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召回审批流程

2022-07-11

第一篇:汽车召回审批流程

丰田召回汽车

丰田全球危机 市值暴跌逾300亿美元

作为现在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丰田汽车在发展的高速路上“行驶”时,一头撞上了“质量安全门”。油门踏板召回事件尚在进行中,美国、日本又开始质疑油电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安全性。

因油门踏板存在机械设计缺陷,1月21日,丰田美国公司宣布召回230万辆汽车;一周后,丰田宣布将在欧洲、中东、北美、中国召回部分车辆。据有关人士估计,因油门踏板问题,丰田汽车将在全球召回近700万辆汽车,超过其2009年全球销量。

昨日,原精益企业中国公司副总裁兼咨询业务主管郦宏指出,在高速扩张的思路下,丰田汽车捅了质量的马蜂窝。据了解,自2007年8月以来,丰田汽车全球召回进入总爆发期;2009年召回提速,召回规模明显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丰田汽车全球召回事件超过20例,召回车辆超过1000万辆;其中,2009年至今发出召回令逾10次,召回车辆或拟召回车辆超过800万辆。

分析师们预计,召回事件至少令丰田汽车损失20亿美元。虽然截至目前,丰田汽车未披露全球召回可能引发的损失,但资本市场已经迅速做出反应。自1月21日丰田汽车发出第二个召回令至2月3日,其市值已经下跌18.72%,缩水超过300亿美元。

2月4日,丰田汽车股价继续下行,大跌3.53%。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在美国及日本均卷入投诉风暴。日本交通部2月3日称,已收到14起关于最新款丰田普锐斯在颠簸或湿滑路面上出现刹车失灵的投诉,其中包括一起撞车事故。在美国,普锐斯迷——苹果共同创办人Steve Wozniak也成了投诉者之一。在拥有4辆普锐斯后,Wozniak发现“2010年普锐斯会不听使唤地加速,最高车速一度达到156公里。”

丰田汽车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美国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月3日,美国运输部部长Ray LaHood对外表示,希望就丰田汽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和丰田汽车首席执行长丰田章男直接会谈。

中国消费者的两大疑虑

当丰田汽车的大幅道歉广告刊登在北美各大报纸时,中国消费者的疑虑越来越深。近日, RAV

4、卡罗拉和凯美瑞的车主都开始“提心吊胆”,并在网上热议召回之事,其疑虑主要指向两点。

第一,在此次油门踏板召回案中,为何中国召回数量仅占其全球召回的1%?据统计,丰田汽车全球召回超过700万辆汽车,而在中国仅宣布召回75552辆一汽丰田RAV4。

对此,丰田汽车在中国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欧洲、美国的问题车辆的零部件,均由CTS公司供应。而经过确认,丰田汽车在中国已销售车辆中,仅RAV4配备CTS公司提供的油门踏板。”这一说法并未完全消除业内及消费者的疑虑。业内无法相信,CTS公司仅为中国的75552辆RAV4供货。据CTS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在中国内地有两大生产基地,分别处于东莞和天津。这也是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工厂所在地。业内专家指出,“有些人以为这只是油门踏板的问题,其实并不这么简单。CTS公司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油门踏板不依靠机械油门拉索来运行,应该通过电控传感器传导运作。如果出问题,不排除是汽车电子信息安全问题。”郦宏指出,“在设计时,汽车安全系统有强容错性,即发生故障时,应该自动导向最安全的模式。以油门踏板事件为例,出现故障时应该直接引至刹车,而不是加速。”

第二,消费者担心,中国现有丰田车型是否隐藏其他缺陷,比如动力性、安全性?丰田汽车此次海外召回的车辆包括凯美瑞、汉兰达、RAV4等,但中国仅有RAV4被召回,曾经多次陷入投诉漩涡的凯美瑞、汉兰达却不在其列,因此消费者开始密切关注这两种车型。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说,“大概在半个多月前,我们单位的丰田凯美瑞发动之后,踩踏油门没有任何反应,仪表盘上机油灯是亮的,熄火之后再发动,踩踏油门还是没有反应,只是很缓慢的滑行,大概重复了4次,后来汽车踩踏油门就可以了。第二天送到4S店检修,检修结果是没有问题。这辆凯美瑞才买了2年。丰田汽车的凯美瑞在欧美市场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已经被召回,而国内市场怎么没有要召回的消息?”

与主动召回RAV4的一汽丰田不同,广汽丰田旗下多款车型的投诉均受到冷处理。在凯美瑞刹车门、凯美瑞断轴门、汉兰达爬坡门事件中,广汽丰田均为主角,但仅刹车门事件以召回形式得到解决,其余问题都受到广汽丰田的冷处理。以汉兰达爬坡门事件为例,温州夏先生投诉排量2.7升的汉兰达爬不上约30°的斜坡,表现远不及双龙汽车及排量1.4升的POLO。但广汽丰田相关人士对此的回应是:汉兰达只是城市SUV,并不是越野车。然而,在广汽丰田的宣传、包装、说明、备案中,多次有意无意地显示出汉兰达具有越野功能。

业内人士指出,为长远声誉和品牌忠诚度考虑,汽车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安全标准。目前国内汽车产品很多,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品牌忠诚度正逐渐成为一个汽车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篇:丰田汽车召回危机的命门

丰田汽车陷入“召回危机”的泥潭,是一种必然!

这是《汽车观察》早在2009年8月刊就下的结论!

不幸被言中!

时隔数月,丰田召回危机绝对应该是时下全球汽车界最抓人眼球的事件和最热门的话题。这对于野心勃勃的丰田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但是,这无法改变丰田的那份霸道和傲气!丰田章男迟来的道歉,就是一个典型的“马后炮”!

然而,如果丰田还是继续停留在道歉以及与政府、媒体周旋的状态,那么其所要面对的,恐怕就不是一个公关危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

我注意到,已经有不止一个媒体在有意无意地发起关于“召回是否影响购买”这种类似的网民讨论。这种讨论的结论,其实并不重要。它的更大杀伤力在于,将一种“对丰田品牌丧失信心”的气氛更广泛的传播,并形成慢性干扰作用,进而使丰田陷入“用一个错误行动去化解另一个错误行动”的境地!

现在,丰田召回危机还有一个苗头,就是像中国牛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样,使“召回”蔓延为全球汽车业的一个“肿瘤”。事实已经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质疑那些没有加入到召回队伍中的汽车企业是否存在隐瞒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这种质疑的逻辑是,连丰田这样的企业都大规模召回了,而丰田一向是以质量优良、制造精细而著称的,那么,其他汽车企业能好到哪里去呢?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丰田召回?

这种逻辑对丰田来说,貌似是一种可以转移视线的好征兆,但是,仍然参照“三聚氰胺”事件的结局的话,这个事件的最严重受害者,显然就是三鹿。

丰田会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三鹿”吗?这个问题,现在好像讨论不出什么名堂。可怕的是,如果按照这种推理,丰田召回危机的致命点是如何快速挽回信誉,提升消费信心。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当时消费者对牛奶的态度:在北京的某个超市里,消费者们经过摆放了牛奶的那个区域时,都绕开走。

丰田现在面对的处境又何尝比这种情况好呢?可以想象,现在也有很多用户会对丰田的4s店“避之不及”。

那么,如何提升信心?提升信心从何处着手呢?我将之概括为八个字:“源于丰田,高于丰田”。

丰田汽车走到今天,其曾经辉煌的秘诀被人总结为两条。一是精益生产,二是渠道为王。

对于前者,简要的说,就是“造产品和造商品”的问题。丰田是一个汽车公司,它为消费者提供的是汽车产品,而对它自身来说,汽车产品的属性却是商品,即要通过交换获得剩余价值。这就是一个汽车企业和一个汽车用户的在利益追求方面的两重性。

所以,从提升信心的角度来看,对于“精益生产”,到底是从丰田自身考虑,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这是决定能否“提升信心”的基础。

当然,我们不可能忽略任何一方利益的存在,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往往是寻找到一条中间点。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承认“精益生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消费者的感受。这个中间点,我想应该是“精益体验”。

搞清楚了前者的核心内容,那对后者也就不难弄明白了,自然就是“体验为王”。两者结合起来,丰田的两大法宝,基本就可以总结为“体验提升信心”。

如果再罗嗦两句的话,“体验提升信心”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让消费者真实感受、体验丰田的产品,而非商品。

需要注意和避免的是,一定不能把“体验”搞成“刘谦的魔术”,那样的话,丰田只会有一个下场:“是可活,孰不可活!”

第三篇: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3-12 【生效日期】2004-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令第60号)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经2003年9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2004年1月1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务会、2004年2月23日海关总署署务会和2004年3月12日商务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首先从M1类车辆(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客车辆)开始实施,其它车辆的具体实施时间另行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商务部部长

海关总署署长

2004年3月1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事项的管理,消除缺陷汽车产品对使用者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的危险,维护公共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产品生产、进口、销售、租赁、修理活动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汽车产品的制造商(进口商)对其生产(进口)的缺陷汽车产品依本规定履行召回义务,并承担消除缺陷的费用和必要的运输费;汽车产品的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应当协助制造商履行召回义务。

第四条 售出的汽车产品存在本规定所称缺陷时,制造商应按照本规定中主动召回或指令召回程序的要求,组织实施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汽车产业管理要求,按照汽车产品种类分步骤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

国家鼓励汽车产品制造商参照本办法规定,对缺陷以外的其他汽车产品质量等问题,开展召回活动。

第五条 本规定所称汽车产品,指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用于载运人员、货物,由动力驱动或者被牵引的道路车辆。

本规定所称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或者不符合有关汽车安全的国家标准的情形。

本规定所称制造商,指在中国境内注册,制造、组装汽车产品并以其名义颁发产品合格证的企业,以及将制造、组装的汽车产品已经销售到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

本规定所称进口商,指从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中国境内的企业。进口商视同为汽车产品制造商。

本规定所称销售商,指销售汽车产品,并收取货款、开具发票的企业。

本规定所称租赁商,指提供汽车产品为他人使用,收取租金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本规定所称修理商,指为汽车产品提供维护、修理服务的企业和个人。

本规定所称制造商、进口商、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统称经营者。

本规定所称车主,是指不以转售为目的,依法享有汽车产品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本规定所称召回,指按照本规定要求的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包括进口商,下同)选择修理、更换、收回等方式消除其产品可能引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缺陷的过程。

第二章 缺陷汽车召回的管理

第六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称主管部门) 负责全国缺陷汽车召回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缺陷汽车召回的有关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检验检疫机构(以上称地方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缺陷汽车召回的监督工作。

第七条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期限,整车为自交付第一个车主起,至汽车制造商明示的安全使用期止;汽车制造商未明示安全使用期的,或明示的安全使用期不满10年的,自销售商将汽车产品交付第一个车主之日起10年止。

汽车产品安全性零部件中的易损件,明示的使用期限为其召回时限;汽车轮胎的召回期限为自交付第一个车主之日起3年止。

第八条 判断汽车产品的缺陷包括以下原则:

(一)经检验机构检验安全性能存在不符合有关汽车安全的技术法规和国家标准的;

(二)因设计、制造上的缺陷已给车主或他人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

(三)虽未造成车主或他人人身、财产损害,但经检测、实验和论证,在特定条件下缺陷仍可能引发人身或财产损害的。

第九条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按照制造商主动召回和主管部门指令召回两种程序的规定进行。

制造商自行发现,或者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或者通过销售商、修理商和车主等相关各方关于其汽车产品缺陷的报告和投诉,或者通过主管部门的有关通知等方式获知缺陷存在,可以将召回计划在主管部门备案后,按照本规定中主动召回程序的规定,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

制造商获知缺陷存在而未采取主动召回行动的,或者制造商故意隐瞒产品缺陷的,或者以不当方式处理产品缺陷的,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制造商按照指令召回程序的规定进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

第十条 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缺陷汽车产品信息系统,负责收集、分析与处理有关缺陷的信息。经营者应当向主管部门及其设立的信息系统报告与汽车产品缺陷有关的信息。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应当聘请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并由专家委员会实施对汽车产品缺陷的调查和认定。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国家认可的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有关汽车产品缺陷的技术检测。专家委员会对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二条 主管部门应当对制造商进行的召回过程加以监督,并根据工作需要部署地方管理机构进行有关召回的监督工作。

第十三条 制造商或者主管部门对已经确认的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信息及实施召回的有关信息,应当在主管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缺陷汽车产品信息系统和指定的媒体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应当客观、公正、完整。

第十五条 从事缺陷汽车召回管理的主管部门及地方机构和专家委员会、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调查、认定、检验等过程中应当遵守公正、客观、公平、合法的原则,保守相关企业的技术秘密及相关缺陷调查、检验的秘密;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泄露相关信息。

第三章 经营者及相关各方的义务

第十六条 制造商应按照国家标准《道路车辆识别代号》(GB/T16735-16738)中的规定,在每辆出厂车辆上标注永久性车辆识别代码(VIN);应当建立、保存车辆及车主信息的有关记录档案。对上述资料应当随时在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备案(见附件1)。

制造商应当建立收集产品质量问题、分析产品缺陷的管理制度,保存有关记录。

制造商应当建立汽车产品技术服务信息通报制度,载明有关车辆故障排除方法,车辆维护、维修方法,服务于车主、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通报内容应当向主管部门指定机构备案。

制造商应当配合主管部门对其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调查,提供调查所需的有关资料,协助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测。

制造商应当向主管部门报告其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不得以不当方式处理其汽车产品缺陷。

制造商应当向车主、销售商、租赁商提供本规定附件3和附件4规定的文件,便于其发现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后提出报告。

第十七条 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应当向制造商和主管部门报告所发现的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的相关信息,配合主管部门进行的相关调查,提供调查需要的有关资料,并配合制造商进行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

第十八条 车主有权向主管部门、有关经营者投诉或反映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并可向主管部门提出开展缺陷产品召回的相关调查的建议。

车主应当积极配合制造商进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主管部门和地方管理机构报告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

主管部门针对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查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章 汽车产品缺陷的报告、调查和确认

第二十条 制造商确认其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主管部门报告(书面报告格式见附件2);制造商在提交上述报告的同时,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以有效方式通知销售商停止销售所涉及的缺陷汽车产品,并将报告内容通告销售商。境外制造商还应在10个工作日内以有效方式通知进口商停止进口缺陷汽车产品,并将报告内容报送商务部并通告进口商。

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发现其经营的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或者接到车主提出的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投诉,应当及时向制造商和主管部门报告(书面报告格式见附件3)。

车主发现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可通过有效方式向销售商或主管部门投诉或报告(书面报告格式见附件4)。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应参照上述附件中的内容和格式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主管部门接到制造商关于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并符合附件2的报告后,按照第五章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主管部门根据其指定的信息系统提供的分析、处理报告及其建议,认为必要时,可将相关缺陷的信息以书面形式通知制造商,并要求制造商在指定的时间内确认其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及是否需要进行召回。

第二十三条 制造商在接到主管部门依第二十二条规定发出的通知,并确认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依附件2的书面报告格式向主管部门提交报告,并按照第五章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实施召回。

制造商能够证明其产品不需召回的,应向主管部门提供详实的论证报告,主管部门应当继续跟踪调查。

第二十四条 制造商在第二十三条所称论证报告中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或其提供的证明材料不足以证明其汽车产品不存在缺陷,又不主动实施召回的,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调查和鉴定,制造商可以派代表说明情况;

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委托国家认可的汽车质量检验机构对相关汽车产品进行检验。

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和检测结果确认其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书面通知制造商实施主动召回,有关缺陷鉴定、检验等费用由制造商承担。如制造商仍拒绝主动召回,主管部门应责令制造商按照第六章的规定实施指令召回程序。

第五章 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

第二十五条 制造商确认其生产且已售出的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决定实施主动召回的,应当在按本规定第二十条或者第二十三条的要求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应当及时制定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的召回计划,提交主管部门备案:

(一)有效停止缺陷汽车产品继续生产的措施;

(二)有效通知销售商停止批发和零售缺陷汽车产品的措施;

(三)有效通知相关车主有关缺陷的具体内容和处理缺陷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四)客观公正地预测召回效果。

境外制造商还应提交有效通知进口商停止缺陷汽车产品进口的措施。

第二十六条 制造商在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应当立即将其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可能造成的损害及其预防措施、召回计划等,以有效方式通知有关进口商、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和车主,并通知销售商停止销售有关汽车产品,进口商停止进口有关汽车产品。制造商须设置热线电话,解答各方询问,并在主管部门指定的网站上公布缺陷情况供公众查询。

第二十七条 制造商依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提交附件2的报告之日起1个月内,制定召回通知书(见附件5),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告知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和车主,并开始实施召回计划。

第二十八条 制造商按计划完成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后,应在1个月内向主管部门提交召回总结报告(见附件9)。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应当对制造商采取的主动召回行动进行监督,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处理意见。

主管部门认为制造商所进行的召回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可通知制造商再次进行召回,或依法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六章 缺陷汽车产品指令召回程序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依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调查、检验、鉴定确认汽车产品存在缺陷,而制造商又拒不召回的,应当及时向制造商发出指令召回通知书(见附件6)。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认证机构暂停或收回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证书。对境外生产的汽车产品,主管部门会同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对缺陷汽车产品暂停进口的公告,海关停止办理缺陷汽车产品的进口报关手续。在缺陷汽车产品暂停进口公告发布前,已经运往我国尚在途中的,或业已到达我国尚未办结海关手续的缺陷汽车产品,应由进口商按海关有关规定办理退运手续。

主管部门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和消除缺陷的紧急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立即通报公众有关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和避免发生损害的紧急处理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

第三十一条 制造商应当在接到主管部门指令召回的通知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销售商停止销售该缺陷汽车产品,在10个工作日内向销售商、车主发出关于主管部门通知该汽车存在缺陷的信息。境外制造商还应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进口商停止进口该缺陷汽车产品。

制造商对主管部门的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主管部门通知中关于制造商进行召回的内容暂不实施,但制造商仍须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二条 制造商接到主管部门关于缺陷汽车产品指令召回通知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应当向主管部门提交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要求的有关文件。

第三十三条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计划后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结果通知制造商。

主管部门批准召回计划的,制造商应当在接到批准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依据批准的召回计划制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通知书(见附件5),向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和车主发出该召回通知书,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召回通知书应当在主管部门指定的报刊上连续刊登3期,召回期间在主管部门指定网站上持续发布。

主管部门未批准召回计划的,制造商应按主管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再次向主管部门递交修改后的召回计划,直至主管部门批准为止。

第三十四条 制造商应在发出召回通知书之日起,开始实施召回,并在召回计划时限内完成。

制造商有合理原因未能在此期限内完成召回的,应向主管部门提出延长期限的申请,主管部门可根据制造商申请适当延长召回期限。

第三十五条 制造商应自发出召回通知书之日起,每3个月向主管部门提交符合本规定要求(见附件7)的召回阶段性进展情况的报告;主管部门可根据召回的实际效果,决定制造商是否应采取更为有效的召回措施。

第三十六条 对每一辆完成召回的缺陷汽车,制造商应保存符合本规定要求(见附件8)的召回记录单。召回记录单一式两份,一份交车主保存,一份由制造商保存。

第三十七条 制造商按计划完成召回后,应在1个月内向主管部门提交召回总结报告(见附件9)。

第三十八条 主管部门应对制造商提交的召回总结报告进行审查,并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制造商审查结论。审查结论应向社会公布。

主管部门认为制造商所进行的召回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可责令制造商采取补救措施,再次进行召回。

如制造商对审查结论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主管部门的决定暂不执行。

第三十九条 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布制造商在中国境内进行的缺陷汽车召回、召回效果审查结论等有关信息,通过指定网站公布,为查询者提供有关资料。

主管部门应向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通报进口缺陷汽车的召回情况。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条 制造商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

一、

二、

三、四款规定,不承担相应义务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并予以警告。

第四十一条 销售商、租赁商、修理商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有关规定,不承担相应义务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可以酌情处以警告、责令改正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可责令制造商重新召回,通报批评,并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制造商故意隐瞒缺陷的严重性的;

( 二)试图利用本规定的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规避主管部门监督的;

(三)由于制造商的过错致使召回缺陷产品未达到预期目的,造成损害再度发生的。

第四十三条 从事缺陷汽车管理职能的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受其委托进行缺陷调查、检验和认定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保密规定的,给予行政处分;直接责任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专家作伪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或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的,取消其相应资格,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制造商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不免除车主及其他受害人因缺陷汽车产品所受损害,要求其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丰田汽车召回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doi:10.3969/j.issn.1008-5483.2010.02.014 丰田汽车召回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肖俊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 在借鉴和吸收现有研究成果, 简要叙述汽车召回制度的演变及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回顾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基础上,对丰田汽车召回的后果、召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丰田汽车召回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对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丰田汽车; 汽车召回; 汽车产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 F713.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483(2010)02-0059-05 Revelation of Toyota Recall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Xiao Juntao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Shiyan 4420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automobile recall system,the impactre call system on the world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the review of Toyota recall,the cause and effect ofToyota recall were analyzed,the revelation of Toyota recall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oyota; auto recall; automotive industry; revelation 汽车召回制度肇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美国国会制定了《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该法规定, 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公开发布汽车召回的信息,将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修理。 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世界汽车工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汽车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均建立了汽车召回制度,汽车召回制度促使世界汽车工业更加注重汽车的安全性能,注重对汽车使用者权益的保护。随着新科技在汽车制造业中的使用,以及大规 模批量生产本身的原因,汽车存在缺陷不可避免,对缺陷汽车进行召回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汽车召回事件本身无可厚非。 然而,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发展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这一事件对丰田汽车企业和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带来了深刻影响。 认真研究丰田汽车召回的起因及过程,并探求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启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汽车召回制度的演变及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影响

前已述及,汽车召回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已确立。 美国汽车召回的车型有轿车、卡车、大客车、摩托车等;在美国主管汽车召回的部门为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迄今为止,今美国已总计召回了 2 亿多辆整车、2400 多万条轮胎,全球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在美国经历过召回。日本从 1969 年开始实施汽车召回制度,1994年将召回制度写进《公路运输车辆法》,并在 2002年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韩国从 1992 年开始进行汽车召回,当年只召回了 1100 辆,但随着政府对汽车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车主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召回数量逐年增加。 法国实行汽车召回制度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对缺陷汽车召回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 其主管部门是法国公平贸易、消费事务和欺诈监督总局。 在法国,汽车召回属于各种商品召回的一部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很少通过发布政令的方式来进行强制性的商品召回,而是鼓励生产厂商自行进行商品召回。只有当问题商品对消费者构成严重威胁,或生产厂商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时,才会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召回。 纵观世界上主要实施汽车召回的国家,虽其召回的主管部门不尽相同,但召回的范围汽车召回制度的确立和演变,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参与和指导作用不断加强;二是汽车工业在吸收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对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三是汽车召回成 为汽车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汽车服务业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四是由于汽车企业的主动召回成为召回的主流,召回被视作是汽车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五是汽车召回促进了汽车消费者和使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2 丰田汽车召回概况

2.1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简述

2009 年 11 月, 丰田在美召回约 420 万辆汽车, 并对之进行无偿修理或更换油门踏板、 脚垫。2010 年 1 月,因油门踏板具有发生故障可能性,丰田决定在美再度召回约 230 万辆汽车并进行免费修理。与此同时,丰田欧洲公司表示:欧洲地区或有200 万辆汽车将被召回, 问题同样出在油门踏板上;2010 年 4 月初,美国运输部以长期隐瞒安全缺陷为由,对丰田公司处以约 1637.5 万美元罚款,这是美国政府迄今对汽车制造商所处最高金额民事 罚款。2010 年 5 月初,美国联区诉讼陪审团决定,把全美各地针对丰田汽车质量缺陷的民事赔偿诉讼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审理。 美国政府已经确认,由于丰田汽车突然加速问题, 导致 52 人死亡,但NHTSA 最新统计,自 2000 年以来,与丰田汽车突然加速有关的事故可能导致 89 人死亡。 丰田召回事件不仅在欧美带来了强烈震动,也在我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丰田在近几个月已经召回了约 850 万辆汽车。

2.2 丰田汽车发生召回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

1)丰田汽车发生召回的原因分析

分析丰田汽车这几年的发展理念、 发展速度、生产状况、管理体制、应对机制,丰田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和产品缺陷被召回有其必然性。首先是丰田的扩张速度过快,“质量第

一、顾客至上”的理念逐渐被市场占有率所取代。 早在 5 年前,丰田就计划在 2010 年前占据全球 15%的市场占有率,为此,丰田公司主观上过于注重抢占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到处投资办厂,对质量管理不断淡化,在过去的 10 年间其海外产量增加一倍多。2007年丰田的世界产量就达到 853 万台, 与 2002 年相比增加了 1.5 倍,2008 年丰田汽车超过美国通用汽车,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公司。如此过大的生产规模,过快的扩张速度,过多的丰田工厂,加大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容易引发大范围的质量问题。其次是丰田过分注重成本削减,导致其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2000 年,丰田实施“打造 21 世纪成本竞争力”战略,计划把 180 个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削减 30%,2005 年前节省成本 100 亿美元。 2008 年,丰田公司又制订计划, 将在 2013 年年底前将包括底盘、引擎、电路设备等多种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价 格下调 30%, 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在国内外新款车型的价格。 由于丰田不断压缩零配件的采购成本,对零部件设计开发和实证试验阶段必要的程序也进行简化,导致出现配件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第三是丰田的“零部件通用化”及“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 固有的弊端易导致大规模的召回事件。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曾经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争相学习的对象,“精益生产”要求丰田配套体系采用“零部件通用化”及“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上采用相同的零部件供应商,以达规模效应,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质量。但是,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零部件不断向模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使得零部件存在的设计或质量问题很难被发现,而一旦某一零部件出问题 ,大批量的各车型也就会出问题。 近期,福特在中国的江铃全顺也全面停车,原因就是采用了跟丰田同一个供应商 CTS 的油门踏板。第四是丰田的内部管理不能适应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需求。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一系列管理问题难度的加大,例如对供应链的考核和管理、 对遍布世界各地生产厂的协调和质量监控、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沟通的质量和效率等。市场急速的扩张,往往掩盖产品存在的缺陷,即使明知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或缺陷,由于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会轻易地放过,或降低要求,不会深究。以至于丰田车更加注重外形,忽略产品的质量,忽视产品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五是丰田应对危机能力差,引发召回不断升级。 从 2010 年 1 月 21 日, 丰田宣布在美国召回230 万辆汽车,随后增加到 430 万辆,又追加召回110 万辆, 一直到 1 月 29 日美国国会宣布将对丰田展开调查这一期间,丰田公司在危机公关上几乎没有开展任何行动,这使得美国消费者认为丰田公司缺乏诚意。事实上,美国媒体指出,在一系列质量问题发生后,面对美国车主接连不断的投诉,丰田采取的是遮掩和避重就轻的方法,误导政府监管者和消费者,导致事件愈演愈烈。

2)丰田汽车召回产生的影响

丰田汽车的召回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丰田汽车企业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丰田汽车企业自身而言,首先是销量的下降。 2010 年 1 月,丰田汽车在美国销量下降 16%,10 年来首次跌破 10 万辆;其次是丰田要支付大量的维修费用、 罚款和赔偿金。除去已缴纳的近 1640 万美元的罚款外,据预测,丰田公司还将有 3150 亿日元(约合 238 亿元人民币)的维修损失, 以及可能需要支付至少 30 亿美元的 民事赔偿金;第三是严重影响丰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多数消费者不再选择购买丰田车。 新浪网的一项调查便显示,超过 18 万人的投票中,72%人表示不会再买丰田、本田汽车,国内 64.9%的网民认为,日本汽车品牌将因此受到打击;第四是丰田二手车交易的价格降低。 调查显示,2010 年 3 月份,美国市场上二手车平均价上升了 2%,而丰田二手车价下跌了 2.5%, 是美国市场上惟一二手车价下跌的品牌。 在国内,丰田二手车的保值率也在下降, 以往 2006 年的丰田锐志售价为 15 万元,目前仅为 12 万元。 就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而言,首是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召回事件的发生。受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影响,为避免处罚,更多的汽车企业更加主动的实施召回,例如 2010 年 2 月 10 日,本田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对 43.77 万辆安全气囊存在隐患的汽车召回,3 月 16 日宣布将在美国市场上召回 41.2 万辆刹车踏板存在隐患的汽车,此外,日产、铃木以及大发三家汽车公司同时宣布,正式召回各自生产的部分车辆;其次是美国借机加大对本土汽车工业的扶持,促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尽早复苏。 事实上,2010 年前 4 个月通用和福特在美国的汽车销量与 2009 年同期相比增幅均超过了丰田;第三是给世界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不能只注重规 模的扩张,忽略产品的质量。

3 丰田汽车召回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诸多启示, 本文则主要从我国召回制度的善、汽车保险公司的功能和作用、汽车企业本身的发展等发面加以阐述。

3.1对汽车召回制度的启示 我国自 2004 年 10 月 1 日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确立了汽车召回制度。 2006 年将 M2 类和 M3 类车辆(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 9 个的载客车辆)纳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范围;2009 年将 N 类(至少有 4 个车轮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车辆和 O 类(挂车和半挂车)车辆纳入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范围。 据国家质 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汽车召回制度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管理规定》实施 5 年来,我国共召回车辆 321 万余辆。 即使如此,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仍存在着较多缺陷,例如还未形成完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制度体系;召回规定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缺乏系统性、缺少权威性;召回的范围较窄,缺乏对汽车轮胎和零部件召回的规定;处罚的力度不够,给予处罚的最高额仅为 30000 元;缺陷汽车没有涉及环保标准等。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无疑对我国召回制度的完善和当前正在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给予重要启示。丰田汽车不仅在美国召回, 在我国也有召回。然而,丰田在美国提供的是“上门召回”服务,还对亲自驾车返厂召回的消费者补贴交通费用,在汽车修理期间,提供同型号车辆供消费者使用,这些待遇,中国的消费者难以享受。虽然,在浙江省工商局的支持下, 我国 251 位丰田车主获得了损失补偿,补偿内容包括因召回造成的交通费、 误工费损失,但是补偿的额度却是极少的,且仅限于浙江省。 丰田章男强调,要按照各国对召回的法律规定实施召回。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丰田汽车在美国召回所面临的境遇,应当加紧 完善我国汽车的召回制度及其配套的法律措施,以加大保护我国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1) 规范相关立法, 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体系。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关于产品召回的立法模式,以一部或几部针对所有产品的法律为核心, 以其他针对特定产品的特殊法为辅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再由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其中某些特殊商品的规定。为此在《产品质量法》中增加相应缺陷产品召回的法 律规定,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办法》,以提升汽车召回法律的权威性和立法级别。 2) 完善并构建对企业不执行召回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可将罚款的数额提高到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许可证照,撤销认证证书,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加大因此造成的民事赔偿额度。 3) 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鉴定过程的立法与管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本身在于保护消费者, 因而必须处理好赔偿难的问题,完善产品责任和司法鉴定制度。只要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或说明缺陷,即使汽车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亦构成侵权,由制造商承担责任。4) 适时加入环保标准。 今后的汽车以节能环保型为主,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汽车不能销售;正在运行的汽车达不到新的排放标准,也可考虑予以召回。

3.2对汽车保险公司的启示

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赔,理赔的程序包括确定理赔责任、确定损失原因、查勘损失事实、赔偿给付、损失处理和代为追偿。其中“确定损失原因”环节有助于保险公司发现汽车质量问题,如果确因汽车质量导致事故发生,保险公司理赔后有权向汽车企业进行追偿。保险公司除行使代位权外,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通过政府行为迫使汽车厂家召回问题车辆, 赔偿消费者损失,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丰田汽车存在的问题最早是由美国的汽车保险公司发现的, 早在 2004 年2 月,美国州农场保险公司(State Farm)就向美国高速道路交通安全局提交过丰田汽车在行驶中突然加速导致交通事故的报告。 2009 年 11 月,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一份警示汽车安全的报告中,已经提及了丰田汽车的安全问题。 虽然,美国高速道路交通安全局获悉此事后, 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将被追究责任,但是,美国的汽车保险公司对汽车安全性参与程度之深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汽车保险业参与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 无容置疑,保险公司是发现汽车系统性故障的重要机构,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各类车型的出险数据库,出具事故研究报告,对促使汽车厂家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消除缺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对汽车企业的启示

1)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发展速度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丰田汽车出现大规模召回的直接原因是产销量过大,过于注重降低成本,从而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可靠性。这对当今我国超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有着重要的启示。 2009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300 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 年 1~4月, 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611.83 万辆和 616.5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63.80%和 60.51%,预计 2010年汽车产量将达到 1200 万辆。 上汽、一汽、东风分别调整了 2010 年的销售目标,其增幅在15%以上,奇瑞、比亚迪、长城、江淮 2010 年销售目标增幅均在 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 150%。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幅, 使得企业无暇顾及汽车质量,或者降低要求,质量问题大幅度增加。 《2009 中国 汽 车 产 品 质 量 与 服 务 质 量 投 诉 分 析 报 告(CAAS)》指出,2009 年中国车主的投诉比 2008 年增长了 39.7%,其中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比例达到了 45.8%。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表明,忽视质量的后果是,售后服务的成本比售前更加昂贵,汽车质量之责任,始终是由汽车企业承担,为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明智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产销量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在企业急剧扩张的同时,不断规范生产的过程。2)汽车企业应当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以适应规

模扩张的需要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和“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 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国汽车企业的警示,在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降成本应是适当的和有限的,不能单纯的为完成降成本的目标而降成本, 成本的降低应当以安全的保障为前提,更不应将降成本的责任完全转嫁给供应商,成本的降低还应体现在生产的过程中。汽车企业无论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密切(精益生产方式中将“整零关系”界定为利益共同体,除了商务合作外,整车厂还向零部件供应商输送管理标准),应建立制度,定期与随时抽检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而不是一旦将其列为合格供应商,基于信任和利益关系,就不再关注零部件的质量。 随着汽车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异地建厂的数量不断增加, 以及企业并购的完成,庞大的汽车集团面临着质量监控、信息传递、组织结构、员工管理、决策执行等诸多管理的难题。当丰田汽车在美国出现“油门踏板”问题之初,由于丰田公司内部“严格”的层层上报制度,等到丰田总部决定召回之时,已经酿成了重大的损害事故,产生了无可挽回的社会影响。我国的一些大型汽车集团也面临着管理体制的有效性与适应市场变化灵活性的矛盾, 一些正在急速扩张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如果忽略这一问题,在管理制度和体制上不能适应企业规模的发展,其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严重的。 3)汽车企业应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当今世界,汽车召回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召回率较高。 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法规越来越严格,强化了汽车制造商的缺陷报告义务和召回责任;新车型上市越来越快,测试周期短, 部分设计和制造问题在后市场阶段才暴露;电子元器件在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电子元件的故障导致汽车缺陷的发生,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运行。 丰田公司在产品质量、技术和管理体制上均优于中国任何一家汽车企业, 即使如此,仍发生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我国汽车企业之召回亦不能避免。当然,就汽车企业自身发展而言,所遇到的危机情形不止召回一种。 面对危机,应当吸取丰田召回事件的教训,不应反应迟缓,更不能回避危机,应当直面危机,启动危机应对机制,及早开展危机公关活动。美国皮尔森教授(Christine Pearson)指出,最有效的危机公关时机应当是在危机失控之前的“萌芽”阶段,这需要公司文化中包含 3 个要素:对危机时刻保持警惕、公司上下及对外沟通顺畅、愿意直面现实。笔者认为,汽车企业应当居安思危,在企业快速发展和处于上升期就应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平时注意收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措施; 二是要保持畅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一旦发现危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及时处理消费者反映的问题, 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四是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以赢得客户的信赖。 消费者青睐于某种汽车, 归根结底看重的是其质量、性能与服务,尤其是服务,更能赢得客户的认可。优质的服务可以带来良好的口碑,帮助企业平稳地度过危机;五是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危机教育,当危机来临之时,需要员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

4结束语

丰田汽车召回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其对汽车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都有着借鉴意义。我国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超常规的高速发展阶段,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隐患,其所带来的启示已不限于汽车召回之本身, 更多的涉及到企业自身应当如何发展,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应当如何调整,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如何调控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应当如何处理好汽车企业的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丰田召回事件,也警示了广大的汽车消费者,增强法律保护意识,提高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冯英杰. 丰田与美国政府展开“拉锯战 ”[N]. 中国汽车报,2010-05-31(A27). [2] 焦 玥. 召回危机下日本车企需重新审视发展问题[N].中国汽车报,2010-03-01(A25). [3] 肖俊涛.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研究 [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270. [4] 王 琰. 汽车召回现状及缺陷模式研究 [J]. 汽车工程 ,2008(11):1018-1022.

第五篇: 从丰田汽车召回谈汽车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丰田汽车2009年底由于加速踏板存在缺陷在美国召回430万辆不同种类的车型。按照美国联邦法律,汽车制造商如确定车辆存在安全缺陷,必须在5天内告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并迅速采取召回行动。由于丰田公司未能及时通知美国政府有关汽车缺陷,并采取召回措施,美国交通部于2010年3月5日宣布拟对丰田汽车公司处以超过1600万美元的最高罚款。这将是美国政府向汽车制造商开出的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笔民事罚款。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已于2月16日要求丰田公司上交与大规模召回相关的文件,包括产品数据、客户投诉等信息,以期查明丰田公司在知晓车辆存在安全缺陷后多久才宣布召回。

美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与美国检察部门研究后,决定对受召回事件影响的美国所有丰田和雷克萨斯车主提供额外服务。此项额外服务主要针对担心汽车送往维修前行驶安全的丰田车主,其中包括为车主提供经济赔偿。这样的赔偿在美国有着严格的法律依据,根据《美国法典》第49编第301章中对于“缺陷与违规赔偿”中的“赔偿方式”的规定,如果机动车或配件存在缺陷,可供制造商选择的赔偿方式包括修理机动车、以等价机动车更换、减去合理折旧退车等。“制造商赔偿规划”条款规定,机动车制造商应该赔偿购买者在修理、更换、退车等合理期间内带来的成本。

浙江省工商局依据地方性法规要求丰田汽车公司公平对待浙江的汽车消费者丰田中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实施了召回。而在我国,丰田公司给出了与美国不同的召回方案,我国丰田车主只能自驾缺陷汽车至4S店去完成召回。而由此产生的相关应交通费用及经济补偿,丰田公司以我国法律没有相关规定为由拒绝赔付。

丰田公司对中美两国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召回服务,引起了我国丰田车主的普遍不满。浙江省工商局在3月14日发布了《丰田召回事件浙江消费维权措施通报》,后与丰田公司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要求丰田公司对消费者因此召回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经过浙江工商局释法明理,丰田公司作出承诺对我国浙江地区消费者实行补偿措施,但两天后,丰田公司高管出尔反尔,表示丰田公司仅提供免费三选一服务,不向消费者提供补偿。在浙江工商局要求丰田履行承诺下。丰田公司了最终向浙江部分消费者提供了每人约三百元人民币的补偿。 在此次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中,浙江的消费者得到了丰田公司的赔偿,是根据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实行“三包”的大件商品,应当由经营者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上门服务或者负责运送;经营者要求消费者运送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费、误工费、差旅费等合理费用。”而2000年出台的《浙江“三包”商品目录》则进一步明确规定,汽车属于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其三包期限为“一年或1.5万公里”。浙江省是目前唯一的将汽车纳入三包规定的省份。

正确解读和适用《消法》第45条及《质量法》第41条

1、《消法》第45条明确规定了经营者的三包义务 有人认为浙江消费者之所以能够获得丰田公司赔偿,原因在于浙江的地方性法规对汽车产品有三包规定。而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对汽车并没有明确的三包规定,其他地方也没有汽车三包的地方性法规,因此我国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就无法要求丰田公司对损失进行赔偿。事实上,这是对我国法律的误读。《消法》第45条完全可以作为相关法律依据,解决召回赔偿问题。该法第45条规定:“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对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根据该规定,产品三包分为国家规定三包和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约定三包。尽管汽车并未没有国家规定的三包,但通常经营者都会与消费者约定在一定期间内进行免费修理,丰田公司与消费者约定两年或5万公里内实行免费修理。该约定虽然未完整涵盖“包修、包换、包退”等三包服务,但明确约定了经营者的包修义务。而《消法》中对三包的规定是并列的,而非递进关系。事实上,三者都是售后服务的一种方式,并不互为条件。也就是说虽然经营者与消费者仅约定了包修,但也是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对三包的一种约定。众所皆知汽车是大件商品。对包修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丰田等汽车厂家与消费者都有一定期限内包修的约定,因此约定的三包也可以适用《消法》的相关条款,经营者在其约定的三包期限内应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2、因为降低成本,缩短研发时间而导致的产品缺陷不能适用《质量法》第41条的免责规定

有观点认为缺陷产品召回不适用民事赔偿制度,根据是《质量法》第41条。事实上这种理解也是对这一条款的曲解。根据《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笔者认为,只有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生产者才可以免责。对丰田汽车出现的缺陷不能适用免责条款。第一,并不是所有汽车品牌都存在刹车加速的问题;其次,就丰田汽车来说,也并不是所有车型都存在刹车加速的问题,第三,对于汽车生产者为了竞争而加快新产品的上市,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时间或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导致产品的安全出现缺陷的,不能以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而免责。从以上三点结合现现今汽车技术水平及丰田发展的情况来看,丰田汽车的缺陷不能援引产品质量法第41条的规定而免责。

没有汽车三包的国家规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法律层级低、对违法经营者处罚轻,相关法律、法规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1986年,国家经贸委等8部委颁布了《部分国产家用电器“三包”规定》,从此“三包”规定成为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行政性规章,并逐步为消费者所认同。1995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该规定采用了“三包”的运作机制,又兼顾了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三方的利益,并将“三包”的商品范围从6种扩大到18种,明确了“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了销售者对所销售产品的质量责任,而且写明了消费者申诉的途径。但同时该规定列明实行三包的商品目录。在该目录中中并不包括汽车,在以后,相继出台了电脑三包、手机三包等国家规定,汽车产品一直没有国家规定的三包。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消费在我国越来越普遍。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48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巨大,消费者遭遇的汽车质量问题也会越来越普遍,迫切需要汽车三包相关法律的出台,帮助车主维权。但汽车三包规定在我国虽经多方呼吁,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出台。汽车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丰田召回事件让我们看到应加快汽车三包的国家规定的出台。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法律层级较底,对违规者处罚轻《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并于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

由于该规定属于部门规章,处罚力度偏轻。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门可责令制造商重新召回,通报批评,并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一)制造商故意隐瞒缺陷的严重性的;(二)试图利用本规定的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规避主管部门监督的;(三)由于制造商的过错致使召回缺陷产品未达到预期目的,造成损害再度发生的。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汽车制造商故意隐瞒缺陷的,最高罚款额度仅为三万元。相对于汽车产品的高额利润和汽车召回的高昂成本,制造商完全有可能因违法成本低而超越法律底线。

《质量法》也是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重要依据。但根据《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该法对缺陷产品的免责条款规定过于宽泛。由于其它原因导致产品缺陷很容易被经营者以科学技术不能发现的缺陷为借口而不承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消法》也是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依据之一。根据《消法》第18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该条款是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依据之一,但在《消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没有规定经营者违反第18条应负的法律责任,这对于蓄意违反规定的经营者来说毫无震慑力。

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逐年上升,消费者可能要面对的汽车质量纠纷将会更加频繁。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柠檬法的相关规定,尽早出台汽车三包规定有助于消费者在维权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一规定应该包括:车辆7日内可退、15日可换,在包修期内,主要部件因同一问题维修三次仍然不能正常使用的可换车等等,这样的三包法规的出台将能解决多年来一直困扰汽车消费者的大量投诉。

其次,提升召回规定的层级,加大行政监管和处罚力度.我国虽然已经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但由于该规定仅是部门规章,层级较低;且囿于《行政处罚法法》及《国务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其所能设定的最高额罚款仅为三万元。罚款数额偏低不足以震慑汽车生产商,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并将该规定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的制造商、进口商、销售商等的处罚力度,根据具体违法情形的主观过错、严重程度、涉及产品的数量、销售价格等,确定处罚。明确召回的汽车生产者对车主的补偿机制。对于同样的缺陷问题,召回的方式应该一样,要公平地对待缺陷汽车的消费者,缺陷汽车的生产者要对因汽车召回造成误工、误时、交通费等合理费用的汽车消费者进行合理补偿、赔偿。国家要对汽车召回进行全程监管,使召回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通过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可以看到我国相关法律的不足之处。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能够推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霍胜华; 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工作研究[J]. 监督与选择 2001年05期

[2] 张彤; 关于处理消费者质量申诉若干问题的探讨[J]. 监督与选择 1994年01期 [3] “质量法实施意见”释义[J]. 监督与选择 2001年07期

[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新《产品质量法》宣贯大会[J]. 监督与选择 2000年08期 6年18期

[5] 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6]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本法自1993年9月1日起施行

消费者维权论文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学号:

姓名:任客菲

3200706040302

上一篇:汽车维修教学大纲下一篇:青春扶贫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