬菜十分欠缺,只有洋葱和土豆,单调的菜食,大家迫切需要调剂一下生活。制片部门联系买了几只鸡,谁知送来的鸡,黑不溜秋,鸡皮都烤烂了,鸡毛的根还在里面扎着。原来他们杀鸡先不用开水烫了再拔毛,而是带着毛放在炭火上烤,外面的毛烤焦了,肉里的鸡毛想拔也拔不出来。没办法,我们只有把鸡皮全部剥光,再回锅炖。在查林子拍摄,车进不来,饭送不进去,大家只好烤饼吃,没有烤饼子锅,就把大铝盆放在炭火上烙。烙出的饼外熟内生,有的地方糊了,有的地方还是生面块,大家只好凑合着吃,到临走时,两个盆子底烧出了两个大洞。

疟疾侵袭剧组人

非洲是疟疾多发区,去非洲时我们都打了抗疟疾的预防针,但还是抗拒不了病毒的侵入。在达市拍摄时的吃住条件比较好,40多天基本大家都没有什么病,但到了查林子就不行了,先是我们的道具师,白天还好好的,到了晚上感到一阵热一阵冷,四肢无力,头重脚轻,还不停地泻肚,刚开始还以为是感冒,就吃了几片感冒药,但过了两天,病不但不好,反而更重,找随队的医生一看,说得的是疟疾,后来又有几个演员染上了疟疾,但他们一边吃药,一边还坚持工作,使我们按计划完成了拍摄任务。

图:1、导演都晓(右2)给演员说戏

2——3、拍摄现场

篇10: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听说前几天吉林化工厂引起的爆炸,使一些有害物质流入了松花江。而松花江正是我们的母亲河,平时我们用的水正是由松花江的水过滤,才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而这次松花江却受污染了,政府为了不让我们喝上已经受污染的水,把水闸关了。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人们知道这件事后,像疯了一样买水。不到半天,水就卖完了,放水的架子像新买的`一样一贫如洗。(一贫如洗主要指没有钱,形容架子用“空空荡荡”好一些。)

我回到家,家里的各种容器都接满了水,比如盘子、(盘子才能装多少水啊?是小盆吧)洗衣机、衣箱(是塑料衣箱吧)、浴桶……大大小小,排成了一队。就连洗手,也只能用很少的水。

水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让水造福人类。如果我们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篇11:寒假里温暖的滋味作文300字

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团圆,吃着热腾腾、香喷喷的火锅,为家中带来了一片暖意与温馨。我们一口接一口的吃着,舒服极了,再配上一杯清香的茶,真是其乐无穷。爸爸平常在外面办公的时间长,在家的时间短,所以我们很珍惜在一起用餐的时间。

洗热水澡

冬天一到,我最喜欢洗热水澡,我通常在睡觉前洗澡,让热呼呼的水,沖去全身的疲劳,换来一身舒畅。浴室里充满了雾气,室外的.寒冷,消失得无影无踪,温暖包围着我,使我几乎忘了冬天的存在。

在被窝里

在寒冷的冬天里,睡觉是我最珍惜的时刻。被窝中藏着一股暖流,里面就像一个暖室,不管妈妈如何催我起床,我都起不来,像被温暖的棉被黏住了。我每次赖床时,脑子里都会想到外婆。不管是什么天气,只要五点一到,外婆就起床了,没有一天拖延,我觉得她真勇敢。想着想着,我马上爬起来,对自己说:“不要再睡了,和外婆一样的勇敢吧!”

篇12:快乐的寒假-寒假日记300字

今天,快乐的寒假正式开始了,我和爷爷奶奶在家一起做“塔饼”。大家知道什么是“塔饼”吗?“塔饼”就是浦东当地的特色小食,圆圆的、香香的,很好吃的。

做“塔饼”的原料很简单,大米、小麦粉和肉。只见奶奶先把肉剁碎,拌上酱油等调料放好,爷爷则在厨房里煮了一大锅子米饭,接下来要做的事就很好玩了,把还冒着蒸汽的米饭和小麦粉混在一起使劲的揉,我在旁边看着好玩就把衣袖一撩也想去揉,“脏不脏啊,先洗手去”奶奶拍着我的手背说。我只得乖乖把手洗干净了。等揉的差不多了,就把面团捏成一个个小球,接着在把面球捏啊捏,捏成一个个小碗,再把肉放进去,捏好,压扁,再在外面沾上一些芝麻,一个“塔饼”就完成了。随后把“塔饼”放在油锅里炸,美味的“塔饼”就可以吃啦。

在奶奶的帮助下,我做了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的“塔饼”,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等,看着桌上自己亲手做的“塔饼”,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真的很好吃哦,不信你也试试。

篇13:日子里的诗意

那个深秋的黄昏, 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 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 被一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 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注意到她, 四十出头, 没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随意, 面容洁净、衣着朴素, 大红冬袄外围一条蓝色碎花围裙, 整个人干净利落, 透出一种奇妙的神韵。她目光专注, 正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 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灵巧的手下翻飞。

瑟瑟秋风里, 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等煎饼的间隙, 我仔细打量这个小摊, 没什么特别, 在昏黄街灯下, 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家的味道。突然, 我眼前一亮, 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 竟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 式样已经过时, 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 有一种俗世里的好, 看得出, 主人一定很珍爱它, 并日日抚摸它, 翻阅它。

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 久久没有移动, 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 腼腆一笑说:“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 遇见好的诗, 忍不住抄下来。呵呵, 年轻时候喜欢文学。”她的话让众人愕然, 谁也想不到, 一个卖煎饼的女人、一个生活不富足的女人、一个靠双手艰难度日的女人、一个被生活打磨得粗糙的女人, 竟有着如此细腻的一颗心, 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和文学, 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忽然间, 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可以吗?

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不好意思啊, 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 爱。

爱, 多么强大的理由!

篇14:在缅甸的日子里

礼佛点滴

工作关系,我和爱人经常出席宗教活动,有机会在各地观光,参观大小寺庙、式样各异的佛塔、佛像,还和缅甸友人一起叩头拜佛。按照缅甸习俗,进庙之前必须脱鞋,赤着双脚在寺中行走,但对外国人可以格外照顾,允许脱鞋后穿着袜子走路。我们每次朝拜时都小心地遵守这一规定。

缅甸的寺庙和佛塔遍布各地,可谓举头见塔顶,放眼有寺院。最著名佛塔要算仰光市的瑞喜贡大金塔和勃固市的瑞玛道金塔,两塔都高达百米,塔身贴着金箔,金碧辉煌。缅甸的佛像终年能保持金光灿灿是因为信徒们每天给它贴金箔的缘故,我也曾多次给佛像贴过金箔。在中部平原古都蒲甘的旷野上遍布数以万计的佛塔废墟,置身其中人们仿佛能看到古代蒲甘王朝佛事兴隆的盛况。1996年12月初,中国珍藏的佛牙到缅甸供奉。在专机抵达仰光那天,缅甸百万市民倾城而出,沿街恭候,盛况空前。

泼水节挨淋有秘诀

每年的4月16日是缅甸的新年(佛历),而在新年的前4天就是泼水节,这4天是缅甸人尽情狂欢的日子。

按照惯例,在泼水节的第二天上午,缅甸外交部组织驻仰光的外交使团人员上街参观。我们从车窗往外望去,只见市民们拎着水桶,拿着水盆,盆里放着蘸水时用的番樱桃树枝,不论遇到谁都朝他泼清水,人群中发出一阵阵欢快的叫声。仰光市中心的广场是活动高潮点,那里搭建了可供百余人唱歌跳舞的大台子,台上有舞队和乐队,台子旁边有几个安装了多条水龙带和橡皮水管的大水池,音乐声响起时,台上的舞者和歌手载歌载舞;水池里的水龙飞舞,皮管里的水直接喷向台下的人群,热烈气氛洋溢在广场上空。我们几十名使团人员坐在台下不住地鼓掌呐喊,兴致不亚于欢乐的市民。

尽管凉水把我们淋得精湿,但我们表现得和缅甸人一样不怕冷。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仰光市政府已经安排我们吃够了热气腾腾的节日小食品,喝足了暖身用的白兰地酒。

藤球比赛传深情

踢藤球是缅甸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深受人们喜爱,藤球的基本踢法同中国的踢毽子相似,玩耍者用脚踢藤球,设计各种巧妙而复杂的动作,传与同伴尽量不使藤球落地。也可6人分两队比赛,场地挂起一道网绳,两边人员用膝盖、脚面、胸部、头部或传或踢,规则类似足球。

近年来,藤球运动已发展成为一项高雅的文艺节目。中缅关系十分友好,常在宴会前请来访的中国客人先观赏踢藤球表演,只见一位体态苗条、打扮入时的少女上舞台表演,踢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赢得宾客的热烈掌声。夕阳西下时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住在使馆附近的居民在马路边踢藤球,他们或围成一圈,或分成两队比赛,引来不少观球者,场面很热闹。我因在年轻时有过踢毽子的经历,有时候也加入他们踢球的行列,不时踢出一些奇妙的动作,引来他们惊讶的欢叫。就这样,我同这些缅甸人因为藤球建立了友情,在路上遇见,大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在缅甸的日日夜夜美好而快乐,我天天生活在友谊的海洋里。

篇15:在寒假的日子里日记300字

听到这个作业以后,我就开始想,我要做什么样的好人好事。因为平时中,有很多的事情可以供我们去做,但是突然之间要求我们去做一件这样的事情,反而想不起来了。

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在想着如何完成老师这个作业的时候,突然间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路边一个人哭,我就急忙的走过去问他:“小弟弟,你怎么了?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哭?你家大人呢”,这个小朋友没有回答我,只是一个劲的嚎啕大哭,把脸都哭花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又想起了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好人好事,看到这个小男孩哭得非常的伤心,我决定带着她去寻找她的爸爸妈妈,于是我告诉这个朋友说,让他跟着我,我要去帮她找爸爸妈妈,这个小朋友就跟着我,一边牵着我的手还一边哭,因为我记得,这个小孩子就住在这的附近,但是具体他是哪一家的,我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挨家挨户的去询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就在问到第2家的时候,这家人告诉我,他的爸爸妈妈是在哪一家,于是我赶快把她领到他的爸爸妈妈身边,见到他的爸爸妈妈以后,他一下子就扑到了妈妈的怀里,他的爸爸妈妈也非常的开心,原来是爸爸妈妈出去了,孩子想要去找他们,却无意中走散了,他的爸爸妈妈见到我,把他送回来,非常的感谢我,想要留我在家里吃饭,我委婉的拒绝了。

篇16:难忘的寒假日记300字

日子方面。我初中现已上了一年半了,自己也是住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日子,现已习惯了自己照料自己。寒假里,当妈妈看到我自己洗衣服时,很是快乐,说我长大了。我也十分快乐,自己经过在初中的学习,不但学习了书本常识,还提高了自理能力。还有,我的日子起居很有规律,每天下午跑跑步,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为开学后的繁重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为了一年以后的中考,学习我也没有耽搁。

学习方面。我把初一学过的常识又从头温习了一遍,对那些曾经掌握的不是很厚实的常识点做了深入的学习。虽然在假日里,爸爸妈妈都劝我要多休息,但是,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工作,我做出了曾经没有搞懂的题目,感觉很是舒服。如果我每天不学习几个小时,我都会感觉到空虚。

篇17:寒假里的一件事日记200字

除夕那天吃过年夜饭后,大家看了一会春节联欢晚会,就陆续开始放炮了,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从饭店回来后,我和弟弟就惦记着放炮;刚过十二点,我们就急忙拿炮下楼,同时拽着大人一起下去放鞭炮、看烟花。当我们提着之前就买好的大包小包的烟花炮竹下来时,发现院子里已经有很多家放开了,于是我们也马上行动了起来。

小区中央,物业早早地点燃了一个大块煤炭垒成的旺火,火光冲天,一片喜气,人们围绕在旺火四周。我和弟弟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放大的烟花,等大人们回去后,我们再来放一些小的炮竹。由于我和弟弟比较小,大人不放心,爸爸和大伯负责放鞭炮和烟花,我们躲在后面观看。爸爸手拿一支烟,先点燃了一辫三千响的鞭炮,噼里啪啦,喜庆的炮竹放肆地响了起来。随后,伯伯又点燃了一枚37响的烟花,几秒钟后,“砰!”的一声,第一束礼花冲天而出,随后,一响,二响……花筒里不断地喷出礼花,天空中顿时闪现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整个小区充满了震耳的爆竹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天空中彩花四放,人们都面带笑容,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放炮的高峰过后,我们又燃放了许多小的烟花、炮竹。一直到很晚,我们才带着满身的火药味回到了家。

现在我虽然长大了,可过年喜欢放鞭炮、看烟花的习惯还是没有改。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一年的烦恼和忧愁,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年,辞旧迎新总让人心神荡溢。

篇18:《农村电工》与我同行的日子里

1《农村电工》作为良师益友, 相伴我的生活

与《农村电工》的第一次结识, 是在2002年1月。我刚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县供电公司下辖的基层供电所工作, 对电力方面的知识应该说基本不懂, 只是在学校学习了有关电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已, 而直接与电“打交道”, 却基本上是一窍不通。

刚工作不久, 在供电所书架上第一次看到《农村电工》这本杂志, 细细读来, 体会到《农村电工》刊载的内容实用、丰富多彩, 非常贴近我的工作, 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她通俗易懂、短小精炼, 让我迅速掌握了一些入门的基本知识;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能够教会我一些技术小决窍和简单可行的排除故障方法……心之所依, 爱之所在。随后的日子里, 我对每期杂志都细细品读, 也习惯了翘首等待下一期, 《农村电工》杂志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如今, 《农村电工》已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一分子, 她像一位无声的良师益友, 始终不渝地相伴我的生活, 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 成为了我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而我更加相信, 《农村电工》以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农电“三个贴近”为指导思想, 不仅仅是我们农村电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和有效载体, 也为我们基层农电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了解电与法、学习业务知识、提升农电技术、解决技术难题的广阔平台, 更是我们广大农村电工的良师益友, 工作中的“法宝”。

2《农村电工》为我答疑解惑, 相伴我的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 对切实做好农电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今, 农电问题也是农村的难点、热点。而《农村电工》就是基于适应新形势下农电管理工作的需要, 从针对农村一些迫切急需解决的难题出发, 注重指导性、知识性、实用性相结合,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很强的操作性。其内容丰富、知识广泛, 属于面向基层农电工作者的科普性技术刊物, 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农村电工的一员, 我认为《农村电工》就是我们农村电力工作者工作上的导航, 一本“活字典”。十余个专题栏目, 覆盖了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电与法”栏目让我们能更好地规避因电力纠纷及事故引起的法律诉讼案件, 增强了我们依法治企、依法供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警钟长鸣”栏目有利于我们针对已发生的事故, 结合自身实际换位思考, 增强了我们预控现场风险、预防事故发生的警惕性和危机感;“农电技术”、“电价电费”、“多供少损”栏目提供给了我们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 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好的经验做法, 特别是一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增强了我们实际解决问题、保障供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入门篇”、“热线征答”栏目以系列讲座的形式, 通俗易懂, 简洁明了, 在扩大了我们知识面的同时又温故知新, 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我在工作上的收获来源于《农村电工》的默默耕耘, 她为我普及知识, 为我答疑解惑, 为我出谋划策, 是我乃至所有农村电工工作上最忠实的参谋与助手。

3《农村电工》荣膺优秀期刊, 相伴我的收藏

我爱好收藏, 收藏不仅仅带给了我快乐, 更是充实了我的生活。虽然我的收藏门类很杂, 但更喜欢的是各类书籍, 尤其偏爱相伴我工作和生活的《农村电工》, 至今已收藏百余本。钟爱收藏《农村电工》刊物, 是因为我觉得《农村电工》坚持着“突出实用、通俗易懂、短小精炼、丰富多彩”的办刊原则, 坚持着农村电工“读得懂、用得上”的办刊宗旨, 贴近我们的工作,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读性和可借鉴性, 拉近了刊物和我们农村电工之间的距离,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成为了我们广大农村电工的良师益友。而且一路同行, 我们见证了她的成长, 先后获得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电力部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电力报刊协会优秀期刊、湖北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 而这些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该刊的办刊宗旨, 有特色、有水平, 更是代表了广大农村电工和农电工作者的心声, 我认为当之无愧, 更是众望所归, 这也许就是我钟爱和收藏的原因所在。

篇19:在无风的日子里

走在两级学校间的这条路上,每天都可欣赏同样的风景,每天却都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因为一旁是母校,另一旁才是我今天的目的地。

短短几百米,就像越过几年积淀在心底的厚厚一叠的回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日子悄无声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时间从身边轻轻溜过,而我依然如故。

失去的岁月如同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一旁是母校,然而却不是我的目的地。

走在这条路上,却在回忆的引导下,我寻访旧友,重游故地。

中考前的记忆是痛苦的,然而却又是最幸福的,最清晰的。

跑道上,我们像一群在追逐命运的人,喘着粗气,冒着大汗,前脚跟着后脚,前面的那个不小心摔倒了,后面的毫不犹豫地将她扶起,因为那时的我们,坚信没有人会掉队。拖着疲惫的躯体,望着学校围墙外围观的人群,记得一个同学风趣地说:“咱们简直成了动物园中的稀有动物!”接着是一阵“捧场”的大笑。还记得最后的体育测试。我有幸当了领跑。起跑时,跑道上有二十余人并排,然而,无人拥挤,也无人抢内道,似乎跑在外道的人很幸福。跑到距终点还有五十米的时候,由于开始的速度过快,我有些体力不支,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回眸身后,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的期待,因为领跑的速度与总成绩息息相关。周围的人尖叫着,我却辨不清声音,只是横了横心,咬了咬牙,挺了过去,冲到终点。突然,“哗”地拥上来好多人,饮料瓶在我眼前晃动。就这样,幸福紧紧围绕着我,浑身的疲意换来的是满心的快乐……

突然,母校的下课铃响了,还是那首《在无风的日子里》,和着熟悉的旋律,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那时,便是我们的“茶馆”开业的时间了。教室里是一阵芬香的咖啡味,各种水果在一只只手中传递,零食也都开了封口,在一阵阵吆喝声中散播。前门紧闭着,后门却大开,因为门口有轮值的“哨兵”,然而大家还是机警的,互相提醒着。由此产生的许多笑料,有时是虚惊一场,有时则被老班杀个回马枪,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说起这老班,她善良富有爱心,慈善治班。大家也真心地待她。记得那次教师运动会,老班参加接力赛,大家在周围喝彩,她自然是兴奋至极的。然而却求胜心切,不料中途跌倒又立刻爬起,带着懊悔径自离开。大家望着她的背影,静默了,回到教室,计划了一阵。在黑板上默然写着“南姐,加油!”待老班进了教室,一个个小脸儿巴望着,迫不及待地想让她看着黑板。当她蓦然回首时,看到了这几个大字,留下半句“措辞不太恰当吧!”满眼湿润着,悄然离开了……于是大家为着这一成就呼号、雀跃……

对,就是眼前这棵梧桐树下,我们微笑着道别,说离别是为了更好的怀念……

我们许诺,在无风的日子里,回到母校看看昔日的师长与同窗……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一(4)班

简评:

这是一篇情思绵绵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而缜密,选材典型而感人。作者回忆了“在无风的日子里”发生的四件事,详写了操场领跑和老班参赛,略写了其它两件事,详略有致,抒发了昔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情怀,读来更令人感到那“无风的日子”值得怀念。另外,以歌名“在无风的日子里”为题,很有情趣,耐人寻味。

篇20:在...的日子里作文800字

走进东二的大门,往右一看,花的姿态是那样的小巧秀丽,绿油油的叶子舒展开,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真叫人喜爱;那盛开的花好像在对我微笑,那么秀丽淡雅。往左一看,水塘里的荷花荷叶就像碧波上荡着五颜六色的帆,煞是好看。水塘上立着陶行知爷爷的一句话“爱满天下”。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爱满校园”。

大手牵小手

三年级时,一个下雨天,我忘了带伞,就在校门口徘徊着,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一位大姐姐迎面朝我走来,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适着聪明伶俐的神色。乌黑的头发下,两条弯弯的眉毛,像那月牙儿。她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小妹妹,忘带伞了,对吗?”“嗯”我点点头。“来,姐姐带你进教室吧!”说着,就把雨伞伸到我的头顶上,拉起我的手朝教学楼走去,她尽量把雨伞往我这边靠,好让我少淋到一些雨,她牵着我的手,我感到幸福之极,把我送到教学楼时,她笑眯眯地对我说:“下次不要再忘记带伞咯!”“嗯,我知道了,谢谢姐姐!”“不用谢,快上去吧。”我开开心心地上了楼。

严格的老师

我们班的班主任是周老师,她不仅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是我们的好老师。她衣着朴素,瓜子脸上长着两道柳眉,柳眉下嵌着一双明亮而又锐利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有一次,老师在班级中说:“现在默写词语,因为昨天回家已经默过,所以错一个字的人罚抄5遍。”第二节课下课,老师就请班干部把默写本发了下来,“啊?那么快?”我的心忐忑不安,拿到本子后,我迅速翻开本子,“啊,错了一个。”原来,我把“赏赐”写成了“常赐”,我就“赏”字的下面一部分写错,哎,真是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这时老师从门口走来,说:“凡是写错字的同学全都抄在软面抄上。”你说,周老师难道不是一位“严师”吗?

上一篇:高的单词怎么写下一篇:宁夏省2017年水利质检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