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重点工作总结

2022-07-24

时光流逝着,岁月沉淀着,在众多个日夜中,我们辛勤的工作,换来了一份份工作佳绩。回首看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着独特的成长点,应当写一份工作总结,作为自己工作路上的前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改重点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医改重点工作总结

2016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医政)

二、推进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 7和11:目前正与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协商,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管渭滨区人民医院的牌子,承担区级医院的社会职能。

10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进一步落实《宝鸡市医疗纠纷调解处置暂行办法》(宝政发【2014】42号)和宝鸡仲裁委员会、宝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宝鸡市医院管理局《关于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和仲裁工作配合协作机制妥善解决医疗纠纷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增强调解效率,扩大调解效应,正确引导群众合法、理性维权,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医患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利。上半年送宝鸡市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一起,调解成功一起。 16.“强化三级帮扶,四级联动”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开展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与我区6个镇卫生院协作。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派驻苏成、杜文芳、刘振国等7名临床和医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区6家乡镇卫生院内科、检验科、放射诊疗等7个项目进行对口支援帮扶,促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22.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人。参加全科医师培训2人。

23继续做好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方式改革试点。

截至5月底渭滨区农村全科医生签约普通人群39608,占总人数51%,重点人群签约9141,占重点人数69%,石鼓镇卫生院配备了5名全科医生;神农镇卫生院配备了4名全科医生;高家镇卫生院配备了1名全科医生;高家镇甘峪卫生院配备了3名全科医生;高家镇晁峪卫生院配备了2名全科医生,;高家镇固川卫生院配备了1名全科医生;

21加强重点科室建设 25完善中医药政策发展机制。 近三年来,医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50万元左右,用于改造和提升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了300平米的国医馆,改造了中药房和煎药室。目前,医院有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 10 人,为加快中医骨干人才培养,先后共有8人参加进修培训学习。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大中医治未病科建设,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34.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签约“购买服务”管理

渭滨区已经从2015年实行了65岁老年人服务卷管理,对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服务卷,实行购买服务,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 35.积极实施“健康宝鸡”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1、健康知识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2、全区累计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233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36次。

3、5月31日开展大规模控烟宣传一次。

第二篇:国家医改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新农合,城镇职工、居民)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村)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人才)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2.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3.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8.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1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完善服务体系。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

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3、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探索实现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改变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4、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落实各项医院管理制度,制订疾病诊疗规程并推广实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保障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

5、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医疗安全质量和经济运行监管。

6、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体系,为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第三篇:推进分级诊疗发展 深化医改重点工作

2016年05月05日08: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原标题:分级诊疗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

记者从国家卫计委就2015年深化医改工作进展和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举行的医改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医改工作总的考虑是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兜底限。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同时,着眼未来5年医改的整体部署,突出前瞻性。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全覆盖,试点城市扩大到100个,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持续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经过努力,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比2010年提高了1.51岁,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但深化医改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将以江苏省启东市、安徽省天长市、福建省尤溪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示范带动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先行推动10所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健全科学补偿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制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性文件,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梁万年表示,深化医改过程中,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和执行者,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医改很重要的内容。

分级诊疗体系建立之时或成中国医改成功之日

“构建分级诊疗新的就医秩序,或者说分级诊疗作为一个制度,这是改革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今年我们会把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这项工作在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求,要在70%左右的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梁万年说,“我们搞医改的有一个话说,分级诊疗真正构建成功之时,就是我们改革的成功之日。现在一系列的弊端,根源之一是就医格局不合理。当然,导致就医格局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也有供方的问题、需方的理念问题。所以真正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它是‘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梁万年认为,真正构建分级诊疗,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真正做到基层首诊,核心的是老百姓愿意不愿意去,基层能不能接得住?双向转诊,现在从下对上转方便,关键是从上怎么转下来,大医院愿意不愿意放?放下去对我有什么好处?要真正做到急慢分治,该住院的住院,不该住院的门诊处理,这牵涉到一些制度变化,包括医保、价格、老百姓就医理念等,并不是所有病一定要住院。上下联动这里还有一个机制问题,上面有没有动力和下面联动。”

梁万年表示,今年将着力医联体的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两个方面,落实分级诊疗。“一是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今年会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鼓励各地真正把医联体做实,做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关系不是松散的、抢占地盘的。”

“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这种服务模式必须建立。现在医患关系是短暂的关系,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关系,它是不连续的,没有责任制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国际改革趋势,就是要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的、责任制的关系,就是签约。”

“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全科医生签约,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作为医保的守门人,作为基层老百姓的首诊者,和你签订约定合同,所有健康问题由你管理。所以,我们要推这套制度。但是,中国的情况是没有那么多的全科医生。我们的方向很明确,最终要明确的是以真正的合格的家庭医生为主的签约,这是方向。”

强化“保命钱”监管

在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宋其超回应“有的医改资金被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时表示,相关部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发现问题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予以惩处。

宋其超表示,医改资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最近几年医改投入越来越大,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为了避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医改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着力强化资金监管。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推动医改资金的使用管理逐步向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让医改资金使用全过程暴露在阳光下。宋其超表示,近年来,按照预算公开的要求逐步增强了各项医改资金的信息公开力度,增强透明度。下一步,还会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从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以及追踪、问效各个环节建立起覆盖医改资金运行全过程的、长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医改资金真正用于各项医改工作。

完善医保支付方式

医保支付改革是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社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颜清辉表示,医保支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核心政策,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是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有效管理的内在要求。

目前,全国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付费总额控制,并且将它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协议里进行管理。超过7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付费,35%的统筹地区开展按服务单元付费,主要是按床日付费,24%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人头付费的探索。在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费用上涨比较快的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始终保持平稳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说明医保支付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16年的工作重点里明确提出,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人社部提出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颜清辉表示,总的考虑是从支付制度的整体入手,立足保障参保人的权益,在系统里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支付方式,同时,开展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推进医药配套改革等工作。按照今年的工作任务要求,目前正在广泛听取意见,力争尽早出台这个文件,更好地发挥医保支付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2010医改重点(推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函〔2010〕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0年是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工作安排》围绕五项重点改革三年目标,提出了2010年度的16项主要工作任务,明确了牵头部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实施,建立目标责任制,抓好落实。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五项重点改革扎实有序推进,取得明显实效。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四月六日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

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2009年4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协调配合,精心实施,五项重点改革有序推进,取得明显进展。为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扎实推进改革,现提出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惠民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改革实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为全面完成三年既定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二、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主要工作目标:

(1)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4.1亿。进一步做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2)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3)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卫生部负责)

2.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主要工作目标:

(1)提高筹资标准。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分别负责)

(2)加快推进门诊统筹。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扩大到60%的统筹地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达到50%(力争达到60%)的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探索、总结经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别负责)

(3)提高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有所提高。所有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别负责)

(4)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在资助城乡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保的基础上,对其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逐步开展门诊救助,取消住院救助病种限制。探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民政部负责)

(5)开展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卫生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3.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管理水平。主要工作目标:

(1)大力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在80%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患者只需支付自付的医疗费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别负责)

(2)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选择50种左右临床路径明确的疾病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别负责)

(3)积极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开展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结算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负责)

(4)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科学论证、有序开展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整合。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保监会负责)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4.进一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主要工作目标:

(1)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发展改革委负责)

(2)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配送,落实基本药物以省(区、市)为单位招品种规格、招数量、招价格、招厂家,逐步实现基本药物全省(区、市)统一价,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卫生部负责)

(3)密切跟踪监测基本药物市场价格和供应变化,适时调整零售指导价格。(发展改革委负责)

(4)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卫生部负责)

(5)全面提高和完善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的质量标准,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完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体系。(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6)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负责)

(7)密切跟踪了解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影响,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商务部负责)

5.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主要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补偿,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政府投入政策,保障其正常运行。(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2)鼓励地方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别负责)

(3)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探索规范合理的补偿办法。(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4)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综合改革,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展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成效好的地区给予奖励补助。(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6.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主要工作目标:

(1)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负责)

(2)实行能进能出的人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分别负责)

(3)研究拟定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科学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负责)

7.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主要工作目标: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开展巡回医疗,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卫生部负责)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主要工作目标:

在2009年基础上,再支持830个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1900个左右中心乡镇卫生院、1256个左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发展改革委负责)

9.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主要工作目标:

(1)制定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计划,启动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2010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和基层部队招收5000名以上定向免费医学生。积极引导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卫生部、教育部、总后勤部卫生部负责)

(2)启动首批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安排1.5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研究出台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文件。(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3)巩固和完善900个三级医院与2000个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安排6000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4)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1000人,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12万人次、村卫生室卫生人员46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5.3万人次。(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5)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鼓励地方开展全科医生县乡联动试点。(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6)制定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国家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评定办法。完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和配套教材,研究规范化培训的考核办法。(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10.发挥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网底功能。主要工作目标:

(1)发挥政府、集体、个人等多方力量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政府重点加强对村卫生室和村医的技术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卫生部负责)

(2)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保障村医的合理收入。鼓励地方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卫生部、财政部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1.完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目标:

(1)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4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并提高信息化水平。(卫生部负责)

(2)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卫生部负责)

12.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工作目标:

(1)继续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2010年再补种2810万人左右,累计补种5688万人左右,占应补种人群的83%。(卫生部负责)

(2)在2009年基础上,再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4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项目。(卫生部负责)

(3)为35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累计完成三年任务的55%。(卫生部负责)

(4)完成2009年87万户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任务,做好55万户改炉改灶前期准备工作。(卫生部负责)

(5)完成2009年411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做好347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65%。(卫生部负责)

(6)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卫生部负责)

(7)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卫生部负责)

1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工作目标:

启动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年中央投资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国家重点在16个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各省(区、市)可自主选择1至2个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4.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完善管理体制。主要工作目标:

(1)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明确行政区域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主要功能和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研究探索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卫生部负责)

(2)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3)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交流和业务指导,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制度。(卫生部负责)

(4)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卫生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5)研究拟定公立医院编制标准,科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负责)

(6)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公开,探索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7)研究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地方开展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负责)

15.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主要工作目标:

(1)探索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使试点公立医院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卫生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2)指导试点地区合理确定医疗技术服务、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的价格,推进按病种收费试点改革,改进医疗服务收费方式。(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负责)

16.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主要工作目标:

(1)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推广预约诊疗,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缩短群众就医等候时间,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就医环境。(卫生部负责)

(2)拟定全国统一的医院电子病历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3)修订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财政部、卫生部负责)

(4)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用药行为,制定100种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继续推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卫生部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2010年度医改工作的实施时间为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为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与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签定责任状,各地区也要与基层实施单位建立目标责任制。军队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的具体措施由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协调落实。

(二)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将2010年医改所需政府投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落实到位。要积极调整医改资金支出结构,完善补偿办法,将建立机制与增加投入有效衔接起来。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止各种违法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三)强化评估考核。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改革进展和效果的督导评估,建立定期考核和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并组织开展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效果中期评估工作。

(四)正确引导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主动向社会公布医改进展情况,对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回应,调动各方参与和推进医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五篇:米易县新农合基金监管等医改重点工作

情况汇报

(2011年10月13日)

米易县人民政府

米易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医改领导小组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切实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幸福米易的着力点,稳步推进各项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新农合基金监管等医改重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米易县幅员面积215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少数民族乡镇5个)、88个村(少数民族村38个)、8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7万人。全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1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县卫生监督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162所(乡村医生202人)、个体诊所40个。

二、各项医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加强。自2004年年底我县被确定为新农合试点工作以来,连续多年把新农合试点工作纳入全县重点民生工程,还专门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和监督委员会,各乡(镇)政府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新农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质量、诊疗规范的监测、指导和审查。2004年底,正式成立了米易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配备工作人员4人,负责全县新农合管理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也配备落实了1-2名具体经办人员,做到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为新农合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基本实现人人享有新农合保障目标。2011年全县共有174097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22%,各级财政应补助资金3481.94万元,截止7月底已全部到位;1-9月共有16231位参合农民因病住院得到补偿,累计补偿金额为2374.50万元,其中单次住院最高补偿金额为6万元;有242人因正常产住院分娩得到定额补偿,补偿金额为9.68万元;参合农民因病门诊就诊有20356人次得到家庭帐户补偿,补偿金额为153.25万元,参合农民因病门诊就诊有18509人次得到门 2

诊统筹补偿,补偿金额为51.39万元,参合农民因病有8人次得到门诊重症慢性病补偿,补偿金额为0.41万元,几项共计补偿金额为2589.23万元;2011年1-9月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补偿比69.8%,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51.03%,新农合统筹基金使用率63.59%。

三是狠抓源头,加强监管,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规范诊疗行为,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通知》,对住院病人费用及时在网上进行审核和现场抽查。定点医疗机构始终坚持告知制度,严格控制参合农民自费药品和自费检查项目的使用。同时,组织新农合技术指导小组人员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药费用进行审核,凡属因不合理的诊治费用造成的损失,一律由该医疗机构负担,并对定点医疗机构处以相同金额的处罚,给予直接责任人相应处分。

四是制定措施,规范管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制定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办法》,在县农行开设了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并落实专人负责,从上到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财政管钱不管账,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严格基金封闭运行。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我县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执行公示制度,每季度均通过米易电视台对基金的收支情况、住院医药费用的补助情况进行公告;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对参合人员住院补偿情况进行公示,并对合作医疗 3

基本用药目录、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公示并设立举报箱。经市、县审计部门对我县新农合运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未发现违纪违规行为。

五是简化程序,规范管理,确保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实现出院即报。我县于2007年搭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合作医疗的信息网络化管理,门诊和住院费用全部实现了网上监管、网上审核、网上补偿,大大提高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水平。2010年实行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 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即时结报,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报销。

六是及时完善补偿方案,确保参合农民得到最大实惠。2011年6月启动了门诊统筹补偿工作,实施门诊总额预付;开展了提高儿童白血病保障水平工作,截至目前有2人享受提高儿童白血病补偿。组织开展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拟为符合手术条件的11名患儿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同时提高了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补偿水平,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的重症精神病人,住院补偿比例高于同级定点医疗机构5个百分点。今年还将继续开展提高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治疗的补偿保障工作。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

按照省、市医改实施意见和医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及时成立了米易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领导小组,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县卫生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联合制定出台了《米易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及《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从2010年10月1日起,全县12所乡(镇)卫生院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从2011年6月30日起,将辖区内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顺利推动。一是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药物范围,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报销配套政策;二是对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销售情况进行了库存盘点核实、摸底等前期工作,严格区分现存药物种类;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均按规定在“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上进行统一招标采购,村卫生室由卫生院上网代购;四是进行了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人员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班5期,共计培训医务人员545人次。五是积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核定和岗位设臵工作,出台了《米易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 5

分配办法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将基本药物实施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全面落实了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各级财政转移支付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共计60.27万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16.32万元;落实乡村医生补助资金26.4万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5.4万元。2011年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共计240.99万元,其中县级配套65.23万元。根据《实施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货款集中支付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县财政还安排了81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垫付资金。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乡(镇)卫生院药品价格明显下降。今年1-8月,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平均药品费由原来的33.68元下降至27.83元,降幅为17.34%;住院患者平均药费由原来的467.31元下降至381.26元,降幅达18.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次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3.48%。从7月1日起,全面调整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10元),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对象就医发生的一般诊疗费全部实现医保报销支付。

(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是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 6

扩大了服务人群,增加了服务内容,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1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新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办法,严格执行11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按照人均25元的补助标准,落实各级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467.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7.37万元。

目前,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84.93 %,城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89.16%;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9.62%,孕产妇系统保健率达90.4%;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17690人;高血压规范管理6811人,糖尿病规范管理1654人,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65人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农村孕产妇管理工作全面加强。1-9月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项目补服1275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33%,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018人,补助金额40.71万元,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2662人。

(四)按病种收费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探索,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8名,进一步完善了县卫生局应急办内涵建设,加强了人员配备及制度的建立完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缴纳参合资金机制不健全。农民缴纳参合资金仍依靠 7

乡、村、组干部进村入户收取,工作面宽量大,人力、物力花费多。

二是由于挂网基本药物配送中一个配送企业只能配送部分药品,导致卫生院需联系多个配送企业,增加了采购及管理难度;同时,村卫生站的药品由乡(镇)卫生院代为采购,而卫生院每月只能采购3次,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三是由于村级卫生室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村卫生室在基本药物采购、使用、一般诊疗费落实情况等监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对乡村医生的补偿目前只明确了省级补偿资金及基本公共卫生补偿资金,对一村多室,一室多人的补偿机制不明确,村卫生室人员未能纳入政府绩效工资发放范围,再加上村卫生室的财务是独立核算,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药品加成,在缺乏绩效工资、发展建设投入等配套政策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村卫生室的生存和发展。

四是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推行,就诊病人量大幅增加,由于乡(镇)卫生院新增了代管乡村医生基药采购、货款集中支付等工作,医务人员工作量逐步增大,而医务人员没有相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五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缺,特别是检验、影像等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人员编制标准滞后,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和相关医改任务的落实。

四、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按照省、市2011年医改工作安排部署,结合医改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县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和政策措施;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积极探索长效的筹资缴费机制,努力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积极开展住院费用支付方式改革。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送等各项制度措施,逐步完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运行检查,严格目标考核,同时落实补助资金,保障乡(镇)卫生院平稳高效运行。

建议:一是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相结合,及时修订扩大基本药物目录范围。二是允许有基药配送权的配送企业能够配送基药品种(有特殊规定的除外),以扩大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的挂网品种数,切实降低挂网药品价格,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价廉的药品。三是制定基本药物货款集中支付账务管理办法,适当延长支付期限。四是加快村卫生站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对村级基本药物制度实 9

施情况及一般诊疗费落实等情况的监管力度。五是适当调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比例设臵,制定出台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相适应的编制标准,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缺问题。

上一篇:英汉对比翻译解析下一篇:优化课堂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