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背景,指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

第一篇:全日制专业论文范文

浅析交叉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为响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但由于许多高校及导师经验不足,目前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企业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更好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从2009年开始大力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应以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后应能迅速转化角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研发,而高新技术不只涉及一个学科,它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1],因此交叉学科应是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即企业未来创新发展主力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当前,为了响应国家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政策,为了向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及导师经验不足,目前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国家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贯彻力度与准确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设计不合理;课程设置上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别不大;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位论文偏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需要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偏向于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人才,忽略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要[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为了克服原来学术型学位硕士只培养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的缺陷而新增的一直硕士类型,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于同等级别,但在培养目标上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现代化生产工作,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4]。

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业务上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顺利阅读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科技资料和文献、获取本领域的技术信息并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自主学习能力强[5]。

2.培养模式

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基本上脱离企业,重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如果将学生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则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6]。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出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关键。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企业应与学校积极合作,在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产出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配合,调整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应积极指导研究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生产和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應请熟悉行业最新情况和发展的人士到学校来讲座,提供最新的工业信息。

建立健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以学校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导师制上,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可以弥补单一学校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硕士进入后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必备条件。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打下扎实的学科交叉知识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专业硕士复合型能力的养成。根据工程领域特色和企业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

(2)先进性

授课内容不仅要包含先进理论和理念,还要包含先进的研发工具、生产管理技术和工艺流程。

(3)实践性

教学过程要探索创新性实践教育模式,开发研究型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注重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多学科交叉性

有针对性地设立若干学科交叉课程,把多学科内容的实质性整合作为对课程的要求之一。鼓励学生选择本专业之外的其他课程,允许学生有相对的自由选择修课内容。重视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

4.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环节研究生应参与到导师应用课题研究中,或者是到企业及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环节培养时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现实技术水平及制造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通过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或企业的具体工作,训练研究生发现及解决工程应用中技术及管理问题的能力。

(1)与学位论文相结合

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的选题可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或直接将他们派往企业,以突破企业关键技术来命题。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出资建设,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校外实践基地为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既可有效地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较好地解决研究生的实践质量和管理问题,同时也能为高校培养一批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解决全日制专业学位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7]。

5.评价标准

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是对修满学位课程、达到毕业年限的全日制硕士生实施的质量评估。根据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应从职业素质、应用研究素质与创新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8]。

(1)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评估应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实践或实习单位为评价主体,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人际交往、工作态度、职业发展潜力等方面做出的一种评估。

(2)应用研究素质

应用研究素质评估应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单位为评价主体,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应用研究意识与能力开展的评估。在应用研究素质评估中,评价主体可以是高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两者的联合体,由具体的培养模式决定。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作品和成果评价法。

(3)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评估应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单位为评价主体,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展的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意志品质、思维特点等多个方面。

小结

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与学术型硕士明确区分,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实际问题导向”的培养出具有较好理论基础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应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应用研究、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分别从职业素质、应用研究素质与创新素质等方面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46-48.

[2]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8-30.

[3]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1):60-63.

[4]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3):61-64.

[5]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6]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04):7-9.

[7]柴松波.全日制專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8]王玲.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20-25.

作者:丁宇 随从标 王洋 王贵新 曹磊 李晓波

第二篇: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背景,指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全日制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源质量较差、“双师型”导师数量不足、合作教育渠道缺乏、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订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全日制专硕培养背景分析

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如下图)。

学术型研究生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培养政策,是以学习理论为主,培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或者是高等学府的教师为目的。从文革初期到文革结束,研究生的数量大约2万3千人,培养质量、就业途径都符合精英教育目标。但从90年代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13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6.9万人,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3.9万人。从就业市场来看,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显然更青睐博士生,而企事业单位则要求研究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教育面临着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已经从本科生蔓延到研究生,就业困难已经从本科生扩展到了研究生(学术型)。针对市场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考虑高校毕业生巨大就业压力,从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重大改革,决定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全日制的培养,并逐年加大培养力度,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问题

认识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改变以往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推动高水平大学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预计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将各占半壁江山。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而非权宜之计。目前,学校还没有把专业学位教育纳入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体系中进行统筹安排,未把它作为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缺乏应有的质量保证措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目前仍存在过多的借鉴甚至照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未能突出专业学位基础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等“知行统一”的特点。此外,相当多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了解不多或信心不足,宁可选择调剂到其他专业,也不愿意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部分考生甚至不接受全日制专业学位,选择明年再考全日制非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生的担心、顾忌和犹豫,代表了学生、家长、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普遍认知,也从侧面反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主管部门、招生单位和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不规范。目前全日制专硕培养问题较多,已直接影响到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全日制专硕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辅助教学、试验教学、调查研究等方面内容较少,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培养模式;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配套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设置急待完善;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型硕士导师兼任,由于这部分导师长期受传统学术型硕士教学和指导方式的影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而校外导师存在职责不明、待遇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水平不高等问题,许多校外导师只是挂名而已,导师结构很不合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全日制专硕培养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到指导答辩等环节均以学术型硕士的标准统一要求,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特点和职业特色等,与学术型学位的论文区别不大,工程项目设计、调查报告、实践总结等类型的论文数量偏少,论文环节急待规范;由于政府、学校统筹协调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急需建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直通车。

2.质量得不到保证。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与从事的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的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学习目的也多种多样,既有真心想学点知识的,也有纯粹来拿文凭的,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全日制专硕生源成分复杂,学习基础不一,学习目的多样,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和管理难度,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专业学位实行全成本收费制度,这就迫使培养机构十分注意办学中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使得办学宗旨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目前工商管理硕士等热门专业存在着生师比较高,导致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三、全日制专硕培养改革途径

由于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不规范、质量难保证等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全日制专硕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进而使得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产生疑惑。为此,在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全日制专硕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必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业部门,收集专业硕士社会需求资料,明确市场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要求;培养过程要突出专业性,遵循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采用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衔接,学位论文选题尽可能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实施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多样化,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必须大力改变导师结构。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如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3.必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欠账较多,必须客观评价专业硕士办学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拓展办学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针对学校现有学科基础,梳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实训实践水平,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高校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双赢”甚至“多赢”。因此,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有效实现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招生计划,完善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增强专硕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2]郭时印,贺建华,李阿利,王京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作者:岑海堂,杨忠义

第三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现状表现出热门专业收费高、市场化程度较高、收费政策标准不一。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筛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的合理性及意义,提出了全面收费的政策建议;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收费体系,并以“扩大助学金范围、提高奖学金力度”为保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全面收费 收费标准

一、引言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指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收费有关工作的通知》仅指出,各校在研究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的收费标准时,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到目前为止,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否全面收费以及收费多少还是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界定,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通过专业学位考试,或者是通过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进行招收的,并开展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我国从1990年开始试点招收MBA专业硕士,1991年正式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截止到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批准设置了39类专业硕士,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现状分析

( 一 )全日制热门专业硕士收费 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中的一些热门专业收费较高,如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及税法硕士等高收益率以及市场需求高的专业硕士。一直以来,不论是全日制或是在职学习,这些热门的专业硕士招收的都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由于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较好,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较高,所以热门专业硕士的收费都比较高。以工商管理硕士(MBA)为例,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始试点招收少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全日制MBA。而且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MBA可以分为全日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其中,在职的MBA收费高于全日制MBA的收费5到10万元不等。

表(1)是选取《经理人》的最佳MBA排名前11所高校,再结合各校的招生简章以及学校论坛上的相关资料整理统计而成的全日制MBA的收费情况。数据显示,各学校的收费从2008年到2012年呈现持续上涨趋势,最低的是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的3.3万元,最高的是2012年北京大学的13.8万元。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已开始招收少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全日制MBA,学费和在职人员就读的全日制MBA相同。通常情况下,各学校一般都未设立奖助学金。

(二)全日制一般专业硕士收费 除热门专业硕士,其他专业硕士,收费一般集中在3到4万元。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表(2)显示了2012年我国部分高校全日制MPA的收费情况,表中学费是完成MPA学业所需要的全部学费,其中,最低的需要1.2万元,最高的需要4.1万元。比较表(1)和表(2)可以发现,由于市场需求的影响,MPA的学费大大低于MBA的学费,而且同一专业各个学校相互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MPA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往届的、有过从业经验的毕业生,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收费问题上,一般分全日制和在职两个标准,全日制培养方式中应届的和往届的并未予以区别,而且未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像MPA、ME、JM这些一般的专业硕士,有一部分学校会设立奖学金,但是金额不高。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的奖学金覆盖范围都会除去MBA和MPA这些工作导向性特别强的专业硕士。

( 三 )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 如前所述,由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规定具体的收费标准以及学费的上下限,再加上每个学校的方针政策和追求的目标各有不同,所以各学校收费状况迥异:收费与否并存,收费多寡并存;其中,不收费的比例较高,收费标准大多集中在8000到15000不等。下面是根据2012年各高校硕士招生简章,归纳整理的三种收费模式。(1)除特定专业公费录取模式。这里的公费录取并不是针对全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是除去了一些特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像MBA、MPA、法律硕士等。如浙江工业大学除去工商管理硕士外,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为公费生;浙江工商大学除去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项目管理硕士以外,均为公费录取;浙江财经学院一志愿录取的(除MBA外)享受公费生待遇。这种除去某些特定专业的公费录取模式也是属于部分公费录取的一种模式。(2)按比例公费录取模式。按比例的部分公费和除去特定专业的公费不相同,它是指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按学习成绩或是其他标准确定的某一比例范围内的研究生享受公费待遇。比如,中南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80%的可享受全免学费和半免学费;湖南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保送的全部公费、考取的部分公费;云南财经大学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录取类别为定向和非定向的免学费;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一定的公费名额;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学年经推荐免试和入学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免收学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年级新生按入学成绩排名,前65%全免学费(含推荐免试生),35%交半额学费(含调剂录取生),二、三年级按上一学年综合表现评定。(3)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和前两种都不相同,它是以研究生获得的奖学金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但是,如若全部学生均获得全额奖学金来冲抵全部学费,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公费模式,而且也就失去了奖学金设置的意义。如同济大学除工程管理硕士、MBA、MPA、法律硕士(非法学)及软件工程硕士外,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部都可以获得全额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用以抵免学费,還可以申请助教和助管的岗位,获得额外资助。还有一些高校采用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是在研究生中进行差额分配的,这样的奖学金设置相较前一种还是存在一定意义的。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理论分析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在于“公共产品”具有外部的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三个特点,其所需经费由所涉及的消费者共同提供和共同享有,通常由政府预算提供。而“私人产品”则没有外部的社会效益,其消费具有竞争性、受益具有排他性,效用具有可分性,经费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由于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但所产生的效用是不可分的,所以属于一种偏向于私人物品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都应该要承担一部分的教育成本。以MBA为例的部分热门专业硕士的收费因为市场的需求情况而相应的偏高,证明了“专业硕士”这个准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收益上具有排他性。但是,由于它的社会外部性、所产生的效用是不可分的,以至于这类专业硕士的收费不能完全市场化。而对2009年以后重点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来说,有一部分的学校没有收取学费,可能引起较大的拥挤成本,这既没有遵循准公共产品说,也忽略了教育的公平性。

( 二 )成本分担说 1986年,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是有收益的投资活动,它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其中,受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雇主、家庭等。根据市场经济“谁受益谁分担成本”的基本原则,教育投资应由政府、学生、学生家长等共同分担。研究生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个体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经济收入,也可以推进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表明,教育层次越高,带给个人的收益要明显大于带给社会的收益。鉴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市场化的需求,接受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人从中获得的个人收益,如:高薪、高职等,是明显大于社会收益的。在供给一定情况下,若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成本完全由国家提供则会出现需求过度;而完全由个人负担则会使大量低收入者被排斥在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之外。因此,在成本负担理论的“谁受益、谁负担”这一原则下,攻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必然要求个人为此部分的收益负担一部分的教育成本,即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要实行全面收费。其中,全日制工商管理这类市场需求高、收益可内部化程度高的专业硕士的收费也要高于其他的专业硕士。

( 三 )筛选理论 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可以凭借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不同素质的员工获得学历或通过考试的成本(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通常是不同的,当假定员工个人能力和接受教育的成本成反比时,低素质员工比高素质员工的成本高得多,因而教育水平往往认为是传递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职位上的一种重要机制。由于获得较高学位往往更易于获得较理想的职业岗位和较高薪酬,因而常常会刺激人们对更高学位的需求,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就极易造成供求不平衡,引起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全日制专业硕士设立的初衷在于从市场定位和职业选择上和学术硕士加以区分,以教育绩效和学生的未来劳动生产率建立直接联系为目标。因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收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方面,不能仅仅具有信号意义。如果实行和学术硕士一样的免费政策,由于信号发送机制的作用,很可能造成人们对学位的过度需求,形成“混同均衡”,导致个人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这样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分离条件”加以筛选并力图达到更有效率的“分离均衡”。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面收费制度以及确立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单纯信号目的的学生的选择成本,减少其需求。同时,对于着眼于专业硕士培养教育未来长期收益的学生会将学费放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考虑,对其选择影响不大。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面收费政策可以成为对考研学生的甄别和筛选的一种有效的信号机制,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从公共产品理论、成本负担理论和筛选理论看,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目前从免费到十几万不等的收费是不合理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要不分地区、不分学校、不分专业的实行全面收费。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可行性及其实施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可行性 (1)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增强。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变“藏富于国”为“藏富于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如表(3)所示,城乡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逐年增长,大多数家庭能承担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即使一部分农村家庭无法完全承担,但是,从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较高这一点出发,借款读研也是可取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具备支付能力的人们开始更愿意投资于研究生教育。 (2)受教育者愿意为高收益率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人投资已为社会所认同。实践表明,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带来不同的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从而使人们乐意去投资,去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如表(4)所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获得的收入不同,相对而言,研究生学历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是研究生教育中导向性较强的一种教育,一般毕业以后都会直接去工作,在市场化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比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面要宽广些,回报率也更高一些,是一个收益更明确的投资行为,因而,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受教育者也愿意为个人收益负担一定的成本。

(二)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实施 (1)收费标准应该根据专业、学校、地区的不同定制。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不同的生产成本决定了同级产品的不同价格,对于不同等级产品价格的确定则要考虑其质量。由于各地區、各学校、各学科和专业的教育培养成本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差异性,收费标准的确定理应差别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不能“一刀切”,应该体现出市场化条件下的成本-收益原则。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资源耗费及毕业后的回报收取不同标准的学费。比如,对培养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生源好的高校,允许适当的多收费;对边远地区的高校、学位授予点少、招生量小且有足够经费者,允许少收费或免收费。而且对于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就业后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热门专业的收费标准应该要高于历史、文学这些基础类的弱势专业。其中,对于专业硕士中的应届生与非应届生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当的予以区别。总而言之,对于重点大学、热门专业及毕业后经济收入较高的专业实行高收费,而普通院校、基础专业及就业后待遇较低的专业收费则不宜太高。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体系。(2)应进一步完善“奖助贷”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一是扩大助学金的资助范围,完善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制度。考虑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殊性,国家应该进一步扩大助学金的资助范围,减轻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各高校应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于特困学生的补助,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获得一定的资助,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国家还应倡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金,同时鼓励企业的科研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与此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增设“三助”岗位和增加“三助”基金,按“有偿劳动”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参与“三助”工作, 这既能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二是继续实行普通奖学金制度,进一度提高奖学金的额度。普通奖学金是从顺利推进收费改革的需要出发,缓解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使其安心学习,完成学业。但普通奖学金并非助学金或生活补贴,应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划分等级,让其发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作用。而且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增多以及负担的教育成本较高,国家应该要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获得奖学金的额度。设置的奖学金如下:设立专业奖学金。主要针对国家及社会所需而条件艰苦的农林、地矿、师范、 民族、体育等专业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用以帮助学生支付培养成本,实质上是减免了学生负担的部分,以此来保护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设立特别奖学金。设立此种奖学金,旨在鼓励那些专业上有突出成绩的学生, 如论文被世界三大检索系统录用,或某些理论成果、政策建议被国家政府或社会单位采用等等,以此来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与能力,使其学习研究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直接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三是继续实行贷学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继续实行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政策,以支持经济较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助学贷款应进一步简化手续,规范贷款额度,同时在贷款利息、偿还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与此同时,还要在研究生中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讲诚”、“守信” 之人,以增加社会对学生的信誉度,进而也方便贷款。

参考文献:

[1]赵纯钧:《开拓创新发展我国MBA专业学位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1期。

[2]谢织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毛建青:《研究生教育收费理论依据及定价原则的文献综述》,《价格月刊》2011年第412期。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毛建青 谢玲霞

上一篇:cad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