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实施情况报告

2022-11-15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开发实施情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扶贫开发实施情况报告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自查报告

文秘助手()之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自查报告

县纪委监察局:

按照《中共**县纪委 **县监察局关于开展脱贫攻坚监督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我镇对自20xx年以来的农村扶贫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脱贫任务数

20xx年我镇共有416户1208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系统,贫困发生率为2.7%,有县列贫困村1个(xx村)。

20xx年脱贫人数为139户425人。

20xx年预脱贫人数为124户372人。

20xx年脱贫任务数为172人。

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网络系统

精准扶贫工作共包含4个系统、1个网页。2013年底录入数据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20xx年10月开通的**爱心帮扶后台管理系统,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目前正在录入数据的脱贫攻坚六有信息平台,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网。

国扶办开发的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并发放了扶贫手册。省扶贫办开发脱贫攻坚六有信息管理平台,要求户有表、村有册。市扶贫办下发了贫困户“问题台账、帮扶台账、脱贫台账”一览表。

三、农村扶贫开发项目

(一)贫困户入户项目

20xx年共实施了两次入户项目,包括蔬菜种植、菜叶种植、柑橘种植、核桃种植、育肥猪、母猪养殖及新建住房等项目。第一批入户项目方案包含116户,376人,应拨款16.7825万元。结合20xx年10月开展的精准扶贫再识别和“回头看”工作,我镇有22户因不符合贫困人员认定条件,经镇党委研究决定:我镇第一批实施入户项目为94户,实际拨款为13.56万元。20xx年底通过了县扶贫移民局的验收,近期将报财政局拨款到户。第二批入户项目方案包含146户,425人,实际实施109户,305人,将于20xx年6月底前完成实施验收。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县列贫困村圣本村于20xx年硬化3km 长3.5m宽的村道,工程总造价90万元,其中村民自筹35万元,投资折资19万元,上级扶贫资金36万元。

四、贫困户再识别和“回头看”

精准扶贫识别及回头看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镇纪委的全程监督下,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别带领镇村两级干部入户甄别,严格剔除城镇户籍人员、经商、买车、买房、财政供养人员,于12月28日核定系统人员为403户1178人(包含已脱贫人员中需清退的95人,因要求系统不能动)。及时上报清退、新增表。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级对贫困户的准确定义不明朗,各部门要求不一致,比如:民政系统要求所有的低保户都要进入贫困系统,而精准扶贫系统要求必须要符合整户低保才能纳入;二是贫困人员的隐形收入不能认定,比如其存款我们无法核实,为此造成人员核实不能确保100%的准确度,随时有可能增减人员,但系统不能随时变动。

第二篇: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xx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xx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向上的思维方式。

5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水沟乡开展“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试点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xx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3096.86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没有一块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年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二是贫困程度深。到2007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还有8.09万人,其中758-1067元之间的3.27万人,758元以下的4.82万人。目前全县还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篱笆房或破房中,极少数特困农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不蔽风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素质低。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的能力缓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县级扶持能力弱。因县域经济增收缓慢,县级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谈不上拿出资金搞开发式扶贫。

三、贫困人口分布

(一)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

以1300元为贫困线标准,到20xx年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42190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兴镇总人口有48094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2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瑶族,分布在牛洪、岔弄等11个村委会;戈奎乡总人口有20507人,其中贫困人口14664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加梅、哈鲁等8个村委会;牛孔乡总人口31414人,其中贫困人口20591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者俄、模东等12个村委会;大水沟乡总人口19174人,其中贫困人口12847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大水沟、龙普等9个村委会;大黑山乡总人口有19862人,其中贫困人口12717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拉龙、老白寨等8个村委会;半坡乡总人口9909人,其中贫困人口6005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二甫、哈的等6个村委会;骑马坝乡总人口12711人,其中贫困人口8643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布在莫洛、杯倮等8个村委会;三猛乡总人口24949人,其中贫困人口17715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桐株、塔甫等8个村委会;平河乡总人口29213人,其中贫困人口20656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分布在大头、东哈等11个村委会。

(二)未纳入规划贫困村数及分布

未纳入“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规划和未扶持过的的贫困村数有426个,其中,大兴镇47个,戈奎乡25个,牛孔乡81个,大水沟乡63个,大黑山乡41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34个,平河乡54个,三猛乡67个。

(三)已扶持过但未解决贫困的村及分布

截止20xx年年底,已经扶持过的村寨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戈奎乡32个,牛孔乡31个,大水沟乡26个,大黑山乡32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28个,平河乡28个,三猛乡46个。但都未能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为每个财政才补助15万元,由于xx县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而xx财政薄弱,无法增加投入,内地可建设2个项目村的资金在xx县只能建设一个项目,甚至1个也建设不了;二是自然灾害反贫,由于防灾能力弱等原因,脱贫后反贫现像严重。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进一步加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县级财源,增加群众收入;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开展卫生、文化、广电等设施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十年努力,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户均3亩经济林果,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农户通电率达95%以上,巩固“普六”成果,实现“普九”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二)目标任务

1、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线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以上;

2、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和困难问题;

3、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贫困群众看病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八难”问题;

4、基本实现贫困村通简易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

5、户均发展1-2项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6、贫困乡(镇)、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为达到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三)具体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县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由县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县直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省、州、县挂钩帮扶单位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2、资金保障措施。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确保中央、省、州下达到我县的各类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加大县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鼓励乡(镇)、村及贫困户加大自筹资金的额度(包括贫困户投工献料折算资金);四是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3、政策保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法规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吸引县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开发我县的各类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内经济发展。

4、技术保障措施。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技术指标体系,从适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搞好技术服务。

(四)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万村建设千村推进的力度和社会帮扶力度。因我县山高谷深,交通不畅,群众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建设成本高,向上级争取每年多增加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每个项目增加到50万元以上,以促进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重视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但由于贫困,使大批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入学,或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者居多,现代耕作方式和实用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因此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在全县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补助一定的农业科技培训资金。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我县尚有142190人分困线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向上级争取每年增加一定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县人民群众缺乏经济来源,无法增加投入,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安居房建设资金,希望每户补助金额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三篇: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

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08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

第四篇:黎平县贯彻落实《贵州扶贫开发条例》情况报告(二稿扶贫)

xx县贯彻落实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情况汇报

xx县人民政府 (2014年3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关于对贯彻实施开展执法检查通知》„xx人常办发(2014)23号‟文件精神(以下简称《条例》),现就我县贯彻落实《条例》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县基本情况

xx县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总人口xx万人。xx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19亿元,其中:第一产9.66亿元、第二产13.84亿元、第三产23.6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9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201元。2013年实现xx、xx、xx三个贫困乡镇 “摘帽”, 53281人脱贫,目前尚有17个贫困乡镇、52002贫困户、贫困人口 182148人,扶贫开发工作依然艰巨。

二、贯彻实施《条例》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扶贫责任和规划的落实。多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一是落实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县、乡人民政府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政府一把手为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县

- 1村推进,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 2011 年以来,全县启动实施 53 个村的整村推进,重点建设了17 个村。通过将整村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了贫困村的发展能力。随着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产业建设等项目相继实施,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以茶、油、畜、药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二是突出产业化扶贫,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实施“八大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优质米、木竹、蔬菜、蓝莓、畜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全县农业基地累计达到426.8万亩,其中:茶叶26.1万亩、油茶23.6万亩、中药材8万亩、优质米20.6万亩、木竹336万亩、油菜12万亩、蓝莓0.5万亩,2013年生猪出栏20.3万头、禽类出笼153万羽, 2013年新增产业基地26万亩,其中木竹15万亩、茶叶5万亩、油茶1.8万亩、中药材2万亩、xx薄壳山核桃0.65万亩、蓝莓0.45万亩。生态茶叶和油茶产业示范园、珍稀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薄壳山核桃示范园区xx芳疗植物现代农业园区、优质大米和早熟脱毒马铃薯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总面积达45.35万亩,辐射带动贫困群众29.2万人。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发展。结合山区、林区和民族地区的特点,着力提高农业企业发展能力。目前,我县有优质米、茶叶、油茶等加工企业32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

- 3及录入 6.4902万户、 23.5429万人。通过“两项制度”衔接,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保障基本生活;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全面扶贫,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整合扶贫资源,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一是整合政策扶资金。将财政扶贫资金和发改、水利、农业、交通、住建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捆绑,加大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投入,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质量。2011年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1.2587 亿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住建等各类涉农资金近 3.8 亿元投入到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平均投入达 100 万元以上。二是统筹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全面实施教育“9+3”计划和“4+2突破工程”,抓好城乡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质量提升,2013年秋季学期,全县小学小学入学率为99.81%、初中入学率为85.81%,高中入学率达70.6%。继续实施卫生“两项突破工程”,加快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乡村卫生队伍建设力度,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达到65%,培训全科医师16人,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3所。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10.11‰,同比下降0.48个千分点。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达到7600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 2080元/年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合政府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新型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做好劳务输出培训、寻职等服务工作,全县劳务人员及收入逐年增加,2013年劳务输出10.3万人,劳务收入达9.8亿元。贫困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 5四是贫困对象瞄准不够。扶贫搬迁、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扶贫方式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补助标准过低,难以惠及真正的贫困户。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妇女、残疾人等,乡村治理面临新的情况,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难以组织。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继续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民生工程,加强督办检查,切实履行省扶贫《条例》赋予政府的工作职责。二是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重点是争取特困地区扶贫项目与资金支持、省直单位的定点帮扶支持。三是加强连片开发力度,做好乡(镇)、村连片开发规划,集中资金、集成项目、集合力量实施连片开发。四是认真实施扶贫开发重点工程,探索产业扶贫到户、科技服务到户、贷款贴息到户、扶贫搬迁到户、扶贫培训到户、干部结对到户等扶贫到户新途径。五是切实加强项目及资金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和措施,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六是强化“个案管理”工作,切实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系统做好贫困人口的调查摸底,彻底摸清我县贫困人口底数,准确掌握帮扶对象家庭财产情况、收入来源、贫困程度等信息,实现帮扶对象的精准锁定。进一步抓好 “一对一”帮扶到到村、到户、到人,实现每名干部有任务,每个贫困群众有帮扶。

- 7

第五篇:关于对我省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视察的报告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我省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经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炳生带队,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参加的视察组,于5月14日至5月20日对我省扶贫任务最重的昭通、思茅两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视察。省政府扶贫办领导陪同视察。5月9日,视察组在昆明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汇报,黄炳生副主任听取汇报后,对做好这次视察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视察期间,视察组分别听取了昭通、思茅两市政府以及大关、永善、鲁甸、昭阳、西盟、孟连、澜沧和翠云等县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视察了大关县三江口少数民族综合扶贫和安居工程、溪洛渡电站、永善县云荞水库、马楠乡石雕移民搬迁遗址、伍寨乡中寨村综合扶贫点、昭阳区靖安乡龙潭院子扶贫开发点、西盟县勐梭镇里拉移民新村、中课乡大寨安居温饱工程、上海帮扶小寨脱贫奔小康试点村、孟连县景信乡上海帮扶景冒奔小康试点村、景信乡朗勒茶厂老缅移民村、澜沧县东回乡回安居温饱村和翠云区大沙坝跨地州移民点,与乡镇干部进行了座谈,走访了贫困农户。视察结束时,视察组向昭通、思茅两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交换了意见。这次视察工作,由于领导重视,精心组织,重点突出,工作深入,作风扎实,保证了视察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视察组视察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从这次视察的情况来看,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集中力量,集中投入,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完善工作思路。

从视察的情况看,为了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全省各地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了新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完善了工作思路,为扶贫开发奠定了工作基础。昭通、思茅两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促进市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首位。两市为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本市实际的扶贫规划。思茅市先后制定了《思茅扶贫攻坚计划》、《思茅地区农村扶贫十年开发规划》和《思茅地区边境四县农村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昭通市组织4000余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460个重点村、595个安居温饱自然村、10个国家重点扶持县的扶贫规划,同时还完成了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在制定规划过程中,两市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减少了扶贫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扶贫开发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各项扶贫开发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从视察的情况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确定的各项扶贫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加强领导,整合资金,落实政策,突出重点,认真抓好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易地开发扶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村推进、安居工程、民族特困乡综合扶贫开发、易地搬迁取得新进展。2001至2005年4年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8亿元,建成温饱村2234个,对1274个重点村委会和86个边境民族特困乡和其他民族特困乡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共覆盖贫困人口200多万人。另外,4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2亿元,完成了246万户破烂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全省已有3个州市62个县市716个乡4237个村委会29万个村民小组告别了特困农户住破烂茅草房、杈杈房的历史。昭通市2000年以来先后启动了147个重点村整村推进、178个安居温饱自然村建设、3个民族乡综合扶贫项目,解决45954个特困户20万人的住房问题,转移安置贫困人口5548户24302人。思茅市2001年至2004年实施重点扶持村整村推进424个,安居温饱村226个,民族特困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3个,接受并妥善安置跨地州易地扶贫人口2万余人。大关县木杆镇三江口村、昭阳区靖安乡龙潭院子村、西盟县勐梭镇里拉村的扶贫安居工程,使苗族、彝族、佤族和拉祜族群众从长期居住的低矮、潮湿的杈杈房、破旧茅草房搬迁到砖瓦房中,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扶贫培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群众开始学会烧砖烧瓦、建筑,并有部分群众学习做生意,边疆乡镇开始有了农村集贸市场。通过产业扶贫推广科技措施,实施玉米单株定向密植移栽、地膜覆盖,提高了粮食单产,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逐步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说,党和政府抓的扶贫政策很好,把我们少数民族带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感谢党,感谢政府。二是劳务输出取得明显成效。全省通过培训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达28万多人。昭通市到2004年底通过输出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达6737元,占当年农民增收111元的606%。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思茅市劳务输出人员达20795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63907万元,年人均劳务收入3600元以上。三是定点挂钩扶贫、对口帮扶和外资扶贫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昭通市831个中央、省、市、县区挂钩单位共投入和落实帮扶资金84069万元,援助物资折款208395万元,上项目2780个,引进技术884项,引进人才1370人。2002年至2004年,思茅市3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定点扶贫挂钩单位共支持思茅扶贫资金1708万元。上海市从2001年至今已向思茅市援助资金662254万元,捐献物资折金23916万元。我们所看到的永善县五寨乡中寨村和孟连县景信乡景冒村,通过挂钩扶贫使两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四是产业扶贫力度加大。全省4年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有条件的重点村实行了无偿使用,限期归还,长期滚动,发展产业,受益群众的长效增收机制,使农民户均增收近千元,为20多万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4年间共投放贷款扶贫资金6853亿元,支持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培育了一大批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增强了对贫困农户的带动力。为实现“每村培育1—2项能使农民稳定增收的产业”目标,昭通市对实施的重点村、安居温饱自然村、民族贫困乡项目进行整合,加上中央、省市安排用于产业开发的扶贫资金,以及扶贫贴息贷款、小额信贷资金,共筹措资金284151万元投入产业开发。思茅市按照《2004年云南省科技及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办法》的要求,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08503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025万元,自筹及投工投劳106003万元。2004年,思茅市政府决定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5年内逐年再增加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边疆四县整村推进和畜牧扶贫工程。这些措施推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五是进村入户的扶贫措施到位。针对最贫困的区域和群体,在扶持方式上,昭通市采取了“五到村”(领导联系到村、对口帮扶到村、计划分解到村、资金安排到村、帮扶措施到村)、“三到户”(党员干部帮扶到户、项目覆盖到户、科技服务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了扶贫到村目标的实现。思茅市39名副厅级干部由市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今年增加到10万元)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包乡扶贫。六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为管好扶贫资金,昭通、思茅两市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如建立专户、实行预拨报帐制;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组建督查组,实行财务公开,加大监督力度;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等措施和办法,有力地推进了两市扶贫开发的进程。

(三)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减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从视察的情况看,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我省自2001年以来4年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958亿元,信贷资金6853亿元,实施六大扶贫工程,解决了75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巩固了169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全省贫困地区共建成基本农田378万亩,解决了430万人口、28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建乡村公路近3万公里,村委会通路率达966%、通电率达979%、通电话率达962%;建设沼气池54万口,节能灶280万户,发展各种经济林果391万亩。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恢复,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昭通市2000年以来,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1875件,解决2268万、13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7236件,增加有效灌溉面积978万亩;新修乡村道路82条1413公里,维修乡村道路27条385公里,新修桥梁30座952延米;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432公里;解决了132个村通公路难的问题;新建和改造通讯光缆398854公里;有2124个自然村通电话,占自然村总数的83%;建设沼气池27308口,节能灶16856套。思茅市通过安居温饱村和温饱示范村建设项目,改造茅草房、杈杈房36925户,建设基本农田127956亩,建设“五小”水利17884件,建设沼气、节能灶50149口,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走向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以来,昭通市共解决了281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温饱的极端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6817万减少到2004年的3998万人,下降了41%,扣除返贫,净减少272万人;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从11187万人减少到8987万人,下降20%,净减少22万人。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1元,较去年增长105%,较1996年增长27%,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思茅市2001年至2004年解决了4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17元增加到2004年的1415元,农民人均有粮从409公斤增加到413公斤。全市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巩固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乡村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培训了一批农村卫生员、接生员和保健人员。

二、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解决。

(一)存在一定的松劲情绪。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大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一大批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成绩面前,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扶贫开发的力度有所减弱,扶贫投入有所下降。一些地方扶贫措施的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够强,扶贫开发还缺乏新思路、新办法,扶贫开发的工作环境气氛没有以前浓厚。

(二)资源的整合还不够有力。这主要是指在扶贫资金的安排上,仍然存在来自多个渠道的资金由各部门自行安排,存在切块分散使用的情况,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比较困难。部分对口帮扶部门对帮扶乡村指导不够,帮扶重点不够突出。整合各方面力量投入扶贫开发主战场,还值得认真研究;部分地区还存在建设项目重复、资金投入分散、建设成效不太理想等问题。

(三)少数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扎实,对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还研究不够细致,措施不够具体有力,针对性不够强。

(四)一些使贫困群众有效脱贫的扶贫开发措施履盖面还很窄,标准较低。全省现在还有10余万农户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中,极少数贫困农户还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屋不蔽雨,基本上还处在靠政府救济维持生存,还有80余万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

(五)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和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剩余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而且大多数都是集中在经济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劳动者商品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脱贫基础设施脆弱,农民增收困难,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扶贫任务的艰巨与扶贫投入力度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因灾因病及其他原因返贫人口数量较大,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六)产业扶贫缺乏资金扶持,贫困地区贷款困难,财政扶持资金不足制约着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

(七)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影响了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从这次视察可以看出,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省是全国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省区之一,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与非贫困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安居问题尚未解决,近几年已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很差,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很大,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最大的决心,万众一心,去夺取扶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扶贫开发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具有很强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特别要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二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落实。三是要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政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四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督促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五是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全面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真正使基层组织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因地制宜,转变作风,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扶贫开发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思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村社、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真正抓紧、抓实、抓出实效。扶贫开发工作由过去扶到贫困县、贫困乡,到现在扶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单元比过去小了,但工作量比过去更多,工作难度比过去更大,要求扶贫工作比过去更细、更具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方面要做到工作不松懈,精力不转移,投入要增加,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中一切力量,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情况、新任务,与时俱进,创新思路,研究和实施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扶贫、安居温饱工程等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用更细致、更扎实的工作作风进村入户,帮助指导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三)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基本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到努力增加扶贫投入上来;要随着本级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资金投入;要用好用活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非公有经济等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扶贫开发。金融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扶贫信贷资金投入的力度,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加大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要整合人才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农村乡土人才作用,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强化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要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城镇支持农村,大企业扶持贫困地区,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关心支持扶贫工作;要发挥资金效益,在扶贫资金使用上要突出重点,对来自多个渠道的扶贫资金加强统一调配,协调使用,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挥功能和扶贫办的协调功能,合力攻坚,解决好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保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的全省村级扶贫规划的实施。

(四)加强管理,对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实行跟踪问效。

要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坚持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一项内容,推行财政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项目公示、公告和审计制度;建立扶贫统计监测制度和网络,工程项目要实行招标制度;要逐步建立上级监督、监察审计监督、部门相互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防线,严禁占用、挪用扶贫专项资金。制定项目支出的绩效考评办法和项目验收办法,做好项目后续管理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分级管理、各有侧重的效益评价体系。

(五)几点具体建议。

1、关于贫困农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施几年来,已经取得重大成效。选择适当时机使这项改造工程告一段落是必要的。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地方此项任务还比较大。如思茅市、昭通市尚有大量贫困农户的茅草房、杈杈房没有得到改造。建议此项措施再延长2至3年,并适当增加户均改造资金,且不宜纳入整村推进资金中安排。

2、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视察组到各地听到的反映都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得民心顺民意的正确决定。但同时也提出以州、市为单元确定每个自然村的扶贫补助标准不甚符合实际的意见。视察组认为这个意见值得参考,如宁蒗县、西盟县的贫困程度深,当地干部反映补助标准偏低。建议国家和省的重点扶持县以县为单位,根据各县贫困程度分等级重新确定整村推进的资金补助标准。

3、易地扶贫开发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今后逐步缩小易地扶贫开发任务,并以县内安置和劳动力转移为主是正确的。建议对跨地州易地安置的工作,继续按照省政府〔1996〕67号文件和省政府2004年第50期《专题会议纪要》精神,进一步落实和解决好易地移民安置区所涉及的新增行政事业管理、教育、卫生、民政、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

4、建议对涉及我省边境及部分内地高寒地区解放初期的土改“直过区”少数民族脱贫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争取中央的专项支持。

综上所述,视察组认为,全省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努力做到“五个加强”、“三个进一步”。即: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扶贫开发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扶贫到村到户,使群众受益的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全社会挂钩帮扶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长效产业、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发挥更大的效益;教育、卫生为主的社会事业扶贫要进一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群众苦干、干部帮扶的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到更高的阶段。

上一篇:扶贫济困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分手时说的话伤心的话