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服务业调研报告

2022-08-16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苏服务业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江苏服务业调研报告

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湖北省残疾.

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调研报告

(2009年4月10日) 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

2009年3月15日-19日,中国残联副理事长、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程凯带队对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调研组考察了苏北、苏中、苏南5个城市两个体系建设情况,听取有关政府部门、残联、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考察了各种类型的服务设施。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办公室全体成员和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姚远教授、杨立雄教授参加了调研。

江苏省政府在2006年批准的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和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目标。按照2008年中央7号文件关于“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的要求,江苏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几年努力,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江苏省两个体系建设起步早,注重研究和规划,注重在有利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方面下工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江苏省两个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化社会保障逐步取代临时的非制度化的救济式保障是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在社会救助方面,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救助模式从单一化的生存救助逐渐发展为多元化救助模式, 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施保”。2004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残疾人低保标准提高10%-20%,2006年省政府下发文件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单独全额发放低保金,2007年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残联等部门联合出台对全省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按低保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的政策。近年来,江苏省共有10.1万名贫困残疾人被纳入低保,7.57万人享受低保标准生活救助金。江苏省还加大对残疾人草危房的改造力度,形成了“有一改一”的机制。

在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 规定用工单位对新招(录)用的残疾职工必须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录用手续, 办理社会保险, 要求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从减免税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 补贴困难残疾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帮助个体创业、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部分地区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给予补贴。农村残疾人的新农合参保率已达98%以上。苏南各市还积极推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苏州和无锡部分地区根据重度残疾人的家庭收入状况发放重残护理补贴。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向特殊困难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全面建设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专项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低保救助政策。重点解决无法正常就业、无法组建家庭、依靠父母供养生活的成年残疾人,解决因与父母捆绑计算收入而不能纳入低保的现实问题,协调民政等部门将其单独认定为低保救助对象。

二是全面实施贫困残疾人保险补贴制度。对自谋职业残疾人、低保残疾人、失业残疾人和无业重度残疾人等对象给予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积极倡导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增设针对残疾人和其监护人的各种意外伤害、伤残、事故风险的专项险种。

三是加快推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制度。目前已争取省财政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各地的补助,计划选择20个区(县、市)进行居家安养服务工作试点,并针对居家安养和在机构日托、全托的贫困残疾人制定具体补贴标准。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对贫困残疾人的福利补贴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制定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从基本生活到交通、通讯、娱乐、文化消费的减免补助福利制度,让贫困残疾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江苏省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扶贫、托养、文化体育、信息化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对残疾人服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切实加强指导和规划,大力加强服务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稳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康复服务方面:江苏省提出了2012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全面实施6岁以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免费为5199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入康复机构培训。推进 “白内障无障碍省” 创建工作,建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长效机制。重点康复工程方面,结合彩票公益金项目任务,大力推进以助视、助行、助听和精神病人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救助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江苏重视加快推进康复设施建设和整合社会康复服务资源,制定了各类机构建设规模、专业人员配比等方面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示范机构加强规范指导,并重点支持县级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全省现有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328个,2009年底将全面完成县级康复中心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

2教育:江苏在全国率先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苏州、无锡、泰州市则延伸至高中阶段。鼓励各地对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给予补助,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学费、生活费等政策。通过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特教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积极推进残疾人中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教育层次和质量。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09所,在校的盲、聋、智障学生4万多人。

3就业、扶贫:江苏省修订出台了《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法规政策,形成比较完整的地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16个,均有固定场所,专职人员,健全的工作制度,齐全的设备实施。南京等地还将按比例就业管理服务延伸至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专本科率达100%,持有《职业介绍经理人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采取开发公益和专营岗位,购买商铺、贷款贴息、建立创业示范基地、设立创业扶助基金等手段,鼓励残疾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积极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残疾人到苏南及沿海省、市转移就业。省政府将每年对1万名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农村1万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3年来,集中安排3.61万名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排2.03万名残疾人就业,征收就业保障金18.6亿元;扶持1.3万名残疾人自主创业,盲人按摩就业15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4.4%,有序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残疾人到苏南转移就业2.25万人。

4托养服务

江苏省于2006年率先启动托养工作,研究形成了托养服务建设的指导方针、工作思路,逐步明确了服务对象、内容和机构建设等问题,确定了试点地区,制定出台《省级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省级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考评办法》,将庇护安养机构建设列入就业保障金支出范围,建立公办机构为主导,非公办机构为主体,市场推动,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常州把庇护安养机构建设列入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必建项目,已实现每个区都建有一所示范机构;南京市推出了建邺区方舟、鼓楼区博爱、爱德慈佑院、玄武区万家帮希望庇护所等一批民办机构;常熟市残疾人庇护所与企业联办,开发庇护性就业岗位,实现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得到税收优惠的“双赢”局面;苏州、无锡等地推出“善爱之家”等品牌建设模式,推动统一标识、连锁经营。苏州所属沧浪区建立的“居家乐”211服务系统有效的支持残疾人居家服务、日间照料和寄宿托养机构的工作开展。3年来,江苏省已建成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含原已建成的工农疗机构)300多个,服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5000多人。经省残联检查验收的省级示范机构达到84家,服务人数占托养总数的1/3强。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全力推进以康复和托养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各类公共资源,逐步实现每个市、县达到有残疾人康复、托养、扶贫基地、就业服务和文体活动等设施等“五有”目标,形成能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的服务体系,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江苏省紧紧围绕着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经验:

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内容和范围的确定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对于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省份,在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按照残疾人需求,分清轻重缓急,把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康复、教育、托养服务、居家服务等残疾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提倡建设小型分散的社区型机构,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一点,对于在全国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需求的增长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发达省份是这样,经济欠发达省份更是如此。因此,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不能面面俱到,要以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为重点,随着社会财力的增长,逐步扩大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内容。当然,保障重点不等于没有一个相对明晰的目标。从这次调研的宿迁、扬州、常州等地的情况来看,具体的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应该把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二是“两个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江苏各地区、各县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苏南经济发达,苏中次之、苏北为欠发达地区。因此,江苏各地在探索和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并没有采取统一的模式, 比如在残疾人托养机构、聋儿语言训练、残疾人康复、假肢安装等设施建设中,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更注重分类化、专业化、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搞大型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则倾向于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省财政在资金的投入上也是区别对待,经济发达的地区由当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由省给予补贴。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即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要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特别是在托养机构、聋儿康复、就业培训等设施的建设中,避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要充分整合资源,从而使人力、物力的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二是建立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经费保障问题,应该是各省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没有有力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在本省范围内保障水平相当、残疾人普遍受益、人人享有所需要的基本服务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三是建设“两个体系”必须运用两种手段、挖掘两种资源。江苏省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人康复、聋儿语训、残疾人辅助器具配置等服务项目上,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而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托养机构等残疾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则充分利用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比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 运用了“公办公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三种方式。这样的运作方式,使广大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吸收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但是,在引入市场手段和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其一,产权归属。比如,由个体企业投资兴建的残疾人服务设施,虽然政府在建设之初没有直接的资金投入,但土地是国有的,后期运作中,政府通过残联给予了“公助”。如果产生产权纠纷,怎么界定?江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其二,是“民办公助”的问题。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起来并投入使用之后,政府通过残联给予这些民办机构补贴,对于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些钱(或许是就业保障金)补贴到哪里?是残疾人?还是机构?补贴多少?有没有标准和程序?其三,从江苏省来看,“公办公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员编制,建一个机构,就需要增加工作人员,但控制人员编制是硬性要求。江苏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安排少数有编制的人员为管理人员,其他技术和服务人员采用聘用制。这样,虽然解决了人员紧缺的矛盾,但也存在着对聘用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不交养老、医疗保险等现象。应该建立起一套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聘用人员的培养、使用制度、落实待遇,以增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江苏省遇到的问题,全国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都会遇到。

四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必须坚持普惠基础上的特惠。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常州、苏州、无锡,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宿迁、盐城,在把贫困残疾人低保纳入当地低保政策范围的同时,对残疾人的保障标准普遍提高10%至20%,并且对重度残疾人实行了全额保障。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廉租房政策等方面,也都体现了对残疾人特殊的照顾。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得到兼顾。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穷人的政策,保障对象享受待遇的依据是家庭生计,如果家庭的人均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其差额由社会保障资金补足,而不以身份作为补贴的依据。同时,提高补贴标准的做法与现实的行政法规和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不尽符合。一个没有法律法规支撑的优惠政策很难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残疾人给予特惠的理论依据是因为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因为这些特殊需求导致了残疾人必要的生存支出增加,所以,必须由“特惠”给予补偿。问题是无法明确界定哪些残疾人有什么样的特殊需求,满足这些特殊需求需要增加多少支出。这就使得在一般低保对象享受低保标准的基础上给残疾人提高10%至20%的幅度的政策显得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调研中,有关专家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在一般的社会保障政策之外建立对特殊人员的补充保障政策,比如建立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养老补贴制度等等。专家给出的建议无疑是解决残疾人“特惠”问题的出路,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中国残疾人群体数量的庞大,使得专家给出的出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即使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建立起对残疾人的专项补贴制度,那也是针对贫困残疾人的,而不会是针对所有残疾人的,起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这样的专项补贴制度尚需时日。在目前情况下,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在现有的适当提高对残疾人的保障标准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专项补贴制度的路子,为全国提供经验。

五是“两个体系”的政策制定必须以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的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如对残疾人的生活服务,江苏省在全力推进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同时,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平台、政府购买服务、为残疾人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把集中供养和居家服务结合起来,即兼顾了不同类别残疾人的需求,又整合了社会资源,还照顾到了中国人居家养老的习惯。应该说,在中国这么一个残疾人口大国,走残疾人集中供养的路子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应该是集中供养和居家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与此相关联的自然是居家服务。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居家服务和居家养老(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年残疾人提供的满足残疾人生活需求)只是在城市社区实行,而在残疾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因缺少服务组织和专业机构,这种服务形式还不多,更谈不上制度层面。从长远来说,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既定政策,在农村建立针对残疾人的居家服务制度,对于增强财政投入效益、满足更多残疾人的生活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像江苏省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把服务的重点(包括政策、资金、人力等)向农村倾斜。在其他地区也一样,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残疾人利益的影响。

六是必须大力培植慈善资源。江苏省是民营企业发达地区,一些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投资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培训等机构的建设,江苏省已经开始注重民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为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用于残疾人服务设施,应该在税收、土地、收益分配上有更明确的规定,同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这种慈善义举。

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江苏省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有些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但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毕竟是全国好多地方不能比的,建立起适合中、东、西部不同地区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服务体系,江苏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各地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

第二篇: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苏发〔2005〕16号)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05〕17号)要求,省政府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2005-200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引导资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共同管理。

第三条 引导资金应当根据项目安排,遵循公开申请、科学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能

第四条 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是管理引导资金的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二)审议上引导资金的实施评估报告;

(三)审议引导资金使用计划;

(四)审议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

(五)协调解决引导资金运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引导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省财政厅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

(二)提出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统一受理引导资金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三)组织专家开展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引导资金使用计划;

(五)对引导资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包括引导资金项目的合同签订、项目监管、验收、统计等,并向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报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

第六条 省财政厅是引导资金的监管部门,与省发展改革委共同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项目指南、项目评审论证标准、使用计划等,并依据项目合同及实施进度审核拨付项目经费;负责引导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支持范围和条件

第七条 引导资金主要用于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苏发〔2005〕16号)中确定的重点领域,近期重点扶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金融保险业在江苏改革试点、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与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相配套的项目。

省级财政已设立专项资金的服务业领域,不再重复安排引导资金。 第八条 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规划;

(二)能够提高制造业水平、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三)市、县财政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经济薄弱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可适当降低财政配套资金要求);

(四)优先支持获得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资助的服务业重点项目。

第九条 引导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江苏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有健全的财务与管理体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四章 资金使用方式

第十条 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引导资金支持方式:

(一)投资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投资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

(二)贷款贴息。对符合条件、使用中长期银行贷款的投资项目给予贷款利息补贴。贷款贴息采用全贴息、半贴息方式,贴息率不得超过当期中长期银行贷款利率。贴息资金总额根据投资项目符合贴息条件的银行贷款总额、当年贴息率和贴息年限计算确定。原则上按项目的建设实施进度和贷款的实际发生额分期安排贴息资金。

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均为无偿投入。 第五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一条 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应当按照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发布的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指南,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实行属地化管理,符合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要求向所在地设区的市发展改革委申报。省直和中央部属单位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申报。 设区的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 第十三条 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三)申请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的主要原因;

(四)其他所需材料。

第十四条 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二)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批准文件;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两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四)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或者贷款合同文本(复印件);

(五)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六)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六章 项目审批 第十五条 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后,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重点是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等,并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依据专家组的咨询意见,经综合平衡后,提出引导资金使用计划建议,报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议。审议通过后,由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联合下发引导资金使用计划。 第七章 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凡使用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不得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

第十八条 使用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的项目,符合招投标要求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求报告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建设情况的,项目单位应按要求定期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或其委托机构报告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和重大事项。

第二十条 投资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目标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和验收,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价。 第二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每年组织力量对引导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形成引导资金的实施评估报告,上报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下引导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三条 引导资金由省财政厅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批准使用引导资金的项目,建立资金分期拨付制度,其经费由省财政厅按项目合同和实施进度及资金合理流向予以拨付。

投资补助类项目:首期拨付扶持资金的30%;项目完成50%的工作量,经检验合格,拨付扶持资金的40%;项目建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贷款贴息类项目:项目完成50%的工作量,经检验合格,凭银行贷款结息单,拨付贴息总额的50%;项目建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资金。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引导资金、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核算。 第八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引导资金的,由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追回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凡不涉及保密要求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均应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省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接受单位、个人对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在审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二十七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停止拨付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

(二)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

(三)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的;

(四)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申报单位指令或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的,一经查实,省发展改革委三年之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申报单位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造成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损失的,视情节轻重,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 第二十九条 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严重失实的,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等处罚,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二)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九章 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江苏省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计经贸发〔2003〕481号、苏财建〔2003〕18号)同时废止。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5]11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江苏省技能鉴定服务

江苏省技能鉴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是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江苏省技能鉴定服务。

●电力行业特有工种的鉴定由国家授权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

江苏电力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由江苏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不同工种、等级授权省内13个鉴定站所分工具体实施。(详见各站、所鉴定工种表)

●职业技能等级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鉴定考核分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项考核均在60分以上为合格,证书由省鉴定中心核发。

技师增加潜在能力考核,三项均达标后,经省鉴定中心综合评审通过后核发证书。

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为知识考核、技能操作考核、潜在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考核四项,四项成绩均达标并折合成总分达标后,经过省中心初审,由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综合评审通过后核发证书。

●申请鉴定的程序为:

个人根据各等级的申报条件(可查询申报条件栏)通过所在单位,向鉴定中心(鉴定站、所)申报相应等级的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江苏省技能鉴定服务》。所在单位按省鉴定中心设在各地的报名点统一报名至省鉴定中心(鉴定站、所)。鉴定中心定期发布鉴定公告,确定申报人员参加鉴定的具体时间和站、所。各鉴定站、所通过单位通知申请鉴定人员有关鉴定事项。

各类培训班可集中申请参加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

●电力行业特有工种的鉴定由国家授权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

江苏电力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由江苏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不同工种、等级授权省内13个鉴定站所分工具体实施。(详见各站、所鉴定工种表)

●职业技能等级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鉴定考核分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项考核均在60分以上为合格,证书由省鉴定中心核发。

技师增加潜在能力考核,三项均达标后,经省鉴定中心综合评审通过后核发证书。

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为知识考核、技能操作考核、潜在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考核四项,四项成绩均达标并折合成总分达标后,经过省中心初审,由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综合评审通过后核发证书。

●申请鉴定的程序为:

个人根据各等级的申报条件(可查询申报条件栏)通过所在单位,向鉴定中心(鉴定站、所)申报相应等级的鉴定。所在单位按省鉴定中心设在各地的报名点统一报名至省鉴定中心(鉴定站、所)。鉴定中心定期发布鉴定公告,确定申报人员参加鉴定的具体时间和站、所。各鉴定站、所通过单位通知申请鉴定人员有关鉴定事项。

各类培训班可集中申请参加鉴定。

第四篇:江苏省城镇燃气服务质量标准

2007年7月1日起实施

1、总则

1.0.1 为了规范城镇燃气市场,提高燃气行业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的城镇燃气经营服务和燃气器具安装维修服务。

1.0.3 城镇燃气服务应遵循安全第

一、用户至上、诚信为本、文明规范的原则。 1.0.4 建设(市政公用)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本标准的实施,并对辖区内从事城镇燃气经营服务和燃气器具安装维修服务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1.0.5 城镇燃气经营服务和燃气器具安装维修服务质量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6 本标准涉及到的相关条款与用户有合同约定的,从其约定。

2、术语

2.0.1 城镇燃气

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中,从地区性的气源点,通过输配系统供给民用生活、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公用性质的,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燃气质量要求的燃气。城镇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 2.0.2 管道燃气经营

以管道输送方式经营燃气,并以燃气计量表为计量器具与用户结算燃气费。包括人工煤气、管道天然气、管道液化石油气(含瓶组)的经营。 2.0.3 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

以液化石油气钢瓶方式经营液化石油气,并以计量秤为计量器具与用户结算燃气费的。

2.0.4 燃气汽车加气经营

由燃气汽车加气站向燃气汽车加气的燃气经营。 2.0.5 燃气器具安装维修 为用户提供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等燃气安装、维修的服务。 2.0.6 窗口服务

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场所,包括办事处(点)、服务中心、业务服务柜台、维修站(点)、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点)、燃气汽车加气站等。 2.0.7 通气

将管道燃气引入室内燃气计量表前的控制总阀。

3、管道燃气经营

3.1 发展用户

3.1.1 企业应制定发展用户要约,并在提供该项业务的服务窗口公示。 3.1.2 企业应在特许经营范围内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不得拒绝符合发展用户要约的用气申请。

3.1.3对用户的用气申请,企业应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应与用气申请者签订新用户发展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收费标准、工程期限。对不符合发展条件的用户申请,企业必须向申请者说明理由。

3.1.4 企业应建立用户档案,发放用户证(卡)。新用户应在通气20个工作日内完成建档工作。 3.2 供应

3.2.1 企业必须保证连续、安全、可靠地供应合格燃气,未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止供应燃气。

3.2.2 企业应抄表到户,并以燃气计量表上的计量数与用户结算。不得将燃气计量误差分摊给用户。

3.2.3 燃气销售价格调整时,企业应按规定及时与用户结算燃气费。

3.2.4 抄表应准确。对于无法正常抄表的居民用户,企业可按以下规定进行估量: 1 估量不得高于该用户最后一次抄表量; 2 同一用户,连续估量不得超过2次;

3 估量后的第一次抄表,应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结算燃气消耗量; 4 计量表因故障停止计量的,可按该用户停表前3个月的平均用量结算燃气费; 5 非居民用户不得进行估量收费。

3.2.5 缴费通知书应在抄表后3个工作日送达到用户;缴费时限不得少于12日。 3.2.6 为方便用户缴费,应提供无节假日收费服务。

3.2.7 企业以及受其委托的收费单位应按归定收取燃气费时,必须出具收费凭证。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缴费的用户如需索要收费凭证的,企业应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燃气收费凭证。

3.2.8 企业应提供缴费查询和缴费提醒服务。 3.3 设施维护

3.3.1 企业必须制定燃气泄漏突发事故抢修预案;必须设置抢修队伍和事故报警(修)电话。

3.3.2 接到用户室外管道燃气泄漏事故报警后,企业抢修人员必须在1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3.3.3接到用户室内燃气泄漏报警时,企业应指导用户采取关阀停气、开窗通风等措施,提醒用户严禁在室内开关电器、拨打电话、使用明火,并于接报后1小时内上门处置。

3.3.4 接到用户使用故障的报修后,企业应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对因器具原因造成的使用故障,企业也应履行告知义务。

3.3.5 用户申请迁移、改装、拆除燃气表前燃气设施,企业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企业实施的迁移、改装、拆除服务必须达到专业技术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

3.3.6 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检验更新燃气表。

3.3.7 用户对燃气表计量有异议的,可向法定检验机构提出检验申请: 1 检验结果不符合国家检定规程规定的,企业应更换燃气表;

2 检验结果属正偏差超标的,企业应按照检验误差测算,给予用户自检验之日起前6个月的计量误差补偿,燃气表安装使用不足6个月的,按实际使用时间给予计量误差补偿。

3.3.8 企业应定期对用户燃气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并应作出相应的记录。发现用户有违反安全用气规定的,应及时向用户出具书面整改意见,并交由用户签收。 3.3.9 对无法入室进行安全检查,或用户拒绝在安全记录上签字,或用户不签收整改通知书的,企业应做好相关记录。

3.3.10 工程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向企业查询地下燃气设施相关情况的,企业应该在3个工作日内给与书面答复;对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工程建设,企业应与施工单位协商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4 降压与停气

3.4.1 因燃气工程施工、设施检修等情况确需降压供气或暂停供气的,企业应提前24小时公告,对工业用户应提前3日公告。

3.4.2 燃气设施抢修等紧急情况的降压供气或暂停供气,企业应及时公告,并向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3.4.3 燃气设施正常维修需要降压供气或暂停供气的,必须避开11:00至13:00、17:00至19:00用气高峰时段。

3.4.4 恢复供气必须事先通知用户。不得在22:00至次日6:00之间向居民恢复供气。

4、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

4.1 发展用户

4.1.1 企业应制定发展用户要约,并在提供该项业务的服务窗口公示。 4.1.2 企业应与用气申请者签订新用户发展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4.1.3企业应建立用户档案,发放用户证(卡)。

4.1.4 企业发展用户收取钢瓶押金的,退户时应退还液化石油气钢瓶押金。 4.2 供应

4.2.1 企业必须保证连续、安全、可靠地供应合格燃气,未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止供应液化石油气。

4.2.2 业户石油气充装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误差,即10kg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量为9.5±0.3kg,15kg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量为14.5±0.5kg,50kg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量为49.0±1.0kg。 4.2.3 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时,瓶内液化石油气残液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0kg液化石油气钢瓶残液量不大于0.5kg; 2 15kg液化石油气钢瓶残液量不大于1kg; 3 50kg液化石油气钢瓶残液量不大于2.5kg。

4.2.4 企业应制定退残办法并在供应站(点)公示,同时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4.2.5 钢瓶充装后进行角阀塑封。塑封套应标明充装单位和投诉电话。 4.2.6 按规定出具液化石油气销售费用凭证。

4.2.7 企业提供用户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新投运(含检测后)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应进行抽真空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2 销售的液化石油气钢瓶不得有明显的污渍。

3 实瓶售出前必须进行气密性检查,不得出售可能影响用其安全的钢瓶。 4.2.8 企业不得限制用户选择供气站点。

4.2.9 企业应积极开展便民服务,实行电话预约和上门服务。送气服务费的收取应符合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并出具收费凭证。

4.2.10 接到用户钢瓶、角阀泄漏报告时,企业应指导用户采取关阀停气、开窗通风等措施,提醒用户严禁在市内开关电器、拨打电话、使用明火,并与接报后1小时内上门处置。

4.3 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点) 4.3.1 供应站(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醒目的企业标识;

2 悬挂政府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件; 3 设有受理业务的服务柜台; 4 设有服务电话; 5 配有重量检斤秤; 6 配有试漏装置和材料; 7 配有醒目的禁火标志; 8 配有符和规定的消防器材。

4.3.2 供应站(点)应做到空、实瓶码放整齐,并留有通道。

4.3.3供应站(点)撤销或迁移的,须报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1 撤销或迁移日前30日,应在供应站(点)发布撤销或迁移的公告。 2 发布公告的同时,应在供应站(点)为用户办理退转户手续的服务。 4.3.4撤销或迁移供应站(点)的公告,应具有下列内容: 1 撤销或迁移供应站(点)的名称; 2 撤销或者搬迁的日期; 3用户供应安排; 4参与用户供应站(点)的地址、服务电话号码; 5 搬迁后供应站(点)的地址、服务电话号码。

5、燃气汽车加气经营

5.0.1 燃气汽车加气站必须保证全天候连续、安全、可靠地供应合格燃气。未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加气站不得停止加气营业。

5.0.2 加气机的计量装置应符合国家计量器具的相关要求,并按规定检测合格。 5.0.3 加气收费,应唱收唱付,并出具加气费发票。 5.4.4 加气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醒目的企业标识和供应的燃气的中文名称; 2 有服务业务电话; 3 设有公共厕所;

4 设有醒目的禁火标志和禁用移动电话的标志; 5 配有符合规定的消防器材。

5.0.5 加油加气合建站,应做到加油车道与加汽车道分道设立,并有醒目的提示标志。

5.0.6 加气站内应公示下列内容: 1 燃气气体质量标准和加气压力标准; 2 燃气销售价格;

3 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服务投诉处理制度、服务责任问责制度; 4 政府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件;

5 服务(行业、投诉)电话号码和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电话号码。

6、燃气器具安装维修

6.0.1 燃气器具的安装、维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所使用的安装、维修材料和配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企业不得安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器具;不得维修不在授权委托范围内的燃气器具。

6.0.2 企业在接到用户安装申请后,应在48小时上门安装燃气器具。

6.0.3 燃气器具应安装燃气计量表后,未经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同意,不得移动燃气计量表及表前燃气设施。

6.0.4 企业在接到燃气具报修后,应在24小时内上门维修燃气器具。送到企业维修的燃气器具,企业应当立即安排人员进行维修。

6.0.5 燃气具安装、维修前,企业应向用户出示材料、配件和服务的收费标准,经用户同意后方可进行;收费后应出具收费凭证。

6.0.6 安装、维修完毕后,应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应向用户出具燃气器具安装维修合格证;检验不合格的,应免费重新安装维修。 6.0.7 燃气器具安装、维修合格证应有些列内容: 1 企业名称及其公章; 2 用户名及用户地址;

3 安装、维修的燃气具品牌、型号; 4 安装、维修和检验人员的签名; 5 出具合格证的时间;

6 企业的报修、投诉电话号码和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电话号码。

6.0.8 企业为未通气的用户安装燃气器具,应提示用户向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申请通气,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通气验收不合格,确属安装质量问题的,燃气器具安装企业应免费重新安装。

6.0.9 安装、维修保修期服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修范围为安装维修的部分; 2 安装保修期不低于12个月; 3 维修保修期不低于6个月;

4 因质量问题重新安装、维修或同一故障重复修理的,应以最后一次安装、维修日期重新计算保修期。

6.0.10 企业不得限定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燃气器具和相关产品。 6.0.11 企业应指导用户安全使用燃气器具。

7、窗口服务

7.0.1 服务窗口清洁、整齐、美观。

7.0.2 服务窗口应设公示栏。公开的内容包括:服务项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完成时限、质量标准、营业时间、营业纪律、服务制度、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等。 7.0.3 服务人员应文明服务,礼貌用语、主动接待,热情服务。服务人员着装整洁,仪表端庄。 7.0.4 服务人员应佩戴岗位工作证(牌)。工作正(牌)应包括:企业名称;本人工号、照片、岗位名称。

7.0.5 对用户申请办理的服务事项或提出的咨询,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 7.0.6 营业时间内企业应确保服务电话畅通。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设24小时有人值守电话。电话服务人员应报请工号、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7.0.7 上门服务人员应礼貌敲门,说明来意,穿着鞋套入户。安装、维修人员完成相关服务后,应主动清洁服务现场。

8、服务制度

8.0.1 企业应制订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投诉处理制度、服务责任问责制度,并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8.0.2 服务管理制度应对所有服务项目的程序、时限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8.0.3 服务承诺制度应对承诺内容、承诺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8.0.4 首问责任制度应对首问责任人、首问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8.0.5 服务投诉处理制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用户投诉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反馈办理结果;非企业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办理的,应向投诉人作出解释;

2 对新闻媒体曝光的服务问题,应于48小时内核实情况,并按信息来源向社会和新闻媒体反馈结果;

3 对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转办的投诉,必须在转办单位规定短时间内办结,并根据转办单位的要求反馈结果; 4 投诉办结率应达到100%。

8.0.6 服务责任问责制度,应对责任人失责的追究做出具体规定。 8.0.7 上门服务项目应做好服务质量的监督回访工作。监督回防的内容有: 1 服务人员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或者约定的时间上门;

2 服务人员在服务前是否出具相关收费标准、是否按标准收费; 3 用户需要服务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4 对服务是否满意。

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

A.0.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或“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或“应当”;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可”; 反面词采用“不可”。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A.0.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法规、规范、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

第五篇:经济全球化对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有序的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稳步上升。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大省的江苏省,经济全球化对其服务业的影响更为深刻。目前,江苏省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良好。而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对江苏省服务业的影响也要有深刻的认识,做好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服务业;影响;江苏

一、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概况

江苏省服务业近年来取得了骄人成绩,扭转了服务业占比下降趋势,实现每年1个百分点的总增长。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2009年,江苏省服务业的贡献使得江苏在全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上升了1个位次,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十一五”以来,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江苏服务业也功不可没,不仅实现出口贸易服务的增长,还促进了就业,创造了61万个就业岗位。服务业增进节能减排,据估算,服务业每增加1%,能耗降低0.5%。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有着大致相似的看法。即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的作用。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他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带来威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决策述要》

就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对中国有利的方面主要在于: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总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副作用,我们也都可能遇到。而且,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使得某些害怕和敌视我国的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遏制我国的发展。我们必须善于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三、经济全球化对江苏省服务业的影响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过去20年中,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江苏省的面积只有全国的1%,人口也只占到6%,却贡献着全国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全国的各个地区,在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所有主要经济指标中,江苏省都名列前茅。

保持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相比较而言,当今一些发达国家有三个7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占70%左右;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占70%左右;在就业者中,从事服务业的占70%左右。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90%以上。

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00美元的江苏省,服务产业在其中所占比重只有36%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吸收就业人口都只有30%多一点,生产性服务业也只占服务业的30%左右。与国外比差距很大,与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上。这也表明,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和扶植。

2005年7月19日,省委省政府在无锡召开高规格的“全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会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

策》。2006年11月8日,李源潮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服务业总量翻番”,“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把软件业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中之重”,“积极建设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等。

2007年1月27日,梁保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个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服务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的比重。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生产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继续发展和提升商贸、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性服务业。二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着力抓好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创意产业园、产品交易市场以及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服务品牌创新。2007年3月18日,李源潮书记主持召开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座谈会,提出“要像抓外贸外资那样抓外包,促进江苏的国际服务外包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国际外包服务在中国的重要承接地。”

省外经贸厅出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0年,全省国际服务外包出口额将在2006年基础上翻两番。

这些目标和举措对江苏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将为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江苏服务业发展的进展

1、总量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传统行业稳步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展

3、资本结构趋于多元,投入总量不断加大

4、吸纳就业作用增强,社会贡献不断上升 “入世”带来引进外资服务业、开放市场的新格局

加入WTO,最大的影响表现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改革的加快。

外资的进入,将大大增加江苏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外资、民间资金对服务业的大量投入,将给江苏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2005年,全省登记外商投资服务业类企业有4018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1128个。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房地产、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等行业。到去年底,中国加入WTO的五年保护期已满,我国服务业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在这个背景下,国际高端服务企业将成批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据分析,国际化将是今后几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特色,而江苏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外资首选的投资高地之一。江苏服务业能否提升层次、再上台阶,就看企业能否抓住这个国际化机遇。本土企业应主动出击,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业务和技术、操作技能,在旅游、外包服务等领域,充分利用本省优良的公司设施,为国外市场提供优质的高端服务。

案例:南京2006年服务业利用外资

五星电器与全球家电连锁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百思买联姻,是南京服务业发展史上一件大事,五星电器因此获得了1.17亿美元投资,成为去年南京利用外资的“第一大单”。2002年以来,世界500强企业在南京兴办了30多个外资项目,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投向了服务业领域。美国的沃尔玛、时代华纳、朗讯、艾默生电气,法国的家乐福、欧尚,英国的翠丰集团等著名企业争相掘金南京服务业。

去年全市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8个,其中有10个为服务业项目。如投资总额1亿

美元的南京海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总额9998万美元的嘉富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总额9000万美元的南京雅居乐等。

近年来,韩国三星,美国朗讯、摩托罗拉、爱默生电气等世界500强和跨国企业相继在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日本三

九、美国普洛斯等知名企业在南京设立了多家物流企业;渣打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在南京设立了分行,巴黎银行也入股南京商业银行;美国国际集团、荷兰全球保险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南京投资海康、友邦等6家外资保险公司。

(一)江苏省的服务业

服务业行业包括15个门类和1个大类:

1、农、林、牧、渔服务业(大类)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批发和零售业

5、住宿和餐饮业

6、金融业

7、房地产业

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0、水利、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

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2、教育

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6、国际组织

对于服务业提速计划,要在创新模式上实现发展突破。首先,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如,开发企业连锁经营模式。其次,利用网络技术推动服务业发展。拿苏宁电器举例来说,2008年起网上商城的开发规模增加了400%。而且,应实现产业金融结合,发展服务业经济区,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期望到2015年,确保江苏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万亿元左右,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3 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形成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2家、超500亿元5家、超百亿元40家”。对未来三年江苏发展服务业的目标,朱晓明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

二、经济全球化对江苏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为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也正在加快。根据江苏省2002—2006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总值变化,2006年比200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总值增长53%。 其中以农业服务业结构优化、部门细化尤为明显。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得到推广,促进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化,与此同时,农业服务业体系的健全、拓展、细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收入的增加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改善乡镇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乡镇企业的经济环境,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受到了挑战。针对乡镇企业资源有限、产业技术层次低的不足,经济全球化推进了乡镇企业各方面的改善。市场营销、环境监管、科技技术服务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围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例如,被称为货架生产基地的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镇,以生产货架和模特产业为支柱产业,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大量相关三产如机械设备代理、金属材料代销、模特设计、服装设计及批发销售行业逐步兴起。日益完善化的市场环节进一步推进了尚湖镇货架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第三产业的繁荣。

3.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市场化水平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幅度加快。收入的增加刺激消费重点从食品、衣着向居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转移,加快了科技信息咨询、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速度。2001—2006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分配比例,用于食品和衣着的消费所占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科技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等行业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迅

速。

第三产业市场密度的增大,为扩大商品流通开创了条件,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江苏小城镇加入WTO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平均值为1.5%,自2001年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0%。

4.推动小城镇建设,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江苏省在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交通、通信建设以保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流、物流、信息流能畅通无阻。基础环境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小城镇生活质量,吸引了周边农村居民到小城镇定居。居住人口的增加推动了与小城镇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增加。

江苏省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苏南小城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等优势,多个村镇在城乡旅游业的推动下建立旅游公司,同时促进了城郊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繁荣。自2003年起,常熟市依靠虞山镇、尚湖镇等小城镇推出的红枫节、杨梅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城乡旅游业发展迅猛。

(二)给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1.加速资源消耗,增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小城镇依靠人力及土地成本低的优势吸引大量资本投入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资源大量的消耗带来的土地资源紧缺引起的土地成本提高,导致全球资本转向其他土地成本更低、获得利益率高的地区。江苏小城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对耕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耕地面积在2001—2006年间分别减少了216.38千ha、184.48千ha、930.47千ha,并且从长远看,江苏省小城镇的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将长期存在[4],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各乡镇企业长期处于各谋其政的发展状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大量被消耗,随着外部生产要素进入江苏市场,乡镇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外部供给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生产的不安全性、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也越来越显著,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外方,工业发展速度受到制约,由此增大围绕乡镇工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2.扩大盲目建设,降低整体服务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带动下,各级政府加快了提升小城镇生活品质的步伐。但由于对依托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小城镇空间聚集效应的认识不足,仅仅试图通过改善环境、美化城镇形象吸引人口定居以及产业的聚集。盲目的开发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大规模的现代公共设施脱离了小城镇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切实需要。常熟市海虞镇的影剧院年均上座率只有30%,大型广场也人迹稀少[5]。相反,和居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社会服务业却发展缓慢,例如海虞镇全镇排水管网全部集中在中心镇区,服务人口仅占镇域人口的

3.5%。追求消费层次高的第三产业而对基础性社会服务事业投入不足,使第三产业整体服务水平降低,第三产业拉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

3.加速人才流失,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无论是现代服务业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第三产业,其信息、技术、知识含量都较高,因此依赖于产业人力资源的程度很高[6]。近几年小城镇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小城镇获得技能型劳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从江苏省统计资料来看,2006年劳动力流向市外、省内以及省外的劳动力,苏南地区占25%,苏中59.1%,苏北69.6%。苏中、苏北分别比苏南高34.1%、44.6%。农村劳动力的流向部分反映了人力资源流失在苏北、苏中经济相对较不发达的地区比较严重。位于苏中地区扬州市高邮市周山镇技能人才2001—2005年的平均流失率为34.4%,而且近几年该镇人才流失呈上升势头,这种现象在苏北、苏中地区很普遍。

4.驱使盲目开发旅游业,加快小城镇传统空间特色遗失

作为小城镇旅游核心的古镇旅游承载了江苏省旅游的绝大多数份额。目前的古镇旅游开发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置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于不顾。部分地区连片拆除“破旧凋敝”的真文物,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材料来追求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风格;有的地区大量迁出原有居民,将其改造成现代化的娱乐服务设施,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丧失。一系列不恰当的开发,加快小城镇传统空间特色遗失,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有可能逐步走向衰败直到无人问津。而迁出去的居民难以回迁,各类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总之,经济全球化给江苏小城镇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小城镇传统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农业和乡镇工业分离出许多新兴产业,推进了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市场化程度。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们也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消耗减缓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扩大盲目建设降低整体服务水平、加速人才流失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盲目开发旅游业加快小城镇传统空间特色遗失等诸多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推进产业空间聚集、加强基础性社会服务业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优化小城镇空间形态等方面措施。从以上方面入手,抓住加入WTO为小城镇第三产业带来的重新发展的机会,迎接挑战,实现江苏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江苏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6683.5亿提高到2009年的13741.3亿元,年均增速达14.6%,高于同期GDP增幅0.9个百分点。

占GDP份额进一步上升

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35.9%、2006年36.8%、2007年37.8%、2008年38.7%提高到2009年的39.9%,共提高4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该比重达40%以上。内部结构改善 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服务业总体增速。2009年,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1.6%和14.7%,比2005年分别提高4.2个和2.7个百分点。

发展效益提高 2009年,江苏省服务业实现税收1927.2亿元,占国税地税税收总收入比重38%,比2005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表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大。同时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表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44768元/人增加到2009年的76262元/人,累计增70.3%。

发展后劲增强 200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实现投资8185.6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服务外包取得长足发展,合同总额和执行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77%,南京、无锡、苏州跻身全国“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步成型。

09:#第三产业占全国9.2 % 08 #第三产业占全国9.6 % #第三产业占全国9.6% #第三产业占全国9.5%

上一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九下一篇:假如我是最后一棵树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