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报告

2023-05-17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报告

2013年中国奶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3年中国奶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13-03-20 来源:中国乳业信息 作者:2012年我国奶业在平稳中发展,牛奶产量将达到3 870万t,比2011年增长1.5%;奶业贸易,尤其是苜蓿草和奶粉进口量比2011年有较大增长。奶牛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预计2012年我国存栏100 头以上的奶牛场和小区的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比重将达到36% 以上。2012年国际形势也复杂多变,美国大旱、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都将对2013年的全球经济继续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奶业转型期规模化牧场快速发展与散户大量退出市场竞争、牛肉价格提高、奶牛淘汰率增加、劳动力紧缺、饲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预计2013年我国奶业发展的总体

2.1 标准化规模养殖将继续推进

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奶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破解当前奶业发展难题、加快现代化奶业进程的根本着力点。2013年农业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工作重心由“创建”向“辐射带动”转变。因此,2013年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进程必将加快。与此同时,一些大规模养殖场的发展进程也将加快。大规模养殖场是指养殖规模达数千头、甚至是上万头的养殖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已建成和在建的大规模养殖场已有500 多家。这些大规模养殖场的建设主体可分为3 类:第一类是乳品企业,如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辉山乳业、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第二类是为大型乳企提供原料奶的奶牛养殖企业,包括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内蒙古奶联社、中地种畜、上海牛奶集团等;

第三类是外资企业,包括恒天然、澳亚牧业、华夏畜牧、雀巢等。2013年,这3 类投资主体将继续投资建设规模牧场,进一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例。

2.2 散养户退出市场的步伐将继续加快,牛肉高价加速奶牛淘汰

近几年来,受养殖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效益低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散养户将逐渐向着小区或家庭牧场过渡,大部分将选择退出奶牛养殖业。2012年牛肉价格持续上涨,最高时超过50 元/kg,进而促使奶牛场淘汰牛的价格随之上涨,目前国内淘汰1 头体重在500 kg 的奶牛价格在10 000 元左右,比2009年高3 000 元,淘汰奶牛的高价格也促使不挣钱的散养户借机加速奶牛淘汰。

“三聚氰胺”事件后,河北省的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增加,2011年存栏3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78 个、奶牛小区1 436 个,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5%以上,2012年再增长至少1 个百分点。

2.3 奶业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由于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乳制品青睐有加,2012年国内奶业市场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表现强劲。2013年奶业贸易的扩大势头仍将延续,干乳制品进口有望突破百万吨大关,其中,由于国内刚性需求未减,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还未恢复,预计2013年奶粉进口将直逼60万t 大关,乳清进口有望达到40万t。2012年是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第一年,宁夏、黑龙江、内蒙古、天津、甘肃等地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但还未完全建立我国的苜蓿产业,国内企业在产量以及品质方面的竞争力还相对薄弱,规模化牧场还将依赖进口苜蓿,但进口数量取决于国内苜蓿产量、品质以及2013年美国苜蓿的产量,预计2013年苜蓿干草进口有望达到60万t 左右。燕麦草进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13年奶牛进口数量可能减少,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一些规模化牧场已经从奶牛进口阶段转入自繁扩群阶段;另一方面在于新建牧场会加大奶牛进口数量。综合2 个方面因素,2013年奶牛进口规模将不会超过10万头。

2.4 国家对奶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将继续加大

2013年,国家对奶业扶持政策力度将继续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将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有可能达到10 亿元,相当于2012年的2 倍;二是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将继续跟进,补贴范围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三是继续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2013年测定规模将达到70万头;四是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2013年投入规模有望超过2012年。

2013年是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我国奶业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宏观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

3.1 高度关注现代奶业的发展,探索“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

标准化的规模养殖是发展现代奶业的必由之路。主要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日本、韩国等,在现代奶业发展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走以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为主的发展道路。我国近几年来规模养殖场的高速增长对推进奶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规模养殖场的发展在粪污治理、疫病防控、奶牛福利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以1 个万头牧场为例,平均1 头奶牛1 d 排粪尿50 kg 左右,那么牧场每天排放的粪污量近500 t,每年的粪污排泄量十分庞大。如果忽略牛场附近的人口密度、水源、降雨量、土地面积以及能否实现有效的农牧结合等因素,一哄而上地发展超大规模的牧场,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环保和疫病风险问题。按照欧盟标准,土地容纳氮含量是170 kg/ hm2,要容纳1 个万头牧场排出的500 t 氮至少需要2 940 hm2土地(约合4.41万亩)。因此,奶牛养殖需要探索“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应该考虑区域特点,结合当地自然以及社会条件,因地制宜;二是结合人口数量以及土地承载力、奶牛福利等因素,发展与土地承载和消纳能力相匹配的规模养殖。

3.2 高度关注现代奶业的养殖模式,推广“种养结合”

在养殖模式的选择方面,为了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和成本问题,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大牧场还是小牧场,都普遍采用“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奶牛场可做到优质粗饲料的基本自给,而且粪污可以100%还田,既可降低养殖成本又可降低环境压力。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无论是规模养殖场还是散养户,基本都处于“种养分离”状态。因此,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不同规模养殖场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建立

现代奶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2013年农业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后,更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经济、高效的粪污综合利用模式。

3.3 高度关注发展现代奶业的组织形式,培育适合我国养殖特点的奶业产业化模式产业化模式问题,说到底还是产业组织体系建设问题。主要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日本、韩国等,都是通过奶农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实现了计划生产和计划销售,并有效解决了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目前,我国非规模化牧场普遍推行的是“企业+奶站+奶农”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导致3 个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发生严重扭曲。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国内正在探索的经验,引导在土地和草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家庭牧场,鼓励企业自建牧场,扶持小区升级改造,采取试点乳企入股规模牧场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发展多种有生命力的奶源基地,探索建立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模式。

第二篇: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胡朝阳北京四方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十一号文件,这对于促进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国奶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而且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

一、中国奶业发展过程

(一)奶牛养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散户饲养、小区饲养和规模化饲养。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这时期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一直处于“散”、“小” 、“乱”的家庭式养殖,全国90%以上的奶牛由农牧民饲养,且饲养手段以手工劳动为主。当时,乳品企业的规模很小,对原奶的需求量较少,因而奶牛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农户只是把奶牛饲养当作一种副业收入。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这时期主要是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提出的“公司+农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小区饲养管理模式,较散户传统饲养模式有了显著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与千万个奶户建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了大市场,同时也提高了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原奶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时来说,这种模式非常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先进性和引导性。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以后,此阶段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大型牧场饲养管理模式。虽然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饲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原奶质量难以保证,环境污染不易解决,人畜混居,卫生防疫、品种改良等服务体系跟不上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以来,各乳品企业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协同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投资者,在奶源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又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变。把以往村村镇镇、一家一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大型牧场”的新模式,逐步实现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大规模小群体方向转变,走科

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牛饲养道路。

(二)乳品加工

中国加工乳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鲜奶、酸奶和其他花色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有全脂和脱脂奶粉,而黄油、干酪和炼乳产量很少。现在国内牛奶正在朝高端奶市场发展,如蒙牛的特伦苏、伊利的金典。

近几年来,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如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使中国乳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三)乳品消费

乳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成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2006年,全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21.6kg,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达到32.5kg,比2005年增长28%。由于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共进口乳制品25万t,相当于150万t鲜奶,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12%左右。

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100kg、发达国家人均消费300公斤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二、中国奶业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奶业比往年的快速增长放缓了脚步,增长速度还在继续有所下降,但国家和农业主管部门对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继续采取支持政策,品种改良使产水平有所提高,奶业养殖成本增势得到缓解,原料的奶价格在受奶源竞争的推动会有所上升,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增长的刺激下,发展奶业仍然是当今畜牧业的发展重点,预计我国奶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 奶牛养殖

如今中国的奶业已经进入由传统拴系饲养模式向现代化散栏饲养过渡的转型期,未来奶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朝集约化、规模化和一体化迈进,目前国内外奶牛饲养工艺趋势是自由散栏饲养,这种饲养方式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能够使奶牛全天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使奶牛获得最大的舒适

度,提高奶牛福利,增加产奶量。

奶牛的饲喂由人工饲喂向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转变,全混合日粮饲喂实行分群管理,简化饲喂程序,避免奶牛挑食,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劳动力、降低饲料成本,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并列式、鱼骨式、转盘式挤奶转变,奶厅集中挤奶做到了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开,保证了牛奶卫生和质量,在挤奶过程中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对各头牛只进行全面监控,做到牛奶质量的在线监测,最终实现牛奶品质的提高。牛舍的清粪由原来的人工清粪转变为机械自动清粪,保证牛舍二十四小时的清洁干净,为奶牛和优质奶源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牧场以奶牛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撑,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科技型的牧场。牧场通过对奶牛粪污实行综合处理,在保证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牛场的废物利用,经固液分离后的残渣进行堆肥发酵、干燥,可以作为牛床垫料或制成有机肥,垫料回收后可以继续利用,有机肥用于各种有机花卉、蔬菜、周边饲料基地和农田的施肥;废液送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作燃料,此时“废物”变为“绿色能源”,沼液经暴氧、好氧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饲料田的灌溉,实现污水零排放。与此同时,使用了有机肥的饲料基地的作物和农田内的副产品又被用来饲养奶牛,最后奶牛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奶,由此形成了循环的生态产业链,并且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生态科技牧场的建设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链,使牧场走向了产业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生态科技牧场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生态奶业的样板,也是未来奶业及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乳类消费的总量将继续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乳品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日趋扩大,乳类消费总量将继续增加。

1.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刺激乳品消费。据2006年国家计委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作的调查,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国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乳品消费和开拓农村乳类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居民的奶类消费基数依然很小,据估计未来5年内,消费年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5%以上。

2.政府的支持和对乳品宣传力度的加大为乳业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奶业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奶业,各种新闻媒体也对乳和乳制品进行了大量报道和宜传,这些都促进了奶业的良性发展和乳品消费的增长。在大中城市,乳品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乳品营销网络的深入和扩大,乳和乳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3.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奶类消费市场的发展 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根据计划,到2008年可望有1500万中小学生喝上奶,年消费牛奶约110万t。

4.有机奶的需求增加:

(1)有机奶是未来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健康食品的潮流;

(2)国内市场空白很大,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富裕农民的增加,我国潜在的牛奶消费市场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消费的追求,有机牛奶在我国将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3)国家商务部发出通知对有机食品实行减免政策;

(4)跨国零售业、大卖场订购纯天然食品,满足上层人士购买欲,树立卖场形象

目前,欧洲市场上的有机牛奶价格要比普通牛奶高37%。而在德国,有

机牛奶的价格却往往要比普通牛奶高出40%。因此,本项目所产生的有机乳制品必然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也符合人们追求安全天然食品的心理,可见市场潜力巨大。

(5)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走向健康化、安全化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牛奶已经作为健康食品被接受。据调查,大多数有

机食品的购买者,愿意或可以为有机食品多支付20%-25%的额外价格。

(三)乳品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1.中国入世对奶业带来一定压力 根据中国人世谈判中有关奶业的承诺,

人世后乳制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低,进口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势必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对那些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种单

一、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较低的中小乳品企业影响最大。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产品是奶粉,一些保质期较长的保鲜进口奶也会增加,奶酪和黄油由于消费量不大,影响相对较小。

2.国际乳业集团瞄准中国市场,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抢滩登陆 国际乳业集团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奶类新兴消费地区拓展市场的历史告诉他们,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海外大市场,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占中国市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业生产大国拥有成本优势,把直接出口产品作为主要策略,目前中国进口乳品的64%来自这两个国家。其他地区的跨国企业则直接在中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企业已经全部进入。瑞士雀巢在中国经营10多年,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网络,其竞争优势正在初步显现。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趋于并购重组 以抢占奶源基地和争夺市场份额为核心,国际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角逐,竞争日趋激烈。光明乳业首先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设奶源基地和加工厂,带动各大乳品企业掀起抢占奶源基地的热潮。

4.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品牌效应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在乳品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乳品品质和种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乳品市场细分将不断强化,以质量、信誉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品牌效应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在液态奶市场,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属于领先品牌;在奶粉中低档市场,已打造出了三鹿、完达山、伊利等全国性品牌;其他的固态奶如奶酪、黄油等伊利和光明也有所突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乳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将不断增强,乳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必将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第三篇:重庆奶业现状调查报告:奶业发展大有潜力

2006年4月23日上午,***总理在参观完重庆光大奶牛科技园后欣然题词:“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总理的心愿饱含着对全国人民,特别是下一代的深切关怀。昨日是“国际牛奶日”,记者对重庆市奶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杯牛奶兴盛一个产业”,这是西方国家在全民健康发展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椐统计,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牛奶100千克,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更是高达200千克,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有14千克,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人均消费只有全国一半

随着人们鲜奶消费意识的增强,重庆市民对鲜奶的需求快速增长。据统计,去年重庆城镇居民共消费牛奶22万吨,人均消费牛奶33.5千克,位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全市人均消费牛奶数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去年,全市人均消费牛奶仅7千克,为全国人均消费量的一半。

随着我市奶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存栏奶牛共计2.45万头,其中成年母牛1.88万头,牛奶产量约9万吨。全市投产的乳品加工厂7座,日加工能力750吨,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巴氏及超高温消毒奶、酸奶、全脂奶粉、配方奶粉及奶饮料等。不过,从市场分配来看,目前重庆市民消费的奶制品中,大部分为外地奶制品,本地奶制品仅占市场的49.6%,本地奶源仅占整个重庆市场奶源的37.2%。

几大因素制约奶业发展

重庆奶业具有鲜明的城郊奶业经济特点,其奶牛饲养方式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饲养地主要集中在重庆近郊。

目前,我市奶业发展仍面临困难。权威人士分析认为,一是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成了奶牛基地建设重复投资。长期以来,为方便牛奶销售和加工,我市奶牛基地主要分布在近郊地区,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各级政府及企业不得不每隔3—5年,重新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的奶牛基地,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制约了奶农扩大饲养规模,挫伤了奶农的积极性,使基地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严重受阻。

二是奶牛饲养离不开大量的饲草资源,而目前我市奶牛基地普遍集中于草地资源稀少的高成本地区,能用于奶牛饲草种植的土地不多,农民饲养奶牛不得不使用田边地角的野草。

三是我市奶牛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多在3—10头之间,奶牛小区仅5个,而全市3000多奶牛饲养户,分散于近郊及远郊县城附近,奶农饲养奶牛随意性强,奶牛单头产量呈下降趋势,牛奶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奶制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雷同、市场开拓不够,品种单一。有的企业销售额较高的仅有几个产品,发展战略雷同,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市场开拓的重心多集中于主城区,对郊县城镇及市外开拓力度不够,导致本地奶制品市场占有率下降。

此外,本地企业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限制了本地牛奶生产的发展,使得重庆奶业在全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发展缓慢。在加快奶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现象,仍依靠增加奶牛头数来增加牛奶产量,奶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奶制品消费者约2亿多人,经常性购买的消费者则不到1亿,中国奶制品消费量将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持续高速增长。根据21世纪初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消费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18千克,到2020年达到28千克,到2030年为41千克。

根据对重庆市场的需求预测,到2010年,我市牛奶消费量将达42万吨,其中鲜奶等液态奶消费将达36万吨,市场缺口为23.39万吨,缺口比例高达55.7%。

根据重庆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底,全市奶牛存栏将达到5万头,年产量20万吨。年产奶制品30万吨,实现奶制品工业产值15亿元,利税1亿元。2015年全市奶牛存栏8万头,年产量30万吨。年产奶制品45万吨,实现奶制品工业产值25亿元,利税2亿元。

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刺激重庆奶业迅猛发展。

我市青少年喝奶状况不明

一个孩子一天要喝一斤牛奶,但昨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市营养学会、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市教委等相关部门,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此作过摸底调查,青少年喝奶状况仍是一团迷雾。

不过,日前,市教委对全市青少年体质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体质继续呈现出“双峰突出”的变化趋势,即农村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城市孩子肥胖率偏高。据市教委体卫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曾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饮用牛奶等营养食品。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市农村地区孩子奶摄入量普遍不足。

“牛奶日”的由来

1961年5月,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在德国举行了第一次庆祝“牛奶日”活动,决定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二为“国际牛奶日”。此后,经联合国有关组织提议并征求全球700多位奶业界人士意见,2000年,世界粮农组织将每年6月1日确定为“世界牛奶日”,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为“国际学生奶日”。

第四篇:关于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发改委 上传日期:2012/9/29 阅读次数:306

一、奶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奶牛区域布局,在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奶业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全市奶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据统计,2011年底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0万头。全市奶牛养殖优势区域集中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克托县和赛罕区,四大旗县区奶牛存栏头数达65.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的93.9%。其中土左旗24.8万头,和林县14.4万头,托克托县10.5万头,赛罕区16万头。全市规模化奶牛牧场达359个,其中百头牧场271个,千头牧场84个,万头牧场4个。其中乳品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的牧场25个(伊利公司建设的17个,蒙牛公司投资建设的7个,奈伦公司1个)。牧场龙头企业务12个(其中圣牧高科4个,奶联社4个,赛科星1个,犇腾牧业3个)。私人建设牧场321个。全市奶牛规模化饲养程度达67.1%。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8元,其中来自乳业的纯收入达到4115元,占41%。

二、奶源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小户和散户后续发展乏力。现阶段,我市50头以下的奶牛养殖场(户)存栏占全市的 50%。这些场户大部分是在前期政府鼓励扶持而自有资金不足,靠银行贷款和民间高利借贷发展起的,牛源主要是2003年和2004年奶牛养殖高峰时期购进,奶牛头均价格一般在15000元以上。由于一次性投资过大,大多超出了自揣承受能力 。目前这些养殖户遇到饲草、劳动力、水电价格等成本不断上涨,鲜奶收购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的压力,微薄的收入在支付完养殖成本和高额的借贷利息外,基本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由于近二十年来养殖户逐渐积累的固定资产总量较大,而在集体土地上形成的固定资产无法抵押、转让,转营其它行业困难,大多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状态,普遍反映有一种“上贼船”感觉,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奶牛改良为肉牛、出卖奶牛、杀奶牛现象频出,极有可能会大量退出奶牛养殖业,进而影响我市奶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健全。奶牛养殖与加工环节缺乏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利益分配不均衡,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不透明,价格偏低。主产区生鲜乳散户收购价格2.8元/公斤,小区3.0元/公斤,牧场平均3.5-3.8元/公斤。目前我市牛奶平均收购价格在全国七个主产省区倒数第一,特别是散户养殖集中挤奶奶价过低,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精养细养的积极性。从6月份全市生鲜乳收购站监测运行情况看,生鲜乳收购站同1月份相比减少 30个。这些收购站奶源大部分来自于散养户,收购站的关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散户逐步退出的实际情况。三是规模养殖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建设一个百头规模养殖场至少需要投入300万元以上。而国家在扶持自治区模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每年只有7000万元,而且只能用于现有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改扩建上,资金总量偏小,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金融部门对奶农贷款额度偏小,不开展信用贷款业务,抵押贷款条件苛刻,周期短,利息高,由于规模养殖建设贷款金匮乏,我区百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全百分点。四是乳品企业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加工企业对奶源基地建设投入不够,重市场营销、轻奶源基地建设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全市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自建牧场只有7 个,奶牛存栏仅 2.8万头。其中伊利集团自建牧场6 个,存栏目1.8 万头;蒙牛集团自建牧场 1 个,存栏1 万头。远远没有达到自治区要求的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已有原料数量(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小区)不低于加工规模的30%,扩建项目已有原料数量不低于原料加工能力的75%的要求。五是相关政策得不到切实落实。2009年自治区制定《内蒙古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于奶牛标准化规

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利用四年时间在33个荷斯坦奶牛存栏2万以上旗县,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2000个,但是由于此项专项资金至今未能落实,2000个建设任务完成仅达28.6%。

三、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相关分析

1、关于中小户和散户发展定位问题。十五年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场对鲜奶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加之伊利、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的强带动,主产区农牧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奶牛养殖一度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重要途经。为加强我市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养殖户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各级政府曾一度强力推动奶牛养殖,中小户和散户发展迅速。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在政府规模化推动,合作组织逐步成熟,乳品质量安全引导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小户和散户正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中小户和散户仍然是保障市场奶源供应的主力军,但目前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鼓励合作组织发展是解决瓶颈的有效途径,政府应积极推广奶联社等新型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养殖合作组织发展,整合一批有养殖前景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建立养殖合作社,细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管理制度了,细化组织分工,同时借助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项目,尽快研究制订政策措施,推动养殖结构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养殖滑坡势头,使养殖户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资产得保值增值,保障我市奶源的有效供应。

2、关于生鲜乳收购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农业生产是我国基础性产业,保障市场的有效供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农业生产效益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是一个弱势产业。奶业生产具有农牧生产的一般特性外,养殖户同乳品加工企业且有天然的联系,双方如何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平衡好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是保障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重要前提。当前养殖环节市场化、乳品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购销双方主体地位平等,买卖价格公平合理。但目前我市生鲜乳交售环节并不具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一是主体地位不平等。养殖户的鲜奶必须要交售乳品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养殖户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经济规律是参与主体必须逐利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和有效生存,弱肉强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二是价格不公平。影响鲜乳价格两个方面是供求关系和产品质量,养殖户提供初级产品,乳品加工企业生产成品向市场销售,供求关系是由企业的销售业绩决定的,所以鲜乳的整体收购量是企业决定的,而养殖户无从知晓,这就出现了销售旺季企业抢奶源,淡季设定技术质量壁垒少收拒收鲜乳现象时有发生。国家制定了《生鲜乳收购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合格标准,目前我市出现了加工企业对散户、小区、规模养殖场交售鲜奶制订不同歧视性价格的严重违背价值规律的怪现象,虽然企业在基础价上也设立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菌落总数等价格浮动指标,但质量检测由企业进行,指标是企业单方向养殖户说明,诚信度透明度很难公正判断,养殖户的利益无法保障。我市曾试行由奶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养殖户参与的生鲜乳收购定价机制,但目前没有能力有效开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生鲜乳定价机制是保障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定价机制没有政府的介入,无法公正开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定价机制,即可以有效维护养殖户的利益,增加养殖者信心,扩大生产,增加投入,也可以规范加工企业的自律行为,有效承担行业发展责任。自治区应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的生鲜乳收购定价机制,研究分析企业和养殖户成本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科学合理制定动态强制收购保护价,从制度上保障我市奶业健康发展。

3、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投向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普遍认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乳品加式企业自建奶源泉基地不足,小规模养殖企业过多,一些养殖企业诚信度差,乳品质量监管难度大,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违法成本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国家鼓励乳品企业自建,参股或收购养殖企业成为自己的企业,每年国家在安排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资金时向乳品企业倾斜,2012年国家向乳品企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自建了一些牧场,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较高,投资力度大,但这些牧场仅是一些示范性牧场,主要用于广告宣传和旅游参观,运行成本较高,奶量供应只占其加工能力的很少部分,加工企业的关注点是加工和市场销售,没有充裕资金建牧场,也不可能雇佣大量人员参与养殖管理。近年来,伊利、蒙牛上报的改扩建项目直报自治区,下达投资计划后,盟市旗县发展和农牧部门不知情且不愿意监管,企业拨付资金不及时,企业要求养殖先建后补,不安安排配套资金,只是以借款形式替代资金配套,并要求养殖企业按期偿还,或从交奶款中逐步扣除,因此加重民改扩建养殖企业的负担,乳品企业仍没有资金投入,企业实质上在行使政府职能,企业甚至以上报项目和能否按期拨付资金来要挟养殖企业。乳品企业的所谓自建行为得不到发改、农牧、财政和纪检部门的监管,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项目管理要求相悖。乳品加工企业的精力是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营销,让其大量参与养殖环节不符合乳品行业的产业分工,其资金、技术以及管理也难以保障,支持乳品企业自建奶源基地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

四、几点建议

我市稳定乳都位置,加快建设奶业强市,要以稳定奶牛头数、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稳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切实提升质量安全和促进奶牛养殖户增收为目标,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议充分发挥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二是建议自治区奶牛改扩建项目应重点用于扶持加快奶农合作社为主的规模化发展上,只有目前奶牛存栏一半以上散养户实现规模化,才能实现我市整体规模化,也能保持奶牛头数的稳定发展。三是进一步引导支持乳品加工企业适当自建、收购或参股建设奶牛养殖场,加强项目审核工作,将资金真正安排到乳品加工企业有出资行为并建立紧密供销关系的养殖场。通过资金扶持、加工企业投资,加快引导奶牛入园、奶农入社,形成以奶农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在政府主导下,规范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合作协调定价行为,鼓励加工企业采取订单收购方式与奶农合作社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四是加快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立奶牛青绿饲料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鼓励发展专业性青贮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为奶牛养殖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资源。充分利用中低产地、退耕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苜蓿草等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在有条件的旗县发展人工饲草地。建议自治区配合国家即将启动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配套一部分资金,加快建立奶牛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减少进口依赖,降低成本,保障饲草料提高牛奶质量,提升奶业整体素质。五是建议落实自治区《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奶价协商定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奶牛养殖者、生鲜乳收购站与乳品加工企业协商定价机制,以质论价,切实维护奶牛养殖者的利益。六是建议自治区落实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资金,加快推进奶牛规模养殖进程。建设资金在重点扶持33个 存栏 2 万头以上旗县区同时,应兼顾非主产区投入,提高非主产区规模化程度。七是加大生鲜乳抽检力度。目前仅仅依靠农业部每年一次的抽检,对有效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还远远不够。建议安排质量安全检测经费,加大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特别是运输车辆的抽检频次,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最后一公理”不出问题。八是建议进一步清理整顿小型乳品加工企业,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建议自治区推动伊利、蒙牛等大型加工企业进驻,推动这些地区奶业发展

第五篇:积极引领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黑龙江奶业协会

积极引领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

加快奶业强省建设步伐

——在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讲话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理事长

侯兆江

各位代表、同志们: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二是总结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进行换届选举。刚才和平同志做了第一届黑龙江省奶业协会工作报告,经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谨代表当选的诸位向各位会员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如何积极引领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加快奶业强省建设步伐讲几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这是国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和我省奶业自身发展状况决定的。

首先,从世界农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经验来看,奶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须实现战略转型,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总产值和奶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合理的比例。在欧洲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第一位,

1 一般比重为20~35%左右,其中荷兰高达35%左右。在畜牧业现代化国家,牛奶的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例都比较高,其中美国为25%左右,德国为40%左右,荷兰超过50%。从这些奶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来看,当这些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为15~20%左右,并且在畜牧业总产值中占30%左右的时候,开始考虑并正确处理数量扩张与提高质量效益的关系,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开始引导分散饲养的农户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过渡,实现由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向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

其次,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看,积极引领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其中包括加快奶业建设步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有力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并要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等。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要求。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奶业,把发展现代奶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刻分析了当时全国奶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扶持

2 奶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和各种政策性补贴,关键时刻对全国奶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全国奶业出现危机的时刻,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行政法规。最近,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把整顿和振兴奶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持当前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以建设现代化奶业为总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整顿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站和规范养殖为重点,努力开创奶业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奶业发展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蒙牛集团时指出:“牛奶本身就是温饱之后小康来临时的健康食品,不仅孩子要喝,老人要喝,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生都要喝上牛奶,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视察时留言“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希望你们能让我梦想成真。”

第三,从我省奶业发展的现状看,实现战略转型势在必行。我省是奶业大省,经过“九五”、“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奶业的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和畜牧业的总产值所占的份额比较显著。200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181.4万头,鲜奶产量达47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4%,居全国的第二位。我省奶业能够快速发展,一是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关心、支持奶业的发展,在不同发展时期都及时提出明确的带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1990年我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兴牧方案》,确定以“两优两化”即“优良品种、优质饲料;饲养管理规模化、疫

3 病防治科学化”为中心环节,推广五项综合配套技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的综合技术。199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设想,期望我省畜牧业总产值要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即“半壁江山”。2000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粮食与畜牧业“主辅换位”的战略目标。2001年,我省又提出奶业振兴计划。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又制定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计划五年完成奶牛良种工程、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饲草饲料工程、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它必将加快我省奶业现代化步伐,优化我省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食品安全水平。二是积极为奶业发展争取大项目。政府主要领导出面做工作,并争取到“十五”国家重大奶业专项,“十一五”省科技部门又为完达山联合东北农大、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申请了国家重大专项——东北农区奶牛集约化生产项目。三是2007年在全国奶业走低时,省政府又及时出台了《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完善原料奶价格协调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同时又制定了一些扶持奶业发展的一些补贴政策,保证了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依法规范管理奶业。为进一步规范奶业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奶农、乳企的合法权益,黑龙江省人大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全国首部省级奶业管理条例即《黑龙江省奶业条例》,使我省奶业发展纳入了法治的轨道。2008年上半年省人大有关领导牵头,深入部分地市和重点县对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奶业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将检查结果向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做了汇报,并向省政府反馈了情况和意见。同时,省畜

4 牧兽医局、省工商局、省奶业协会联合在全省发布了《生牛奶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省畜牧兽医局又下发了《关于建立奶站审批程序的规定》,这些工作都为我省奶业实现战略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怎样实现奶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我省奶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条件成熟,迫在眉睫,落脚点是转向质量效益型,也是建设现代奶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1、繁育方式向良种化转型。

国外奶业发展经验表明:早日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走繁育良种化的道路,对于推动奶牛生产水平提高作用极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的奶牛平均单产还只是5吨左右,两国相继实施了“国家牛群遗传改良计划”,政府支持开展良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后备种公牛选育等工作,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奶牛育种体系十分健全,奶牛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单产达9吨以上。目前,我省奶牛遗传改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奶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现代奶业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奶牛单产水平偏低、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滞后、缺乏自主培育种公牛能力的问题。要借鉴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启动实施奶牛群体改良计划,在繁育上要向良种化转型。提高良种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一是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关于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DHI)和我省良种工程规划,要明确各个不同时期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技术指标,有组织,按计划进行实施。二是要建立健全四个

5 体系:即建立健全奶牛个体生产性能测定体系、中国荷斯坦牛品种登记体系、种牛遗传评定和公牛后裔测定体系、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推广体系。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育种水平。在奶牛遗传改良工作中应加大相关科学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针对育种改良中存在的难题,组织开展攻关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省内种公牛站和良种繁育场,加快奶牛遗传改良的步伐。积极探索、开发、推广科学规范适用的成熟育种、繁殖先进技术,进一步增强良种的自主培育与供应能力,优化牛群结构,加快淘汰劣质低产奶牛,提高高产奶牛比例,从根本上遏制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恶性循环的怪圈,实现优质、高效、良性循环。按照我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设计,预计到2012年,全省奶牛平均单产可达6吨以上,高产奶牛比例从目前的25%提高到40%以上。四是加大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到奶牛育种行业,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实施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种牛场重点建设项目,优化支持参加奶牛育种的企业和单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奶牛良种冻精补贴、品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的补贴力度。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加强国内、省内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鼓励省内种公牛站与国外企业和公司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建立育种繁育场,开展育种技术合作,促进我省奶牛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实现国内育种数据与国际遗传评定接轨。按照我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设计,预计到2012年将实现进口荷斯坦种公牛350

6 头、选育后备种公牛690头、选育高产奶牛群规模达3.5万头、选育育种核心群规模达8000头的目标。将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测定能力达30万头的省级测定中心 ,建立四个市(地)级DHI测定中心,测定能力达50万头。

2、养殖方式向规模化转型

《中国奶业年鉴》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散养牛户(小于或等于10头)每头成母牛平均净利润为2044元,养10头以上的为2218元,比散养高出174元,其中内蒙古散养奶牛户每头成母牛净利润178元,小规模(10~50头)奶牛户为1479元,中等规模养牛场(50~500头)为2265元。黑龙江省散养户每头成年母牛净利润1395元,小规模奶牛养殖户为1697元,中等规模奶牛养殖场为2265元,中等规模以上的奶牛场(500~1000头)为3500元左右。可见,规模化养奶牛不仅效益显著,而且还会增强应对奶牛养殖风险能力。一是积极培育奶牛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广大奶牛散养户要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加入奶牛合作社(合作联社)或托牛所。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从而壮大奶农的实力,打破产业链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奶农有能力和奶企建立平等的利益对接关系,又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哈尔滨道里区太平镇立业村14家奶牛散养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托牛所,将300头奶牛入所。在整章建制的基础上,推广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经营管理的运行模式,这样一年下来,每户比散养前多收2万元。号称大庆市养奶牛第一村的南阳村全村奶牛存栏3300头,户均6头

7 奶牛,2007年饲草、饲料价格上涨,在单打独斗不赚钱的情况下,自愿组织了奶牛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提高了效益,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分红,养奶牛户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同时,解决了人畜混居,减少了疫病传染和环境的污染问题。二是组建奶牛养殖小区。这是一种过渡的奶牛生产组织形式,由政府或投资人统一布局、设计规划建设牛舍、运动场、挤奶厅和服务设施,奶牛集中进区,集中挤奶,分群饲养、核算,统一服务的一种模式,目前,我省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达277个。三是建股份制牧场。股份制牧场是借鉴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形成的一种体制,也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模式,它是一种投资多元化、管理现代化、比较有潜力的一种模式。四是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乳品加工企业自己建设大中型牧场,打造自己的奶源基地,使奶源基地与龙头企业一体化。大庆银螺集团奶牛高产园区良种奶牛存栏近2万头,是目前全国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奶牛园区。目前,飞鹤乳业已建成两个存栏1万头优质奶牛的国际化标准牧场,还计划建设10个国际化万头牧场,这在中国奶牛饲养界乃至世界奶牛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完达山、黑乳等集团公司都在积极建设标准化奶牛小区和标准化牧场,打造自己的奶源基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到2007年末全省奶牛养殖专业户80126个,养殖小区888个,养殖场4064个,预计到2012年奶牛基地建设工程计划完成后,共建规模化养殖场2279个,其中建设存栏5000头和10000头的规模化养殖场各1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将提高到70%。

3、管理方式向标准化转型

8 在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刘成果理事长作了《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的主题报告。对此,我省进行了认真贯彻落实,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奶业质量效益的关键。我省奶业经济快速发展,亟待推进养殖标准化生产,带动整个产业的标准化。黑龙江省在养殖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标准不全、指标落后、标准化意识不强的问题。结合我省实际,目前怎样向标准化转型:一是要提高标准化意识。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化奶业的重要标志,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奶业,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于2007年4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学习会上指出:“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同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切实把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件大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强调,要认真落实支持奶业的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强调了农业标准化的地位和奶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及国发[2007]31号文件和黑政发[2007]41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奶牛养殖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树立标准化的观念和信心。自觉地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和谐有序发展。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从1982年以来先后颁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92个,其中包括奶牛饲料、

9 育种与繁育、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饲养与管理、兽药与疫病防治和原料奶质量控制标准。对于这些标准中国奶业协会又进行了清理,认为需要修订的标准有11个,需要新增标准76个,正在积极争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标准的修订和补充工作。对这些已有的标准,各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牧场要组织技术力量,认真实施并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三是要建立健全我省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部分组成,省奶业协会将积极协助行政部门,清理我省已有的标准,调研标准的执行情况,提出修订、补充、完善的意见。为我省健全完善奶牛养殖标准做好服务。在修订完善省级标准时要注意“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要与奶牛养殖各个不同阶段的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吸纳奶农、奶企的意见,制定标准要有可操作性;在保证乳制品安全的条件下要兼顾生产者、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使制定的标准各方面都能接受,具有客观公正性;制定标准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继续改革开放的宏观角度,考虑逐步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四是培养总结标准化生产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选择基础好、代表性强的规模化奶牛场和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示范。帮助他们制定企业生产标准,完善实施各种标准、技术指标、操作规程的考核标准,进行人员培训,指导实际操作,把企业标准切实落实到生产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头,变成员工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直至质量效益的显现。省奶业协会将定期评选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予以表彰,以此推动奶牛养殖标准化进程。五是加大对标准化奶牛场(小区)的支持力度。国发

10 [2007]31号文件指出:国家对标准化奶牛场(小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及饲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黑政发[2007]41号文件也进一步明确各种政策性补贴,建议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奶牛场(小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我省还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现有支持奶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整合现有支农资金,集中支持奶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元投入办法,筹集更多的发展建设资金,重点向奶业倾斜,重点发展地区建立奶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奶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等,并对各项支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为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创造良好的环境。

4、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

集约化是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奶业的核心。在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实行集约经营,广泛采取奶业先进配套技术和管理办法,从根本上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如美国2005年奶牛存栏902.5万头,比1950年减少1296.9万头,而牛奶产量增加了2794.7万吨,奶牛单产从2.4吨提高到8.9吨。而奶农平均饲养规模由1974年的存栏成母牛24头增长到2001年的95头。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集约化生产是我省提高奶牛的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必须在增长方式上实现快速转型,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奶农、牧场(小区)经营者素质轨道上来,其本质是靠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一是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大力普及标准化饲养。从根本上解决饲料营养水平低及调制、饲喂不科学导致的奶牛低产低效问题。大力开发和推广适合本地产业实际和

11 资源特点的饲料技术和饲料配方,形成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大中城市郊区各具特点的最佳生产模式。要分别研制推广精料+青贮+牧草、精料+黄贮+牧草、精料+优质牧草等不同类型的饲料配方,并逐步推广到奶牛场区户。二是大力实施以“三进、五到位”为基本形式的科技入户工程。在规模化养殖基础上,重点强力推进高产奶牛繁育技术、机械化挤奶、全混日粮(TMR)技术和先进的疫病防控技术。据调查证实规模为300头左右的牛场奶牛单产约为散养牛单产的1.5倍,规模为千头的牛场约为散养奶牛单产的2倍。全混日粮技术可提高产奶量10%左右。双城市韩甸镇小房村张成宇养殖奶牛40头,使用TMR饲料喂成母牛,平均每头日增产奶2斤,22头牛每天增产奶50多斤,相当于每天多养一头奶牛,该市的团结乡育红村奶农徐春元养16头成母牛,使用TMR饲料一年多,每天喂四次,奶牛产奶高峰由原来的2~3个月延长到5-~6个月,奶牛平均单产由原来的4.5吨提高到5.2吨,一年多产奶11吨,增收近3万元,鲜奶脂肪含量提高了0.51%,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32%,干物质含量提高了0.8%,牛奶等级由三等提高到一等。奶农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大力推广奶牛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奶牛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开发生物能源,既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又可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原微生物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污染原料奶。生产沼气的残液和残渣还田,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飞鹤集团在这方面已经率先开始实施。四是通过集约化经营,及时调整

12 牛群结构,优化生产周期的产奶量和再生产能力,向增产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要效益。五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奶牛业是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提高奶农素质,调整人员结构是提高奶牛养殖水平的关键。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奶农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素质,适应集约化经营的需要。

5、乳品企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型。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74家,年加工量为 697.74 万吨,企业加工能力一直大于其生鲜奶的总量,对全省奶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为进一步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牵动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素质,加速企业向现代化转型。一是优化奶业布局,严格遵守准入条件和准入制度,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鼓励乳品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竞争力。三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要改变少数企业“家族店”式的落后经济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技术装备与工艺水平,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名优特产品,降低产品同质化,增加市场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实现品牌、生产、管理、营销四统一,形成强势的省内外市场份额占有率。四是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以契约、服务、资本联结等方式,密切与基地的对接,尽快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双赢的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扶持力度,在产销对接、订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为基地场户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金融及收购服务;加强自有奶站机

13 械化建设,保证原料奶质量安全,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效率与比较效益。总之,要打造一批集创新型、节约型、效益型、和谐型四为一体的、诚信记录优良、品牌过硬、消费者有信心的现代化型乳品加工企业。

引领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的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积极扶持,加大政策性补贴的力度。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社会化服务。四是全面加强质量监管,坚持以法治奶。五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发展的牵动力。六是加强组织协调,优化奶业发展环境。

三、省奶业协会紧紧围绕引领全省奶业经济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开展好各项服务工作。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团组织。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四项职能。怎样围绕四项职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协会工作:一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紧密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突出实施《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引领全省奶业经济发展实现“五个转型”为重点。二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开展“五破、五立”活动。即破除无权无实的消极思想,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破除看摊守业的保守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的意识;破除领导让干啥就干啥的被动应付思想,树立主动协调、积极建言献策的意识;破除奶业无法可依的思想,树立以法治奶、维权的法制意识;破除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给协会的工作

14 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三是处理好“四个关系”:(1)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主动争取政府重视支持。协会除坚持及时请示汇报工作外,要抓住政府有关领导不同时期对奶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以及政策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把问题搞准,拿出办法对策,及时向领导反馈,供领导决策时参考,甚至转化成领导的决策意见,给领导当好参谋、助手,这样会给奶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利益,让政府感到我们能做些事、管用,研究工作时会主动找我们征求意见,而我们要心中有数,多建科学发展之言,多献奶业发展之策。(2)处理好与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关系,通过协调达成共识,取得支持,形成合力。如同省畜牧、技术监督、工商、物价、发改委、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等省直部门在工作上主动沟通协调,登门拜访,相互提供有关数据、情况,特别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因工作需要与上述部门,建立了紧密的热线联系,形成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推动了工作的开展。(3)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取得媒体的支持。对于全省奶业方面一些重要活动,协会主动邀请中央有关媒体驻我省记者站的同志和省内知名新闻媒体的同志参与并提供相关的情况信息,新闻媒体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宣传报导活动。对推动我省奶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4)处理好会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顺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产业链中努力为构建完善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形成机制、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质量安全监控机制、法律标准监督机制进行协调服务。通过有效的机制使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起紧密的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四是加强协会

15 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健全完善协会的文化导向、精神理念、工作任务目标及考核标准,力争把协会建成“五型”协会。总之,协会要在政府与产业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产业链中发挥粘结剂的作用,在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同志们: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携起手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勤奋工作,为建设奶业强省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上一篇:转观念勇担当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国农业银行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